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长虹光电有限公司:糊涂的智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6:53:21
处世智慧:糊涂的智慧
文/网络     编辑制作/荷花小女子
道家的处世智慧:糊涂的智慧
郑板桥
主讲:葛荣晋,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国学院教授,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中国老子道文化研究会顾问,日本老子学会顾问,香港大学、香港道教学院客座教授,中国文化研究院荣誉院士,马来西亚孔学研究会和南方学院学术顾问,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
道家主张待人处世要“大智若愚”,“宽而勿察”,提倡“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的“糊涂哲学”。
千万不能对他人大事小事都要“察之又察”,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搞得很紧张,使自己时刻处于他人的怨恨的危险境地。这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法宝。
“难得糊涂”这幅字,是清代“扬州八怪”之首的郑板桥大约在59岁时写的。这幅古怪的字,常被“人精”们挂在自己的书房里,作为座右铭,津津乐道。那么,现代人该如何解读这四个字的哲学内涵和现实意义呢?
“难得糊涂”是怎样写出来的?
“难得糊涂”是怎样写出来的?据说,“难得糊涂”四个字是郑板桥在山东莱州的云峰山写的。为了书法,他专程到云峰山观郑文公碑,竟流连忘返。天幕已降,不得已只得借宿于山间茅屋。茅屋主人是一位儒雅老翁,自称“糊涂老人”。在茅屋中,有一块方桌大小的砚台,石质细腻,镂刻精良,郑板桥十分赞赏。于是,老人请郑板桥题字,以刻于砚背。郑板桥从老人言谈举止认定老人来历不凡,便题写了“难得糊涂”四字,并盖上了自己“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的方印。因砚台还余有许多空白地方,郑板桥就请老人写一段跋语。老人便提笔写下了“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而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宝贵之门也。”他也盖上了自己一块方印,印上的字是“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板桥一看大惊,原来老人是一位隐退官员。有感于“糊涂老人”题字的启示,郑板桥见砚背上还有空隙,便补写了一段话:“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报也。”另外一种说法是,“难得糊涂”是郑板桥的“自我解嘲”,也是对世俗功利境界的一种超越。乾隆十六年九月十九日,郑板桥在潍县衙斋无事,四壁空空,周围寂寂,仿佛方外,心中不觉怅然。他想:一生碌碌,半世萧萧,人生难道就是这样吗?争名夺利,逞强好胜,到头来又是为什么呢?看来,人还是糊涂一些好。无所谓失,也无所谓得;无所谓贵,也无所谓贱。万事都作糊涂观,这样心灵也就宁静了。于是,他便挥毫写下了“难得糊涂”四个大字。因此,“难得糊涂”被后人称为“真乃绝顶聪明人吐露的无可奈何语,是面对喧嚣人生、炎凉世态,内心迸出的愤激词。”
【编辑注评】
不管怎么去解释郑板桥是怎样写出了难得糊涂,我们都不得不佩服在其中体现出的人生。聪明是先天的,有,是难得的福分;糊涂是后天的修养,有,是难得的造化。一个人本来聪明,当然喜欢被人家称赞,谁愿意被说是傻瓜呢?难的就是揣着明白装糊涂,甘愿被说是傻瓜。自我解嘲也好,装糊涂也好,能够超然世俗、放宽心胸,便是一种。
“难得糊涂”实际是“深明事理”
在山东潍县做官时,郑板桥曾审过一件“和尚尼姑偷情案”,轰动一时。偷情的和尚、尼姑出家前原是一对情侣,后因遭遇变故,各自遁入空门。在郑板桥看来,二人情缘未了,私下相会,也是人之常情。他是如何审判这件偷情案呢?郑板桥经过调查研究,细加审讯,了解到故事背后的真情。于是,他根据道家“大智若愚”的原则,既然违背空门教规,那就叫他们走出空门,重回世俗社会,去圆这对情侣的美梦。于是,他决定成全他们,当即宣判:和尚、尼姑都还俗。一笔风流案就这样模糊过去了。
“难得糊涂”充分反映了郑板桥的人生态度,既包含有自我解嘲、抗议之声,也包含有心安理得和自我清醒。诚如清代学者钱泳所云:“郑板桥尝书四字于座右,曰‘难得糊涂’,此极聪明人语也。余谓糊涂人难得聪明,聪明人又难得糊涂,须要于聪明中带一点糊涂,方为处世守身之道。若一味聪明,便生荆棘,必招怨尤,反不如糊涂之为妙用也。”(钱泳《履园丛话》)钱泳对“难得糊涂”四字的解读,足见其深悟其中真谛。
“难得糊涂”是一种“处世守身之道”,也是一种极高的人生境界,充满着人生和魅力。当我们冷眼观察日常生活中那些人事纠纷,街坊不和,夫妻吵架,朋友决裂,不都是因为太较真、不会“糊涂”引起的吗?人有时往往过于聪明,两眼发亮,就会把别人的一举一动看得太清楚,还会把别人的小疵小节统统用放大镜放大,于是天下就矛盾丛生,处处纷争,各种人际风波也就随之而起。如果大家能够按照“大智若愚”的原则,“放一着,退一步”,糊涂一些,宽容一些,就不会在意那些小是小非,恩恩怨怨,就会减少很多摩擦和争斗,于人于己都有好处,天下太平。当然人在大是大非面前却是不能糊涂,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哪有那么多的大是大非!日常生活中更多的是些家长里短,枝枝节节,该糊涂时人就要糊涂,大可不必斤斤计较。
糊涂或装糊涂,是一种人生哲学,它体现了胸襟的大度、宽厚、豁达和恢宏。“吃亏是福”,退一步海阔天空。正如郑板桥所云:“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报也。”糊涂的本意是头脑不清,“事理不明”,精明过人者一生难得几次犯糊涂;“由聪明而转入糊涂”的“难得糊涂”则是“深明事理”的一种人生大,大修养,大学问,故“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
【编辑注评】
道家的生存高在什么地方?首先就是“老到”,我们经常讲一个人很“老到”,“老到”不“老到”,你一招手就知道,有的人很大,但实际上很嫩,他不是装嫩,而是真的很嫩。有个新闻标题,某某明星说我不是装嫩,我是真嫩。你相信她这句话是真的吗?你相信就是傻子。
我们的周围,有的人了,有的人失败了,有的人活得很好,有的人早早郁闷死了。“老到”有什么标志?说白了是看你会不会“装”。道家只有两个代表:一个姓老,一个姓庄。不止要“装”,还要“老装(庄)”。你要偶尔“装”一下,就昙花一现,你要“老装”,久了就浑然天成。“装”什么呢?第一,装糊涂,这是道家很重要的一招。之前我们讲过所谓“大智若愚”,就是说小事不计较,大事不含糊。这个才是装糊涂的境界。第二,装孙子,这个不大容易,装得好是能屈能伸,装不好,可就真成了孙子。
聪明反被聪明误
从古至今,那些聪明绝顶的人,其结果总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红楼梦》里的“女人精”王熙凤就是一个典型例子。王熙凤极具管理才能,荣、宁两府的人,在她的刚性管理下,哪一个不怕她?哪一个不被她管得服服帖帖?她八面玲珑,内刚外柔,在微笑背后藏有奸计。为她的美色所惑的贾瑞,被她整得一缕孤魂上了青天;看上其夫贾琏的尤二姐,被她逼得吞金自尽;软弱的颦儿,也被她用“偷梁换柱掉包计”送掉了性命。
这位聪明过头的女强人,处处争强,事事好胜,说话尖酸,手段狠毒,树敌过多,仇怨甚多,特别是她得罪了大太太。所以,在她的靠山贾母去世后,这位聪明绝顶的女人,终于落到“聪明反被聪明误,反送了卿卿性命”的悲惨下场。
如此聪明有手段为什么反落得这样的下场?正因为她锋芒毕露,争强好胜,处处树敌,为人处世不精通道家的“糊涂哲学”真谛。
她眼睛太亮,容不得一点沙子,对于生活中的小事,做不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往往因一点小事她就恼羞成怒,惩罚部下,积怨甚深。
她牙尖嘴利,言语苛刻,发现一点不如意的事,不能一笑了之,而是穷追猛打,一查到底,批评过严,使部下满心不快活。
她聪明过人,好为人师,指手画脚,求全责备,横挑鼻子竖挑眼,矛盾重重,争斗纷纷,总是讨人嫌,招人怨。
如果王熙凤精通道家的“糊涂哲学”,具备宽容、忍让的美德,真正做到“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与人方便,与己方便”、“原谅他人,使己快活”,就不会导致那样的悲惨下场。
美国第九任总统威廉·亨利·哈里逊,出生于一个农村小镇,是一个文静害羞的孩子。于是,有些人就把他看成傻瓜,经常捉弄他。他们经常把一枚五分硬币和一枚一角硬币扔在他面前,让他任意捡一个,而他总是捡五分硬币而不捡一角硬币,于是大家都嘲笑他。有一位好心的人同情地问他:“你真的不知道五分硬币和一角硬币哪个值钱吗?”答:“当然知道。”既然知道,威廉为什么还要那样做?威廉慢条斯理地说:“如果我检了那一角硬币,恐怕他们就再没兴趣扔钱给我了。”威廉·亨利·哈里逊所以能登上美国第九任总统宝座,与他的这种“大智若愚”的与气度是密不可分的。
【编辑注评】
人活在世上,太愚不行,太智也不行。只有“不智不愚”的“糊涂哲学”,才是聪明哲学;精通“糊涂哲学”的人,才是最聪明的人。明代哲学家吕坤在《呻吟语》中指出:“愚者人笑之,聪明者人疑之。聪明而愚,其大智也。”意思是说,愚蠢的人,别人会讥笑他;聪明的人,别人会怀疑他。只有真正聪明而看起来又愚笨的人,才是真正的大智者。这里所谓“愚”并非是真傻,而是“大智”的保护伞,是一种自我保护、不招是非、不惹怨恨的人生锦囊。
“温柔”与“热心肠”好理解,为什么“说理三分”而不是十分呢?俗话说:“用意十分,下语三分。”这是为人处世的一大诀窍。占理十分只说三分,得理时也要学会让人。“说理三分”是一种大、大气度。含蓄是一门为人处世的大学问、大修养。为人处世不必太明白、太认真、太较劲,这样人生视野才能变得分外宽广,旅途才会变得坦荡无垠。
处世智慧之一:光而不耀与低调做人
主讲:葛荣晋,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国学院教授,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中国老子道文化研究会顾问,日本老子学会顾问,香港大学、香港道教学院客座教授,中国文化研究院荣誉院士,马来西亚孔学研究会和南方学院学术顾问,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
“光而不耀”是道家“中和之道”的一个重要辩证法命题。这一命题是老子依据“道法自然”原则,从太阳光的强弱给人的感受中领悟出的人生。在老子看来,无光或过度弱光不利于人生,过度强光也不利于人生,只有“中和之光”才有利于人生。他以暗淡无光比喻人的逆境,以光彩照人比喻人的顺境。所谓“光而不耀”,是说人在顺境即在光彩、得意之时,也就是在“有权”、“有钱”、“有名”之时,要牢记“光而不耀”的告诫,既不要过度地炫耀自己,也不要以强光耀眼他人,要求以平常心低调做人。这是一种不露锋芒的高超的处世哲学。
做到“光而不耀”得做到“四不”
根据道家的“光而不耀”原则,要求人应具有“四不”的高贵品格,这“四不”就是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
老子认为“自见(自我表现)者不明(聪明),自是(自以为是)者不彰(彰显),自伐(自我炫耀)者无功(功劳),自矜(自是其高)者不长(长久)。”(《老子》二十四章)在老子眼中,这些“自见”、“自是”、“自伐”、“白矜”,都是违背“道”的“无为”本性的。从“道”的高度看,这些都是“余食(剩饭)赘形(如形体上的骈拇、枝指、肉瘤之类)”,“故有道者不处”。他主张“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老子》二十二章)
在《庄子·山木》篇中,庄周讲述了一个故事:阳子到宋国,投宿于一家旅舍。旅舍主人有两个妻妾,一个长得美丽,一个长得丑陋。但是,在店里,丑陋的受到尊崇,而美丽的反被冷落。阳子问其故,旅舍童子答曰:“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于是,阳子告诫弟子曰:“行贤而去自贤之心,安往而不爱哉!”这则故事说明,具有“四不”品格的人,因为自己不自我表现、不自以为是、不自我夸耀、不自我矜持,所以,才能受到大家的拥护和称赞。项羽百战百胜,自以为是,以乌江自刎告终;苻坚投鞭断流,骄态十足,终于淝水败亡;李自成进驻北京,傲气毕露,导致起义失败。
编辑注评
其实,这“四不”大家都知道,就算没这么系统,也大体明白每一个道理。只不过,很少有人能够同时做到这“四不”,或者是不能时刻做到这“四不”,所以,能够做到“光而不耀”最终成大器的不容易。想同时做到“四不”并且时刻都不忘记“四不”是需要有相当深的修养的,修养到了自然就做到了,道理都明白,做不到往往都是一种下意识。比如,谁都知道不能自以为是,但是恰恰很多取得了一些成绩的人就不知不觉地表现出盛气凌人,以为自己是什么都好,别人都不如自己。
没把正确的思想变成本能,仅仅记住大道理的条条框框,不是出自于“为己”的角度,自然就做不到“从心所欲不逾矩”。
“光而不耀”的处世之道
懂得“不敢为天下先”
根据老子的“光而不耀”的原则,要求人应具备“不敢为天下先”(《老子》六十七章)的崇高品德,学会以谦卑态度对待他人,从不高傲和霸气。“不敢为天下先”这一立身处世之道,为中国历代名人学士所推崇。
宋代爱国诗人陆游在《放翁家训》中指出:“虽高官,亦当力请居其下。”明代杨继盛告诫儿子说:“与人相处之道,第一要谦下诚实。同干事则无避劳苦,同饮食则勿贪甘美,同行走则无择好路,同睡寝则勿占床席,宁让人,勿使人让。”(《父叔山谕应尾应箕两儿》)张岱在《自为墓志铭》中,也把老子的谦卑思想奉为自己的处世准则,他说:“夺利争名,甘居人后;官场游戏,肯让人先”。
编辑注评
今天,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不是也在大力提倡“谦下”、“让人”和“吃苦在先,享乐在后”的这一美德吗?其实,有的时候你把最好的让给别人,往往你最终得到的会比让出的多。
“光而不耀”的修养之道
忘掉你曾经取得的
根据道家的“光而不耀”原则,要求人应具有“功成而不居”的高贵品格。老子指出:“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老子》第二章)又指出:“万物恃之而生而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老子》第三十四章)这是天道的“无为”品格。人以天道为法,亦理应“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老子》第七十七章)正因为“功成而不居”(或“功成而不处”),所以,他才能够名垂青史。这是一种处世的人生艺术。
春秋时,晋文公封赏功臣,“大者封邑,小者尊爵”,而未及封赏介子推。介子推以为这种封赏是“贪天之功为己功”,他既不居功自傲,又不要求官禄,反而隐居山林,“至死不复见”,结果名垂千秋,为世人称颂(详見《史记》卷三十九《晋世家》)。
东汉开国元勋冯异,跟随刘秀南征北战,战功卓著,但是,他为人谦退不伐,“功成而不居”。每当刘秀为诸将论功封赏之时,他总是独自一人站在大树之下,一言不发,被人尊为“大树将军”,被后世传为美谈。
当人在现代社会之时,也要牢记老子的“光而不耀”的告诫,切不可以“暴发户”的心态,处处炫耀自己,张扬功劳和财富。体育明星肇俊哲在获得“足球先生”荣誉称号后,他的誓言是:“忘掉足球先生,忘掉国家队队长。我是肇俊哲,放下一切,现在就新生。”郭晶晶获得“世界女子跳水冠军”后,她的誓言是:“忘掉世界冠军,忘掉金牌。我是郭晶晶,放下一切,现在就新生。”外国体育明星柳比西奇获得“ACE球王”荣誉称号后,也对自己说:“忘掉ACE球王,忘掉克罗地亚大炮。我是柳比西奇,放下一切,现在就新生。”不管肇俊哲、郭晶晶还是柳比西奇,都懂得通过一个“忘”字,放下一切荣誉、财富“包袱”,就可以现在“新生”。
深圳某家证券公司老总曾一度事业如日中天,在证券市场呼风唤雨,堪称一位明星人物。在光彩的面前,他对人傲慢十足。当有人向他请教时,他既不让座,也不站起来接待,而是坐在他的大班台后面跷着二郎腿,俨然一副居高临下的领导人的模样。一位资深券商评曰:“败象己露。”果然,他的公司不久因巨额亏损而破产,最终从证券市场上消失了。他的失败就在于后没有做到“光而不耀。”相反的,用友软件公司董事长王文京,在他36岁时,由一个穷书生变成身价40多亿元的企业明星。他的身价虽然变了,但他的人一点也没有变,依然如往常一样谦卑、热情,能够虚心地听取企业员工的建议,接受客户和顾客的批评,听取专家的提醒和劝告。
编辑注评
足见,“也是失败之母”是一条千真万确的真理。在这里,关键在于能不能以“平常心”对待。有句老话叫做“好汉不提当年勇”,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在社会上,我们常常看到,很多人一旦功成名就,就“以功臣自居”,争名誉、争私利、争地位,最终“失道寡助”反而一败涂地。
“光而不耀”的用人之道
要给格外的敬重
根据“光而不耀”的原则,要求在使用上,做到“礼贤下士”。
周公为了辅佐周成王,他礼贤爱士,广罗。当他的儿子前往封地鲁国就位时,他意味深长地告诉儿子说:“论身世、权力和地位,有谁能比得上我呢?但是,为了接纳天下之士,我在洗澡时,曾多次顾不上沐浴,手里握着湿头发去迎接贤士;在吃饭时,也多次放下手中的筷子,吐出嘴里的饭,恭恭敬敬地与他们说话。就这样,还怕对待贤士不够虔诚和尊敬。你到封地鲁国后,千万不要以官高势大瞧不起人,而是要从心底里重贤纳士啊!”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周公一饭三吐哺”的故事。
汉高祖为人倨傲无礼,虽几次派人请商山四皓,而四皓终不肯出山相助。在汉高祖死后,太子刘盈卑辞厚礼亲自去请,四皓终于出山辅汉。
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孔明,言听计从,终成三国鼎立之势。
编辑注评
这些生动的事例,都充分证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一条用人的大。如果任何一个管理者,都是以自我为中心,霸道地认为所有下属都必须依附自己和无条件服从自己的意志,遏制别人的观点、个性甚至权益。那么,他又怎么可能让真正有本事的人心甘情愿地为他做事呢?
“光而不耀”的发展之道
“张扬”与“内涵”的正反博弈
根据道家“光而不耀”的原则,要求在企业发展模式上,必须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山东烟台张裕集团是中国第一个工业化生产葡萄酒的厂家,也是目前亚洲最大的葡萄酒生产经营企业,是中国葡萄酒工业的“龙头老大”,市场份额超过30%以上。在巨大的面前,他们不自我张扬,不搞轰动效应,不搞花架子,不追求短期效益,不盲目追求增长速度,而是坚持走注重内涵的发展之路,以提高自己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以葆百年老店的生机。认为把好产品质量关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只有在观念、技术和管理上的不断创新,才能保证企业的持续发展,质量与创新如何,是由市场来检验的。
相反,“秦池”酒业1996年夺标之后,销售量增长了500%,利税增长了600%。此时,“秦池”本应在产品质量、结构调整、技术改造和品牌维护上下工夫,走“内涵式”的发展之路。但是,“秦池”1997年再次夺取标王后,却一味迷信广告,依靠外在包装的华丽,继续坚持走“张扬式”发展之路,而最终导致“秦池”的失败。 20世纪末,秦池酒业的失败,与它只重标王而轻质量的“张扬式”发展模式有着直接的关系。这就从正反两方面证明道家“光而不耀”的人生在现代企业发展中是何等重要。
编辑注评
在人生道路上,追求“权”、“钱”、“名”而获得,本是一件好事。但是,好事中往往孕育着向坏事转化的基因。此时,如果者采取“光而耀”的错误态度,违背了“和其光”的适度原则,必然把好事变成坏事。如果者采取“光而不耀”的正确态度,就会忘掉者的花环,抛弃权力、财富和荣誉的包袱,就会新生,继续前进。在这里,者的心态是极为重要的。失败是之母,也是失败之母,这就是人生的辩证法。
美景美图
精品美文
音乐空间
职场技巧
音画图文
感悟哲理
星座运清
生活百科
史海钩沉
健康常识
书画古玩
网页特效
电脑技巧
在线书架
精美相册

您已阅览  秒   感谢光临
背景音乐: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