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人蜂蜂窝药用价值:中国成人亲子关系其实很悲剧——父母需要怎样的教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3:45:35
原创 评分: 0 心情: 一般 天气:评论数: 1 人气: 8275 时间: 2011-3-25 2:24:47
IP: [221.238.*.*]
昨傍晚,一好友CY出差来京,是提早一周就告知的,是那种懂得、温暖、亲人般的朋友,互相尊重,互相支持,互相提供人生的解决方案,这般友情是到位的。
饭聊的其中一个主题便是CY刚从父母家里出来,以为是正常的父母子女的欢聚,不料CY却说刚才教育了一下父母。
CY 的父母年届80,曾是部队的干部,一辈子养育了三个孩子,两男一女,均是大学毕业且人到中年博士、硕士各有造就,然而父母却不知道同在京城的大儿子因病住院两个月,反倒是三兄妹彼此间保持经常的沟通与关心——确是不正常。
中国式的亲子关系, 人性弱点的放大与放任
生于1950’S后新中国的人们多是在同样的亲子模式中长大的.
一宗亲大哥谈起父母时,时常以旁观者的称呼、语气与姿态。他是孝子,为完成父亲遗愿,自费出版父亲的作品并将已出版的小说整合再版,母亲移居珠海后他每逢年节都要开车从深圳到珠海去看望母亲,然而母亲并不和他同住。
CY的家庭教育总括起来是军事化的管理,可想而知,父母除了严要求、苛责,就没有任何鼓励、表扬甚至温暖亲密的心灵关怀,在子女成年后亦没有获得父母任何的助力与贴心关问。
发小丽的父母自三个女儿小时起就动则破口大骂的,在骂声中长大的三个女儿出落得鲜花般漂亮,倒是有能力的父亲安排好了三个孩子的工作,但亲子关系依然不够平和、喜乐。知识分子的老爸在老伴去世后跟着大女儿生活却总是跟女儿闹矛盾吵架,他的孩子都是孝敬父母的。
我自己的记忆里,自小就没跟父母撒过娇,反倒是总是替父母着想、做些事情;就连妈妈要给我做新衣服我却要求妈妈将他们大人不穿的衣服改了给我穿,太懂事的孩子在亲子的世界里没有童年。好在爸爸是懂得爱的,所以我只感觉母爱不足。
溺爱,冰冷,盲区。
中国的父母大多是感性的,要么是疼爱过头,一切围着孩子转,苛苦自己满足孩子的一切物质精神需求;要么是板着生硬的面孔以家长的权威强加于孩子各种期望而不顾孩子作为一个人的健全心智成长;少有的子女教育感性理性平衡者,那种天伦的和谐是那么的难以企及。
在子女进入学习期、青春期、工作期、婚恋期,父母的关问、教育要么是物质的供给,要么是压力下的鼓动,没有心灵心理的进入、了解与辅导,中国的父母不懂得渗透进子女的灵魂深处和子女一同体味人生。盼儿女生个孙男孙女也多是出于自私的含饴弄孙之爷爷奶奶辈分的把玩心理之需。
中国父母自上而下的亲子品质实在算不上高。
控制,自私,扭曲。
相当一部分家长抱持施主与恩主的心态对待子女——我生了你,又操劳着把你养大,我是你的绝对权威,你得听话,你得孝顺,你得回报我,你得主动关心问好我,你得像对待领导那样恭敬我……当孩子不再没脸没皮地依赖父母而到了自立成人的阶段,作为一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尊严感回归心理,不适应的父母并不懂得变通以对待成人的心理、礼节与子女相处,于是乎很多父母子女无形中都在等待对方的重视与关怀,矜持、隔阂、倨傲居功心理导致两代人愈益缺乏沟通、关怀、温暖与理解,尽管有子女的金钱、物质供给,也有年关子女的千里奔赴承欢膝下的拳拳子心,但亲近接触时却总难有朋友般的互诉心曲、静好的咖啡语茶。
外化,影响,纠结。
佛家与西方心理学一致认为父母的心态会影响孩子的心行、造就甚至命运,可见亲子关系之重要与其道的核心价值。
然而父母们却是无意识的甚至是自我自私的,带给子女一生的痛苦与纠结而不自知。即便是父母时刻心系子女甚至帮助弱势的子女成家立业,但心理与灵魂处父母的责任依然是缺位的。为此,父母纠结、哀愁、担心,子女孤独甚至自顾自己的媳、夫、子,无法回复童年时与父母的亲昵。
学习亲情,懂得伦常之道,不负此生
中国式家长模式依然惯行,子女是绝对不能批评父母的甚至给父母提意见都不能,子女对不是的父母只能隐忍。CY般隐忍多年终于“爆发”立竿见影,父母承认了自己做得不好,在饭聊结束时,CY一的姐姐打来电话,告知弟弟父母奇怪、“反常”,居然发短信告知女儿天冷注意多加衣服,搞得一直习惯于父母漠不关心的姐姐在电话的那一头不可思议、弟弟在这一头哈哈大笑,教育父母的效果出来了。
人,都是自私的么?自私自我的父母尽管幸得宽容的子女自顾关怀父母,但缺失了父母子女天性里应有的温暖关怀、琐碎沟通与亲昵,父母的感受也好不到哪去,诚如CY”一条腿已迈进棺材里”的父母接受了孩子的要求与“批评”后能从善改过,心理便住进了正常的亲子温暖与真爱,将失落的亲情挽回,父母子女都将活得值当与欣慰了。
为人子女的科学性, 做我该做的
父慈母爱,是天理,很多动物种类做的够好,足以作为人类的样板;为人子女,是否宽严有度,于孝敬中导引父母偏离的心行,对于中国人来说实在是很尴尬甚至牵扯伦理纲常的纠结。
你懂得做母亲么?你懂得做父亲么?你懂得做儿子么?你懂得做女儿么?
宽容与不计较是真理吧。CY是始终如一一两个月从上海回京看望父母一次的,也每周坚持打电话给父母,所以他有资格“教育”父母;我呢,也时刻提醒放下母亲不够关问的自我表现,尽管付出自己牵系生母的心,做自己应该做的,心理舒服几多,也相机地与懂得的继父沟通,去影响妈妈微调自己、改善与子女的相处之道,最终是让母亲不再纠结于她遭历的不幸与历史,让天伦亲情还她一个愉悦的晚景。
真情是不求回报的,但需心灵映照,放下狭隘、自我,去力行情义天道,我们的心自会清净、平和、舒泰、无愧,也有令父母敬重并接纳自己意见甚至“教育”的可能。人无完人,父母也需要外力去触动、教化。所谓最大的孝是养父母心智也。
父母子女的人际关系与彼此影响是最甚的人生幸福指数,需要双向的共同学习、频繁交流与规谏,进而达成良性互动、实现彼此的无私关怀与奉献,我们才不会缺漏于人生、幸福,让潜藏于中国家庭的亲情悲剧转化为正常平实、最温暖处的亲情欢乐。
多年前的一个朋友sl,人过四十还总回家,且总是枕着老妈的腿,跟老妈聊天,那是亲子幸福的样板。
家庭情感与价值的贬损
父母之于一个自然人的意义是源头、是港湾、是温软的心灵寄托,也是一个人的生活模板;家庭之于一个社会人是回归的安全感、风雨心灵的栖息地、释放纯真的不设防专区。然而,我们的成人之心,潜意识里是痛苦大于亲情的,因为父母满足不了我们的上述情感慰藉与能量补给,我们的家庭内涵与价值有一定程度的未被发觉与实现,为人子女所寄望的心灵需求朋友、爱人或许能弥补,但总是因了家庭的基因与父母的心智而如影随形外化成自己的人生要素,缺漏在所难免,互为作用力,父母也会对我们有缺憾。我们都太需要学习亲情沟通、相处之道,进而柔化僵硬的亲情纽带,疏通心灵管道,幸福于父母子女的心地。
【链接】亲子教育专家董进宇博士首创的《亲子关系模型图》
“孩子有问题100%是家长有问题。”也就是说,是孩子与父母之间所形成的“亲子关系”对孩子的成长起决定性作用。  一百个人有一百种家庭教育方式,我们的祖先都是在一家一户各自独立的状态下被教育长大的,我们发现很多个体的方法和经验 不能普遍适用,我们必须摘到家庭教育的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才能为大众所遵循。
亲子关系模型是我们总结出来的教育孩子的规律,它代表着整个家庭要完成的主要任务。图上家长和孩子之间有两条带箭头的线,这代表着他们之间的互动关系。如果家长在孩子心中建立起绝对的责任,孩子相信家长无条件的爱着自己,相信家长所有批评、表扬的出发是为了自己好,如果孩子在潜意识里对此达到完全相信,那么这种关系是良性的是互相关爱、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的稳定关系。再这种情况下 ,所有教育孩子的最简单的事情,用苏联大教育家霍姆林斯基的话就是“伴随孩子成长”。但是,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的亲子关系是不稳定的,或者说是扭曲的,并不能真正信任家长。
家长究竟要在孩子身上完成什么任务
有太多的家长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学习上,其实那主要是学校的事。有很多家长对学校应做的事忙个不停,比如帮孩子作业,家查孩子作业监督孩子学而到都来劳而无功事倍功半我认为我们很多见张都是不务正业者,我们是中了别人家的地,荒可自己家的田。没有把自己该做的事做好。作为家长,我们要完趁的任务是培养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责任心、主动进取精神、学习兴趣和好习惯。这是孩子成长的六大核心软件,如果这些没有处理好,孩子是注定要出问题的。
第一个要镶进孩子生命里的软件是“自尊心”
当孩子开始尊重自己,把自己当作和别人一样的人来尊重的时候,孩子的主体人格就建立起来自尊心是孩子精神人格的脊梁。如果孩子没有建立起自尊心他就不会在意别人怎么看他,他就不懂如何去看别人的眼神,他就不会去研究人群的行为规则,他也就不会寻求别的尊重和认可,由此也就没有了上进心。这时通过批评来教育孩子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他不在乎你的看法,你的批评对他不起作用。没有自尊心的孩子不会主动参与群体活动,不尊重别人,不尊重自己。没有在群体中出类拔粹的愿望。应该说,自尊心是孩子的生命之火,是孩子成长的原点。自尊心没有建立起来,就等于孩子的生命之火没有点燃,因次他不会有成长的动力。
建立孩子自尊心的最好方法是尊重孩子,把孩子当作是和自己完全平等的人来对待,当父母尊重孩子的时候,他开始尊重自己,进而他会尊重别人这样他的“人化”过程才能启动。建立孩子自尊心的第二个重要方法是要无条件的爱孩子。当父母无条件的爱孩子的时候,孩子的自我价值回上升,他开始感觉自己很好,进而会产生寻求更好的动力。
第二个软件是要建立孩子的“自信心”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对家长来说,不能是一辈子的任务,至少是孩子25岁以前的任务孩子在离开家长以前,家长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孩子的自信心。自信心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就是说一个人不能一劳永逸的永远有自信心,他必须每时每刻的培养自己的自信心。自信心是一个人去做事时的主观心理状态。有自信心他可以发挥自己的能力甚至调动潜能,把事情做成功。假如打个比喻,自信心相当于电脑进入主运算程序的前置性程序。一个孩子如果没有自信心,当他面对一个习题时,他的大脑进入的是一个系统,启动的程序是如何来解释为什么没做上这道题,我为什么不行。而有自信心可以时可以进入主运算程序,他的大脑的注意力的焦点会集中在解题的方法上,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可以问题做出来。所以自信心是一个孩子能否做事的,能否把事情作对的核心和心理程序。诚然,自信心不是我们大家理解的挺胸抬头那摸简单。他是人们做事时的心理程序:一个自信的小学生,他面对试题时,大脑会深入到题的内部去做去找条件和结果间的因果关系,把题作对;如果没有自信的孩子,看到题马上会停留在题的表面,感受问题带来的压力和焦躁情绪,然后会想:这提怎摸这磨难?老师为什么会出这题?我不会做我妈会怎摸批我?结果20分钟过去了,他根本没做题而在想别的东西和感受痛苦。最后他会得出结论:你看我学不好吧,我还是不行。
第三精神软件是“责任心”
责任心是一个孩子意识到自己和其他人的相互关系时产生的主观心理状态。当一个人的行为与其他人的痛苦、快乐产生果联系,自己对这种联系很看重的时候,就产生责任心,一个孩子在课堂上讲话影响其他人,如果他有责任心就不会讲话了。责任心分为对内的和对外的责任心。对外的责任心比如对家庭、对别人、对社会的。我们要讲的是孩子对自己责任心,我们太多的家长没有在孩子心中建立起责任心,没能使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然后由我们来看管,来强迫,这样,等于孩子对人生的责任由家长承担了,家长当警察,孩子成了小偷,我们不断的在后面监督。如果孩子建立起对自己负责的责任心,我们家长的监督智能就可以解除了。责任心没建立,一个孩子是断然不能去积极进取的!孩子会变的被动,家长推一下他动一下。
第四个精神软件是“主动进取精神”
如果孩子自己要成长,自己要学习,那摸教育孩子就是太简单的一件事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习是一种脑力劳动,而脑力劳动的特点是,劳动者必须处于主动 学习状态才能学习好。如果没有主动进取精神,孩子是无法学习好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我们没有培养孩子的 主动进取精神,那么孩子将来是断然不可能在人生中成功的。没有主动进去精神,就意味着一个孩子对人生没兴趣,对人生没兴趣,整个人萎米不振、,那么这个孩子精神上是不可能发育成长的。
第五精神软件是“学习兴趣”
我在大学时读过苏联教育家写的《学习兴趣》一书,读完之后豁然开朗。那里的基本概念是说;兴趣是学来的,不是天生的。所谓兴趣是当孩子在做这种行为的时候,他能感受到快乐,不用意志力逼自己去做,形成自动反应叫兴趣。如果孩子在脑的神经系统中,作一个学科的功课会产生条件反射的快乐,学习兴趣就产生了,这种行为习惯是培养出来的,孩子第一次做这种行为是不会有什么快乐的,反复行为,最后不能用意志力,条件反射的把事情做对,再由于家长的表扬、鼓励,孩子找到了快乐,时间长了,形成自动反应了,每次行为孩子都能找到胜任自如的感觉。此时,所谓兴趣就产生了/我们有太多的家长认为学习好的孩子最有意志力,其实学习出类拔萃的孩子绝对不是靠意志力学习的。孩子晚上看书到一、两点钟,是因为有兴趣看书,不想睡觉,也不觉得累。如果凭意志力,是断然做不到的!因此我们得出结论,对于孩子来说要想使孩子学习好,培养学习兴趣是第一位的。而学习兴趣是家长从小对孩子进行培养的。
第六精神软件是“好习惯”
习惯即不用意志力就能做出的自动反应。好习惯是一个人快速成功的快车道。真正以学习为主的人,比如很多优秀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教授,没有人是靠意志力来学习的。这些人都是因为学习产生快乐才会没日没夜的做,后来就成了习惯。一个人的习惯决定了他日常的行为,而这些日常的行为就决定了他的成就。
总结上述观点,我们家长的任务就是要在孩子的大脑中镶入这些精神软件。家长好比程序输员,孩子像刚出厂的计算机,硬盘还没有经过格式化,需要一道道输入程序,然后才可以独立的使用。孩子只有变成独立的人才得以在社会上独立行走!
如果说孩子是我们雕塑的作品,那我们手中应有的工具是什么?
家长手中最重要的工具
第一条件是“无条件的爱”
作为父母爱孩子是我们的天性,但是有意识的爱孩子,是培养孩子最重要的一种方法,当一个孩子无条件的爱着的时候,他的自信心会大增,自己会尊重自己,进而回尊重别人。在他的心灵中会感受到自我价值的产生,即自我价值开始萌芽。而无条件的爱孩子,是培养孩子安全感和勇气最重要的方法。
第二个是“鼓励”
美国一个大教育家说过一句非常偏激的话:“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我不知道除了鼓励还有什么别的方法!”我认为这句话中当中80%的成分是真理。教育孩子,鼓励是每天要做的事情。告诉你的孩子:“没问题,爸爸相信你!”你要每天不断的巩固。可是大多数家长恰恰相反——‘你就是不行,谁家的孩子都比你强的多1’这些家长仿佛是专门来为孩子泄气的。每位家长都应牢记:孩子的自信和勇气是被鼓励出来的,而鼓励是需要每天做的事情!
第三个工具是“表扬”
表扬是孩子作对行为、取得成绩的时候给他加油的核心方法。当孩子的一个行为作对了,我们及时的表扬才能使孩子的行为固定下来,才能使他下次接着再做。所以表扬是家长经常要作的行为。孩子每天、每星期总会有优良的行为,或者取得小的成绩,比如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家长应及时的表扬,表扬会把行为确定下来。表扬是孩子生命成长的阳光,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被表扬就意味着事情做对了,被认可了,他的自我价值会上升,自信会增强。
第四个工具是“确认”
一个行为是对的,还是错的孩子是不知道的,家长要告诉孩子那些是对的,那些是错的。这里不带有任何表扬和批评,家长要客观的帮孩子培养价值观的一系列过程。所以,家长要知道孩子是不会自动知道那些是对的,那些是错的,这些都是学来的,是我们家长不断灌输的结果。比如去年美国双子大厦被炸,我女儿的班级产生了争论。他回家跟我讲时说:“爸,要把我吓死了!”我说:“怎摸了?”他说:“今天我们老师让同学们讨论一下双子大厦该不该被炸?我们班男生一起喊‘该炸’然后,老师说‘我觉得也该炸1’我们班有个女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认为不该炸,里面有那摸多无辜的人,这是针对政府的行为他们不该炸无辜的平民!’我们班男生一起喊;‘打倒***!’”我们老师不但不制止,还说‘我认为美国人太气人了!应该炸!‘“我问女儿:”你怎默认为的/“他说;”太不应该炸了!老师不该这呀!我告诉他:“你是对的,恐怖分子是人类的敌人,伤害无辜的人,这是对生命的残害!”所以我们家长要帮孩子分清是非善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第五个工具是“理解”
有些家长来找我咨询,对我说,孩子就是不跟我讲话,最近他学习成绩下降,在学校和老师作对,回来什么也不跟我说!我问什么原因?他说不知道。如果你去投医医生什么都不问,就给你开药方,那他百分之百是个江湖郎中!一个孩子行为出现偏差,可能有二十个原因,你想讨秘方,我开玩笑地说“打”。有很多学校的家长会就是这样给家长开秘方的1这么武断!拿人当玩笑一样!事情不是这么简单的,家长和孩子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我们必须建立一种牢不可破的观念:孩子从一生下来,他的人格就是和你一样平等的。你要把他当成和你一样的人来看待!在能力上,要考虑到孩子是待培养的,是需要你怒不断培养的小动物。我们很多家长恰好弄反了:人格上不能平等对待孩子,能力上却苛求孩子什么会!家长要用理解这个工具走进孩子的心灵,不在批评、苛责。假如说你有工作上的烦恼,来找我谈谈,我什么也不问,劈头盖脸把你一顿数落,你肯定觉得董老师是不是有毛病,都没搞清是怎摸回事就骂我一顿。可是我们很多家长对孩子却是不问原由,开口就批。在理解这个问题上家长要把孩子当成平等的人来对待,不带任何的价值批判,单纯听孩子说他有什么理由。我请家长记住一句话:“任何一个人做任何一个行为,在他自己看来都有绝对的理由!”孩子的行为在他自己看来,总有他自己的理由,只不过这些理由在成年人看来是不对的!或说是不成立的。如果你搞不清他的理由是什么,想改变他的缺点是不行的。如果你门不能彼此倾听对方的心声,就无法搞清他行为的原因。这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通过理解建立孩子的自我尊重感,他可以和别人心灵相通,感觉自己有能力沟通,感受彼此有能量流动,这是亲子关系就稳定了。
第六工具是“陪伴”
孩子不是需要我们的钱,而是需要家长人本身!我在大四时读了苏霍万林斯基的《给儿子的信 》,正式这本书引发了我对教育的思考,促使我对教育进行了这摸多年的研究。有一句话很深刻,但深在那里并没有完全理解。这句话简单的不得了:“人需要人!”它的意思是,一个人必须在人的环境下才能成长完整意义的人,也就是他需要别人的存在,对它确认、理解、鼓励,最后他得以建立独立的人格!孩子在出生后,他的成长处于一种孤立无援的状态,他就会孤独、无助、没有安全感,需要家长的陪伴。否则,他会渐渐产生恐惧感、对人生的无助,也就没有办法成长太多的家长因为自己事情太忙就用钱打发孩子,其实大错特错。假设在此时此刻,让孩子选择给他一百快钱或父母用一小时来陪他,来了解他的生命,他可能会选择一百块钱。这是因为,他自己不知道真实的需要,他的潜意识里更需要父母用一小时确认他的价值,伴随他成长!我们既要在主体资格上把孩子当成平等的人来对待,又要在思维方式上考虑到他的人格是待发育的、能力是待培养的,所以,还不能完全理解我们的意思。这也是儿科医生难当的原因。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只是哭,不知道自己那里不舒服,医生必须像兽医对待小动物那样去了解、去观察。孩子缺乏父母的爱,他自己并不清楚,更不会表达。这就需要我们家长去体会、去陪伴孩子!通过陪伴了解孩子,通过陪伴消除孩子的恐惧感。
第七个工具是“批评”
这是应该非常小心慎用的工具。批评只是针对行为本身才可能起作用。使用这个工具的前提是:家长和孩子之间相互了解、相互支持、相互关爱、关系稳定!这样批评才能起作用。如果家长和孩子之间互相不理解、不信任,即使批评是正确的、是直指行为的、不损害人格的,孩子依然不接受你的批评,这时,批评只能起副作用。批评是非常专业的事情,没有经过训练,很少人会把批评作对。因此,最保险的方法是尽量不用批评。
家庭教育真正的目的——培养真正的人
我们有些家长脑海里,只是盯着上大学。我认为大学无论如何要上,这是没问题的。在办家长课程的过程中,我遇到一个非常大的悖论:我是非常反对以上大学为诱惑,让家长来听课的,但在家长的脑海中,你不说培养孩子上大学他就不来听你的课!我认为,培养孩子上大学、读硕士、读博士是必须做的。让孩子上大学不是目标大了,而是目标小了!上大学就相当于让孩子吃一顿糖三焦一样。我打这个比喻的背景是70年代到80年代初,《人民日报》做过一个调查,问一个农民能想到的最好生活是什么样的?农民想了半天说:“我能想到的最好的生活就是每天让我吃糖三角!”有很多家长想让孩子上大学的心情和那个农民想吃糖三角是一样的!不是目标大了,是小了!上大学是一个正常人应该接受的教育,我们高中生考大学的升学率已经达到50%了,10年内达到60%是没有问题的。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是上大学,而是培养真正的人!这是每个家长都应真真切切铭记在心的!我们要培养的不止是高智商的人,还应该是正直、善良的人,并且是对我们的社会有正面价值的人。这样我们对社会的责任!对家长来说,你的儿子、女儿硕士毕业了,博士毕业了,可是,婚姻不幸,家庭不幸福,事业无成,作为家长我们应做和感想。我们要培养的是真正的人!让他幸福、成功、快乐!让他通过上大学这个渠道来达到生命的目的!
家庭教育的总思路是引发孩子成长的动力
我相信80%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头脑没有自觉的、系统的思路。教育孩子不是我们不断的讲道理、告诉他应该怎么怎么做,而是我们要从他的角度出发,看什么能把他激励起来,使他自己能够学习、能够成长、能够探索自然、能够探索人与人的关系、探索社会……也就是我们要让孩子找到“我想学“的感觉。我们是在引发他成长的动力!而不是我们要他怎样。要他自己想成为一个男子汉,而不是你强迫他去成为一个男子汉。当一个人有了成长的动力,一切事情都好办了他想成长、想学习新的行为,他会有动力去完成。如果孩子主动学习,想报这个班、那个班,想培养自己的独立人格,想有好的品质,孩子的幸运之神降临了。而没引发出孩子成长的动力,不厌其烦的讲道理是毫无效果的!当我们把孩子当作“人”而不是“物”来对待,这个思路就是必然的选择。我们向孩子示范正取的行为是什么样的、成功的人生是什么样的、幸福快乐的人生是什么样的、学习好了以后会怎么样……。让他自己来选择,诱导他自己做出正确的选择,引发它成长的动力。这样孩子才能真正成长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