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炎能吃柿子吗:聆听老师钱梦龙的讲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7:38:03
我比大师大——聆听老师钱梦龙的讲座  6月7日,我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老先生应我校邀请,在观摩了下午的两节第二届教师教学基本功课堂教学示范课后,又于当晚分别对两节课进行了切中肯綮的点评,并与我校语文教师们亲切对话,在《语文课要实实在在地教会学生读书》的报告中,精彩的阐释了他深博的语文教育思想。  看到电脑屏幕上“语文之魂——与大师对话”的主题,钱老一开始就调侃地说:“我不是大师,我比大师还大,我是‘老师’。”  鉴于我校语文老师多已学习过他自己的恰恰又被他人有些误会的《为语文招魂》这篇文章,钱老首先介绍了它的写作背景,既是当他在教育部审查教材时,看到很多的语文教学的纲要“从理念到语言表述全是西化的东西,将母语全丢掉了”,并且他还对“语文教学要双语化”感到费解和滑稽,于是写下这篇文章,呼吁“对民族语的教育要多一点的尊重。”  在报告中,钱老首先明确地抛出了第一个问题:语文课究竟干什么?现时代语文课改的观点和理念层出不穷,但我们真正的抓手是什么,到底抓些什么好?就这一点,钱老认为,我们的教育不仅要对学生的长远的、终身发展有利,也应对他们的眼前利益(考试、升学)有利,那就要扎扎实实地提高学生的语文八匮?/FONT>  关于到底什么是“语文素养”,有的观点认为:  语文素养既是指学生平时在语文方面的修养,包括对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语言的积累、语感、思维、也包括一些语言能力,如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能力,另外还有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等。  这种观点在钱梦龙先生看来,它无限制地使语文教学的内涵宽泛化了,它让语文老师承载了太多的语文教学之外的工作和压力,现阶段语文课上得普遍“有点浮”,有“凌空蹈虚”的现象,不得不归咎到对语文新课标理解的偏差。  钱老认为语文素养其实很简单,就是要具有:  必要的语文知识;一定的语文能力;对民族语的深厚感情和正确 态度;健康的文学欣赏趣味;较宽的文化视野。  在这里,语文能力是核心。在“听、说、读、写”的四种基本能力中,“读”又是最重要的。就如朱永新先生所说的“一个人的阅读史,也是他的精神发育史。”  钱老强调,我们不能把语文素养的界定泛化,否则便可能出现操作的偏差,我们要真正让学生成为一个书香满身的人,“唤醒”读书的欲望。  为了使自己的这种观点更加明了,钱老先引用了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的一句话:“教,是为了不教。”继而进一步引用叶老致语文教师的书信中的一段话继续诠释:  语文老师不是只给学生讲书的,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深奥些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老师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噜哩噜嗦,能使他们开窍就行了。老师经常这样做,学生看书、读书的能力自然会提高。  钱老认为,语文教师真正的作用就在这里。  在报告中,钱梦龙老先生还提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问题。他说这也是语文课除了语文教育外还要不要进行人文思想教育的问题。  钱老鲜明地指出:正是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赋予了语文这种“工具”的特殊的性质,其特殊性就表现在它是一种含有丰富人文内涵的工具,它不仅是交际的工具、思维的工具、而且是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提升人的文化品位的工具。  也正是这种统一,使语文课程的人文教育不同于其他课程(例如思品、史地等)的人文教育。它是在学生掌握语文这种特殊工具的过程中,通过对本文语言的感知和感悟,通过读、写、听、说等具体的语文实践,不着痕迹地进行的,语文课程的人文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润物细无声”。  将工具性和人文性相割裂的种种教法,都是不仅扼杀了人文性,也扭曲了人文性的。  在报告中,钱老提出一堂完美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语文课要达到这样的一种效果或境界:  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进入文本深处,在理解、品味语言的过程中,领略祖国语言的精妙,进而建构文本的意义,积累必要的知识,获得审美的愉悦……这样的课,使综合的,立体的,价值多元的;在这样的课上,致使积累、能力素养、思想锻炼、情感陶冶、人文熏染、个性发展,浑然一体,大雪无痕。  在报告中,钱老还系统地阐述了语文教学的对话艺术,即谈到老师和学生两个主体间的对话,又谈到师生和文本这一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对话。  钱老说;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方式多是谈话,也就是“问答法”,用问题将学生的思维“牵”住了。这种方法的最大缺陷在于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被剥夺了。  对话与谈话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背后却是语文教学理念的改变。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变“提出问题”为“提供话题”,这种做法会有几个很好的特点:  一、思维空间大,有时整整一堂课,只有一个话题;  二、学生围绕话题发表意见,不是“回答问题”,故“答案”意识淡化;  三、老师和全班同学都以平等一员的身份参与对话,同时双方都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对话中的差异,因此对话获得的认识往往是多元的。  在如何处理对话中的师生关系,有很多观点,正如《语文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中所说:  “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视平等的,不存在谁指导谁的问题,教师并不一定要比学生高明,教师是单脑,学生是群脑,教师不过是学生读的一本书……而学生也是教师要独得一本书。”  钱老认为这种观点是“似是而非”的,也是有害的,它消解了语文教师的作用和地位。既然西方一位后现代教育家所说“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那就意味着“平等中的不平等。”  教师要怎样发挥课堂中的首席作用,钱老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营造对话氛围——使对话在宽松、民主、和谐、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组织对话过程——使对话砸有序的状态中进行;调控对话方向——使对话始终围绕当前的话题进行;保证对话的省时和有效——使对话过程成为有效率的师生互动过程。  在谈到师生主体与文本课题的对话时,钱老指出我们要避免两种极端的倾向。一是仰视文本、谦卑地对待文本,要鼓励学生用平视的态度对待文本;二是完全不管作者说了什么,爱怎么读就怎么读,把作者逐出了对话过程,即极端的读者中心主义。  我们正确地态度应该是:把握文本内在、背后的东西,学会与文本作者对话,也就是要学会阅读。  钱老在报告中多次幽默地提出“方格之内求圆融”。他说我们要带着镣铐跳舞,在应试的束缚下,执着地秉持素质教育的理念,实实在在地教会学生读书。  在报告的最后,钱老再次谆谆教诲,我们作为语文教师要始终坚持“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原则,正确地看待教学改革理念中是是非非的争论。语文课程的改革,即要有新理念的向导,又要实事求是,面向实际;既不能因循守旧,又要避免矫枉过正;既要有所创新,又必须遵循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在改革过程中,掌握其“度”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使学生真正受益。而实实在在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汇会读书、爱读书、多读书,正是一件可以让学生一辈子受用不尽的功德无量的大好事。  报告结束后,钱梦龙老先生还就我校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心得体会和困惑给与了现场解答。  在两个多小时的讲座中,我校全体语文教师全都沉浸在钱老的讲述中,甚至聚精会神地忘记了鼓掌、忘记了喝彩。打动人心的是什么呢?或许是他的面孔的亲切与慈祥?或许是他的语言的睿智与通畅?或许是他的思想的深邃与宽广?或许是一个72岁的老人“在方格内求圆融”、“带着镣铐跳舞”的追求与勇气?又或许是数十年虽历尽坎坷和艰难而始终不变的一副“爱语文”的热心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