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海华大城小爱电话:映雪漫霜 如何看待前人诗作中的非律现象(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0:46:27
律诗形成初期,格律尚不严格。我们通常看到唐初的一些律诗,甚至其中的名篇,也有不完全合律的地方。这是有原因的。律诗发端于六朝时期,唐时逐渐成熟和盛行起来。历代的诗论家认为,沈宋(沈全期、宋之问)对律诗的定型和完善起了奠基作用。《唐书》中说他们的诗“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他们的诗体被称为“沈宋体”。而沈、宋这两个人都是武则天时期的官员。可见,至少在“武周”以前,律诗的形式并未完全形成。即使在沈宋之后,律诗真正规范普及也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实际上,在中唐之前,诗人们对于“失粘”、“失对”并不看得很重。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很有名的好诗,但第一联(“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杨州”)就“失对”。中唐以前,“失粘”的例子更多些。对于格律上的毛病,那时最重视的是孤平,其次是不对,再其次才是不粘。有些烩炙人口的好诗也有“失粘”之处。例如: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渭城曲》

独上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失粘”的例子也很多。王维的那首《渭城曲》,因为太著名了,有人就把这种“失粘”的七绝称为“阳关体”。
有些非常著名的仄韵绝句,也是“失粘”的。如: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晚》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晚唐以前,存在一些古风痕迹非常明显的律诗。也有人不把这样的诗当作律诗。例如: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州。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诗。但此诗前半段不合律,尤其第一句和第三句。诗中接连使用重复字,也表现了古风的特点。据说李白游黄鹤楼时,看了此诗非常赞赏,并说崔颢在上,李白不敢题诗。后来他到了金陵,终于找到题目写了一首类似的诗,题目是《登金陵凤凰台》,也在有的地方不拘格律。可见当时对此类问题还不像晚唐以后看提那么重。
对于唐人诗作中的这些现象,我们要历史地去看。既不应因此而对前人意境高超的佳作进行消极的评价,更不应以律诗形成早期存在的不规范现象为借口,而在今天的创作中违律。(待续)
本文发表于 2011-05-22 15:03:34 ,被阅读过 218 次    [收藏到我的空间]   [举报不良内容] 正在处理,请稍侯...
上一篇:如何看待前人诗作中的非律现象(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