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二手柯尼塞格:王制第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05:37:06

王制第五

【题解】

王制,意为王者之制度。郑玄说:“名日《王制》者,以其记先王班爵、授禄、祭祀、养老之法度。”学者都认为这是一篇完整的施政大纲,分歧在于本篇产生的年代。卢植认为是汉文帝命令博士诸生作此篇,因为《史记?封禅书》上有这样的记载。郑玄认为本篇内容有与《孟子》一书所载相合者,从而认为“孟子在赦王之际,《王制》之作复在其后。”孔颖达则以为作于“秦、汉之际”。清人俞樾、康有为等人又把本篇看作是孔子的遗书,七十子后学者所记。比较诸说,卢植为优。本篇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董仲舒曾有选择地继承了(《王制》的思想,班固的《白虎通义》则基本上全盘接受了《王制》的观点。王莽改制,清末康有为等人的变法,都先后以《王制》为托古改制的理论武器。

【原文】

王者之制禄爵①,公、侯、伯、子、男,凡五等。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②,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③,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者,不合于天子④,附于诸侯,曰附庸。天子之三公之田视公、侯⑤,天子之卿视伯,天子之大夫视子、男,天子之元士视附庸⑥。

【注释】

①禄爵:傣禄和爵位。

②上大夫卿:诸侯的卿均为上大夫,故以上大夫、卿合为一等。③田:禄田。指收取租税作为傣禄的土地。

④合:朝会。

⑤三公:辅佐天子治理国家的三个最高官员,即太师、太傅、太保。

⑥元士:上士。

【译文】

天子为臣下制定傣禄和爵位。以爵位来说,有公、侯、伯、男,士、共五等。诸侯为其臣下制定的爵位,有上大夫卿、下大夫、中士、下士,也是总共五等。天子的禄田是一千里见方,侯的禄田是百里见方;伯则七十里见方,子、男是五十里见方田不足五十里见方的小诸侯,不朝会于天子,而隶属于较大的诸侯,叫做附庸。天子三公的禄田数量比照公侯,天子的卯的禄田比照伯,夫子的大夫的禄田比照子男,天子的上士的禄田比照附庸。

【原文】

制:农田百亩。百亩之分①,上农夫食九人②,其次食八人,其次食七人,其次食六人,下农夫食五人。庶人在官者,其禄以是为差也。诸侯之下士视上农夫,禄足以代其耕也。中士倍下士,上士倍中士,下大夫倍上士。卿四大夫禄,君十卿禄。次国之卿三大夫禄,君十卿禄。小国之卿倍大夫禄,君十卿禄。次国之上卿,位当大国之中,中当其下,下当其上大夫。小国之上卿,位当大国之下卿,中当其上大夫,下当其下大夫③。其有中士、下士者,数各居其上之三分④。

【注释】

澎分(fen粪):有的《礼记》本子作“粪”,与《孟子?万章下》所载同。此指土地之肥瘩。

②食(s了四):养活。

③下当其下大夫:因为大夫只有上大夫、下大夫立等,所以小国之下卿相当于大国的下大夫。

④其有中士下士者二句:孙希旦引徐师曾说,这两句是错简,应当在下文“天子三公九卿”节之末,今从之,译文见彼处。

【译文】

分配棒禄的规定,每个农户受田一百亩。百亩之田按其土质肥痔分为五等,第一等的百亩之田一个农夫可以养活九口之家,第二等的可以养活八口之家,第三等的可以养活七口之家,第四等的可以养活六口之家,最末等的可以养活五口之家。平民在官府当差的,他们的傣禄也参照这个等差受田。诸侯的下士的傣禄比照受第一等田的农夫,使他们的傣禄足以能养活九口之家。诸侯中士的傣禄是下士的两倍,上士是中士的两倍,下大夫是上士的两倍。大国诸侯的卿的傣禄是大夫的四倍,国君的傣禄是卿的十倍。中等诸侯国的上卿的傣禄是大夫的三倍,国君的傣禄是卿的十倍。小国诸侯的卿的棒禄是大夫的两倍,国君的律禄是卿的十倍。中等诸侯国的上卿,其爵位相当于大国的中卿,其中卿相当于大国的下卿,其下卿相当于大国的上大夫。小国的上卿,其爵位相当于大国的下卿,中卿相当于大国的上大失,下卿相当于大国的下大夫。

【原文】

凡四海之内九州。州方千里,州建百里之国主十,七十里之国六十,五十里之国百有二十,凡二百一十国。名山大泽不以封①,其余以为附庸闲田②。八州③,州二百一十国。天子之县内,方百里之国九,七十里之国二十有一,五十里之国六十有三,凡九十三国。名山大泽不以盼④。其余以禄士,以为闲田。凡九州,千七百七十三国,天子之干十_偌像夕附庸不亏。

【注释】

①名山大泽不以封:孙希旦云:“名山大泽不以封,一则恐其专财利而不与民同,一则恐其据险阻而易于负固也。”换言之,一则与民同利,一则预防诸侯据险作乱。

②闲田:备用的封赏之田。

③八州:此八州是所谓豢外八州。另有一州是瓷内,由夭子直辖,即下文“天子之县内”。

④盼(ban班):同“颁”。盼与封的区别在于,封给的土地可以世袭,而盼给的土地只可享用,不可世袭。

【译文】

四海之内共有九个州。每个州的面积都是千里见方。每州之内分封百里见方的大诸侯国三十个,七十里见方的中等诸侯国六十个,五十里见方的小国一百二十个,总共二百一十个诸侯国。每州内的名山大泽不用来分封。分封剩余的土地或作为附庸,或留待赏赐之用。这是瓷外的八州,每州有二百一十个诸侯国。还有一州,那就是天子直辖的王瓷,其中分配给公卿大夫的国土,方百里者九国,方七十里者二十一国,方五十里者六十三国,总共九十三国。在这九十三国之内,如有名山大川,也不用来分配。分配剩余的土地,或用作士人的禄田,或留待赏赐之用。总计,九个州共有一千七百七十三个国家,而天子的元士、诸侯的附庸尚未计算在内。

【原文】

天子百里之内以共官①,千里之内以为御②。千里之外设方伯③。五国以为属,属有长;十国以为连,连有帅;三十国以为卒,卒有正;二百一十国以为州,州有伯。八州,八伯、五十六正,百六十八帅,三百三十六长。八伯各以其属属于天子之老二人,分天下以为左右,日二伯④。千里之内曰甸叭千里之外日采⑥,、日流⑦。

【注释】

①百里之内:以王城为中心的半径为一百里的范围内。共:通“供”供给。官:郑玄说是官府的文书财用。

②千里之内:以王城为中心的半径为五百里的范围内。御:指天子宫内的衣食等各种开销。

③干里之外:指王瓷之外的每一州。方伯:即州牧,管理一州的最高行政长官。

④二伯:这是协助天子治理瓷外八州的两个行政长官,每人分领四州,其地位在州牧之上。

⑤千里之内:同注②。甸:出租税供天子开销的地方。

⑥采:不纳租税,只进贡土特产的地方。

⑦流:指九州以外的少数民族地区,进贡与否也不一定。

【译文]

天子瓷内,距王城百里之地,所交赋税用作官府的文书财用;距王城五百里之地,所交赋税用作王宫内的各种花销。王钱之外的每一州设一长官,称作方伯。一州之中,五个诸侯国为一属,设属长一人;十个诸侯国为一连,设连帅一人;三十个诸侯国为一卒,设卒正一人。二百一十个诸侯国为一州,设方伯一人。瓷外八州,计有7又个方伯,五十六个卒正,一百六十八个连帅,三百三十六个属长。这八个方伯各自率领本州的诸侯服从天子之老二人。天子之老二人,一人管西方四州,一人管东方四州,叫作“二伯”。距王城五百里以内的地区叫做甸,有义务交纳租税。王瓷以外的八州叫做采,有进贡土特产的义务,九州以外的地区叫做流,是否进贡也不一定。

【原文】

天子: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下大夫五人,上士二十七人。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下大夫五人,上士二十七人、小国:士二十七人气二卿,皆命于其君气下大夫五人,上。

【注释】

①小国二卿皆命于其君:郑玄说:“小国亦三卿,一卿命于天子,二卿命于其君,此文似脱误耳。”孙希旦则认为这是省文,不言自明。

②上士二十七人:上文的“其有中士下士者,数各居其上之三分”应紧接在此句之下。此二句意为天子、诸侯的中士下士数目分别是他们的上级官员上士的三倍。具体地说,天子的中士、下士数,就是八十一乘以三;诸侯的中士、下士数,就是二十七乘以三。

【译文】

天子的官属,有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上士。大诸侯国的官属,有三卿,都由天子直接任命,下大夫五人,上士二十七人。中等诸侯国的官属,有三卿,其中两个是由天子直接任命的,一个是国君任命的,下大夫五人,上士二十七人。小诸侯国的官属也有三卿,其中一个是由天子直接任命的,两个是国君任命的,下大夫五人,上士二十七人。至于天子、诸侯的中士和下士,其数额均为上士的三倍。

【原文】

天子使其大夫为三监,监于方伯之国,国三人。天子之县内诸侯,禄也;外诸侯,嗣也①。制:三公一命卷②,若有加,则赐也③,不过九命④。次国之君不过七命,小国之君不过五命,大国之卿不过三命,下卿再命,小国之卿与下大夫一命。

【注释】

①天子之县内诸侯四句:此四句当是对上文哉内盼地、瓷外封地的进一步解释。禄:禄田。禄田只可在职时享用,不可世袭。嗣:继承。指封地可以世袭。

②三公一命卷(g。n衰):三公八命,再加一命则九命,这时就可服绘有衰龙的礼服了。命,天子摧升臣下的册命。命数越多,爵位越高,礼服上的图案也越多。衰服是上公的礼服,其上有图案九种:一曰龙,二曰山,三曰华虫,四曰火,五日宗彝,六日藻,七曰粉米,八曰精,九日敝。这叫做九章。命数和章数是对应的,九命者穿九章的礼服,七命者穿七章的礼服,一命者只穿一章的礼服。这里的上公是九命,所以其礼服上有九种图案。又因为其九种图案是以龙为首,所以称之为衰。其余可以类推。

③赐:恩赐,特赐。恩赐与册命不同。此指恩赐之服,有的书上叫“褒衣”。

④不过九命:因为超过九命则将与天子齐肩。

【译文】

天子任命他的大夫当三监,代表天子去监察每州的方伯,每一州派三个大夫去。王瓷内分配给公卿的土地,那是一种禄田,活着享用,死去归还。王瓷外分封给诸侯的土地,那是可以世袭的。命服的规定:天子的三公本已八命,再加一命成九命,就可以穿衰衣了。如果再有增加,只能叫做赐,因为人臣不可能超过九命。中等诸侯国的国君至多七命,其礼服七章(华虫以下);小国之君最多五命,其礼服五章(宗彝以下);大国之卿最多三命,其礼服三章(粉米以下);下卿再命,其礼服二章;小国之卿与下大夫都是一命,其礼服一章。

【原文】

凡官民材,必先论之①。论辨,然后使之。后爵之。位定,然后禄之。爵人于朝,与士共之任事,然。刑人与市,与众弃之。是故公家不畜刑人,大夫弗养,士遇之途弗与言也。屏之四方,唯其所之,不及以政,亦弗故生也②。

【注释】

①论之:考察其德与才。

②亦弗故生也:王念孙认为“故”是“欲”字之误。

【译文】

凡是选用平民中有才能的人做官,一定要对他的德才先进行考察。考察清楚了,然后试用。如果胜任工作,然后授予一定的爵位。爵位定了,然后授予一定的傣禄。在朝廷上品评某人爵位时,让士也一道参加,以示公正无私。在闹市上处决犯人,让众人都厌弃他,以示大快人心。所以国君不录用判过罪受过刑的人,大夫也不收留这种人,士在路上和这种人相遇也不理他。把他们流放到四方边远地区,不管他们到哪儿去,国家既不向他们征租税派摇役,也不分给他们赖以生存的田地,这就是表示不要他们活在世上的意思。

【原文】

诸侯之于天子也,比年一小聘①,三年一大聘②,五年一朝③。

【注释】

①  比年:每年。小聘:以大夫为使节叫小聘。

②大聘:以卿为使节叫大聘。

③朝:诸侯亲自朝见天子。

【译文】

诸侯对于天子,每年要派大夫去聘问一次,每三年要派卿去聘问一次,每五年诸侯亲自朝见一次。

【原文】

天子五年一巡守①。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②,柴而望祀山川③。勤诸侯,问百年者就见之。命大师陈诗④,以观民风。命市纳贾⑤,以观民之所好恶⑥、志淫好辟⑦。命典礼考时月⑧,定日,同律、礼乐、制度、衣服⑨,正之。山JI}神抵有不举者为不敬,不敬者君削以地。宗庙有不顺者为不孝⑩,不孝者君细以爵⑩。变礼易乐者为不从,不从者君流。革制度衣服者为畔⑩,畔者君讨。有功德于民者,加地进律⑩。五月南巡守,至于南岳吼如东巡守之礼。八月西巡守,至于西岳吼如南巡守之礼。十有一月北巡守,至于北岳⑩,如西巡守之礼。归假于祖、称⑩,用特⑩。

【注释】

①巡守:视察全国各地。

②岱宗:指东岳泰山。宗者,尊也。岱为五岳之首,最尊,故称岱宗。

③柴:烧柴祭夫。其法:加玉帛牛牲于柴堆上焚烧,烟气直达上天,上帝闻到了烟气,就算享用了。望祀山川:面向东方的名山大川遥祭之。

④大(i创,太)师:各诸侯国掌管音东的官员。了诗:民歌民谣。

⑤市:诸侯国主管市场物价的官员。贾:通“价”,价格。

⑥以观句:民所好者其价贵,民所恶者其价贱。民风淳朴则实用之物贵,民风奢侈则玩好之物贵。

⑦好辟(P了僻):喜欢邪僻。

⑧典礼:典礼之官。孔颖达说即《周礼》的大史。

⑨同律:同是阴律,律是阳律。不妨理解为音律。

⑩宗庙有不顺者:指宗庙中神主的昭穆排列乱套。

⑾细(ch。触):通“黝”,降级。

⑩畔:同“叛”。

⑩进律:犹言进爵。陈潞说:“律者,爵命之等。”

⑩南岳:即衡山。

⑩西岳:即华山。

⑩北岳:即恒山。

⑩假:至。称(ni你):父庙。

⑩特:一条牛。

【译文】

天子每隔五年到全.国各地巡视一次。到了应该巡视的那一年的二月,先到东方巡视,来到泰山,在山上烧柴祭天,又遥祭当地的大山大川。接见东方各国诸侯,登门拜访当地年近百岁的老人。命令各诸侯国的太师一一演唱当地的民歌民谣,从而了解民风习俗。命令管理市场的官员呈交物价统计表,从而了解百姓喜欢什么物品,讨厌什么物品。如果民心倾向奢冬他们就喜欢玩好邪僻之物。命令负责礼的官员,校定当地的季节、月份、日期,并检查当地的音律、礼乐、制度、衣服,发现有不符合规格者,予以纠正。当地的山川及其他神灵,有当祭而未祭者,其罪名是不敬,犯不敬之罪的国君要削减封地。宗庙的祭祀有不按昭穆顺序进行者,就是示孝,对于不孝的国君要降其爵位。任意改变礼乐就是不服从中央,?不服从中央的国君要被流放。擅自改革制度,改变衣服就是背叛天子,背叛天子的国君就要受到讨伐。被老百姓歌功颂德的国君,要增加封地晋升爵位。当年的五月到南方巡视,来到南岳衡山,其种种作法,如同巡视东方之礼。八月到西方巡视,来到西岳华山,其种种作法,如同巡视南方之礼。十一月到北方巡视,来到北岳恒山,其种种作法,如同巡视西方之礼。全国巡视完毕归来,到祖庙和父庙举行祭告,每庙各用一牛为牲。

【原文】

天子将出,类乎上帝,宜乎社,造乎称①。诸侯将出,宜乎社,造乎称。天子无事②,与诸侯相见日朝。考礼、正刑、一德,以尊于夫子。天子赐诸侯乐③,则以祝将之④;赐伯、子、男乐,则以豢将之⑤。诸侯⑥,赐弓矢然后征,赐铁锁然后杀⑦,赐圭攒然后为色⑧;未赐圭攒,则资笆于天子。

【注释】

①天子将出四句:出:谓巡守。类、宜、造:皆祭名,其礼亡,无考。称:父庙。此处泛指宗庙。

②事:指征伐。

③乐(yu色悦):指乐悬。可以悬挂的整套乐器。

④祝(Zh。筑):古乐器,又名控(qi。ng腔)。木制,形如四方形木斗,上宽下窄,用木褪敲击其内壁而发声。击祝是开始奏乐的指挥信号。将:表达,传达。古代以多件物品送人,不可能一一亲授,可选择其中一物作代表。

⑤馥(i6。淘):长柄的摇鼓,今俗称“拨郎鼓”。摇豢是终止奏乐的指挥信号。

⑥诸侯:一般指八命以上的诸侯,如上文的二伯、方伯及大的诸侯国。⑦铁(f0肤)钱(yu色越):皆古代兵器。铁是斧,锁是大斧。⑧圭攒:天子使用的丁种玉杯,用以盛色酒。圭是这种杯子的玉柄。色(ch加g倡):用柜黍酿成的香酒。

【译文】

天子将出外巡守侯外出,只告祭于地见,统称为朝。诸侯在朝见天子时,乏,告祭于地,告祭于宗庙。诸天子在正常情况下与诸侯相可以考校礼乐,订正刑法,统,要先告祭于天,告祭于宗庙。道德规范,凡此种种,都要取决于天子。天子赏赐公、侯乐悬,就以祝为代表物;赏赐伯、子、男乐悬,就以赣为代表物。诸侯被天子赐予弓矢以后,才有权力代表天子征伐其他诸侯;被天子赐予铁锁以后,才有权利代表天子诛杀有罪的诸侯;被天子赐予圭攒以后,才有权利酿造粤酒用于祭祀。如果未被赐予圭攒,诸侯要用色酒,必取于天子。

【原文】

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日辟雍①,诸侯日颊宫②。

【注释】

①辟(b了璧)雍:周代天子为世子及贵族子弟设立的大学。?浮水》郑注孔疏,辟,通“璧”,此大学四周有水环绕,据《诗?鲁其形如璧;通“奎”,水之周围又筑堤防水。故称。此大学仅东、西两门以南有水,颂雍

②颊(P。n判)宫:周代诸侯所立大学。其北无水。换言之,只有南半边有水环绕,故称。

【译文】

天子命令诸侯办教育,然后诸侯才可以设立学校。小学设在王宫的东南,大学设在郊外。天子的大学叫辟雍,诸侯的大学叫颊宫。

【原文】

天子将出征,类乎上帝,宜乎社,造乎称,码于所征之地①;受命于祖,受成于学②。出征执有罪,反,释奠于学③,以讯碱告④。

【注释】

①妈(m己骂):战前祭祀始造军法者,祈求鼓舞士气。所祭之神,或日蛋尤,或曰黄帝。

②成:指成算,即事先拟好的整个战斗计划。

③释奠:古代的一种祭祀。只设酒撰为祭,无牲牢。

④讯截(gu6国):讯,指活捉的俘虏。截,指杀死的敌人。古代战争中割取被杀死敌军的左耳以计数献功。

【译文】

天子将出征,要先告祭于天,告祭于地,告祭于宗庙。到达出征的地方,要举行妈祭,以鼓舞士气。出征之前,在祖庙中接受征伐敌人的命令,在大学里接受事先拟好的战斗计划。出征,捉拿那些有罪者,班师回朝,在大学里设酒撰祭祀先圣先师,报告活捉的俘虏及杀死的敌人的数目。

【原文】

天子、诸侯无事,则岁三田,一为乾豆,二为宾客,三为充君之厄①。无事而不田,日不敬②。由不以礼③,曰暴天物。天子不合围④,诸侯不掩群。天子杀则下大绥⑤,诸侯杀则下小绥⑥,大夫杀则止佐车⑦,佐车止则百姓田猎。獭祭鱼⑧,然后虞人入泽梁⑨。豺祭兽⑩,然后田猎。鸿化为鹰@,然后设蔚罗⑩。草木零落⑩,然后入山林。昆虫未蛰,不以火田⑩。不魔,不卵,不杀胎,不沃夭⑩,不覆巢。

【注释】

①夭子诸侯无事五句:此系《公羊传》说,见植公四年。三田:指春、秋、冬三季打猎,唯夏季不打猎。春猎日冤,秋猎曰称(xi乙n显),冬猎日狩。乾豆;盛放风干的肉的豆。用于祭祀。豆是食器,初以木制,形似高脚盘。厄:厨。

②无事二句:因为这导致祭祀简略和宾客慢待,所以说“不敬”。

③田不以礼:下文“天子不合围”以下都是田猎时应遵循的礼。

④不合围:围其三面,一面不围。这和下句的“不掩群”,都表示在田猎时不能斩尽杀绝。

⑤大绥:天子田猎时的指挥旗。

⑥小绥:诸侯田猎时的指挥旗。

⑦佐车:协助驱赶野兽的车。

⑧獭(i6塔)祭鱼:正月解冻后,水獭开始捕食鱼类,古人因以指代正月。见《礼记?月令》及《大戴礼?夏小正》。

⑨虞人:掌管山林川泽之官。梁:为捕鱼而垒的河中小坝。

⑩豺祭兽:《月令》载豺祭兽在九月,《夏小正》则在十月。这也是以事指代月份。

@鸿化为鹰:《月令》二月有“鹰化为鸿”的记载,但无鸿化为鹰的记载。孔颖达推测鸡化为鹰在八月。

⑩蔚(w色i魏)罗;捕鸟的网。蔚、罗同义,大约蔚小罗大。

⑩草木零落:据《月令》在九月,此处指十月。下文“昆虫未蛰”同此。

⑩火田:焚草肥田。

⑩袄(y。。腰)夭:杀死刚出生之小兽。

【译文】

天子、诸侯在没有战争和凶丧的情况下,每年田猎三次,其目的在于,第一是为了准备祭祀的供品,第二是为了招待宾客,第三是为了丰富天子、诸侯的膳食品种。在没有战争和凶丧的情况下也不田猎,就叫做不敬。由猎时不守规矩,随意捕杀,就叫做作践天帝所生之物。田猎的规矩是:天子打猎不应四面合围,诸侯打猎不应把成群的野兽全部杀光。射杀野兽之后,天子要放下指挥的大旗,诸侯要放下指挥的小旗。大夫射杀野兽后,就应命令协助驱赶野兽的副车停止驱赶。大夫的副车停止驱赶之后,百姓开始田猎。正月以后,虞人才可以进入川泽垒梁捕鱼。秋冬之交,才可以开始田猎。八月以后,才可以设网捕鸟。到了十月,才可以进入山林砍伐。昆虫尚未蛰居地下之前,不可以纵火焚草肥田。不捕捉小兽,不取鸟卵,不杀怀胎的母兽,不杀刚出生的小兽,不捣毁鸟巢。

【原文】

家宰制国用①,必于岁之秒②。五谷皆入厂,然后制国用。用地小大,视年之丰耗。以三十年之通制国用③,量入以为出。祭用数之伪④。丧三年不祭,唯祭天地社樱为越绑而行事⑤。丧用三年之伪。丧祭,用不足日暴,有余曰浩。祭,丰年不奢,凶年不俭。国无九年之畜日不足,无六年之畜曰急,无三年之畜曰国非其国也。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以三十年之通,虽有凶旱水溢,民无菜色⑧,然后天子食,日举以乐⑦。

【注释】

①家宰:百官之长,地位相当于后来的宰相。

②抄(m汤。秒):末尾。

③以三十年之通:用三十年收入的平均数。这样就把丰年、凶年都考虑进去了。

④伪(色汤):十分之一。

⑤越沸而行事:意为不受丧事的限制。绑,系在循车上的绳索。在停枢待葬时叫绑,在送葬的路上叫引。这里是以纬指代丧事。

⑥菜色:郑玄说:“菜色,食菜之色。民无食菜之饥色。”于粤说:“菜,当读为灾。民无菜色,犹民无灾色。灾色即饥色也。”

⑦举:杀牲盛撰日举。

【译文】

家宰编制下一年度国家经费的预算,必定在年终进行。因为要等五谷入库之后才能编制预算。编制预算,要考虑国土的大小,年成的丰歉,用三十年收入的平均数作依据来编制预算,根据收入的多少来决定如何开支。祭祀的费用,占每年收入的十分之一。遇到父母之丧,虽然在服丧的三年内不祭宗庙,但天地社径之神却照祭不误,因为天地社樱之神比父母还要尊贵。丧事的开支,用三年收入的平均数的十分之一。丧事和祭祀的开支,超过了预算叫做“暴”,决算有余叫做“浩”。祭祀的开销,丰年不可铺张浪费,荒年不可节俭从简。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九年的储备叫做储备不足,如果没有六年的储备叫做储备危急,如果没有三年的储备就可以说是国家不成其为国家了。耕种三年,一定要有一年的余粮。耕种九年,一定要有三年的余粮,以三十年收入的平均数来编制预算,即使遇到水旱凶荒的年头,老百姓也不至予饿肚子,然后,天子的膳食才会顿顿有肉,而且吃饭时可以奏乐。

【原文】

天子七日而殡,七月而葬。诸侯五日而殡,五月而葬。大夫、士、庶人三日而殡,三月而葬①。三年之丧,自天子达。庶人县封②,葬不为雨止,不封不树。丧不贰事③,自天子达于庶人。丧从死者,祭从生者④。支子不祭⑤。

【注释】

①天子七日而殡六句:郑玄说:“尊者舒,卑者速。”又,《左传》隐公元年:“天子七月而葬,同轨(指众诸侯)毕至;诸侯五月,同盟至;大夫三月,同位至;士逾月,外姻至。”这是从会葬者到齐所需要的时间有长有短上说明这条规定的合理性。

②县(xu。n悬)封:县,古“悬”字。封,当作“容”。悬定,悬绳下棺入扩。庶人卑,不得用碑绰下棺。

③丧不贰事:庶人可以专心一意地在家守丧三年,不作他事。大夫、士则可能因为国家的特殊需要(如战争),居丧未满也得出来为国家作事。

④丧从死者二句:《中庸》:“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便是此意。

⑤支子不祭:见《曲礼下》“天子祭天地”节注。

【译文】

天子死后七天乃停棺正寝堂西,死后七月乃举行葬礼。诸侯死后五天乃停棺正寝堂西,死后五月乃举行葬礼。大夫、士、平民死后三日即停棺正寝堂西,死后三月即举行葬礼。为父母须守丧三年,上起天子下至平民均不例外。平民下葬,只能用绳子缝棺入穴,即使下雨也照样埋葬,不聚土成坟,也不种树。服丧期间不得做其他事情,从原则上讲,从天子到平民都适用这一规定。办丧事的规格是依据死者的爵位来定,而祭祀的规格是依据主持祭祀者(即孝子)的爵位来定。不是嫡长子就不能主持祭祀。

【原文】

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大祖之庙而七①。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大祖之庙而五②。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大祖之庙而三③。士一庙。庶人祭于寝气。

【注释】

①天子七庙三句:就周代而言,大祖之庙指后傻之庙。、武王庙,再往下是四亲庙:即高祖庙、曾祖庙、后樱庙下是文王祖庙、父庙。昭,是宗庙排列的次序。始祖以下,父庙曰昭,子庙曰穆,孙之庙又庙穆曰昭,曾孙之庙又曰穆。徐可类推。由此可知,祖与孙永远昭穆相同。七庙是个常数,不得超过,也不得减少。如有新死者,并不另建新庙,而是将某一远祖(如高祖)的神位迁入大宗庙内,曾祖以下随之递迁,这样就会空出一庙,即为新死者之庙。每有新死者,即如此递迁一次,所以总是保持七庙不变。

②大祖之庙:诸侯的大祖,指的是始封之君。

③大祖之庙:大夫的大祖,指的是别子始得封爵者。

④庶人祭于寝:因为庶人无庙。寝,指正寝、滴寝。

【译文】

天子设立七庙:左边三个昭庙―文王、高祖、祖,右边三个穆庙―武王、曾祖、父,加上正中一个太祖庙,共七庙。诸侯设立五庙,即高祖、祖二昭庙,曾祖、父二穆庙,加上太祖庙,共五庙。大夫设立三庙,一昭一穆,加上太祖庙,共三庙。士只设一庙。平民无庙,祭祀祖宗在正寝。

【原文】

天子、诸侯宗庙之祭,春曰钓,夏日谛,秋日尝,冬曰杰①。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樱,大夫祭五祀②。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③,四读视诸侯④。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⑤。天子、诸侯祭因国之在其地而无主后者⑥。天子植钓、拾谛、拾尝、拾柔⑦。诸侯钓则不谛,谛则不尝,尝则不悉,悉则不构⑧。诸侯钓植,谛、一植一拾,尝拾,羔拾。

【注释】

①天子诸侯宗庙之祭五句:郑玄说:这可能是夏、殷时祭之名。周代则春祭日祠,夏祭曰钓(帅。药),秋、冬之祭与夏、殷同。周代的谛不指时祭场或指五年一次的大祭宗庙,或指南郊祭天。

②天子祭天地三句:参见《曲礼下》“天子祭天地”节注。③五岳视三公:祭祀五岳比照宴享三公时的九献之礼及牲牢礼器之数。详参《周礼?秋官?大行人》。

④四读:指长江、黄河、淮河、济水。此四水在古代皆单独流入大海。视诸侯:比照天子宴享诸侯之礼,用七献。

⑤诸侯祭名山大川句:鲁人祭泰山,晋人祭河,是其例。

⑥因国:已经灭亡的古国。因国的始祖如果有功德留世,今在其地之天子诸侯应为之主持祭祀。

⑦植(i色特):同“特”。特是个别的,单独的。它与下文的“拾”(x10侠)相对,“拾”是集体的,总合的。例如天子七庙,如果分别祭祀七庙,那就叫植祭;如果把三昭三穆的神主都集中到太祖庙里一齐祭祀,那就叫拾祭。

⑧诸侯钓则不谛四句:诸侯每年要朝见天子一次,所以减少一次四时之祭。

【译文】

天子、诸侯的宗庙之祭,在春季举行的叫构,在夏季举行的叫谛,在秋季举行的叫尝,在冬季举行的叫需。天子可以祭天神祭地祗,诸侯可以祭社神祭谷神,大夫可以祭门神、灶神、行神、户神、中雷神。天子祭祀天下的名山大川:祭祀五岳,用宴享三公的九献之礼;祭祀四读,用宴享诸侯的七献之礼。诸侯可以祭祀在其境内的名山大川。天子、诸侯,还应当祭祀其境内已灭绝之国的祖先。天子的四时之祭,春祭是对群庙分别进行祭祀,夏祭、秋祭、冬祭都是合祭。诸侯的四时之祭一年之中只能进行三次,春祭则夏不祭,夏祭则秋不祭,秋祭则冬不祭,冬祭则春不祭。诸侯的春祭是分祭,夏祭则是一年分祭一年合祭地轮换进行,秋祭和冬祭都是合祭。

【原文】

天子社樱皆大牢①,诸侯社程皆少牢②。大夫、士宗庙之祭,有田则祭,无田则荐③。庶人春荐韭,夏荐麦,秋荐黍,冬荐稻;韭以卵,麦以鱼,黍以豚,稻以雁④。祭天地之牛角茧栗,宗庙之牛角握⑥,宾客之牛角尺。诸侯无故不杀牛⑥,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永,庶人无故不食珍。庶羞不逾牲。燕衣不逾祭服。寝不逾庙。

【注释】

①  大牢:牛、羊、采三牲具备曰大牢。大,音义同“太”。

②少牢:有羊、永二牲叫少牢。

③荐:供献。又叫“荐新”,即用新熟的五谷或时新的瓜果祭祀祖先。荐新之礼轻于四时的祭礼。庶人贫贱,有荐而无祭。

④雁:指鹅。

⑤握:谓长度约四指。

⑥故:指祭祀和招待宾客。

【译文】

天子祭社神、谷神都用牛、羊、采三牲,诸侯祭社神、谷神都用羊、永二牲。大夫和士的宗庙之祭,有禄田的用祭礼,无禄田的用荐礼。平民祭祀祖先的荐新之礼是:春天荐韭菜,夏天荐麦子,秋天荐黍子,冬天荐稻子;韭菜配以鸡蛋,麦子配以鱼,黍子配以小猪,稻子配以鹅。祭祀天地所用的牛较小,牛角不过像蚕茧、栗子那般大小;祭祀宗庙所用的牛略大,牛角大约四指来长;招待宾客所用的牛较大,牛角有一尺来长。诸侯没有特殊原J因不可杀牛,大夫没有特殊原因不可杀羊,士没有特殊原因不可杀狗与猪,平民没有特殊原因不吃时鲜物品。日常吃的菜肴,再好不能超过祭祀用的牲牢;日常穿的衣服,再好不能超过祭祀用的礼服;日常居住的堂屋,再好不能超过宗庙。

【原文】

古者公田藉而不税①,市窿而不税(②,关讥而不征③,林麓川泽以时入而不禁。夫圭田无征④。用民之力,岁不过三日。田里不粥⑥,墓地不请。

【注释】

①公田藉而不税:古代井田制度下,把土地划成“井”字形,分为九区,其中的中间一区为公田,其余八区为私田。公田的耕种是藉助于八家农户的共同劳动,但收获全部归统治者所有,私田就不再纳税。这实际上是以劳役充地租。

②崖:公家建造的店铺,租给商人使用。商人交纳店租后,就不再交纳货物税。

③讥:稽查。

④夫:指余夫。一家一人受田,此人谓之正夫,其余的劳动力叫余夫。圭田:卿大夫禄田以外的田,其收入专供祭祀用。圭田五十亩。⑤粥:通“膏”,卖。

【译文】

在古代,农户帮助耕种公田,私田就不再纳税;在市场上租用了公家的店铺,就不再交纳商品营业税,水陆关口,只稽查是否违禁,并不征收进出关税;在规定的时间里进入山林川泽采伐渔猎,就不加禁止。余夫耕种卿大夫的圭田也不抽税。征用老百姓从事无偿服务,一年不能超过三天。公家分配的农田和宅地不准出卖。公家分配的有族葬墓地,不准额外再要。

【原文】

司空执度度地工,居民,山川某山不,时四时,量地远近,兴事任力。凡使民,任老者之事,食壮者之食。凡居民材,必因天地寒暖燥湿。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刚柔、轻重、迟速异齐②,五味异和,器械异制,衣服异宜。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

【注释】

①司空:总管百物制造之官。已见《曲礼下》。执度(d自渡)度(du6夺)地:上一“度”字指测量土地的工具,下一“度”字是动词测量。②刚柔、轻重、迟速异齐:情性缓急不同。刚、轻、速总归于急,柔、重、迟总归于缓。

【译文】

司空负责用工具测量土地,安置人民,观测山川沼泽的不同地势,测定四季气候的变化,测量土地的远近,然后才大兴土木征用民力。凡征用民力,活不能太累,要像给老年人分配任务那样;伙食标准却要按照棒劳力对待。凡安置百姓住处,必须考虑使百姓的生活习惯和当地的气候地势相适应。生在深山谷和长在大河边上的人外表就不一样,他们的风俗习惯也自然两样:有的性情急躁,有的性情迟缓,酸苦甘辛咸,各有偏爱,使用的工具各有不同,穿的衣服也各有所好。政府应当注重对他们进行礼义方面的教育,不必改变其风俗;同时应当注重统一政令,不必改变其习惯。

   【原文】

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日夷,被发文身①,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日蛮,雕题交趾厦,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气有不粒食者矣气有不方日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中国、夷、蛮、狄,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备器。五方之民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日寄,南方日象,西方日狄赣⑥,北方曰译。

【注释】

①被(bi币);剪掉。

②题:额头。

③被(P丁披):覆盖在肩背上。

④有不粒食者矣:不吃五谷,只吃禽兽。

⑤狄赣(d下堤):西方对翻译人员的称呼。

【译文】

由中原民族与四方少数民族构成的一五方之民,各有不同的生活习性,不可互相转换。住在东方的民族叫夷,他们时兴剃光头,在身上刺花纹,其中有不吃熟食的人。住在南方的少数民族叫蛮,他们额头上刻着花纹,走路时两脚的脚趾相向,其中也有不吃熟食的人。住在西方的少数民族叫戎,他们披头散发,用兽皮作衣服,只吃禽兽的肉,不吃五谷杂粮。住在北方的少数民族叫狄,以禽兽的羽毛为衣,住在洞穴里,也是只吃禽兽的肉,不吃五谷杂粮。中原、夷人、蛮人、戎人、狄人这五方之民尽管生活匀性不同,但各自都有自己认为安适的住所、自己认为好吃的口味、自己认为合适的衣服、自己认为便利的工具、自己认为完备的器物。五方的人民,虽然言语不通,嗜好不同,但当他们要表达各自的意思,沟通各自的想法时,有一种懂得双方语言的人可以帮忙。这种人,在东方叫寄,在南方叫象,在西方叫狄鞋,在北方叫译。

【原文】

凡居民,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地邑民居,必参相得也。无旷土,无游民,食节事时,民咸安其居,乐事劝功,尊君亲上,然后兴学。

【译文】

凡安置民众,必须根据土地的广狭来确定修建城邑的大小,根据土地的广狭来确定安置民众的多少,要使土地广狭、城邑大小、被安置民众的多少这三者互相配合得当。这样就会做到没有空闲的土地,没有失业的百姓,食饮节俭,各项工作都按部就班地进行,百姓都安居乐业,积极向上,尊敬国君,爱戴官长,然后可以兴办学校。

【原文】

司徒修六礼以节民性①,明七教以兴民德,齐八政以防淫,一道德以同俗,养眷老以致孝,恤孤独以逮不足,上贤以崇德,简不肖以细恶②。命乡简不帅教者以告③。眷老皆朝于库④,元日习射上功⑤,习乡上齿⑥,大司徒帅国之俊士与执事焉⑦。不变,命国之右乡简不帅教者移之左,命国之左乡简不帅教者移之右,如初礼⑧。不变,移之郊⑨,如初礼。不变,移之遂⑩,如初礼。、不变,屏之远方,终身不齿。命乡论秀士⑧,升之司徒,日选士;司徒论选士之秀者而升之学⑩,曰俊士;升于司徒者不征于乡⑩,升于学者不征于司徒,日造士。

   【注释】

①司徒:总管教育的官。“八政”同此。

②简:检举,剔除。细:

六礼:见本篇最后一节。下文的“七教”、通“黯”,摈弃、除退。

③乡:周代的行政单位。距国都百里之内的地区设六乡,每乡设乡大夫一人为其行政长官。帅:同“率”,遵循。

④朝:会集。岸(xi己ng详):古代乡学的名称。

⑤元曰:择定的吉日。习射:演习乡射礼。上功:重视成绩。⑥习乡:演习乡饮酒礼。上齿:看重年龄。

⑦俊士:在天子的大学中学习的学生。详见下文。

⑧如初礼:即把上文的“誉老皆朝于岸?”…与执事焉”再演习一遍。

⑨郊:郑玄说:“郊,乡界之外者也,稍出远之。”

⑩遂:周代的行政单位。首都百里外为六遂,六遂的长官叫遂人,每一遂的长官叫遂大夫。遂亦有学校。

⑩论:考核,品评。秀士:德才兼优的乡学学生。

⑩学:大学。

⑩不征:不让他服摇役。

【译文】

司徒职掌修习六礼以节制人民的性情,明辨七教以提高人民的道德,整齐八政以防止潜越,规范道德以统一风俗,赡养老人以促进孝顺的风气,救济孤独以避免这部分人被社会遗弃,奖励贤者以鼓励人人学好,清除坏人以警戒人们改正错误。司徒命令六乡的长官将不听从教诲的人报告上来。选定一个吉日,把乡里的德高望重的老人们请到乡学,演习乡射礼,射中多者居前,演习乡饮酒礼,年纪大者居前;司徒带领国学的学生也来帮忙。这样做的用意在子感化那些不听从教诲的人。隔了一年,如果他们还不悔改,司徒就命令国都右边兰乡的长官将这些不听教诲者检举出来并且转移到左边三乡,命令国都左边三乡的长官将不听教诲者检举出来并且转移到右边三乡,在新的环境中,让他们再接受一次和第一次同样的感化教育,隔了一年还不悔改,就把他们迁移到更远一点的郊,在新的环境中让他们再接受一次感化教育。隔了一年还不悔改,就把他们迁移到更远的遂,在遂学里再对他们进行一次感化教育。几经教育仍不悔改,说明已不可救药,就把他们放逐到遥远的边疆,一辈子都不予录用。司徒命令六乡的长官考察乡学中德才兼优的学生并把他们推荐给司徒,被推荐者被称作选士。司徒亲自考察选士中的出类拔萃者并把他们推荐给大学,这样的被推荐者被称作俊士。获得选士荣誉的就不再承担乡里的摇役,获得俊士荣誉的就不再承担国家的摇役,后者又叫造士。

【原文】

乐正崇四术①,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②。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王大子、王子、群后之大子,卿大夫、元士之嫡子③,国之俊选,皆造焉。凡入学以齿。将出学④,小肯、大青、小乐正简不帅教者以告于大乐正⑤,大乐正以告于王。王命三公、九卿、大夫、元士皆入学⑥二不变,王亲视学。不变,王三日不举,屏之远方,西方日棘⑦,东方日寄,终身不齿。

【注释】

①乐(yu色月)正:相当于《周礼》中的大司乐,是乐官之长,兼管大学的教育,近乎大学校长。其副手叫小乐正,即《周礼》的乐师。四术:指下文《诗》《书》《礼》《乐》四门课程。四术和下文“四教”的所指相同,区别仅在于,称之为“术”,是从每个学生必修的意义上讲的;称之为“教”,是从大学必开此四门课的意义上讲的。②顺:因袭。

③王大子:王之太子。王子:除去太子以外的所有儿子,即庶子。群后:诸侯。?

④出学:指大学毕业。上古时,贵族子弟十五入小学,十八入大学,总共在校学习九年。

⑥大青:学官,掌管大学生学籍。小胃是其副手。

⑥入学:此下省略了入学行礼以感化不帅教者的内容。据上节可知。

⑦棘:郑玄说当作“焚(b6博)",指中国古代西南地区。

【译文】

乐正特别重视大学生的四门必修课,每门课都设有教师,也就是沿用先王传下来的《诗》、《书》、《礼》、《乐》四种教材来培养人才。春秋二季教授《礼》、《乐》,冬夏二季教授《诗》、《书》。国王的太子和庶子、诸侯的太子、卿大夫、元士的嫡子,国家的俊士和选士,都被送到大学学习。入学以后,不管是哪个学生,大家都只以年龄大小为序,不论尊卑。大学将要毕业时,小青将不听教导的大学生汇报给大青,大青汇报给小乐正,小乐正汇报给大乐正,大乐正汇报给天子。天子于是择个吉日,下令三公、九卿、大夫、元士齐集大学,演习有关礼仪以感化不听教导者。这样做了还不改,天子就亲自到校视察。这样做了还不改,天子首先自责,三天的饭内不见肉,而且吃饭时也不奏乐,然后将屡教不改者流放到远方,西部远方叫棘,东部远方叫寄,终身不予录用。

【原文】

大乐正论造士之秀者以告于王①,而升诸司马②,日进士。司马辨论官材,论进士之贤者以告于王队而定其论。论定然后官之④,任官然后爵之,位定然后禄之。

【注释】

①  造士:相当于大学毕业生。

②  司马:司马为六卿之一,主掌军事。其属官有司士,掌以德定爵,以功定禄,所以这里说“升诸司马”

③  贤者:指每个进士的专长。

④  ④官之:使之试守。

【译文】

大司乐考察评定优秀的国学毕业生,汇报给天子,并荐举给司马,被荐举的学生就叫进士。堪做何官,考察每个进士的特长司马再逐个考察每个进士的才能结爵,汇报给天子,并拿出结论来。论确定了然后委派官职试用,表明能胜任职务然后封以爵位,位定了然后发给傣禄。

【原文】

大夫废其事,终身不仕,死以士礼葬之①。有发,则命大司徒教士以车甲②。凡执技气论力。适四方,裸股脓,决射御。凡执技以事上者,祝、史、射、御、医、卜及百工。凡执技以事上者,不贰事③,不移官,出乡不与士齿④。仕于家者,出乡不与士齿。

【注释】

①大夫废其事三句:疑为错简。当在上文“丧从死者,祭从生者”之后。废其事:指由于不称职而被罢官者,不是指正常退休者。

②有发二句:王阎运说:此句之“士”指俊士,即国学里的大学生。此二句当是上文“不征于司徒”句下的解释语。

③不贰事:不作他事,以便于术有专攻,技艺弥精。

④出乡不与士齿:然则于其乡中尚可与士齿,这是同族相亲的缘故。总之,靠一技之长为官府服务的人,地位卑贱,在士之下。

【译文】

大夫因不称职而被免官,终身不再录用,死后用士一级的礼葬之。遇到国家的征召,就命令大司徒对国学生加以军事训练。凡靠技艺谋生的人,只考察其技艺精否,不考察其德行。要派他们到各地去执行任务,就让他们卷起衣袖裤管,互相比赛技艺,以决定人选。凡靠技艺为官府服务以谋生的人,计有祝、史、射、御、医、卜及各种工匠七种。此七种人,不得从事其他职业,有了成绩也不迁官,离开本乡,就不能与士人论辈分年龄。在大夫家里服务的这些人,离开本乡后也是如此。

【原文】

司寇正刑明辟①,以听狱讼。必三刺②。有旨无简③,不听。附从轻④,赦从重。凡制五刑⑤,必即天论⑥。邮罚丽于事⑦。凡听五刑之讼,必原父子之亲、立君臣之义以权之,意论轻重之序、慎测浅深之量以别之,悉其聪明、致其忠爱以尽之。疑狱,泛与众共之。众疑,赦之。必察小大之比以成之⑧。成狱辞,史以狱成告于正⑧,正听之。正以狱成告于大司寇,大司寇听之棘木之下⑩。大司寇以狱之成告于王,王命三公参听之。三公以狱之成告于王,王三又气然后制刑。凡作刑罚,轻无赦。刑者例也,例者成也,一成而不可变,故君子尽心焉。

【注释】

①司寇:《周礼》六卿之一,主掌刑罚狱讼。

②三刺:向三方面征求意见,以期断案公正寇》,三刺是“一曰讯群臣,二曰讯群吏,

③有旨无简:有犯罪动机而无犯罪事实。(Pi僻):法。《周礼?秋官?小司辟据三曰讯万民”。

④附:施刑,量刑。

⑤五刑:五种轻重不等的刑罚’,即墨刑、剿刑、4间刑、宫刑、大辟。

⑥必即天论:郑玄说有的本子作“必则天伦”。

⑦邮罚:罪罚。邮,罪过。丽:依附。

⑧比:先例。

⑨史:司寇的属吏,负责审理记录的人。狱成:即已成之狱辞。正:司冠的高级部属,相当于《周礼》中的士师、乡士等官,皆主管狱讼之事。

⑩棘木之下:从位置上讲,是指天子的外朝,在库门之外。从人员上讲,是表示还有公卿大夫等人的参加。因为《周礼?秋官?朝士》有“左九棘,孤、卿、大夫位焉;右九棘,公侯伯子男位焉”云云的说法。棘木,就是种在外朝两侧的棘树。

⑩三又:即三有。又,通“青”,赦免。据《周礼?秋官?司刺》,有三种杀人罪可以得到赦免:一是由于认错人而误杀者,二是由于过失而误杀者,三是由于遗忘而误杀者。

【译文】

司寇负责正定刑书,明断罪法,以审理案件。审理时,一定要向群臣、群吏、民众三个方面征求意见,以求断案得当。有犯罪的动机而无犯罪的事实,这样的案子不予受理。量刑时,可轻可重者从轻;赦免时,虽重罪亦可获赦免。凡根据五刑条文进行判决时,一定要合乎天理,使刑罚与罪行相当。凡审案断罪,一定要从父子之亲、君臣之义的角度加以衡量;脑子里始终要考虑罪行有轻重,量刑有深浅,个案与个案不同;要竭尽自己的才智,发扬忠恕仁爱之心,使案情真相大白。遇有疑而难决的案子,就与民众共同审理。如果民众也感到疑而难决,那就应该宣布当事人无罪。处理类似的案件,一定要参考一下过去判重判轻的先例再形成判决。判决书拟好之后,史把判决书提交给正。正再审理一遍,然后把判决书提交给大司寇。大司寇在有孤卿大夫等人的陪审下在外朝再审理一遍,然后把判决书提交给天子。天子又命令三公共同审理一遍,三公审理之后把判决书提交给天子。天子再审查一下案件是否适用于三肴,如果没有,然后判刑。既然到了最后判刑的时刻,就是再轻的罪也不会得到赦免。这是因为,所谓刑,就是定型的意思。所谓定型,就是形成的意思。判决一经形成就不可改变,所以君子对审理案件是非常尽心的。

【原文】

析言破律,乱名改作①,执左道以乱政②,杀。作淫声、异服、奇技、奇器以疑众,杀。行伪而坚、言伪而辨、学非而博、顺非而泽以疑众③,杀。假于鬼神、时日、卜笙以疑众,杀。此四诛者,不以听。凡执禁以齐众,不赦过。有圭璧金璋队不粥于市。命服命车,不粥于市。宗庙之器,不粥于市。牺牲,不粥于市。戎器,不粥于市⑤。用,不粥于市。兵车不中度,不粥于市。布帛精粗幅广狭不中量⑦,不粥于市。度叭中数不中器不粥于市。锦文珠玉成器⑨,不粥于市。。五谷不时,果实未孰,不粥于市。奸色乱正色⑧,不衣服饮食,不粥于木不中伐,不粥于。禽兽鱼鳖不中杀,不粥于市。关执禁以讥⑩,禁异服,市市识异言。

【注释】

①乱名改作:郑玄说:“变易官与物之名,更造法度。”

②左道:邪门歪道,如巫、蛊之类便是。古代尊右卑左,故以邪道为左道。

③顺:通“训”,辞也。泽:漂亮。

:王引之认为当作书琼璋”。古书中常见“圭璧琼璋”四字连用。圭、璧、琼、璋是四种高贵的玉器。

,不粥于市:从“圭璧琼璋”到“戎器”,都是有较高身份的人才

璋:器金按戎④⑤

能拥有的东西,一旦进入市场,为普通百姓所购买,对这些器物是种裹读。

⑥精粗:密疏。数:郑玄说:“升缕多少。”犹今人言多少支纱、多少根线。

⑦幅:布幅(宽度)是二尺二寸,帛幅是二尺四寸。

⑧奸色:即间色。古以青、赤、白、黑、黄为五方正色,余色为间色。⑨成:善,精美。

⑩讥:稽查。

【译文】

凡是断章取义曲解法律,擅自改变事物的既定名称而另搞一套,“用邪道扰乱政令的人,杀掉。凡是制作靡靡之音、奇装异服、怪诞之技、奇异之器而蛊惑民心的人,杀掉。行为诈伪而又顽固不化、言辞虚伪而又巧言利舌、所学陷入异端而又自以为博闻、言辞谬庚而讲得冠冕堂皇,以此蛊惑人心者,杀掉。凡是假托鬼神、时辰日子、卜签招摇撞骗以蛊惑人心者,杀掉。上述的四种被杀者,不再接受他们的申诉。凡是推行禁令,就是要使民众一律遵守,所以即使是过失犯禁,也不饶恕。圭、璧、琼、璋是高贵的玉器,不准在市场上出售。表明身份的命服命车,不准在市场上出售。宗庙中的祭器,不准在市场上出售。用于祭祀的牲畜,不准在市场上出售。军器,不准在市场上出售。日常所用的器血不合规格,不准在市场上出售。兵车不合规格,不准在市场上出售。布帛的丝缕密疏不合规格,其幅宽不合尺寸,不准在市场上出售。将布帛染以间色而与正色相乱的,不准在市场上出售。有纹彩的布帛、珠玉以及制作精美的器物,不准在市场上出售。华美的衣服饮食,不准在市场上出售。、没有到成熟期的五谷和瓜果,不准在市场上出售。未成材的树木,不准在市场上出售。禽兽鱼鳖尚未长大,不准在市场上出售。关卡上执行禁令的人要严格稽查,禁止奇装异服,识别各地的方言。

【原文】

大史典礼,执简记,奉讳恶①。天子齐戒受谏。

【注释】

①讳恶(w。误):讳,指先王之名。恶,指先王的忌日以及各种天灾人祸。

【译文】

太史主管礼仪,执掌各种典籍,这些典籍中记有先王的名讳、先王的忌日以及各种天灾人祸,太史也负责将这些情况奉告天子。天子要先斋戒然后接受太史的劝告。

【原文】

司会以岁之成质于天子①。家宰齐戒受质气大乐正、大司寇、市三官以其成从质于天子③。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齐戒受质。百官各以其成质于三官。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以百官之成质于天子。百官齐戒受质,然后休老劳农,成岁事,制国用④。

【注释】

①司会(k叻i块):家字的属官,负责统计工作。总结。质:考核,考正。

②家宰句:郑玄注:“赞王受之。”

③市:司市,管理市场的官。

④制国用:按:王夫之说:“此章所记,与《周礼》酌三代之制而参互成之,为一王之法。”岁之成:年终的成绩多不合。皆汉之博士

【译文】

司会将年终的成绩总结报请天子考核,家宰也要斋戒,协同天子考核政绩。大乐正、大司寇、司市三个官员将其部门的成绩总结附于司会之后也报请天子考核。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斋戒以后接受考核。百官各将本部门的成绩总结考核于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把百官的成绩总结报请天子考核,然后百官斋戒,听候天子的考核评语。然后举行养老的宴会,举行蜡祭慰劳农夫。到了这时,本年的一事情算结束了,可以制定来年的施政纲领和经费预算了。

【原文】

凡养老①,有虞氏以燕礼②,夏后氏以飨礼③,殷人以食礼④。周人修而兼用之⑤,五十养于乡⑧,六十养于国⑦,七十养于学⑧,达于诸侯。

【注释】

①养老:上节之“休老”天子、诸侯设宴款待老人。

②燕礼:与飨礼、食礼相比,礼数最轻。设宴于寝,行一献礼毕,坐而饮酒至醉。

③飨礼:礼数最隆重的宴会,菜肴丰盛,设宴于朝,行九献礼。

④食礼:宴会上有饭有肴,酒虽设而不饮,以食为主。共。

⑤修:当作“循”,隶书形近致误。

⑥乡:指乡学。

⑦国:指王宫中的小学。

⑧学:指设于郊的大学。

【译文】

凡招待老人的宴会,有虞氏用燕礼,夏后氏用飨礼,殷人用食礼,周人遵循古制而三礼兼用。五十岁的老人就可以参加在乡学中举行的敬老宴会,六十岁的老人就可以参加在王宫小学中举行的宴会,七十岁的老人就可以参加在大学举行的宴会。诸侯国也是如此。

【原文】

八十拜君命,一坐再至①,警亦如之。九十使人受。五十异怅②,六十宿肉③,七十贰膳④,八十常珍⑤,九十饮食不离寝,膳饮从于游可也。六十岁制⑥,七十时制⑦,八十月制,九十日修,唯绞、纷、袅、冒⑧,死而后制。五十始衰,六十非肉不饱,七十非帛不暖,八十非人不暖:,九十虽得人不暖矣。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九十者,天子欲有问焉,则就其室,以珍从。七十不侯朝,八十月告存,九十日有秩⑨。五十不从力政,六十不与服戎,七十不与宾客之事,八十齐丧之事弗及也⑩。五十而爵,六十不亲学,七十致政,唯衰麻为丧。

【注释】

①一坐再至:毓下去连叩两次头。古代拜君命,按规矩当行再拜稽首礼,也就是跪两次,拜两次,叩头至地两次。此因年老,特许简化礼节。

②异帐(Zh。ng张):异粮。不与青壮年人吃同样的粮食,吃较精细的粮食。

③宿:预先置备。

④贰膳:副膳。两份膳食,一份在吃饭时吃掉,另一份备少顷之需。⑤珍:八珍。详见《内则》。

⑥岁制:指需要一年时间进行准备的丧葬用品,如棺木。

⑦时制:需时一个季度才能做好的送终之具,如比较难作的衣服。

⑧绞:小敛、大敛后用以束紧死者的布带。纷:小、大敛时所用之单被。表:小、大敛时所用之夹被。冒:小敛前套在尸体上的布袋。按:以上四物都是一二天内可以做好的,所以“死而后制”。

⑨七十不埃朝三句:这是指大夫士年老而致仕者所享受的敬老待遇。秩:常。

⑩齐:通“斋”。祭前要斋戒,所以,这里是以斋来代表祭祀。

【译文】

人到了八十岁时精力已衰,在拜受君命时只要跪下去连叩两次头就可以了。盲人行动不便,也可照此办理。九十岁的老人则可以让他人代替自己拜受君命。五十岁以上的老人可以不吃粗粮而吃细粮;六十岁以上的老人没有肉就吃不饱,所以要常备有肉;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饿得快,要每顿多作一份,以备零食;八十岁以上的老人要常吃珍美的食品;九十岁以上的老人住室里食品不断,无论他走到哪儿,随身都有饮食供应。人到了六十岁,做子女的就要为其准备需要一年时间才能做好的丧葬用品;人到了七十岁,子女就要为其准备需要一季时间才能做好的丧葬用品;人到了八十岁,子女就应为其准备需要一月时间才能做好的丧葬用品;人到了九十岁,子女就应为其准备需要一天时间才能做好的丧葬用品;只有绞、给、袅、冒,死后再做也不迟。人到五十岁就开始衰老,六十岁以后不吃肉就吃不饱,七十岁以后没有丝绵就会感到身上不暖,八十岁以后没有人暖被就感到睡不暖和,九十岁以后虽有人暖被也睡不暖和了。五十岁以后可以拄杖于家,六十岁以后可以拄杖于乡,七十岁以后可以拄杖于国都,八十岁以后可以拄杖上朝,九十岁以后,天子若有事询问,就要派人到他家请教,还要带上好吃的东西。大夫到了七十岁就可以不在朝里佳候,八十岁以后,天子要每月派人来问候安康,九十岁以后,天子要每天派人送食物来。平民到了五十岁就不服劳役,六十岁以后就不服兵役,七十岁以后就不再参与应酬宾客的活动,八十岁以后,就连祭祀丧葬这类重要的事也不参与了。五十岁后得到封爵,六十岁后不亲自向别人请教,七十岁后就告老致仕,遇到丧事只要穿上孝服就行,其他礼数全免。

【原文】

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库①,养庶老于下库②。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库,虞库在国之西郊③。有虞氏皇而祭④,深衣而养老⑤。夏后氏收而祭⑥,燕衣而养老⑦。殷人辱而祭⑧,编衣而养老⑨。周人冕而祭,玄衣而养老⑩。凡三王养老皆引年@。八十者,一子不从政⑩。九十者,其家不从政。废疾非人不养者,一人不从政。父母之丧,三年不从政。齐衰、大功之丧,三月不从政。将徙于诸侯,三月不从政。自诸侯来徙家,期不从政。

【注释】

①国老:告老退休的卿大夫。上岸:有虞氏的大学。按:下文的“东序”、“右学”、“东胶”也分别指当时的大学。

②庶老:告老退休的士和年老的平民。下摩:有虞氏的小学。按:下文的“西序”、“左学”、“虞岸”也分别指当代的小学。

③西郊:阮元《校勘记》以为当作“四郊”。

④皇:画有羽饰的冠。

⑤深衣:古代平民家居所穿之衣,上衣与下裳相连,犹如后人之大褂。详《深衣》篇。

⑥收:夏代的祭冠。其制不详。

⑦燕衣:天子燕居所穿之衣,又叫玄端。诸侯用作朝服,衣与裳均为黑色。

⑧辱(x0吁):殷人的祭冠。其制不详。⑨绮衣:夭子之朝服,衣与裳均为白色。

⑩玄衣:一种礼服@引年:引户校年

玄衣而素裳。即根据户籍校对年龄。

⑩政:通“征”,指力役征召。下同。

【译文】

有虞氏在上库设宴款待国老,在下库设宴款待庶老。夏后氏在东序设宴款待国老,在西序设宴款待庶老。殷人在右学设宴款待国老,在左学设宴款待庶老。周人在东胶设宴款待国老,在虞岸设宴款待庶老。虞库在王城的西郊。有虞氏的时代,人们在祭祀时戴“皇”冠,在养老时穿深衣。夏代,人们在祭祀时戴“扮,冠,在养老时穿燕衣。殷人在祭祀时戴“辱’,冠,在养老时穿编衣。周人在祭祀时戴冕,在养老时穿玄衣。夏、殷、周三代的天子举行养老宴会,都要依据户籍来核实与会老人的年龄。家有八十岁以上老人的,可以有一人被豁免力役之征。家有九十岁老人的,豁免其全家的力役征召。家有残废人、病人必须有他人侍候的,也可以豁免一人的劳役。父母去世,在三年守丧期间不应力役之征。遇到齐衰、大功亲属去世,可以三个月不应力役之征。将从王瓷移居诸侯的家庭,临行之前免役三月;自诸侯移居王瓷的家庭,到达后免役一年。

【原文】

少而无父者谓之孤,老而无子者谓之独,?老而无妻者谓之矜①,老而无夫者谓之寡。此四者,天民之穷而无告者也,皆有常汽②。瘩、聋、跋、璧、断者、侏儒、百工,各以其器食之③。

【注释】

①矜(gu。n官):同“鳃”。

②汽(xi细):生活补贴,粮食救济。

③器:能也。

【译文】

年幼即失去父亲的人叫做孤,老了却失去儿子的人叫做独,年老而失去妻子的人叫做矜,年老而失去丈夫的人叫做寡。这四种人,是世界上最可怜而又求告无门的人,国家对他们有经常性的生活补贴。哑吧、聋子、一足瘸者、两足俱废者、肢体残缺者、躯体矮小者以及各种手艺人,这些人都靠着干点力所能及的工作由国家养活他们。

【原文】

道路,男子由右,妇人由左,车从中央。父之齿随行,兄之齿雁行①,朋友不相逾。轻任并,重任分,班白者不提掣②。君子曹老不徒行,庶人曹老不徒食。大夫祭器不假。祭器未成,不造燕器。

【注释】

①雁行:大雁飞行时的排列,即在其旁而稍后。

②班曰:即斑白,头发花白的老人。班,通“斑”。

【译文】

在道路上,男子靠右走,妇人靠左走,车子走中央。遇到和自己父亲年龄差不多的人,要让人家走在前边;遇到和自己兄长年龄差不多的人,自己可以稍后一点并排而行;和朋友同行,不可争先恐后。老年人与年轻人都挑着轻担子,年轻人应把老人的轻担并到自己肩上。老年人与年轻人都挑着重担子,年轻人应把老人的重担分过来一些。不要让头发花白的老人提着东西走路。士大夫阶级的老者,出门必有车,不至于徒步;平民阶级的老者,吃饭必有肉。有地的大夫都是自备祭器,不向别人借用。祭器没有备齐之前,不考虑制造日常生活用器。

【原文】

方一里者,为田九百亩。方十里者,为方一里者百,为田九万亩。方百里者,为方十里者百,为田九十亿亩①。方千里者,为方百里者百,为田九万亿亩。自恒山至于南河②,千里而近气自南河至于江,千里而近。自江至于衡山,千里而遥④。自东河至于东海⑤,千里而遥。自东河至于西河⑥,千里而近。自西河至于流沙⑦,千里而遥。西不尽流沙,南不尽衡山,东不尽东海,北不尽恒山,凡四海之内,断长补短,方三千里,为田八十万亿一万亿亩⑧。方百里者,为田九十亿亩。山陵、林麓、川泽、沟读、城郭、宫室、途巷,三分去一,其余六十亿亩。

【注释】

①亿:古代计数单位,等于今天的十万。下同。②南河:指今河南省境内西部黄河段。

③千里而近:犹言不足千里。

④千里而遥:犹言千里有余。

⑤东河:指河南省东部黄河古道向北流经河北的那一段。⑥西河:指黄河流经陕西与山西交界处的那一段。⑦流沙:沙漠。沙常因风吹而流动,故称。

⑧八十万亿一万亿亩:上“万亿”是衍文。

【译文】

一里见方的土地,折合为田地是九百亩。十里见方的土地,有一百个一里见方,折合为田地是九万亩。百里见方的土地,有一百个十里见方,折合为田地是九百万亩。千里见方的土地,有一百个百里见方,折合为田地是九亿亩。从恒山到南边的黄河,这一段南北距离不足千里。再从此段黄河到南边的长江,这一段的距离也不足千里。从长江往南到衡山,这段距离千里有余。从东河向东到东海,这一段东西的距离千里有余。从东河往西到西河,这段距离不足千里。从西河再向西到沙漠,这段距离千里有余。沙漠并非西边的尽头,衡山并非南边的尽头,东海并非东边的尽头,恒山并非北边的尽头,这样,四海之内,截长补短,大约就是三千里见方,折合成田地就是八十一亿亩。百里见方的土地,折合成田地本应是九百万亩,但因其中有山脉、森林、河流湖泊、沟渠水道、城郭、宫室、道路,要占去三分之一,所以只剩下农田六百万亩。

【原文】

古者以周尺八尺为步①,今以周尺六尺四寸为步②。古者百亩,当今东田百四十六亩三十步。古者百里③,当今百二十一里六十步四尺二寸二分。

【注释】

①古者:指周代以前。

②今:指汉时。

③东田:孙希旦说:“东方之田也。汉初儒者皆齐、鲁人,自据其地言之,故曰东厂。

【译文】

古时候是以周尺八尺为一步,现在是以周尺六尺四寸为一步。所以古时候的一百亩,等于现在的一百四十六亩零三十平方步。古时候的一百里,相当于现在的一百二十一里零六十步四尺二寸二分。

【原文】

方千里者①,为方百里者百。封方百里者三十国,其余方百里者七十。又封方七十里者六十,为方百里者二十九,方十里者四十。其余方百里者四十,方十里者六十。又封方五十里者百二十,为方百里者三十。其余方百里者十,方十里者六十。名山大泽不以封。其余以为附庸②、闲田。诸侯之有功者,取于闲田以禄之;其有削地者,归之闲田。

【注释】

①方千里者:此节当是上文“凡四海之内九州,州方千里”一段的疏解语。

②其余:指剩下的土地。

【译文】

所谓千里见方者,实包括一百个百里见方的区域。如果分封出三十个方百里的诸侯国,就余下七十个方百里的地方。再分封出六十个七十里见方的诸侯国,折合为二十九个方百里和四十个方十里,剩下四十个方百里和六十个方十里的土地。又分封出一百二十个五十里见方的诸侯国,折合为三十个百里见方之地,还剩下十个方百里和六十个方十里的土地。名山大泽不作封地来用,剩下的土地,或者作为大诸侯国的附庸,或者作为闲田。诸侯有功,就从闲田中拿出土地作为封赏;诸侯有罪,其被削去的土地则并入闲田。

【原文】

天子之县内方千里者①,为方百里者百。封方百里者九,其余方百里者九十一。又封方七十里者二十一,为方百里者十者七十一,方十里者二十九。其余方百里者八十,方十里。又封方五十里者六十三,为方百里者十五十里者七十五。其余方百里者六十四,方十里者九十。

【注释】

①天子之县内方千里者:自此以下,当是上文“天子之县内”节的疏解语。

【译文】

所谓天子的王钱方千里者,也就是包括有一百个百里见方。如果分封出九个方百里的诸侯国,就剩下九十一个方百里的土地。如果又分封出二十一个方七十里的诸侯国,折合为十个方百里和二十九个方十里,就剩下八十个方百里和七十一个方十里的土地。如果又分封出六十三个五十里见方的诸侯国,折合为十五个方百里和七十五个方十里,最后剩下六十四个方百里和九十六个方十里的土地。

【原文】

诸侯之下士禄食九人,中士食十八人,上士食三十六人,下大夫食七十二人,卿食二百八十八人,君食二千八百八十人。次国之卿食二百一十六人,君食二千一百六十人。小国之卿食百四十四人,君食千四百四十人。次国之卿,命于其君者,如小国之卿①。天子之大夫为三监,监于诸侯之国者,其禄视诸侯之卿,其爵视次国之君,其禄取之于方伯之地②。方伯为朝天子,皆有汤沐之邑于天子之县内③,视元士。诸侯世子世国,大夫不世爵,使以德,爵以功。未赐爵,视天子之元士,以君其国。诸侯之大夫,不世爵禄。

【注释】

①诸侯之下士禄食九人……如小国之卿:此一段当是上文“上农夫食九人,诸侯之下士视上农夫”云云的疏解语。

②天子之大夫为三监……其禄取之于方伯之地:此一段当是上文“天子使其大夫为三监”一节的疏解语。

③汤沐之邑:谓供诸侯斋戒沐浴之地。

【译文】

诸侯的下士,其傣禄可以养活九人,中士的傣禄可以养活十八人,上士的傣禄可以养活三十六人,下大夫的傣禄可以养活七十二人,卿的傣禄可以养活二百八十八人,国君的傣禄可以养活二千八百八十人。中等诸侯国的卿,其傣禄可以养活二百一十六人,国君的傣禄则可养活二千一百六十人。小诸侯国的卿,其傣禄可以养活一百四十四人,国君的傣禄则可养活一千四百四十人。中等诸侯国的卿,如果是由其国君任命的,其所得傣禄,等于小国诸侯的由天子任命的卿。天子的大夫被派到诸侯国去做监察的,其傣禄比照大诸侯国之卿,其爵位比照中等诸侯国的国君,其傣禄从方伯那里支取。方伯为了朝见天子,在王瓷内都有专供其斋戒沐浴的土地。汤沐邑的大小,和天子上士的禄田一般多。诸侯的太子可以继承君位,大夫的儿子则不能世袭爵位,因为大夫的儿子未必贤惠,有德行才委以职务,有功劳才赐以爵位。诸侯的儿子在天子没有赐爵之前,其身份视同天子之上士,并且以这种身份统治他的国家。至于诸侯的大夫,其爵位和傣禄都不能世袭。

【原文】

六礼①:冠、昏、丧、祭、乡、相见②。七教:父子、兄弟、夫妇、君臣、长幼、朋友、宾客。八政:饮食、衣服、事为、异别、度、量、数、制。

【注释】

①六礼:自此以下,当为上文“司徒修六礼以节民性”一节的疏解语。②冠、昏、丧、祭、乡、相见:此六礼之细节,详《仪礼》有关篇。

【译文】

所谓六礼,是指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乡饮酒礼和乡射礼、相见礼。所谓七教,是指七种人伦关系,即父子有亲,兄弟有爱,夫妇有别,君臣有义,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宾客有礼。所谓八政,是指饮食的方式,衣服的制度,工艺的标准,器具的品类,长度的规定,容量的单位,数码的进位和布帛的宽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