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澜特灯饰:[10] 蛛网之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17:51:37

    蛛网之二


    在我们的世界上,有各种各样“应该”、“必须”的框框,构成了一个很大误区,人们往往不假思索地照“章”行事。你可能对自己遵循规则和方针不以为然,但同时又无法摆脱其束缚,无法给自己制定确实适用的规则和方针。
    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任何规则或法律都不能保证在各种场合均能适用,或取得最佳效果。相比之下,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原则倒具有更大的普遍性。然而,你可能会发现违反一条不适用的规定或打破一种荒谬的传统却很困难,甚至不可能。顺应社会潮流有时的确不失为一种生存的手段,然而如果走向极端,这也会成为一种神经过敏症。在某些情况下,按条条框框办事甚至会使你情绪低落、忧心忡忡。
    当然,我们并没有提出,也丝毫没有暗示说你可以任意违反法律或规则。公共秩序是文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则是维持文明社会必不可少的。但是,盲目遵循常规则完全不同,对于个人来说,盲目服从可能比违背规定更为有害。有些规定是荒谬的,传统习惯出常常中毫无意义的。在这种情况下,你如果盲目地循规蹈矩,就无法真正地生活。现在,你应该重新审视各种规定,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
    林肯曾经说过:“我从来不为自己确定永远适用的政策。我只是在每一具体时刻争取做最合乎情理的事情。”他没有使自己成为某项具体政策的奴隶,即使对于普遍性政策,他也并不强求在各种情况下都加以实施。
    一种规定或规矩如果妨碍精神健康、阻碍积极生活,就是不健康的。倘若你一方面遵守规矩,一方面又认为这种规矩是消极而令人讨厌的,那你使已经放弃了自己选择的自由,让外界因素控制了自己。认真分析一下外界控制型及内在控制型的人,将有助于你进一步审视自己生活中的大量误区性条条框框。

    内在控制与外界控制

    据估计,我们的社会中至少有75%的人属于外界控制型。这就是说,你也很可能属于这类人。外界控制型是什么意思呢?简单地说,如果你认为其他人或其他事物应对你现在的情绪负责,你就是外界控制型的。这样,对于“你为什么情绪不高”这一问题,外界控制型的人就会回答说:“父母待我很不好”、“朋友们不喜欢我”“我最近倒霉得很”,要不就是“事情不太顺利”。反之,如果有人问道“你为什么这样高兴呢”, 他们就会说,“朋友们待我很好”、“我时来运转了”,“没有人找我麻烦”,要不就是“她喜欢我了”。这种人还是在用其他的人或事解释自己的情感,所以依然受着外界的控制。
    内在控制型的人勇于为自己的情感承担责任,这种人在我们社会舆论中确属少数。对于上述“情绪为何不高”的询问,他们的回答更侧重于自己的内心世界:“我自己产生了一些错误的念头”,“我过于注重他人的意见”,“我太担心别人会怎么看”“我还不够成熟,所以难免会情绪不高”“我还没有学会摆脱精神上的痛苦”。同样,内在控制型的人情绪高昂时,也会用“我”来解释;“我努力保持精神愉快”,“我为自己创造了有利条件”,“我主宰着自己,而且愿意保持精神愉快”。
    这样,我们就有四分之一的人为自己的情感承担责任,而其余的四分之三的人则将一切归咎于外界因素。你是属于哪一类呢?所有的规矩和传统几乎都是外界因素强加于你的,也就是说,它们不是由你而是由其他的人或事决定的。如果你的充满着他人制定的条条框框,而你又不能挣脱其束缚,那么你就是一个外界控制型的人。
    宿命论者以及相信运气的人都属于外界控制型。你如果以为自己的一生都由命运预先安排好了,那么只须按部就班的生活就行了。你很可能在各方面都受着束缚,以致在生活中总是谨小慎微,不敢越雷池半步。
    倘若你不冲破外界因素的控制,或若总是认为外界因素在控制着你,就不可能真正地生活,不可能有所作为。真正的生活并不意味着要消除生活中的所有问题,而意味着将外界控制转变为内在控制。这样,你就要对自己感受到的每一种情感负责。你不是一个机器人,无须根据他人制订的各种莫名其妙的程序,糊里糊涂地度过自己的一生。你应该更为严格地审视这些条条框框,逐步控制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
    每当你不愿为生活中的某件事承担责任时,你都要可以求助于抱怨责怪,这正是外界控制型人的护身法宝。
    抱怨责怪徒劳无益。你可以尽情地抱怨别人,拼命责怪他们,但对于自己不会有任何帮助。抱怨的唯一作用是为你自己开脱是,把自己的精神不快或情绪消沉归咎于其他的人或事,然而,抱怨本身是一种愚蠢的行为。即使抱怨能够产生一定的实际效果,这种效果与你也是毫不相干的。通过抱怨,你可能会使别人悔恨,但你却不可能由此而消除使你不快的原因。对于这种原因,你或许可以不去想它,但却无法借抱怨而改变它。
    如果你要用外界因素来解释自己的感情,或作为自己的行为标准,你就会像傻瓜一样。你应该看到自己的成绩,勇于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这是上述误区的第一步。当你不再抱怨他人,就可以从外界控制型转变为内在控制型。对于内在控制型的人来说,普遍适用的“应该”标准是不存在的,——无论对自己还是别人,都是如此。

    解开优柔寡断之谜

    一般而言,你的是否观念是一种普遍适用的“应该”标准。在这方面,你或许有着一些不确切的认识,你可能认为,所谓对的就是好的、合理的,而所谓错的则是坏的,不合理的。这种认识是荒谬的,因为世上根本不存在这种意义的“是”与“非”。这种“是”本身有一种保证:你如果以特定的方式做某件事,就肯定可以成功。然而,这种保证实际上中没有任何意义的,从现在起,你可以将某个决定社为不同的,有效的,或合理的,但如果你将其视为对的或错的,那你就掉进了一个陷阱,即“我一定要保证事事正确,如果某个人或某件事出了差错,我就要不高兴”。
    你需要找到正常答案的心理,同我们前面(关于惧怕未知的章节中)所谈到的寻求稳妥的心理可能有一定联系,这也许是你愿意将事物绝对化的一种表现。在这种情况下,你总是会将世界划分完全对应的两个方面:黑与白、是与非、好与坏、对与错。事实上,要将世界上的事物都这样绝对地分类往往是不可能的。聪明人通常都游荡在模糊的中间地带,他们轻易不会明确地说对或错。这种喜欢 黑与白分明的倾向在家庭生活及其它各种人际关系中最为明显。你或许会注意到。人们平常进行的讨论总是会发展为辩论,最后无非是要证明一下是正确的,结局必然是中断思想交流。
    你或许会觉得自己遇事总是难于做出决定,甚至在小事上也是如此,这是习惯于以是非标准衡量事物的直接后果。人们之所以优柔寡断,因为他们总希望做出正确的选择,以为通过推迟选择便可以避免犯错误,从而避免忧虑。如果做决定时能够抛开僵化的是非观念,那你将轻而易举地做出决定。如果你在决定一项投资时竭力要做出正确的选择,则很可能不知所措,即使做出决定后,也还会担心自己的选择可能是错误的。
    要消除优柔寡断的癖疥,就不应将各种可能的结果看作对的或错的、好的或坏的,甚至不应该视为更好或更差。各种选择的结果只是不同而已,例如,在商店里,如果你买这件衣服,穿上之后你就是这个样子,这与你穿另一件衣服只有差异,并没有好坏区别。只要你不再采用自我挫败性是非标准,就会认识到每当你做出一项决定时,你只是在权衡选择哪一种结果。倘若你事后后悔自己的决定,并且认识不到后悔是浪费时间,下一次你就会做出不同的决定,以达到你的期望。但是无论如何,你绝不会以“正确”或“错误”来形容自己做出的决定。
    一个多世纪以前,穆勒在《论自由》一书中指出:
    “我们永远无法确定我们所压制的是不是错误的意见。即使我们压制的是错误的意见,压制意见的做法比错误意见本身更为邪恶。”
    衡量真正生活与否的标准并不在于能否做出正确的选择。你在做出选择之后,控制情感的能力则更为明确地反映出自我抑制能力,因为一种所谓正确的标准包含着我们前面谈到的“条条框框”,而你应当努力打破这些条条框框。这里提出的新的思维方法将在两个方面对你有所帮助:一方面,你将完全摆脱那些毫无意义的“应该”标准;另一方面,在消除了是非观念误区之后,你便能够更加果断地做出各种决定。

    荒谬的标准

    有人创造了一个小词,叫“必须性”,借以描述人们循规蹈矩、安分守己的心理。每当你违心根据“必须”“应该”标准行事时,你就陷入了“必须性”。一位杰出的精神病学者曾指出:各种所谓的“应该”标准必然给人造成精神压力,越是努力遵照这些“应该”标准行事,所受到的压力出就越大。……此外,由于这些“应该”标准是外界强加的条条框框,所以它们总是会影响到人与人的关系。
     “应该”标准在你的生活中占有主导位置吗?你是否觉得自己应该和善地对待同事、应该照顾妻子、应该帮助孩子、应该努力工作?如果你在某一方面未能达到标准,你是否会责备自己,是否会感到精神上的压力?当然,这些“应该”标准或许并不是你自己制定的。假如这些标准是别人的发明,而你仅仅是搬来借用,那你就是陷入了“必须性”。
    实际上,同“应该”的框框一样,“不应该”的框框也是数不胜数的,比如:不应该粗鲁、不应该发脾气、不应该糊里糊涂、不应该过于幼稚、不应该没羞没臊、不应该抑郁不乐、不应该唐突无礼等。然而,你没必要在精神上折磨自己。不能保持冷静或不善于理解人都是正常的。你只要愿意,就完全可以不去顾忌脸面的问题。没有人会给你打分,你不按照别人的意思说话办事也不会受到惩罚;更何况强迫自己做不情愿的事情情愿难以持久。因此,任何条条框框都会给你造成精神压力的并不是你的不庄重、不顾他人、轻率随便等行为,而是外界强加于你的各种条条框框。
    礼节问题十分清楚地说明了那种为适应社会环境而必须遵守的“应该”标准。你不妨回顾一下那些毫无意义的规矩,人们从你小时候就告诉你要遵守这种或那种规矩,其原因仅仅是某某权威人士在某书中是这样写的。例如,出外吃饭要等女主人先动手;到教堂参加婚礼时要坐在教堂的右边;在为双方做介绍时,先将男子介绍给女士;什么情况下要给小费;应该穿哪种衣服,说什么话……言下之意,不要自己去思考判断,只要查查书就行了。当然,在生活中讲礼貌是合情合理的,人人要尽量为别人着想。然而,在所谓礼节条例中,有90%是毫无意义的规矩,因为这种规矩是人们过去凭空武断地确定下来的。实际上,你根本不必机械地遵守这些死板的规则;只要不妨碍他人,你认为怎样做合适,就可以怎样做。你可以依照自己的意愿,决定如何为人做介绍,何时给小费,穿哪种衣服,说什么样话,坐在哪里,怎样吃东西等等。你如果不知道“该穿什么衣服”或“如何做事”,非要去查查书或请教别人,那你就是放弃了自己的一部分价值。真正的成功人士,无需要在精神面貌上求助于外界。

    如何摆脱束缚才能发挥的因素

    要克服这方面错误观念,主要是应该敢于冒风险,要采取行动!在别人的规矩不适用于你的时候,下决心努力做出改变。下面是一些有助于你克服“必须性”习惯的方法。
    1.首先认真审视自己行为,好好想一想上述各种误区性“好处”。然后,问问自己为什么要背这么多的“应该”包袱。仔细想一想自己是真的相信这些“应该”标准,这是仅仅习惯于这种行为方式。
    2. 列出你所遵守,但实际上又不适用于的规则和标准。你可能不赞成这些荒谬的规则,似乎又无法改变自己。在这种情况下,你应该制订出最后适用于自己的“行为准则”。现在就将自己的“准则”写出来,即使你认为目前自己不可能达到要求,也先写下来。
    3. 与亲戚朋友们共同讨论一下你所反感而大家都要在遵守的那些行为准则。你们或许可以提出一些大家都更为赞赏的新规矩。你会发现,老规矩之所以一直沿袭下来,是因为任何人都没有认真分析过其是否合理。
    4. 写一份内在控制/外界控制对照日志,记下你有多少次将自己的情绪归咎于外界、归咎于他人。看看你是否能在某些事情上鼓起勇气逐步实现“内在控制”。详细记载自己在这一转变过程中的进步。
    5. 想想你要求别人遵守的规矩,问问他们这种指教是否确有必要,如果你不提出要求,他们的做法是否会有所不同。你或许会发现他们有着更为切实、更为灵活的指导方针。
    6. 不应该将各种决定分为对错两类,应当看到不同的决定会带来不同的结果。在做决定时,要摆脱对与错的概念,因为做出哪种选择只是最后的结果不同而已。要确信你自己有能力做出决定,而不要总是从外界求得保证。应该努力使自己精神愉快,而不要只是满足于符合外界的标准。
    7. 努力生活在现时之中。根据眼前的具体情况确定适用的规则和标准。不要将任何规矩都视为是普遍运用的,应当认识到,任何标准都仅仅适用于其特定环境。
    8. 不要邀请别人同你一起违反规定。你之所以违反那些没有意义的规定,是因为你愿意这样做,而不是为了赢得别人的赞许,更不是为了哗众取宠。让别人另眼相待。
    9. 不要在生活中勉强扮演某种角色。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不要因为自己是男人、女人、中年人……就去做按常规应该做的事情。
    10. 平时谈话,少评论其他人、事或观点,并逐步延长这一时间。
    11. 不要再期待别人做出改变。别人为什么仅仅因为你有看法就要做出改变呢?应该承认每个人都有权做出自己的选择,即便是你所不满意的选择。
    12. 当你意识到自己在抱怨别人时,大声提醒自己:要努力改变这个习惯。明确提出这一目标,这会使你更容易地察觉自己的抱怨情绪。
    13. 要认识到:如果你不愉快,这绝不是别人造成的。而是你以及你的行为造成的。应该注意的是,如果认为是外界因素使你不愉快,那就是说你控制不了自己,也控制不了外界因素;相反,倒是外界因素控制着你。
    14. 当别人抱怨时,你可以有礼貌地问问他:“要不要我告诉你我是否想听你这些话。”这样,你就可以使别人知道不应总是在你面前抱怨,并且明确指出别人的抱怨行为挑剔行为,从而使你对自己的类似行为有一个更为清楚的认识。你可以心平气和地向正在抱怨的人指出:“你说乔治使你生气,你真的这样认为吗?”或者“你总是说只要行情好转,你的情绪就会好起来。你难倒真愿意让股票市场主宰自己的生活!”认识别人的抱怨行为。将有助于你逐步克服自己的此类行为。
    15. 要记住:问题并不在别人所作所为,而在于你自己的反应。不要说;“他们不应该那样做,”最好说“他们这样做了,但我却不会因此烦恼。”

    1838年,爱默生《论文集》中写道:
    人们总是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一些陈词滥调,然而,一旦他们冲破传统束缚,开始实行积极思考,便会创作出大量诗歌和故事,显示出极大的智慧、希望、美德和学识。
    这确是一种妙不可言的观点。坚持因循守旧,你可以永远保持现状;摈弃旧的传统,你便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在生活中大有作为。
    是的,你应该确定自己的行为,学会独立地做出决定。不要总是从传统习惯和规定中寻求答案。应该根据自己的意愿去谱写你的幸福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