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购买协议:人教版普高课标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2教师用书 第三单元 第三节第七课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0:29:21
一、教育教学目标

  1.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本课依据课程标准内容目标第三单元第十条编写,其基本要求分析如下。

  3.10阐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了解我国的基本宗教政策。

  本标准要求学生了解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处理民族关系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这三项原则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本标准要求学生理解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是适合我国国情的选择。我国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成为世界上解决民族问题、处理民族关系最好的国家之一,充分显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本标准要求学生正确理解和把握我国的宗教政策。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它既保护信仰宗教的自由,又保护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我国宗教政策还包括政府依法对宗教事务进行管理,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2.教育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本课的教育教学目标可分为三个维度加以说明,现分述如下。

  (1)知识目标。

  ○知道我国有56个民族,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懂得我们伟大祖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明确我国已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明确我国处理民族关系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这三项原则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知道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明确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了解自治机关是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它既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又行使自治权。

  ○了解自治权是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政策,自主地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力,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范围、内容十分广泛。

  ○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国情的选择,具有显著的优越性。

  ○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是宗教信仰自由,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2)能力目标。

  ○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原则和政策,都坚持从实际出发,适合国情。我国的宗教政策遵循了宗教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使学生逐步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处理问题,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教材涉及一些学生已学过的历史和地理知识,帮助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获取新知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处理民族关系问题,既是一个国家的重大问题,又是我们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使学生懂得巩固和发展民族关系要从现在做起,尊重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与不同民族的同学团结友爱、和睦相处,逐步自觉地承担起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历史使命。

  ○长期的实践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大政治优势,使学生理解并拥护这一制度,进而承担起坚持和完善这项制度的历史责任。

  ○帮助学生认识我国宗教政策的正确性,明确宗教信仰自由是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我国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要体现。并且懂得要以科学的态度面对宗教,要接受无神论教育,弘扬科学精神,树立科学世界观。

二、教学内容分析及教学建议

  1.内容结构分析

  依据课程标准,本课内容由引言和三框构成。

  引言简明交待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要求学生全面正确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

  前两框讲民族问题,介绍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阐释我国的民族关系和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分析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最后一框讲宗教问题,介绍我国的宗教政策。

  第一框“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第一目“雪域高原的历史性跨越”,从西藏民主改革前后鲜明对比中提出三个问题,以此作为情景导入,有助于学生理解我国的民族关系和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有助于学生对西藏的历史性跨越作深层次的思考,让学生怀着深入探索的渴望进入本框学习。

  第二目“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首先,阐明我国是拥有56个民族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并通过探究活动,进一步认识我们伟大的祖国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其次,阐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但是,历史遗留的、民族间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差别仍然存在。我国处理民族关系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再次,具体分析上述三项原则。其一,民族平等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首要原则。宪法规定了各族人民都有代表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体现我国坚持民族平等的原则。我国各族人民都是国家的主人,平等地享有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其二,我国已形成了各民族相互依存、相互离不开的大团结局面。教材从民族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等方面,强调坚持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坚持民族团结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原则。其三,我国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是由“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教材通过引导学生对西部大开发战略意义的探究,使他们理解我国是怎样逐步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最后,概括三原则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第三目“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我们该做什么,能做什么”。这一目是本框的情景回归,要学生明白,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应从现在做起。首先,阐述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各族人民在现实生活中能够体验到的,要珍惜并巩固和发展它。其次,指出处理民族关系问题是一个国家的重大问题,也是人们面对的具体问题。巩固和发展民族关系,要人人付诸行动。教材在此设计了探究活动,使学生通过切磋、交流,进一步懂得应善于与不同民族同学友好交往,逐步学会处理民族关系问题。

  第二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第一目“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通过图示和说明展现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步入了法制化轨道,提出三个概括本框内容的问题,以此引领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已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法律、法规体系,了解和认识我国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正确性。

  第二目“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首先,阐释民族区域制度的含义,介绍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三个级别,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既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职权,又行使自治权。自治机关的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其次,简析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适合国情的选择。

  第三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显著的优越性”。首先,出示我国地图,让学生填写五个自治区,便于他们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势。接着,教材从四个方面分析了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第三框“我国的宗教政策”。

  第一目“我国宗教掠影”。这个情景导入用三个镜头,展现我国有五大宗教,它们有爱国爱教、团结进步、服务社会的传统,主张和谐、和平。让学生对宗教界有所了解,便于进入下面的学习。

  第二目“全面正确地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首先,介绍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其次,阐明我国政府依法对宗教事务进行管理。再次,阐明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最后,强调必须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第三目“弘扬科学精神”。本目是要学生明确应该如何面对宗教。首先,教材设置了探究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体现了我国对待宗教问题的科学态度。其次,阐述解决宗教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建设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形成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最后,阐明中学生是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必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探究活动的设计

  伟大祖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设计意图

  指导学生运用已有历史知识,印证我们伟大的祖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进而从思想感情上更加热爱中华民族,更加热爱祖国,也为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形成,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奠定基础。

  问题答案要点

  ○你能否结合历史课学习的知识,用史实印证上述观点?

  参见本课资料选辑1。

  教学提示

  ○为营造探究活动的生活情境,不妨师生共唱或播放《爱我中华》歌曲。“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民族是一家……”在脍炙人口的歌声中,师生带着中华民族的自豪感,探究“我们伟大祖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这一课题,效果会更佳。

  ○《爱我中华》歌曲会使学生内心产生共鸣,教师应把握时机,采取适当形式,用画面、语言帮助学生感受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抒发强烈的爱国热情,以深入理解我国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教师应用自己的亲和力和凝聚力为学生构建和谐、宽松的学习平台,调动学生将已知信息、已掌握的史实综合起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师生通过相互交流、共同研讨,得出问题的答案。

  西部大开发是民族地区大开发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济和地理知识探究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意义,使学生具体了解我国是怎样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

  问题答案要点

  ○你能否运用已有的知识,对这些观点进行阐述?

  (1)要弄清楚西部大开发的地域范围:国务院西部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确定的西部大开发的地域范围,是按照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地理位置和民族地区发展的原则,将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0个西部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内蒙古、广西两个北部和南部自治区划作西部大开发地域范围。27个自治州在西部,湖南的湘西、湖北的恩施、吉林的延边,这3个自治州虽不在西部地区,但也享受西部大开发的政策。这样,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83个自治县(旗)均属西部大开发范围。

  (2)参见本课资料选辑5。

  教学提示

  ○可运用图示将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地域展示出来,使学生清楚地看到西部大开发实际上是民族地区的大开发,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意义。

  ○调动学生探究的主动性、积极性。鼓励学生对于西部大开发重大意义的认识不局限于教材在活动中提示的四个方面,可运用多种方式收集资料,并整理、分析、归纳,发表有创意的见解。

  ○对于参与积极、思考深入、见解独特、语言流畅、表达准确的学生要给予赞赏,对于能发表看法的同学要给予鼓励。

  学会处理民族关系

  设计意图

  本活动提出了中学生可能面对的涉及民族关系的三个问题,旨在通过思考和交流,使学生明确应自觉、主动地与不同民族同学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并逐步学会处理民族关系问题。

  问题答案要点

  ○上述问题是我们可能面对的,你会怎样处理,说出来与同学交流共享。

  (1)作为汉族同学要尊重各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因为它是涉及民族关系的敏感问题。具体分析参见本课疑难问题阐释2。

  (2)应批评那种不利于民族团结、不利于社会稳定的思想行为;对制造民族纠纷的现象要抵制,并团结周围群众与之斗争。

  (3)对于自己所在地区对口支援的民族自治地方,要做些什么,应从实际出发,根据具体情况而定。还可全班、全校集体行动。民族自治地方的学生也可采取多种形式主动与外地区同学沟通。

  教学提示

  ○探究前要让学生有所准备,整理在处理与不同民族同学关系上听到、观察到的具体事例,或自己的所思、所为。掌握丰富材料,探究中才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感可发。

  ○探究中应引导学生结合具体事例谈。

  ○坚持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相统一。学习了民族关系问题,就要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逐步学会处理好民族关系,并自觉地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发扬光大、传承下去。

  民族自治地方的布局

  设计意图

  教材用一组统计数据,说明民族自治地方的布局与少数民族人口分布相适应。让学生填写5个自治区名称,明确5个自治区的地理位置,这样,既有利于深入理解前面探究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也有助于理解下面要分析的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问题答案要点

  ○你能够在地图上标出5个自治区的名称吗?你所在省或自治区里有自治州吗?如果有,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

  关于这个问题,可参见本课资料选辑6。

  教学提示

  ○让学生重点阅读地图上面的文字。通过阅读要求学生了解我国三级自治地方的数量,民族自治地方少数民族人口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比例,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区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比例。填写5个自治区,也应记住5个自治区的名称和地理位置。这有助于深入理解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巩固发展这一基本政治制度的重要性。

  ○在我国地图上寻找并填写5个自治区,学生运用已有的地理知识可分别在自己的教科书上自主完成。此活动给学生提供了一次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品尝成功的滋味。学习的成功,可以产生一种满足、快乐、自豪等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产生自我激励,进一步增强学好的信心。

  理解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设计意图

  出示三种观点,组织学生探究,了解我国宗教存在的长期性,进而认识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科学性、正确性。

  问题及答案要点

  ○结合上述观点,你是否对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有了进一步理解?

  参见本课疑难问题阐释4。

  教学提示

  ○探究活动的内容、方式可预设,同时,必须从实际出发,随时调整。在宗教问题上,学生思想中存在一些困惑,教师应有所准备。例如,学生常常会提出如何认识有些科学家也信仰宗教之类的问题。教师不妨从有代表性的问题入手,开展活动,既增强了针对性,又可使探究更加深入。

  ○在活动中,学生要自主探究,但绝不可自由探索,教师要善于引导和调控。当发言不踊跃时,教师要巧妙启发,鼓励学生敞开心扉,各抒己见;当遇到疑难或争论不休时,要及时点拨,开阔思路,引导学生向正确方向发展;当讨论离题时,要及时纠正,阐明中心和关键,防止浪费时间;当研讨出现错误观点时,要循循善诱,引领学生走出误区,但不可责备学生。

  3.教学提纲

  第七课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一、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1.雪域高原的历史性跨越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新中国成立后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3)我国处理民族关系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3.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我们该做什么、能做什么

  (1)处理民族关系问题是一个国家的重大问题,也是人们面对的具体问题

  (2)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要付诸行动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1.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

  2.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选择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显著的优越性

  (1)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2)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3)有利于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4)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三、我国的宗教政策

  1.我国宗教掠影

  2.全面正确地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

  (1)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2)政府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3)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3.弘扬科学精神

  (1)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形成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

  (2)中学生要接受无神论宣传教育,树立科学世界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这是本课重点。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制度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三种形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史无前例的伟大创举。按照课程标准要求,要学生了解这一制度适合我国国情,具有显著优越性。进而,准备承担起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的历史责任。

  (1)教材以图示和说明让学生了解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步入法制轨道,初步形成了以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为主干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法律、法规体系。民族自治地方的合法权益有法律保障。

  (2)阐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

  ①关键是要把国家与民族自治地方的关系讲清楚。我国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民族自治地方与国家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依照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

  ②建立民族自治地方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首要问题。根据宪法规定,它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建立起来的。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到目前为止,我国建立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

  ③设立自治机关。我国宪法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自治机关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既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又享有和行使自治权。

  ④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要向学生讲清楚什么是自治权,说明自治权是法定的,行使有法律保障,同时,上级国家机关尽其扶持和帮助的职责,也为自治权的行使提供了保障。教材将民族区域自治法关于自治机关自治权的规定,归纳为五个方面,用图示展现出来,帮助学生了解自治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范围、内容十分广泛,提高他们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认识。民族自治地方的学生还可通过社会调查和切身体会来探究教材提出的问题。

  (3)分析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国情的选择。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决定了我国既不能实行单纯以民族为单位的“民族自治”,也不能实行单纯以区域为单位的“地方自治”,而是创造性地将民族自治和区域自治结合起来,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是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的。由于民族区域自治采取了多级层次,一个少数民族不但可以在一个地方实行自治,而且还可以在很多地方与其他少数民族联合,实行不同层次的自治。另外,还建立民族乡作为补充形式,这保证了各少数民族在大小不同聚居区,较为普遍享有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利。我国解决民族问题,采取这种不同于国际上通行的特定政治形式,也是由千百年来,特别是近现代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决定的。可见,在统一主权国家内将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有机结合起来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在我国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4)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有显著优越性。教材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四个方面概括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教学中要将本目的探究活动组织好,并参考本目专家点评和相关链接栏目提供的资料,将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具体、有说服力地展现出来。

  2.我国的宗教政策

  这是本课难点。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也是多宗教的国家,特别是宗教对一些少数民族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与他们的心理、文化、风俗习惯几乎融为一体,这便使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往往交织在一起,成为长期存在的敏感而复杂的问题。正如江泽民所说:“民族、宗教无小事。”中学生,特别是东部地区的学生可能会有这样的疑惑: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允许宗教存在,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呢?这样,我国宗教政策问题自然成为教学难点。

  突破这一难点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围绕“我国宗教掠影”情景导入三个镜头提供的资料,说明我国宗教信仰者大约一亿人左右,他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最广泛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力量。

  (2)阐释我国的宗教政策。

  ①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其一,交待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内涵。其二,阐释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实质。中国共产党人是唯物论者,要宣传无神论,但绝不简单地把有神论与无神论的区别等同于政治上的对立。坚持广大人民群众在根本利益和政治目标一致的基础上,承认并允许信仰上存在差异。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实质就是使宗教信仰问题成为公民个人自由选择的问题。在我国,公民不论信教不信教,也不论信什么宗教,是公民自由选择的权利,谁也不得强加干涉。其三,强调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全面、完整的政策,既保护信仰宗教的自由、保护宗教信仰者正常的宗教活动,又保护不信仰宗教的自由。侵犯公民信仰自由这项基本权利,必须承担法律责任。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自由权利的同时,也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②依法对宗教事务进行管理。其一,所谓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就是政府依法对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宗教事务进行管理。这是政府管理社会事务的一项重要职责,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必然要求。其二,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打击犯罪,抵制渗透”。

  ③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我国宗教要坚持这一原则,是基于我国曾经长期遭受帝国主义侵略掠夺,有的宗教被帝国主义控制和利用的历史事实。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宗教摆脱了帝国主义控制,废除了宗教封建特权,其赖以存在的阶级根源也基本消失,宗教已成为我国信教群众自办的事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宗教活动受国际因素影响越来越大,这便要求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不动摇。一方面,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开展对外宗教交往,增进与各国人民及宗教界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贡献。另一方面,坚持抵御并揭露境外势力利用宗教对我国进行政治和思想渗透,坚决打击宗教极端势力,绝不允许境外任何宗教组织、团体和个人干预我国宗教事务。

  ④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是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宗教工作的成功经验作出的科学论断。其一,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既是社会主义社会对我国宗教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各宗教自身的要求。使学生了解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存在客观基础的,这就是包括信教群众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致性,我国各宗教自身的不断改革和进步。其二,要明确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是要求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放弃宗教信仰,而是如教材所述,实现“两个要求”、“两个支持”。教学中要结合情景导入的三个镜头把问题讲明白。

  (3)通过弘扬科学精神这一目的教学,让学生明确认识,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绝不是鼓励人们信仰宗教,而是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宗教。

  ①组织学生通过探究,深入理解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引导学生对以下三点达到共识。其一,宗教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一种意识形态,它的产生、发展、消亡是有条件的,当不具备宗教消亡条件时,企图用简单的强制手段去禁止和消灭宗教,不但达不到目的,反而是非常有害的。只有依据宗教自身的发展规律,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科学处理宗教问题,才是明智的。其二,在我国,宗教信仰成为公民个人自由选择的问题,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体现我国人民享有充分的民主权利。其三,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有利于调动不同信仰的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过程,也正是人们逐步认识真理,从宗教中解脱出来的过程。

  ②在上述探究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要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要形成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逐步消除宗教存在的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在保护宗教信仰自由的同时,创造宗教消亡的条件,这是解决宗教问题的根本途径。

  ③中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要自觉地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接受无神论教育,弘扬科学精神,树立科学世界观,承担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责任和光荣使命。

四、疑难问题阐释

  1.我国是怎样实现民族平等的

  “民族平等”作为一种政治口号,最初是在17、18世纪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斗争中提出来的。无产阶级的民族平等是在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在对资产阶级平等口号加以本质改造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提出了完整的民族平等的理论原则。

  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的彻底性和实践性。在实践民族平等问题上,以反对民族压迫、民族歧视为出发点,以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为基本点,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民主政治为政治保证,以发展经济为物质基础,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为指导思想。

  我国的民族平等具有鲜明的特点。一是民族平等主体的广泛性。我国的民族平等是组成中华民族大家庭的56个民族的平等,不管人口达11亿多的汉族,还是人口只有几千人的珞巴族,不管是新中国成立前处在何种社会形态的民族,在社会主义的新中国一律平等。我国民族平等权利中的集体权利和个人权利都得到充分保护和保障。例如,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这一民族集体权利,有44个民族建立了155个民族自治地方。民族成员个人的基本权利都得到了尊重和保障,如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利、接受教育的权利等。

  二是民族平等领域的全面性。我国的民族平等权利涉及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从政治领域到经济领域,从文化领域到教育领域,从科技领域到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各民族都享有广泛的权利。这些权利包括各民族共有的权利,还包括少数民族专设的特定权利。我国各民族人民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享有完全平等的权利。

  三是民族平等内容的真实性。我国的民族平等是国家宪法中规定的,国家的民族政策中确定的,党和国家的民族工作中切实贯彻落实的,因而,民族平等不仅是法律规定的权利,而且是现实中真实享受的权利,社会生活中实实在在地得到体现的权利。

  各民族平等参与国家事务管理是民族平等的主要体现。在我国,各少数民族与汉族都以平等的地位参与国家大事和各级地方事务的管理,而且少数民族参与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受到特殊保障。在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中,充分反映了对少数民族权利的尊重。人口特别少的民族,即使达不到规定的产生一名代表的人数,至少也有一名代表。从1964年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始至今,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代表。从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至今,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少数民族代表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所占名额的比例,均高于同期少数民族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

  在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每一聚居的少数民族都有代表参加当地的人民代表大会。散居的少数民族也有自己的代表。

  全国现有少数民族干部280多万人。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都有相当数量的少数民族人员,参加国家和地方事务的管理。

  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各民族在享有各种权利的同时,也要履行相应的义务。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各民族的义务既包括对国家社会的义务,也包括各民族成员之间的相互义务。

  2.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1)民族的风俗习惯是指各民族的衣着、饮食、居住、生产、婚姻、丧葬、节庆、礼仪等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方面相沿成习、广泛流传的喜好、风气、习尚和禁忌。风俗习惯具有民族性、群众性、地域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特点。它不同程度地反映一个民族的经济、文化、生活方式、历史文化传统和心理感情,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之一。特别是我国各少数民族都十分珍视自己的民族风俗习惯,往往把对自己民族风俗习惯的尊重或歧视看成对自己民族的尊重或歧视。如何对待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是涉及民族关系的十分敏感的问题。

  (2)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民族风俗习惯的自由。我国特别强调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因为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是贯彻民族平等原则的体现,有利于消除历史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增强民族团结。因而,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绝不是小问题。

  (3)我国不断加大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工作力度。1993年发布实施《城市民族工作条例》,对于尊重少数民族的年节、饮食、丧葬习惯等都作了明确规定。中央有关部门多次制发文件,要求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1997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还增列了“非法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罪”。同时,强调不得在出版物中有伤害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内容。

  3.共产党人是唯物论者、彻底的无神论者,但我们国家还允许宗教存在、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1)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符合宗教的发展规律。宗教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早已存在于现实社会中,承认并允许它们存在,正是坚持唯物论的体现。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每个具体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不存在任何永恒、绝对的东西。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也有它产生、发展、消亡的规律。在我国,随着剥削阶级的消灭,宗教存在的阶级根源已基本消失。但宗教存在的历史根源、社会根源尚未完全消失,认识根源和心理根源依然存在。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程度及人们的认识水平远没达到足以消除宗教存在根源的程度。对精神世界的问题,任何企图用强制的手段去禁止、取缔、消灭都是无能为力、无济于事的。相反,它只能激起人们的宗教感情而掀起宗教狂热,这是极其有害的。面对宗教的存在,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遵循客观规律的科学态度,是明智的、正确的选择。

  (2)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的要求。社会主义是比资本主义更高更优越的制度,不仅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政治文明。承认并允许思想信仰上差异的存在,并且给不同信仰的公民以平等的权利。宗教信仰问题,在我国由公民个人自由选择,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公民享有的民主权利。这是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要体现,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

  (3)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是从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服务的。共产党人虽不信仰任何宗教,是无神论者,但更为重要的是在整个社会主义时期,包括信教群众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政治目标是一致的,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发展生产力,摆脱贫穷落后,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共同繁荣。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有利于调动不同信仰的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这个过程,也正是人们在实践中认识真理的过程,最终人们会自觉自愿地放弃头脑中的神灵、上帝,把自己树起的菩萨放弃。这将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创造了宗教走向消亡的条件。可见,这是一项积极的政策。

  (4)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也是由宗教的国际性特点决定的。宗教信仰问题涉及群众关系、民族关系,也涉及国际关系。当今世界,宗教信仰是一种国际现象,据统计,各种宗教信徒占世界人口的80%。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国际交往不断扩大,宗教界已成为我国对外联系的一条渠道,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有利于增强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团结,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4.既然宗教信仰是公民个人自由的选择,为什么中国共产党党员不能选择

  共产党员不能信仰宗教,不能参加宗教活动,这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原则,也是党的纪律的明确要求,是一个合格共产党员的起码条件。因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共产党员就是要坚定信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是与宗教有神论的唯心主义世界观根本对立的。共产党员是无神论者,不但自己不信仰宗教,而且有义务向群众宣传无神论。

  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要把参加某些纯属民族风俗的活动与信教、参加宗教活动区分开来。共产党员不应脱离群众,要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参加一些传统婚丧仪式和群众性节日活动,不应被视为信教或参加宗教活动。

有谁可以给我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1生物必修2教参答案拜托!!急用!! 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 必修)电子书下载 哪里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英语(必修)的 MP3免费下载 感激不尽!!!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修4的单词课文的MP3 急!急!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实验修订本·必修)英语朗读与听力录音 请问普通高中课程新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修一的听力哪里可以下载? 思想政治必修1第六课的参考答案 在北京去何处可购到高三思想政治教科书 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制义务教育九年级思想政治教科书 跪求人教斑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高一上册 数学 答案 成都市哪有卖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 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制义务教育九年级思想政治教科书的全部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日语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英语》第一册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怎样学?有学案或每课的知识框吗? 请问!人称小学语文课本“人教新版”,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么? 在那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为什么要出版小学标准实验教科书?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中国历史 思想品德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使用范围是? 有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紧急求救!谁有新编教材高1高2高3英语说课稿???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 那本书啊! 高中数学必修2 关于山东科技出版社物理实验教材(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