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员已经阻止此应用:《青少年创造能力培养现状社会调查和对策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7 14:26:17

《青少年创造能力培养现状社会调查和对策研究》

阶段性成果概述

 

    《青少年创造能力培养现状社会调查和对策研究》——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一般课题,由中国科普研究所翟立原研究员担任课题负责人。课题研究已取得了相应的进展,诸多具有科学性、新颖性和实用性的成果已初步呈现出来。

 

    一、在国际化的大背景下,了解青少年创造力培养的理论发展进程和当前的教育实践,科学地比较我国与一些发达国家在青少年创造能力培养上存在的差异

考虑到科技的无国界,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人才培养也必然趋于国际化。因此,总课题组和各子课题组从课题申报时就开始着手,通过期刊、图书和互联网络,以及与欧、美、亚洲各国相应科技、教育机构建立直接学术联系,从而在青少年创造能力培养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信息、资料交换,进一步则通过学者互访、召开小型国际研讨会,以及在主要发达国家部分行政区对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在学校进行直接测量等方式进行相互探讨、经验交流和比较研究;组织我国青少年与国外青少年通过科技活动方式进行对等交流,以及将发达国家一些有益的活动方式引入我国进行实验研究,使我们能够将世界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相应理论、实践与我国对照,并进行综合的分析、研究、实验,从而在总结经验和理论建构上都取得了相应成果。

    1、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经过分析研究,撰写了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的《全球社会关注青少年的创造力——有关理论研究与教育实验的综述》

该文从20世纪末和本世纪初这一阶段,世界范围在青少年创造能力培养方面所进行的理论研究和教育实验的主要趋势,予以了简要的介绍。

从1950年时任美国心理学会会长的J.P.吉尔福特(J. P. Guilford)所开始倡导创造性的研究,以及他曾指出的“创造力是多元的反应能力”,“创造性思维包括6个特征:感知触觉、界定更新、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和精细性“。直至80年代中期,哈佛大学创造力研究的引领者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dner)提出了一种旨在认识独立个体所具有的不同认识类型和能力的多元理论思想,他称之为“多元智力理论”(Multiple Intelligence),许多教育界人士认为这种多元智力理论有助于创造力的培养。该文介绍了创造力理论的发展进程,包括不同领域、不同视角专家独特的看法,颇具新颖性。它将有助于在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建构我们自己有关创造力和人才培养的理论。

与此同时,该文还介绍了亚洲、美洲、欧洲、非洲等一些国家近些年在青少年创造力培养方面进行的大量教育实践,这对我国的教育工作者当前的实践无疑极具指导性和实用性。

    2、通过问卷调查,对中国和美国、中国和英国、中国和加拿大等进行了青少年创造力培养的科学比较,有助于了解并改进我国在青少年创造能力培养上与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

总课题组和各子课题组,在国外一些专家、学者的支持下,采用我国2000年全国青少年创造力培养社会调查的问卷,在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等国对当地中学生、大学生群体进行了青少年创造力培养的问卷调查,并与我国的调查数据进行了对比。这种科学的比较,使我们看到了在青少年创造能力培养上与发达国家存在的差异。

例如,涉及初步创造力特征指标之一的“信息收集能力”,2000年认同具有上述能力的我国青少年为51.1%,而2001年我们在美国对两个青少年群体(各500例左右)所做调查的比率分别为66.5%和65.0%;再如,涉及初步创造力特征指标之二的“探究性思维能力”,2000年认同具有上述能力的我国青少年为45.8%,而2001年我们在美国对两个青少年群体所做调查的比率分别为67.1%和65.3%。上述比较将有助于政府和社会有针对性地制定加强我国青少年创造力培养的对策。

上述各个调查报告均已收入《青少年创造力国际比较》一书(科学出版社2003年4月出版)。

 

    二、2002年在全国进行了第三次全国青少年创造能力培养社会调查,了解了我国青少年创造力水平的变化,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培养青少年创造力的状况,并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我国青少年创造力培养的对策和建议

继1998年和2000年的调查之后,2002年,作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青少年创造能力培养现状社会调查和对策研究》的主要构成部分,同时也作为国家统计局批准的调查项目,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共青团中央学校部、中国科协青少年部和中国(科协)科普研究所又联合发起了第三次全国青少年创造能力培养社会调查和对策研究,香港新一代文化协会亦同步进行了第三次香港青少年创造能力培养社会调查与对策研究。

本次调查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62所大学和91所中学,共发放问卷11730份,实际回收问卷11730份,回收答题卡数量亦为1173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答题卡为11627份,有效率为99.1%。专家组依据数据统计结果,进行了分析、研究和论证,特别是与1998年和2002年两次调查结果进行了比较,并根据两年来我国青少年创造能力培养状况的变化,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1、2002年全国调查所反映的我国青少年创造力水平的变化,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培养青少年创造力的状况

    2002年全国青少年创造能力培养社会调查表明,自评具有初步创造力特征的青少年比率,已从1998年的14.9%,上升为2000年的20.0%,又持续增长至2002年的21.6%。与此同时,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环境进一步得到优化,大约1/4以上的中学在实施素质教育上获得了学生的好评;能够在大学校园里上网的学生已高达84.1%,与发达国家的比率基本上相差无几;家长对子女采用“民主型”教育方式的比率已从1998年的38.4%,增至2000年的41.1%,又上升为2002年的52.7%;各级社会机构、团体的努力和大众传媒的积极参与,为青少年营造了一个更为有益的成长环境。

调查报告同时指出,自评具有初步创造人格特征的青少年比率,在从1998年的4.7%上升为2000年的11.0%后,2002年又回落至7.3%,这表明青少年人格的培养值得关注。与此同时,青少年亲身体验过科学探究全过程的比率不高,而亲身体验过技术创新全过程的比率更低,这对青少年创造性的培养是不利的。报告还对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培养青少年创造力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2、2002年同时对对入选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中学生群体的调查表明,科技创新活动有益于青少年创造能力的培养

在2002年对全国进行第三次全国青少年创造能力培养社会调查和对策研究的同时,通过对参加第17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决赛阶段的中学生群体的调查,可以清楚地看出,由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国家体育总局、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共同主办的全国科技创新大赛系列活动,显著地促进了广大青少年创造性的提高。

与2002年全国青少年创造能力培养社会调查相比,入选创新大赛中学生群体对脑科学(包括创造性思维)的认知明显高于前者;其自评具有初步创造人格特征的比率是26.3%,为全国调查的3.6倍;其自评具有初步创造力特征的比率是49.0%,为全国调查的2.3倍;入选创新大赛中学生群体亲身体验过科学探究全过程和技术创新全过程的比率均超过了半数,远高于全国调查水平。研究表明,在参与科技创新大赛系列活动的过程中,青少年的创造人格得到了升华,他们的科技素质得到了提高,其创造潜能亦得到了发挥。

    3、在对2002年全国青少年创造能力培养社会调查现状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总课题组提出了加强我国青少年创造力培养的对策和建议,以供政府部门作为制定政策的依据

总课题组在对我国青少年创造能力培养现状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为了有利于政府部门及时调整政策导向,促进教育发展与创新人才的培养,同时为了有利于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创造能力培养的良好氛围,提出了4点对策和建议。

其中针对我国长期以来在社会舆论上形成的一股重理论轻实用、重科学轻技术的现象,也就是忽视了技术教育对青少年创造力的培养,课题组提出了“从建设小康社会需要提高全民族技术素质的高度出发,加强对青少年的技术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对策和建议指出,当今世界,技术发展之快,其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之短,以及技术对社会发展、产业结构、劳动组织、生活方式等各方面的影响之大,都是在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面对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各国无不把推动技术应用和技术创新作为其增强自身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而要在这种竞争中领先,国民的技术素质无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就我国而言,在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势必要从基本国情出发,妥善处理产业结构调整、企业改革与扩大就业的关系。既要推动科技进步、提高产业科技水平,又要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这就使得我国在不断推动技术应用和技术创新的同时,还需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技术创新人才队伍和规模庞大的优秀技术工人队伍。

由于传统文化思维方式的影响,我国长期以来在社会舆论上形成了一股重理论轻实用、重科学轻技术、重理科轻工科的现象。反映在教育上,则是人才培养结构失调。这种现象产生的危害现在已经越来越明显,近几年上海、广东等地的企业已明显感觉到中、高级技工的缺乏,而高等职业教育由于起步较晚,其培养的技术型人才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难以满足企业的需求。面对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如何提高国民的技术素质,以推动企业技术应用和技术创新,从而促进经济再上一个台阶,就成为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青少年的技术教育还未得到足够的重视。美国继制定《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之后,又制定了《国家技术教育标准》,显示了对技术教育的异常重视。英国等一些欧洲国家,以及日本都有重视技术教育的传统。而我国则相对较弱。这就导致了我们相当多的青少年不知如何实施“创造”,缺少运用技术“计划和行动”的能力,这对于国家科技的创新和经济的持续发展是不利的。因此,倡导现代技术教育,使技术教育成为培养青少年创造能力的主要环节,已经也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了。

鉴于上述原因,建议教育部和其他相关部(委),从建设小康社会需要提高全民族技术素质的高度出发,从现在开始,规划并加强对青少年的技术教育。就具体做法而言,可以参照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在基础教育阶段从小学起就开设技术课,每周2课时既可,让孩子从小就学会“设计”,学会动手,开发其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初中和高中的技术课应使学生运用计算机进行简单产品设计,并了解机电一体化、数控车床等现代技术设备的基本原理和操作规程等。高等教育除了继续提高职业技术院校的办学质量外,还应调整工科院校的办学方向,把培养高质量技术型人才作为其重要任务之一;同时高校理科专业也应注重学生相关技术、技能的培养,文科院校亦应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以及诸如与办公自动化相关的技术、技能等。

另外的3点对策和建议包括:从“大教育”的观念出发,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使全社会都理解并参与到教育改革中来;从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认识科普,积极创造条件,鼓励青少年参与校内外的科普创新学习活动和实践活动;继续增加青少年创造力培养方面的投入,充分利用全社会的教育资源(上述均刊于2003年《科普研究》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