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矫正脸歪的案例图:人教版普高课标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1教师用书 第三单元 第二节 第八课 财政与税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06:53:27
一、教育教学目标

  (一)教育教学目标要点

  1.知识目标

  ○知道财政的含义及其实质。

  ○了解国家预算和决算的含义。

  ○理解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懂得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

  ○理解财政的经济稳定职能。

  ○知道财政收入的含义及具体获取渠道。

  ○理解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了解财政支出的含义和我国财政支出的具体用途。

  ○懂得财政收支的对比关系以及如何确定财政收支的合理关系。

  ○理解税收的本质。

  ○理解税收的基本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了解税种的基本构成要素。

  ○了解增值税的内容及其作用。

  ○了解个人所得税的内容及其作用。

  ○懂得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了解社会主义税收的实质。

  ○了解违反税法的四种主要现象。

  2.能力目标

  ○初步掌握如何运用财政政策实现经济平稳运行的实践能力。

  ○初步掌握根据政府职能合理分配财政支出的实践能力。

  ○能够为政府增加财政收入提出合理化建议的能力。

  ○初步知道如何合理确定财政收支关系的实践能力。

  ○辩证地认识财政赤字现象的思维能力。

  ○能够准确把握税收基本特征的理解能力。

  ○能够准确认识有关税收作用的理解能力。

  ○能够准确区分各种违反税法的现象并了解对之相应的处罚的实践参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我国国家财政的性质、功能和使用原则,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关心国家财政支出的内容,关注国家与社会发展,增强主人翁意识。

  ○认同我国税收的性质,拥护社会主义国家关于税收的法律和政策。

  ○牢固树立纳税光荣的信念,并自觉遵守税法,依法诚信纳税。

  ○以主人翁的态度监督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同偷税、欠税、骗税和抗税等违反税法的行为作斗争。

  (二)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对本课的基本要求有以下两个方面。

  评议一个由政府财政承担的工程项目,说明政府的财政支出对大众生活、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分析个人所得税、增值税等重要税种;知道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理解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二、教学内容分析

  (一)内容结构分析

  1.总体逻辑结构

  社会所创造出来的财富不能全部由个人支配,为了使政府能够顺利地承担自己的各项职能,政府必须参与社会财富的分配。在介绍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有关知识后,这一课教材侧重引导学生认识政府是如何参与社会分配的,即有关政府财政收入与支出的一般知识,帮助学生感受财政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所起的巨大作用。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教材接下来介绍有关税收的知识,培养学生依法纳税的意识。

  本课的逻辑结构是:由国家必须履行好对内对外职能,引出国家必须占有和消费一定的社会财富──由国家参与社会财富分配的必要性,引出财政、国家预算、国家决算、财政的基本作用──由财政引出筹集财政收入的具体渠道和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由财政引出财政支出的具体用途──进而分析财政收入与支出的对比关系──由税收的含义引出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在简单介绍我国税收的种类之后,着重介绍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的一般知识──在了解有关税收的一般理论知识后回归生活,着重介绍几种违反税法的现象以及国家法律对这些现象的相应处罚,强调依法诚信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根据课程标准,本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为两框──“国家财政”和“征税和纳税”。

  2.第一框:国家财政

  本框下设两目,分别讲述财政的含义、作用以及财政收支。

  第一目:财政及其作用。

  教材通过政府出资修建地铁以及提供其他各种公共服务的探究活动,引出国家参与社会财富分配的必要性,随后主要介绍了财政的含义、本质以及财政的基本作用。在这一目,教材主要讲了两层意思。

  其一,财政以及相关概念的含义。教材坚持贴近生活的课程理念,没有从历史角度追溯财政的起源,而是从现实生活中国家通过财政提供各种公共服务来揭示国家取得财政收入即参与社会财富分配的必要性,进而介绍财政的含义与本质。在关于修建地铁的探究活动中,教材设了三个问题,由第一问得知仅仅靠个人出资是不能兴建地铁的,因为这些项目要求资金特别多,成本回收周期长,个人不愿意投资。但是,这些公共项目是人们社会生活中所不可缺少的,所以,需要政府参与投资兴建,由此也就回答了第二问。由第三问得知,政府在提供各种各样的人们生活所必须的公共服务。这时,教师可以顺藤摸瓜地提问:政府哪来那么多钱提供这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呢?从而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为了履行对内对外职能,必须占有和消费一定的社会财富,也就是说,国家必须通过财政收入和支出参与社会总产品的分配。就其本质而言,财政是国家(政府)为实现其职能凭借公共权力直接参与社会分配的一种活动,即财政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国家的财政活动是通过国家预算和决算来运作的。因此,教材接着简单介绍了国家预算和国家结算的含义。由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年度基本收支计划,称作国家预算,也称政府预算。上一年度国家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称作国家决算,也称政府决算。从形式上看,政府预算就是按一定标准将财政收入和支出分门别类地列入特定的表格,可以使人们清楚地了解政府的收支活动,成为反映政府财政活动的一面镜子。但从实际经济内容来看,政府预算的编制是政府对财政收支计划的安排,预算的执行是财政资金的筹集和使用过程,政府决算则是政府预算执行的总结。所以政府预算反映着政府活动的范围、方向和政策。同时,由于政府预算要经过国家权力机关的审批才能生效,因而预算又是国家的重要立法文件,体现国家权力机构和全体公民对政府活动的制约和监督。

  这部分内容学生比较陌生,建议教师利用每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政府预算和决算报告,帮助学生理解财政的含义、国家预算和决算。这些内容比较抽象,建议以教师讲授为主。

  其二,财政的基本作用。财政的作用很多,教材只要求学生掌握财政最基本的三个作用。

  第一,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财政学通常把财政的这个作用称为“收入再分配作用”。教师可以结合探究活动让学生自己理解财政收入再分配的作用,也可以结合当地的实际或学生自己的切身感受来感悟这一点。

  第二,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教师在讲述这部分内容时应该结合第九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关市场调节的局限性的内容。促进资源合理配置是财政最古老、最基本的作用,正是因为有些事情市场干不了、搞不好,才需要政府通过财政活动筹集资金为居民提供这些产品与服务。

  第三,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即通过调节宏观经济运行,实现宏观经济平稳运行与增长,避免经济大起大落的作用。教材首先阐述了宏观经济平稳运行的条件,即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要保持基本平衡。接着介绍国家如何针对宏观经济运行的不同态势,运用相应的财政政策进行调控。教材从两个方面作了介绍。一是经济增长滞缓、一部分经济资源未被利用、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和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也就是说,当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时,国家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总需求增长,使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维持基本平衡,以促使经济平稳运行。二是经济增长过热、经济的正常运行受供给能力制约、物价上涨时,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降低通货膨胀率,给经济“降温”。也就是说,当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国家可以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抑制总需求,降低通货膨胀率,使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维持基本平衡,以促使经济平稳运行。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应该让学生知道财政政策的基本类型;应该让学生知道国家如何针对宏观经济运行的不同态势运用相应的财政政策进行调控,调控政策运用方向应该与宏观经济运行态势相反,即“逆风向调节”;不要把财政的经济稳定作用与政治稳定作用相混淆,财政的经济稳定作用是指促使经济平稳运行,避免出现大起大落;不要以为经济过热时就必须和应该运用紧缩性财政政策,经济过冷时就必须和应该运用扩张性财政政策。财政政策并不是非用不可的。在一些国家,如果经济出现问题,就不大用财政政策,而喜欢用货币政策。因此,要注意教材“可以运用”四个字。

  第二目:财政收入与支出。本目教材讲了四层意思。

  其一,筹集财政收入的具体渠道。

  一般来说,国家筹集财政收入的具体渠道包括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以及其他收入,通常简称为税、利、债、费。其他收入并不仅仅包括收费,还包括罚没收入等。教材在这里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计算“我国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例”得出结论:税收收入占我国财政收入的90%以上,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这里请注意:不要轻易说“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90%以上”,因为这个探究活动的结论是针对预算内财政收入而言的,当我们说“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90%以上”时,债务收入、许多“费”并不包括在内。我们说财政收入有税、利、债、费四种来源,是从学术规范上讲的,在实际生活中讲财政收入一般不包括债务收入。我们平时看到的政府工作报告及许多统计公报所说的财政收入都指非债务收入。在财政学中,一般把税、利、费称作经常收入。

  其二,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很多,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其中经济发展水平是基础性的。经济发展水平与财政收入是根与叶、源与流的关系,所以只有加快经济发展,大力增加社会财富总量,才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对于这部分内容,教师可以先呈现这个公式:政府的财政收入总量=社会财富总量×分配比例。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这个公式,就可以得出结论:政府财政收入的高低与社会财富总量(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有关。在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思考:是否分配比例越高,政府的财政收入就越大?在一定范围内,提高分配比例的确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但是,提高政府财政收入所占的分配比例会降低企业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进而导致社会财富总量下降,最终不利于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所以说,分配比例必须适当,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其三,财政支出的具体用途。

  教材首先阐述了财政支出的含义,接着按具体用途把财政支出划分为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和债务支出五个方面。目前在我国,经济建设支出居于财政支出的首位,这是我国特定历史阶段的政策的反映,不要以为经济建设支出居于财政支出的首位是天经地义的事。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在公共服务类和社会保障类的支出将越来越大。

  上述内容比较简单,为了节约课堂时间,这部分内容可以由学生自己进行探究,无需教师在课堂上花过多的时间。

  其四,财政收入与支出的对比关系。

  教材对这部分内容没有作过高的要求,只作了相对简单的介绍。一是要求学生知道财政收支对比关系存在收支平衡、盈余、赤字三种情况,并要求理解三者的含义。二是要求学生知道国家应该依据具体情形,合理确定财政收支关系,促进社会总供求平衡。社会总供求平衡是目的,财政收支是否平衡只是手段,并非财政收支平衡就是最理想的。在讲述财政收支对比关系时,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虽然财政收入包括税、利、债、费,但在度量财政收支是否平衡时并不包括债务收入及债务还本支出。财政收支是否平衡是就经常性收入与经常性支出而言的。

  第二,财政平衡是一种相对动态的平衡,只要财政节余或赤字不超过一定的数量界限,就可以视为财政收支的平衡状态。略有节余的数量界限,一般认为以财政节余数占财政总收入的3%为度。根据历史经验,财政节余占财政收入的2%以下可视为财政收支完全平衡。略有赤字以财政赤字占财政总收入3%以内为度。

  第三,要辩证地看待财政赤字现象,不能笼统地说财政赤字是有害的还是无害的。通常情况下,过度的财政赤字会引发通货膨胀,影响人们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但是,在特定时期和条件下,国家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利用一定限度的财政赤字扩大内需,保持国民经济稳定增长。

  3.第二框:征税和纳税

  本框下设两目,分别介绍什么是税收、税收的主要种类、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第一目:税收及其种类。

  教材首先介绍了税收的含义,然后,阐述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其一,税收的含义。

  教材通过探究以及日常生活感受引出税收的含义。从本质上看,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显然,这个阐述回答了“谁在收税”、“为什么收税”、“怎样收税”三个基本问题。接着,教材介绍了税收与国家的关系、税与法的关系。学生比较容易理解这些内容,教师不必作过多的解释,重点是帮助学生把握税收的本质。

  其二,税收的基本特征。

  从税收的含义看,税收是财政分配的手段之一。然而,同其他财政收入方式相比,税收又具有自己的特点,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三个基本特征。这些特征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的主要标志。所以,教材接着从税收的含义出发,阐述了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建议教师通过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作对比来阐述税收的基本特征,通过列举事例帮助学生理解。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相关问题在重点问题分析中有详细的阐述。

  其三,税收的种类。

  教材根据征税对象把我国税收划分为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和行为税五大类,共二十多种。接着又设计了名词点击,分别对上述五大税种的含义作了简单介绍。对于这部分内容,只要求学生作一般的了解就行了,无需花太多的课堂时间。

  其四,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

  在学生对税收的基本理论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教材又引导学生由抽象理论走向现实生活,深入认识在我国经济生活中影响较大的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教材分别就它们的征税对象、纳税人、税率以及作用等进行了简要介绍。

  关于增值税,建议教师从以下三个层面来帮助学生把握。第一,增值税的征税对象。其征税对象是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第二,增值税的纳税人。其纳税人是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第三,开征增值税的意义与作用。不仅可以避免对同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而且可以防止前一生产经营环节企业的偷税漏税行为。它有利于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和体现公平竞争,也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

  关于个人所得税,建议教师从四个层面来帮助学生把握。第一,个人所得税的征税对象。其征税对象是个人所得。第二,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其纳税人是在我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满一年,从我国境内外取得所得的个人,以及在我国境内无住所又不居住或居住不满一年而从我国境内取得所得的个人。第三,个人所得税的税率制度。按应税项目不同,分别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教材设计了一个名词点击栏目,对这两种税率制度的含义进行了简单的解释。第四,开征个人所得税的意义与作用。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因为个人所得税具有收入越高纳税越多、收入越低纳税越少的特点,所以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第二目: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本目教材由我国税收的性质导出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每个公民必须自觉诚信纳税,并介绍四种违反税法的现象以及相应的处罚,告诫学生要依法诚信纳税。教材具体讲了以下三层意思。

  其一,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教材设计了张大爷积极为国家纳税这一探究活动,旨在让学生感悟到我们应该做一个依法诚信纳税的公民。接着,教材介绍我国社会主义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性质。教材指出,国家各项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各种税收作为物质基础,进而得出结论:每个公民在享受政府提供的各种公共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依法诚信纳税的义务。

  其二,四种违反税法的现象。

  教材就偷税、欠税、骗税、抗税这四种违反税法的行为作了简单介绍,并用相关链接的方式介绍了有关处罚的规定。教师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要侧重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让学生意识到纳税光荣,偷税、欠税、骗税和抗税必将受到法律的惩罚。

  其三,公民应该行使监督税收的征管和使用的权利。

  作为一个现代公民,不仅要依法诚信纳税,还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有资产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教材回归生活实际,设计一个相关链接,针对消费者是否向商家索要发票作了简要的阐述,旨在使学生知道:购买商品索要发票,就间接地为国家税收作出了贡献,因为消费者是否向商家索要发票,关系到国家税款能否足额入库。发票也是消费者维权的凭据。

  (二)教学提纲

  第一框:国家财政

  1.财政及其作用

  (1)财政的含义

  (2)财政的本质

  (3)国家预算和国家决算的含义

  (4)财政的主要作用

  ○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2.财政收入与支出

  (1)财政收入的含义

  (2)筹集财政收入的具体渠道: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其他收入

  (3)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

  (4)财政支出的含义

  (5)财政支出的具体用途: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

  (6)财政收支对比关系。

  ○财政收支的三种对比关系:财政收支平衡、财政赤字、财政盈余

  ○合理确定财政收支关系、促进社会总供求平衡

  第二框:征税和纳税

  1.税收及其种类

  (1)税收的含义

  (2)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强制性

  ○无偿性

  ○固定性

  (3)我国税收的种类

  (4)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

  2.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1)我国社会主义税收的性质

  (2)违反税法的四种行为

  ○偷税

  ○欠税

  ○骗税

  ○抗税

  (3)增强公民对税收征管和使用的监督意识

  (三)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和操作建议

  第一框国家财政

  第一目:财政及其作用。此目设计了三个探究活动。

  第一个探究活动:修建地铁由谁来办?

  设计意图

  一是以讨论形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从生活出发,让学生感悟政府提供的服务几乎处处存在,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三是让学生认识到这些公共服务是政府通过财政来实现的。

  操作建议

  (1)让学生阅读活动所给的材料,讨论所提供的三个问题。

  (2)对于第一问,教师可以增设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仅仅靠个人出资不能兴建地铁?通过讨论,引出这些基础设施工程的特点。因为这些行业的特殊性质,个人投资意愿不足,市场机制失灵,所以必须由政府通过财政来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由此顺理成章地回答了第二个问题。

  (3)对于第三问,教师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政府提供的各种公共服务,感悟我国政府的性质和作用,认同我国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注意事项

  (1)这个探究活动作为本课的引子,不宜花过多时间,但是教师要让学生知道这些基础设施工程投入大、成本回收周期长,仅仅靠个人投资无法兴建,只能由政府通过财政予以支持。

  (2)这个探究活动可以在讲第二框财政的资源配置作用时再加以利用。

  (3)要利用这个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二个探究活动:日益向改善民生倾斜的国家财政。

  设计意图

  一是通过数据感受财政具有促进社会公平、改善民生的作用;二是培养学生从经济数据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操作建议

  (1)首先由学生仔细阅读数据,教师可以及时补充当前或当地的相关数据。

  (2)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什么是民生问题,并引导学生从数据中各抒己见,发表自己对财政作用的看法。

  注意事项

  (1)该探究活动建议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

  (2)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同时要注意提高学生的理论概括能力,不要谈得太散。

  第三个探究活动:财政与宏观调控。

  设计意图

  一是让学生感受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二是懂得不同宏观经济形势采取不同财政政策,培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

  操作建议

  (1)首先由学生阅读材料,教师可以视学生的理解情况补充背景材料,解释专业概念,如什么是扩张性财政政策、长期国债、财政赤字等。

  (2)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经济滑坡、不景气时要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发长期国债,而经济增长过快过热时则要减少财政赤字和长期国债。

  (3)要求学生从材料的对比中,概括出宏观经济形势与财政政策运用之间的关系,即逆风向调节。

  注意事项

  (1)本探究活动比较难,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背后的道理:经济增长受总需求的影响,国家通过控制长期国债的发行量可以直接影响总需求的大小,因为长期国债是用于经济建设的。

  (2)教师要让学生明白经济增长速度也不能太快,如同人跑得太快容易摔跤一样。经济增长速度太快会破坏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合理比例,导致通货膨胀等一系列问题。

  第二目:财政收入与支出。此目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

  第一个探究活动:我国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例。

  设计意图

  一是通过计算,感知税收收入在我国财政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二是得出结论: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操作建议

  (1)通过计算,整体感知税收收入在我国财政收入中所占的比例。

  (2)发现问题,得出结论。

  注意事项

  (1)一定要让学生亲自计算,得出结论。

  (2)本探究活动较为简单,教师不宜花过多时间。

  (3)我国税收占财政收入的90%以上,是就预算内财政收入而言的。

  第二个探究活动:国家财政的支出情况。

  设计意图

  一是培养学生对经济图表信息的解读能力;二是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三是了解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财政支出的变化情况。

  操作建议

  (1)指导学生阅读图表信息,让学生把图表信息转化为文字信息描述出来。

  (2)教师总结学生回答的要点,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主要结论应该有:随着财政收入的增加,各项支出逐年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占财政支出的首位,体现财政促进经济建设的作用;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社会文教支出不断增长,这是建立服务型政府、改善民生的体现;行政管理支出有力地保证国家履行职能,这项支出偏高说明需要加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注意事项

  (1)该题比较灵活,给予学生的自由度较大,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2)阅读此类数据,既要关注绝对数字的变化,又要关注各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这样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

  (3)千万不要以为经济建设支出占首位是天经地义的,政府可以把更多的支出用于改善民生。

  第二框征税和纳税

  第一目:税收及其种类。此目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

  第一个探究活动:东西方税收的共同特点。

  设计意图

  一是通过说文解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悟税收的含义;二是通过对汉语中“税”以及英文中“tax”的阐释,引导学生思考东西方税收的共同特点,初步概括出税收的基本特征。

  操作建议

  (1)让学生阅读活动所给的文字材料。

  (2)让学生思考并展开积极的讨论。

  (3)把学生的发言写在黑板上。

  (4)从学生的发言中引导学生初步概括税收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

  注意事项

  (1)这个探究活动较为简单,教师应激发学生积极讨论。

  (2)教师应适时评价学生的发言,注意引导和鼓励。

  (3)教师应细听学生的发言,把学生发言的主要内容写在黑板上,这样既尊重了学生,又积累了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

  (4)教师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自己概括出税收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虽然教师直接把结果讲给学生听,学生可以掌握这些知识,但是,通过师生合作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第二个探究活动:税收优惠政策是否违反税收的固定性。

  设计意图

  一是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帮助学生深入认识税收的固定性。

  操作建议

  (1)学生阅读材料后,让学生回答第一问。若学生回答“没有违反税收的固定性”或者“违反了税收的固定性”,教师要进一步追问“为什么”,这样把注意力集中到如何理解“固定性”的含义上,以引导学生探讨第二问。

  (2)让学生集中讨论:为什么税收不会一成不变?这个问题的开放性较强,教师应让学生充分思考,积极发言。

  注意事项

  (1)这个探究活动第二问的开放性较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固定性与强制性的关系,税收与经济调节、社会稳定等方面思考,并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思考结果说出来。即使学生说出来的答案不规范,教师也要择要写在黑板上,以便概括学生的发言,再将其润色成结论。这正是在教学生如何学。

  (2)税收的固定性不是指税收一经确定就一成不变了。税收制度和政策会随着经济形势和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变化。但是,税收要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不能朝令夕改。实际上,税收的固定性是指税法的确定性。

  第二目: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此目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

  张大爷积极为国家纳税。

  设计意图

  一是体现生活逻辑,突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二是利用纳税标兵的感人事迹,说明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操作建议

  (1)让学生阅读活动所给的图文。

  (2)让学生谈谈对张大爷积极为国家纳税的启示。

  (3)发挥本探究活动的导入功能,讲解为什么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注意事项

  (1)此探究活动的内容简单,应当侧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感悟过程。

  (2)本探究活动只能让学生感性地认识到纳税光荣、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但不能从理性上深刻理解这些结论。因此,教师应进一步设问:为什么依法纳税是一件光荣的事情?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吗?由此承上启下,从我国社会主义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性质和税收是实现国家职能的物质基础两方面加以分析。

三、重点、难点分析

  (一)重点问题分析

  1.财政收入

  关于财政收入问题,教学中,教师主要应把握好以下两点。

  (1)筹集财政收入的具体渠道。

  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具体渠道,从理论规范上来说,可分为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即税、利、债、费。我们说财政收入有税、利、债、费四种来源是从理论规范上讲的,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说的财政收入常常不包括债务收入。

  (2)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

  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的影响是基础性的。因此,要保持国家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就必须加快经济发展,增加社会财富总量。

  在国家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如果财政集中的收入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不利于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技术的改造,最终对企业的持续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同时也会直接减少个人的购买力,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最终都将对财政收入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收入太少,将直接影响国家职能的有效发挥,尤其会降低财政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和调控力度,最终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

  其实,在影响财政收入的两个因素中,前者谈的是“蛋糕”的大小问题,即财政收入的基础问题,后者谈的是“蛋糕”的分配问题。只有“蛋糕”做大了,政府才有可能支配更多的社会财富。

  2.税收的含义及基本特征

  税收的含义和基本特征是本课最基本的理论。只有理解税收的本质,才能理解国家征税的必然性,进而理解依法诚信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1)关于税收的含义及本质。

  理解国家税收必须从理解税收的含义和本质入手。

  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理解税收的含义,应注意掌握以下几点。

  其一,税收的征收主体是国家。国家是为满足公共需要而组织税收。税收是国家得以存在、能够发挥作用的前提和基础。

  其二,国家征税的依据是法律,凭借的是政治权力。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征税,体现了税收的强制性特点。有税必然有法,税法是税收的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国家收税有专门机关。我国的收税机关是国家税务总局和各地的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以及专门征收关税的海关。

  其三,征税的过程实质上是物质财富从个人、单位无偿地转给国家。

  其四,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国家的财政收入绝大部分来自税收。可见,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其政治权力,依法参与单位和个人的财富分配,强制、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税收的本质,是国家按法律规定向纳税单位和个人无偿征收实物或货币所形成的特殊分配关系。这种分配关系,集中反映了国家与各阶级、各阶层的经济利益关系。

  (2)税收的基本特征。

  理解税收的本质,必须掌握税收的基本特征。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三个特征,这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形式的显著特点。掌握税收的基本特征,要了解三个特征的含义和它们之间的联系。

  关于税收的强制性,要掌握以下三点。

  其一,税收强制性的含义。税收是凭借国家政治权力依法强制征收的。国家通过税收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是依据国家的政治权力,而不是财产权力。

  其二,强制性的具体表现。税收的强制性具体表现在税收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确定,征税必须有法律依据,纳税人拒不缴税要受到法律制裁。税法作为国家法律的组成部分,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遵守,不依法纳税者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其三,税收强制性的意义。税收的强制性说明,依法纳税是人们不应回避的法律义务。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公民有依法纳税的义务。正因为税收具有强制性的特点,所以它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最普遍、最可靠的一种形式。

  关于税收的无偿性,要掌握以下两层意思。

  其一,税收的无偿性的含义。它是指国家征税是无条件的。就具体的征税过程来说,国家取得的税收收入即为国家所有,既不存在对纳税人的偿还问题,也不需要直接对纳税人付出任何代价。

  其二,税收的无偿性是相对的。对具体的纳税人来说,纳税后并未获得任何报酬。从这个意义上说,税收不具有偿还性或返还性。但若从财政活动的整体来看,税收是对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成本的补偿,这里又反映出有偿性的一面。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具有为广大人民谋福利的性质。当然,就某一具体的纳税人来说,他所缴纳的税款与他从公共物品或劳务的消费中所得到的利益并不一定是对称的。

  关于税收的固定性,要从三层意思去把握。

  其一,税收的固定性的含义。税收的固定性是指在征税之前,就以法律形式,预先规定了征税的对象和征收税额之间的数量比例,不经国家批准不能随意改变。

  其二,税收的固定性的意义。税收的固定性既是对国家的约束,也是对纳税人的约束。对国家的约束表现在:国家只能按税法规定的标准征收,而不能无限度地征收。对纳税人的约束表现在:纳税人只要取得应税收入、应税财产或发生应税行为,就必须按法定标准纳税,不得自行减免或降低标准。

  其三,税收的固定性是相对的,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具体的征税标准是可以改变的。比如,国家可以修订税法,调高或调低税率等,这与税收的固定性并不矛盾。

  关于税收三个特征之间的联系,要掌握以下两点。

  其一,税收的三个特征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税收的强制性决定了税收的无偿性,而税收的强制性又是无偿性的保障;税收的无偿性和强制性又决定了税收的固定性。

  其二,税收的无偿性同纳税人的经济利益关系极大,因而要求征税的固定性,这样对纳税人来说比较容易接受,对国家来说可以保证收入的稳定。可见,税收的三个特征是统一的,缺一不可,只有同时具备这三个特征的财政收入形式才叫税收。

  税收的特征,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即不同于利润、国债收入、规费收入、罚没收入等的基本标志。税收的特征反映了不同社会形态下税收的共性。

  3.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通过学习税收的基本知识,要认识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自觉依法诚信纳税、履行公民的基本义务,是设置本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样,此问题便成为实现本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重点内容。突出这一重点,教师应掌握以下几点。

  其一,纳税人的概念。纳税人又称纳税义务人,是指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或个人。纳税人分为自然人和法人。一个单位或个人是否成为纳税人,是由税法和法人或个人所处的经济地位决定的。纳税人和负税人不是一回事。

  其二,公民自觉纳税的必要性。从一般意义来讲,税收是国家存在、发挥作用的物质基础,任何国家的国民都要纳税。政府征税,百姓纳税,古往今来,天经地义。我国社会主义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在我国,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国家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税收为物质基础。因而,在我国每一个公民都应自觉纳税。

  其三,自觉诚信纳税,反对任何违反税法的行为。

  自觉纳税是公民社会责任感和国家主人翁地位的具体体现,每个公民应该自觉诚实纳税,履行公民的基本义务。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单位和个人存在偷税、欠税、骗税、抗税等违反税法的现象。这些违反税法的行为,既危害社会经济健康发展、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也直接影响个人的健康成长。因而,我们必须坚决同任何违反税法的行为作斗争,以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

  其四,要以主人翁的态度和高度责任感,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以维护公民自身的合法权益。

  (二)难点问题分析

  1.财政政策

  关于财政政策,教师应该把握好以下三点。

  (1)财政政策的含义。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结构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的措施。

  (2)财政政策的基本类型。根据财政政策在调节国民经济总量方面的不同功能,财政政策可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的总需求。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手段主要是降低税率和增加财政支出。

  紧缩性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减少和抑制社会的总需求。实现紧缩性财政政策目标的手段主要是增税和减少财政支出。

  (3)如何运用财政政策。一句话,逆风向调节,即财政政策的运用方向应当与宏观经济形势相反。在国民经济存在总需求不足时,可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使总需求和总供给差额缩小以至平衡;在国民经济出现总需求过旺的情况下,可通过紧缩性财政政策消除通货膨胀缺口,达到供求平衡。

  2.预算与决算

  (1)二者的区别。

  其一,含义不同。预算是经法定程序批准的年度收支计划,是国家的基本财政计划。决算是年度财政收支的实际情况。

  其二,地位和作用不同。预算包括财政收入和支出,是一定时期财政分配的起始阶段,是国家财政的主要环节。预算可以对收入和支出加以控制,以实现国家的职能。决算是一定时期财政分配过程的终结阶段,它可以检验预算的科学性,检查预算的完成情况,总结一年经济工作的得失成败。

  (2)二者的联系。

  二者共同构成国家财政分配的全过程,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它们都可以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预算是决算的前提,决算又是对预算的检验和评价,二者相辅相成。

  3.增值税

  增值税是在我国目前影响最大的税种之一,也是我们在教学中重点讲解的税种。掌握这个税种的知识,教师要注意掌握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增值税的征税对象、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增值税是以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的一个税种。从含义中可以看到,增值税的征收对象是增值额。它的纳税人是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境外的单位或个人在我国境内销售应税劳务而在境内未设有机构的纳税人,其应纳税款以代理人为代扣代缴义务人;没有代理人的,以购买者为代扣代缴义务人。增值税征收范围包括货物、应税劳务、进口货物。

  其二,增值税的计算方法和税率。在增值税的征收中,采取先按商品销售收入全额乘以适用税率计算出“销项税额”,再从中扣除掉企业用于销售而购进的商品或者生产商品所购进的原材料等投入物所交的增值税税款(也就是上一环节所交的税款,称为“进项税款”,通常以购进发票上署名的税额为准),余额交给政府。

  应纳增值税额=销售收入×适用税率-购进商品已纳税金

  这种方法简便易行,计算准确,是实行增值税国家普遍采用的计算方法。

  增值税税率分为三档:基本税率17%、低税率13%和零税率。教学中不要求学生掌握增值税的计算方法。

  其三,实行增值税的优点。第一,有利于贯彻公平税负原则,避免重复收税,防止偷漏税行为;第二,有利于生产的专业化的发展,促进生产经营结构的合理化;第三,有利于国家普遍、及时、稳定地取得财政收入。

  其四,国内外实行增值税的情况。增值税于1954年最先在法国试行,规定企业准予抵扣生产经营过程中购进的货物在以前环节已纳的税款。在实施税收抵扣过程中,人们看到:按销售额全值计算的应纳税额,再扣掉购进商品或劳务所含的税款,实际征收额正好相当于对企业生产经营新增价值所得的税额。所以,为区别于营业税,法国于1954年称之为“增值税”。至此,增值税作为一个独立税种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此后,增值税又在欧共体成员国中采用,到20世纪70年代已推广到拉美、非洲等许多国家。目前已有近80个国家实行增值税,它已逐步成为具有国际性的税种。我国是从1994年开始实行增值税制度的。1993年12月13日,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12月25日,财政部下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1994年1月1日起开始实行增值税制度。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决议指出,我国增值税将逐步由生产型改为消费型。

  4.个人所得税

  这是我国目前影响最大的税种之一。个人所得税是与公民直接相关的税种,中学生可能通过储蓄、购买彩票等途径接触这个税种。引导学生理解掌握这一税种,对学生认识依法纳税的问题具有直接的现实教育意义。对于个人所得税,应主要掌握五点。

  其一,要了解个人所得税的含义。个人所得税是国家对个人所得征收的一种税。个人的所得额是个人的纯收入。

  其二,要了解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它的纳税人是在我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满1年,从我国境内外取得所得的个人,以及在我国境内无住所又不居住,或者居住不满1年而从我国境内取得所得的个人。

  其三,要了解个人所得税的应税项目。个人所得应税项目是: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企事业承包承租经营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稿酬所得、劳务报酬所得、财产转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偶然所得、经国务院财政部门确定征税的其他所得。个税起征点为2000元。

  其四,要掌握个人所得税的税率。个人所得税按照应税项目分别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两种形式。一是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工资、薪金所得适用9级超额累进税率,税率为5%~45%。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适用5级超额累进税率,税率为5%~35%。二是稿酬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财产租赁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实行比例税率。稿酬所得适用20%的比例税率,并按应纳税所得额减征30%。劳务报酬所得适用20%的比例税率。对劳务报酬所得一次收入畸高的,可以实行加成征收。特许权使用费所得、财产租赁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适用20%的比例税率。

  其五,要掌握国家征收个人所得税的意义。个人所得税,不仅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而且是调节个人收入、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这里可以与我国当前的分配制度联系起来认识。

  5.税收与财政收入的其他形式的区别

  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它同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作用一样,都能使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取得财政收入,满足国家公共需要。但税收的三个特征,决定了它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又有区别。

  其一,与国有资产收益(利润)的区别。

  税收与国有资产收益都是参与企业纯收入分配的形式,是在生产过程中由劳动者的劳动创造的,因此,二者的分配内容是相同的。二者的区别主要有三点。一是分配的广度不同。税收由于凭借的是国家政权,其分配具有广泛性。不论是企业、单位还是个人,也不论企业的经济性质和国籍,凡符合税法上规定的征税范围,税收都可以参与其纯收入的分配。国有资产收益凭借的是资产所有权,因而,除国有企业以及国家参股企业外,对其他企业和个人,国家不能以所有者身份参与其纯收入的分配。二是征收的手段不同。税收以税法为依据,实行强制征收,纳税人若违反税法,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国有资产收益属同一所有制内部的利益分配,不带有强制性。三是固定性不同。税收按规定标准征收,具有固定性,能排除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使国家及时、足额地取得财政收入。国有资产收益却是企业实现利润多则收益多、利润少则收益少,稳定性较差。

  其二,与国家信用(债)的区别。

  国家信用是指国家以债务人的身份取得或以债权人的身份提供的信用。这里主要是指为了经济建设和财政预算的需要,国家以债务人的身份,运用发行公债、国库券、国外借款等方式筹集资金的一种借贷关系。由于公债是要还本付息的,最终仍然要以征税方式取得的财政收入偿还,因而又称“税收的预征”。税收与国家信用的区别主要有三点。一是强制性不同。国家信用作为一种信用关系,发行方与认购方在法律上处于平等地位,因此只能坚持自愿认购的原则,而不能强迫推销。至于税收则是一种强制性征收,必须坚持依法办事,依率计征。二是偿还性不同。国家信用反映了认购方和国家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是有借有还的,要还本付息,而税收却是无偿征收的。三是固定性不同。国家信用是自愿认购,因此认购者可以多购也可以少购,它所形成的财政收入也是不稳定的。税收收入由于有事先确定的标准,因而具有固定性。

  其三,与财政性收费的区别。

  这里的“费”专指政府机关为单位和居民个人提供某种特定的服务时,所收取的工本费、手续费。包括事业收入、规费收入和资源管理费收入。它与税的区别主要有两点。一是征收主体不同。税收由各级税务机关、海关征收,而费由行政部门和事业单位收取。二是偿还性不同。税收是纳税人对国家法律义务的履行,国家不付任何代价。费是以国家提供某种特定的服务为前提,是有代价的,或者说是等价有偿的。

  其四,与罚没收入的区别。

  罚没收入一般是指对违反国家法律和有关规章制度的行为进行的一种经济处罚。它与税收一样,都具有无偿性和强制性。它们的主要区别在固定性上。罚没收入是以发生违法行为为前提的,有违法行为才可能有罚没收入,因而不具备连续性和固定性。税收是按规定标准无偿取得的,具有连续性和固定性。

  6.偷税、欠税、骗税、抗税

  偷税是明知税法规定而有意违反,用欺骗、隐瞒等方式逃避纳税,所以,偷税也可称为逃税。教材中列举了违法者偷税的几种手段。账册、票据是企业经营活动的记录,是计算税款的依据。应税项目、销售收入、经营利润也都是具体的计税依据。所以,用种种手段破坏这些依据,导致偷税行为,就要受到惩处。

  欠税即拖欠税款,简单说来就是纳税人知道纳税期限而没有按时纳税的行为。应税项目的纳税期限,是指税法规定的从事了应税活动或取得了应税收入,需在多长时间内完成纳税行为。例如,税法规定,个人工资薪金所得税按月计征,扣缴义务人或纳税人的税款应在次月7日内缴入国库。如果超过5天,即到次月的第13日还未缴纳,就属欠税。

  骗税的定义、集中表现,教材已有明确表述。在我国,骗取国家出口退税往往是骗税者与税务部门内部掌握一定权力的人相互勾结而共同犯罪,骗税数额一般都很大。对此,国家采取了严厉的打击措施。除了骗取出口退税,在其他方面也有弄虚作假、骗取国家税收优惠的行为。例如,虚报自然灾害,骗取税收减免。骗税与偷税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是骗得税收优惠,后者是设法隐瞒应税项目和应税收入。

  抗税是公然对抗税法规定的违法行为,其定义、具体内容教材都讲清楚了。

四、教学建议

  (一)课时安排建议

  本课安排两课时,每框一课时。

  (二)教学方法建议

  每个教师都有一套自己特色的教学方法。有的地区较发达,教学资源相对丰富,教学设备相对先进,于是,教师的教学形式相对灵活多样;有的地方则会因各种条件的限制,教学手段相对落后。但是,无论怎样的教学方法和现实条件,教师都要坚持贴近生活,从社会生活甚至学生身边的实例出发,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得出结论。下面介绍几种具体的操作方法以供参考。

  1.情景教学法

  围绕学生关注的经济现象或经济问题,选取学生身边的比较典型的背景材料,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对该材料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归纳、分析、综合,把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融入经济现象、经济问题中,融入到具体的背景材料中。真正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例如,在进行财政收入受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的影响时,可选取国家或当地部分年份经济增长情况和财政收入的有关数据以及财政收入、企业收入、个人收入的有关数据,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分析、对比、综合,从而理解经济增长、分配政策对财政收入的影响。

  2.活动教学法(社会调查法)

  开展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有利于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社会实际生活,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知识,在体验中得到感化。在进行财政支出的种类和作用等内容的教学时,可让学生走出课堂,先分组到当地财政部门进行社会调查,收集本地财政的收入、支出、作用及税收的有关数据,经整理归纳后,再结合财政的作用及自身的感受和体验进行分析,或者撰写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最后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成果。

  3.专业人士进课堂

  在讲完本课之后,可请财政局、税务局的有关专业人士给学校整个年级的学生介绍本地近年财政收入和支出、税收等情况,以加深对有关财政税收知识的理解。

  4.讨论法和辩论法

  在进行财政政策和财政作用、税收基本特征、依法纳税等内容的教学时,可选取有可辩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在广泛收集、分析有关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和辩论,使学生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例如,财政赤字(或财政节余)利大于弊的辩论,扩张性财政政策(或紧缩性财政政策)利大于弊的辩论。

  (三)教学评价建议

  1.知识评价

  本课的经济学原理较多,教师可以依据课程标准以能力立意为基础设计测评试题作纸笔测验。还可以用下列方式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及学习方法作出相应的评价。

  (1)撰写、提交政治小论文。通过报刊、杂志或互联网收集国家、某地有关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财政政策、税收等方面的有关数据,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就某一方面运用财政学有关知识进行理论分析,撰写出小论文。

  (2)撰写、提交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在调查当地财政收入、财政支出以及税收等有关数据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归纳,并运用财政学有关知识就某一方面进行理论分析,写出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再由教师或学生小组对调查报告进行点评。

  (3)基础知识的检测(见自我测评及参考答案)。

  2.学习表现评价

  教师可以从课堂回答问题、参与讨论和辩论的表现,参与小组活动以及完成课外作业的态度和效果等几个方面综合起来进行评定,要注意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五、自我测评及参考答案

  单项选择题

  1.我国工商企业登记费、商标注册费、公证费用,属于财政收入的()

  A.利润收入B.税收收入C.债务收入D.其他收入

  2.源远则流长,根深则叶茂。这一比喻说明()

  A.财政收入制约着经济发展水平

  B.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

  C.分配政策和分配制度制约着财政收入的规模

  D.价格水平对财政收入有着重要的影响

  3.我国2007年用于国防及行政管理的财政支出已接近7000亿人民币,正是依靠这笔支出,使得我们能够免费获得政府提供的国防、司法、治安等公共服务。政府用于国防、司法、治安等方面的财政支出充分反映了财政具有()

  A.经济稳定作用B.收入分配作用C.资源配置作用D.经济发展作用

  4.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时打着“迎闯王,不纳粮”的旗号,虽然取得了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但是,最终还是以失败而告终。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A.税收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B.税收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C.税收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

  D.有了税收,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就一定能成功

  5.我国个税起征点已经由1600元上调到2000元。个人所得税法第六条规定:工资、薪金所得,以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2000元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这表明()

  A.我国的税收将大幅度减少B.税收具有固定性的特征

  C.税收是可以随意变化的D.税收具有无偿性的特征

  6.出口退税制度,是一个国家退还在国内生产、流通、出口环节已缴纳的间接税的税收制度,目的是使出口货物以不含税价格进入国际市场,避免对跨国流动物品重复征税。实施出口退税()

  ①是国家支持外贸出口的重要手段②可以增强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③必然会造成国家税收收入的减少④只有利于增强国有企业的竞争力

  A.①②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③④

  简答题

  7.目前,我国的一些企业和个人存在着偷税、欠税等行为,国家将加大打击的力度,坚决惩治违反税法的行为。

  请谈谈国家为什么要坚决惩治违反税法的行为。

  辨析题

  8.有人认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家财政状况的好转,越来越多的大型、特大型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项目上马或建成,为实现21世纪我国经济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企业、个人创造了良好的生产和生活条件,而这一切都依赖于国家庞大的财政支持。

  辨析:国家财政收入越多越好。

  论述题

  9.材料一:2006年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2万亿元,同比增长22%,比上年同期增长7.4个百分点。

  材料二:2006年上半年全国税收收入增长较快,共入库税收19332亿元,同比增长22.3%,增长3522亿元。

  (1)材料一和材料二有什么内在联系?

  (2)两则材料共同反映了经济生活的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

  单项选择题

  1.D2.B3.C4.B5.B6.A

  简答题

  7.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国家要实现自身职能,必然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因此,公民要纳税,为国家的存在、发挥作用提供起码的物质条件。偷税、欠税等在任何国家都是违法行为。我国的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新型税收。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从根本上是一致的。只有保证税收的稳步增长,国家才能富强,人民生活才能不断提高。因此,国家必须坚决惩治违反税法的行为,保证我国税收的稳步增长。我国广大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有责任维护税法的严肃性、权威性,同一切违反税法的行为作斗争。

  辨析题

  8.(1)国家的财政收入增加,有利于增强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集中力量办大事,为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从长远来看,也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

  (2)但是,在经济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国家财政收入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对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最终也将妨碍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

  (3)财政收入的增加,从根本上说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必须在经济总量不断增加的前提下,不断增加财政收入。所以,辨题的观点是不科学的。

  论述题

  9.(1)从两则材料的数据看,在我国,税收收入占(预算内)财政收入的90%以上,税收收入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2)两材料共同反映出我国经济增长,税收增加,财政收入增加;税收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源泉,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基本的形式;国家通过税收形式组织财政收入,为自身的存在和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有谁可以给我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1生物必修2教参答案拜托!!急用!! 思想政治必修1第六课的参考答案 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 必修)电子书下载 哪里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英语(必修)的 MP3免费下载 感激不尽!!!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修4的单词课文的MP3 急!急!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实验修订本·必修)英语朗读与听力录音 请问普通高中课程新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修一的听力哪里可以下载? 在北京去何处可购到高三思想政治教科书 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制义务教育九年级思想政治教科书 跪求人教斑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高一上册 数学 答案 成都市哪有卖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 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制义务教育九年级思想政治教科书的全部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日语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英语》第一册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怎样学?有学案或每课的知识框吗? 请问!人称小学语文课本“人教新版”,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么? 在那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为什么要出版小学标准实验教科书?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中国历史 思想品德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使用范围是? 有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紧急求救!谁有新编教材高1高2高3英语说课稿???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 那本书啊! ! 在线等!广东新课标 物理必修1第86页的实验.???两个弹簧测力计的读数相同吗? 高中数学必修1 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