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容声冰箱售后维修:祖国医学对于瘧疾的认识与抗瘧药常山的介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04:20:56
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前人的宝贵经验值得借鉴学习,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前的资料,几乎没有功名利禄的水分,医风纯朴,其真实性、实用性、可靠性均很高。

    祖国医学对于瘧疾的认识与抗瘧药常山的介绍

                                      (附常山治疗瘧疾24例临床疗效观察)

重庆市第一中医院

  在祖国广阔的土地上,广大的劳动人民,长期的受着反动阶级的残酷统治、压迫和剥削,以致瘧疾普遍流行;解放以后,由于党和政府关心人民健康,贯彻了预防为主的卫生方针,全国掀起了爱国卫生运动的高潮,不仅改变了我国的卫生面貌,瘧疾发病率也已大大的减少。但是根据李德全部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的发言;脱(说——竹叶连注): “我们全国没有一个省区没有瘧疾存在,每年发病人数是很大的”。并且在卫生部12年科学研究工作规划中,已经把瘧疾列为研究对象之一。现在我院根据祖国医学对于瘧疾的认识和处理与我院点滴的临床经验,提出汇报,请予批评和指正。
  
(一)祖国医学对于瘧疾的认识

  一、最早发现瘧疾病名的时期: 祖国文献大约在公元前400年以前,就有了“瘧疾”这个疾病的记载。并且当时已经发现了有因患瘧疾以致死亡的病例。如春秋左氏传上有这样一段记载: 左传襄公七年“子驷使贼夜弑禧公,而以瘧疾赴(讣告——竹叶连注)于诸候”。这就是说,春秋时代鲁国有一位国家机关的干部,派人把他的领导杀死了,他假托说领导是患瘧疾因而死亡的,以这个为幌子,向他当时的兄弟国家报导。这一个事实,反映出祖国在春秋的时候,社会上已经发现了由于瘧疾死亡的病例。而且已为一般人所晓得,所以子驷才有可能拿瘧疾作幌子,来掩盖他杀死国家领导的罪行。这个地区相当于今河南。因此也可能在春秋时(约在公元前400—800年)已经有了恶性瘧疾的发现。
  二、最早的鉴别诊断: 从此以后,在许多文献里,又不断出现了关于瘧疾更具体的记载。他们不但指出了瘧疾所特有的症状,更指出了瘧疾发病的时间,主要是在秋季。例如,汉朝时候,有一个刘歆在他所著的“释名”这一部书里就这样说: 瘧,酷虐也。凡疾或寒或热耳,而此疾先寒后热,似酷虐者也(见释名病疏)。这一段话,指出瘧疾先寒后热,与其它疾病或寒或热,有所不同,它是一个对人的健康危害比较严重的疾病。这个记载以瘧疾的热型,来和其它疾病相鉴别,是相当具体而扼要的。除症状鉴别而外,当时对于瘧疾流行的季节,也有了具体的认识。周礼,礼记,这两部文献,都有明确的记载。这两部书据考证是在汉时出现的,约在公元前1—200年。周礼、天官疾医: “秋时有瘧寒疾”。这个记载,明确指出瘧疾发病,主要是在秋天。这一句话,简要地指出了瘧疾发病的季节。同时在礼记上面,也这样的说: 礼记、月令:“孟秋行夏令,则民多瘧疾”。这个记载明确指出,秋天的气候,应该比起夏天凉快一些,假如仍然像夏天气候那样炎热,人就会更多的发生瘧疾。这几句话,简要地指出了瘧疾流行的原因,与当时的气候是分不开的。
  以上是祖国文献关于瘧疾的认识,在春秋时代,有“左传”的记载,在汉朝时代有“释名”“周礼”“礼记”等记载,这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类认识愈来愈丰富。以上四种书都不是医学书籍,但是已经有了瘧疾的记载。证明瘧疾在该时已是多发病,它已经引起一般人士的注意。
  祖国医学最早的一部专书,叫“内经”(约在公元前1—400年),内经素问上,关于瘧疾的认识,更比较全面,并且对于瘧疾,创造性地有了分类,和发明了采用针灸治疗瘧疾的有效方法。这说明祖国医学,确是丰富多采,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健康起到了一定的保证作用。举例如下: 素问:“黄帝问曰,夫痎(夜病瘧)瘧(昼病瘧)皆生于风,其蓄作有时者何也?岐伯曰: 瘧之始发也,……乃作寒慄,鼓颔,腰脊俱痛,寒去则内外皆热,头痛如破,渴欲冷欲”。帝曰:其间日而作者何也?岐伯曰,阴与阳争不得出,是以间日而作也。帝曰:善,其作日晏与其日早者,何气使然?这一段记载,指出了瘧疾主要的症状,和发病的时间,内容比较全面,他认为瘧疾初起时,就发生寒战,使病人发生扣齿,同时腰背作痛,恶寒以后,相继发生高烧,口渴,喜冷饮,并且头部剧痛,好像将要破裂一样。这些症状,基本上指出瘧疾所具有的特性。同时把瘧疾间日发作,与复发时间,或提前或移后,这些情况都概括地指出了。此外,根据瘧疾发热恶寒的热型,也提出了分类。如“素问”,帝曰:“先热而后寒,何也?岐伯曰:此名温瘧,其但热而不寒者名曰瘅瘧”。
  三、最早的治疗方法:以上文献,关于瘧疾的认识相当明确了。由于我们的祖先,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结果,累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因此从素问伤寒金匮以下,治疗瘧疾的方法,也愈来愈多。如素问刺瘧论:。 先其发时,如食顷而刺之,一刺则衰,再刺则去,三刺则已。到了唐时(公元900年前)又创造性采用了“灸”的疗法。例如千金翼说:“灸一切瘧,尺泽主之”,又说:“凡瘧有不叮差者(“叮差”当为“瘥”,病愈也。——竹叶连注),从未发前灸大椎,至发时满百壮,无不差(瘥——竹叶连注)”。自此以后,随着时代的前进,治疗的方法,也越来越多,主要的是对“大椎”“内关”“外关”“公孙”“委中”“后蹊”等刺激点,交替式地或针或灸,都可以取得一定的疗效。这些疗法,至今仍普遍地为中医们所经常采用。
  以汤药治疗瘧疾,首先见于东汉时豹(约)在公元1—200年)张仲景所著的金匮要略和伤寒论。金匮首先采用蜀漆(常山叶)和柴胡治疗瘧疾。伤寒论也采用柴胡治疗瘧疾。自此以后,历代中医都相沿地以常山或柴胡为主来治疗瘧疾,现在大约已经1700(公元256年)余年了。例如:金匮要略说:“瘧多寒者,名曰牡瘧,蜀漆散主之”。蜀漆散方: 蜀漆、牡蛎、龙骨、等分为散,未发前以水调服。又云: 病瘧以一月一日登,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愈,如其不差,当云何?师曰: 此结为癓瘕,名曰瘧母,急治之,宜鳖甲煎圆,鳖甲煎圆即鳖甲12分,柴胡6分,黄芩3分等共23味药所组成。
  祖国医学从公元256年起就开始有了采用中药治疗瘧疾的记载,比较欧洲人于公元1663 年才发现用寒热树皮在利马(Lima)浸水作饮料治愈瘧疾的记载起码要早一千四百多年。
  金匮于内经瘧疾分类基础之上(先热后寒为温瘧,但热不寒曰瘅瘧),又补充了瘧疾的两种类型,以瘧多寒者名曰牡瘧,瘧疾经月不愈,名曰瘧母。祖国医学,关于瘧疾的记载,从春秋到东汉,大约一千余年,古人通过临床实践,充分认识到瘧疾有但热不寒的“瘅瘧”(可能系现代的恶性瘧疾,后世又有瘴瘧,见于岭南烟瘴之地,甚者或至迷困暗哑,与常瘧异,“见张景岳全书”这种记载,更类似恶性瘧疾)。……又有热多寒少的牡瘧(瘧疾寒冷型),也有对瘧疾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适当所造成的“瘧母”。这些成果都是很实际的,宝贵的。更宝贵的是他们除了根据病情分类鉴别而外,同时扼要地提出了以蜀漆(常山叶)或柴胡为主的治疗有效的中药,还远远在显微镜,和细菌学没有发明以前,祖先们已经掌握了瘧疾的本质,和治疗方法。这具体说明祖国医学的伟大和宝贵。在临床上我们认为柴胡的制瘧作用,较常山为小,但无副作用。常山服后,常常致吐,吐后虽对药效影响不大,但令病人不适,祖先们在制止副作用呕吐上及品种的选择上也取得了一些经验。如李士材说:常山截瘧如神,劫痰疗瘧,无它药可比,世俗闻雷有老人久病之戒,遂视常山为峻剂,殊不知常山发吐,惟生用多用为然,与甘草同用亦必吐。若酒浸炒透,但用少许,每见奇功,未见其吐也。……酒浸一宿,切薄片,慢火久炒。形如鸡骨者良”(见本草图解)。此外,待制李焘也这样说过:岭南瘴瘧,寒热所成,根本非常山不可,但性吐人,惟以七宝散冷服之,即不吐,且验也。见李时珍本草纲目,七宝散方: 治一切瘧疾,或先寒后热,或先热后寒,或寒多热少,或热多寒少,或一日一发,或一日二、三登,或连日发,或间日发,或三四日一发,不问鬼瘧食瘧,不服水土,山岚瘴气似瘧者,皆可治之。常山1钱,厚朴1钱,青皮1钱,陈皮1钱,槟榔1钱,草果1钱去皮,甘草炙7分,一方多半夏1钱,大枣1枚,酒水各一半,煎成三分之一,去滓露一宿,共煎二次,服二次,大有神效。以上两种记载,说明常山的用量炮制方法及配伍,均与副作用呕吐有关,祖先们早已掌握了一种有效的经验,就是常山用量,每剂不可超过1钱,或用酒浸一宿,切薄片,慢火久炒,或与七宝散方中其他各药配伍,这样就可以消灭呕吐的副作用,同时也不致于影响药效。这些宝贵的经验,都是祖先们从工作实践中获得的,也是非常宝贵的。
  我院在临床上最初使用常山浸剂,个别病例,有时发生呕吐,甚至个别病例,因不愿呕吐,拒绝服药。后经研究,以常山半夏等量,作成浸剂,给病员微温服,服后一小时内,不进热饮。这样就克服了呕吐的副作用,24例中,发生轻度呕吐者只一人,按中医经验,半夏有镇吐作用,我们用于临床,与常山配伍,事实上也是收到了镇吐疗效的。

(二)抗瘧药常山的介绍

  一、常山:又名恒山,鸡尿草,鸭尿草,翻胃不。
  1.历史: 我国采用常山治瘧已有二千年历史,本经“主伤寒热,热发温瘧鬼毒”,别录“疗鬼蛊往来”,甄权“治诸瘧”,以后各本草学家均谓其能治瘧,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下品,列入毒草部,又名恒常,李时珍意为恒亦常也,恒山为北岳,常山乃郡名,药产其地,故名常山。
  2.品种: 常山过去认为是云香料植物的根,后经我国生药学家管光地氏于1942年经过多方研究考证,认为本草纲目所载之常山实为虎耳草科为一种盛产于四川的亚灌木,因其形似鸡骨,故又名鸡骨常山,又因其色黄,又名黄常山,以别于白常山,其类似品种颇多,兹列如下:
(1)白常山:茜草科。(2)士常山:八仙花科的干燥叶。(3)海洲常山:马鞭草科。(4)山常山:小孽科。(5)和常山:云香料。
  常山的形态:常绿亚灌木,高一公尺,茎如杆状,皮为黄色,常成薄片而剥落,皮内为白色,较为坚硬,叶对生,椭圆形,有锯齿缘,圆锥花序,花淡蓝色,花瓣六片,向下反曲,果实为浆果,蓝色。
  3.栽培:常山喜生川谷间,性喜腐植质而有荫蔽物之山林地带,拔海1500到4000公尺。每年二月至八月采根。抗日战争时期,因海外交通中断,奎宁奇缺,反动政府曾一度重视国内抗瘧药之研究工作。一九四五年伪农林部,伪军政部军医署委派于达准先生赴金佛山研究种植方法,企图以野生改为人工栽培,以便大量生产,因此在当时金佛山下设立了一个“常山种植场”;但由于反动政府对人民疾患并不是真正关心和重视,因而未作出什么成绩。解放以后,该场由人民政府接管,并与原中国特效药研究所常山场合并,加强了管理,增添了职工,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对常山的扦插,压条以及播种繁殖的研究及对常山的施肥管理,病害防治,常山收割方法等方面获得了不少成绩。现在关于栽培方法已经完全可以人工掌握。南川常山场位于南川三泉乡,拔海约1000—1500公尺,下属四个工作站及两个苗圃,分布于相距四五十里的山林地带,职工180多人,总面积约5940亩,常山成活有260多万株。目前该场已应国家需要改名为药物种植场,属于四川省化工局,除主要栽培常山外,同时还栽培了颠茄,莨菪、毛地黄、薄荷、除虫菊、及益母草,共计栽有植物标本600 余种。
  4.化学成份的研究:抗日战争时期,缅甸沦陷后,奎宁阿底平等价格飞涨,来源亦中断。为解决国内抗瘧药品问题,吾国科学家开始对常山成份的研究,其中如赵承嘏,姜达衢,冯志东等对化学成份的研究;阎凤岗,张昌绍,胡成儒,对常山药理研究等均做出了一些成绩。一九四一年,在国民党反动军营中传布一张治疗处方,内容为常山,槟榔,鳖甲各三钱,甘草三钱,乌梅,红枣各三枚,生姜三片,据各方报告甚为有效,即由当时特效药物研究所试用,对在血中检得瘧原虫之瘧疾病人23例,治疗结果,均迅速有效。俟后又将其药改为二公分之浸膏再行临床试用,经30例观察,其效力仍佳,这才开始建立起研究者的信心,而从事放(于——竹叶连注)常山单独分析,进行精制品之制造,作成片剂,注射剂试用于伪中央政校学生207例患者,治愈者198例,后经大渡口钢铁厂专辟病床三十张,收容瘧疾患者,继续作临床之研究,经一年后,结果得三日瘧66例,恶性瘧36例,四日瘧一例,均能奏效,因此确定常山之治瘧效力实无逊于奎宁。自从1942年以至于解放,总结各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计从常山中提出生物碱6种及中性成份2种,更发现其中三种为同素异性体,有相同之分子式,(C16II21N5O),而熔点及其他性质则各不同,但在热、酸、碱及溶剂的影响下,可以迅速互变,故名之为α.β.γ Drchroine根据反应证明其为Ouinazdine衍生物,其效能为其希腊字首相反之秩序即γ.Dichroine治瘧效力大于β-Dichroine,而.βDichroine则大于γ-Dichroine至于三种生物碱,对白鼠小鸡之毒性则与字首顺序相同,但比例不等。
  5.药理方面:根据胡成儒、李宏猷等研究常山之有效成份,能迅速解除瘧疾中之潮热,一般在服药2—3日即退热,4-5日在末梢血行中之瘧原虫即可肃清,约7—8日,则骨髓细胞中潜在之瘧原虫全部消灭。对于脾肿之消退亦快。对人体毒力不大,剂量伸缩极大,但易引起呕吐作用。对心脏不仅无害,而且有强心之功,对神经系统,无麻醉作用。对血管,肠壁及子宫无收缩之弊。对于肾脏亦无刺激。但由于抗日战争胜利后,反动政权依附于英、美,大量的将Atabrine,plasm.Squinine等向我国倾销。另方面则以常山引起呕吐,因而常山未能得到推广应用。
  解放后,西南衔(卫——竹叶连注)生部为了很快消灭危害西南数千万人民的最大疾病——瘧疾,保证工农的生产起见,开始了祖国治瘧药物的研究工作,很快的接管了南川常山种植场,积极的整顿和加强管理以及设备的扩充和人员的增配,进一步的改善常山的栽培和收获工作,同时并布置了临床制造,药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其中以西南药厂、四川医学院药学系作的较多,兹将研究情况概述于后:
  根据西南药厂的研究,常山含生物碱,叶较根多五倍,因此以常山叶为原料,并首先与等量的藿香配合作成0.08公分的片剂,每日服三次,每次服二粒。结果疗效还是很高,但呕吐作用很大,乃改用活性炭吸收常山生物全碱。其法系用常山叶一千公分,加0.5%的盐酸溶液10,000 毫升,浸泡24小时后,过滤残渣用水冲洗,又加300公分活性炭吸收,然后干燥打片,每片含常山叶一公分,每次服一粒。在临床上发现呕吐现象减少,但效力也减弱。后经改用酸性白陶土以同样方法吸收,每片含常山叶0.5公分,每次服一片,效力增高,呕吐又增多。以上二法都是根据假想:以为常山之呕吐是由放常山碱刺激胃粘膜所致,因而改用酸性白陶土吸收使其在胃酸中不分解而在肠的碱性液中始分解产生作用。经过上面两个方法均证明此一假想大有怀疑,最后以常山生物碱作成注射剂,经郑寿先生及该厂5个同志亲自试验,每人注射0.005公分后,有3人发生呕吐,证明常山的治瘧因素亦同时伴有致呕因素,并可推断常山之致呕一定是刺激中枢神经所致。据四川医学院药理研究结果亦复如是。同时在研究工作中,不论任何方式给药,常山所引起的呕吐与一般催吐剂不同。一般催吐剂如CuSO4,Emetine.吐酒石于服药后几分钟即发生呕吐,而常山需服药后半小时或甚至3-4小时始呕吐。又如注射Apomorphine 亦在2-3分钟后即可引起呕吐,但常山注射后半小时始有呕吐症状。中医也认为服药常引起呕吐,如果服常山不到量,则效力不确实,呕吐也未发现。总的来讲,常山的抗瘧效力是肯定的,无论对何种瘧疾均有效,一般在服药后三天即可消除症状,治愈率可达80%以上,但目前唯一存在的问题是呕吐的副作用,而复发率也佔20%。部份中医认为服常山以后要呕吐才有治瘧的效力,同时还认为“积食才成摆”,必须把多吃的食物呕吐出来,瘧疾才会好。我们认为这种作法是不正确的,一方面科学已经证明瘧疾症状是由放(于——竹叶连注)瘧原虫在身体内作祟而起的,另一方面常山致呕作用,必然不是我们所需要的副作用,这种副作用不特常山有之,其他药物除其治病的主要作用外,亦多带有副作用,问题在于吾人如何去克服和消除它,而求得吾人理想的药物,因此吾人仍应循此方面努力,据知×××科学研究所目前用槟榔与二倍于人的常山剂量配伍试验于动物,结果常山就不致呕吐了。这就证明常山的致呕作用,是完全可以克服的。常山八两酒浸蒸焙研末,槟榔二两生研末,共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日三次,这个处方,名胜金丸,见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目前经××科学研究所证实,果无致吐的副作用。
  6.主要处方:目前我国中医师治疗瘧疾,仍旧采用复方,少有单独使用常山的,配伍最简单的。如我院常山合剂为常山与半夏各半配伍而成。试用于24例,只一例发生呕吐,足见呕吐不是不可能克服的。

中医用的主要治瘧处方有:
  (1)常山截瘧饮(医宗金鉴):常山15公分,柴胡10 公分,清半夏10公分,党参10公分,甘草5公分,槟榔10 公分,乌梅10公分,桃仁10公分,生姜5公分,发作前3小时一次顿服。
  (2)常山酒(医学正传)治久瘧:常山7.5公分,槟榔5公分,丁香2.5公分,乌梅1个,用黄酒浸24小时一次服。
  (3)截瘧汤:常山30公分,秫米100粒,知母7.5公分,草果7.5公分。
  
其他方剂:
  (1)瘧灵丹:黑豆49公分,红砒5公分,明雄黄5公分,先将黑豆用水泡开,去黑色皮,留下绿瓤将明雄黄和红砒研细,共入豆内捣烂如泥作成30丸,晒去水分,用量:每次一粒,发作前3小时服。
  禁忌:在服药前禁饮热水或热饮。
  (2)瘧疾粉:此方是四川省万县市一位中医献给政府的祖传秘方。经四川防疫队试验3000多例及万县市卫生科试用60余例,证明疗效很高。
  处方:苍术白芷川芎桂枝以上四种秤取等量研成粉末,注意固封,勿泄气。用法:约一公分,包于绸布内呈椭圆肤,尾端用丝线扎紧,塞入鼻孔,四小时后,待瘧疾发作,出汗取出,中途不可取。
  
(三)常山治疗24例瘧疾临床疗效的观察

  解放以前,由于反动政府对于人民进行长期的黑暗统治和剥削压迫,人民健康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因此在重庆区域里也和其他地区一样瘧疾发病率是非常之高的。解放以后,由于党对人民健康的重视和关怀,人民生活,也不断地得到改善,尤其在爱国卫生运动彻底贯彻之后,重庆区域瘫疾发病率,大大地减少。因患瘧疾而住院治疗的尤为少见。我院从1952年6月起到1954年7月止,在病房共计收治间日瘧15例,恶性瘧疾9例,均采用常山合剂治疗。为了防止呕吐,于合剂内加半夏。应用结果,疗效颇佳,24例病人痊愈出院。呕吐的副作用,才发现一例,无其他副作用发现。兹将24例疗效分析,介绍如下:
  (1)性别与年龄:在这24例瘧疾中,有男性19例,女性5例;年龄:11-30者16例,30以上者8例。
  (2)临床症状:1体温:在40°C以上者12例,39°C以上者8例。不发烧者4例。2.热型:恶性瘧持续高烧者3例,不规则发烧者6例,间日瘧中持续高烧者2例,间歇热者9例,不发烧者4例。3.其他:恶性瘧中,神志不清者1例,抽风者1例,头痛者8例,呕吐者5例,黄疸者1例,鼻出血者1例,间日瘧中,头痛者11例,呕吐1例,恶心者1例。
  (3)疗效:1.退烧时间:恶性瘧一日内退烧者6例;二日内,三日内,五日内退烧者各1例。间日瘧中,一日内退烧者7例;二日内退烧者2例,三日内,六日内退烧者各一例(不发烧者4例)。总计24例中,除不发烧者4例外,在一日内体温退到正常者13例,占全部病例约十分之七弱。二日内者3例,三至六日内4例。这具体说明以常山治疗瘧疾,退烧作用,是相当迅速而确实的。2.瘧原虫消失日期:恶性瘧,二天内消失者3例,六天内,八天内,十天内消失者各1例。未检查者3例。间日瘧,二日内消失者4例,三日内,四日内八日内消失者各1例。未查者8例。就已查的计算,服药后二日瘧原虫消失7例,占2日以上消失者2分之1强。
  (4)服药方法:最初是根据病情之轻重,以10毫升至20毫升,1日3次口服。以后改为1日4—6次,疗效更显著些。
  (5)附典型病例:
  男患者彭××11岁,学生,以急性发病,有不规则的发冷发烧,头痛,曾抽筋2次,呈嗜睡状态,神志有时不清,于发病第3日以急诊入院。查体:神志不大清楚,呈嗜睡状态,颈强直,克匿氏征巴彬斯基征均阳性,脑脊液检查,无色透明,球蛋白险性,糖五管者(1)-(2)-(3)极少,(4)少许,(5)十,细胞计数8/1竓,无细菌发现,培养无细菌生长。白血球总数7,200/1竓,中性74%,淋巴25%,大单核1%,恶性瘧原虫发现(小营养体期),当给予常山片,每日三次,每次1片,24小时以内,体温由40°C降到正常。神志清醒,除不思进食而外,无何不适,无呕吐,服药第二日复查血内仍发现瘧原虫,第三日,第四日复查,瘧原虫均未发现。附表。
  
(四)小结

  祖国文献远在公元前400年以前,已经开始有了关于瘧疾的记载,在公元100年以前,已经开始了采用针灸和常山、柴胡等药,对瘧疾进行有效的治疗,2,000年以来,我们祖先对于瘧疾的流行季节症状,分类、预后等,也具有正确的认识,这说明祖国医学确是丰富多采,对人民健康起到了一定的保证作用。解放以来在党的关怀下,常山的种植和副作用的克服,已有一定的成就。通过1952年6月起至1954年7月止,住院24个病例的临床观察,十分之七病例,在一日之内体温降到正常,二分之一病例,在二日内瘧原虫消失。服药方法一日3-4次者,疗效较缓,1日4—6次者疗效较优。由于常山、半夏合剂,24例中,只1例发现轻度呕吐。这说明国产常山,对间日瘧及恶性瘧疾都具有显著疗效,呕吐的副作用,可以克服。但病例太少,必要的检查如原虫消失日期,也不够完整。有待于今后的进一部改善。

(本文发表在1956年9期第466页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