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鸟500字说明文初中:水浒调兵遣将的玄机(壮大期,连载十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1:21:00
本篇是继续上一篇《水浒调兵遣将的玄机(壮大期,连载十五)》。话说关胜被俘,投靠了梁山泊,那么宋江的后顾之忧自然而然就没了,再度攻打北京大名府于是便被提上日程。

  在此,很在必要提一提关胜投降一事,我总觉得关胜做人不太厚道。

  上一篇我曾经提到过,关羽是“忠义”的化身。那么,宋江的招牌又恰恰是“忠义”二字,既然关胜是关羽的嫡派子孙,所以关胜的投降是为了“忠义”而投降。同时为了使关胜更信服宋江的“忠义”,施老爷子还专门安排了阮小七和呼延灼给给他上了两堂生动的教学课。最终宋江计擒关胜,刀下留人,关胜便因“忠义”而留下来共同“替天行道”了。

  事实上关胜真的是“忠义”之人么?

  关胜在攻打梁山泊时,与众人对阵之际骂道“水泊草寇,汝等怎敢背负朝廷!”与宋江单独对话时骂道“汝为俗吏,安敢背叛朝廷?”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得出来,此时极刻划关胜对于“背叛朝廷”者的鄙夷、不屑和愤怒。未曾想,自己一旦被俘,却也做了“背叛朝廷”之人了。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关胜在体制内存在的作用,就是替政府卖命。这是一种契约精神,关胜最终背叛了朝廷,也是违反了这个“契约精神”。

  这个契约精神名词并非我所独创,这是《血色浪漫》中钟跃民的动员令中提到过的。钟跃民在给即将上战场的弟兄们说,“天下太平时,国家养着我们,国家有事时,我们就要为国家流血牺牲,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也就是说,无论这个国家如何,是否真如宋江说的“朝廷不明,纵容奸臣当道,谗佞专权,设除滥官污吏,陷害天下百姓”,作为职业军人的关胜,都应该拼了老命前去攻打梁山泊才对。

  当然,这儿有个所谓的“正义”和“反动”的定义所在,是否值得为腐败的政府卖命值得商榷。但是我们用倒推法来倒推就可以知道,梁山好汉并非代表着正义,而大宋政府也并非代表着腐败--因为到最后,梁山全伙受招安,又重新回到了体制内,如果说他们现在是正义,那么岂不代表着最终的“弃明投暗”?所以我换句话说,没有永远的正义,只有永远的利益,从中就可以折射出关胜的人品确实有问题--对于他而言,给谁卖命都是一样,无所谓正义不正义。既然无关正义与反动,那么契约精神对他始终有效。

  如果朝廷真是腐败得无可救药,以关胜天生的“忠义”,他必然就会有较高的思想觉悟,用不着宋江开导也应该认识得到自己应该背叛朝廷了,可是当朝廷养他时候,他安心拿着朝廷俸禄,当童贯破格提拔他的时候,他欣然接受。从这点上来说,关胜浑浑噩噩,价值取向不明确,属于“有奶便是娘”的那一种人。

  关胜与乃祖关羽之“忠义”也有所不同。关羽之忠义,体现在身在曹营心在汉,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等,始终奉刘备为主;关胜之忠义,体现在哪儿呢?对朝廷不忠,对童贯不义,这对于关胜作为一个职业军人的个体来说,是一个原则问题。若我是宋江,我还真的怀疑关胜同学投降是权宜之策,是“身在梁山心在宋”呢,做个超级无间道也未偿不可。

  关胜被俘之后的言语也很有意思。在讨论是否投降的时候,居然是“无面还京,俺三人原早赐一死。”这说明,关胜和关羽一样,都是死要面子之人。败军之将,理应军法处置,要不自己抹脖子也行,但此时关胜考虑的居然只是“面子”问题。而当宋江放低姿态,说“将军倘蒙不弃微贱,一同替天行道。若是不肯,不敢苦留,只今便送回京”时,关胜看到自己在生命悬于一线的情况下,宋江居然还给自己这么大的面子,戴了这么高的一顶帽子,所以只好投降了。

  这儿看出两个问题,一、面子问题害死人,二,宋江高超的政治思想工作技巧。面子问题不多说了,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因为抹不开面子而不得不做了违心的事情,这是正常的。但是宋江的“总政治部主任”角色,着实厉害,有机会我来总结一下宋江做政治思想工作的一些套路。

  总之,我对关胜的不满,发了这么多牢骚,主要是对于最终他排名在林冲之上的不爽。

  既然关胜投降了,总得要拿点实际性的东西来,说白了,还是投名状问题。在林冲上山时代,投名状只不过是杀个把行人,而现在时代发展了,个把人之类的投名状人家还看不上眼呢,所以投名状就得需要向大宋政府伸手了。总之,无外乎就是要在战场上露露面,顺便立些功劳,以示对原来自己的主子的决裂。在这种情况下,关胜就做前部正印先锋官,前去打大名府了。

  书中分兵派将是这么写的:

  关胜便起身说道:“小将无可报答不杀之罪,愿为前部。”宋江大喜。次日早晨,传令就教宣赞、郝思文,拨回旧有军马,便为前部先锋。其余原打北京头领,不缺一个。再差李俊、张顺将带水战盔甲随去。以次再望北京进发。

  以上有几个关键点,才是我们从《水浒传》中看调兵遣将的玄机的突破口,我们读书必须仔细,要从一些字里行间的细节,结合历史、生活、文学,才能发现从中的妙处。

  第一、关胜为报宋江的“不杀之恩”,从而愿意做前部正印先锋官,领兵攻打大名府了。这儿从侧面也证明了关胜的价值观是有问题的。我之前说过,关胜的革命动机不鲜明,价值观有偏差,从这话以及前面他投降的时候说的话都可以看得出来。关胜攻打大名府,不是他和宋朝有多大的冤仇,也不是他认识到朝廷有多么地腐败,而仅是为了报宋江不杀之恩。

  第二、“拨回旧有军马”,意思就是关胜还是带着自己的老部队去。嘿嘿,一般人看到此处,便会觉得宋江的胸襟是如何之伟大,如何“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可是这儿还有一层意思,关胜是带上自己的原班人马的,包括副将和普通土兵,全是自己原来的人。在关胜他们还没有完全融入梁山的体制的时候,他们对于梁山而言还只不过是个外人。此时关胜带去了自己原来的部下,万一再度反叛投靠朝廷,于宋江却毫无损伤--顶多再照原来那样再打一仗罢了。

  第三、原班头领不动。意思就是原来的人马分配得还是比较合理的,此次还是按照原来的建制去吧,免得又重新调拨。

  第四、李俊、张顺也去了。实在看不出李俊、张顺两个水军头领去有什么必要。第一次攻打大名府的经验告诉我们,即使没有水军,光靠那帮马步军的兄弟,拿下索超也不是什么难事。所以金圣叹点评曰“为安道全也,非为索超也,若诱索超之用之,用所以自掩笔迹也。”其实本次征战,水军于军事上并没有任何作用,之所以张顺出来,并不是为了立功,也不是为了水战的必要,而是为了下一回,宋江背上生大疽、张顺取安道全一事而出来的。当然,宋江也没有“前知五百年,后知一千年”的本事,也不知道自己要生病,这么安排,完全是施老爷子于叙述的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