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跑卡丁车光棍节齿轮:现代文阅读简答题解答指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0:39:33
佚名
【现代文阅读是历年高考语文试卷的重要组成部分,赋分高,考点多,难度大,其中的简答题尤应引起重视。】
现代文阅读是历年高考语文试卷的重要组成部分,赋分高,考点多,难度大,其中的简答题尤应引起重视。从近年来各地评卷反馈的情况看,  简答题的得分率一直偏低。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把握题意,准确、简洁地回答问题呢?这里试总结几种规律性的方法,供同学们参考。
一、明确答题要求
一般说来,高考现代文阅读简答题不外乎四种类型:
第一类,明确词句的指代义或与之相呼应的词句。比如2005年江西卷第20题第一问:“文章最后一段写到了匆忙走路的人‘伤心’,文中哪些词语与之相呼应?”
第二类,指出词句在文中的含义。比如2005年湖北卷第19题:“‘在一个工业化和商品化的时代,人们正在越来越远离土地上的过程。’从全文看,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内涵?(不超过40个字)”再如2005年广东卷第18题:“怎样理解第六段‘黄河站立起来也是一个飞跃’这句话的含义?”
第三类:解释文中相关说法的原因、理由、依据和概括有关内容等。比如2005年广东卷第19题:“为什么说壶口的黄河‘才是中国的河’?请联系全文作答。”2005年重庆卷第19题:“‘所有的城市,越来越成为一个城市’,这说明现代城市有什么样的发展趋势?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文章加以概括。”
第四类:分析有关内容或某种写法在文中的作用。比如2005年福建卷第15题:“文章以‘日历’为题,后半部分为什么着重写‘记忆’?请根据文意简要分析。”2005年江西卷第19题:“作者为什么要用较多的笔墨写溪水、星光、陨星?试作简要分析。”2005年江苏卷第17题:“文章第五段说明‘电视主宰文化、文化变成娱乐的倾向却是世界性的’观点时,为什么以中国为例?在阐明中国情况时采用了什么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高考现代文阅读简答题大致就分这四类,具体题目、要求则是各不相同的。但题干的设置是科学的,它能给考生提供多方面的解题信息,概括地说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提示答题角度,二是限定答题范围,三是暗示命题意图。这些需要在审题时加以挖掘。比如2005年福建卷第15题,试题提示“根据文意简要分析”,“分析”什么呢?应该是文中写“记忆”的内容与“日历”这个题目有何联系。审题时若忽略了从“联系”的角度作答,就会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2005年江苏卷第17题第一问,要求回答作者“为什么以中国为例”,题意明显地限定在回答举中国(而非世界其他各国)的例子来证明“电视主宰文化、文化变成娱乐的倾向却是世界性的”的原因之上。若空泛地回答举例的作用,那显然是没有弄明白答题范围。把握命题意图,同样至关重要。明确了“考我什么”,才能大大提高解题的准确率。比如2005年湖北卷第19题,题干要求回答的不是“在一个工业化和商品化的时代,人们正在越来越远离土地上的过程”的一般意义,而是“深刻内涵”(即深层含意)。
明确题干要求是答题关键性的一步。读懂了题意,即明确了答题要求、角度、范围和命题意图,有助于克服盲目性,做到有的放矢,不少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学会筛选信息
高考现代文阅读简答题,不仅考查考生对重要词句的理解阐释,而且考查考生对整篇文章内容的理解。因此学会从上下文或全文中搜索、筛选信息非常重要。
例如解答2005年广东卷第18题,“黄河站立起来也是一个飞跃”出现在原文第六段,本段中有用的信息句是:站起来的黄河表现出“生命在毫无羁绊的状态下的兴奋和放纵”,而下一段中其实还有一个有用信息:“只有在这里,给予黄河的天地竟仅仅小到一个壶口,考验也就在这里了。过去了,黄河便拐了一直角,再往后便没有什么能挡住她的了,一泻千里,奔流到海不复还。”找准了以上信息句,就知道“黄河站立起来也是一个飞跃”有两层含意,一是站起来的黄河“像人一样活了”,体现出自由生命的淋漓尽致的活力(或表现出“生命在毫无羁绊的状态下的兴奋和放纵”);二是经受壶口的考验后,黄河从此便无法阻挡、一往无前(或“从此便没有什么能挡住她的了,一泻千里,奔流到海不复还”)。若信息搜索不全面(比如遗漏后一点),则势必造成回答不全面。由此可见,学会搜索信息,善于对信息进行筛选,是解答现代文阅读简答题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
三、善于抓住主旨
高考现代文阅读的设题,与平时的阅读教学是基本一致的,强调整体阅读。解题时,要从整体出发,通读全文,弄清线索,理清思路,进而把握文章主旨。局部服从整体,主旨弄清了,局部也就明白了;思路理清了,才知道每一段、每一句话在整体中的地位、作用以及相互间的关系。
比如回答2005年湖北卷第19题,就涉及文章主题,不通过整体阅读,是难以解决问题的。所选散文《土地》,前半篇都在写人与瓜菜的交流,写劳动创造的精神愉悦(比如吃自己种出来的瓜菜,“几乎不是吃饭,而是游子归家,是你与你自己久别后的团聚,也是你与土地一次交流的结束”;而“越来越远离土地上的过程”,享用那些没有过程的结果,也就“无法填注你感情的空空荡荡”)。此文最后三段,则有一些点睛之笔(比如“只能通过土地上的种植与养殖,与大自然进行能量的交流和置换。这就是最基本的生存,就是农业的意义,是人们在任何时候都只能以土地为母的原因”“英文中culture指文化与文明,也指种植和养殖,显示出农业在往日文化与文明中的至尊身份和核心地位”“总有一天,在工业化和商品化的大潮激荡之处,人们终究会猛醒过来,终究会明白绿遍天涯的大地仍是我们的生命之源,比任何东西都重要得多”)值得咀嚼、回味。总体来看,文中的“土地”,应该既是指生命的根基,也是指文化的源泉(或者说“精神的家园”),而文章的主旨可归纳为:作者从自己种菜的小题材入手,引申出文化思考的大主题,表达了对现代文明远离土地的忧虑和对“人类culture又一次伟大的苏醒”的呼唤。
联系主旨,思考“人们正在越来越远离土地上的过程”的含意,答案也就明确了:“(1)与自然的生命交流越来越少;(2)劳动创造的精神愉悦越来越少。”又如2005年江西卷第19题,要求“简要分析”“作者为什么要用较多的笔墨写溪水、星光、陨星”,设置的问题表面看来不明显涉及主旨,实际上是与主题密切相关的。《给匆忙走路的人》是一篇哲理色彩较浓的散文,它探讨的是如何对待人生、对待时间的问题,其主旨是:深刻而尖锐地批判在焦灼中生活这一人类的痼疾。主旨明确了,再细读相关原文(即全文主体部分),并明确比喻说理的作用(主要是使抽象的道理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从而凸显主题),回答问题也就水到渠成了。其答案是:“使用多个比喻,强调说明不可忽视我们途程上的每一瞬。与‘匆忙走路的人’形成对比。形象、情感、哲理三者交融,更生动地表达文章的主旨。”
四、掌握常用方法
(一)借用中心句表述法。高考现代文阅读简答题,往往使部分考生望而生畏。其实并没有什么可怕的。解题有规律可循,有方法、技巧可用。有些题目,只需借助中心句就能解决问题。比如2005年江苏卷第18题,题干为“作者既说波兹曼的结论‘也许太过悲观’,又说‘波兹曼的书名听起来像是诅咒’,对此应当如何理解”。解答此题,只要找到末段的两个揭示中心的信息句——“我相信,只要人类精神存在一天,文化就决不会灭亡”和“不过,我无法否认,对于文化来说,一个娱乐至上的环境是最坏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任何严肃的精神活动都不被严肃地看待,人们不能容忍不是娱乐的文化,非把严肃化为娱乐不可;如果做不到,就干脆把戏侮严肃当作一种娱乐”,从中稍加提取、略作简缩,即可得出答案:“相信人类的精神力量,不同意文化灭亡论”“娱乐至上的环境已经造成了对文化的伤害;放任娱乐至上倾向,波兹曼的话将应验”。
(二)整合信息表述法。高考现代文阅读能力的考查,常检测考生整合信息的能力。因此,把有关关键句或其中的关键词进行组合来表述,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比如2005年广东卷第19题,考查对文意的分析与综合。要正确解答这道题,就要根据命题要求,先从全文去搜取信息。“这才是中国的河”一句,是全文的总结句(位置在原文倒数第二段),也是文章的主旨句。文章围绕这一主旨,分别是从壶口的黄河的颜色(见第一段)、气势(或者说“生命力”,见第四、六段)、自信与决心(第七、八、九段均有体现)、与中国历史的渊源(见第七、八段)等方面展开的。只要抓准了有助于解答本题的信息句(比如“中国的水应是黄色的,和我们中国人的皮肤一样;而黄河也只有到了这儿,才成了真正的黄河”“注视着从上而下的水,第一次看到自然里的生命在毫无羁绊的状态下的兴奋和放纵”“看看空中的水汽,听听大地的回音,便会知道黄河的自信和决心”),就不难概括出答案:“(1)有中国人的肤色;(2)有中国人强大的生命力;(3)有中国人的自信与决心;(4)联系着中国悠久的历史。”
(三)归纳要点分条表述法。利用现代文阅读简答题考查考生的归纳、概括及表述能力,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这就要求我们居高临下,驾驭全文,并且要树立分合意识。先分后合,是解答现代文简答题尤其是限定字数的简答题的有效方法。“分”就是要分栏解析,尽可能完整地解析出回答问题时所涉及的所有要点,并对其深入地理解分析;“合”就是归纳综合,将分解出的多项复杂的内容归拢起来,进行概括,以求达到以简驭繁的表达效果。比如2005年重庆卷第19题:“‘所有的城市,越来越成为一个城市’,这说明现代城市有什么样的发展趋势?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文章加以概括。”
先看第一问,通读“所有的城市,越来越成为一个城市”所在的段落(即原文第四段),可以发现这句话之前有一个比较重要的语句——“以前有一些人说,儒家造成文化的大一统,其实,现代工业对文化趋同的推动作用,来得更加猛烈和广泛,行将把世界上任何一个天涯海角,都制作成建筑的仿纽约,服装的假巴黎,家用电器的赝品东京”,其中的“大一统”“文化趋同”“都制作成”,说的正是现代城市的发展趋势,所以这一问的答案为“趋同化”。
再看后一问,先做“分”的工作,可搜索出三个关键性的句子,即(这种高楼大厦)“以其水泥和玻璃,正在统一着每一个城市的面容和表情”“正在不分南北地制定出彼此相似的生活图景”以及“环境也可以反过来侵染人心,会不会使它的居民们产生同样的流行话题,同样的购物计划,同样的恋爱经历以及同样的怀旧情结”——以上三句话,显然是分述了现代城市发展趋势的三个方面。再对“分”的要点作分析概括,其答案可归纳成三个要点:“①生活空间的一致/②生活方式的相似/③思想感情的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