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勃南:标普将15个欧盟国家主权信用列入前景展望负面名单 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5:02:08

标普将15个欧盟国家主权信用列入前景展望负面名单

www.eastmoney.com2011年12月06日 06:01牛海荣 庞勇新华网 手机免费访问 eastmoney.cn|字体:大中小|我有话说 查看评论(10)

  “默科齐”巴黎会谈启大幕 欧债危机迎来关键一周

  欧债危机再度迎来关键的一周。本周,欧元区将迎来央行议息和欧盟峰会等重大事件。鉴于近期欧债局势显著恶化,外界对于本周欧盟峰会达成“突破性”成果的预期有所增强。欧洲股市周一开盘后多数上涨。

  5日,德国总理默克尔与法国总统萨科齐再次在巴黎会面,就如何修改欧盟条约等问题协调立场。近期,德法两国领导人为了债务危机频繁共同露面,以至于媒体专门为两人造出了一个新名词——“默科齐”。

  德法领导人谋求统一立场

  “我们正面临最关键的时刻。”欧盟委员会负责经济与货币事务的委员雷恩这样描述当前欧元区的现状。而这一点似乎也得到了其他欧洲领导人的认可。

  在万众瞩目的欧盟峰会即将召开的这一周,欧盟的政治家们展开了密集的外交活动。本周一,默克尔将赶往巴黎与萨科齐会面。两位领导人上周都分别就债务危机阐明了立场,周一的会谈旨在消除分歧,为晚些时候的峰会统一立场。在上周四和周五的讲话中,萨科奇和默克尔都强调了当前危机的严重性,并表示需要对欧盟条约进行修改以及制定更严格的财政纪律。

  不过,双方在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方面的想法仍相去甚远。据外媒报道,两人的主要分歧在于,默克尔希望区内成员国将预算控制权交给更高的欧洲财政当局,并赋予后者否决权;而法国则希望,区内国家有权对财政无度的国家采取惩罚措施。

  按计划,萨科齐和默克尔将于北京时间周一晚20时开会,此后将召开新闻发布会。

  不过,德法两国希望推动的改革需要经过欧盟27国领导人在周五的峰会上批准。英国等国家已明确表示,将阻挠德法希望尽快修改欧盟条约的努力。

  为了在欧盟内部统一立场,推动本周的峰会达成实质成果,欧洲乃至美国都在积极采取外交努力,化解各方分歧。有分析认为,如果各国能够在本周的峰会表现出推进财政一体化的足够决心,欧洲央行可能会承担起更大的救市责任,为解决危机争取更多时间。

  周五欧盟峰会引人关注

  在“默科齐”巴黎会谈之后,周二,专门来到欧洲的美国财长盖特纳将在德国会见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以及德国财长朔伊布勒;周三,盖特纳将前往法国会见萨科齐以及西班牙新首相。另外,盖特纳还将在本周前往米兰会见意大利总理蒙蒂。

  随着欧债危机持续发酵,奥巴马政府近期也在与欧洲各国频繁进行政策协调,美国官员认为,欧洲的危机已经威胁到美国经济的复苏。美国财政部在上周末的声明中表示,盖特纳此行将与欧洲官员重点探讨应对债务危机等经济议题,并将敦促欧洲领导人采取更强力的行动来解决危机。

  此外,本周三,包括德、法、西等欧洲多国领导人都将前往法国马赛,出席在那里举行的一个活动,预计债务危机也将成为最热门的话题。默克尔则计划在8日会见西班牙当选首相拉霍伊,为她有关欧债危机解决建议拉票。

  不少欧洲人士表示,未来几天将决定欧元的未来。萨科齐上周更警告说,如果本周的峰会最终失败,“世界不会再等待欧洲”。9日,欧盟27国将在布鲁塞尔召开领导人会议,探讨解决欧债危机的良方。德法两国希望,通过协商敲定对欧元区17国实施更严格的财政政策,并在周五的峰会上说服所有欧盟27国支持这一决定。

  高盛资产管理公司主席奥尼尔在给客户的最新报告中写道:周末的一次成功会议可能会让我们怀着愉快的心情欢度新年假期,但如果这次会议失败,谁的日子都不会好过。

  欧洲央行被寄予厚望

  不过,即便这周的峰会就加强欧洲财政联盟达成一致,也并非一朝一夕能付诸实施的,因为首先这必须经过欧盟条约修改,这一过程可能需要耗时超过一年。在此过程中,意大利、西班牙等重债国能否顺利挺过融资难关,存在很大变数。近期,意大利国债收益率仍徘徊在7%左右的不可持续水平。

  一个正面的进展是,欧洲央行开始发出积极信号。此前,欧洲央行一直对于外界要求其加大收购欧元区国债、甚至成为“最终借贷人”的呼声持抵制态度。不过,近期该行的立场似乎有所松动。

  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上周暗示,如果欧元区各国政府实现更紧密的财政联盟,或者至少订立“财政契约”,央行可以加大干预力度。市场普遍预期,在本周四的议息会议上,欧洲央行将宣布降息并扩大流动性工具,包括大规模的国债购买计划,这可能为欧元区解决危机争取更多时间。

  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4日报道说,欧洲央行正在筹备一个规模1万亿欧元的欧元区注资方案,而德国总理默克尔也愿意有条件地进一步将控制欧债危机的使命授予欧洲央行。但前提是欧元区领导人能就广泛的政治和财政改革达成一致。(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