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荒怎么取得大量齿轮:关于税源分类专业化管理的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8 19:41:24

关于税源分类专业化管理的思考

--------------------------------------------------------------------------------

 

 

日期:2010-12-31 作者:郭亚光 【选择字号:大 小】

  一、明确一个思路

 

  税源分类专业化管理改革是按照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的要求,以加大管理力度、拓展管理深度和提高管理效能为目标,以税收信息化为支撑,以风险管理为导向,根据税源户管和管理事项的不同特点,通过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业务职能的合理划分,实现对税源户管和管理事项的分类管理的一项税收管理模式的改革。因此,改革的思路即“建立以分类管理为基础,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以信息共享为支撑,管事与管户相结合,强化管理,优化服务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模式”。

 

  二、实行两大分类

 

  1.将税源户管进行分类。依照两条标准,将纳税人大体分为重点税源和一般税源两类:一是税源规模标准,将税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作为重点税源。

 

  2.行业标准,结合区域经济特色,选取重点行业作为重点税源。如洪山区局将图书、房地产和出口退税企业等按行业管理的纳税人作为重点税源;重点税源以外的其他纳税人则为一般税源。二是将税收管理员管理事项进行分类。采取三种形式,建立“一人驻厂、管评二分、管事三分”三种管户模式。对重点税源实行以管户为主,管户与管事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具体分为“一人驻厂”及“管评二分”两种形式,“一人驻厂”即以驻厂组形式,主要针对区局电力行业的纳税人,保持现有所有事项管理员一人负责的管理方式;“管评二分”是将管理员管理事项划分为日常管理和纳税评估两类,分别由不同人员负责,主要针对区局图书行业、房地产行业企业、出口退税企业纳税人及税源1000万元以上企业。对一般税源以管事为主,实行管事与管户相结合,即“管事三分”,将所有管理事项分为日常管理、综合事务、纳税评估三类实行分类管理,日常管理类管理员以税源管理职责为主,主要负责税源户巡查、催报催缴、发票管理、纳税服务等日常性工作职责;综合事务类管理员以涉税审批职责为主,主要负责与办税服务厅“一窗受理、后台复核、内部流转、限时办结、窗口出件”的业务流程进行对接,完成办税服务厅转办的限时办结涉税业务的调查审批工作;纳税评估类管理员以评估检查职责为主,专门负责完成纳税评估及税收检查相关工作。

 

  三、坚持三项原则

 

  1.属地管理与分类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属地管理是税收管理的基本原则,坚持属地管理与分类管理相结合的原则体现在:从区局来看,各税务所以属地管理为原则划分各自的管辖范围;从各税务所来看,以属地管理为原则划分不同片区,再结合各自特点对部分行业实行分类集中专业化管理,从而形成纵向从管理事项划分业务流程、横向从属地划分管辖范围的纵横结合的分类管理格局,实现“户户有人管,事事有人做”的高效管理模式。

 

  2.管理标准与流程规范相结合的原则。分工是税收专业化管理的必然要求,标准化则是分工专业化的必然保证。只有通过设立合理的分工及标准化的工作流程、工作模板,才能最终实现提高税收管理质效的目标。要按照以流程为导向的要求进行业务再造,规范业务流程,明确岗位职责,制定分类管理的标准和专业化管理的规范,促进税源分类管理与专业化管理有效对接,形成科学的税源分类专业化管理体系。在税源分类标准方面,要实行科学分类,避免因多重分类标准的采用而引起的冲突;在专业化管理方面,要针对不同分类中各类纳税人分别制订主要涉税事项的管理要求、管理标准和管理强度的专业规范,最终促进税源管理整体效能的提升。

 

  3.岗位需求与个人能力相结合的原则。在税收专业化管理中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坚持以人为本,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队伍,是完善税收专业化管理的前提。要将工作需求和人员素质重新搭配,依据每个税收管理员的自身素质、管理经验、业务特长以及所辖纳税人的管理特性,合理划片,把业务能力高、责任心强的税管员充实到重点税源和特殊税源管理方面。 

 

  四、建立四项机制

 

  1.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管户与管事相结合的管理模式要求不同业务组之间必须既相互分离,也相互联系,即通过业务分工实现税源管理的高精度,通过信息平台实现户管信息的高共享。为此,应搭建税收管理员分类管事制电子工作平台,通过集成各应用系统的所有任务推送和文书流转功能模块,根据调整后的专业化职能分工,将岗责、权限、流程等设置到统一的工作平台中,实现工作的自动推送、网上流转和流水作业,从而实现信息化支撑下的信息收集、传输、存储、加工、维护和应用。整合所有税源信息和应用功能,不断提高、扩展、深化税源信息分析利用水平,从而使信息技术贯穿税收征管各个环节,帮助管理员全面把握税源情况,提升征管质量。

 

  2.完善工作考核机制。要结合管理方式的转变,针对分岗管事的特点,改进完善税收执法、征管质量、工作绩效等各项考核机制;在建立岗责体系的基础上,细化工作标准,按照定量与定性考核相结合的要求,科学设定工作质量、数量和完成时限等考核指标,把考核落到实处。与此同时,明确工作分工,细化工作责任,将责任落实到岗位,落实到人员,实现人员、能级与岗责的有机结合。要适时调整完善税收执法考核系统和其他考核评价系统,并逐步形成以计算机考核为主、人工考核为辅的动态监控考核机制。

 

  3.建立协调运转机制。从税收征管的角度看,专业化管理最重要的理念之一就是从整体上把握纳税人经营、核算特点,掌握其财务税收信息,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管理措施。但税务机关内部按照职能和流程进行分工,不同部门不同岗位的人员根据自身职责获取相关信息,开展相关工作。可以说,没有哪一个部门可以仅凭自身的力量就能获取某一纳税人的全部信息。这就需要完善各管理环节的协作机制,包括与外部相关部门的沟通协作,同时要着力优化信息化应用平台,让运转流畅的丰富信息成为专业化管理的重要支撑。一方面要建立纵向联动机制。以税源信息采集—分析评估—核查稽查—增值应用为主线,细化工作分工,优化业务流程,形成各层级税源管理工作的一体化运作。另一方面要建立横向互动机制。按照业务关联、职责明晰、衔接紧密的原则,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合理界定各部门、各岗位的税源管理职能,建立工作程序和协作制度,发挥专业优势,实现各部门、各岗位间有效的信息传导、业务衔接,整合集成各项税源管理措施,促进税源管理、税收分析、税收管理、征收管理、税务稽查、纳税服务、政策法规等业务间的良性互动,形成税源管理工作的一体化协作。此外,还要完善外部协作机制。深化社会综合治税工作,进一步争取各级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社会机构对国税工作的支持,增进工作沟通,密切协作配合,做好第三方信息的采集、传递和加工、分析、利用。

 

  4.强化人才引导激励机制。结合岗位特点和管理难易程度,积极实施分岗分类需求培训,重点在提高实战能力上下功夫,特别是对纳税评估、税源管理等岗位进行有针对性地培训,切实提高干部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更好地满足专业化管理的需要。要创新培训手段和方法,建立相对固定的培训实践基地,注重采用情景模拟、案例教学等方式,增强干部的感性认识和动手能力。要大力推进组织文化建设和学习型组织建设,通过文化讲坛、深度会谈等多种实践活动,激发税务干部的主体意识,努力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建立业务骨干人才库,根据业务专长和综合表现,优先向专业化税源管理、重点税源管理等重点岗位选调,达到工作与能力相匹配,并与竞争上岗、能级评定结果直接挂钩,构建充满活力的优秀人才选任良性循环机制,为税源管理专业化的深入推进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作者单位:洪山区国家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