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r修补棒:对课外阅读教学的一点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7:51:55

对课外阅读教学的一点思考

卢海平

主题词:课外阅读、感悟能力、审题能力、阅读方法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课外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并随着中考的趋势,现代文阅读全是课外的阅读材料,因此课外阅读教学引起老师们的高度重视并展开了多样的教学研究。以下是笔者对阅读教学的一点思考:

一、             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密集的社会,作为重要的信息来源的阅读已成为人们的一种需要,作为学生,可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信息,其中课外阅读就是一个重要的信息来源。因此无论应考与否,中学生都必须加强课外阅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这样才能丰富自己,增长阅历。阅读实质上就是一个“信息吸收——信息处理——信息输出”的过程,只不过在语文阅读中,这个过程的每一环节都要有一定的要求和指向,也就是说要进行有目的的阅读,做到“信息吸收有目的,信息处理按指向,信息输出达要求”。由此看来,阅读也并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而且,只要端正了学生对阅读的认识,让学生产生了阅读需要,中学生就会会对阅读产生兴趣,阅读教学就好开展了。

 

二、             培养学生整体感悟的能力。

    整体感悟能力就是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对文章内容有基本的了解,对文章主旨有初步的理解,对文章特色有粗浅的认识,它立足于整篇文章。阅读,首要的就是培养学生较快的整体感悟能力,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再进行深入细致的阅读,突破一个个知识点、能力点,这种方法我们姑且称之为“现面破点”。

    如何引导学生阅读呢?

1、    粗读,读第一遍。读文章的标题,读课文,读的过程中注意标出文章重要的词句,如中心句、总括句、主旨句、抒情句、议论句,在结构上起明显作用的句子等,尽量做到能初步理清作者的思路,初步把握文章的主旨或主要内容,明确阅读材料的文体,在此基础上运用联想和类比的方法,从自己学过的文章和看到过的文章中找出与之类似的文章加以比较,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以帮助自己更好地把握文章。如阅读材料《北风乍起时》(叶倾城)与《散步》就极为相似,同一主题,不同角度。

2、    精读,读第二遍。结合文体的特点,抓住课文要点,总体上把握文章,如阅读材料《北风乍起时》是一篇记叙文,记叙了老王的母亲关心老王和老王关心儿子的事,这便是文章的重点,从中看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是爱幼,那么,由此带给我们的是什么呢?那便是疑问——为什么没有尊老呢?由此,文章主旨便呼之欲出——爱幼更要尊老,与《散步》如出一辙,只不过一个从反思的角度,一个从赞颂的角度表达了尊老爱幼的主旨,这样一分析对文章便有了一定深度的理解。

3、    选读,读第三遍。结合阅读题目,带着问题,选定阅读区间,再回到课文语境中去读,去品,去分析,去理解,做到立足一点,放眼全篇。如阅读材料《落叶》(杜渐坤)中有一题:“这是一幅多么伟大的充满希望的图画!”中“伟大的充满希望的图画”在文中指那些内容?根据对题目的基本分析,我们回到原文语境中,选定“老叶沙沙哗哗而下”这一段阅读,就不难找到答案。

 

三、             提高学生审读题意的能力。

学生在整体感悟的基础上,接下来是审读题意,这一点非常重要,务必让学生明白审题的意义,审题不准,就会出现思考上的偏差甚至答非所问。

1、  审读题意的目的:明确指向,明白要求。

学生进行审题,就是要抓住题目蕴涵的信息,明白出题者的意图,也就是把握本题的考点以及所涉及的知识点、能力点。知道“你要我答什么”,做到“有的放矢”,“指到哪打到哪”。

2、      审读题意的方法:琢磨词语,分析句子,换个说法。

以阅读材料《北风乍起时》为例:

A、     明确指向,明白要求。题目:老王对儿子和对母亲的不同态度,主要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的?通过审题明确该题的指向是答“篇章中的手法即写作手法而非针对句子而言的修辞手法”,因此答写作手法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再根据题目前半部分的指向进而确定答案为写作手法中的“对比”。

B、     琢磨词语。题目:人间最温暖的亲情,为什么,有时竟是这样地残酷?审题关键在于“竟”“这样”这两个词语的琢磨上,“竟”出乎意料,没想到,“这样”是怎样?只关心儿子忘了关心老母,二者一结合,该题答案就出来了。

C、     分析句子。题目:为什么一夜没睡好?把握题目中隐含的逻辑关系,明确题目的指向,“为什么一夜没睡好?”中隐含一个因果关系,那么只要我们按照这个“果”在语境中索“因”就不是很难。

D、    换个说法。题目:老王为什么“不由自主地愣住了”?通过审题,把题目中的说法换一下,也许就能更好地理解了。表面上是神态描写,实质反映的是心理活动,因此把题目换个说法就是“老王不由自主地想到了什么”,这个题目就迎刃而解了。

 

四、             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

1、树立一种意识:在文章中找到答案,找依据。

阅读题的答案几乎都在阅读文本里面,无论词语解释、文意把握,要点概括,还是内容探索,作品感受等,都是如此。答题时或者直接在原文摘取词句,概括归纳,或者就从文本中找出解题的依据,线索等等。所以,我们答题时切不可脱离文本,天马行空地乱讲,首先就要树立这么一个思想意识:答案或答题的依据就在文章里。

2、把握一个原则:紧扣文章的主旨。

阅读的目的就是要把文章读懂,而判断是否读懂文章的一个关键就是看对文章主旨的把握程度,考查阅读能力也就是从多方面、多角度考查学生对主旨的把握和迁移,因此,学生在进行阅读时紧扣主旨是关键,它能帮助学生找到解题的思路并防止出现答跑题的现象。

3、解题的几个步骤。

A、     锁定区域,也就是确定、找准题目指向的信息区间,找出相关的词句、段落,这是思考的依据,思维过程类似于由题目中的“点”到文本中的面,“点”存在于“面”。

B、     拎出要点,也就是确定题目中需要的信息要点,根据审题明确题目的指向和要求,以此为依据,逐步缩小信息区间到具体词、句上,在语境中找出答题的要点,这个思维过程类似于由语境的“面”到答题中的“点”。

C、     锤炼语言,通过分析、理解后得到答题的基本要点后,将要点进行信息组合,组织好语言,基本形成答案,答案的语言要做到明确、通顺、简练。

D、    分好层次,就是把握好答题的要点,对于要点多、答案篇幅较长的赏析,感想类的题型,组织语言还要考虑层次的问题和。

E、     反刍思考,答案出来后要顺读题目和答案,反思一下答案是否和题目一致,是否与文章主旨相关,若出现问题,及时矫正。

在解答题目的过程中,,不要奢求一下子就抓到答案,这样容易出错漏,因此需要按以上步骤进行。首先明确答案所在的范围,即确定阅读思考的区域,这或是一两句话,或是一段或几段,或是全篇,然后仔细阅读这一部分内容,提出答案的大致要点,要点明确了,才在语言上下功夫,组织完整的答案。

 

五、评讲阅读题时教师要注意的问题:

1、始终让学生抓住整体感悟,抓住文章主旨去思考。

2、加强方法上的指导,让学生去思考,形成阅读的能力。

3、分析学生答题情况,了解学生答案的不同程度的偏差,找出存在的问题,是知识上的,方法上的还是能力上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让学生学会纠偏。

                                        

  附阅读材料:                                             

 

北风乍起时    叶倾城

看完电视以后,一整晚他都睡不好,第二天一上班匆匆往深圳打电话,直到9点,那端才响起儿子的声音:“爸,什么事?”
     他连忙问:“昨晚的天气预报看了没有?冷空气南下了,厚衣服准备好了吗?要不然叫你妈给你寄……”
     儿子漫不经心地答道:“不要紧的,还很暖和呢,到真冷了再说。”
     他絮絮不休,儿子不耐烦了:“知道了知道了,马上就买。啰唆。”撂了电话。
     他刚准备再拨过去,铃声突响,是他住在哈尔滨的老父亲,声音颤巍巍的:“天气预报说,你们那儿今天变天,你加衣服了没有??”
     风疾疾阵阵,从他忘了关好的窗缝里乘虚而入,他还不及答话,已经结结实实打了个大喷嚏。
     老父亲急了:“已经感冒了不是?嗨!怎么这么不听话,从小就不爱加衣服……”絮絮叨叨,从他7岁时的劣迹一直说起,他赶紧截住:“爸,你那边天气怎么样?”
     老人答:“还不是下雪。”
     他不由自主地愣住了。
     在寒潮乍起的清晨,他深深牵挂的,是北风尚未抵达的南国,却忘了匀一些,给北风起处的故乡,和已经年过七旬的父亲。
     人间最温暖的亲情,为什么,有时竟是这样地残酷?
     一代又一代,我们放飞未来,爱是我们手中的长线,时时刻刻,我们记挂着长线那端的冷暖。却还有多少人记得,在我们身后,也有一根爱的长线,也有一双持着长线的、越来越衰老的手?
     传说北风是天空最小的孩子,最后一个被放出来,天空叮嘱他一定要回家。可是贪玩的北风,只顾一路向前,宁肯在大地上流浪,也不稍一回顾,渐渐,他找不到回家的路途。
     所以每当北风起时,天空都有那样忧愁的脸容,风里有低低的呜咽,我们从来不曾听到。是否成年之后的我们,都是那不肯回头的北风?
     他想,在下次寒潮来临时,他仍会赶在北风之前,向深圳投去问候和叮嘱,可是他的第一个电话,应该是往哈尔滨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