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小矮人国门票电话:玉藻第十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8:48:23

玉藻第十三

内有错简现象,今皆据郑玄注和孔颖达疏移正。

【原文】

天子玉藻①,十有二旎叭前后邃延③,龙卷以祭④。玄端而朝日于东门之外⑤,听朔于南门之外⑥,闰月则阖门左扉⑦,立于其中。皮弃以日视朝⑧,遂以食⑨。日中而饺⑩,奏而食。日少牢,朔月大牢。五饮:上水、浆、酒、醒、酗@。卒食,玄端而居⑩。动则左史书之⑩,言则右史书之⑩。御警几声之上下⑩。年不顺成,则天子素服⑩,乘素车⑩,食无乐。

【注释】

①玉藻:天子冕上的装饰品。详“题解”。

②旎:《说文》作“奎”。用五彩丝绳穿成的玉串。按郑玄注,以为天子冕的前部、后部各有十二旎,则共有二十四旎;每旎穿玉十二块,二十四蔬共穿玉二百八十八块。江永《乡党图考》云:“按《大戴礼》(友仁按:见《子张问入官》篇)及东方朔《答客难》皆云‘冕而前旎,所以蔽明’,则无后蔬可知。后旎何所取义乎?郑所计用玉,每冕皆当去其半。”今按江说是也。只有冕的前部有旎,后部无旎。在江永之前,王应电即持此说;在江永之后,金傍、戴震等亦持此说。详孙治让《周礼正义”弃师》。

③延:通“蜒”。这是冕的上面覆盖的一块长方形木板,外包麻布,表是黑色,里是浅红色。所谓十二硫,即悬垂于延的前缘。延下有一冠圈.叫武。相对于武来说,延是前后突出的,所以说“前后邃延”。

④龙卷(gon衰):即龙衰。俗称龙袍,天子的礼服。详《礼器》注。

⑤玄端:郑玄注:“端当作冕,字之误也。”玄冕,指玄衣而冕。这是天子冕服中最低下的一种,即头上戴冕,身穿玄衣缥裳,衣上没有图案,裳上有一种图案,即敝。详《礼器》注。朝日:春分之日,天子迎日于东方而祭之。东门:指国都的东门。

⑥听朔:谓每月初一,以特牲告于明堂而颁布一月之政令。南门:指国都的南门。明堂位于国都之南。

⑦闰月二句:旧说,天子每月听朔分别于明堂的十二室举行,闰月在十二月之外,无室可居,故在明堂的门中举行。参《月令》及《周礼·春官·大史》。

⑧皮弃:一种武冠,用白鹿皮制成,形似今天的瓜皮帽。这里是指皮弃服,即配合皮弃所穿的全套服装。详《郊特牲》注。

⑨食,指朝食。古人每日的正食有两顿,日出而朝食,日落而夕食。⑩峻:此指吃朝食剩下的食品。俊非正食,故不另做,仅吃剩饭而已。@酗(y万仪):稀粥。

⑩玄端:一种礼服,即玄冠、玄衣、黄裳。

⑩左史:相当于《周礼》的太史。

⑩右史:相当于《周礼》的内史。

⑩警:乐工。古代乐工多以警人充任。几:犹考察、辨别。⑩素服:衣冠皆以素增为之,其上无任何装饰。

⑩素车:用白土粉刷的车。

【译文】

天子所戴的冕,其前端悬垂着十二条玉串,冕顶有一块前后突出的延板。天子在祭天地和宗庙时,就要头戴这种冕,身穿衰龙之袍。在春分的那天,天子则头上戴冕,身穿玄衣鬓裳,在国都的东门之外举行迎日之祭。每月的初一,天子要穿戴同样的服装,以特牲告于明堂,而颁布一月的政令于南门之外;如果是闰月的初一,则要阖上明堂门的左边一扇,只打开其右边一扇,天子站在门中行听朔之礼。天子平日视朝,只穿皮弃之服。退朝以后的朝食,也是穿此皮弃之服。到了正午,只是吃点早上的剩饭充饥。无论是朝食、夕食或者正午的加餐,都要奏乐惰食。平常的日子,天子的伙食标准是只有羊永二牲;每月的初一,则有牛羊永三牲。天子有五种饮料,其中以水为最上等,其次是浆、酒、醒、酗。食毕,将朝服更换为玄端,就进入内寝休息。天子的一举一动,由左史负责记录;天子的每一句话,由右史负责记录;在天子身边侍候的乐工,负责察辨乐声是否异常。这样做是为了使天子谨言慎行,及时了解政令的得失。如果年成不好,则天子也要率先节俭,穿素服,乘素车,吃饭时也不奏乐。

【原文】

诸侯玄端以祭①,裨冕以朝②,皮弃以听朔于大庙气朝服以日视朝于内朝④。朝,辨色始入⑤。君日出而视之,退适路寝听政,使人视大夫,大夫退,然后适小寝⑥,释服⑦。又朝服以食⑧,特牲三姐叭祭肺。夕深衣,祭牢肉。朔月少牢,五姐四篡。子卯⑩,傻食菜羹。夫人与君同厄。

【注释】

①玄端:“端”,亦当作“冕”。玄冕,已见上注。

②裨冕:副冕,次于上服的冕服。天子的冕服有六种,即大裘而冕、衰冕、鹜冕、霭冕、烯冕、玄冕。对于天子来说,大裘而冕是上服,其余五种皆为裨冕。对于五等诸侯的上公来说,衰冕是上服,其余四种则为裨冕;对于侯、伯来说,鹜冕是上服,其余三种则为裨冕;对于子、男来说,霭冕是上服,其余二种则为裨冕。对于五等诸侯来说,祭祖时都要服其上服,而在朝见天子时则要服裨冕。之所以朝见天子时要服裨冕,是由于进入天子之国,宜自降下,故不敢服其上服而服其次服。关于裨冕的形制,可参阅本书《礼器》注及《周礼·司服》。③听朔于大庙:孙希旦说:“天子听朔于明堂,明受之天与祖也;诸侯听朔于大庙,明受之王与祖也。”

④朝服:头戴玄冠,上穿绪衣,下著素裳,就是朝服。内朝:指路门外的治朝。天子、诸侯皆有三朝:由内向外,一为燕朝,在路门之内;二为治朝,在路门之外;三为外朝,在大门之外。此处是以治朝为内朝,因为治朝在大门之内。

⑤入:指进入堆门。难门内即治朝,故雏门又叫朝门。诸侯三门,最外边的大门叫库门,中门叫难门,最里边的门叫路门。详孙治让《周礼正义·天官·阁人》。

⑥小寝:谓燕寝。诸侯路寝一,燕寝三。路寝是办公之所,在前;燕寝是休息之所,在后。

⑦释服:脱去朝服,换上玄端。

⑧又朝服以食:郑玄说:“食必复朝服者,所以敬养身也。”

⑨三姐:犹言三盘菜;泵、鱼、腊(x丁析)。腊是干肉。

⑩子卯:封以甲子日死,莱于乙卯日亡, 后世君主遂以子日卯日为忌日。

【译文】

诸侯在祭先君的时候,要穿戴玄冕之服;在朝见天子的时候,要穿戴裨冕之服;在太庙颁布一月政令的时候,要穿戴皮弃之服;每日在内朝视朝的时候,要穿戴朝服。群臣上朝较早,在天色刚亮时就开始进入锥门;国君上朝稍后,在日出以后才上朝与群臣相见。相见礼毕,国君就退到路寝听政,众大夫也在治朝各理其事。国君派人去看大夫,如果大夫无事奏议,事毕退朝,这时国君才可回到内寝休息,脱下朝服,换上玄端。进早餐时,还要穿上朝服。早餐的品种是猪肉、鱼肉、干肉三种;将食,先要祭肺。中午,也要以早餐的剩饭作为加餐。进晚餐时,要穿上深衣;将食,先要把猪肉切为小段而祭之。每月的初一,膳用羊、采二牲,五个菜,即羊肉、猪肉、鱼肉、干肉和猪肉皮,主食是黍、授各二篡。遇到子卯忌日,国君要降低膳食标准,不得杀牲,只可以傻为饭,以菜为羹而已、国君夫人与国君同牢进餐,不再单独为夫人杀牲。

【原文】

君无故不杀牛①,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泵。君子远泡厨②,凡有血气之类,弗身践也③。至于八月不雨,君不举④。年不顺成,君衣布措本⑤,关梁不租,山泽列而不赋⑥,土功不兴,大夫不得造车马。

【注释】

①故:指祭祀、宴享宾客之事。

②厄厨:宰杀烹割禽兽之处。

③践:“剪”字之误。剪,犹杀也。

④举:本义为举肺脊而祭。国君每日杀牲以食,食前要举肺脊而祭。引申为杀牲。

⑤本:指士所用的竹笛。国君应用象笛。详本篇下文。

⑥列:通“迥”,遮拦。

【译文】

没有特殊的原因,诸侯不得杀牛,大夫不得杀羊,士不得杀狗和猪。凡有仁爱之心的君子,都离危厨远远的,以免耳闻目睹禽兽之被宰杀。对于一切有生命的动物,君子是不会亲自动手宰杀的。如果连续八个月不下雨,形成旱灾,国君的膳食就不得杀牲。如果年成不好,国君要自我贬损,穿麻布之衣,插竹制之漪,在关口和过桥之处不收租税;不到节令不准进入山泽采伐渔猎,到了节令则不加禁止任其采伐渔猎也不征税,不兴土木工程。大夫也不许造新车。

【原文】

卜人定龟①,史定墨②,君定体③。

【注释】

①卜人定龟:孙治让以为就是《周礼·春官·占人》的“卜人占诉(che彻)”。卜人,即卜师。占,视察。诉,孙希旦说:“凡卜,以火灼龟,视其裂纹,以占吉凶。其巨纹谓之墨,其细纹旁出者谓之诉。”

②墨:见注①。

③体:指兆象,也就是龟甲上巨大裂纹的走向所表示的五行之象。贾公彦说:“兆直上向背者为木兆,直下向足者为水兆,·斜向背者为火兆,斜向下者为金兆,横者为土兆。”  

【译文】

占卜时,由卜人审视龟甲上旁出的细小裂纹,由太史审视龟甲上显示龟兆的粗大裂纹,由国君审视这些粗大的裂纹意味着什么。

【原文】

君羔常虎植①;大夫齐车,鹿常豹植,朝车②;士齐车,鹿常豹植。

【注释】

①常(mi幂):车轼上的覆盖物。植(zhi直):缘边,镶边。按:郑玄认为“羔带虎植,,是国君斋车上的装饰。

②朝车:郑玄注:“臣之朝车与斋车同饰。”孔颖达进一步说:“据此注言之,则君之朝车与斋车异饰、但无文以言之。”

【译文】国君的斋车用鹿皮覆盖车轼大夫的斋车同饰用羔皮覆盖车轼,又用虎皮镶边。大夫的斋车,又用豹皮镶边。大夫的朝车,士的斋车,都与即用鹿皮覆轼,用豹皮镶边。

【原文】

君子之居恒当户①,寝恒东首②。若有疾风、迅雷、甚雨,则必变③,虽夜必兴,衣服冠而坐。日五盟④,沐樱而破粱⑤,栉用禅栉⑥,发稀用象栉。进机进羞⑦,工乃升歌。浴用二巾,上缔下络。出杆⑧,履蒯席⑨,连用汤⑩,履蒲席,衣布烯身,乃展,进饮⑧。将适公所,宿齐戒,居外寝,沐浴;。史进象笋⑩,书思对命。既服,习容观玉声,乃出。揖私朝⑩,辉如也,登车则有光矣。

【注释】

①君子:有德者之称。居:燕坐。当户:对着门。据古人宫室结构,、只有坐在室的东北角而南向,才能与户相对。

②东首:东方有生气,所以东首。

③变:仪容变得端熏,心情变得敬惧。

④日五盟:王夫之说:“五盟者,朝夕视朝及三食,己皆灌手也。”

⑤酿(hu嗯):洗脸。

⑥禅(shan善):白理木。

⑦机(ji计):通“酿”,灌发后所饮之酒。羞:指篷豆之实,属于粮食制品,并非肉食类的庶羞。厂

⑧杆(yu于):浴盆。

⑨蒯席:蒯草编织的席。蒯席粗涩,便于刮去足垢。

⑩连:浇淋、冲洗。

⑥进饮:即上文“进机”。同时也要“进羞”和“升歌”不言者,蒙上文可知也。“进饮”等等,是为了补气,恢复疲劳。

⑩史:大夫自家执掌文书的史官。象笛:“象”字疑衍,因为大夫不得用象笛。详下。

⑩私朝:大夫自家治事之朝。

【译文】君子的燕坐之处总是对着门户,睡眠的时候总是头朝东方。若有大风、电闪雷鸣、暴雨,这是上天发怒,君子就要改变常态,心怀惊惧,即令是已经就寝也要起床,穿戴整齐,肃然端坐。每天要洗五次手。用淘樱的水洗发,用淘粱的水洗脸。梳理刚洗过头的湿发,要用白理木作的梳子;头发干了以后容易发涩,这时要用象牙梳子。洗过之后,要喝点酒,吃点东西,同时命乐工升堂唱歌,这对恢复疲劳有好处。洗澡的时候,要用两种浴巾擦身:擦上体用细葛巾,擦下体用粗葛巾。从浴盆中出来,要先立在蒯席上面,用热水冲洗双脚,然后再脚踏蒲席,穿上布衣以吸干身上水滴,最后穿上鞋子,接着再喝点酒,吃点东西,听听音乐,以恢复疲劳。做臣子的将去朝见国君,就要在前一天斋戒,沐浴,在外寝将息。史呈上记事用的茹,大夫就将面君时想要告诉国君的话、君有所问则自己将如何回答、执行君命的情况等等都简要地写在上面,以防临事有所遗忘。朝服穿戴整齐之后,要先练习一下自己的仪容举止,使佩玉之声和行步的节拍相合,然后才出发。由于做了上述准备,所以在私朝和家臣揖别时,就显得神采飞扬;到了登车时,就更是容光焕发了。

【原文】

天子捂挺①,方正于天下也;诸侯茶②,前础后直③,让于天子也;大夫前拙后拙,无所不让也。

【注释】

①挺(ting挺):玉笛。《考工记·玉人》又叫大圭。长三尺,上端六寸为首,方如椎头。广三寸,自中间至首下则削窄半寸,下端仍广三寸。从四角来看,都是直角,所以说“方正于天下”。之所以叫做挺,郑玄说:“挺之言挺然无所屈也。”天子的地位至高无上,所以挺然无所屈。

②茶(shu舒):通“舒”,上端两角是圆形、下端两角是直角的玉笛。因为诸侯要屈服于天子,所以上端两角呈圆形。

③拙(qu屈):通“屈”。

【译文】

天子插于绅带之间的纷叫挺,其形状四角皆方,这是要向天下显示天子的方正无私;诸侯插的笛叫茶,其形状是上端两角呈圆形,下端两角呈方形,这是表示诸侯降于天子;大夫所插的姿,其上下四角都是圆的,这表示大夫既要降于天子,又要降于国君。

【原文】

侍坐则必退席;不退,则必引而去君之党①。登席不由前②,为跷席③。徒坐不尽席尺④,读书、食则齐。豆去席尺。若赐之食,而君客之,则命之祭,然后祭⑤。先饭辩尝羞⑥,饮而侯。若有尝羞者,则侯君之食,然后食,饭饮而俊。君命之羞,羞近者⑦。命之品尝之⑧,然后唯所欲。凡尝远食,必顺近食。君未覆手⑨,不敢飨⑩。君既食,又饭飨。饭飨者,三饭也。君既彻,执饭与酱,乃出授从者。

【注释】

①党:王念孙说:“党,所也,谓君所坐之处。”孙希旦说同。

②登席句:孙希旦说:“谓数人同坐之席也。数人同坐之席,以前为上,以后为下,升必由下,于坐乃便也。”

③蹭(猎):超越。

④徒坐:空坐,无事而坐,指非饮食及讲问时之坐。

⑤若赐之食四句:孙希旦说:凡主客共食,皆主人先祭而后客祭,《曲礼》上所谓“主人延(导引也)客祭”是也。臣侍君食则不祭,如果国君以客礼待臣而赐食,则臣当祭;虽当祭,也须等待君命而后祭。

⑥先饭辩尝羞:国君进食,臣子应先尝,这是忠君之礼。平时由膳宰遍尝各种食品,在国君以客礼赐食臣子时,则由被赐食的臣子代尝。

⑦羞近者:犹今日宴席上夹菜先夹靠近自己的菜,所以郑玄注说:“避贪味也。”

⑧品尝:遍尝。品,遍也。

⑨覆手:吃饱以后用手擦拭嘴边,恐有肴粒粘在口边不雅相。⑩飨(son孙):用汤浇饭于食器里。礼,国君覆手表示已经吃好,臣子为了让国君吃饱,就吃三口汤浇饭,以劝君食。按“君未覆手,不敢飨”的实际意思是,国君尚未吃饱之前,臣子不敢先饱。

【译文】

臣子陪侍国君坐,一定要把自己的坐席向侧后退一点。如果国君不让后退,也一定要向后坐,离开国君所坐之处。’登席入坐,一要按顺序,由下而升,否则就是跟席。空坐的时候,身子要与席的前缘保持一尺的距离。读书时为了使尊者听到读书声,吃饭时为了避免弄脏席子,所以在这两种情况下,身子要坐得与席缘齐。盛食物的豆离席有一尺远。如果国君赐臣子吃饭,而且是以客礼对待臣子,那么臣子在进食之前要祭食,但也要先奉君命,然后再祭。祭过之后,臣子要先遍尝各种食品,然后慢慢地喝汤,以等候国君先吃。如果有膳宰尝食,则臣子既不须祭,也不须尝,而是等候国君吃过之后再吃,在等候国君吃饭时,自己可以喝点汤。国君命令臣子吃菜,臣子应该先吃就近的菜。国君命令臣子遍尝各种菜,然后臣子才可以想吃什么菜就吃什么菜。不论国君是否以客礼相待,凡是想取用远处的菜肴,一定要从近处开始,按着顺序,由近而远。臣子陪侍国君吃饭,在国君没有表示吃饱之前,臣子不敢先饱。在国君表示吃饱以后,臣子还要向国君劝食。劝食的礼数是臣子用汤浇饭吃,但以吃三口为限。国君吃完退席之后,侍食的臣子就可以携带吃剩的饭与酱,出门授给自己的随从以带回家,因为这是国君恩赐的呀。

【原文】

凡惰食,不尽食。食于人不饱。唯水、浆不祭,若祭,为已侠卑①。

【注释】

①已:太,甚。

保(xie卸):厌降。唐人避唐太宗讳改作“侠”损抑。字本作“傈”,省作“谍”。

【译文】

凡是陪侍尊者吃饭,不可自己尽兴地吃。凡是作客吃饭,不可吃饱。在地位相等的人家吃饭,所有食品都应先祭,只有水和浆不祭,因为水、浆并非盛撰,如果也祭,就显得太降低自己身份了。

【原文】

君若赐之爵,则越席再拜稽首受①,登席,祭之,饮卒爵②,而俊君卒爵,然后授虚爵。君子之饮酒也,受一爵而色洒如也③,二爵而言言斯④,礼已三爵叭而油油以退。退则坐取展,隐辟而后屡,坐左纳右,坐右纳左。凡尊,必上玄酒⑥。唯君面尊。唯飨野人皆酒。大夫侧尊用嫩⑦,士侧尊用禁⑧。

【注释】

①再拜稽首:臣对君之礼。详《檀弓上》注。

②饮卒爵:如果国君是以客礼招待臣子,则臣子应待君干杯而后干杯。此处是侍饮于君,则有劝饮之义,所以先君而干杯。

③洒(xian显)如:肃敬貌。

④言言(y伯厂n银银):即“阎阎”。言,通“间”。和敬貌。斯:语助词。

⑤礼已三爵:已,止也。《左传·宣公二年)):“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如果是正式的燕礼,可以有无算爵,不止三爵而已。详《仪礼·燕礼》。

⑥凡尊二句:凡陈设酒尊,必以玄酒配酒而设,而以玄酒为上,意在表示尊古。玄酒即水,上古无酒,以水代酒。

⑦椒:承放酒尊的托盘。详《礼器》注。

⑧禁:承放酒尊的高脚托盘。详《礼器》注。

【译文】

臣子侍饮子君,君若赐之饮酒,臣子就应离开坐席,向国君行再拜稽首之礼,恭恭敬敬接过酒杯,然后回到自己的坐席,先祭酒,然后干杯。千杯之后,等待国君干杯,然后将空杯交给赞者。君子饮酒,饮第一杯时神色庄重,饮第二杯时神色和气恭敬;臣侍君饮,按礼是三杯为止,所以喝罢第三杯后,就应高高兴兴恭恭敬敬地退下。退下以后要跪着取鞋,而且到堂下隐蔽处去穿。穿右脚时要左腿跪下,穿左脚时要右腿跪下。凡陈设酒尊,盛放玄酒的酒尊要放在上位,这是表示重古。国君宴其臣子,只有国君正对着酒尊,这表示此酒乃国君所赐。只有在款待乡下人时全部用一般酒,不用玄酒的礼数。’大夫在宴请客人时,酒尊不能正对着主人,而要设于旁侧,放在撇上,以表示主客共有此酒。士在宴请客人时,酒尊的设置与大夫同,不同的只是改淤为禁罢了。

【原文】

始冠,缎布冠,组缨①,天子之冠也;组缨,诸侯之齐冠也玄武④,子姓之冠也⑤

自诸侯下达,冠而敝之可也细布冠绩缕②,诸侯之冠也玄冠朱玄冠丹。玄冠纂组缨③,士之齐冠也。搞冠。搞冠素纸,既祥之冠也。垂缕五寸⑥,惰游之士也⑦。玄冠搞武,不齿之服也⑧。居冠属武,自天子下达,有事然后缕。五十不散送⑧,亲没不髦⑩。大帛不缕⑩。玄冠紫缕⑩,自鲁桓公始也。

【注释】

①玄冠:玄色增制成的冠。冠的形制:有一冠圈套在发髻上,叫做武,也叫冠卷。武上有一道冠梁,从前到后,覆于头顶。武的两侧各有一根系冠的丝绳结于领下以固冠,叫做缨,今云帽带。帽带给好以后的下垂部分叫做缕(r羹)。

②绩(hui绘)缕:绩缕,即绩缨,即彩色的帽带。因为没有缨就不可能有缕。细布冠本来是无缨的。

③纂(qi旗):青黑色。

④武:见注①。

⑤子姓:孙。姓,生也。孙是子之所生,故称。

⑥垂缕五寸:孙希旦说:“缕之长短未闻。以‘居冠属武’推之,则缕之长可自额下而上结于武,盖吉冠尺有二寸,而祥冠一尺钦?罢民又减其缕,以别于既祥之服。”

⑦惰游之士:即《周礼·秋官》中的罢(pi疲)民‘即虽然为非作歹但还不够判刑的人。

⑧不齿:不能以年龄大小与乡人排长幼顺序。据《周礼·大司寇)),对于罢民要进行强制性劳教,解除劳教之后可以回到本乡本土,但三年之内不能以年龄大小与乡人排长幼顺序。

⑨散送:散指散带垂,即腰经缠腰后多余的部分任其散开而下垂。送,送葬。

⑩髦:用假发做的刘海。详《内则》注。按:孔颖达说:“五十不散送,亲没不髦”二句与冠义无关,是记者杂厕于此。

⑥大帛:孙希旦以为是用白色增所做的冠,即所谓“素冠”,国君遇到凶荒或丧师,及士大夫出奔他国,皆戴此冠。

⑩紫缕:孙希旦认为紫是间色,不正,不当用为冠缕,时人尚紫,故鲁桓公用之。王夫之说“鲁桓公”当作“齐桓公”,理由是“传称‘齐桓公好紫’,而凡《记》言鲁君,类不称国,知此当为齐君矣’,。按“齐植公好服紫”,事见《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译文】

行冠礼时,第一次加的冠是淄布冠,上自诸侯下至士,都是如此。这种细布冠在行过冠礼之后就不再戴,可以任其破败。夭子行冠礼时,第一次加的冠是玄冠,而以朱红色的丝带作帽带;诸侯行冠礼时,第一次加的冠虽然是细布冠,但配有彩色的帽带。玄冠而配以红色的丝质帽带,这是诸侯斋戒时所戴的冠。玄冠而配以青黑色的丝质帽带,这是士斋戒时所戴的冠。用白色生绢制冠而冠卷染作玄色,这种以白表凶以玄表吉的凶吉参半之冠,是孙子在祖父去世后父亲丧服未除而自己丧服已除时所戴之冠。用白色的生绢制冠,又用白绩为冠缘镶边,这是孝子在大祥以后戴的冠。正在劳教当中的惰游之民,其所戴冠与孝子大祥以后所戴之冠相同,但冠缕只许有五寸长。玄冠而配以白色生绢作好冠卷,这是解除劳教后的惰游者在一段时期内所戴的冠。闲居时所戴的冠,其冠矮不下垂,而要分别给到冠卷两侧。这种作法,自天子以下都通用,只有有事时才垂缕。五十岁的人已进入老年,在送葬时可以不让腰纽散垂;父母去世以后,做子女的就不须再戴髦了。用白增制的素冠不兴垂缕作饰,因为这是一种凶冠。玄冠而配以紫色帽带,这是从鲁桓公开始的。

【原文】

朝玄端①,夕深衣②。深衣三祛③,缝齐倍要气枉当旁,袂可以回肘。长、中继拚尺⑤。拾二寸⑥,祛尺二寸,缘广寸半。以帛里布⑦,非礼也。士不衣织⑧,无君者不贰采⑨。衣正色⑩,裳间色⑥。非列采不入公门气振烯络不入公门⑩,表裘不入公门@,袭裘不入公门窄。扩为茧,组为袍,禅为纲,帛为褶⑩。朝服之以编也⑥,自季康子始也。

孔子曰:“朝服而朝,卒朔然后服之⑩。”曰:“国家未道,则不充其服焉。”唯君有精裘以誓省⑩,大裘非古也⑩。

【注释】

①玄端:见本篇上文注。

②深衣:其他衣服都是上衣与下裳不相连接,而深衣则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曰深衣。深衣略似晚近之长袍。它是诸侯大夫、士燕居之服,又为平民的吉服。深衣的形制,可参本节下文与《深衣》篇。

⑧深衣三祛:深衣的腰围是袖口的三倍。祛,袖口。袖口的周长是二尺四寸,则腰围是七尺二寸。

④缝:通“丰”。丰,大也。这里是使动用法。齐(zi资):通“裔”,衣的下摆。要:古“腰”字。按:腰围是七尺二寸,则下摆的周长是一丈四尺四寸。

⑤长、中:长衣和中衣。胡培翠说:深衣、长衣和中衣,三者皆用十五升布制成,而且衣与裳相连,这是其共同处。长衣之所以异于中衣者,长衣恒衣在外,而中衣恒衣在里。长衣之所以异于深衣者,在于镶边不同,深衣镶的是彩边,长衣镶的是素边,所以深衣是燕居之服,而长衣是丧服。继拚尺:袖比深衣袖长一尺。拚,同“掩”,超过,盖过。深衣之袖长二尺二寸,则长、中衣袖长三尺二寸。

⑥拾(jie节):衣之曲领。

⑦以帛里布:这句是讲外衣和中衣的质地要相称。外边穿的如果是冕服,冕服是丝衣,中衣就用素;外边穿的如果是皮弃服、朝服、玄端,因为此三者是布衣,所以中衣就用布。

⑧织:指先经过染色而后织成的衣料。士穿的衣料应该是先织成而后染色,因为士贱。大夫以上才可衣织。

⑧无君者:指离开本国的大夫士。不贰采:衣与裳同一颜色。据孔《疏》,大夫士去国,三月之内穿素衣素裳,三月之后穿玄端玄裳。

⑩正色:谓青、赤、黄、白、黑五方(东南中西北)之色。衣在上,为阳,故用正色。

⑥间色:间犹杂也,谓兼杂二色。裳在下,为阴,故用间色,所以法阴之偶。

⑩列采:谓衣与裳异色,即贰采。列采才是正服。

⑩振(zh翻,较)缔络:夏天单穿细葛布、粗葛布衣为外衣。振,通“诊”,单也。古人著衣之制,先穿贴身之衣,这是第一层;其次是裹、衣,即在家穿的便服,这种便服在夏天是缔、络,在冬天是裘,在春秋两季是袍、褶之类,这是第二层;其次是中衣,中衣又叫锡衣,这是第三层;其次是礼服,这是第四层,即最外一层。在家可以穿裘衣,出门去正式场合,就要加上中衣与礼服。

⑩表裘:以裘为外衣。参注⑩。

⑩袭裘:见《檀弓上》注。

⑩扩为茧四句:孙希旦说:“茧、袍、纲、褶,此四者,春秋之裹衣也。四者之外,则有中衣,中衣之外,则有上服。”参注⑩。扩(kuang旷):新丝绵。组(yun蕴):旧絮,旧丝绵。今人称作套子。纲(jiong迥):见译文。

⑩朝服句:朝服应该用十五升的麻布制成,不当用编来制。此编指熟绢。⑩卒朔:听朔礼毕。听朔时应穿皮弃服。参本篇上文。

⑩舫裘:以黑羊皮与狐白相杂而制成肪形花纹的裘。省:孙希旦说当作“社”。

⑩大裘:黑羔裘,天子祀天之服。

【译文】

诸侯的大夫士,早晨在家服玄端,晚上在家服深衣。深衣的大小尺寸是:袖围是立尺四寸,腰围是袖围的三倍;深衣的下摆是一丈四尺四寸,是腰围的加倍。衣襟开在旁边,左襟掩住右襟。袖子的宽度是二尺二寸左右,不妨碍肘部的自由活动。长衣、中衣和深衣的形制大体相同,只是长衣、中衣的袖子要比深衣长出一尺。曲领宽二寸,袖口宽一尺二寸,衣裳的镶边宽一寸半。如果外边的礼服是用布制成,而中衣却用、帛制成,形成里与外不相称,就不合礼。士的阶层低贱,不能用先染丝而后织成的帛做衣料。离开本国的大夫士,上衣与下裳应该颜色一致。凡是衣的颜色,要用正色;凡是裳的颜色,要用杂色。穿着衣裳同色的服装是不可进入公门的,夏天光穿着葛布裹衣也是不可进入公门的,冬天光穿着皮裘这层裹衣也是不可进入公门的,掩住礼服上襟,不使锡衣的领缘露出,这是对国君不够恭敬的装束,所以也不可进入公门。用新丝绵套到夹衣里制成的衣叫茧,用陈旧丝绵套到夹衣里制成的衣叫袍,有面无里的单衣叫纲,用帛做面和里但中间任何东西也不套的衣叫褶。朝服本是用麻布做的,改为用编来做,是从鲁国的季康子开始的。孔子说:“上朝时都应穿朝服。国君在听朔时要穿皮弃服,、听朔礼毕又换上朝服。”又说:,‘在国家多灾多难的时候,国君的礼服就不必求其全备了。”只有国君才可以穿着脯裘去参加为祭社而举行田猎的仪式,而有的人竟然穿着天子祭天的大裘去参加,这不符合古制。

【原文】

魔狐君衣狐白裘①裘③。士不衣狐白。,锦衣以褐之②。君子之右虎裘,厥左狼君子狐青裘豹袖④,玄绢衣以锡之⑤;裘青纤袖⑥,绞衣以褐之⑦,羔裘豹饰⑧,绷衣以锡之裘,黄衣以褐之。锦衣狐裘,诸侯之服也。

【注释】

①孤白裘:以狐腋下面的白毛皮制成的裘。简称狐白。狐白少而名贵,唯大夫以上可服。

②锦衣:孙希旦说:“此‘锦衣’及下‘玄绢衣’之属,皆中衣也。”换言之,此锦衣是罩在狐白裘上面的一层中衣,又叫褐衣。郑玄说:“凡褐衣,象裘色也。”即锡衣的颜色要与裘色一致。这里的裘是白色,褐衣则也是白色,以素锦为之,只不过领缘的镶边是朱色而已。“锡衣象裘色’,这一原则也是理解本节下文的关键。

③君之右虎裘二句:作为国君的卫士,穿虎皮、狼皮之裘有显示威猛之义。

④君子:指大夫、士。

⑤绢(xi0。消):生丝织成的薄纱。

⑥歼(n唉):北方的一种野狗。

⑦绞:于粤说“绞”是借字,本字是“编伙编,素也。魔裘是小鹿皮作的裘,其毛白色,和素衣作锡衣正相配。

⑧羔裘:刘宝楠说:“经传凡言‘羔裘’,皆谓黑裘”。豹饰;犹言豹袖。

【译文】

君穿狐白裘的时候,外面要配以锦衣作罩衣。国君右边的卫士穿虎裘,其左边的卫士穿狼裘。士贱,没有资格穿狐白裘。大夫士如果里边穿的是狐青裘,用豹皮给袖口镶边,外面就要配上玄绢衣作罩衣;如果穿的是魔裘,用青歼皮给袖口镶边,外面就要配上编素色的罩衣;如果穿的是黑色羔裘,用豹皮给袖口镶边,外面就要配上黑色的罩衣。如果穿的是狐裘,外面就要配上黄色的罩衣。用锦衣作罩衣来配狐裘,这是只有诸侯才能穿的衣服。

【原文】

犬羊之裘不褐①,不文饰也不锡。裘之褐也,见美也②。吊则袭,不尽饰也。君在则褐,尽饰也。服之袭也③,充美也④。是故尸袭,执玉龟袭。无事则褐,弗敢充也。

【注释】

①犬羊之裘:平民所穿的下等皮裘。不褐:即下文的“袭”。锡与袭相对。凡解开礼服前襟,露出中衣华丽的领缘,叫做褐。反之,凡掩好正服前襟,不露出中衣华丽的领缘,叫做袭。平常行礼,以锡为敬;在特殊情况下,’又以袭为敬。例见下。

②见:古“现”字,表现。-③服之袭也:孙希旦说:“上文言‘裘之锡夕,此变言‘服之袭,者,以明锡、袭四时皆有,不专属于裘也。”此语极是。④充:掩盖。

【译文】

犬羊之裘是平民穿的,用不着惕。在不需要文饰的场合,也用不着褐。褐裘是为了显露内服之美。吊丧时要有悲痛的表情,所以要袭,不可显露文饰。在国君面前要有恭敬的表情,所以要褐,显露文饰。袭服是为了掩盖内服之美。尸是象征鬼神的,要显示尊严,所以要袭;玉和龟甲是宝瑞,所以手执玉和龟甲时要袭。但在行礼完毕后要褐,不敢掩盖内服之美。

【原文】

茹:天子以球玉①,诸侯以象,大夫以鱼须文竹②,士竹本象可也。见于天子,与射,无说笛③。入大庙说纷,非古也。小功不脱贫④、,当事免则说之⑤。既措必盟,虽有执于朝,弗有盟矣。凡有指画于君前,用易;造受命于君前,则书于笛。贫,毕用也⑥,因饰焉。贫度二尺有六寸⑦,其中博三寸,其杀六分而去一⑧。

【注释】

①球:美玉。玉:减琳《经义杂记》以为衍字。

②鱼须:王念孙说“须”当作“颁”,“颁”又通’“斑”。鱼斑,有斑文的鳖鱼皮。

③说(tuo脱)筋:平时,笛或执于手,或插于大带;如果既不手执又不插带,就叫脱笛。说,通“脱”。

④小功不说笛:办丧事要脱签,因为捶胸顿足地哭,不脱则不便。但如果是小功以下的轻丧,哀轻,可以不脱笛。

⑥免(wen问):古代的一种孝帽。详《檀弓上》注。

⑥毕:竹简。《尔雅,释器》:“简谓之毕。”

⑦笛度句:这是指诸侯以下的笛长。天子的纷则长三尺。

⑧杀(shai晒):削减。诸侯的妨,其上端削减六分之一,宽为二尺五寸,实际上是两边各杀去二分五厘。大夫、士的笛则上下两端都要削去六分之一。参本篇上文。

【译文】

笋的制作,天子是用美玉;诸侯是用象牙;大夫是用竹,但要用有斑纹的鳖鱼皮来纹饰;士也是用竹,但其下端可以用象牙。总而言之,大夫、士的贫不敢和天子、诸侯的蛋那样,使用纯一的材料。诸侯、大夫和士朝见天子、参加射礼,因为这些都是吉事,用不着脱纷。在太庙中行祭礼时也不应脱笛,现在有的大夫进入太庙脱笋,并不符合古礼。办丧事是要脱贫的,否则就不便于捶胸顿足地号哭。但小功以下的丧事哀浅,可以不脱贫。当殡硷时要捶胸顿足地哭,应该脱笛。_将要插笛于带而入朝见君,一定要先洗手,洗过以后,在朝中需要执贫时就不必再洗手了。凡是在国君面前需要指指画画以说明问题时,要用笛;凡是进到国君面前接受命令时,要写在资上。笛是作为记事的竹简来用的,所以要纹饰。笋的长度是二尺六寸,其中间一段宽三寸,诸侯的茹上端要削减六分之一,大夫、士的笛上下两端都要削减六分之一。

【原文】

天子素带朱里①,终辟②。而诸侯素带③,终辟。大夫素带,辟垂④。士练带,率下辟⑤。居士锦带,弟子搞带。并纽约⑥,用组三寸,长齐于带⑦。绅长制⑧:士三尺,司二尺有五寸⑧桦、结三齐。子游日:“参分带下,大夫大带四寸⑩。杂带⑩

绅居二焉⑩:君朱绿⑥,大夫玄华⑩,士细;辟二寸,再缭四寸⑩。了凡带有率无哉功。肆束及带⑩,勤者有事则收之,走则拥之。桦⑩:君朱,大夫素,士爵韦⑩;圆、杀、直⑩:天子直,公侯前后方⑧,大夫前方后挫角,士前后正。桦下广二尺,上广一尺,长三尺,其颈五寸⑩,肩、革带博二寸。一命编拔幽衡,再命赤拔幽衡,三命赤拔葱衡⑩。王后伟衣⑧,夫人榆狄⑩,君命屈狄。再命伟衣,一命擅衣,士椽衣⑥。唯世妇命于奠茧⑩,其他则皆从男子。

【注释】

①天子素带朱里:从此句起,至“其他则皆从男子”止,此节错简严重,今据郑注、孔疏移正,不再一一出校。孙治让说:“盖人服有二带,大带谓之绅,革带谓之肇。”见《周礼正义·巾车》。大带以生帛制成,用以束腰;革带以熟革制成,用以系挂玉佩、蔽膝等物。此所谓“带”,谓大带也。

②辟(pl皮):通“纸,,,镶边,缘饰。

③而诸侯:各本无“诸侯”二字,兴国于氏改正本有“诸侯”二字,但在“而”字之前,今移置“而”字之后。

④垂:此指绅。绅的形制见下文。

⑤率:通“绰”,缉边。

⑥并:谓自天子达于弟子。纽约:把大带两端的纽结到一起,犹如今日之用皮带扣。

⑦带:此指带束好后下垂的绅。

⑧绅:大带束好以后,垂其剩余部分为饰,叫绅。

⑨有司:指府史一类的办事员。为便于其做事,故其绅略短。⑩子游曰三句:王夫之说:“子游之言,谓绅长之制,以人为率。人率七尺,带以上二尺五寸,带以下四尺五寸,故三分四尺五寸而得其二,以三尺为绅。”

尽桦(bi必):皮革做的蔽膝,有似于今日炊事员所系之前裙。详后。结:即上文的一“组”。

⑩大夫句:孙希旦说:“大夫大带四寸,则天子、诸侯可知皆四寸也。”⑩杂:谓缘饰、镶边。

⑩君朱绿:王夫之说:“君,兼天子、诸侯而言。朱绿,带朱缘,绅绿缘也。”

⑩华:郑玄说是黄色。俞越《平议》说:“晋羊舌赤字伯华,孔子弟子公西赤字子华。古人名字相配,然则华非黄色,乃赤色也。”按俞说是也。⑩再缭四寸:带宽四寸,带的表里上下镶边各一寸,加起来就是四寸。⑩肆束:即余束,即上文纽约之余组。肆(y了以),通“肄”,多余。⑩桦:古代系于裳外的上窄下宽的蔽膝。王夫之说:“桦,蔽膝也。其制以熟皮为之,著于裳之外,大带之下,垂当前中,上分三裂,中为颈,两旁为肩,肩通革带以系佩,佩两旁垂而桦当中也。太古未有衣服,但以皮革蔽其前后,后王示不忘古,去其后而留其前,以为饰焉。”桦色一般与裳色一致。这里讲的是著玄端服时的桦。

⑩爵(que雀):色赤而微黑,如雀头之色。

⑩圆:即下文的“挫角”,裁其棱角,使成圆形。杀(shai晒):削减尺寸。

@公侯:兼伯子男,不言者,省文。

⑩其颈五寸:桦的上端宽一尺,其中间五寸叫颈,两旁叫肩,每肩宽二寸;裂处空各五分,两空共一寸。参注⑩。

⑩一命兰句:此一命、再命、三命,是据公、侯、伯之国而言,士一命,大夫再命,卿三命。拔(fu福):也就是桦。著子祭服叫拔,著于他服叫桦一。幽:通“黝”,黑色。衡:即琦,系在佩上的玉。

@伟(hei灰)衣:王后六服之一。伟者,晕也,即野鸡。刻增为野鸡之形而加以彩色,缀于衣上以为饰。

⑩榆(yao摇)狄:王后六服之一。又为侯伯夫人之命服。榆读为“摇”,也是野鸡之名,但与翠小异。狄,_通“翟”。详《周礼·天官·内司服》。

④屈(qu阂)狄:王后六服之一。又为子男夫人之命服。屈者,网也。此服仅刻增为野鸡之形,不加彩色即缀于衣上为饰,故名屈狄。

④再命三句:据《周礼·春官·典命》,国君爵位为公、侯、伯者,其卿三命,其大夫再命,其士一命;爵位为子、男者,其卿再命,其大夫一命,其士不命。这里说的是后一种情况。伟衣:郑玄说当作“鞠衣”。鞠衣既是王后六服之一,也是内外命妇之服。其色浅黄,像桑叶初生之色,故名。擅(zhan展)衣:王后六服之一,同时也是内外命妇之服。白色。椽(象)衣:王后六服之一,也是内外命妇之服,其色黑。

⑩世妇:诸侯之妾,其待遇视同大夫,服檀衣。奠:献。

【译文】

天子的大带用生帛制成,衬里是朱红色,整个大带的两则都镶边。诸侯的大带也是用生帛制成,也全部镶边,但没有朱红色的衬里。大夫的大带也是用生帛制成,只有下垂的绅镶边。士的大带用熟帛制成,带的两边密缉,只在绅的下端镶边。有道艺的人服用锦制的大带,在校读书的学生服用生绢制的大带。以上的大带,在将其束腰的两端结到一块时,使用的都是三寸宽的丝带,丝带下垂部分的长度与绅相齐。绅的长度规定是:士三尺,有司则二尺五寸。子游说:“绅的长度是,把从带到脚的长度分成三份,绅占三分之二。”绅、蔽膝、丝带的下垂部分都是三尺长,三者的下端相齐。大带的宽度是四寸。说到大带的镶边,天子和国君一样,都是带侧镶朱,绅侧镶绿;大夫则带的外面用玄色,里面用红色;士的大带里外都是细色。带的上下各镶一寸宽的边,合起来就是二寸,如果里外都算,就是四寸。所有的大带,都是两边密缉,不露针脚。丝带的下垂部分和下垂的绅,遇有勤劳之事要收在手里握住,需要跑步的时候更要抱在怀里。桦的颜色与裳一致,国君是朱红色,大夫是素色,士是赤中带黑之色。桦的外形在圆、杀、直三方面的规定是,天子的桦四角都是直的,不圆不;诸侯的桦上下是方的;大夫的桦下端是方的,上端则裁其棱,成为圆形;士的桦上下都是直的,同于天子。桦的尺寸是,下杀角端二尺宽,上端一尺宽,长三尺;上端有五寸宽的颈,二寸宽的肩。革带的宽度同肩,也是二寸。用在祭服上的桦叫拔。士用赤黄色的拔,黑色的琦;大夫用赤色的拔,黑色的琦;卿用赤色的拔,青色的琦。妇人穿衣的规定是,王后穿伟衣,侯、伯的夫人穿榆狄,子、男的夫人得到王后的准许可以穿屈狄。子、男之国,卿的妻子穿鞠衣,大夫的妻子穿檀衣,士的妻子穿椽衣。只有诸侯之妾在受命给国君献茧时,可穿檀衣;其他妇女穿衣的原则是夫尊于朝,妻荣于室,根据丈夫地位的高低穿其相应的命服。

【原文】

凡侍于君,绅垂,足如履齐①,颐雷垂拱②,视下而听上,视带以及拾,听乡任左。凡君召以三节③,二节以走,一节以趋,在官不侯屡,在外不侯车。士于大夫,不敢拜迎而拜送。士于尊者,先拜,进面,答之拜则走。士于君所言,大夫没矣则称溢若字,名士。与大夫言,名士,字大夫。于大夫所,有公讳④,无私讳⑤。凡祭不讳,庙中不讳⑥,教学临文不讳⑦。

【注释】

①齐(zi咨):通“裔”,裳之下摆。

②颐露:双颊如房檐般的斜垂。

③节:符节,有如宋代之金牌。

④公讳:也叫国讳,指避忌国君及国君父祖之名。

⑤私讳:也叫家讳,指避忌自家父祖之名。

⑥庙中不讳:庙祭时的祝报之辞,不避讳。庙中上不讳下,假设是祭祖,则不讳父;假若是祭父,则当讳祖。

⑦临文:指撰写文件、宣读法律之类。

【译文】

凡在国君身边侍立,身子应稍微前倾,使绅带不倚身而下垂裳的前摆委地,好像让脚踩上一般,头要微低,使双颊如屋檐般斜垂,两手重合而下垂。视线虽然向下,而全神却贯注于国君。视线下不低于国君的腰带,上不高于国君衣服的交领。听国君讲话,要用左耳来听,因为左耳比右耳听得仔细。凡国君派使者召唤臣子,用的符节共有三个。用两个符节来召,表示事情紧急,臣子要跑着前往。用一个符节来召,表示事情较缓,臣子快步前往也就行了J凡是国君召唤,臣子如果是当班,就要不等穿上鞋子就去;如果不当班,就要不等备好车子就去:士对于大夫的光临,不敢出门拜迎,因为那是双方身份相等才有的礼节,但可以在大夫告别时拜送。士去拜访卿大夫,应在门外先拜,然后进门见面,如果卿大夫在门内答拜,士要赶快跑开,表示不敢当。士在国君处讲话,如果涉及已故的大夫,就要称其溢号,或者称其字,不可称名;如果涉及的是士,则可以称名。士与大夫讲话,提到活着的大夫、士,对士可以称名,对大夫则要称字。士在大夫的踉前,谈话中只避公讳,不避私讳。凡祭祀群神,不须避讳。庙祭的祝瑕之辞,也不避先人之讳。老师教学生功课,不须避讳,否则会误导后生。书写文告、宣读法律也不须避讳,否则会误了事情。

【原文】

古之君子必佩玉①,右微角,左宫羽。’趋以《采齐》②,行以《肆夏》③。、周还中规,折还中矩④。进则揖之,退则扬之⑤,然后玉锵鸣也。故君子在车则闻莺和之声⑥,行则鸣佩玉,是以非辟之心无自入也。君在不佩玉,左结佩⑦,右设佩。居则设佩,朝则结配。齐则靖结佩而爵桦⑧。凡带必有佩玉⑧,唯丧否。佩玉有冲牙⑩。君子无故⑥,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天子佩白玉而玄组缓⑥,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组缓⑩,大夫佩水苍玉而纯组缓⑧,世子佩瑜玉而摹组缓,士佩孺坟而组组授⑩。孔子佩象环五寸而景组戳。

【注释】

①佩玉:古人佩玉之法:上端的横梁叫琦,也写作“衡”,琦下悬垂三条丝带,每条丝带上都穿满蚌珠。两头的两条丝带的下端各悬一玉,其名曰磺,形如半璧而内向;中间的一条丝带的下端悬挂一玉,其两端皆锐,叫做冲牙。行走时,冲牙碰击两旁的磺而发出响声。

②采齐(ci茨):即“采荞”,乐章名。《周礼·乐师》注引郑司农云:“人君行步,以《肆夏》为节;趋疾于步,则以《采齐》为节。”

③肆夏:乐章名。参注②。

④周还(xuan旋)二句:周还谓返身而行,要转一百八十度的弯,所以说“中规”;折还谓拐弯而行,要转九十度的弯,所以说“中矩”。⑤退:指逆退,即面向前的后退。

⑥莺和:二者皆铃。莺在车衡,和在车轼。

⑦结佩:一用丝带结其两横,使其不能相击发声。孙希旦说:“君子王玉比德,结其左者,示其德之不敢拟于君也。”

⑧靖(zheng争):通“绛”,屈折。

⑨带:指革带。佩玉是系在革带上的。

⑩冲牙:见本节注①。

@故:指丧事和灾异。

⑩缓:指穿蚌珠和佩玉的丝带。参见注①。

⑩山玄玉:玉色似山之玄而杂有纹理。

⑧水苍玉:玉色似水之苍而杂有纹理。纯:郑玄说当为“缎”

⑩孺(ruan阮)坟(min民):都是次于玉的美石。

⑩象环:以象牙为环石环是璧的一种,边和孔的宽度相等。陈潞说这是孔子闲居时所佩的玉。

【译文】

古代的君子,身上一定要佩玉。右边佩主的铿锵鸣声应合于五声中的微角,左边佩玉的铿锵鸣声应合于五声中的宫羽。趋走时的节拍应与《采齐》相应,行走时的节拍应与《肆夏》相应。向后转时,走的路线应是圆形;能右拐弯时,走的路线应呈直角。前进的时候身体应略向前俯,倒退的时候身体应略向后仰。如此这般地行走,然后才能使佩玉发出铿锵的鸣声。正因为君子在乘车时能够听到鸳和的铃声,在步行时又能够听到佩玉的鸣声,所以一切邪僻的念头也就无从进入君子的心灵了。臣下在国君面前不佩玉,一所谓“不佩玉”,是说把左边的佩玉用丝带给结起来,右边还照常佩玉。在家闲居时,腰的左右都佩玉;上朝面君时,就要给起左佩。斋戒时须要绝对肃静,所以要把左右佩都屈折向上掖到革带上,以免发出任何声响,同时要服玄端,用赤而微黑的蔽膝。从天子到士,他们的革带上一定有佩玉,只有在办丧事时例外。佩玉上有个部件叫冲牙。君子如果没有特殊原因,玉不离身,因为君子是以玉来象征德行的。天子佩白玉,用玄色的丝带;诸侯佩山玄色的玉,用朱红色的丝带;大夫佩水苍色的玉,用细色的丝带;太子佩美玉,用苍白色的丝带;士佩孺玫,用赤黄色的丝带。孔子闲居,佩的玉是直径五寸的象环,用赤黄色的丝带。

【原文】

童子之节也①:绷布衣,锦缘,锦绅并纽,锦束发,皆朱锦也。童子不裘不帛,不展绚②。无媳服③,听事不麻。无事则立主人之南,北面④。见先生,从人而入。

【注释】

①童子:未行冠礼的男孩。

②绚(qu渠):鞋头上的装饰,有孔,可以穿系鞋带。

③无绍服:王夫之说:童子幼小不懂事,哀不能及疏远,故不必服练。④无事则立主人之南,北面:“之南”,原作“之北”;“北面”,原作“南面”。皆据王引之《经义述闻》改正。

【译文】

童子的礼节与成人不同。童子穿的是绷布深衣,用锦镶边,绅带和带纽也用锦镶边,束发也用锦。以上所用的锦,都是朱红色的锦。童子不穿裘衣,不穿丝帛,因为裘帛温热,担心伤其壮气。童子的鞋头没有绚。童子幼小不懂事,有绍麻亲属死了,也不必硬叫他穿丧服。到有丧事的人家去帮忙,身上也不加麻经。没有事的时候要站在家长之南,面向北。去拜见老师的时候,要跟着成人进去。

【原文】

卜侍食于先生‘异爵者,后祭先饭①。客祭,主人辞曰;“不足祭也。”客飨②,主人辞以疏。主人自置其酱,则客自彻之。一室之人,非宾客,一人彻。壹食之人③,一人彻。凡燕食,妇人不彻。食枣、桃、李,弗致于核。瓜祭上环④,食中,弃所操。凡食果实者,后君子;火孰者,先君子。有庆,非君赐,不贺。有忧者⑤……勤者有事则收之,走则拥之⑥。孔子食于季氏,不辞⑦,不食肉而飨⑧。

【注释】

①后祭先饭:后祭,表示此撰不是汐己而设;先饭,表示为先生和异爵者尝食。

②飨注:吃饱以后又多吃几口。这里指饭后赞美主人之食。另详本篇上文

③壹:犹聚也。

④上环:指连着瓜蒂的那半个瓜,也就是上半个瓜。、把瓜拦腰切断,其断截面呈环形,故曰环。据说上环比下环甜。玉藻第十三·587

⑤有忧者:郑玄说:“此下绝亡,非其句也、”

⑥勤者二句:此二句上文已见,此处不当重见。

⑦不辞:王夫之认为,“不辞”的主语是季氏。也就是说,季氏作为主人没有讲主人应该讲的客气话,是失礼行为。参考本节上文。

⑧不食句:按礼,凡食,先食肉,既饱乃飨。

【译文】

陪侍先生或者地位高于自己的人吃饭,要后祭,先尝食。客人祭的时候,主人要谦让说:“不值得祭。”客人吃好以后赞美主人做的饭菜可口,主人要谦让地说:粗茶淡饭,承蒙过奖。主人敬客,亲自设酱于席,客人作为回敬,就要在吃过以后自己动手撤掉。同事们在一块吃饭,其间没有宾主之分,吃过以后,由年龄最小的一人撤下撰具。大家为了办事而聚食,吃过以后,也由年龄最小的一人撤下撰具。凡平常的朝食、夕食,不用妇人撤除撰具,因为妇人质朴,不能备礼。吃枣子、桃子、李子,不要把核随地乱扔。吃瓜的时候要先祭,祭时要用连着瓜蒂的那半个,然后吃瓜瓤,至于手拿着的瓜皮部分就抛掉了。凡吃果实,要让君子先吃,因为果实是大地所生,好坏容易分辨,用不着自己先尝;凡吃熟食,要先为君子尝食,因为熟食是人所加工,味道如何,必尝而后知,家里有了喜庆之事,但如果没有国君的赏赐,就不敢接受亲友的道贺。孔子在季氏那里吃饭,季氏作为主人,应该讲的客气话一句也没有,孔子也以非礼相答,尚未食肉就说已经吃饱了。

【原文】

君赐车马,乘以拜;赐衣服,服以拜。赐,君未有命,弗敢即乘、服也。弗再拜①。凡赐,君赐,稽首,据掌,致诸地。君子与小人不同日。凡献于君酒肉之赐,大夫使宰②,士亲,皆再拜稽首送之③。膳于君,有荤、桃、于大夫去前之答己也。于士去荤,皆造于膳宰。大夫不亲拜,茹④,为君大夫拜赐而退。士待诺而退,又拜,弗答拜。

大夫亲赐士,士拜受⑤,又拜于其室者不在,拜于其室。凡于尊者有献,大夫不承贺,下大夫于上大夫承贺。

衣服,弗服以拜。敌而弗敢以闻⑥。士于亲在,行礼于人称父;人或赐之,则称父拜之。礼不盛,服不充⑦,故大裘不锡⑧,乘料不式⑨。

【注释】

①再拜:受赐时拜,次日又拜于赐者之家,是谓再拜。

②宰:大夫家的总管。

③再拜稽首:臣对君之礼《详欢檀弓上》注。

④荤:谓姜及五辛之类,可以除去秽气。桃:古人迷信,以为桃木可以驱鬼辟邪。荀:苔帚,可以扫除不祥。

⑤拜受:在接受赐物之前先行拜礼。

⑥凡于尊者二句:译文参考了郑注及《少仪》篇。

⑦充:掩盖。

⑧不祝即袭。凡袭皆为掩盖内服之美,盛礼尚质,故袭以掩之。此处谓大裘之外加衰服,但衰服的前襟木解开。另参本篇上文注。

⑨路车:夫子祭夫所乘的玉格。

【译文】

君赐给臣下车马,臣下除了当时拜受外,第二天还要乘着一所赐车马再去拜谢;国君赐给臣下衣服,臣下除了当时拜受外,第二天还要穿上所赐的衣服再去拜谢。对于国君所赐的车马和衣服,在行过再拜礼之后,如果国君没有再下可以乘、服的命令,臣下就不敢乘、服,只能收藏起来。对于国君的赏赐,臣下要行再拜稽首之礼。此礼的行法是,把左手按在右手之上,手着地,头也着地。对于国君的酒肉之赐,由于赐物较轻,只要当时拜受就行,不须要次日登门再拜。凡国君赐物,不能在同一天里既赐君子又赐小人,以致贤与不肖无别。凡向国君进献物品,大夫要派自己的总管去送,士要亲自去送,送到国君门外,交与国君的小臣,然后行再拜稽首之礼。向国君进献美食,要同时附上荤、桃、茹;如果是向大夫进献美食,只附上荤、桃,去掉茹;如果是向士进献美食,只附上桃,去掉荤、苟。所有进献的美食,都由主管膳食的官员负责接受。大夫之所以不亲自去向国君进献物品,是担心劳动国君答拜自己。大夫拜谢国君的赏赐,只要在国君门口请君之小臣入内通报己意,行了拜谢之礼,不必等待小臣回报国君的意思,就可以退下了;士拜谢国君的赏赐,:就必须等待小臣回报国君的意思,才能退下,临走时还要对国君的这个诺报进行拜谢,而国君则不须答拜。大夫亲自赏赐东西给士,士不仅当时拜受,而且第二天还要到大夫家中表示再次拜谢。如果赏赐的是衣服,不用像对待国君那样穿到身上去拜谢。身份相等的人前来馈赠东西,如果自己在家,则在家拜受;如果自己不在家,则于次日往赠者家中拜谢。凡对于尊者有什么东西进献,一定要避开“进献”的字眼,只能婉转地说是赠给尊者的随从等等。士有喜庆之事,不敢接受大夫亲自光临祝贺,由于二者地位悬殊。下大夫有喜庆之事,可以接受上大夫的亲临祝贺,因为二者地位相近。父亲健在,向别人赠送礼品要以父亲的名义;同理,如果别人赠送自己什么东西,也要以父亲的名义拜受。这表示父亲是一家之长。如果典礼不够隆重,则礼服的前襟不须掩盖,而祭天之礼十分隆重,所以天子穿大裘不褐,天子乘玉格沿途也不凭轼致敬。

【原文】

父命呼,“唯”而不“诺”,手执业则投之,食在口则吐之,走而不趋。亲老,出不易方,复不过时。亲痹①,色容不盛,此孝子之疏节也。父没而不能读父之书,手泽存焉尔。母没而杯圈不能饮焉②,口泽之气存焉尔。

【注释】

①痹(ji季):病。

②圈:同“倦”,盘子。

【译文】

父亲呼喊儿子的时候,儿子要答应“唯”而不可答应“诺”,因为“唯”敬于“诺”,手中拿有东西要赶快放下,嘴里含有食物要立即吐出,要跑着前往而不可稍有磨蹭。双亲年老了,做儿子的出门不可随意改变去处,说什么时候回来就要按时回来,以免双亲悬念。如果双亲病了,或者气色不好,这就是做儿子的有疏忽之处了。父亲去世以后,做儿子的不忍翻阅父亲读过的书,那是因为上面有他手汗沾润的痕迹。母亲去世以后,做儿子的不忍心使用母亲用过的杯盘,那是因为上面有她口液沾润的痕迹。

【原文】

君入门,介拂阅,大夫中帐与阐之间,士介拂帐①。宾入不中门,不履闽②。公事自阅西③,私事自阐东④。君与尸行接武⑤,大夫继武,士中武,徐趋皆用卜是⑥。疾趋则欲发,而手足毋移。圈豚行⑦,不举足,齐如流⑧,席上亦然。端行气颐雷如矢;弃行叭刻刻起屡⑥;执龟玉,举前曳踵,缩缩如也⑩。

【注释】

①君入门四句:郑玄说:“此谓两君相见也。”此“君”指来访的国君。国君出访要带随从,古人称之为介。由卿担任的介是上介,由大夫担任的介是次介,由士担任的介是末介。阐(ni色聂):门撅,竖在门中央的短木。帐(cheng承):门楔,即门槛两端靠门框竖立的木柱。

②阂(yu域):门槛。

③公事:指奉国君之命对他国行聘亨之礼。

④私事;指聘享礼毕以私人名义晋见国君。

⑤武:足迹,脚印。

⑥徐趋:孙希旦说:“行步疾徐之节有三:‘徐日行,疾日趋,甚疾曰走。此云‘徐趋’,即行也,下文所谓‘圈豚行’也。”

⑦圈(juan倦)豚行:圈,转也。豚,循也。谓双足循地而行,俗称小碎步。

⑧齐(z下资):通“裔”,裳的下摆。

⑨端行:谓趋,即疾行。

⑩弃行:谓走,即跑。井,急也。

⑩刻刻:急速抬脚的样子。

⑩缩缩(su素素):举步促狭的样子。

【译文】

两国国君相见,来访的国君从大门中央进入,而由卿担任的上介挨着门撅走进,由大夫担任的次介走在门楔与门撅之间,由士担任的末介挨着门楔走,国君在前,上介等依次在后,形成雁行之势。来访的如果是卿、大夫,那就不能由门的中央进人,也不能脚踩门槛,以避尊者。在执行国君交给的聘享任务时,属于公事,就从门撅的西边进入,这是用的辜见主人之礼;聘享礼毕,来访的卿、大夫又以私人名义拜见主国国君,属于私事,就从门撅的东边进入,这是用的臣见君之礼。在宗庙中走路,尊卑的步法也不相同。天子、诸侯和尸最尊,行走步子小,速度慢,后脚的脚印要压住前脚脚印的一半,这叫“接武”。大夫次尊,行走步子稍大,后脚的脚印要紧接着前脚的脚印,这叫“继武”。士卑,行走的步子最大,后脚脚印与前脚脚印之间要保持一足的距离,这叫“中武”。不管在什么地方,只要是徐趋,都适用这种步伐。疾趋时要脚跟迅速离地,但手足切勿摇摆。走小碎步时好像脚未离地,衣裳的下摆擦着地面像流水一般,在就席或离席时也是用这种小碎步。疾行时头要略低,双颊斜垂如屋檐一般。跑步时双脚要频频举起。手执龟甲、玉圭等宝器时,步子要格外留神:脚尖抬起,而脚跟拖地,一副小心翼翼的模样。

【原文】凡行容惕惕①,庙中齐齐②,朝廷济济翔翔。君子之容舒迟,见所尊者齐邀③。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声容静,头容直,气容肃,立容德,色容庄。坐如尸。燕居告温温。凡祭,容貌颜色,如见所祭者④。丧容累累,色容颠颠⑤,视容瞿瞿梅梅⑥,言容茧茧。戎容暨暨,言容洛语⑦,色容厉肃,视容清明。立容辨卑⑧,毋馅。头颈必中,山立,时行,盛气颠实⑨,扬休,玉色。

【注释】

①惕惕(shang shang伤伤):形容行路身正而步快。

②齐齐(zhai斋斋):恭惠貌。

③齐邀(zhai su斋速):恭肃貌。段玉裁说,遨通“肃”。④凡祭三句:《论语·八愉》:“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与此同义。

⑤颠颠(tian田田):忧思貌。

⑥瞿瞿(ju ju巨巨):惊愕貌。梅梅:犹言昧昧,茫然貌。

⑦洛语(鄂鄂):教令严厉貌。

⑧辨:通“贬”。

⑧颠(jian填):通“闻”,填塞。

【译文】

凡在道路上行走,身体要直,步子要快;在宗庙中行走,神态要恭敬诚恳;在朝廷上行走,神态要庄重严肃。君子在平常时神态闲雅,从容不迫,见到了所尊敬的人就要显得恭敬收敛。抬脚要稳重,手不乱指画,目不邪视,口不妄动,不乱咳嗽,不乱倾顾,在庄重的场合要屏气敛息,站立时应是俨然有德的气象,面色要庄重。坐要如尸一般的端正。闲居时教导别人,态度要温和可亲。凡参加祭祀者,其容貌颜色要像是真正看到了所祭的鬼神,切不可有虚应故事的神态。孝子在居丧期间,总要显出一副疲惫不堪的样子,满脸愁容,眼神是惊愕而又茫然,说话的声音也有气无力。身着戎装时就要神态果毅,发号施令,表情严厉,虎虎生威,眼神明察秋毫。在尊者面前,虽然站立时应有自我贬卑的姿态,但也不能过火,以致近乎诌媚。平常站立时头颈必保持正直,如山一般地屹立,当行则行,显得浑身是劲,扬美于外,脸色温润如玉。

【原文】

凡自称:天子日“予一人”,伯日“天子之力臣①”。诸侯之于天子,日“某土之守臣某”;其在边邑,日“某屏之臣某”;其于敌以下,日“寡人”。小国之君日“孤”,摈者亦日“孤汾②。上大夫曰“下臣”,摈者曰“寡君之老”下大夫自名,摈者曰“寡大夫”。世子自名,摈者日“寡君之适”。公子日“臣孽’,③。士日“传速之臣,,④,于大夫日“外私’,气大夫私事使,私人摈则称名;公士摈⑥,则日“寡大夫”、“寡君之老”。大夫有所往,必与公士为宾也⑦。

【注释】

①力臣:效力之臣。

②摈者:本指主人一方的接待员,主要负责传话,如本句就是。但有时又指客人一方所带的随从,即介,下岌就有这样的例子。

③公子:诸侯的庶子。

④传(zhuan撰)速:

⑤外私:国外的家臣。“外私”。孽:通“萦”,树的旁生枝芽。

谓急递信息的骚卒士于同国大夫自称,犹如后世之言“下走”。“贱私”,于他国大夫则自称

⑥公士:诸侯之士。奉君命出使,则由公士作随从。⑦宾’:指介,即随从。

【译文】

凡自称:天子自称为“予一人”,州长自称为“天子之力臣”。诸侯去朝见天子时,自称为“某地之守臣某”;如果是封在边陲的诸侯,自称为“某方的屏卫之臣某”。诸侯对于和自己身份相等或低于己者,自称为“寡人”。小国的国君自称“孤”,摈者为他传话也称“孤”。上大夫对于自己的国君自称“下臣”,如果出使他国晋见主国之君,其介在传话时称他为“寡君之老”。下大夫在自己的国君面前自称己名,如果出使他国,其介在传话时称他为“寡大夫”。太子在国君面前自称己名,如果出使他国,其介在通报时称之为“寡君之嫡子”。公子在国君面前自称“臣孽某”。士在国君面前自称为供驱使的“传遵之臣”,在他国大夫面前自称,'P卜私”。大夫因自己的私事派人出使他国,使家臣通报则称大夫之名;倘奉国君之命出聘‘,则由公士通报,称之为“寡大夫’,或者“寡君之老”大夫如果出聘,一定要以公士为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