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用品类有什么:诸葛亮论节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8:38:35
                                           诸葛亮论节俭                                  摘要: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山东人,蜀汉丞相,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军事家、战略家、发明家。在世被称为武乡侯,谥曰忠武侯,后来东晋政权为了推崇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为武兴王,其才学造诣甚高,有著名的《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隆中对》等名流传于世。并且发明了木牛流马、孔明灯、孔明锁等,在四川成都建有武侯祠,以纪念这位伟人,唐代著名诗人杜甫也有赞扬诸葛孔明的《蜀相》名篇传世。关键词:诸葛亮  节俭     诸葛亮在中国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名人。不仅仅是应为其军事才能,还有其发明能力和智慧,更重要的是其勤俭节约,简朴生活的良好习惯,及其崇高的人格魅力,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畏精神,诸葛亮的两篇出师表中可以看出来,诸葛亮很节俭有很忠于国家。是我们当今社会的楷模。     诸葛亮曾在《诫子书》中说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意思是说,君子的行为,是以潜心专一的精神来修身,以简朴的生活的生活培养高尚的品德。这句经典名言已被众多有志之士作为座右铭来要求自己,使自己更有魅力更好的成功。    诸葛亮不仅大力提倡节俭,而且言行一致,以身垂范。长期过着节俭朴实的生活。例如,建兴三年,诸葛亮率军南征,“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建兴六年十二月,他几度北伐,夙兴夜寐......所啖食不至数升。这都很好的体现了诸葛亮节俭志军的思想,更显示了他节俭生活的好习惯。     简朴的生活并不是不让你消费,而是要物尽其用。诸葛亮先生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尽管没有太多人知道,但在古书籍中却有记载。诸葛亮逝前,曾上表刘后主,表中有云:“今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五十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余财,以负陛下。可以说诸葛亮是历史上首个自报家产的丞相,从古至今,能独处庙堂之高而节俭自居者,甚少,这正是诸葛孔明的高贵之处。诸葛亮并不是没有资本去奢侈,而是不愿意去浪费,试想,一个身居丞相职位的人,会没有钱吗?即使有也只是孔明一人。诸葛亮的节俭之习确实值得我们学习。     节俭,也是诸葛亮治家的一大特色。在给李严的信中,他写道:“吾受赐八十斛,今蓄财无余,妾无副服。”身为一国之相,他的生活竟然如此俭朴,无法不令人深深敬佩。 诸葛亮严厉教子、勤俭持家,表现了他的淡泊与宁静,其目的是明志与致远。 节俭是满足于正常生活的物质需求,不为物欲所驱使,不过分地追求奢华,从而在外界物质引诱时能够保持一种平静的心态。一个人具备节俭的生活态度,就已经令人敬佩了;如果达到“宁静、致远”的境界,将令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正是孔明的节俭,造就了其高尚的人格。可以说他的节俭是贯穿于一生的。如果说诸葛亮要过奢侈的生活,凭其个人能力,谁敢说半个不字?可是正是因为他的高尚,他才选择了简朴,为后人树立了一个好榜样。      在他看来,节俭是很有必要的,否则,他为什么要那么节约?      从古至今,关于节俭的名言很多,其中有诸葛亮的一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在我们今天,许多人看来,节俭没有必要,他们认为中国地大物博,并且现在社会物质极大丰富,是用不完的,不会消费的人是笨蛋。殊不知,中国的资源是有限的,地球上的资源也是有限的。尽管我国资源总量巨大,但考虑到我国巨大的人口数量,你还会觉得多吗?如果人人都这样想,每人每天浪费一点点,那么全国每天要浪费多少?那将是一个天文数字,因此,我们浪费不起。我们必须像孔明一样简朴生活。      再说了勤俭节约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作为21世纪的我们,更应该有这种节俭意识。试想在上千年前的三国时期,人们都懂得节俭,难道我们还不懂吗?21世纪,各种资源即将耗尽,各种矛盾和问题层出不穷,我们不应该怪罪于大自然,而应该从我们自身找原因,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矛盾。要懂得开源节流,这也同时要求我们利用好它们。这就要涉及到节约,因此,勤俭节约是必要的。      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影响了中国,而他的节俭精神却影响了无数中华儿女。理所当然,我们要发扬和继承传统美德,要养成节俭的好习惯。人尽其力,物尽其用。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我们要抛弃浪费恶习,节俭的像诸葛亮一样生活。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能做到洁身自好的人很少,能做到节俭生活得人更少。我们不能像他们一样无知,我们要做会勤俭节约、合理生活的一类人。      结论: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是我们的目标;勤于学习,节俭生活,是我们的愿望。我们要同诸葛亮一样生活,做一个睿智的人,不断弘扬我们的传统美德和优秀文化。我相信,在今后我们一定会行!        参考文献:《三国志》、《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