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戈尔东海府:虞山 由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07:01:58
李鸿章(安徽合肥人)讥讽曰:“常熟司农田间荒。”

翁同和(江苏常熟人)曰:“宰相合肥天下瘦。”常熟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常熟的虞山镇是自己的故乡,虞山的得名则来自以天下为重的“礼仪”史册,据《史记》、《汉书》、《吴越春秋》等典籍记载,商周时期生活在渭水之滨周太王长子泰伯、次子仲雍长途跋涉来到千里之外的江南常熟、无锡一带。
商朝末年,在我国的西部(现今陕西岐山),有一个周族人的诸侯国,这个诸侯国的首领叫古公亶dǎn父。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叫泰伯,二儿子叫
仲雍,三儿子叫季历。三个儿子都已成家立业,子孙满堂。季历所生儿子叫姬昌(昌)(即后来的周文王),聪明绝顶,读书过目不忘。古公亶父特别喜欢这个孙子。昌这个名字就是古公亶父给起的,寄希望于周族强大昌盛。古公亶父认为泰伯、仲雍二人谦和揖让,有君子之风,不能担当灭殷的重任,有意把王位传给小儿子季历,进而让季历的儿子姬昌继位。这颇像传说中的清玄烨(康熙)看好孙子弘历(乾隆),而传位给其父胤祯(雍正)一样,他很想把王位传给三儿子季历,再由季历传位给昌。可是,按照规矩,王位应该由大儿子泰伯来继承。如果把王位传给老三,可能引起三兄弟间的不和,族里人的不满。古公亶父为这件事而犯难了。

时间一长,泰伯和仲雍看出来父亲的心思。有一天兄弟俩凑在一起商量。泰伯说:“二弟,我父亲有意把王位传给侄儿昌,昌这孩子聪明伶俐,才智超群,且品德高尚,将来一定能治理好我们这个国家。为了我族的繁荣昌盛,我想放弃王位的继承权,要做到这一点,我必须离开自己的部族,到别人不知道的地方去。”
“是的,我也这么想。”仲雍说,“哥哥,你走了,我不走,王位还是传不到昌那儿,干脆你也走我也走,一起远走高飞吧?”兄弟俩的想法真是不谋而合。
过了一周,兄弟俩带着他们的妻子儿女和一些随从,以采药为名悄悄地离开了他们的出生地,一路向东。不知爬过多少丘、翻过多少山,淌过多少溪,渡过多少河。风餐露宿,也不知走了多少路,多少日子,终于来到大海边。但见大海中一个个沙岛星罗棋布,沙岛上河流纵横交错,长满了水生植物。在这些沙岛上居住着土著人。这里的人个个都是赤身裸体,女人也这样,仅仅下身围着一块麻布,遮掩遮掩,有的在腰里系一根带,用一块布从后面绕过胯下,在前面肚脐下系住,犹似婴儿的尿布他们的头发蓬蓬松松,批批离离,他们的身上刺满了各种花纹。有的在腿上,有的在臂上,更多的在背上和胸前。细看这些花纹,有花卉、有鸟兽,更多的是蛇和水中动物。兄弟俩感慨万千,这里的风俗和他们的周族真是大不一样。泰伯问一位酋长:“你们在身上饰满花纹,究竟起什么作用?”这位酋长说:“我们生长在东海边,江河湖泊中都有蛟龙出没,我们身上刺上
这些花纹,就和蛟龙差不多,到江河湖泊中去捕鱼捉虾,蛟龙以为是自己的同伙,不会伤害我们了。”
原来如此,泰伯、仲雍兄弟俩向酋长提出定居要求,这位酋长与其他几位长者商量后表示欢迎。听说他们要长期定居下来,土著人便砍树的砍树,割芦苇的割芦苇,编织的编织,和泥的和泥,为他们建造了新房子。这些房屋虽然简陋,可表达了土著人的诚意。
为了尊重土著人,泰伯、仲雍入乡随俗,也削发纹身,需用针蘸了墨水刺皮肤,一针针刺下去,痛苦万分,可他们强忍着,没有呻吟,这很使土著人佩服。土著人不会种地,他们主要依靠在江河湖泊中捕捞鱼虾过日子,这些捕捞方法也十分落后,而当时的周族已是有名的善于经营农业的民族。泰伯、仲雍就把当时黄河流域先进的农耕技术传授给他们,并制作了各种各样生产工具,由此,大大改善了土著人的生活条件。久而久之,兄弟俩受到了这些醇厚朴实的土著人的拥护和爱戴。土著人的酋长死后,他们就推泰伯做酋长。泰伯当了酋长后,把这个地方起名为“勾吴”,
古代通,故勾吴也称句吴。这就是吴国的始祖。泰伯以谦让不争为他的政见,后世墨子的非攻兼爱学说,也许就受了他的影响。终他一生,一直反对战争而崇尚文治,泰伯死后,吴人又推举仲雍做了首领。此后,勾吴逐渐强大,至春秋时期,一度雄视中原,成为强大的吴国。吴国子民,姬姓,其国境位于今苏皖两省长江以南部分,后扩张到除徽州地区以外的苏皖两省全境。吴国,在3世纪时孙权建立的政权。史称孙吴或东吴。首都开始建于吴(今苏州),后来孙权筑石头城建业(今南京)。
泰伯死后,葬于无锡,而仲雍死后,根据他的遗愿,安葬在乌目山,也即伏牛山,位于今江苏省常熟市虞山东麓。仲雍墓前有墓碑正中一块为明崇祯时巡按御使
路振飞题商逸民虞仲周公墓因为仲雍又称虞仲,吴人就把乌目山改名为虞山,世世代代纪念这位给他们带来幸福的首领。
千载名山还属虞,这就是
虞山的
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