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里逃生坏蜜蜂好蜜蜂:李慎之谈中国哲学的复兴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03:51:15
良心不泯天理声
――李慎之谈中国哲学的复兴点
著名学者李慎之先生发表谈话,称“天理良心”这句话代表着中国哲学的精义,它可以成为中国哲学复兴与发扬的根据。
李慎之说,中国传统哲学最大的优点是能指导人“做人”,指导人“安身立命”,但是现在中国哲学已成了极少数学者在书斋里“研究”的问题或材料,普通老百姓既不读圣贤之书,也不闻孔孟之教,人们日常生活中简直看不到什么中国传统哲学的痕迹,因此有人认为中国哲学实际上已不存在。这是一个很尖锐的质问。但是也有人发现在中国老百姓的日常语言中,还留得有“天理良心”这句话,为人们广泛应用,而这句话,我认为正代表着中国哲学的精义。
中国哲学的最高的概念本来是“道”,它是宇宙万物发生与灭亡,运动与变化的根本原因。与道并起的还有“理”的概念,如《周易》说“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但是 “理”长期没有取得如“道”这样至高无上的品格,而是比“道”低一等,如“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物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物有理不可以相薄,故理之为物之制。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韩非子》)到了北宋,程氏兄弟才把理作为最高的范畴,此后,“大理”或者“理”就取得了与道完全相等的品格,而且与上面所说的“道”的两种解释完全打通。
“良心”在中国也是很古老的观念。它起源于孟子,孟子在《尽心?上》中又提出良知与良能的概念:“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在孟子看来,良心也和良知、良能一样是人天然就有的。从这一点来讲,儒家也是讲人的平等的。到了明朝的王阳明,根据孟子的学说提出“致良知”,提倡人们发现、发扬自己的良知,以此作为立身处世的标准。
“天理良心”这句话应当是在王阳明以后流行的,它确实浓缩地代表了中国哲学的精神。
中国哲学一向相信“人心通于天心”,或者如王阳明所说“良知即是天理” 。孟子讲“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这也就是中国人所谓“天人合一”的精髓。良心既然是来自于天理,所以人只要本良心行事,其力量就是来自于天,可以无畏无惧,可以做到“虽千万人吾往矣”。
然后记者提问,为什么一个如李先生所说的讲求平等的文化、哲学,却发展出一个极不平等的“礼”的文化传统呢?
李慎之回答说,“人天生而平等”和“人生而不平等”两个命题从哲学上无法证明或者否证。人类在不同的条件下经过几百万年的进化产生各种不同的文化,方式是多种多样而且极其复杂的。我们现在可以相信人类会逐步越来越平等。但是在中国的条件下,我们发展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礼教。在那种礼教下,人是不平等的,但是我可以举出郑板桥对他儿子说的一句话,此(指买来的佣人)亦人子也,须善待之。我觉得这就是在旧礼教之下也不能泯灭的人的平等思想。人类社会在各个地方都有过很不平等的阶段,这和人的动物性有关。
记者又问,“慎独”如先生所讲是中国修养功夫的很高的境界,它的根据也是“天理良心 ”。但近来有学者提出,这是放弃对自由意志的责任,和原罪精神相比,这是一种不彻底的仟悔。对此您怎么看?
李慎之说,近来有人对比中西文化,说西方人的道德靠神的律令,中国人就靠天理良心。有人把前者称做外在超越,把后者称做内在超越。从其社会效果来说,在维护社会道德这一点是一样的。我个人并不反对外在超越。我觉得没有必要制造出一个神来,中国哲学最少迷信的成份,最少神秘的成份,因此作为中国人,我只能选择以良心或良知、良能来作为道德的根据。当然,这只是从终极意义上讲的,“善未易察,理未易明”,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实际上还要依靠社会采取的制度、法律,甚至科学的知识,甚至可以说要依靠人类全部的知识,甚至是人类全部的知识都永远无法穷尽的。我们今天只能从其最根本处讲,最简明处讲。
李慎之最后说,在今天这个到处都是看到人们见利忘义的时代,实在愿意多听到“天理良心”的声音,看到人们本乎天理良心而发的行为。我相信,只要“天理良心”的概念存在,中国哲学就总会有复兴的一天。当然,这是我个人的一种“以为”,它丝毫也不能有任何的强求。“天理良心”的价值正在于它要依靠每一个人的完全自觉,然后循着“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的路子走到全人类的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