鬼屋在什么地方:梳理文章中的“议论”。体会作者议论的目的,提取或概括中心论点,把握全文中心意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1:46:42

议论文类课文阅读指导

二、梳理文章中的“议论”。体会作者议论的目的,提取或概括中心论点,把握全文中心意思

精读还应该梳理文章中的议论。有的文章中议论性的语句较多,如《谈骨气》,作者提出骨气在不同时代、不同阶级那里含义有区别。但是有一点是不应该变的,那就是为了人民利益、民族利益,坚定自己的立场、信仰、操守。这是作者的观点。此外在讲“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的时候,作者也加以引申:吃了这碗饭之后该怎么办?这也是一种议论。所以,要梳理文章中作者的论点和围绕论点所作的发挥,这样就会对议论的中心把握得更准确、更牢固、更全面。

示例:林家箴的《说“勤”》:

议论点不止一个,但总体来看是要提倡一种治学态度。

“俗话说‘一勤天下无难事'”,

引用俗语强调“勤”。

俗话之后就是雅话:“唐代文学家韩愈说:‘业精于勤'”,这就过渡到文章的论题上来:“学业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

作者于是提出自己的观点:“勤,就是要珍惜时间,勤学习,勤思考,勤探索,勤实践”,多角度、多层次地诠释了“勤”。珍惜时间是前提,勤应该表现在学习、思考、探索、实践上。

所以结论就出来了:“古今凡有建树者,无不成功于勤。”

这篇文章,更值得借鉴的是,作者分段论述,每个段落用短小精悍的语句加以概括,实际上都是论点:

第一,勤出成果。

第二,勤出智慧。

“勤出成果”。举的事例有马克思写《资本论》,司马迁著《史记》,歌德创作《浮士德》,陈景润破解“哥德巴赫猜想”。这些成功人士都很勤奋。

“勤出智慧”也举了例子。古希腊演说家德摩斯梯尼,小时候口吃,因勤奋练出口才。一个姓陈的人,反应很迟钝,但他勤读苦读,成了博学之士。这些事例印证了勤出智慧。

这篇文章的观点就是讲“勤”,主要是针对做学问而言。要想有精深的造诣,必须珍惜时间,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探索,勤于实践。伟大人物的成就和他们一生的勤奋分不开;即使资质差,也可以成为有智慧、有知识的人。

所以,全文得出这样的结论:“实践证明,一个人知识的多寡,成就的大小,关键在于勤的程度。懒惰者永远不会在事业上有所建树,永远不会使自己聪明。”又引了一些格言:“高尔基说:‘天才出于勤奋。'卡莱尔说:‘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作者号召深刻体会“勤”的含义。

这篇文章的议论不是一句话,而是从几个方面分别解释。这就意味着在读议论文时,要归纳所有论点,概括全文的中心论点。

读议论文不是为了消遣,是要增长见识,开拓眼界,提高觉悟。这是中学生在发展思维能力、树立品格信仰、继承前人的优良道德和文化传统上必须要走的一条路。

示例:戏剧家曹禺先生的文章《读书与做人》,题目就表明做一个高尚的人、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人需要读好书。

“我83岁了,现在回想起来,最懊恼的是读书没有读专。”

隐含着一个意思:青年朋友读书要“专”一点。

“读过之后真正用到的也不多。”

隐含一个观点:读书应该“专”,那“专”究竟是什么?可能是根据专业特长来读书,也可能是指专心致志读书。学以致用,这也是隐含的意义。

“面对年轻的中学朋友,我希望你们要从中学开始想。”

想什么?想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对人类、对国家、对社会有怎样的益处”。进而就要想,“要读书,读好书。要在好书的指引下,做一个大写的‘人',‘人'这个字,就这么一撇一捺,但真正做一个大写的人确不容易”。这一段就把做人和读书融合在一起。这个问题,不是一句两句话可以说清的。所以读议论文,有时一篇文章能让人终身回味、终身思考。

这段话的重要信息提取出来就是:

要读书,读好书。书中有很多导师,书中有很多朋友,要在好书的指引下,做一个对人类、对国家、对社会有益处的大写的“人”。

读议论文的时候,不仅要发现议论,而且要处理议论。梳理文章中的观点,整合观点,体会作者议论的目的,提取概括中心论点。由此培养发现、整合观点的能力。

《谈骨气》这篇文章关键之处在于作者以孟子的话为线索,以古往今来的事例为依据,诠释中国人骨气的本质、特征。作者还有一个观点,就是孟子的话直到今天还有积极意义。

这篇文章最核心的信息可以用三句话概括:

我们中国人历来是有骨气的。为正义,拒绝高官厚禄收买,不怕贫穷困苦折磨和强暴武力威胁,这是有骨气的行为。我们应当继承民族精神,做有骨气的人。

骨气要表现在行为上,而不是理念上。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用心是号召大家做有骨气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