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拱桥说明的内容:舆情监测-网络舆情- 科技中国——欢迎光临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博物馆 -全球第一互联网博物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2:59:09
舆情监测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它是较多群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等表现的总和。网络舆情形成迅速,对社会影响巨大。 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已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网络环境下的舆情信息的主要来源有:新闻评论、BBS、聊天室、博客、聚合新闻(RSS)。网络舆情表达快捷、信息多元,方式互动,具备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  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决定了网络舆情具有以下特点:1、直接性:通过BBS,新闻点评和博客(blog)网站,网民可以立即发表意见。下情直接上达,民意表达更加畅通;2、突发性: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可以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3、偏差性,由于发言者身份隐蔽,并且缺少规则限制和有效监督,网络自然成为一些网民发泄情绪的空间。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对社会问题片面认识等等,都会利用网络得以宣泄。因此在网络上更容易出现庸俗、灰色的言论。 互联网上的信息量十分巨大,并且形式多样,仅依靠人工的方法难以应对网上海量信息的收集和处理。
舆情分析系统弥补了人工难于处理的不足。它具备以下的功能: 1.舆情分析引擎。这是舆情分析系统的核心功能,包括:(1) 热点话题、敏感话题识别,可以根据新闻出处权威度、评论数量、发言时间密集程度等参数,识别出给定时间段内的热门话题。利用关键字布控和语义分析,识别敏感话题。(2) 倾向性分析,对于每个话题,对每个发信人发表的文章的观点、倾向性进行分析与统计。(3) 主题跟踪,分析新发表文章、贴子的话题是否与已有主题相同。(4) 自动摘要,对各类主题,各类倾向能够形成自动摘要。(5) 趋势分析,分析某个主题在不同的时间段内,人们所关注的程度。(6) 突发事件分析,对突发事件进行跨时间、跨空间综合分析,获知事件发生的全貌并预测事件发展的趋势。(7) 报警系统,对突发事件、涉及内容安全的敏感话题及时发现并报警。(8) 统计报告,根据舆情分析引擎处理后的结果库生成报告,用户可通过浏览器浏览,提供信息检索功能,根据指定条件对热点话题、倾向性进行查询,并浏览信息的具体内容,提供决策支持。  2.自动信息采集功能。现有的信息采集技术主要是通过网络页面之间的链接关系,从网上自动获取页面信息,并且随着链接不断向整个网络扩展。目前,一些搜索引擎使用这项技术对全球范围内的网页进行检索。舆情监控系统应能根据用户信息需求,设定主题目标,使用人工参预和自动信息采集结合的方法完成信息收集任务。 
 3.信息抽取功能。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如格式转换、数据清理,数据统计。对于新闻评论,需要滤除无关信息,抽取并保存新闻的标题、出处、发布时间、内容、点击次数、评论人、评论内容、评论数量等。对于论坛BBS,需要记录帖子的标题、发言人、发布时间、内容、回帖内容、回帖数量等,最后形成格式化信息。舆情分析系统的核心技术涉及自然语言处理、文本分类、聚类、观点倾向性识别、主题检测与跟踪、自动摘要等信息处理技术。
目录
  • • 舆情监测详解
  • • 舆情监控条件与意义
  • • 信息时代的舆情监测
  • • 舆情监测的主要服务机构
  • • 网络舆情监控:网上官民良性互动格局正在形成
  • • 参考文献

[显示部分][显示全部]

舆情监测详解编辑本段回目录

是通过对互联网传播的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的一种监视和预测行为。  主要通过BBS论坛、博客、新闻跟贴、转贴等实现并加以强化。由于互联网具有虚拟性、隐蔽性、发散性、渗透性和随意性等特点,越来越多的网民乐意通过这种渠道来表达观点、传播思想。当今,信息传播与意见交互空前迅捷,网络舆论的表达诉求也日益多元。如果引导不善,负面的网络舆情将对社会公共安全形成较大威胁。对相关政府部门来说,如何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及时监测、有效引导,以及对网络舆论危机的积极化解,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应有内涵。   舆情的联动应急机制,指政府管理部门及其他相关职能机构,对网络舆情尤其是负面舆情的监测预警与控制,从而实现有效化解网络舆论危机的目的,包括监测、预警、应对三个环节。在监测环节,有关人员和系统对网络舆情的内容、走向、价值观等方面进行密切关注,将最新情况及时反映到有关部门;在预警环节,对内容进行判断和归纳,对这些正在形成、有可能产生更大范围影响的舆论进行筛选,为接下来可能发生的网络舆情走向做好各种应对准备;在应对环节,当网络舆情变为现实的网络舆论危机事件后,有关政府部门采取的具体行动,如何化解危机、消除不良影响。这三个环节有机组合,从整体上构成了网络舆情联动应急机制。   网络舆情监测 :  网络舆情监测体系的建立主要依靠两方面保障:一是人力、资金等物质方面的保障,二是计算机软件系统等技术方面的保障。   就物质保障而言,各地政府相继成立了专门负责网络舆情分析的机构,由专人组成若干小组,24小时不间断对重点网站的舆情、重点论坛进行监控。此外,对网络舆情较集中的如各高校的BBS,通过聘用“网络调研助管”等方式,密切关注学校BBS和校外主要网站动态。通过各层次、各领域建立起来的组织机构,从物质、制度、资金、人力等方面,保证了网络舆情监测体系的日常运作。   就技术保障而言,要监测网络舆情,少不了及时有效的信息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研判、信息反馈、信息决策系统。对舆情信息的监测与分析必须要浏览和查找海量的网络信息,包括网络新闻报道、相关评论、网络论坛等,从这些信息中提取与事件相关的舆情信息,然后分析舆情信息的时间与空间分布情况,再通过多种手段和渠道做正确的舆论方向引导。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网络舆情监测和舆情分析有必要通过与之相匹配的科技手段来进行。   从类型上看,网络舆情监测分为日常监测和突发事件监测两种。  舆情监测的主要流程:  1.制定危机预警方案。针对各种类型的危机事件,制定比较详尽的判断标准和预警方案,以做到有所准备,一旦危机出现便有章可循、对症下药。  2.密切关注事态发展。保持对事态的第一时间获知权,加强监测力度。这个可以通过例如乐思舆情监控系统之类的技术,在第一时间大量来采集、汇总各种互联网上的信息。  3.及时传递和沟通信息。即与舆论危机涉及的政府相关部门保持紧密沟通,建立和运用这种信息沟通机制,已经成为网络舆情管理部门的重要经验。以上海为例,无论在涉日舆情、地铁调价,还是普陀城管打人等“网络热点舆情”处理上,各部门协同作战、相互配合、共同商议,判断危机走向,对预案进行适当修正和调整,以符合实际所需是危机应对的重要措施。

舆情监控条件与意义编辑本段回目录

      整合互联网信息采集技术及信息智能处理技术通过对互联网海量信息自动抓取、自动分类聚类、主题检测、专题聚焦,实现用户的网络舆情监测和新闻专题追踪等信息需求,形成简报、报告、图表等分析结果,为客户全面掌握群众思想动态,做出正确舆论引导,提供分析依据。  网络舆情的重要性毋庸讳言,如何处理,常用说法是“网络舆情监控”,似乎说起“监控”就像警察 24小时布点随时准备抓人,更有噱头,更唬人!实际上,监控是非常规的暴力手段,具体来说要求可以监控舆情的来源网站与发布者的一举一动,进行行为与内容的审计甄别,一旦发生危害社会的情况立即报警,快速取证,封锁机器,恢复数据和攻击痕迹,进行删帖然后跟踪肇事者以及事态发展的来龙去脉,控制舆情走向,随时可以布控抓人。  实施舆情监控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 监控的主体必须是有执法权的国家部门;2. 被监控对象有危害社会危害国家的重大嫌疑;3. 监控的程序必须合理合法,不得侵害个人隐私以及正常的商业利益,必须维护个人和团体的合法权益,监控的目的是维护国家的安全与稳定。  当前,有很多系统都号称是舆情监控系统,不少单位也号称对舆情进行监控,可能是有意识的商业宣传,也可能是一种无知,但这确实是一个漂亮的毒蘑菇。网络舆情监控表面上是技术手段自动抓取网站内容,实际上和派人入室布控没有区别。从法理和道义来看,舆情监控都是没有依据的,夸张的商业宣传往往会对所在单位以及国家的形象都会造成恶劣影响,对社会和个人都是一种侵害。  实际上,舆情只能监测,只能掌握,而不能实施控制监管,是对民意的践踏和法律的侵犯,舆情的问题必须采用舆情的办法解决舆情的问题。舆情监测的目标不是为了监督并控制民意,而是采用技术手段,采集互联网,从而达到了解社会民情,挖掘民意,从而辅助国家决策,为科学决策和和谐社会建设更好的服务。舆情监测的最早形式是社会调查,下基层了解民间疾苦,现在发展为网络舆情监测,借助于互联网通道,采用技术手段,大大降低了社会舆情调查成本(社会调查的样本规模和代表性往往不足,如三峡移民调查1万人,调查人员需要走村串户,耗时几个月,而网络舆情可以在一个小时内采集到几百万的言论)。舆情监测一向都是各个国家和开明社会积极推动的事情,是完全合理合法为国为民的积极举措。  那么一旦发生危害国家和社会安全的舆情问题,如谣言、非法集资活动,我们应当如何正确处理呢?“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正确的方式是:舆情监测系统及时发现问题并预警,针对危机,第一时间内启动危机公关预案,快速利用多种舆情疏导手段进行澄清,如官方网站、在主流论坛发帖、新闻发布会等形式,与谣言赛跑,更早地告知民众真相,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封堵。好的舆情监测系统应该做到实时发现问题,快速指定疏导预案,将疏导的信息及时发送给各大网站。

信息时代的舆情监测编辑本段回目录

  舆情监测是当前各级党政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舆情监测,获取舆论的准确动向,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要求,是人民政府的基本职责。从整体来看,我国舆情监测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的理论研究也才刚刚开始。

  舆情是舆论情况的简称。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有现象,舆论是人们对事物的价值判断的表达。舆论可以通过口耳相传,也可以通过信息载体传播。在工业时代,报纸、书刊、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成为舆论传播的主要渠道,使得舆论对人类政治和社会的影响更加深远。当同样内容的舆论在较大范围内迅速传播时,就可能形成社会思潮,进而影响政治走向或社会稳定。

  舆情监测古已有之。《国语·周语上》中记载了2000多年前的周厉王止谤的故事,这是最早见诸史料的舆情监测案例。周厉王暴虐,国都里的人公开指责他的暴行,召公将这一舆情向周厉王汇报。周厉王获得舆情后,不但没有改正,反而以刑杀相威胁,压制国人对他的批评,终于被愤怒的国人驱逐。这个故事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舆情监测与国家管理密切相关,是执政者必须考虑的问题。

  在社会生活的语境下,舆情、舆论、民意具有相似的含义。但在公共管理的语境下,舆情、舆论、民意的含义存在较大差别。舆论通常指向某件或某些新近出现的事物,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大众媒体报道的新事物。作为公共管理职能之一的舆情监测中所指的舆情,是与公共管理关系较深、社会影响较大的舆论的发展现状。在我国,舆情更多地指的是党和政府的传统视野中未曾包括的,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于我国社会和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舆论的新情况、新变化。由这个定义可以看出,做好舆情监测工作,可以在事态未明朗之前,将社会的不和谐因素消除在萌芽之中。

  舆情监测工作是了解民意的基础工作之一。舆情有别于民意。做好了社情民意调查工作,不等于就掌握了舆情。直接出自民众的某个个体或某些个体的话语,不一定代表真正的民意,甚至通过媒体反映出来的不一定代表真正的民意。

  在现代社会,舆情监测工作备受重视。在西方国家,特别是在选举期间,舆情是选民意志的催化剂,是政治角逐的情报站,是竞选纲领调整的风向标,备受各大政治组织关注。

  在我国,重视人民群众的呼声、重视舆情,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传统。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虽然没有“舆情监测”的提法,也没有专门负责舆情监测的机构,但舆情监测工作实际上一直蕴涵在党和政府的日常工作中。我们党一直坚持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事实上已经蕴涵了监测舆情、了解舆情、解决舆情反映的问题的宝贵经验。

  与西方国家不同,我国的舆情监测工作是为了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一区别,决定了我国的舆情监测工作不能照搬西方国家的经验,必须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之路。

  在信息时代来临之前,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非官方舆论对社会稳定和政治安全的影响并未显现,不需要成立专门的舆情监测队伍。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信息时代的来临和网络的普及,使我国的舆论形成机制发生了很大变化,舆情监测工作提上了重要日程。互联网、手机、卫星等信息传播工具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舆论传播的渠道,改变了由国家完全掌控所有媒体的格局。特别是对于互联网和手机这样的新媒体,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进而成为舆论的制造者。另一方面,舆论的形成机制出现了聚合化、实时化、跨地域的趋势,大规模、全国性的舆论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产生,成为公共事件,使舆情监测更加困难。

  进入21世纪,在舆情形成机制发生重大变化的同时,随着我国各方面改革的推进,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文化、经济交往日益密切,城乡人口流动频繁,国外各种思潮不断涌入,社会思想空前活跃,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对舆情监测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保障改革开放事业的顺利进行,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我国亟需建立一套符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的、能够及时反映社会舆论动向的舆情监测机制,力争将各种隐患解决在萌芽状态。从2003年开始,舆情监测上升为各级党政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开始进入制度化、规范化发展阶段。此后,我国陆续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舆情监测体系。

  近年来,中央对舆情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2004年,舆情工作首次见诸中国共产党中央全会工作报告。2006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制度。”

  由于起步较晚,我国舆情监测工作距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还存在不小的距离。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一项新工作,我国舆情监测的理论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实践环节也亟待完善。特别是互联网等信息时代出现的新媒体,成为我国当前舆情监测的薄弱环节。由于信息技术的迅速变化和部分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的逐利趋向,一些没有经过严格的“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网站和“博客”掌握了强大的舆论工具,常常游离于舆情监测视野之外。

  改进舆情监测工作,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防患于未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我们要认真分析信息时代的特点,梳理我国舆情监测工作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及时捕捉舆论热点,了解不同阶层群众的所思所想和所愿所盼,把广大群众的诉求转化为行政决策,使得党和政府的各项政策和工作更好地体现广大人民的利益,让各族群众从改革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从而获得最广泛的群众支持,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社会安全和政治安全。  

舆情监测的主要服务机构编辑本段回目录

  1、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人民日报社网络中心舆情监测室)是国内最早从事互联网舆情监测、研究的专业机构之一,在舆情监测和分析研究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在互联网影响力日益增大的今天,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学术机构都越来越重视互联网舆情的监测、研究和引导。胡锦涛总书记2008年6月20日在人民日报考察工作时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互联网业已成为了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重要新平台之一,网络舆论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人民日报社所属的有关机构和企业自2006年起就开始逐步探索网络舆情研究,并于2008年正式组建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人民日报社网络中心舆情监测室)。目前,舆情监测室在有关部门领导和人民日报、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的指导下,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和实践,已初步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网络舆情监测理论体系、工作方法、作业流程和应用技术,可以对传统媒体网络版(含中央媒体、地方媒体、市场化媒体、部分海外媒体)、网站新闻跟帖、网络社区/论坛/BBS、微博客、网络“意见领袖”的个人博客、网站时评等网络舆情主要载体进行24小时监测,并进行专业的统计和分析,形成监测分析研究报告等成果。  舆情监测室承担了很多网络舆情方面的研究工作,主要有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科技舆情监测与形象传播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网络舆论引导规律研究”,中国社科院年度《社会蓝皮书》网络舆情部分(2007年起)、清华大学年度《传媒蓝皮书》网络互动空间部分(2008年起)等。2009年开始,监测室对外发布了“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排行榜”、“企业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排行榜”等研究成果,并着手编写实用性强的舆情工作手册和培训教程。此外,监测室长期为国务院新闻办网络局等机构提供网络舆情分析的基础信息,并为众多中央和地方党政机构、企业、社会团体提供网络舆情监测分析、热点舆情事件应对顾问、网络媒体危机公关等方面的顾问服务。  舆情监测室的工作范围还包括人民网舆情频道(含“舆情会商室”访谈)、《网络舆情》(内刊)、舆情监测技术服务、中文报刊监测系统等。  舆情监测室主任由人民网常务副总裁廖玒兼任,秘书长为祝华新,副秘书长为彭铁元、单学刚、宋立功,现有具备传播学、社会学、经济学、公共管理学、数理统计学等专业背景的舆情分析研究人员二十多名。

网络舆情监控:网上官民良性互动格局正在形成编辑本段回目录

2009年,网络舆情监控监测日益受到各级党政机关的重视,从中央部委到地方政府,普遍建立快速应急机制,回应网民关切,网络舆情监控监测应对提速。如成都“6.5”公交车燃烧事件发生仅2小时,市政府就召开了首场新闻发布会,当天连开三场,不断公布伤亡,救治和现场情况,让真相赶在传言前边。6月6日第四场发布会主动回应市民有关疑问,使质疑声音减弱。7日第五场发布会认定“有人带油上车”,网民转而追查纵火者,民众的思路和情绪与政府逐渐合拍。最终这一突发恶性事件平稳落幕。10月7日新疆建设兵团“最牛团长夫人”敦煌打人事件被天涯社区曝光,10日兵团领导批示进行调查,兵团新闻办立即向天涯社区发去回应,12日相关人员被免职。
贵州省思南县一起“引水工程”引发的,就是因为网上一篇帖子悄然改变了发展轨迹对峙民官:乡政府表示放弃该工程,重新寻找水源。发帖人告诉记者:“多种力量汇合,最终促成杨家坳乡政府顺应民意,悬崖勒马,避免了流血冲突事件。这件事能够出现转机,应主要归功于网络舆情监控监测。“一个偏远地区乡政府能够如此重视网络舆情监控监测,与2年前“黑砖窑”事件中山西洪洞县政府对网络舆情舆论沸腾一无所知形成鲜明对照,提示网上官民良性互动的局面正在中国形成。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健全反腐倡廉网络举报和受理机制,网络舆情舆论监控信息收集和处置机制。”2009年网络举报的通道得到拓宽。中央纪委,监察部于10月28日统一开通全国纪检监察举报网站,受理群众对党员,党组织和行政监察对象违反党纪政纪行为的检举控告,开通之初一度因访问过多而导致服务器无法承受。中组部“12380”举报网站,最高人民法院法官违法违纪举报中心网站,最高人民检察院举报网站(12309)等也相继开通。
网络留言板也在2009年成为党政机关了解民情,听取民意,集中民智的新形式。影响最大的是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截至2009年11月上旬,接收网友留言40多万条,37位书记省长,95位地市主要领导做出公开回应。据不完全统计,约6000项网友提出的问题得到落实和解决。“地方领导留言板”也因此获得了2009年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河南,天津等省市还以文件的形式明确了办理留言要求,安徽还规定不及时认真解决网友问题,造成严重后果的将予以严肃问责。网友对此给予高度评价。
同时,一些地方也在积极进行网络“新政”的探索。广州,南京等地政府普遍设立了网络舆情发言人,及时回应网友反映的社会管理各方面问题。在年初“躲猫猫”事件发生后,云南省委宣传部邀请网友组成调查委员会,体现了政府重建公信力的诚意和努力。8月,云南省陆良县发生一起煤矿与村民因施工纠纷引发的冲突,省委宣传部发出紧急通知,要求新闻媒体在报道类似突发公共事件时,不得随意给群众乱扣“刁民”,“恶势力”等帽子,禁用,慎用“不明真相的群众”和“别有用心”,“一小撮”等形容词。长期以来,“不明真相”和“别有用心”一直是一些政府部门用来抵制民意,搪塞监督的借口。云南表现出地方当政者转换官方话语体系和处事思维的大胆探索,推动了以群众诉求为中心处理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的机制创新,被誉为社会转型期“官民交流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