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效唑跟花果灵:华夏空间的构建(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9 07:44:08
关于[华夏空间的构建(三)]的字幕:
  • 我们中国古代的地理知识的特点.
  • 我们再到这个地理学里,中国古代地理知识的特点,也是在,限定在这个范围之内,外面的世界都是一些神怪的传说。神怪的传说之所以能够存在,都是因为中国的古代的文人们,主流文人们不重视它。不重视它,那么那些地方的知识就保存了很多原始民间的特点,而在原始民间的特点里面,有许许多多神怪的传说。而在主流知识分子,他们所关注的这些地方,按照孔子所强调的那种,我们不要谈太多的鬼神。不要谈太多鬼神,按照这样的思路,包括司马迁在内,他们都是非常现实主义地来认识我们的核心世界。
  • 司马迁在《史记》里面,没有任何鬼话,司马迁说得非常清楚,在讲一个这个地方的时候,那些鬼话神话“余不敢言之”。司马迁说,我不敢说。司马迁说的都是现实主义的可信、可靠的知识。
  • 所以只要是我们知识分子,我们古代知识分子真正关注的地方,他一定会了解、发现、积累一些非常非常现实主义的可信的知识。
  • 但是,因为他们的华夷之变的思想,他们轻视周围这些地方,我们古代长期的这些地方的地理知识,都依然保留着那种神怪传说的特点。
  • 那么只有,在早期吧,只有一次机会,我们稍微有所突破,那次机会就是非常有名的张骞通西域。张骞通西域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就是当我们中国的一些上流的一些主流的,就像这样一个社会阶层的人们,他们真正要关注一个地方的时候,他们是认真和现实的。
  • 因为西域当时在政治上非常重要,这个我们都知道,为了联络西域的一些国家来对抗匈奴,所以汉武帝非常认真地派使臣张骞去通西域,这是一次高层的交往。那么张骞回来之后,讲述了大量的西域的现实的准确的知识。
  • 正是在这个知识的基础之上,司马迁写了《大宛列传》。大家看一看《史记》里面的《大宛列传》它是讲西域的,没有一句鬼话,讲的都是非常现实的。而且在前言上,司马迁说,关于西域还有一些书,比如说《禹本纪》,比如说《山海经》,这种书里面关于西域有许许多多神怪的传说,司马迁明确说“余不敢言之也”,我不敢讲这样的话。我讲的都是一些,他讲随后他记下来的,都是非常现实主义的知识。
  • 就是说如果我们,我们古代的这些人们他真正地 关注一个地区的话,他会改变那个地区原来的知识特点,他会把那个地区变成是一个可以认同的,可以理解的一个现实世界的一个部分。那么当知识变成这样的时候,那么中国的文化,中国的文明,就会很自然地扩展到那个地方,发展到那个地方去。所以西域,应该是,西域本来是夷人世界,但是因为专门地关注,把这个地方变成了一个可以认同的一个华夏的范围。
  • 我们知道,汉武帝随后设立河西四郡,所以我们看到就是一种观念,知识,政治,它们的对西域的一个整个的,一个整体性的变化,那么这些东西是和突破这种华夷之变,思想的突破是有关系的。不突破这个东西,四夷都是一种半人半兽,都是那样一种状态。
  • 这个郑玄,郑玄是我们知道他是一个东汉时期的一个大学者。他说四夷是可以通鸟兽语,四夷这些人,懂得鸟说话,懂得兽说话。也就是,他们就是中原这些高高在上的人们,把那些人看成是半人半兽。
  • 这个是一个非常错误的一种认识。而这种错误的认识,我们可以看到它有很深很深的,一些观念上的、世界观上的一些很深厚的一些背景,这样的基础。
  • 所以正是这样的一些东西,他把这个地方看得是特别特别地好,把这些地方看得是特别特别地糟。这种情况充斥着我们的古代的地理知识体系当中,充满在中国古代的地理知识体系当中,也控制着中国人的世界观,一直到西方人,西方人我们知道,西方人开始是带着知识来的,是吧? 但是我们发现,他那些真理,怎么中国这些知识分子面对真理的时候不服从啊?怎么不去服从那些真理啊?
  • 所以问题又来了,真理不会给自己开路。我们今天说,我们有一种服从真理的精神。对不起,没那么简单。当你面对一个真理的时候,你接受还是不接受,要两说呢。
  • 所以我们接受西方人的真理,是怎么接受的呢?不是因为见到真理才接受,而是见到大炮才接受的。
  • 所以这个文化这种东西的传播不是那么简单,它有一些很深很深的一些观念,思想体系,意识形态,有很多这样复杂的一些背景。一个知识的转变过程,不是单纯的知识自身的问题,它是一个整个社会的问题。
  • 所以我们看到,西周这个时候,它是一个我们文明的创建时期,它创建了许许多多的东西。比如说它创建了一个至高无上的观念——道德,西周是人人谈道德。商代我们还没有看到这样的证据,商代敬神敬得非常厉害。但是西周的时候,我们看到大谈道德,什么事情都是道德,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思想转变。
  • 还有就是西周,它实行了全面,成熟,彻底的分封制度,同时我们也看到,西周它获得了这样一个疆域,领土的,这个疆域和领土有一个特点,它在东亚这一块比较好的 这个(地方),就是农业条件比较好的这个地方,才渐渐发展到了一种,发展到了它的这个边缘地带,渐渐发展边缘地带。而在边缘地带出现了巨大的文化的自然的 经济等方面的转换,在这种形势之下,西周才形成了这些观念,才形成了观念。
  • 而当时许许多多的问题,在边缘地区实际上是非常活跃,是非常鲜活的。我们最近有一本书叫什么,《华夏边缘》。有一位台湾学者,他就讲在华夏边缘出现的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这个题目很有意思。而在西周这个时代,华夏范围的确定,实际上就是边缘的确定。这个边缘的确定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在边缘这个地方,你会看到非常复杂的一些文化表现,这个是另外一个话题,我们在这儿不必多讲。
  • 我想就是这些东西,就是西周的这样一番思想的构建,最后奠定了一个深深的在中国人脑海里面,奠定了一个世界的模样,你这个世界的,或者说模式,在这个模式里面,我们注意,里面有价值观,它是一个结构,这个结构里面有价值观。
  • 那么后来中国人非常习惯地生活在这个里面,一千年,两千年,所以我们这个根基是非常非常地深的,这个根基是非常非常深的。
  • 后来,我们在表示,表示这个华夏的任何,任何这个世界的模样的时候,我们到处看到这种图形,这种图形已经成为华夏世界的一个典型的模式。我们会看到,许许多多不同的这样分层的这种方形的模式。
  • 这是一个这个“大国百里郊野图”,也画成这个样子。这是一个魂,就是中国人世界观的一个灵魂,灵魂就是这个东西。那么它包含了“中国”的概念,包含了“五服”的概念,包含了这些东西。
  • 那么在这个时候,我想我再介绍,给大家介绍一个词,就是这个词也意义非常大,就是禹迹。
  • 还是那个西周人,他在这个普天之下,他占据了这样一个华夏的大的范围,华夏世界,我们在文献中,忽然发现了一个专门的名词,这个名词可以说是我们华夏世界的第一个概括性的地理的名词,就是禹迹。
  • 这个词的文化含量,历史含量非常大,大在什么地方呢?大在它和大禹联系在一起,这是一个我们非常吃惊的地方,周人他用兵力打下的天下,但他却说,这个范围是禹迹。他把远古的那个大禹抬出来,作为一个高高的圣人的楷模,用他的名字来命名这块土地。
  • 我想这是一个很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思想史的情况。大禹太重要了,大禹这个人,这个传说人物,我们确实是这个,对他的认识的确应该是要加强他的这个文明含义;商代的时候,我们看不到这个名字,在商代的甲骨文里我们看不到禹的名字,但是到西周的文献当中,禹忽然间名满天下,所有伟大的事情都归功于大禹,甚至包括这个地理,这个文明地域的开拓,也是与他的名字联系在一起,就这片土地是他的足迹,在他的行为之下完成的,和他的这个圣人的名字联系在一起。
  • 这个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事情。那么大禹的传说在西周已经非常盛行,而且刚才我们讲的那个夏商周三大族群,这三大族群,我们有历史材料可以看出来,三大族群人人歌颂大禹,人人都歌颂大禹。
  • 说禹怎么这么了不起?他可以覆盖整个华夏文明世界,谁都认可大禹是我们的远古的圣人。商人说我们也是在大禹的这个范围之内,商人,商人的后代,也是这么唱着这种远古的颂歌。在《诗经》里面,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些东西。那么“禹迹”这个词在先秦的文献当中,也很容易看到,比如《尚书》里面,有“禹之迹”;《诗经·大雅》里面有“禹之绩(迹)”;《逸周书》里面有铜器,铜器铭文当中不止一次地出现这些东西。
  • 所以我们确实看到,在这个时代,人们不断地讲,我们都是在大禹的这个,这个禹迹的范围之内,禹迹的范围之内就是华夏,出了禹迹就是蛮夷。
  • 原来禹迹还有这样一个象征意义,它是我们中华文明核心范围的 第一个名词,第一个名字,禹迹,是一个十足的地理名词。“华夏”仿佛还有这个民族的意义,而禹迹是完全的、百分之百的地理的名词,它是第一个我们看到的区域的名词。
  • 这是秦国的铜器上的铭文,都讲它们是在禹迹的里面,足见这个禹迹,这个词在当时它的崇高地位,都讲他们在禹迹里面。
  • 所以像这样一种思想的认同,我们说是文化地理上的认同,不是一件小事情,正是因为有这一层面的,最基本的文化层面的 普遍的认同,这个历史才会顺利地走向大一统。我想这个过程,我们都知道,它不是一个简单的东西,我们看到了,很早的时候,就出现了这样一个基础性的东西。这些东西,做到了认同的 ,起到了认同的力量。
  • 禹迹,今天我们已经渐渐忘了,但是和它有密切关系的,就是这句话。这句话是《左传》里面,《左传》引更古老的一个书里面的一句话,叫“芒芒禹迹,画为九州”。
  • “九州”我们都知道,今天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九州”就是我们中国的一个代名词。的确是很早的时候,九州就等于禹迹,因为什么?九州是在禹迹的这个大范围里面进一步地区域化,是更细层的一个区域化。我们知道一个社会发展,它的成熟的表现,就是它不断地在区域上细化,区域的细化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特征。
  • 所以从“禹迹”过渡到“九州”,是说明了华夏文明在地理上,地理观念上的进一步的发展。从一个禹迹分割出九个不同的区域,九个区域,是九州。我想这个也是,自从“九州”这个概念树立起来之后,再也没有倒,到今天这个“九州”也没有倒,非常厉害,就是一个地理的名词,它是对华夏世界的又一种表述。
  • 我们说“禹迹”是一个表述,而“九州”是又一个表述,又一个对华夏整体世界的一个表述。所以这些地理概念,我想都是非常非常具有根本性的,对于我们认识什么叫中华文明,什么叫华夏文明这些东西,是不可缺少的。
  • 因为我们华夏文明不是一个小地域的文明,我们是一个大地域的文明。这个大地域的文明一定要有一些观念,概念,一定要有这样一些东西,才能把一个大的地域,它的文明的属性确定下来。这个属性确定下来之后,这个文明的每一个分子,都对它具有一种认同的心理,这样的话才会有一个大民族的,大地域的,多民族的,一种认同和一统的发展,这个一定需要这些东西。
  • 当然我们还要制造有实际层面的这个郡县制的一种严格的管理,没有郡县制的严格的管理也不行。但是严格的郡县制思想观念的这种先期的发展等等,是我们大地域统一国家,大一统王朝都是不可缺少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