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侧股骨颈囊变:《临证指南医案·中风》初诊处方的用药分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5:47:39
《临证指南医案·中风》初诊处方的用药分析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10-08-09 11:06:00 ]    作者:林洁涛 游江 罗燕君    编辑:studa20     -

【摘要】  通过对《临证指南医案·中风》初诊处方录入,进行频数分析、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探索叶天士治疗中风的常用药物和配伍规律。频次分析结果显示枸杞子、天麻、石斛、归身、远志、人参、苁蓉、白术、熟地黄、牛膝、羚羊角、菊花、黄芪、茯苓等为常用药物。相关性分析与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了治疗本病常见的处方配伍规律。用统计学的方法定量分析叶天士的用药处方规律,有利于学习和研究叶氏治疗中风的用药,及其“阳化内风”的学术思想,处方配伍规律可以用于指导临床。

【关键词】  临证指南医案 叶天士 中风 药物配伍规律

《临证指南医案》一书,为叶天士门人辑录叶天士临证积案而成。《临证指南医案·中风》详细论述了中风病的病因、病机与治疗,在中风的论治方面有独到的见解。研究和挖掘叶氏关于中风的学术思想及其治病用药规律,对丰富中医理论,指导中医临床均有积极的意义。

  对《临证指南医案》的研究历来不乏其人,研究其用药规律对深入了解叶天士的学术思想有积极意义。纵观各家研究报道,对其用药规律只是描述性的分析。本文对其用药进行归纳和总结,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筛选有效单味中药,分析配伍规律。

  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临证指南医案·中风》[1]篇中的32个病案,本研究仅纳入初诊的用药。因考虑到在治疗过程中,病情的发展,其证型可能会出现变化,治法方药也可能改变,所以不将复诊病案纳入其中。

  2.录入与分析方法

  对药名上存在的差异,按第六版《中药学》[2]教材进行规范化处理,如明天麻统一为天麻。各类成药如至宝丹、虎潜丸、人参丸、三汁膏、虎锁丸等均按单味药记录。

  将32个初诊病案的用药进行整理,各病案出现的药物名称进行标准化处理,统一编码。采用Excel录入数据,数据分析使用SPSS11.5进行。分别进行单味药的频次分析;出现频次较高的常用药物进行两两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计算相关系数,并作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检验;对出现频次较高的常用药物进行探索性的聚类分析,采用系统聚类(Hierachical Cluster)的指标聚类(Q型聚类),采用组间结联法(Between-group linkage),变量的距离测量采用欧氏距离。

  研究结果

  1.单味中药的频次分析

  共32个病案,共出现单味中药83味及5种药(三汁膏、至宝丹、阿胶丸、人参丸、虎潜丸)。出现频率>30%的仅有一味;>20%有7味;>10%有10味。具体结果如下:以32个病案作为总频数,枸杞子出现频数为12次(频率为37.50%),天麻9次(28.13%),石斛、归身各8次(25.00%),远志、人参、苁蓉、白术各7次(21.88%),熟地黄、牛膝、羚羊角、菊花、黄芪、茯苓各6次(18.75%),炙甘草、五味子、石菖蒲、生地黄、蜜、附子各5次(15.63%),元参、桑叶、麦冬、连翘心、橘红、桂枝、胆南星、大枣各4次(12.50%),生姜、山萸肉、蒺藜、钩藤、茯神、丹皮、半夏、巴戟天各3次(9.38%),至宝丹、天冬、首乌、生虎胫、桑寄生、牡蛎、火麻仁、桂圆、陈皮、白芍、白附子各2次(6.25%),竹沥、猪胆汁、栀子、蔗浆、郁金、羊肉、新会皮、小茴香、香附、犀角、煨姜、沙苑、三汁膏、三角胡麻、人参丸、秦皮、羌活、龙骨、菊叶、姜黄、黄柏、花粉、虎潜丸、黑豆皮、龟甲、干姜、防风、草决明、薄荷、柏子仁、白酒、阿胶丸、阿胶各1次(3.13%)。

  2.药物的相关分析

  对出现频次较高的14味中药,分析其两味药物的组合规律。结果显示,相关系数最高为0.714,经检验,共有13对药物的相关系数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正相关。它们分别是:枸杞与归身、枸杞与苁蓉、枸杞与熟地黄、枸杞与牛膝、枸杞与菊花、天麻与归身、石斛与远志、归身与白术、远志与熟地黄、人参与白术、苁蓉与熟地黄、白术与黄芪、熟地与牛膝。

  3.常用药物的聚类分析

  对出现次数≥4次的28味中药进行聚类分析。结合临床意义将其聚为8类,结果显示,可以有以下几种配伍规律:1、橘红、胆南星、石菖蒲、生地黄、元参、连翘心、羚羊角;2、麦冬、五味子、大枣、炙甘草、人参;3、附子、黄芪、白术、桂枝、远志;4、归身、天麻;5、蜜、熟地黄、牛膝、苁蓉、菊花、枸杞子,其中茯苓、石斛和桑叶各自归为一类。

  讨 论

  1.单种药物的频数

  在本次研究中,共录入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风》初诊处方32个,83味中药与5味成药。前20味依次是:枸杞子、天麻、石斛、归身、远志、人参、苁蓉、白术、熟地黄、牛膝、羚羊角、菊花、黄芪、茯苓、炙甘草、五味子、石菖蒲、生地黄、蜜、附子。

  叶天士宗《内经》之旨,参以诸家之说,创立了“阳化内风”的著名理论。根据肝的生理和病理特点,以及五脏相互关系的整体观,指出了“阳化内风”的病机特点:肾虚水不涵木,脾虚木失培养,心虚子盗母气,血不濡肝,肺虚木无所畏,则肝风暗动不休。此乃脏虚而肝风内动,亦有肝风内动而波及它脏。在治疗上体现了滋肾缓肝熄风的治疗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