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be山地车价格:名家巨匠教你写文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5:05:34

http://hds.360doc.com★引子

长期以来,能够写得一手文通字顺、文质并美的文章,特别是能够写出既符合规范要求又能给人以美感的公务文书,从很大程度上说是衡量一个人文化品位高下的重要标尺,也是众多的写作爱好者和公文工作者所追求的目标之一。特别是在当今的社会形势下,写作人才的匮乏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诸多的机关单位苦于缺少得心应手的“笔杆子”,难以数计的青年朋友在求职的道路上因为写作能力的欠缺而与心仪的职业失之交臂。因此,具备相应的写作能力特别是公文写作能力,既是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众多的写作爱好者梦寐以求的愿望。

仅以公务文书写作为例,在机关的公务活动实践中,无庸讳言,各种不规范的现象严重地制约着公文的规范化建设进程,并给机关公务活动的正常开展带来负面影响。有鉴于此,必须努力寻求行之有效的解决问题的良策。实践表明,向名家巨匠学习写作是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

自古以来,诸多的名家巨匠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写作经验之谈。这些精辟之论,有的是着眼于基础写作,有的则着重于公务文书写作,是我国写作理论界的一笔宝贵财富。特别是在现当代写作领域,以毛泽东、鲁迅、郭沫若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写作巨匠,在躬身于博大精深的写作实践、为我们写下了大量的文质并美的文章的同时,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比较完整的写作理论体系。把诸多名家巨匠的经验之谈进行集中爬梳整理,可使广大读者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有助于写作水平的根本性提高。本书即是名家巨匠关于写作方面的论断荟萃,期望能够对读者朋友有所裨益。考虑到读者范围的广泛性,本书所涉及的文章写作经验论谈主要以一般文章写作为着重点,也包括公文写作和文学写作在内。

1997年2月,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了王梦奎先生编写的《怎样写文章》一书,10年来,该书颇为畅销,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考虑到该书所列示的篇目及体例,出版社的詹红旗先生提议并希望我沿循王梦奎先生的思路加以拓展,特别是能够吸收一些有关公文写作方面的经验之谈,以便从更加广阔的层面上给读者从事写作活动带来启迪。于是,这本《名家巨匠教你写文章》就这样编成了,尽管如此,觉得仍很不完备,有待于日后进一步充实和完善。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除收录了王梦奎先生编写的《怎样写文章》中的精华篇目外,写作评论家许来渠先生也给予了资料方面的有力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愿本书能够成为广大写作爱好者的良朋益友。

作者

2008年仲夏写于冀东东方花苑寓所

目    录

引子……………………………………………………………………()
卷1 要言之有物
——写文章忌空…………………………………………毛泽东()
卷2 要言之有文
——写文章忌枯燥无味…………………………………毛泽东()
卷3 要言之有序
——写文章忌杂乱………………………………………毛泽东()
卷4 写文章之要诀
  ………………………………………………………………毛泽东()
卷5 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
…………………………………………………………………毛泽东()
卷6  要分析,不要片面性
…………………………………………………………………毛泽东()
卷7 文章的“三性”
…………………………………………………………………毛泽东()
卷8  书报上的错误必须更正
…………………………………………………………………毛泽东()
卷9  文章要写得生动和通顺
…………………………………………………………………毛泽东()
卷10  要写得短而精
…………………………………………………………………毛泽东()
卷11  要善于综合,“精兵简政”
…………………………………………………………………毛泽东()
卷12  写文章要讲逻辑
…………………………………………………………………毛泽东()
卷13  创作要怎样才会好?
——《答北斗杂志社问》……………………………………鲁  迅()
卷14 作文秘诀
…………………………………………………………………鲁  迅()
卷15  不应该那么写
…………………………………………………………………鲁  迅()
卷16  选材要严,开掘要深
————论 选 择 题 材……………………………………鲁  迅()
卷17  关于文风问题答《新观察》记者问
…………………………………………………………………郭 沫 若()
卷18  短些,再短些!
…………………………………………………………………胡乔木()
卷19  愿意读,读得懂,受感动
——怎样写好文件………………………………………胡乔木()
卷20  谈谈写信
…………………………………………………………………王  力()
卷21  训练语感
…………………………………………………………………叶圣陶()
卷22 我的写作经验
…………………………………………………………………老 舍()
卷23 谈文章的结构
…………………………………………………………………张志公()
卷24  群众创作漫谈三题
………………………………………………………………… 唐 弢()
卷25  深入生活    繁荣创作
…………………………………………………………………周立波()
卷26  谈谈生活和创作的态度
…………………………………………………………………柳 青()
卷27  生活是创作的基础
…………………………………………………………………柳 青()
卷28  有关写作的若干问题
………………………………………………………………焦菊隐()
卷29  写文章的关
………………………………………………………………谢觉哉()
卷30 关于题材
………………………………………………………………林默涵()
卷31 人物塑造及其他
………………………………………………………………李  准()
卷32  文书写作的“三性”
………………………………………………………………王永植()
卷33  观点和材料
………………………………………………………………邓  拓()
卷34  文章长短不拘
………………………………………………………………邓  拓()

卷35  谈修改文章
…………………………………………………………………何其芳()
卷36 漫谈读书、写作及其他
…………………………………………………………………胡  绳()
卷37  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
…………………………………………………………………胡  绳()
卷38 阅读与写作
………………………………………………………………狄  枚()
卷39 义理、考据和辞章
………………………………………………………………施东向()
卷40  谈结构
………………………………………………………………孙  犁()
卷41 芸斋琐谈(七则)
………………………………………………………………孙  犁()
卷42  谈校对工作
………………………………………………………………孙  犁()
卷43  报纸和新的文风
……………………………………………………《人民日报》社论()
卷44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沙 丁()
卷45 关于情节
——塑造人物中的一个问题………………………………杜鹏程()
卷46 有根花才香
………………………………………………………………刘心武()
卷47 谈创作的准备
……………………………………………………………玛拉沁夫()
卷48 谈构思
——(在《延河》编辑部小说座谈会上的发言)………王汶石()
卷49  结构和情节
………………………………………………………………… 刘衍文()
卷50  应用文写作的基本要求
……………………………………………………………金铁宽()
卷51 领导干部亲自动笔的好处
…………………………………………………………………周克玉()
卷52  写文章的材料
…………………………………………………………………章  亮
卷53 正确地使用祖国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
………………………………(1951年6月6日《人民日报》社论)()
卷54  丰富记忆的库藏
…………………………………………………………………杨  麦()
卷55  观察、虚构及其他
…………………………………………………………………肖  平()
卷56 我的创作体会
…………………………………………………………………李惠文()
卷57 生活笔记及其他
…………………………………………………………………王忠瑜()
卷58  谈文学的语言  
…………………………………………………………………马  加()
卷59 创作杂谈  
…………………………………………………………………竹  林()
卷60  深埋十月 一朝萌发  
…………………………………………………………………长 正()
卷61 由儿时和故乡说起  
…………………………………………………………………丁仁堂()
卷62 答编者问 (一)
…………………………………………………………………叶蔚林()
答编者问(二)
…………………………………………………………………张庆田()
答编者问(三)
…………………………………………………………………贺政民()
卷63 论作家与生活
…………………………………………………………………列  宁()
卷64  论公文写作
…………………………………………………………………列  宁()
卷65 论生活和写作
…………………………………………………………………斯大林()
卷66 我怎样学习写作
…………………………………………………………………高尔基()
卷67 我的创作经验
…………………………………………………………………高尔基()
卷68 论文学的主题及其历史变化
…………………………………………………………………高尔基()
卷69  论文学的基本主题应该是劳动而不是个人
…………………………………………………………………高尔基()
卷70  和初学写作者谈谈我的文学经验
………………………………………………………………法捷耶夫()
卷71  向工人作家谈谈我的创作经验
……………………………………………………………阿?托尔斯泰()
卷72 我的创作经过
………………………………………………………奥斯特洛夫斯基()
卷73 谈结构
………………………………………………………………马卡连科()
卷74  谈材料的组织
………………………………………………………………法捷耶夫()
卷75  谈结构
………………………………………………………………马卡连科()
卷76 结构的手段和作品的布局
………………………………………………………依?萨?毕达可夫()
卷77 马克思  恩格斯 列宁  斯大林  毛泽东论题材……………()
卷78  学术论文的写作………………………………………………
[美]沙白?麦克玛汗、苏曾?戴  著, 吴  炫    摘译()

  

附录一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附录二、公文写作中容易用错的字、词、成语……………………()
附录三 、公文写作中常用词语汇释…………………………………()
附录四、《中共中央关于纠正电报、报告、指示、决定等文
字缺点的指示》…………………………………………………………()
附录五、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
附录六、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
附录七、国家行政机关公文格式………………………………()

附录八、电子公文传输管理暂行办法(稿)……………………()
附录九、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办法……………………()
附录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涉及的几个具体问题的处理意见…………………………………………()
附录十一、国务院公文主题词表……………………………………()
附录十二、 《 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
附录十三、  《 标点符号用法》……………………………………()



●卷1

要言之有物

——写文章忌空

●毛泽东

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我们有些同志欢喜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为什么一定要写得那么长,又那么空空洞洞的呢?只有一种解释,就是下决心不要群众看。因为长而且空,群众见了就摇头,哪里还肯看下去呢?只好去欺负幼稚的人,在他们中间散布坏影响,造成坏习惯。去年六月二十二日,苏联进行那么大的反侵略战争,斯大林在七月三日发表了一篇演说,还只有我们《解放日报》一篇社论那样长。要是我们的老爷写起来,那就不得了,起码得有几万字。现在是在战争的时期,我们应该研究一下文章怎样写得短些,写得精粹些。延安虽然还没有战争,但军队天天在前方打仗,后方也唤工作忙,文章太长了,有谁来看呢?有些同志在前方也喜欢写长报告。他们辛辛苦苦地写了,送来了,其目的是要我们看的。可是怎么敢看呢?长而空不好,短而空就好吗?也不好。我们应当禁绝一切空话。但是主要的和首先的任务,是把那些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赶快扔到垃圾桶里去。或者有人要说:《资本论》不是很长的吗?那又怎么办?这是好办的,看下去就是了。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又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理,文章和演说也是这样。我们反对的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八股调,不是说任何东西都以短为好。战争时期固然需要短文章,但尤其需要有内容的文章。最不应该、最要反对的是言之无物的文章。演说也是一样,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演说,是必须停止的。

(选自《反对党八股》,《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833——834页)

●卷2

要言之有文

——写文章忌枯燥无味

●毛泽东

党八股的第四条罪状是:语言无味,像个瘪三。上海人叫小瘪三的那批角色,也很像我们的党八股,干瘪得很,样子十分难看。如果一篇文章,一个演说,颠来倒去,总是那几个名词,一套“学生腔”,没有一点生动活泼的语言,这岂不是语言无味,面日可憎,像个瘪三吗?一个人七岁入小学,十几岁入中学,二十多岁在大学毕业,没有和人民群众接触过,语言不丰富,单纯得很,那是难怪的。但我们是革命党,是为群众办事的,如果也不学群众的语言,那就办不好。现在我们有许多做宣传工作的同志,也不学语言。他们的宣传,乏味得很;他们的文章,就没有多少人欢喜看;他们的演说,也没有多少人欢喜听。为什么语言要学,并且要用很大的气力去学呢?因为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不苦功不可。第一,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人民的语汇是很丰富的,生动活泼的,表现实际生活的。我们很多人没有学好语言,所以我们在写文章做演说时没有几句生动活泼切实有力的话,只有死板板的几条筋,像瘪三一样,瘦得难看,不像一个健康的人。第二,要从外国语言中吸收我们所需要的成分。我们不是硬搬或滥用外国语言,是要吸收外国语言中的好东西,于我们适用的东西。因为中国原有语汇不够用,现在我们的语汇中就有很多是从外国吸收来的。例如今天开的干部大会,这“干部”两个字,就是从外国学来的。我们还要多多吸收外国的新鲜东西,不但要吸收他们的进步道理,而且要吸收他们的新鲜用语。第三,我们还要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由于我们没有努力学习语言,古人语言中的许多还有生气的东西我们就没有充分地合理地利用。当然我们坚决反对去用已经死了的语汇和典故,这是确定了的,但是好的仍然有用的东西还是应该继承。现在中党八股毒太深的人,对于民间的、外国的、古人的语言中有用的东西,不肯下苦功去学,因此,群众就不欢迎他们枯燥无味的宣传,我们也不需要这样蹩脚的不中用的宣传家。什么是宣传家?不但教员是宣传家,新闻记者是宣传家,文艺作者是宣传家,我们的一切工作干部也都是宣传家。比如军事指挥员,他们并不对外发宣言,但是他们要和士兵讲话,要和人民接洽,这不是宣传是什么?一个人只要他对别人讲话,他就是在做宣传工作。只要他不是哑巴,他就总有几句话要讲的。所以我们的同志都非学习语言不可。

(《反对党八股》,《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 6月版,第837——838页)

●卷3

要言之有序

——写文章忌杂乱

●毛泽东

党八股的第五条罪状是:甲乙丙丁,开中药铺。你们去看一看中药铺,那里的药柜子上有许多抽屉格子,每个格子上面贴着药名,当归、熟地、大黄、芒硝,应有尽有。这个方法,也被我们的同志学到了。写文章,做演说,著书,写报告,第一是大壹贰叁肆,第二是小一二三四,第三是甲乙丙丁,第四是子丑寅卯,还有大ABCD,小abcd,还有阿拉伯数字,多得很!幸亏古人和外国人替我们造好了这许多符号,使我们开起中药铺来毫不费力。一篇文章充满了这些符号,不提出问题,不分析问题,不解决问题,不表示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说来说去还是一个中药铺,没有什么真切的内容。我不是说甲乙丙丁等字不能用,而是说那种对待问题的方法不对。现在许多同志津津有味于这个开中药铺的方法,实在是一种最低级、最幼稚、最庸俗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形式主义的方法,是按照事物的外部标志来分类,不是按照事物的内部联系来分类的。单单按照事物的外部标志,使用一大堆互相没有内部联系的概念,排列成一篇文章、一篇演说或一个报告,这种办法,他自己是在做概念的游戏,也会引导人家都做这类游戏,使人不用脑筋想问题,不去思考事物的本质,而满足于甲乙丙丁的现象罗列。什么叫问题?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既有问题,你总得赞成一方面,反对另一方面,你就得把问题提出来。提出问题,首先就要对于问题即矛盾的两个基本方面加以大略的调查和研究,才能懂得矛盾的性质是什么,这就是发现问题的过程。大略的调查和研究可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但是还不能解决问题。要解决问题,还须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工作和研究工作,这就是分析的过程。提出问题也要用分析,不然,对着模糊杂乱的一大堆事物的现象,你就不能知道问题即矛盾的所在。这里所讲的分析过程,是指系统的周密的分析过程。常常问题是提出了,但还不能解决,就是因为还没有暴露事物的内部联系,就是因为还没有经过这种系统的周密的分析过程,因而问题的面貌还不明晰,还不能做综合工作,也就不能好好地解决问题。一篇文章或一篇演说,如果是重要的带指导性质的,总得要提出一个什么问题,接着加以分析,然后综合起来,指明问题的性质,给以解决的办法,这样,就不是形式主义的方法所能济事。因为这种幼稚的、低级的、庸俗的、不用脑筋的形式主义的方法,在我们党内很流行,所以必须揭破它,才能使大家学会应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去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我们所办的事才能办好,我们的革命事业才能胜利。

(选自《反对党八股》,《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6月版,第838——839页)

●卷4

写文章之要诀

●毛泽东

今天会场上散发了一个题名《宣传指南》的小册子,里面包含四篇文章,我劝同志们多看几遍。

第一篇,是从《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要读本》上摘下来的,讲的是列宁怎样做宣传。其中讲到列宁写传单的情形:“在列宁领导下,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第一次在俄国开始把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结合起来。当某一个工厂里爆发罢工时,'斗争协会’因为经过自己小组中的参加者而很熟悉各企业中的情形,立刻就印发传单、印发社会主义的宣言来响应。在这些传单里,揭露出厂主虐待工人的事实,说明工人应如何为自身的利益而奋斗,载明工人群众的要求。这些传单把资本主义机体上的痈疽,工人的穷困生活,工人每日由十二小时至十四小时的过度沉重的劳动,工人之毫无权利等等真情实况,都揭露无余。同时,在这些传单里,又提出了相当的政治要求。” 是“很熟悉”啊!是“揭露无余”啊! “一八九四年末,列宁在工人巴布石金参加下,写了第一个这样的鼓动传单和告彼得堡城塞棉尼可夫工厂罢工工人书。”

写一个传单要和熟悉情况的同志商量。列宁就是根据这样的调查和研究来写文章做工作的。

“每一个这样的传单,都大大捉高了工人们的精神。工人们看见了,社会主义者是帮助他们、保护他们的。”

我们是赞成列宁的吗?如果是的话,就得依照列宁的精神去工作。不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不是无的放矢,不看对象;也不是自以为是,夸夸其谈;而是要照着列宁那样地去做。

第二篇,是从季米特洛夫在共产国际第七次大会的报告中摘下来的。季米特洛夫说了些什么呢?他说:“应当学会不用书本上的公式而用为群众事业而奋斗的战士们的语言来和群众讲话,这些战士们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思想,都反映出千百万群众的思想和情绪。”

“如果我们没有学会说群众懂得的话,那末广大群众是不能领会我们的决议的。我们远不是随时随地善于简单地、具体地、群众所熟悉和懂得的形象来讲话。我们还没有能够抛弃背得烂熟的抽象的公式。事实上,你们只要瞧一瞧我们的传单、报纸、决议和提纲,就可以看到:这些东西常常是用这样的语言写成的,写得这样地艰深,甚至于我们党的干部都难于懂得,更不用说普通工人了。”

怎么样?这不足把我们的毛病讲得一针见血吗?不错,党八股中国有,外国也有,可见是通病。(笑)但是我们总得照着季米特洛夫同志的指示把我们自己的毛病赶快治好才行。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切实领会下面这条起码的规则,把它当作定律,当作布尔什维克的定律:当你写东西或讲话的时候,始终要想到使每个普通工人都懂得,都相信你的号召,都决心跟着你走。要想到你究竟为什么人写东西,向什么人讲话。”

这就是共产国际给我们治病的药方,是必须遵守的。这是“规则”啊!

第三篇,是从《鲁迅全集》里选出的,是鲁迅复北斗杂志社讨论怎样写文章的一封信。他说些什么呢?他一共列举了八条写文章的规则,我现在抽出几条来说一说。

第一条:“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

讲的是“留心各样的事情”,不是一样半样的事情。讲的是“多看看”,不是只看一眼半眼。我们怎么样?不是恰恰和他相反,只看到一点就写吗?

第二条:“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

我们怎么样?不是明明脑子里没有什么东西硬要大写特写吗?不调查,不研究,提起笔来“硬写”,这就是不负责任的态度。

第四条:“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宁可将可作小说的材料缩成速写,决不将速写材料拉成小说。”

孔夫子提倡“再思”,韩愈也说“行成于思”,那是古代的事情。现在的事情,问题很复杂,有些事情甚至想三四回还不够。鲁迅说“至少看两遍”,至多呢?他没有说,我看重要的文章不妨看它十多遍,认真地加以删改,然后发表。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而事物是曲折复杂的,必须反复研究,才能反映恰当;在这里粗心大意,就是不懂得做文章的起码知识。

第六条:“不生造除自己之外,谁也不懂的形容词之类。”

我们“生造”的东西太多了,总之是“谁也不懂”。句法有长到四五十个字一句的,其中堆满了“谁也不懂的形容词之类”。许多口口声声拥护鲁迅的人们,却正是违背鲁迅的啊!

最后一篇文章,是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论宣传的民族化。六届六中全会是一九三八年开的,我们那时曾说:“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这就是说,必须反对空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活的共产党员,必须联系中国的革命实际来研究马克思主义。

“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把国际主义的内容和民族形式分离起来,是一点也不懂国际主义的人们的做法,我们则要把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队伍存在着的一些严重的错误,是应该认真地克服的。”

这里叫洋八股废止,有些同志却实际上还在提倡。这里叫空洞抽象的调头少唱,有些同志却硬要多唱。这里叫教条主义休息,有些同志却叫它起床。总之,有许多人把六中全会通过的报告当做耳边风,好像是故意和它作对似的。中央现在做了决定,一定要把党八股和教条主义等类,彻底抛弃,所以我来讲了许多。希望同志们把我所讲的加以考虑,加以分析,同时也分析个人自己的情况。每个人应该把自己好好地想一想,并且把自己想清楚了的东西,跟知心的朋友们商量一下,跟周围的同志们商量一下,把自己的毛病切实改掉。

(选自《反对党八股》,《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6月版,第841——845页)

●卷5

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

●毛泽东

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究竟是从何而来呢?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革命的文艺,则是人民生活在革命作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这是唯一的源泉,因为只能有这样的源泉,此外不能有第二个源泉。有人说,书本上的文艺作品,古代的和外国的文艺作品,不也是源泉吗?实际上,过去的文艺作品不是源而是流,是古人和外国人根据他们彼时彼地所得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出来的东西。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作为我们从此时此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作品时候的借鉴。有这个借鉴和没有这个借鉴是不同的,这里有文野之分,粗细之分,高低之分,快慢之分。所以我们决不可能拒绝继承和借鉴古人和外国人,那怕是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东西。但是继承和借鉴决不可以变成替代自己的创造,这是决不能替代的。文学艺术中对于古人和外国人的毫无批判的硬搬和模仿,乃是最没有出息的最害人的文学教条主义和艺术教条主义。中国的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群众,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然后才可能进入创作过程。否则你的劳动就没有对象,你就只能做鲁迅在他的遗嘱里所谆谆嘱咐他的儿子万不可做的那种空头文学家,或空头艺术家。
人类的社会生活虽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虽是较之后者有不可比拟的生动丰富的内容,但是人民还是不满足前者而要求后者。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虽然两者都是美,但是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革命的文艺,应当根据实际生活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人物来,帮助群众推动历史的前进。例如一方面是人们受饿、受冻、受压迫,一方面是人剥削人、人压迫人,这个事实到处存在着,人们也看得很平淡;文艺就把这种日常的现象集中起来,把其中的矛盾和斗争典型化,造成文学作品或艺术作品,就能使人民群众惊醒起来,感奋起来,推动人民群众走向团结和斗争,实行改造自己的环境。如果没有这样的文艺,那么这个任务就不能完成,或者不能有力地迅速地完成。

(选自《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860——861页)

●卷6

要分析,不要片面性

●毛泽东

片面性问题。片面性就是思想上的绝对化,就是形而上学地看问题。对于我们的工作的看法,肯定一切或者否定一切,都是片面性的。这样看问题的人,现在在共产党里面还是不少,党外也有很多。肯定一切,就是只看到好的,看不到坏的,只能赞扬,不能批评。说我们的工作似乎一切都好,这不合乎事实。不是一切都好,还有缺点和错误。但是也不是一切都坏,这也不合乎事实。要加以分析。否定一切,就是不加分析地认为事情都做得不好,社会主义建设这样一个伟大事业,几亿人口所进行的这个伟大斗争,似乎没有什么好处可说,一团糟。许多具有这种看法的人,虽然和那些对社会主义制度心怀敌意的人还不相同,但   是这种看法是很错误的,很有害的,它    只会使人丧失信心。不论是用肯定一切的观点或者否定一切的观点来看我们的工作,都是错误的。对于这些片面地看问题的人,应该进行批评,当然要以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态度去批评,要帮助他们。

有人说,既然要整风,要大家提意见,就必然要有片面性,提出克服片面性,好像就是不让人讲话。这种说法对不对呢?要求所有的人都不带一点片面性,这是困难的。人们总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观察问题,处理问题,发表意见,有时候就难免带上一些片面性。但是,可不可以要求人们逐步地克服片面性,要求看问题比较全面一些?我看应该这样要求。如果不是这样,不要求一天一天地、一年一年地有较多的人采用比较全面地看问题的方法,那末,我们就停滞了,我们就是肯定片面性了,就是同整风的要求背道而驰了。所谓片面性,就是违反辩证法。我们要求把辩证法逐步推广,要求大家逐步地学会使用辩证法这个科学方法。我们现在有些文章,神气十足,但 是 没有货色,不会分析问题,讲不出道理,没有说服力。这种文章应该逐渐减少。当着自己写文章的时候,不要老是想着“我多么高明”,而要采取和读者处于完全平等地位的态度。你参加革命的时间虽然长,讲了错话,人家还是要驳。你的架子摆得越大,人家越是不理你那一套,你的文章人家就越不爱看。我们应该老老实实地办事,对事物有分析,写文章有说服力,不要靠装腔作势来吓人。

有人说,发长篇大论可以避免片面性,写短篇的杂文就不能避免片面性。杂文是不是一定会带片面性?我在上面讲了,片面性往往是难免的,有些片面性也不是不得了。要求所有的人看问题都必须很全面,这样就会阻碍批评的发展。但是,我们还要求努力做到看问题比较全面,不管长文也好,短文也好,杂文包括在内,努力做到不是片面性的。有人说,几百字、一二千字一篇的杂文,怎么能作分析呢?我说,怎么不能呢?鲁迅不就是这样的吗? 分析的方法就是辩证的方法。所谓分析,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不熟悉生活,对于所论的矛盾不真正了解,就不可能有中肯的分析。鲁迅后期的杂文最深刻有力,并没有片面性,就是因为这时候他学会了辩证法。列宁有一部分文章也可以说是杂文,也有讽刺,写得也很尖锐,但是那里面就没有片面性。鲁迅的杂文绝大部分是对敌人的,列宁的杂文既有对敌人的,也有对同志的。鲁迅式的杂文可不可以用来对付人民内部的错误和缺点呢?我看也可以。当然要分清敌我,不能站在敌对的立场用对待敌人的态度来对待同志。必须是满腔热情地用保护人民事业和提高人民觉悟的态度来说话,而不能用嘲笑和攻击的态度来说话。
不敢写文章怎么办?有的人说,有文章不敢写,写了怕得罪人,怕受批评,我看这种顾虑可以消除。我们的政权是人民民主政权,这对于为人民而写作是有利的环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对于科学和艺术的发展给了新的保证。如果你写得对,就不用怕什么批评,就可以通过辩论,进一步阐明自己正确的意见。如果你写错了,那末,有批评就可以帮助你改正,这并没有什么不好。在我们的社会里,革命的战斗的批评和反批评,是揭露矛盾,解决矛盾,发展科学、艺术,做好各项工作的好方法。

(选自《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卷7

文章的“三性”

●毛泽东

(二十六)以真正平等的态度对待干部和群众。必须使人感到人们互相间的关系确实是平等的,使人感到你的心是交给他的。学习鲁迅。鲁迅的思想是和他的读者交流的,是和他的读者共鸣的。人们的工作有所不同,职务有所不同,但是任何人不论官有多大,在人民中间都要以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决不许可摆架子。一定要打掉官风。

对于下级所提出的不同意见,要能够耐心听完,并且加以考虑,不要一听到和自己不同的意见就生气,认为是不尊重自己。这是以平等态度待人的条件之一。

……

(三十二)开会的方法应当是材料和观点的统一。把材料和观点割断,讲材料的时候没有观点,讲观点的时候没有材料,材料和观点互不联系,这是很坏的方法。只提出一大堆材料,不提出自己的观点,不说明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这种方法更坏。要学会用材料说明自己的观点。必须要有材料,但是一定要有明确的观点去统率这些材料。材料不要多,能够说明问题就行,解剖一个或几个麻雀就够了,不需要很多。自己应当掌握丰富的材料,但是在会上只需拿出典型性的。必须懂得,开会同写大著作是有区别的。

(三十三)一般说来,不要在几小时内使人接受一大堆材料,一大堆观点,而这些材料和观点又是人们平素不大接触的。一年要找几次机会,让那些平素不大接触本行事务的人们,接触本行事务,给以适合需要的原始材料或者半成品。不要在一个早上突如其来地把完成品摆在别人面前。要下些毛毛雨,不要在几小时之内下几百公厘的倾盆大雨。“强迫受训”     的制度必须尽可能废除,“强迫签字”的办法必须尽可能减少,要彼此有共同的语言,必须先有必要的共同的情报知识。     

……

(三十六)概念的形成过程,判断的形成过程,推理的过程,就是调查和研究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人脑是能够反映客观世界的,但是要反映得正确很不容易,要经过反复的考察,才能反映得比较正确,比较接近客观实际。有了正确的观点和正确的思想,还要有比较恰当的表达方式告诉别人。概念、判断的形成过程,推理的过程,就是“从群众中来”    的过程;把自己的观点和思想传达给别人的过程,就是“到群众中去”    的过程。在我们的干部中,大概还有不少的人,不明白这样一个简单的真理:任何英雄豪杰,他的思想、意见、计划、办法,只能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其原料或者半成品只能来自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或者自己的科学试验中,他的头脑只能作为一个加工工厂而起制成完成品的作用,否则是一点用处也没有的。人脑制成的这种完成品,究竟合用不合用,正确不正确,还得交由人民群众去考验。如果我们的同志不懂得这一点,那就一定会到处碰钉子。

(三十七)文章和文件都应当具有这样三种性质: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准确性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问题,这些都是逻辑问题。鲜明性和生动性,除了逻辑问题以外,还有词章问题。现在许多文件的缺点是:第一,概念不明确;第二,判断不恰当:第三,使用概念和判断进行推理的时候又缺乏逻辑性;第四,不讲究词章。看这种文件是一场大灾难,耗费精力又少有所得。一定要改变这种不良的风气。做经济工作的同志在起草文件的时候,不但要注意准确性,还要注意鲜明性和生动性。不要以为这只是语文教师的事情,大老爷用不着去管。重要的文件不要委托二把手、三把手写,要自己动手,或者合作起来做。

(三十八)不可以一切依赖秘书,或者“二排议员”。要以自己动手为主,别人帮助为辅。不要让秘书制度成为一般制度,不应当设秘书的人不许设秘书。一切依赖秘书,这是革命意志衰退的一种表现。

(三十九)学点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

(四十)学点哲学和政治经济学。

(四十一)学点历史和法学。

(四十二)学点文学。

(四十三)学点文法和逻辑。

……

(四十七)中央各部,省、专区、县三级,都要培养“秀才”。没有知识分子不行,无产阶级一定要有自己的“秀才”。这些人要较多地懂得马克思主义,又有一定的文化水平、科学知识、词章修养。

(选自《工作方法六十条》,《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

●卷8

书报上的错误必须更正

●毛泽东



北平解放报编辑同志:

兹付上更正表一件,请予登载为盼!

毛泽东  四月二十五日

本报四月二十五日登载毛泽东《五四运动》一文,有几处文字上的错误。更正如下:

(一)“二十年的五四运动”,,“年’’字下脱“前”字。

(二)“使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及民主革命获得了一支生力军”,“及”字是多余的。

(三)“它从封建主义社会看来,要到社会主义社会去”,“看”字是多余的。

(四)“若问一个共产主义者为什么要首先实现为了实现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社会制度而斗争”,两个“实现”,前面的“实现”二字是多余的。

(五)“而在乎口讲(仅仅口讲)什么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等等东西”,“而”字下脱“不”字。



四月二十五日广播的人民解放军布告,有两个错字:(一)第三条“当承认其所有权”。“当”     字误为      “均”     字。(二)第七条“农村中的封建的土地所有权制度是不合理的”,“村”   字误为“民”字。以上两点务请各广播电台各报纸予以更正。各人民解放军政治机关印发这个布告时,务请更正为盼。

新华社    四月二十六日

根据手稿刊印。

(原文见《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

●卷9

文章要写得生动和通顺

●毛泽东

这篇文章写得很好,值得向每个党和团的县委、区委和乡支部推荐,一切合作社都应当这样做。本文作者懂得党的路线,他说得完全中肯。文字也好,使人一看就懂,没有党八股气。在这里要请读者注意,我们的许多同志,在写文章的时候,十分爱好党八股,不生动,不形象,使人看了头痛。也不讲究文法和修辞,爱好一种半文言半白话的体裁,有时废话连篇,有时又尽量简古,好像他们是立志要让读者受苦似的。本书中所收的一百七十多篇文章,有不少篇是带有浓厚的党八股气的。经过几次修改,才使它们较为好读。虽然如此,还有少数作品仍然有些晦涩难懂。仅仅因为它们的内容重要,所以选录了。哪一年能使我们少看一点令人头痛的党八股呢?这就要求我们的报纸和刊物的编辑同志注意这件事,向作者提出写生动和通顺的文章的要求,并且自己动手帮作者修改文章。

(选自《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卷10

要写得短而精

●毛泽东

(一)各中央局和分局,由书记负责(自己动手,不要秘书代劳),每两个月,向中央和中央主席作一次综合报告。报告内容包括该区军事、政治、土地改革、整党、经济、宣传和文化等各项活动的动态,活动中发生的问题和倾向,对于这些问题和倾向的解决方法。报告文字每次一千字左右为限,除特殊情况外,至多不要超过两千字。一次不能写完全部问题时,分两次写。或一次着重写几个问题,对其余问题则不着重写,只略带几笔;另一次,则着重写其余问题,而对上次着重写过的只略带几笔。综合报告内容要扼要,文字要简练,要指出问题或争论之所在。写发综合报告的日期是单月的上旬,报告用电报发来。这是各中央局、分局书记个人负责向中央和中央主席作的经常性的报告和请示。书记在前线指挥作战时,除自己报告外,指定代理书记或副书记作后方活动的报告。此外,各中央局和分局向中央所作的临时性的报告和请示,照过去一样,不在此内。

(选自《关于建立报告制度》,《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

●卷11

要善于综合,“精兵简政”

●毛泽东

四、不懂得和不了解的东西要问下级,不要轻易表示赞成或反对。有些文件起草出来压下暂时不发,就是因为其中还有些问题没有弄清楚,需要先征求下级的意见。我们切不可强不知以为知,要“不耻下问”,要善于倾听下面干部的意见。先做学生,然后再做先生;先向下面干部请教,然后再下命令。各中央局、各前委处理问题的时候,除军事情况紧急和事情已经弄清楚者外,都应该这样办。这不会影响自己的威信,而只会增加自己的威信。我们做出的决定包括了下面干部提出的正确的意见,他们当然拥护。下面干部的话,有正确的,也有不正确的,听了以后要加以分析。对正确的意见 ,必须听,并且照它做。中央领导之所以正确,主要是由于综合了各地共给的材料、报告和正确的意见。如果各地不来材料,不提意见,中央就很难正确地发号施令。

……

七、胸中有“数”。这是说,对情况和问题一定要注意到它们的数量方面,要有基本的数量的分析。任何质量都表现为一定的数量,没有数量也就没有质量。我们有许多同志至今不懂得注意事物的数量方面,不懂得注意基本的统计、主要的百分比,不懂得注意决定事物质量的数量界限,一切都是胸中无“数”,结果就不能不犯错误。

八、“安民告示”。开会要事先通知,像出安民告示一样,让大家知道要讨论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并且早作准备。有些地方开干部会,事前不准备好报告和决议草案,等开会的人到了才临时凑合,好像“兵马已到,粮草未备”,这是不好的。如果没有准备,就不要开会。

九、“精兵简政”。讲话、演说、写文章和写决议案,都应当简明扼要。会议也不要开得太长。

(选自《党委会的工作方法》,《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

●卷12

写文章要讲逻辑

●毛泽东

写文章要讲逻辑。就是要注意整篇文章、整篇说话的结构,开头、中间、尾巴要有一种关系,要有一种内部的联系,不要互相冲突。还要讲文法。许多同志省掉了不应当省掉的主词、宾词,或者把副词当动词用,甚至于省掉动词,这些都是不合文法的。还要注意修辞,怎样写得生动一点。总之,一个合逻辑,一个合文法,一个较好的修辞,这三点请你们在写文章的时候注意。

(选自《农业合作化的一场辩论和当前的阶级斗争》,《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卷23

致 胡 乔 木

(一九五〇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 毛 泽 东

乔木同志:

请你负责用中央名义起草一个指示,纠正写电报的缺点,例如:不要用子丑寅卯、东冬江支等字代替月、日 ,要写完全的月、日,例如十一月二十二日;署名一般要只用完全的姓名.不要只写姓不写名,只在看报的人完全明了其人者允许写姓不写名,例如刘邓,陈饶等;地名、机关名一般必须写完全,只在极少数情况下允用      京津沪汉等省称;还有文字结构必须学会合乎文法,禁止省略主词、宾词及其他必要的名词,形容词和副词要能区别其性质,等等。请你为主,起草一个初稿,再邀杨尚昆、李涛、齐燕铭、薛暮矫及其他认为有必要邀请的同志开会一次或两次,加以修改充实,然后送交我阅。

(转引自机电部办公厅编《公文处理手册》,电子工业出版社1990年7月版)

●卷13

创作要怎样才会好?

——《答北斗杂志社问》

●鲁迅

编辑先生:

来信的问题,是要请美国作家和中国上海教授们做的,他们满肚子是“小说法程”和“小说作法”。我虽然做过二十来篇短篇小说,但一向没有“宿见”,正如我虽然会说中国话,却不会写“中国语法入门”一样。不过高情难却,所以只得将自己所经验的琐事写一点在下面——

一、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

二、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

三、模特儿不用一个一定的人,看得多了,凑合起来的。

四、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宁可将可作小说的材料缩成sketch,决不将Sketch材料拉成小说。

五、看外国的短篇小说,几乎全是东欧及北欧作品,也看日本作品。

六、不生造除自己之外,谁也不懂的形容词之类。

七、不相信“小说作法”之类的话。

八、不相信中国的所谓“批评家”之类的话,而看看可靠的外国批评家的评论。

现在所能说的,如此而已。此复,即请编安!

十二月二十七日

(原文载《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