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亚坦文具车间图片:解构草根历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01:39:28
www.thebeijingnews.com · 2008-4-18 9:50:51来源: 新京报


两年来,有通俗历史写作新军自网络崛起,当年明月、赫连勃勃大王、曹三公子等后起之秀,风头一时无俩,《明朝那些事儿》综合销量更进入百万畅销俱乐部,连通俗历史这个四平八稳的名字也被“草根历史”这一更富激情与颠覆性的称谓替代。不过草根历史的勃发,在引起读者追捧的同时,也遇到来自专业层面的质疑,有时连写作者本人也往往迷失于到底是历史还是故事的追问,加之几乎每本畅销的草根历史著作,在畅销背后总有些引起争论的现象,因此对“草根历史”这一写作与出版现象进行省思,实属必要。
畅销模式 勃发两年 依然强劲

《明朝那些事儿》,当年明月 著

《流血的仕途》 曹昇 著

《极乐诱惑》 赫连勃勃大王 著
作为草根历史的代表,炙手可热的网络写手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五)出版之前就在卓越、当当等网站预售,很快排名第一。该书于今年3月出版之后畅销势头不减,很快跃居本报以及其他图书销售排行榜榜首。加之不久前赫连勃勃大王梅毅的新书《极乐诱惑》和曹昇的《流血的仕途》(终结版)引起的较大反响。我们可以发现,在近两年的勃发之后,草根历史,势头依然强劲。
数字 《明朝》系列畅销300万册?
从《明朝那些事儿》(一)出版开始,该作在天涯网煮酒论史板块“点击率造假”等事件的发展就一直吸引着网民和读者的眼球。由此,一个超级网络写手诞生了,他的书也成了名副其实的畅销书。该书策划方磨铁文化表示,《明朝那些事儿》(1-5)累计销售数据达300万册,但是,每一册的具体销售数据不便透露。在当当网和卓越网上,《明朝那些事儿》(1-5)销售折扣基本在五折左右,销售成绩持续靠前。而在基本不打折,会员88折的北京图书大厦,工作人员也表示,“这书一直卖得很好。”(详见附表)
就同类著作的销售情况来看,《明朝那些事儿》显然远远超出了其他通俗历史类图书。北京图书大厦的工作人员还表示,同为通俗历史著作,《流血的仕途:李斯与秦帝国》(上卷)至今为止销售了1146册,终结版1月17日到货,销售了514册。该书策划方称,《流血的仕途:李斯与秦帝国》(上卷)上市5个月之后,销售20万册。而张宏杰的《中国皇帝的五种命运》,2007年1月出版之后,虽然在销售上远远不能和《明朝那些事儿》相比,但是,这些通俗历史著作总体销售比其他图书要好。根据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监测,2006年、2007年社科类图书的市场增长特别明显,高于市场平均增长水平。而这一部分增长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这类图书。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咨询部副经理杨伟,还特意为记者提供了2007年1月至今通俗历史著作的上榜情况,以及2008年第一季度销售最好的10部大众阅读历史题材图书的历史上榜(开卷非虚构类)情况。从中可以看出,《明朝那些事儿》1-4分别上榜7-12周,而《明朝那些事儿》(五)2008年3月上市,暂时没有进入开卷月度虚构类榜单。
源头 从通俗历史到草根历史
实际上,通俗历史热并非始于近年来一批年轻写手的登场。就“通俗历史”的概念而言,更多指向还是就表达方式而言。由于简体字和繁体字的割裂,现代汉语和古汉语的分野,以及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能够直接进入史籍原典的读者已经少之又少。像吕思勉先生那样三次标点《二十四史》的学者,在当下也属凤毛麟角。早在民国期间,通俗历史就已经出现并受到大众欢迎。蔡东藩的历朝通俗演义作品,黎东方的著作(去年已经再版)都在此列。如果仅仅以表达方式来评判,黄仁宇的系列史学著作,以及备受称赞的茅海建作品《天朝的崩溃》,同样属于以流畅通俗的语言,写严肃历史的典范。然而,这并不影响两者成为先畅销,后长销的史学图书精品。
上世纪90年代由著名学者葛剑雄主编的8卷本“千秋兴亡”丛书,作者都是专业的历史学者,书中所述事实均言之有据,对历代王朝的兴亡均有学者自己的观点,可谓早期通俗历史作品中的精品。作家李国文近年来则全力投入到历史散文的写作,从《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开始,一发不可收拾,虽然史实有误一直是其被人诟病的痼疾,但是,李国文强调,自己的作品,“最主要的是观点”。
吴思的《潜规则》、《血酬定律》,虽然被一些正统历史学家讥为“野狐禅”,但是,这并不影响潜规则成为一个遍及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流行词汇,在不同的语境具有不同却意味深长的含义。也不影响“潜规则”、“血酬定律”、“官家主义”等吴思独创的概念为更多人所认同。而吴思的成功,也大大鼓励了老同学李亚平的创作热情,他以黄仁宇为榜样,在2004年推出了《帝国政界往事》,一鸣惊人之后又陆续推出了多本后续著作。在谈及自己和英年早逝的吴方、以及李亚平都从新闻界而进入历史研究的原因时,吴思说,“当你在现实中碰得头破血流,想找到一条出路的时候,从事历史研究和写作就是再正常不过的选择了。”
对于现在的通俗历史热,著名历史学家何兆武称,“不光今天的人喜欢通俗历史,其实在过去也是。比如《三国演义》,也是通俗历史的一种啊。”不过和以前不同的是,相比于黄仁宇、吴思、李亚平等人的学者型通俗历史写作,从网络上崛起的草根一代,他们既没有什么学院背景,初期也不以学者自居,甚至最早的时候,他们发表在网络上的文字也更多地是出于游戏的心态和自我表达的愿望。只有在这些出自草根的文字真正带来巨大的市场效益之后,我们才看到,这群写手,似乎正在改变通俗历史这一概念的形态,大概也正因为如此,大家更愿意用“草根历史”这个词来称谓以《明朝那些事儿》为代表的一批作品。
反响 仅有读者是不够的
绝大部分《明朝那些事儿》的拥护者,都直言当年明月笔下的历史好看。读者蓝色天秤座自称是学历史的,在豆瓣网为该书所写的书评中称,“不是每个人都有那么多的时间去艰辛苦读、那么浓的兴趣去深究历史。一本书,只要用通俗的语言去展示精彩的史事,使得众多沉浮于'愚乐’当中的平民百姓能够感受到历史的魅力、阅读的快感,那么它的意义就远远胜过所谓的长篇大论、鸿篇巨制了。”
一位署名为共同提高的读者在豆瓣网的书评中称,“最早读《明朝那些事儿》是在网络上,初读颇有些惊艳,像说评书似的把故事娓娓道来,说的是信史,但处处用现代人之心度古人之腹,在硁节处使点小机灵,偶尔插科打诨,读起来确实令人赏心悦目。”
何兆武先生认为,通俗历史能够使读者对历史产生兴趣,但是由此产生的误导也是不可避免的。“这没有办法。现在已经很少有读者直接去读原典了。另外,要做到绝对的正确和真实也不可能。比如,我们两个人对同一个人很熟,但是,很可能我说他好,你说他不好。”
对于今年来出现的草根历史热,学者张鸣就认为,当年明月很有才华,但是,草根历史也是“史”,不能写得跟小说一样。“有些作者专门渲染暴力的历史观,什么杀人越多越好看,阴谋诡计越复杂越有可读性。他们没有正确的历史观念。还有的作者,为了多赚版税,把书发泡,写得既像小说,又不像小说。”
而当年明月在接受某报采访时称,根本不存在什么“历史热”,“历史热吗?不热。历史仍然没人去研究。现在学历史的人不多,人们只愿意你把剥好了壳的瓜子给他吃,甚至还要嚼碎了才好。”谈到这一点,学者王学泰认为,过去的民间艺人讲通俗历史,首先是为了糊口,而现在的草根历史写作者吃饭基本没有什么问题了,不能完全追求印数,自降于江湖艺人的层面。当然,这也取决于写作者的思想水平。在谈到具体的著作时,王学泰称,自己没有读过《明朝那些事儿》,但看过梅毅的《极乐诱惑:太平天国的兴亡》,感觉这本书虽然有一些小缺点,但是总体不错,作者收集了一些史料,不是小说写法。王学泰认为,“一时走红说明不了什么问题,能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才是最重要的。”
采写/本报记者 张弘
当当网销售以及上榜情况
书名          出版日期  上榜情况
《明朝那些事儿》(五) 2008年3月 持续在榜2周
《明朝那些事儿》(四) 2007年9月 持续在榜12周
《明朝那些事儿》(三) 2007年4月 持续在榜61周
《明朝那些事儿》(二) 2007年1月 持续上榜76周
《明朝那些事儿》(一) 2006年9月 持续上榜76周
北京图书大厦销售数据
(截止到4月11日14点)
书名          出版日期  销售数据
《明朝那些事儿》(五) 2008年3月  1632
《明朝那些事儿》(四) 2007年9月  5732
《明朝那些事儿》(三) 2007年4月  6689
《明朝那些事儿》(二) 2007年1月  8033
《明朝那些事儿》(一) 2006年9月  9430
开卷通俗历史上榜(月度非虚构)品种数

数据来源: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全国图书零售市场观测系统”
【现象观察】
畅销背后的争议
出版方说,《明朝那些事儿》累计销量已经达到300万册了,当年明月本人也进了明史学会。在这样的语境之下,回头再看看当年明月,看看两年前的“刷屏”风波,怕是一件尴尬事。可惜的是,纵然再尴尬,这件事情毕竟也是绕不过去的,在以《明朝那些事儿》为代表的草根历史出版热潮中,在以磨铁文化和当年明月为代表的草根历史出版经济体中,这一事件不仅构成堪称转折的节点,也为日后诸多草根历史作品的畅销模式定下了基调。
关于“刷屏”事件的详细过程,这里不再赘述(详见本报今日C12版),本文也无意去评判这一事件的真相或者是非曲直,真正让我感兴趣的,是当年明月的出版人当时所说的一句话,“('明朝’系列)是用半个鼻子就能闻出来的好书”。这句话当然不是指书的品质,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每个读者会有自己的判断,作为出版人,他眼中的“好书”,所指的自然是书的潜在商业价值。事实已经证明,他的判断是对的,“明朝”系列获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但在当时,要把潜在的巨大商业价值变成真正的商业成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于是回过头来看,“刷屏”事件就无疑成了一次商业运作的范例。
和《明朝那些事儿》一样,在大部分出版人眼中,几乎所有草根历史读物都有一个相同特点:看上去有着相当的市场潜力,但是商业价值需要挖掘。我们可以把引起争议的“刷屏”风波看做挖掘手段之一,不过在“千万点击率”不再能吸引眼球之后,出版商显然需要丰富自己的挖掘手段,于是在2007年,我们在豆瓣网上,看到了两个崭新的词汇:书托和火星评论。
顾名思义,书托是指有意追捧某本书的一拨人,而火星评论,则是以貌似书评的形式,对一本书进行漫无边际的吹捧,这种吹捧的目的不是要人们真的相信一本书怎么怎么好,它的目的很简单:集中轰炸,让人们记住一个书名。说起来,倒和春晚上“恒源祥”的广告有异曲同工之妙了。去年,曹三公子的作品《流血的仕途》在豆瓣上以火星评论的方式很出了一阵风头,最后引起了一大群网友的联合抵制才算作罢,不过从结果上看,《流血的仕途》20万册的销量可能是草根历史作品中除了“明朝系列”之外最好的,这和“火星评论”有关系吗?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刷屏、书托还是火星评论,都不能认为是草根历史作品畅销的根本,而这些行为本身,也都在法律或者道德底线所允许的范围之内运作,看上去也并无不妥。不过就像“刷屏”事件在天涯社区煮酒论史论坛引起巨大争议、“火星评论”则被一大批豆瓣书友声明讨伐一样,读者对这些行为的反感也是不争的事实。作为读书人,我们很容易看出,出版商的这种运作方式是急功近利的行为,让我们担心的是,和这种迅速出名、迅速卖钱的销售模式对应,草根历史写作本身,会不会也变得越来越急功近利?
□涂涂
天涯煮酒 草根历史论坛的兴起
无论是当年明月,还是赫连勃勃大王,如今能够出书的绝大部分草根历史写手,几乎都有过一段相同的经历:在天涯社区煮酒论史论坛打天下。作为到现在为止依然占据国内网络历史写作制高点的煮酒,完全可以理解为草根历史热的滥觞之地,当然,这个曾经的纯粹写作论坛,在出版经济的带动之下,如今也正在变成一个名利场。
煮酒论史 历史爱好者的交流平台
煮酒论史开版的日期是2003年6月,到今年已经是第五个年头,醉罢君山、青藤雪个和江上苇是最早的创始人。青藤最早是新浪读书沙龙的版主,他自己喜欢历史,当时天涯没有历史板块,几个网友商量要不就建一个,建了以后他就进来当了版主。他说刚开始的时候,煮酒没什么名气,就是一小群文化人聚集在一起的小圈子。尽管没什么名气,但是在煮酒建立没多久,版主就定下规矩,欢迎原创拒绝转帖,青藤说,当时希望以此和别的历史论坛区别开来。
约克公爵是在煮酒里很有权威的一位版主,他从2005年开始到天涯做编辑,最早在关天茶社做版主,后来来到了煮酒,一直呆到2007年的十一前后才卸任。而更早的时候,在他还是个普通网友的时候,他就开始在煮酒潜水。在他眼中,煮酒的起点很高,这为其后来达到历史类论坛第一的高度奠定了基础。约克公爵说,刚来煮酒的时候,觉得大家都是志同道合的一帮人,人们各有擅长、各领风骚,有喜欢写军事的,有喜欢写政治的,有研究具体朝代的,有东西方兼顾的。写得好的帖子版主会给红脸变成精华帖,而版主们所倡导的是一种平等自由的精神,一切都是商量着来,尽可能地民主。
这是被约克公爵称为草创阶段的时期,也可以叫做写手诞生期。这样的诞生期持续时间大概有一年,大致格局已经固定,早期优秀的写手也已悉数冒了出来。在这段时期里,煮酒的诸位写手开始陆续有图书出版,赫连勃勃大王在那时逐渐在煮酒里积聚了人气,他说是自己带动了煮酒的出书热潮,从2003年底到2004年初,陆续有出版商开始联系他。“最早有出版商联系我,我觉得特可笑,觉得还真有这种不怕亏钱的,而且还给你稿费。”千字几十块钱的稿费虽然不算多,但是至少却开始改变着煮酒,至少说明这里开始有出版商在关注,开始有了成名与赚钱的机会和可能。
刷屏事件 草根历史出版的转折点
到了第三年,煮酒迎来了其创办以来的巅峰事件,从未有过的点击率和从未有过的高人气以及从未有过的一场群体骂架。直到今天,很多经历了那场事件的人回过头再去评价这段历史时,仍然觉得“不好评价”,这件事的起因就是在今日可以算是已经“功成名就”的当年明月在彼时涉嫌制造假点击率。
2006年3月10日,网名为“就是这样吗”的人来到煮酒,发了个帖子《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这个后来改名为“当年明月”的写手,可能连自己也不知道在未来会因他而起一场怎样的争论。
在当年明月之前,通俗的明史相对是个空白领域,当年明月填补了这一空白。他是个很勤奋的写手,持续以每天6小时3篇的速度更新。很快,当年明月此帖逐渐聚集了大量的人气,也带来了极高的点击率。到5月中旬就直奔百万点击率而去了,这令以前帖子最多点击十几万次的煮酒诸多写手大跌眼镜,关于点击率造假的指责随之而来。
最早跳出来指责当年明月造假的人是歌痕,他率先在2006年5月19日发了题为《无耻,应该有个限度!———给“当年明月”和你的那些朋友们》的帖子,指责当年明月涉嫌在点击率上造假。而就在同一天,时隔两个小时之后,赫连勃勃大王也站了出来,发了题为《“煮酒论史”百万点击率:里程碑还是耻辱柱?》的帖子。此时当年明月已经被出版商看中,正在筹划他的《明朝那些事儿》一书的出版工作,在大王的帖子后面,有写手贴出了后来出版此书的出版商在煮酒上的一个跟帖,大意是赞扬了当年明月的写作水平,他说自己只用半个鼻子就嗅出了这将是一套非凡的好书。
面对大量跟帖,尤其是在煮酒上身份颇重的赫连勃勃大王的指责,当年明月也做出回应,他留言说,自己从未做过所谓的手脚,并愿意进行公开查询。“我相信当误会澄清之时,能与大王赤诚相见,请大王理解我,好吗”,当年明月如此说道。
赫连勃勃大王现在还保留着当时明月给自己发的站内邮件,大意是说,“哥,我请你吃饭”以央求大王不要再发帖攻击自己,并表示自己天天写东西也很不容易。而网络上另一种声音则是认为包括大王在内的写手忌妒年轻写手,“到最后完全说不清了。”大王说道。
到底百万点击率是真的还是假的?作为天涯的编辑,约克公爵十分肯定地回答,是假的,“我监测过流量,肯定不是真的。半夜流量不正常增长本身就是有问题。”
就在煮酒乱成一锅粥的时候,当年明月选择了离开,根据资料我们可以看到,他最后一次以当年明月这个ID登录天涯的时间是“2006-8-3 12:19:00”。在这之后,他在新浪上渐渐红火了起来,忙着出书的他怕也无暇顾及曾经的阵地了。
论坛名利场 80%的帖子以出书为目的
风波总有平息的时候,当年明月事件带给煮酒的是两件事,其一是大量老写手和老版主的流失,其二是让大家明白了煮酒上除了可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还可以成为一个名利场。
在这里再插进来一个人,其实他才应该算在天涯上进行通俗写作的鼻祖———十年砍柴,在煮酒创立之前,他就在关天茶舍发表了《闲话水浒》。对于煮酒,他有着另一种声音,也不妨吸纳进来,他说早期的煮酒他去过,但是觉得里面山头主义非常严重,觉得里面就像梁山排座次一样,每个新人进去都是要拜山头的,所谓拜山头,就是多少要称赞有一定权威的人写得好,否则是要挨骂的。“当年明月的遭遇,我一点都不奇怪,用技术手段增加点击率的多了去了。”在砍柴眼中,当年明月最终离开,可能跟他没有拜山头有关。他说自己不主张造假,但是回头一想,这个和找人吹捧你写书评,差别又在哪儿呢。
青藤说,在明月之前,写手们也用不同的形式试图增加点击率,比如自己顶帖让帖子置顶。包括赫连勃勃大王,也因为顶帖顶得厉害,被青藤封过几天的ID,这样自己顶帖的行为是允许的,只要不是大量顶帖把首页都占据。而大规模的点击率造假,青藤和约克都认为明月是第一人。
现任首席版主的青藤一路陪伴着煮酒成长到今天,他说,明月事件后,煮酒从一个交流平台变成了一个市场化的平台。80%的帖子都是以出书为目的,很多出版商在里面趴着找好的写手,很多写手在里面趴着找愿意挖掘自己的出版商,真正抱着交流目的的人已经很少见到了。“现在随便什么帖子都能有10万、8万的点击率,以前上到10万很难的。”青藤说。
现在身为名誉版主的赫连勃勃大王已经出了十几本书,在煮酒的地位非常高,他说当年明月的出版商所创作出的炒作奇迹让大家都看到了某种希望,所以煮酒里现在大家都喜欢互相砸,有时是故意的。
尽管煮酒已经从一个曾经云里雾里多少有些高端的历史论坛变为一个名利场,但是不可否认,时至今日,煮酒依然是国内最著名的历史论坛,根据一年前的监测,它也依然保持着日均流量17万的不错成绩,也依然有大量的书商试图在这里发现金矿。就像约克所说,这里依然是草根历史写手的天堂,而且听说,当年捧出当年明月的出版商,下一个要炒作的目标也已经找好了。
采写/本报记者 姜研
■ 链接
煮酒二十四史
我们没有以一一对应的方式从煮酒已经出版的书中选出24本,但是列出的这些已经串联起了一部另类的“中国通史”,而在天涯煮酒,除了下面这些之外,还有无数出版的和没有出版的书,它们不但涵盖了中国历史的各个时代,视野甚至也伸到了世界的范围,而在传统的帝王将相题材之后,写手们也正在着力去发现更细节处的历史和更宏大的文明史。
春秋:《青铜时代的恐龙战争》
战国:《铁血战国———激情时代的性情人物》
秦:《先秦顶级名将》
汉:《两汉顶级名将》
三国:《三国演义———潇水版》
晋:《门阀旧事:谢安在他的时代》
南北朝:《华丽血时代》
北魏:《鲜卑帝国》
唐:《天可汗时代———大唐帝国政界往事》
五代:《帝国的正午》
宋:《刀锋上的文明———宋辽金西夏的另类历史》
元:《帝国如风———元朝的另类历史》
明:《明朝那些事儿》
南明:《亡天下———南明痛史》
清:《极乐诱惑》
晚清:《历史的转弯处:晚清帝国回忆录》
民国:《乱世掌国———平议民国大总统》
煮酒大事年表
●2003年6月 煮酒论史在天涯开版,版主是青藤雪个
●2004年5月 赫连勃勃大王第一本历史书《隐蔽的历史》出版,自此开始带动煮酒内出版潮流的升起
●2005年4月 当年明月到来,发帖子《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取得百万点击率
●2005年5月 煮酒歌痕、赫连勃勃大王纷纷指责当年明月造假,引发刷屏事件
●2005年6月 当年明月离开,留下一个混战的煮酒
●2007年 大出版时代到来,煮酒写手出版图书总数达三位
风云人物开讲 赫连勃勃大王Vs江湖夜雨

●江湖夜雨

●赫连勃勃大王

●当年明月
从煮酒中走出来的写手非常多,至今落地出版图书可能已近百本,约克公爵说,市面上出版的草根历史读物中,约三分之二是源自煮酒,而这其中出版数量最多的非赫连勃勃大王(著有《极乐诱惑》等)和江湖夜雨(著有《华美的大唐碎片》等)莫属。本报对这两位作者进行了同题问答的访问,探讨草根历史写作的现在和未来。
1 专业和非专业没有鸿沟
新京报:你们的身份,职业,可能不是专业研究历史的,为什么会选择进行历史写作?
赫连勃勃大王:最早写作特别私人化,周围看书的人多是看管理,我那会儿自己有兴趣,又加入了作协,有了写作基础,所以在网络上很快就脱颖而出。
江湖夜雨:我确实不是专业研究历史的,我的作品其实最主要的是写唐诗,我觉得专业和非专业之类并非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民国时的很多国学大师,有好多也未必都是相关专业的,大内高手有时也不见得都能胜得了江湖群侠。之所以选择历史写作,是我觉得,历史是最好的精神财富,历史上的好多现象一遍遍地重复,很值得我们警醒和深思。
新京报:作为非专业人士,你们认为历史写作困难吗?司马光修《资治通鉴》用了半辈子,而你们则高产得多。写得这么多,有什么技巧,或者诀窍?
赫连勃勃大王:刚开始非常困难,我们这种写作基本上80%都是拿一本书,把网络语言放进去,开始我看古文特别晕,现在就好很多了。技巧就是善于归拢,比如写唐朝,李世民我就不写,贞观之治写了多少次了,专著太多,我自己梳理,抓出几个人物,带出周围事件。
江湖夜雨:作为非专业人士,以前最主要的障碍就是资料的匮乏和交流的困难。而幸好现在有了网络,所以使这些问题都不复存在。
新京报:怎么评价自己和同行的书,它们好看吗?符合历史事实吗?有自己对历史的判断或者说思想吗?
赫连勃勃大王:2005年底我和几个书商吃饭,他们觉得易中天火起来了,历史热差不多了,其实还差得远。我们历史上断的东西太多了。我一直在努力让网络不入流的东西入流,写得好的,吸引人的写手也越来越多。但是历史热也形成垃圾热,有些东西你嚼一遍我嚼一遍还有味道吗?
江湖夜雨:对同为网络写作者出版的书,我都是非常喜欢的,我经常和他们互赠书作,也很乐意让他们为我作序,或者给他们写序。对于煮酒上的文字来说,一般都是比较符合历史真实的,如果稍有错谬,就被网友们指为“硬伤”,是很丢面子的。
2 畅销不畅销主要看宣传
新京报:大部分通俗历史写作集中在政治军事领域,或者说帝王将相,写小人物的少,写科技、文化、经济等各方面的更少,你对这些领域有兴趣吗?
赫连勃勃大王:中国缺少历史扫盲,你看现在没人敢讲两晋南北朝,就是觉得太难讲了。前几天我去看电影差点没气死,三国哪有马镫啊,真正马镫是西晋末期才出现的。历史写手分为百家帮和网络帮,我不幸被归在网络帮了。
江湖夜雨:不单我们所写有这样的特点,《二十四史》本身就是为帝王将相作传,我的有些文字,是着眼于文人的。押沙龙最近有些文章,涵盖了人类文明史的发展过程,其中包含科技、文化、经济,我觉得非常好。
新京报:通俗历史的作者非常多,作品就更多了。但是除了《明朝那些事儿》,真正卖得非常好的通俗历史作品是不多的。你怎么理解自己作品的畅销或不畅销?
赫连勃勃大王:这就是看宣传的人能不能做到位,现在的好多新人学当年明月的短句子,其实已经造成审美疲劳了,而且90%的这种书都是攒的。
江湖夜雨:通俗历史作品现在有泛滥的趋势,畅销和不畅销的因素很多,似乎有天时地利人和多方面的因素,但我觉得,能经得起时间沉淀的作品才是好作品。
新京报:通俗历史作品,大部分就像故事一样,对读者来说没有阅读障碍,但是可能缺少史识或者史观。你觉得这会成为问题吗?
赫连勃勃大王:我的读者里中高层读者特别多,里面肯定有历史观。
江湖夜雨:我们这些人写的书,大部分是从某个角度,私人化的角度出发的,所以我觉得没有必要背上“历史观”之类的“大包袱”,苏轼曾说过八面受敌这样的读书方法,所以说,品读历史,完全可以多角度,多层面分析,这些作品未必都要“高大全”。
3 不在意传统学界的批评
新京报:草根历史读物以通俗或者故事取胜,但是因为比较浅,会不会引起读者的厌倦?还有你们觉得自己在历史写作方面,有没有进步?
赫连勃勃大王:即使是浅也有好处,我这种作品没有大学学历有时候看不懂,浅能让大家对历史有兴趣。
江湖夜雨:网络通俗历史读物发展到现在,有庸俗的趋向,这是我们应该注意到的。
新京报:通俗历史作品形成潮流,也引起了传统历史学者的一些批评。比如认为书里面的史实不够严谨等等,对于这些来自传统学界的声音,你愿意如何应对?
赫连勃勃大王:我也遇到过一次主流学者给的建议,比如前不久在北京开研讨会,有人说我的小标题太耸人听闻,的确有时候会带有网络特征。
江湖夜雨:其实传统历史学者所写的东西也有很多批评的声音,我觉得任何人的作品都可能有疏漏,《唐诗百话》的作者施蛰存先生,自己以为发现了张籍偷刘长卿的诗作,并沾沾自喜地说,前人没有说过,是自己首次发现,然而翻宋人的《全唐诗话》却赫然有此一节。
新京报:通俗历史写作虽然在最近几年爆发,但是追本溯源,其实也是有传统的。早年的历史小说可以看作滥觞,而像黎东方等作者显然也可以作为先驱,甚至黄仁宇,也同样是非专业出身的历史学家,他的作品也曾经被传统学界批评过。你认为自己的写作与他们有怎样的区别?同时,你愿意像黄仁宇那样转型为历史学者吗?或者,你认为自己有能力转型为历史学者吗?
赫连勃勃大王:历史和文学不能分的,我觉得我们不能说变成什么人,也许50年后,还有人会被问到是否愿意变成我这样的人,不能刻意变成什么人。但是最起码有一点,我不是为了功利写作。
江湖夜雨:我主要是喜欢诗词,并非专门研究历史,至于能否转型为学者,一切顺其自然。
【不算膨胀】
我终于采访到当年明月了
我曾经把这个专题想象得非常容易操作,觉得应该是一个基本没有采访障碍的选题,结果真正操作起来才发现我错了。作为这个专题的开始,当年明月老师本来是我们采访名单上的第一个,结果出版公司说他希望先看看采访提纲,第一份采访提纲里包括了两部分,一部分是他的煮酒经历,一部分是他的后论坛时代写作。结果,反馈回来的结果是提纲没通过,据说当年明月已经不愿意再去提煮酒时代了,而更愿意让人们把他划入更主流的行列。
提纲没通过,干脆直接给他打电话,打了好几次总算是接通,他说他忙,这我相信,他说同一时间北京有6家媒体在找他,这我也相信。他说他现在一般不接受采访,我连忙举出《南方人物周刊》为例,他说那是好早以前接受的。“还有个报纸说直接杀到你办公室采访了你。”电话这头我还不死心,“那个是《人民日报》,你们要是《人民日报》,那也行啊。”电话这头的我差点栽倒,果然是够主流的。
当然,打通一次电话也不容易,明月老师还是狠狠同情了我一下,回答了两个问题,比如对于他身上诸多的标签,诸如草根写手之类吧,他惟一认可的是社科院明史学会对他的吸纳,这也再次证明了他的主流。既然他这么主流,我又问他是否愿意转型做学者。他回答说,不需要转型,而且这也不是别人说是不是的问题,他认为明史学会认可他这本身就是一种肯定。“一句话,功到自然成”。“功到自然成”这句话他说了两遍,算是一种强调吧。我记得他还说,现在自己已经不需要宣传,人生已经走得很高,其他的都不重要。末了,他还对我说,我可以宣布自己是近期惟一采访到他的记者,虽然我不是很明白到底采访到他什么了,但是我还是决定,在这里大声宣布,我终于采访到当年明月啦!
采写/本报记者 姜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