侦查阶段 国家秘密:老公园的昔日风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5:40:26
老公园的昔日风景   昔日西公园内的塑像   昔日大同公园前的牝狼像

  立春一过,天气逐渐变暖,被称为城市绿肺的公园将再度被那些有闲又有情的人们引爆。今天,记者就提前领着大家逛逛长春的老公园,并给大家讲讲发生在这些公园里的趣闻轶事,给读者游玩时增加些许谈资。

  胜利公园:

  日本人偷来的公园

  记者 张贤达

  地处人民大街北端的胜利公园是长春建设较早的一座公园,也是给很多人留下快乐回忆的地方。说起胜利公园的起源,记者觉得说它是日本人偷来的公园毫不过分。理由如下:首先,日本军国主义政府跑到中国来建造公园,本身就是一种偷窃行为。其次,纵观日本人建造胜利公园的过程,无论是勘测选址,还是买地建园都不光明正大。

  扎假辫子勘测地形

  胜利公园的选址非常有讲究。1908年,日本人规划满铁附属地时就划定了胜利公园(初名头道沟公园,俗称西公园)的预留地范围。据原长春史志编辑部主任于祺元介绍,当年,为了搞好满铁附属地的勘测、规划工作,日本派来了包括建筑学家、军人在内的10名专家。这些人为了方便开展工作,都化装成中国商人,人人都有一条大辫子。

  正是在这些扎着假辫子的日本人的勘测下,胜利公园的命运注定要落子在满铁附属地之内。

  私买农田建公园

  在讲述日本人背着中国政府私买农田建公园之前,得简要说明一下清朝的土地制度。和中国很多封建王朝一样,清朝的土地也是私有制。这就意味着哪怕是政府征用土地,也得向土地所有者购买。

  1906年,长春奉命开通商埠地,当局为了开疆拓宇,按照地理位置、土地情况等标准将土地分四个等级买卖。其中,一等地市价为1380吊/公顷,四等地为400吊/公顷。但是,当时长春的道台因为将已经开发好的熟地按照未开发的生地价格收购,弄得百姓们怨声载道,一度将官司打到北京城。

  1913年,日本人用熟地的价格购买生地抬高地价,又背着清政府和中国农民单独接触,私自购买了农民赵洛天的土地和房产。这样不但延伸了附属地的范围,而且也扩大了西公园的面积。那时的西公园向东越过人民大街,一直到今天的乐府大酒店。

  据长春市地方志专家于泾介绍,“日本人在获得地照、买契等手续后,令赵洛天举家远逃,胁迫中国官府承认既成事实。”

  那么,日本人为什么要背着中国官府“偷”这块土地呢?原来这块土地地势坑洼不平,有山丘,有水沟,且在日、俄势力范围的临界点附近。《长春旧事》作者李其颖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所在,“一方面,日本人想利用此处的地势做防御,同时日本人也看中了这里的水源出自伊通河,想把这里作为应急水源地。另一方面,当局为了维护国土,不准百姓私自买卖土地,日本人要想获得这块土地,只能偷偷摸摸地搞见不得人的龌龊勾当,骗得了这块土地。”

 

  儿童公园:

  发生很多大事的地方

  记者 张贤达

  如今的儿童公园是很多人最爱去的地方,很多以前只能在人民广场内看到的景象都被“复制”到这里。比如,早上晨练的人们在地摊前讨价还价,白天三五好友乃至更多认识的或者不认识的人聚在一起聊聊家国天下事……可历史上的儿童公园却并不像今天这般闲适。

  门前摆放过墨索里尼送来的“牝狼像”

  原名大同公园的儿童公园始建于1936年,是伪满洲国精心营建的一处休闲场所。可是在建成的短短两年内,这里就迎来了一件至今还被很多人说起的政治大事。1938年的某一天,行走在大同大街(今人民大街)上的人们突然发现大同公园门前多了一尊牝狼像的复制品。

  伪满洲国的公园门前怎么会突然摆上意大利罗马城的城徽?这里面有什么蹊跷。据长春市地方志县市指导处处长孙彦平介绍,这是二战时期轴心国之一的意大利墨索里尼政府送给伪满洲国政府的礼物。

  据说,这尊长1.3米、高约0.75米的铜制牝狼像现收藏于东北师大历史系。牝狼双耳直立,嘴巴微张,表情却带着一丝温和,长吻与腿部有微微浮凸的血管,狼身下面还有两个吃奶的男孩,雕像工艺十分高超。雕像对其后的伪满时期城市发展、“外交”活动及相关历史研究具有重大价值。

  开过展示伪满“成就”的“博览会”

  初建时的大同公园面积要比现在大得多。“除了儿童公园现址外,还包括吉林省文化活动中心及市游泳馆,即西到人民大街,南到解放大路一带。”

  原长春史志编辑部主任于祺元告诉记者:“1942年,日本人利用伪满洲国建国10周年的机会,曾在大同公园举办了一次博览会,在展示伪满洲国的各项‘成就’之余,还出售一些商品和食品。由于受到日本参加太平洋战争的影响,长春的细粮供应已经不能自保了。很多人纷纷来到这里,争相购买伪币1角钱一碗的面条。”

  有过容纳万人的露天音乐堂

  据《长春市志》记载,“大同公园建设以园林为主,占地面积33公顷。拦截流经公园内的黄瓜沟,筑成3.68公顷的人工湖,并修建了能容纳万人以上的露天音乐堂及长春市第一座游泳池。”1938年,在公园西南处建有一座下沉式露天音乐堂,可容纳观众1.5万人。露天音乐堂南侧建有游泳池。

  1950年对露天音乐堂进行翻修,用日伪时期赛马场坐椅补修观众席坐椅,初步满足群众观览的需要,也为以后开展全市性大型活动和接待国内外文艺团体提供了场所。这里举办过大型音乐会,李世荣、张培兰、包桂芳等都在此演出过,捷克、罗马尼亚等国音乐团体都曾经在此演出。

  “文革”末期,“四人帮”在全国兴起一股“敬建工程”(为纪念毛主席而修建建筑物)的风潮。公园的游泳池和露天音乐堂遭到严重破坏,有关部门准备在此兴建“毛主席纪念馆”,但不久就随着“四人帮”的倒台停工了。随后在此建成了今天的吉林省文化活动中心等建筑。公园面积缩小了。

  在今年的“两会”上,长春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祝业精建议政府将音乐堂恢复起来,一来可使百姓有娱乐场所,二来也可以恢复这里的历史原貌。

  牝狼像的由来

  传说两千多年前,战神马尔斯和国王的女儿莉西·西维亚私定终身,生下双胞胎罗马鲁斯兄弟。后来篡权者杀了西维亚,又把罗马鲁斯兄弟放在篮子里抛入了台伯河。篮子被冲上岸,一只母狼用奶水救活了罗马鲁斯兄弟。狼被猎人捕杀后,罗马鲁斯兄弟被猎人抚养成人。作为战神马尔斯的后代,他们臂力过人,骁勇善战,惩罚了篡权者,为母亲报了仇。母狼抚育罗马鲁斯兄弟的地方便被称为“罗马”。传说城徽上母狼哺乳的两个婴儿中的一个成了罗马城第一任国王。     长春动植物公园鸟瞰。 李岛 摄   南湖公园昔日雪景。 李岛 摄

  

  

  动植物公园:号称“亚洲第一”的“老虎公园”

   有人开过这么个玩笑:“想知道和你谈话的人是祖祖辈辈就生活在长春,还是近一二十年才搬过来的,有一个最简单的办法——和他多聊聊一些在长春约定俗成的老地名。比如把‘欧亚新发’说成‘二商店’,把‘长百’说成‘五商店’或‘五百’;再比如把“动植物公园”说成“老虎公园”,那这人一定是老长春人。”

  开园之初

  曾是无栏式放养场

  小吴在很小的时候和爷爷奶奶从外地来到长春的姑姑家。姑姑家住在南岭体育场附近的煤气公司宿舍,一抬足一落步也就到了离姑姑家最近的公园——长春动植物公园。可是小吴不明白,为什么动植物公园的门口上明明写着“长春动植物公园”,可姑姑一家却称之为“老虎公园”。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多,小吴才知道原来这是因为这里老虎比较多,老百姓习惯把它称为“老虎公园”。可 “老虎公园”当年到底有多少只老虎,已经很难查到了。

  据一些文史资料记载,1938年8月,长春动植物公园奠基并动工,1940年完成一期工程。当年以其面积之大,展出动物品种之多,号称“亚洲第一”而驰名于世。1942年10月,长春动植物公园竣工开园。竣工后的长春动植物公园主体是无栏式放养场,其中爬虫类馆是由高琦达之助(伪满重工业总裁,战后在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前为促进中日友好交流作出很大贡献)个人出资捐助。

  据长春市地方志专家于祺元介绍,刚刚兴建的动物园内还有家鸭放养场和银狐养殖场。与动物园相比,植物园的建设相对落后,仅完成了药草园的建设工作。

  一度凋零

  战争让这里成为废墟

  据文史作者一辰介绍,日本当局在1945年8月9日前苏联军队轰炸长春之后,匆忙杀死所有猛兽。几天后日本投降,剩下的动物无人饲养管理,任其流失死亡。园内建筑的砖木结构部分在前苏联军队占领时,已经被破坏得只剩下一片废墟。钢铁制成的空兽笼让老长春人依稀能回忆起这里曾经的繁华与热闹。

  解放战争时,动物园更是惨遭破坏。当时的长春已经成为战火中的孤岛,饿殍遍地,动物园早被洗劫一空。战后,这里立刻进行了重建,“老虎公园”的名称也被沿袭下来,但是很显然元气尚未恢复。1984年后开始恢复建设,1987年正式开园,动物由胜利公园迁回。人工湖将公园分成三个自然部分,如登上高30米(长白原野)的山坡,可把公园全貌及整个市区尽收眼底。

  南湖公园:差点儿成了高层建筑住宅区

  记者 张贤达

  春节前,记者带一位上海朋友从南湖大桥上经过,友人为南湖水域之大、景色之美而惊叹。官方资料显示,南湖公园是长春市区面积最大的公园,水域面积96公顷,与北京颐和园水域面积相似。这样的一座公园是怎样兴建起来的?有没有有趣的故事陪她一起见证历史的多彩天空呢?毁田弃地

  建起“黄龙公园”

  南湖公园的壮美不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赐,它是伪满洲国首都规划的亮点,同时也是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的污点。在上世纪30年代以前,现在的南湖公园一带农田遍布。前兴隆沟、袁家窝堡、西袁家堡、丁家窝堡几个村落环绕在农田周围。

  据吉林大学薛长鹏老师考证,袁家窝堡的原址在今天的南湖宾馆院内,西袁家堡在今天的南湖宾馆西南,丁家窝堡在今天的南湖大路西段以南。

  世代生活在这里的农民们过着鸡犬相闻的日子,袅袅炊烟像家门口那条叫兴隆沟的小河一样,陪伴着淳朴的乡亲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后来的南湖就是拦截兴隆沟的河水形成的,它流经现在的长春动植物公园,向东北汇入伊通河。兴隆沟的几条支流虽然不大,但是河道却很深,河中流水终年不断,灌溉着周围几个村落的田地。”薛长鹏老师细细地讲述着历史。

  但是这一切都随着一个由日本人制订的《大新京都市计划》的实施而湮灭于滚滚的历史红尘中。老百姓的田没了,地没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当时的中国人都不敢去的公园——“黄龙公园”。黄龙,顾名思义就是皇帝的意思。据说,1942年长春大旱,南湖公园在保障城市用水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日本人怕地震

  南湖公园得以保全

  近些年来,很多房地产商愿意拿南湖公园——新民大街——文化广场一线是龙脉作为炒作楼盘的噱头。后来,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些商人又开始主推靠近南湖公园这个城市“绿肺”而大赚特赚。“临近南湖的房子一处比一处贵”已经成了尽人皆知的现象。

  的确,在公园周边生活是一件惬意的事。这一点,狡诈的日本人早就想到了,而且围绕这件事还引发了一段争议。有关部门对南湖公园的规划开始于日本人制订的《大新京都市计划》。在这份计划中,日本人设想,长春气候干燥缺水,要充分利用新市区里的小河,形成有水的公园或绿化带。另外,他们也想到用这个水库作为城市的备用水源地。至于是否用水库周围的土地当公园还是有争议的。一种观点是修建公园,另一种观点是在湖畔形成由高层建筑组成的住宅区。持后一种观点的人认为,水面占去近1平方公里,绿地再占去1平方公里多,这是对土地资源的浪费,不如把公园用地改为住宅用地,建起日本国内当时没有的高楼,建造豪华住宅区。日本人当时的设想是在今公园东北部建造几幢十几层的公寓楼,设施要求是当时最先进的。

  这个方案当时就被否定了,原因很简单,日本人在东北还是执行日本的建筑法规。日本是个多地震的岛国,所以规定普通建筑物高度不许超过40米。

  南湖公园,一个由侵略者兴建的公园,最后竟因为侵略者的胆小而得以保全,这也许就是历史生动的一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