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吉猕猴桃百度百科:长春老建筑物语—纪念公会堂及长春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2:38:00

长春老建筑物语—纪念公会堂及长春座

   长春纪念公会堂,1922年竣工,位于长江路与东三条街交汇处。所谓的公会堂,就是供公众集会和娱乐的地方,而长春这座公会堂又加了“纪念”两字,缘于这座公会堂的建立,是为了纪念日本大正天皇执政十周年。在日本的纪元年上,1911年明治天皇去世,1912年起改称大正元年,而大正天皇1925年去世,昭和元年从1926年起算。简单换算公历年就是大正加11(这跟民国是一样的);昭和加25……


        纪念公会堂建立之初,北边并没有剧场(现人民艺术剧院),只是一座不算很大的建筑。其地面二层、地下一层,正门立面为黄色瓷砖贴面,并配有六根装饰柱,屋顶为蓝色琉璃瓦,配有老虎窗;前有停车道,但并没有门厅。整栋建筑虽算不上大气磅礴,但称得起庄严肃穆、气宇轩昂,跟前面介绍的老建筑风格明显不同,其中加入了许多的东方元素。这里之所以称“东方元素”而不是“日本元素”,是因为日本西化前,没什么自己更多的东西。就算有,也是从中国唐朝搬过去的,简洁的“长坡屋顶”是最显著的特点,到过西安和日本,就更能体会这一点。这栋建筑的设计,因为“纪念”两字的含义,决定了要不同于满铁早期建设的纯西洋式建筑,更像后文陆续要提到的“兴亚式”(又称“帝冠式”),从其设计和建设的时间看,可以理解日本建筑师是在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来诠释建筑的风格。


        说这座建筑是用来演戏和放电影,其实建立之初它的功能目的并不是这个。虽然也有小剧场可以做这个用,但一般的演戏和放电影是在其西边紧邻的长春座,而长春座在纪念堂建成前就有了。所以,开始这里更多的是做各种展览和举办仪式所用。在后来北边的剧场修好后,这里才成为功能齐全的演艺场所。
    说起来这座建筑和旁边的长春座,不知是“金木水火土”的那根筋搭错了,“火运”极强!先后在两场大火中几近焚毁。1939年8月,一场大火将纪念堂整栋建筑基本焚毁。因为这里“纪念”所包含的意义不容忽略,所以立即由当时日本著名的设计师中山克己重新设计,在1939年9月动工建设,1940年6月竣工。这次重建,不但修复了纪念堂的原建筑(前门设立了雨搭),还在此建筑北边修建了一座能容纳1200名观众的“大讲堂”(现在的艺术剧场),并于1941年9月竣工。这座大讲堂的特点是有一个可以人工驱动的旋转舞台,用于演剧的布景置换,剧场内声学的结构设计极为合理,各角落均能清晰听到舞台演员的声音,据说1959年修建人民大会堂的时候,还有专家特来考察。而外观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大门口网格式的彩色组合玻璃落地窗,每一格的玻璃在夜晚发出的色彩斑斓的光亮,堪称整个建筑的点睛之笔。

        1945年8月长春光复后,国民政府将其改为“中山纪念堂”,在1946年1月,蒋夫人宋美龄在公子蒋经国的陪同下,来到长春慰问苏联红军,就是在这座中山纪念堂内进行了慰问演讲。宋夫人的风度和口才是世界知名的,时至今日,大家才陆续能从老记录里得以见识。尤其是当年在美国国会的那场情真意切的经典演讲,让美国人见识了东方的端庄美丽和睿智谦逊,其真其情,足可以传世。

        1948年10月长春解放后,“大讲堂”部分变成了“东北电影院”,后改名为“人民艺术剧场”,而“公会堂”进驻了长春市文艺工作团,1953年10月变成了长春市话剧团,在此后的时间里,市话剧团跟省话剧团分分合合。从1978年1月后,“省话”和“市话”再次合并成了一直到现在的长春话剧院。1979年闻名全国的,由赵国庆编剧的话剧《救救她》原版就是在这里诞生的,而从这里走出来的目前国内知名演员有李幼斌、吕启凤、何伟、徐松子等等,而各个时期其他的著名艺术家更是不计其数。而当时纪念堂的主建筑,已经被诸多的临街门市房包围,不进院根本看不出任何的风采。

        2008年的时候,政府决定将此建筑进行修旧如旧的保护性整修,两年多后,这里基本恢复了往日原貌。应该说尽管也有些瑕疵,但现在的水平比2008年前好多了,此事值得给政府加分!也为以后能有更多的好东西出现带来了希望!下边分别是纪念堂和大讲堂修复前、修复后的图片……

(整修前的模样)

 

(八十年代末的模样)

(拆除重修前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