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博m100 13版怎么样:龙图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06:08:06

在中国众多的图腾崇拜中,一般都有地域的区分和民族的差别,唯有龙图腾,则是中华民族所共有的图腾。
  龙是中华民族的标志和象征,也是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龙的起源同中国历史文化的形成和文明时代的开始紧密相关。
  龙作为古老的中华民族命运的主宰,世世代代为人崇拜,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中国历史上,龙是帝王和皇权的象征;另一方面对龙的崇拜,也包含着自然崇拜的因素。在神话传说中,龙能够行风使雨,人们为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祭拜龙也便在情理之中了。
  历史上,人们对龙的传说很多,而且众说纷纭,在史书记载里,也把龙描写得神灵活气。《庄子?天运篇》:“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云气而养乎阴阳”。《说文》里认为:“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说苑?辨物篇》云:“神龙能为高,能为下,能为大,能为小,能为幽,能为明,能为短,能为长,昭乎其高也,渊乎其下也,薄乎天光,高乎其箸也。一有一亡,忽微哉裴然成章,虚无则精以和,动作则灵以化”。《尔雅翼?释鱼》:“世俗画龙之状,马首蛇尾”。“角似鹿,头似蛇,眼似鬼,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拟鹰,掌似虎,耳似牛,头上有物如博山,名曰尺木,龙无尺木不能升天”。《管子?水地篇》:“龙,生于水,被五色而游,故神。欲小则化如蚕蠋,欲大则藏于天下,欲上则凌于云气,欲下则入于深泉”。在《广雅?释龙》中,对龙有这样的描写:“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螭龙”。《述异记》里这样说:“水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可见,古代传说中的龙有多种多样。
  在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中,对龙的形象字是似有角、有牙、有麟、有足或无足的爬行动物。
  现代学者对龙也进行过颇多的研究,一种意见认为,龙是一种对于爬行动物的原始宗教崇拜的延续和发展,最早的龙就是有角的蛇①。还有的认为,最早的龙是鳄鱼,传说时代的“豢龙”,就是人工驯养的鳄鱼②。还有一种意见认为,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龙”的形象,是蛇加上各种动物而形成的,它以蛇身为主体,接受了兽类的的四脚、马的毛、鬣的尾、鹿的脚、狗的爪、鱼的鳞和须①。有人还认为,龙的形体概念,是由蚕变化而来,是蚕在蠕动中的形象,而体有节,不是有鳞生角,更非四足带爪的生物②。因此,也出现了“闪电说”、“巨蛇说”、“鳄鱼说”、“猪首说”等等③。
  ①  刘敦愿:《马王堆西汉帛画中若干神话问题》,《文史哲》1978 年第 4 期。
  ②  祈庆富:《养鳄与豢龙》,《文博》1981 年第 2 期。
  ①  李泽厚:《美的历程》,第 8 页。
  ②  骆宾基:《中国上古社会新论》,华夏出版社 1991 年版。
  ③  马世之:《龙与黄帝部族的图腾崇拜》,《中州学刊》1988 年第 2 期。
  由此看来,龙并不是某种动物的单一形象,龙只是古代人们想象中的一种综合性的神化动物,是变化无穷的超自然之物,究其实则反映了远古部族的融合。
  从中国古史记载和传说中可以看出,对龙的崇拜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密切的关系,就像原始人对其它物类的崇拜一样。尤其到了原始社会末期,由于各部落之间的兼并与融合,图腾越来越趋于一致,于是,一种充满了神秘色彩的龙图腾便应运而生。
  在考古资料中,也曾发现过关于龙的遗迹现象。1987 年,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出土了用蚌壳摆成的龙虎图案④。这是距今 5 千年前的杰作,有人曾称之为中华第一龙。它的出现,尽管不可避免还有别的意义,但至少说明,在仰韶文化后冈时期,龙的象征已经在原始人的意识中扎下了根。
  西水坡的蚌龙,出土在 45 号墓内,是一座竖穴土坑墓,从清理后的现象来看,北部比较规整,其它三面都向外突出,成为一个椭圆形状。墓内共埋葬 4 人,墓正中一人头向南,身材高大,仰身直肢,左右分别用蚌壳精心摆成龙和虎的图案,头均向北。龙图案呈拱背形,似张牙舞爪,屈身欲腾飞状。龙身长 1.78 米,头向北,背朝西,全是用未加工的自然蚌壳摆塑而成,其中,牙、爪选的是带尖的较长的蚌壳,眼睛选用圆形蚌壳,舌头则是长而端圆的蚌壳,而表现在全身鬃毛的凹处和凸处,是蚌壳的尖端向上和向外而形成,表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龙主体效果非常明显,气势也极为壮观。虎图案呈行走状,昂首垂尾,神态凶猛。身长 1.39 米,虎头朝北,背朝东,身部稍高于头部,四肢交递,牙齿外露,张口伸舌,似下山猛虎,形态生动。另外还出现了呈奔跑状的人骑龙虎图。在与此相关的墓内,其东、西、北三面还分别葬有三人,现象也十分明显。墓正中的壮年男子,应是该墓的主人,他生前可能是一个地位高、权力大的人物,并非是氏族内部的普通成员,因为有三人为其殉葬。这种现象与龙虎图的出现,应是当时对墓主人的祭祀或其它宗教活动而留下来的。这座龙虎墓出土的蚌龙,是中国目前发现时代最早、造型最大、形象最为逼真的一条龙。蚌塑龙的年代距今 6000 多年,可以当之无愧的称为“中华第一龙”。这一重大发现,有力地证明了我们中华民族就是龙的民族,炎黄子孙就是龙的传人。这条在地下沉睡了 6000 多年的蚌龙,最终还是破土而出,向人们诉说着,中国就是龙的大地。
  自古以来,龙和虎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都是神武和权力的象征,这处在墓主人左右摆成的蚌龙蚌虎,一是对墓主人的崇拜,同时也是对龙和虎的崇拜。可见,龙和虎在中国古代人们的意识形态中,曾起到了一种不可估量的作用。从濮阳的蚌龙蚌虎图看出,在原始社会,龙作为氏族的祖先和保护神(图腾)而存在,往往把古史传说时代的英雄人物和龙联系在一起,在《广博物志》卷九引《五运历年纪》中就有这样的记载:“盘古之君,龙首蛇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开目为昼,闭目为夜。”可见对龙加以神化的程度。
  古史传说和文献记载,都证实了龙与中国古代许多民族有着密切的关系,考古发掘也提供了较多的实物资料。甘肃武山县曾出土过一件彩陶瓶,其图案具有较原始的龙图腾象征,瓶上绘有夸张的人面龙(蛇)身图形,体现了人与龙的关系。
  ④  《濮阳西水坡遗址试掘简报》,《中原文物》1988 年第 1 期。
  众所周知,龙是一种非常神秘的动物,它是古代人们幻想出来的,至今还有人认为龙生活在天上,也有人认为龙生活在水中。可见龙的形象在人们的心目中有着一定的差别,就像上文列举的有鳞者谓蛟龙,有翼者为应龙,有角者谓虬龙,无角者谓螭龙等等。
  在考古资料中,引人注目的是在中国北方地区辽河流域的红山原始文化中,发现了重要的龙的资料。红山文化所处的时期,大约距今 5、6 千年,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中、晚期相当,这个时代也正是中国上古史中社会激烈变动和文化交汇的转折时期。在辽宁阜新县胡头沟、内蒙古的三星他拉村发现的属于红山文化的遗址中,龙图腾的现象表现得非常突出,从而使我们看到,龙在中国古代人们心中的地位。三星他拉村曾发现过一件非常精致的玉龙,呈墨绿色,高 26 厘米,为红山文化中现有玉器最大的一件,也是一件高水平作品。这件玉龙非常完整,昂首、弯背、卷尾,吻部前伸、略向上弯曲,嘴紧闭,鼻端平直、有对称双圆洞为鼻孔,双眼呈棱形、突起,眼尾细长、上翘,整体形状呈“c”形。另外,在夏家店下层文化的陶器上,也出现了变形的龙纹图案;辽宁喀左县东山嘴红山文化建筑遗址中,出土过双龙首玉璜;良渚文化的陶器也有似龙似蛇的图案。其中,红山文化中龙形象的出现,使我们在距今 5、6 千年前后的辽河流域,看到了文明的曙光。龙的出现不是偶然的,也不是凭空幻想的,它应受到一定观念形态的限约,是原始农人从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中创造出来的形象。
  从西水坡遗址出土的蚌龙到红山文化中出土的玉龙,可以肯定的说,龙起源于原始社会,并且与农业的发展有很密切的关系。《周易》中的“云从龙”、“飞龙在天”,《周礼?考工纪》中的“水似龙”,都反映了龙与农事、天气的关系。有的文献中还曾这样记载,如《史记?越世家》:越人,“文身断发,以避蛟之害”。“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象龙子,故不见伤害也”。看来,古越人也是以龙为图腾的。如果结合今天有些地区仍然流行的祭龙求雨,祈求丰收,那么,把原始社会龙的出现与农业相联系,也不是没有道理的。这些都反映了人们的主观意识,反映了人们的美好理想和愿望。在白族地区,往往以龙王作本主,或既是本主又是龙王。例如,龙王圣母及其儿子们既是龙王又是本主,可能本主崇拜即源于龙图腾崇拜。
  人类对龙的崇拜先人世代相传,祭祀不断,史书中曾有不少记载。《山海经?大荒东经》中,就有关于龙崇拜的记载:“应龙处南极,杀卫蚩尤与夸父,不得复上,故下数旱。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说得是应龙居住在一座山的南端,因为它曾经在黄帝和蚩龙的战争中,帮助黄帝杀死过蚩尤,又杀死过夸父,由于神力用尽而上不了天,天上没有兴云布雨的神,所以天下常闹旱灾,当遇到这种情况时,人们便装扮了应龙的形状来求雨,果然得到了大雨。这种祈龙求雨的习俗,正说明了龙与农事的关系。
  在中国少数民族中,苗族人认为,雨是龙造成的,天旱时祈求它降雨,天涝时则祈求它止雨。
  所以说,龙崇拜自古以来也和天崇拜联系在一起,这都表达了人们的一个共同心愿,选择龙作为沟通人与神之间的信物,企求得到龙的祐护。中国古代将龙视作图腾,蕴含着人们与龙有着血脉相连的关系。这正说明龙是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
  龙在中国是一种标志,象征着炎黄子孙对自己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尊崇和自豪。早在原始社会末期,龙就成为华夏民族的族徽,在历代人们的崇拜过程中,逐渐演化,升华为神物。今天,居住在世界各地的华夏后裔,都说是“龙的传人”,这不但有历史文献记载,也有确凿的考古材料证实。
  龙以它庞杂的造型、巨大的威力以及腾云驾雾、耕云播雨的特殊本领而高居于众图腾之首。在中华民族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上,龙的形象在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却始终处于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