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电热水器:找到办学理念与新课改的契合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5:51:36
找到办学理念与新课改的契合点

作者:张滢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58    更新时间:2007-11-21

    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进一步完善校本教研,促进课程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正成为基层学校面临的重要任务。近年来,湖北省武汉市教育局以定期举办“办学理念校长论坛”的方式,倡导武汉市各小学以校为本,深化办学理念,扎实推进新课程改革。在内涵丰富又各具特色的办学理念的指导下,武汉市的小学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进一步树立了先进的教育观念,促进了师生的共同发展。


  巧妙创设研究氛围,丰盈校本教研


  走进位于武汉市武昌区中南路的武汉小学,随处可以听到一个新鲜而又温暖的词——童心教育。儿童世界不只是为成人期作准备,学校和教师应该根据儿童的生命、精神本性,充分体现其独立价值的存在,促使儿童丰富的心灵精神世界的成长,这已成了武汉小学全体教师的共识。这一理念可不是该校的李强校长“拍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通过教研活动,在全校教师中开展讨论与争鸣才达成共识的,是从教学实践中提升出来的。这样一条自下而上的“草根研究”道路对于武汉小学的老师们来说一点也不陌生,而“童心教育”这一办学理念的提出也正是武汉小学浓厚教研氛围的最好佐证。


  武汉小学的教研氛围很“另类”,学校从来不给老师硬性摊派教研任务,大部分教研活动都是老师们自己发起的。这样的教研活动能保证质量吗?李强校长对此颇为自信:“我们所有的研究课题都是老师们在教学、反思中自主创生的,这体现的是一种专业素养,是对老师们的一种尊重。学校的原则就是,当老师们有要求或者需要帮助时,学校全力支持,但绝对不会强行介入。”学校不主动作为,教师们的积极性反而空前提高。在武汉小学的办公室里,课间看不到教师聊家常、侃大山,教师们谈得更多的是教育教学中的见解、看法、问题、困惑,等等。近年来,学校已经形成了话语式研究、文本式研究和网络式研究相结合的校本教研格局;呈现出了同课研究、资源共享,跨组互动、教学反思,网络教研、聚首论坛等生动活泼的教研形式,还形成了“功在课前、研讨构建,探在课堂、动态生成,思在课后、扬弃创新”的校本教研新思路。


  结合教学实际,创造性实施新课程


  新课程没有更多可资借鉴的经验,它需要学校以海纳百川的姿态承载课程改革带来的思维冲击,不断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武汉市硚口区崇仁路小学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他们大胆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操作需要,创造性地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重组成“基础工具课程”、“技艺表现类课程”、“科学素养课程”、“综合课程与校本课程”四大板块,以和谐的课程结构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在全面实施“三级课程”的前提下,做到“两突出一并重”:突出基础工具课程的地位、突出综合课程的建设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等良好的个性品质,提高教师开发课程的意识与能力;科学素养课程与技艺表现类课程并重,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和身体素质。在学科课程的教学上,崇仁路小学提出了“学得欢、考得好、睡眠足、发展优”的绿色质量观,大力推进以“以学论教”为基本价值导向的“高效课堂”建设,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能,从而也真正体现了崇仁路小学“让绿色生命根植于崇仁文化沃土之中”的办学理念。


  重建校园文化,滋养师生心灵


  提起家访,许多学生都很“头疼”,甚至有些害怕。在他们眼里,老师上门绝对“没好事”。而武汉市汉阳区钟家村小学却有一个特殊的“生进家访”,专为“好事”而来:学生进步了,老师就家访;学生做好事了,老师就家访;再进步再家访……在这样一种读懂学生、欣赏学生的氛围下,学生的学习、生活各方面越来越主动,进步也越来越快,那些过去所谓的“后进生”,也不再担心老师“告状”,而是积极进步,以获取老师家访的机会。


  “生进家访”正是钟家村小学“读式文化”的组成部分。新世纪以来,钟家村实验小学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以学校原有的“读式教学”思想为指导,针对“学生学得苦、教师教得累”的现象,通过重新认识学校和书籍的本质、教师的作用、学生到学校学习的目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读式文化”,并将其作为办学理念。“读式文化”倡导师生静心读书,试图通过读书学习改变师生的生存状态和心智模式,促进师生的自主发展。“读式文化”将“读”从语文课堂上搬出来,将“读”的外延扩展到其他科目,扩展到课外,从读懂书籍扩展到读懂社会、读懂心灵、读懂学生、读懂他人。


  在“读式文化”的熏陶下,教师更好地去读懂学生、读懂家长,因生而教,产生了良好的课堂效能,激发了学生持续学习的愿望。“读式文化”的形成极大丰富了师生双方的精神生活,提高了师生的人文素养,润物无声地滋润着师生双方的共同成长。现在,读书已经成为钟家村小学师生的自觉行为和生活方式。

 

    图说:变的不仅是课桌

 

 

李家瑞/摄


  课桌椅是班级物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由于班级人数、教室大小、教师教学理念等因素的限制,我国大多数教室里的课桌椅仍然呈现“秧田式”的排列方式。坐在教室前排和中间的学生,上课时听得、看得都比较清楚,与教师的交流也更积极;坐在教室两边和后排的学生,则更容易产生纪律问题。实际上,学生空间位置的分布不同,会导致学生与教师沟通效果的不同,间接地影响教学效果,这也是许多家长费尽心思找老师给孩子“调座位”的原因。


  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早已不能满足新课程的需要。为了适应新的教学方式,一些学校和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灵活地设计了课桌椅的形状与摆放方式,让课桌椅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与交流服务。


  图为上海市普陀区晋元高级中学政治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采用了三张六边形专用课桌的拼接,教师置身于学生中间,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引导者;学生互为合作伙伴,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各抒己见。(张滢/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