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篇说明文300字动物:水浒调兵遣将的玄机(壮大期,连载十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3:50:23
本篇是继续上一篇《水浒调兵遣将的玄机(壮大期,连载十四)》。话说张横贪功冒进被关胜生擒活拿,阮小七救人心切,亦重蹈覆辙。阮小二、阮小五、张顺得李俊带童威、童猛,死救回去。于是刘唐派张顺向宋江报信,第二天双方便列队PK。

  刘唐派张顺去向宋江报信,是合法地利用职权。因为宋江出征前交待过,刘唐是梁山泊留守头领排名第二的人物,因此他可以指挥得动张顺。而张顺由于自己的亲哥被人家捉了,所以他也是在冒着生命危险去充当通讯员,也是可以理解的。

  双方的战斗过程其实很简单,对手只有三个人,关胜、宣赞、郝思文,梁山泊一共有31人,除却毫无战斗力的宋江,双方头领比例是十比一。《孙子兵法》“谋攻”篇教导俺们说,“十则围之”,单就头领实力对比而言,梁山方面显然是高于关胜一方,此战必胜是没有任何问题的,问题就在于宋江是怎么对待关胜。在我看来,生擒关胜为梁山所用,是上上之策;消灭之,是中策;而赶跑关胜,便是下下策了。

  双方第一场战斗是由花荣迎战宣赞。

  宣赞讨敌骂阵,梁山方面几乎可以一定会派出花荣。虽然说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绣花弄草,但是派一帅哥和丑男对阵,帅哥一方还是可以增加不少印象分的,于小说家而言,这种对比刻画,写得轻松,读得也愉快。而且双方皆有神箭傍身,宣赞是因连珠将赢了番将,花荣外号就称“小李广”,因此斗了十个回合之后,花荣以箭法稍胜一筹。

  可以说,此时宋江还是想灭掉关胜一方的,宣赞一出场,宋江对宣赞是以“这厮”来形容的。毕竟大敌当前,保护自己还是排在首位的(注1)。而当关胜出场时,宋江登时被关胜的相貌所吸引,以之为心目中的“英雄”,便想收降关胜。至此,随后的一系列计策都围绕着活擒关胜而展开。

  就在宋江与吴用赞叹关胜“将军英雄,名不虚传”之时,林冲便骂道“军师何故灭自己威风”,意欲出战。随后关胜要和宋江直接对话,双方啰啰嗦嗦说了半天,又惹急了一个急性子,霹雳火秦明也不请令,直接出战。秦明出了,林冲自然也不甘示弱,立马冲出去和秦明双战关胜。

  为什么是秦明、林冲这两个人出战?此时梁山还有一员五虎将,呼延灼,他怎么当起了缩头乌龟?

  也可以肯定必是这两人出战。这是由资历决定的。按理说,以林冲的性子,不是不能忍。林冲同学是一个忍无可忍被逼上梁山的典范,“忍者神功”是较为出色的,但此刻耳闻宋江、吴用对关胜的称赞,也不禁大怒。只不过由于宋江至少还是代理大头领,林冲不敢或者不好意思骂宋江,只好骂吴用了。我认为,林冲的郁闷是可以理解的,自己不仅是梁山元老,而且还是推举晁盖、宋江登上头把金交椅的头号功臣,自己在山上作为长期以来武将排行榜首位的头领,资历雄厚,功劳甚多。而另一员冲出去的战将秦明的资历也不低,他是第12个上梁山的头领(除却晁盖、王伦),也是经常提着脑袋出来厮杀的主儿,功劳也不小。

  在老革命面前称赞竞争对手,显然是要了他们的老命,因为对方长得好看,就把自己的功劳簿给一笔勾销了,搁谁谁都受不了。于是,林冲、秦明的出战就非常可以理解了,虽然说书中交待林冲是怕被秦明抢了头功,但是作为老资格,林冲还缺头功么?功高莫过于救主,自己曾于扈三娘手下救出过宋江,于“功劳”二字显然不会看得很重。在我看来,还是为地位问题而斗争。相比之下,呼延灼同学就大可不必为此担心。自己本来上山时间就晚,比关胜早不了多少,排名谁在前谁在后都好商量,犯不着拼了老命去挣面子。也就因为呼延灼没出场,所以后来才有派他诈降的一幕。

  秦明、林冲双战关胜,“三骑马向征尘影里,转灯般厮杀”,也就是没几个回合,宋江鸣金收兵。意欲收降关胜,就不能把人家给搞死。

  就在林冲、秦明质问宋江为何鸣金时,宋江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若得此人上山,宋江情愿让位”。林冲、秦明“不喜欢”(注2)。这就相当于又给了两位老革命当头一棒:连老子都可以让位,你们就更不如他啦,杀关胜,提也休提。

  于是呼延灼出场了,说宋江其实是身在贼营心在宋,如果和关胜里应外合,捉拿了林冲(注意,此处单提林冲,意为贼首)等人,便归顺朝廷云云。也恰恰在呼延灼来到之前,关胜还提审了张顺、阮小七。阮小七大赞宋江仁义,而呼延灼再一添油加醋,关胜便上当了。

  当然,关胜的脑袋也不是木头疙瘩做的,呼延灼还得拿点真金白鱼出来,于是假装将黄信打落于马下,信任问题迎刃而解,关胜便轻信呼延灼之言,前去偷营劫寨。

  哈哈,真有意思,关胜的第一场胜仗,便是反偷营劫寨,拿了张横、阮小七,如今反而栽到了偷营劫寨上面了。此计并非多么新鲜的计策,晁天王曾头市一战,与此战几乎如出一辙。

  于是后面的事情就顺理成章了。林冲为主、花荣为辅,大战郝思文,最后由女将扈三娘将郝思文捉住。秦明、孙立双战宣赞,由秦明一棒将宣赞打下马来。李应领人去救阮小七和张横,不在话下。不过,郝思文、宣赞都是力战不敌被擒,而关胜更惨,根本没和名将对打,直接就被喽啰兵捉住了。随后,关胜投降,宋江对“让位”一事提也不提,照样做他的大寨主。不过既然梁山之围已解,下一战仍是回去打大名府。

  按理说,这一战打得平淡无奇,上面的分析也基本上分析到位了。但还有几个细节需要深入挖掘,这些细节,与本战都有关联。

  一、宋江收降关胜的主要目的

  根据书中描写,宋江收降关胜的主要目的,一是看人家长得帅气,二是人家优良的血统,及此血统所赋予的“忠义”属性(注3)。

  然而在我看来,事情并不这么简单。帅气固然重要,忠义也是他老祖宗的,和关胜无关,宋江不可能不知道。他之所有一再强调关胜的忠义,是想镇住手下这帮大老粗。毕竟关羽号称“武圣”,用此名头来压住底下那群不服不愤的武将是很有用的。

  按我说,宋江的主要目的有两个。

  1、为日后招安打下基础。作为目前投降梁山集团的最高级别官员,关胜与大宋朝并无深仇大恨,仅因为“忠义”而投靠梁山。可以说,关胜走上革命道路,并非是由于阶级仇恨,而仅仅是个人问题。对于此,我们可以相信,他的革命动机是很不纯洁的。而正因为他并不纯洁的革命动机和良好的血统以及与大宋政府的关系,使宋江在招安派一方又增加了一员重要战将。

  2、为打压林冲。我上面提到过,林冲是救过宋江老命的,所谓功高莫过于救驾。然而,与“功高”二字相连的,还有“功高震主”一成语。林冲资历老,功劳高,很显然,宋江会把他当成潜在的竞争对手。其实林冲是个很危险的人物,晁盖、宋江的上台,都有林冲亲自操作的痕迹。在晁盖死后,宋江对头把金交椅宝座垂涎欲滴却又不好意思主动提出来,这时就是林冲出来说话。也就只有林冲出来说话才顶用。林冲的优势在于,他和梁山三代领导人都有过交往,且第二、三代都是他一手扶上马的,而且本人战斗力强悍,功勋卓著,革命意志力强。然而,山内影响力大,对宋江是否能坐稳头把金交椅有着很大的影响,而革命意志强,又与宋江最后推行招安政策是否可行有着直接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关胜来打林冲,也是很正常的一个事情了。

  二、林冲和关胜谁更强

  能不能以秦明、林冲双战关胜便判断关胜的武力值大于林冲?

  我认为,战场上并不是1+1一定就大于1的。

  按照我多年看历史小说的经历判断,秦明林冲双斗关胜应该在十个回合之内。这儿说的“回合”,应该指的是敌我双方骑马相对,距离20米左右,双方同时互相策马冲向对方,在两马交叉的一刹那,互举兵刃对K,随后马借人势,双方互相交换场地,再次相距20米,由此完成一回合。

  也就是说一个回合的时间是很短的,书中描写的只一回合便砍了对手的情况是极少的。像呼延灼后来排名梁山五虎将,武力值应该显然是高于排名在地煞的周通、李忠、孔明的,但是周通可以抵抗呼延灼六七个回合,李忠可以抵抗十个回合,而孔明在抵抗二十回合之后才被呼延灼生擒(注4)。这也就是说明了当双方战斗力足够强的话,在短时间之内是不太可能分出胜负的。

  这就好比打乒乓球,我和王励勤若只有一回合的话,我还是有取胜的机会的--当我发球时,碰巧发到一个擦边球,1:0,Tegic大胜。所以蔡振华说过,若是使用1分制的话,全世界人人可以当世界冠军了。

  这儿也是这个道理。并不能在未明确写出双方的胜负的情况下,是不宜判断关胜的战斗力强于林冲的。根据“好汉难敌四手”的定律,时间一长,关胜未必就是林冲和秦明的对手。

  三、关胜最终排名高于林冲的真实原因

  我作为一个读者,最后觉得关胜排名高于林冲是很不爽的。无论是按功劳,还是按资历,论与朝廷的矛盾,林冲都比关胜强得太多太多。两人的战斗力按照上面的分析,他们应该是在伯仲之间。如果说关胜自身比林冲有哪点强的话,那么可能就是当初在大宋时的官职,关胜比林冲强一些。不过当初在朝廷中的官职也并非是一个硬性标准,像孙立、黄信等人都排名在地煞。

  那么是血统么。然而关胜的血统在梁山中也并非最为高贵,柴进比他还牛一些。毕竟,经过这么久的遗传,他的老祖宗遗传给他的DNA还不知道剩下多少,而柴进相比而言则比他低得多。血统有一定的因素,但不是决定性的因素。

  决定性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上面所提到的打压林冲,另外一个,便是施老爷子的习惯问题了,或者是说中国传统评书的造成的遗留问题。水浒由评书而成书,自然也不能免俗。

  我在前面的文章中有提到过,水浒中是把林冲当作张飞来写的,至少相貌是很像的,“豹头环眼”,在三打祝家庄时,赞诗还说“满山皆唤小张飞”。在有了“小张飞”的前提下,再来一个“小关羽”,那么林冲低于关胜,也是可以理解的了。《水浒传》成书之时,《三国演义》应该还没写完,但关于三国的故事在评书艺术中流传已久,自然而然会影响到林冲同学的排名。实际上,我们大可不必为林冲伤心,毕竟《水浒传》对林教头的刻画比关胜丰满得多,林冲的粉丝也大大多于关胜的粉丝。(文未较对)
-------------
注1:中央军委曾经就《战斗条令》中的“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和“消灭敌人,保存自己”有过一番讨论,后因韩先楚将军建议,叶剑英元帅决定,最终定为“消灭敌人,保存自己”。见彭允太之《在台湾海峡斗争前线十六年》。
注2:贯华堂版本为“变色各退”
注3:关羽最后一个封号为清朝所封,为“忠义神武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清史稿·礼乐志》),
注4:以上情节见《徐宁教使钩镰枪 宋江大破连环马》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