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疆悟2.0评测:智慧三书之《围炉夜话》(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7 11:32:00

 
智慧三书之《围炉夜话》(一)
前言
《围炉夜话》是作者王永彬“书于桥西馆”的“一经堂”最后成书于清?咸丰甲寅二月。这本书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文学品评著作,对于当时以及以前的文坛掌故,人、事、文章等分段作评价议论。作者虚拟了一个冬日拥着火炉,至交好友畅谈文艺的情境,使本书语言亲切、自然、易读,并由于其独到见解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围炉夜话》正如其名,疲倦地送走喧嚣的白昼,炉边围坐,会顿感世界原来是这样的宁静。在如此宁静而温暖的氛围下,白昼里浊浊红尘蹇塞的种种烦闷,会不自觉地升华为对生活、对生命的洞然。
夜是这样的美妙,更何况围坐在暖暖的炉边呢?静夜炉边独坐,品味清朝王永彬先生的《围炉夜话》,体味作者以平淡而优美的话语,讳讳叙出的琐碎的生活中做人的道理,就如炎夏饮一杯清凉的酸梅汤,令人神清气爽,茅塞顿开。
《围炉夜话》以“安身立业”为总话题,分别从道德、修身、读书、安贫乐道、教子、忠孝、勤俭等十个方面,揭示了“立德、立功、立言”皆以“立业”为本的深刻含义,与《菜根谭》、《小窗幽记》并称处世三大奇书。
中国传统文人是快乐是超俗,亦或痛苦、压抑,现在难以说得清楚。那代文人即使在生活安逸、仕途得意时,心中也常存为天地立心为万民请命的忧患意识,而在陡遭不测,倾家荡产时,又能常常保持一份无怨无悔的淡然心态。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因其博大,受其滋润的中国文人的心胸也是宽广大度的,其精神世界更是丰富多彩。
001教子弟与检身心
教子弟于幼时,便当有正大光明气象;
检身心于平日,不可无忧勤惕厉功夫。
[述论]马民书
“教子弟”、“检身心”,是人生“尽此身光大乾坤”、“留他日担当宇宙”的使命所系。
然而,正大光明教于幼,忧勤惕厉俭于心。要教育培养晚辈正直、豁达、磊落的胸怀和气度,
必须从幼年开始;要审视省察自己的思想行为,必须着眼于日常的生活。时时、处处、事事,
都不能没有严谨而勤勉的督促和刻苦而耐久的砥砺。
“蚌死留夜光,剑折留锋芒。”正大光明是高远流芳的人格境界,也是光华闪烁的人生轨
迹。而这种境界既不是先天的与生俱来,也不是生前身后的“回光反照”,而是在后天的从
幼年开始的教育、熏陶、习染中生成并进而达到升华的。因此,人生正大光明的品质和气度
的培养,应前移至幼年,而不应延限于成年;应渗透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方方面面,而不
应局限于某一阶层或某一方面。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幼教的重要地位和特殊功能。现代心理学家提出了才
能递减的法则,即教育开始得越早,越能培养卓越的才能;而才能增长的可能性,随着年龄
的增长,反而会迅速减少。这就是零岁教育的理论基础。
但是,幼教也是一种整体的素质教育。如果一味偏重于智力教育而忽视了品质和气度的教
育,也会产生人格的低起点递减,不利于整体素质的提高。现实表明,独生子女的增多,家
庭的溺爱娇宠以及互不往来、封闭自生的家庭居住环境,已造成一些儿童偏执、孤僻、冷漠、
骄纵、任性的心态。
这就要重视幼时的品质和气度的教育,以使子女从小就能够养成正直豁达、诚实谦贤的品
德。这样,才能使他们在日后的工作、学习、生活和为人处事的各个方面,都能保持一种襟
怀坦白、光明磊落、雍容大度的气质风范。
“广积不如教子,避祸不如省非”。如果说教子正大光明是人生光华的延续的话,那么忧
勤惕厉的慎省修身则是塑造人格、完善人生的泽本光源。但是,“检身心”的出发点,不是
“现成理念,一习即染”,而是对具体的实践、行为的自省;其生成不是“一蹴而就”、“
一劳永逸”、而是渐进而成、渐化而范;其升华不是“一潮涌来,万道霞光”,而是“涓涓
细流,微微晶结”。
因此,检身心于平日的砥砺,贵在“三慎”:一是“慎微”,即“于细微处见精神”,从
小事小节、一点一滴、细致入微处陶冶磨炼,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二是“慎隐”,即“入暗室而不欺”,在无人知晓、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不做亏心事,不取
不义财,依靠自身的信念和毅力,自觉地洁心地、正身行,择善而从,保持高风亮节,致力
有所作为;三“慎恒”,即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反复雕琢,始终如一地保持高远的志向、
艰苦的锻造。
新时代的人生,“君子”需要有“新美如画”的人格境界。而“新美如画”的人格境界,
则立之于“志当存高远”,“恢弘志士之气”的浩然;力戒于“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
永窜伏于凡庸”的惰性;成就于“千淘万沥历辛苦,吹尽狂沙始得金”的砥砺。
002交游与读书
与朋友交游,须将他好处留心学来,方能受益;
对圣贤言语,必要我平时照样行去,才算读书。
[述论]
人生的乐趣,莫过于与朋友交往共游;人生的明智,莫过于对圣贤言语的体味领悟。然而,
怎样与朋友交游才能受益有立?怎样才算真正体味和领悟圣贤言语的妙道真经呢?这却是一个
值得深思的话题。
“人”字的结构,看上去就是两个方面的互相支撑。没有人际的交往,就没有人类的共同
生活;没有了朋友之间的交游,也就没有了人生的乐趣。“世界像个小家庭”,现实生活中,
人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然而,在朋友之间的交往中,总是既诱之有乐,又扰之有惑。说诱之有乐,是因为善于交
友,取友之长,戒友之短,才能增进友谊,获得智慧,生发动力,不断前进,从而体验到人
生乐观向上的志趣。说扰之以惑,是因为不善交友,是非不辩,曲直一径,扑朔迷离,沆瀣
一气,最终酿成苦果,陷入不能自拔的境地。
古人云:“结交需择善,非识莫与心。”明代学者苏浚曾把朋友分为四类:一类是“道义
相砥,过失相畏”的畏友;一类是“缓急可共,生死可托” 的密友;一类是“甘苦如饴,
游戏正道”的昵友;一类是“利则相攘,患则相倾”的贼友。由此可见,“畏友”可敬可畏,
“密友”可亲可信,而“昵友”则需避,“贼友”则需防。
即使是“畏友”、“密友”,也有其所长所短。与之交往,也不能一味游闲玩乐;而应在
言行举止中,观其优长而取之,察其所短而戒之,以使自己在效优中升华,在戒短中扬长。
先圣先贤是不见面的最亲善的朋友,是谆教无声的师长。然而,对于先贤们的言语教诲,如
果只是口诵心唯,而不付诸实践,那只能是空对良言、愧对圣贤。“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
此事要躬行。”
魏源所著的《古微堂集?默觚》里有这样一段话:“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
一足;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沽客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
这里就指明了学以致用,以行为本的道理,正如墨子所说的:“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事
实正是这样的,死读书不如不读书。一个死啃书本而与生活实际、社会实践绝缘的人,即使
他“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也毫无用处。“口能言黑白,目不辨青黄”的书呆子,仅
能有一点不足道的谈资,而不可能有什么谋事成就的本领。
清代学者颜元说得好:“譬之学琴乎?故曰以讲读为求道之功,相隔千里也。”这又说明,
脱离实践的读书是不可能真正掌握知识的。只有既注意在实践中深化知识,使之成为充满活
力、随时可取的潜在智能,并注意根据实践的需要和现实的变化而灵活运用知识,才能真正
掌握知识,把知识转化为力量。因此,读圣贤书,功夫在书外;明圣贤理,妙道在知行
003贫俭与拙勤
贪无可奈惟求俭,
拙亦何妨只要勤。
[述论]
贫穷和愚笨是困扰人生的两大绳索,但俭以济贫、勤以补拙却是人生奋斗的真谛妙道。
人难免有穷困潦倒之时,这并不完全取决于主观努力的程度和才智本领的大小。动荡不
安的时局促使着贫困的积累;社会的陋习积弊使人空怀壮志、怀才不遇,无力战胜贫困;许
许多多的非人为的天灾年荒,旦夕之祸,往往使人倾刻间一贫如洗、流离失所,等等。面对
贫困,安贫没有出路,只有抗争,抗争的起点关口是求俭维生。因此,求俭是与人类创造性
劳动不可剥离的重要生存方式,也是劳动人民世代弘扬的传统美德。
在我国,“求俭”、“贵俭”的思想早已行之于民生、载之于古籍。《周易》的《节卦六
十》,把当时人们对于节俭的态度分为三种:最可贵的是“甘节”,即甘心节俭,忠诚节俭,
把节俭当作“甘之如饴”的乐事;其次是“安节”,即虽不能“甘节”,但能安于节俭,不
追求豪华奢侈;最坏的是“苦节”,即厌于“甘节”、“安节”,而把节俭当作一种悲苦,
叹怨人生。
这三种态度,必然产生三种不同的结果:“甘节,吉”——甘于节俭,前途就会吉祥美好;
“安节,亨”——安于节俭,做事会通达顺利;“苦节,贞凶”——苦于节俭,结果将是不
幸的。同时,“不节苦,则嗟苦”——不能节俭,结果必定陷入贫困,落到愁眉苦脸、自怨
自艾、丧失一切的地步。因此,贫无可奈时,要摆脱贫困,最可贵的是“甘节”,最起码要
“安节”,最忌讳的是“苦节”、“不节”。只要由“甘节”起步,做到安节,就能做抗争
贫困、创造幸福的强者。
人有天才与庸才之分,也有天资聪颖与天性愚笨之别,但先天的智能差异因素不是造成天
才与庸才的先决条件。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智力是有高低差异的,这种差异是通过智力测
验所得出智商(IQ)来表示的。智商在100分上下者,表示智力正常和中等;140分以上者,表
示能力超常;70分以下者,表示智力低常或“低能”。 在人类总人口中,超常者只占1%,
低能者占3%,绝大多数处于中常者。
在人们的心目中,成为人才,有所作为的人,非有超常的智力不可。但是,经心理学家对
历史上众多人才的成功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发现,不少成绩卓著的人才和出类拔萃的名家,
并没有非凡的智力水平。他们成功的诀窍只有二个字:勤奋。相反,即使天资聪颖、智力超
常的人,离开“勤奋”也将一事无成。
王安石曾这样记述宋代的方仲永:他5岁作诗,天赋极好,然而,他不求进取,成年之后
一无所成。而晋朝人左思生性笨拙,什么东西学了都无长进。可是,他不甘愚笨,发愤努力,
终于写成世人竞相传抄的《三都赋》。这就说明,一个人要想获得充分发展的能力,在事业
上有所成就,就必须依靠主观上的勤学苦攻。
诚然,在走向成功的路上,天资差的人虽然要比天资好的人艰难得多。但是“勤能补拙”,
只要加倍地努力,就一定能够获得成功。其实,据医学家的实验证明:正常人脑的构造,并
没有复杂与简单之分。鲁迅说:“即使天才,在生下来的时候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的儿童
一样,决不是一首好诗。”这是因为“天才就是勤奋”,“天才就是2 %的天赋加上98%的
汗水。”
004稳当与本分
稳当话,却是平常话,所以听稳当话者不多;
本分人,即是快活人,无奈做本分人者甚少。
[述论]
人应该说平实妥贴话,做安分守已人。然而,喜欢听平实妥贴话的人并不多,能够安分守
已的人则甚少。这便是人生的困惑和自扰。
说话是一门普遍、广泛而又高超的艺术,这艺术的基石和含金量却是稳当、妥贴、平实。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表情达意、进行思维的最重要工具,它的运用奥妙无穷:同一思
想内容,可以选择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表达,表达的效果具有高低文野之分;同一语言形式,
可以表达不同的思想内容,表达的程度有深浅明惑之别;同一语言形式、同一思想内容,又
往往因接受者的心理差异、时境不同而出现种种不同的理解,等等。由此可见,语言的艺术
具有着功力的高深与浅薄等差别。
然而,真正促使人们心心相印、情理相融的却是那些妥贴无奇、谆切无夸、朴实无华的话
语。可是,人们往往对平常、朴实的话语却充耳不闻、闻而不思,而对那些新奇夸张、虚浮
华丽的话津津乐道,这就不免使忠言擦耳而虚过,妄言淀心而成疾。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听者不妨以言识人,因为“其志定者,其言简以重;其志刚者,
其言果以断。”(《薛方山纪述?上篇》)还可以说“其人实者,其言平以安”。言者则应该切
记:“人以言自夸者, 但欲人羡已,而不知人之笑之。”(清?李惺《西沤外集?药言剩稿》)
“清清白白做人”,“老老实实做事”,“本本分分生计”,“稳稳当当过活”。看似
平凡而淡泊,实是高雅而快乐。可不少人并不这样想,他们把清白视为清贫,把老实视为无
能,把安分视为保守,把稳重视为平庸,欣羡于穷夸极数,沉湎于酒绿灯红,着迷于舞池美
色,奔波于官场权逐,到头来花天酒地而忐忑不安,违法乱纪而走向深渊。“因嫌官职小,
终被枷锁杠”,使原本自己快活的心境疲疲不堪,使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破裂难圆,使原本
知心知已的亲朋众叛亲离……这实乃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快活反被快活丧”。如其醉
生梦死图极乐,不如安分守已常快活。
005处事与用功
处事要代人作想,
读书须切己用功。
[述论]
事不能“私”处,“私”处必有非;书不能代读,代读非学问。因此,处理事情要多替别
人着想,读书求知要靠自己切实用功。
世界上任何事情的处理都不是孤立的个人行为。因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
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无论在物质生活方面还是在精神生活方
面,人离开社会都不能“独立为生”。人的本质的社会性决定了人事处理的社会性。就某一
件事而言,“我”可以是处事的主体,但它决不可能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我”必然要与“
你”或“他”发生物质的、精神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唯我”必然排他,“全己”必然
损人。
事实上,有的人在利益关系上,往往是“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有的人在对待婚姻
恋爱问题上,一味追求个人的幸福甜美的目的,就已把辛酸苦果强加于他人;有的人在以我
为中心,精心设计自我的蓝图的目的,也就踩在了别人的肩膀上。
这样的人是狭隘猥琐、私欲膨胀,没有脱离低级趣味的人。这样的人,不仅会成为精神上
自我萎缩的乞丐,而且在长远利益上是吝小亏大,窘迫无支的。可见,欲以成为一个大写的
人,就应在时时处处事事想到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
事可托人代劳,过可为人代受;障可求人代除,难可攀援同当;河可借舟泛过,桥可为人
架起,但唯有书,既不可为人代读,也不可让代读,也不可让人代读。因为:其一,读书是
在“读志”。志不能托人代立,诚然书不能托人代读。读书本身就是一种志向与毅力交织的
艰苦劳动,业有所为必读书,读有所成必苦攻。苏秦的“刺股”励学,匡衡的“凿壁”借光,
车胤的“囊萤”夜学,孙康冬夜“映雪”,司马光“警枕”苦读,等等,都说明,没有自我
的顽强拼搏,坚韧不拔的奋战精神,是不可能读好书的。
其次,读书是在“读心”。心不能让人代使,故书也不能让人代读。“学而不思则罔,思
而不学则殆。”不读书,只面壁思索,思的只有壁面而已;而只读书,不思考,也只能得几
个字形符号,不可能把知识变成自己头脑里的东西。有的人藏书颇丰,但自己不读,便不是
自己手中的书;读了不思,也不是自己心得的书。
因此,读书必须立其志、用其心、尽其力,才能有所立、有所成、有所为。
006信字与恕字
一信字是立身之本,所以人不可无也;
一恕字是接物之要,所以终身可行也。
[述论]马民书
信,是人立身处世的根本。“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说文》中对“信”的解释是:“
人言也,人言则无不信者,故从人言。”这就是说,“信”就是人所讲的话,不是人讲的话
才会无“信”。一个人如果无“信”,别人就不会把你当人看待,那么,你又有什么颜面和
别人交往呢?
《全唐诗补逸?卷2》中有首诗说:“立身在笃信,景行胜将金。” 诚挚守信,是做人的
一种高尚品行,是立身创业的根本所在,它胜过手中的黄金,是金钱不能换来的无价之宝。
信又是精诚团结、“化干戈为玉帛”的良药。《傅子?义信篇》中说:“以信待人,不信思
信;不信待人,信思不信。”也就是说,对人诚恳守信用,即使别人原先不信任的,也会转
为信任;对人虚伪不讲信用,即使别人原先信任的,也会转为不信任。
恪守道义的信,不仅能使自己实现心灵的净化和品行的升华,而且可以化解矛盾,消除别
人的戒心,赢得真诚的信赖和友谊。而那些虚伪失信、圆滑处世的伎俩,虽然可以一时骗取
到别人的信任而得到意外的“收获”,但谎言不会长久,伪饰破处,便是身败名裂。
“恕”,是为人处事之要,是人值得终生奉行的高尚品德。将心比心谓之诚,推已及人谓
之恕。清朝金兰生在《格言联璧?持躬》中说:
以恕已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已则寡过。
这就是说,用宽恕自己的心思去宽恕别人,就能够和别人保全友好关系;用责备别人的心
思来责备自己,自己就可以减少过错。
人往往喜欢指责别人的过错,而原谅自己的过错,由此引出无尽的口角纷争和不快。如果
严已宽人,责已容人,则会和睦相处,增进友谊,携手共进。“恕”不是权宜之计,也不必
图一时实用,而要诚挚为怀、奉行一生。正如《格言联璧?处呈》所说的:以真实肝胆待人,
事虽未必成功,日后人必见我之肝胆;以诈伪心肠处事,人即一时受惑,日后人必见我之心
肠。
日久见人心,真心真意地待人,有时不一定马上被人理解,但终究会被人理解。虚情假义
地为人处事,即使别人一时受蒙蔽,但终究会被别人识破。也就会“与人以实,虽疏必密;
与人以虚,虽戚必疏”。
人在生活中,不免有喜有忧有怨,喜时不忘忧人之虑,忧时要做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怨时要做到以德报怨。孟子主张“忧人之忧,乐人之乐”。你把别人的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
别人也会将你的忧愁和快乐当作自己的忧愁和快乐。这样就会广结善缘,形成良好的人际关
系,形成积极向上的进取动力。
007说话与积财
人皆欲会说话,苏秦乃因会说话而杀身;
人皆欲多积财,石崇乃因多积财而丧命。
[述论]
凡事皆有两面,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一样,口才好、资财多本来都是好事,但却也
能招来杀身之祸。世人都希望自己能言善辩,但是战国的苏秦就是因为能言善辩,才被齐大
夫派人暗杀;世人都希望自己能聚积很多财富,然而晋代的石崇就是因为财富太多,遭人嫉
妒被杀身丧命的。
“口是祸福门,舌是斩身刀。”(后周?冯道《舌》)在动辄以言论问罪的古代专制社会里,
出言稍有不慎,往往会招来杀身之祸。现代社会保障公民有言论自由,尽管不会仅仅以言语
谈论来定罪刑罚,但是在人际交往中仍然需要注意言谈得体,合乎情理和礼义。否则,信口
开河,胡言乱语,妄加非议,仍会招惹是非,带来烦忧和不测。有时闲话也会惹事生非,攀
闲的人可能是言者无心,而听闲话的人却可能听者有意,传闲话的人又可能加油添醋,引发
是非。正如《唐诗纪事》中所说的:“莫言闲话是闲话,往往事从闲话来。”
人不必拘泥于沉默寡言,但却不能以言论哗众取宠,“风流不在谈锋胜,袖手无言味最长。”
人不必忌讳能说会道,但说话不能不注意时机、场合、对象。在文网罗织之日,或听者有心
之时,尤其要审时度言,要以理智而不是以感情支配口舌,不该说闭口不说,应该说就说得
深刻而有分寸。这样才能避害趋利,免生是非。
多积财,积财多,并不能以好坏论之,也不能因石崇积财丧命,而推出凡财富多必遭杀身
之祸的结论。如此,谁还敢近财积财呢!只能以贫贱为安、以苦行为道了。这里的关键问题
是:积财有道,用财合义。君子言利,取之有道,靠自己的劳动和创造得来的财富,多多益
善。而靠坑蒙拐骗、以权谋私得来的钱财则沾一为耻,得之有怨;建立在他人血泪、尸骨上
的金字塔、金銮殿是自铸耻辱,自掘坟墓。
这就是不义之财遭人反侧,杀身之祸在所难免。即使靠自己劳动创造得来的财富,也不能
恃财丰而炫耀,无节度而挥霍,乘危难行盘剥。如此,也会积怨生非,甚至反遭暗算哩。贫
生忧苦,财多忧安。钱财多是人享乐的资本,但却不是幸福的源泉。人不能作金钱的奴仆,
金钱至上、拜金主义是对人生目标的扭曲。扭曲之处伤元气;钻进钱眼里乐道铜臭味,是对
人生乐趣的污染。污染之处是泥潭;傲财自炫耀,倚财使伎俩,是对人格品行的践踏,践踏
之处是险滩。
008教小儿与待小人
教小儿宜严,严气足以平躁气;
待小人宜敬,敬心可以化邪心。
[述论〗
“小儿”与“小人”,同是一个“小”,但内涵不同,前者是年龄区段的“小”,后者是
品行尺度上的“小”。实质不同,所持的态度和方法也不同,教育小孩宜严,对待小人的宜
敬。
任何人都有亲子之情,但是亲子需教子。教子事非小,它不仅密切关联着家庭的和睦幸福
和孩子的成长进步,而且密切关联着国家的前途、命运和社会的发展、进步。教育子女的成
效,首先取决于对子女心理特点和融基础上的正确态度和方法。小孩子具有充满稚气、心性
顽皮、躁气好动、固执任性的特点,这就要求对孩子必须以严肃的态度、严正的姿态、严格
的规定进行教育和要求,做到以严肃克娇气,以严正克顽气,以严气平躁气。
如若不从严教子,而是一味地溺爱娇宠,过分地迁就忍让,凡事纵容护短,长期依顺应求,
势必强化孩子的稚气、娇气和躁气,其不但不能专心读书、用心做事,而且还会固化逆反心
理,以顶牛、执拗的方式和浮躁粗俗的情绪对抗长者的规劝和教导。一遇到社会环境中消极
因素的影响,就会误入歧途,堕落失足,陷入难以自拔的境地。
当然,教子宜严,严要严得既合理、又合情,既可行又适度。要做孩子最仁慈的严师,最
知心的长者,沟通心灵、微微润发、循循善诱。
所谓“小人”,是指那些心术不正、品行猥琐的人。对于“小人”,人们往往在感情上疏
厌,在态度上鄙视,在交往中提防。其实,这并不是理智的选择,也愧于君子的风范。“君
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由于小人的心灵已经邪僻扭曲,如再被人鄙视、疏远、厌恶,则
可能更促使其心理变态,趋邪附恶,孤傲妄为,走向邪路。
与其如此,倒不如去尊重他的人格,唤起他的悔悟,感化他的心灵,使“浪子回头”,重
塑一个新的自我。其实,君子与“小人”的差异,从根本上说,盖源于心志与气量的差异。
君子之心不胜其小,而气量涵盖一世;小人之心不胜其大,而志意拘守一隅。
(清?金兰生《处世格言?存养》)
也就是说,君子也不过寸心,但气量能包容整个世界;小人的心狂野,但意志只局限于某
一个角落里。君子讲道德,处事小心谨慎,待人宽宏大量;小人缺德不义,胆大妄为,无所
顾忌,但心胸狭隘、目光短浅、行为猥琐。君子小心并非胆小;小人胆大并非勇敢,只是无
知自负、无识妄为。
因此,君子应以自己宽宏豁达的寸心,去感化小人偏狭纵野的妄心。当然,这是非常艰深
难为的。正因为艰深难为,才更需要竭尽心力,才更能以此增长见识,磨炼性情,也即是:
“处难处之事可以长见识,调难处之人可以练性。”(明?徐祯稷《耻言》)
当然,对小人以敬化邪时还要谨慎,以防蒙受其害。敬慎相机,以使小人改邪归正。
009善谋生与善处事
善谋生者,但令长幼内外勤修恒业,而不必富其家;
善处事者,但就是非可否审定章程,而不必利于己。
述论
世人都希望自己成为善谋生、善处事的人。然而,许多人劳苦一生,却难以维生;为事一
世,事却一无所成。究其根由,就在于谋生不明其宗,谋事不得要领。
“善谋生者”,即擅长谋划生计的人。谋划生计,并不需要什么新奇的花招,也不必处心
积虑地积聚财富。只要家人不论年纪大小,事情不分份内份外,每个人都能安其本分,经心
勤勉,持之不懈地办好每一件事情,就可称得上是“善谋生者”了。
不善谋生者,往往是:理财不理家,聚财不聚心。《增广贤文》中说:
父子和而家不败,兄弟和而家不分,乡党和而争讼息,夫妇和而家道兴。和睦是稳定
家庭,并使之发达兴盛的根本。而家庭不和则会“后院起火”,纵有万贯家资也会被焚燃一
尽。明朝徐田臣《杀狗记》第十九折说:
家有一心,有钱买金;家有二心,无钱买针。只要一家人同心合力,勤修恒业,家庭
生活就一定会幸福美满;而一家人三心二意,或夫妻同床异梦,或子女好吃懒做,家庭就会
衰败贫困。因此,善谋生者,其实就是善于整齐家庭者,善于整齐人心者。
“善处事者”,即擅长办理事务的人。办理事务,并不一定要有奇特的才能,也不能事事
着眼于如何才能把事情做好。在可行与不可行处加以正确判断选择,订立一个办理的规则和
程序,有条不紊、善始善终地处理事务。不善处事的人,往往是主次不明、头绪不清、章法
不明,不会“秉纲”、“执本”的人。
任何事务,都不是简单而一目了然、机械而一式不变的。要处理得当,就要对事物本身
的来龙去脉认真加以分析,就要对事物处理的各个环节进行仔细的疏理,以求得可循的脉络,
订下具体的规则章程。同时,还要分清主次、轻重缓急,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秉纲而目自张,执本而末自从。”(晋朝杨泉《物理论》)这就是要正确识别和把握“纲”
和“目”、“本”与“末”,以秉纲、执本来进行果断地处理。
不善处事者,还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偏私处,即抱着自私自利之心去处理事务。私
字当头,处事必乱。站在狭隘自私的立场上,便会主观片面、事无公断。
因此,善处事者一要头脑清醒而不乱阵脚,二是公正无私而方寸不乱。
010
名利之不宜得者竟得之,福终为祸;
困穷之最难耐者能耐之,苦定回甘;
生资之高在忠信,非关机巧;
学业之美在德行,不仅文章。
[述论〗
功名利禄是诱人的,但得到不该得的功名利禄,只能兴幸一时,最终会成为祸害。功名是
公众对具有高风亮节、卓越才能、功勋卓著的人物的肯定和赞誉。凡夫俗子,无所作为、业
绩平平的人不会得到公众的褒扬,也就无所谓功名可言。利益是社会对人们付出心血、努力
和贡献所给予的报偿,没有付出,没有贡献,也就得不到利益。那么,有的人为什么会得到
不该得的名利呢?
这里有复杂的社会原因,如公众公认中的错觉和舛误,社会分配中的失策和不公等。但从
名利得主的主观原因上看,无非是“一骗二争三盗”。“骗”,即用虚伪欺骗的手段去取出
人头第之名,索损公害人之利;“争”,即不知寡廉鲜耻而结党营私,争名于朝。欺行霸市,
争利于市;“盗”,好贪窃天下之功,贪污公众之利,盗窃他人之名。其手段之卑鄙,行为
之卑劣,居心叵测。
虽然他们也能得名而幸,得利于手。但功名自有天下定,多行不义必自毙。到头来,只能
机关算尽太聪明,最终被人唾弃,反遭到灾祸当头、身败名裂的下场。
贫穷和困厄,虽然会折磨人,然而也最能磨砺人、造就人。历史上众多的伟人志士,正是
在贫困中磨炼了意志,砥砺了气节,从而成就了伟业。正所谓“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
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面对难忍耐的艰难困苦而不能忍耐,是弱者的表现;而能耐得住艰难困苦,则是强者的风
范。一个人只要敢于在穷困中奋争,才能“苦尽甘来”。只有不畏艰险,不辞劳苦,才能希
望到达光辉的顶点。古来在穷困中悲怆而倒下的人,何其悲怆不堪!而在穷困中奋起而达坦
途、有所作为的人,何其乐道光远!
人天性的资质有高下之分,但这并不能决定人格的高下和作为的大小。人格的高下取决于
忠诚和有信,作为的大小取决于对任何事是否勤勉而为。机智巧妙的人,不见得资质就高。
那些心术不正、不讲忠信的人,尽管机智灵巧,到头来一害自己,“机关算尽太聪明”;二
害他人,给社会带来危害。
同样,读书读得好,并不仅仅是那些文章写得好的人。困为读书是读人生的道理,是习做
人的学问。有些人文章虽美,但品行猥琐,可谓“妙笔生华,品格低下”。因此,学业贵在
修行,文章贵在德高,文美与人美的和谐统一,才堪称学业之美。
011风俗与人心
风俗日趋于奢淫,靡所底止,安得有敦古朴之君子力挽江河;
人心日丧其廉耻,渐至消亡,安得有讲名节之大人光争日月。
[述论]马民书
世风日下思贤能。当社会风气日益奢侈淫乱,并且这种现象愈演愈烈、不可遏制时,人们
热切地希望能实现一个不随俗流而又质朴高才之士承担起改造社会的重任,还社会原有的善
良,挽江河原有的清流。古人重君子的德行影响和贤人的教化作用,以唤起众人的警醒和效
法,这与社会教育的落后而导致众人往往随俗浮沉的现实是密切相关的。
即使现代社会的教育深入发展了,也有不少的人难以抵住灯红酒绿的影响和诱惑,而同流
合污于奢淫之风。这就仍然需要有头脑清醒、目光敏锐、人性廉洁、勇敢无畏的有识之士,
不辱使命,开创文明之新风。当然,改造社会,建设高度的社会精神文明,决不仅是一君之
明、一士之贤所能“力挽江河”的。
它是千百万人同心合力的工程,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形成千百万人人心向背,
除弊兴新,唤发全社会的能动改造,才能激浊扬清。当今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条件下,人们更需要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伟大进军中,以共识聚万众一心,以合力
兴一代新风。
“清廉知耻扬名节”。廉,是指不该取的不取;耻,是指做了不正当、见不得人的事会感
到羞愧。当世人逐渐失去清廉知耻之心,并任其发展至完全不知廉耻之时,若能出现一位视
名誉和气节为生命,并竭诚尽力地唤醒世人的廉耻之心的人,他的功德则足可与日月争辉。
当然,倡廉明耻,并不是要生威扬名。古人云:
真廉无廉名,立名者正所以为贪;大巧无巧术,用术者乃所以为拙。
(明?洪应祖《菜根谭?概论》
也就是说,真正清廉的人不会贪图清廉的名声。贪图清廉名声,希图后世流芳的人,可能
正是以清廉之名作为贪利索贿的资本;最有智谋的人,会以玩弄投机取巧的权术为耻,玩弄
这种权术的人反倒会弄巧成拙。
因此,清廉明耻本是做人应有的品德,为政清廉、教人知耻更是为政者应有之义,全然不
值得以此为铭,树碑立传,更不能以此炫耀,招摇过市。清廉之德,明耻之功,是世人的公
推,是公心的论定。“德在民间常不没”,只有不求清廉之名而行清廉之实,不求明耻之功
而竭明耻之诚者,才能流芳百世,辉同日明。
012
人心统耳目官骸,而于百体为君,必随处见神明之宰;
人面合眉鼻眼口,以成一字曰苦(两眉为草,眼横鼻直而下承口,乃苦字也),知终身无安
逸之时。
[述论]
心为官之首,它统治着人的五官及全身。如把全身器官比喻为朝政为百官,心便是君王。
君王昏,朝政暗,天下乱;君王明,朝政清,天下平。人要行得正、举得端,必须时时处处
保持“心”的清楚明白。心不仅是身体器官的主宰,而且是为人处事、修行图治的主宰。人
心在体内,唯寸是量,但能量在苍穹,功及无限。
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苦,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定
其心应天下之变。
(清?金兰生《格兰联璧?存养》)
人心需清净,
居心不净,功辄疑人,人自无心,我徒烦扰。
(清?申涵光《荆园小语》)
心境不明,难免疑神疑鬼,惹是生非。只有抛弃了杂念,坦阔了胸襟,才会豁达大度,体
味人生之快乐,感悟世间之美好。
人心需改造,
不能胜寸心,安能胜苍穹?
(清?龚自珍《丁亥》)
如果连自己的心都不能按捺,谈何超越自我、改造世界!因此,要有理想、有志气,创一
番业绩,铸人生辉煌,就必须在炼“心”上下功夫,在砺“心”上鸣不凡。百折志不挠,挫
奋“心”弥坚。
人是哭着来到世间、步入新生的。人的脸面由眉、眼、鼻、口合而成形,若将两眉当作部
首字头“艹”,两眼看成一横“一”,鼻子为一竖“Ⅰ”,下面承接口,恰巧是一个“苦”
字。可知,人的一生是苦多于乐,终身难有安闲逸乐之时。这就是说,人有追求快乐的天性,
但“苦”字就明明写在脸上,伴行一生。
人要不要因为自己的面相“苦”,就认从苦、屈于苦,而不追求快乐呢?回答是否定的。
因为追求快乐、幸福是人生的本性所在,是人生的动力源泉。那种因面相“苦”而屈服于苦
的人,是弱者,是懦夫,是人生悲哀的牺牲品。
同时,人在追求快乐、幸福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人生的道路曲折坎坷,苦难困危在所
难免;一帆风顺的所为不存在,一蹴而就的所幸不曾有。因此,要准备吃大苦、耐大劳,以
艰苦的付出换来幸福和快乐。
既然,人的一生是苦多乐少,那么在人生的奋进曲中,就应该包含着以苦为乐,具有乐观
主义精神。这里最根本的是,要树立大度的人生观、苦乐观,把为他人、为大多数人追求快
乐和幸福作为人生的目标,摆脱狭隘的自得其乐,才能享受到最高华、最神圣的人生快乐,
才能剥去人生的“苦”面相,描抒人类的“幸”字符。
013
伍子胥报父兄之仇而郢都灭,申包胥救君上之难而楚国存,可知人心之恃也;
秦始皇灭东周之岁而刘季生,梁武帝灭南齐之年而侯景降,可知天道好还也。
[述论]
事在人为。春秋时的伍子胥,为了报父兄之仇,誓死灭楚,终于破了楚的首都郢,圆了对
仇鞭尸图报之梦。而当时的申包胥则发誓要保全楚国,终于得到秦军救援,使楚国幸免于难、
不致灭亡。由此可见,人只要决心成事,就一定能成事。
决心和意志,是成事的先决条件,离开坚定的决心和坚强的意志,决无成事可言。正如清
朝金兰生在《格言联璧?学问类》中所言:
把意念沉潜得下,何理不可得;把志气奋发得起,何事不可为。也就是说,做学问能够专
心致志地学习思考,什么道理都能领会;干事业能够奋发志气,努力不懈,事业就一定能成
功。可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克服客观存在的各种困难,做到难
以做到的事情。
当然,“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客观事物的发展往往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做事情
也往往不是单靠决心、意志和计谋来成就的。就如那伍子胥复仇,申包胥救楚,也不是他们
单纯“意志”的得逞,而是他们在顺应时势中,由夙愿所成的。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肯定人的意志的力量。有了坚定的志向和不屈不挠的斗志,才有可
能使近乎不可能的事情变为可能。面对必须办到而近乎不可能办到的事,与其悲观失望,无
所作为,还不如竭尽全力,拼搏图强,即使失败了,也不失英雄的壮举、义士的风采。
处事要有度。秦始皇灭东周国那一年,灭秦立汉的刘邦也应运出生了;梁武帝灭掉南齐的
那一年,侯景便前来归降。但正是侯景后来又反叛了梁朝,归降者却成为叛逆,成为祸根。
可见,天理循环,报应不迭。争天下者明来暗往,兴衰有定,终有报应;处历事者精于算计,
利害俱孕,各有偿还。占人一分,终要还人一分。纵然能一时得势,骄横天下、荣华富贵,
天道终会教你异日沦落、倾陷贫贱。
这话道出了处心积虑争霸者、不可一世骄横者、不择手段敛财者的天赐“下场”。同时,
也告诉人们处事不可无度,处优不可骄横,得利不可无义。明朝洪应明的《菜根谭?概论》
云:
人情反覆,世路崎岖。行不去须知退一步之法,行得去务加让三分之功。这里讲的是
待人处世的进退策略。
人有受挫时,受挫不必强逆,而要以退为进;人有顺利时,得意不可骄横张狂,而要讲
究宽容,得饶人时且饶人。否则,得意时同类相煎,逼人太甚;失意时他人也会以同样的
方式对待你,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014有才与为学
有才必韬藏,如浑金璞玉,暗然而日章也;为学无间断,如流水行云,日进而不已也。
[述论]
“才能不耀眼,耀眼不是才。”真正有才能的人不会锋芒毕露,就如未经提炼、琢磨的金
玉一般。虽不炫人耳目,但日久便知其内容,实践便显其光华。而那些夸夸其谈、故弄玄虚、
自我炫耀、自我卖弄的人,恰恰是一些浅薄之徒、无能之辈。愈是虚浮无识,才疏学浅的凡
夫俗子,愈不能自立自强、自尊自励,愈是要以自夸自负、自鸣自傲来填补自己的空虚,掩
饰自己的不才。
我们可以列出一个等式:才能的自我炫耀=品行的伪劣+学识的庸劣。而有才能的人,愈
是有才能,愈懂得求知的无止境,愈感觉到成才的高远路,因此,也就愈加境界高远、虚心
好学。求知如渴、矢志成才的人,只会一门心思里充实自己,一腔赤诚去投身实践,绝不会
把精力用在卖弄自己、贪图浮名上。因此,我们还可以列出这样一个等式:才能=充实的内
容+忠实的创造。
学问无止境,止境荒学业。做学问贵在持之以恒,不可间断,好象流水不息、行云不止那
样,永不歇顿,永不停暂。倾盆骤雨,直泻而下,猛矣,但润之不深;阳春之雪,普降山野,
喜矣,但旋即而消。求学问,不能急于骤雨,融如春雪,而必须有耐久之力、持续之功。俗
话说“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三分热度,一曝十寒,只能
荒废学业,枯竭才华。
《南史》载:倜傥文人江淹,少年时诗文如涌,颇负盛名;及至晚年,才思枯竭,著作庸
平,时人叹曰“江郎才尽”,他自己解嘲说:“一日酣卧,睡梦中将五色笔送还了他人”。
江郎何故丢了彩笔?贪睡、懈怠,不思进取。
才须学也,非志无以成学。要使学如流水不息,行云不止,必须持“志”以恒,永不懈怠。
无高远之志,就不可能在遇到困难时攻坚不止,就不可能在逆境中拼搏不止。只有求学壮心
不己,才有才华之树常青。
015积善与积财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可知积善以遗子孙,其谋甚远也;贤而多
财,则损其志;愚昧而多财,则益其过。可知积财以遗子孙,其害无穷也。
[述论]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应之后世,遗及子孙。积善人家,必然遗留给后世德泽善报;而多
行不善的人家,也必然遗留给后世祸害报应。由此可知,多行善、做好事,为子孙留下后福,
这才是为子孙着想,是最长远的打算。德善人家福常在,多行不义殃子孙,这是家世善恶的
因果报应。
从社会人际关系而言,凡是为人行善之家、德高望重之族,不仅会受到被恩泽者的感激,
而且会受到社会人的崇教。其后人,也必然会得到他人的以德相报。特别是当其子孙身处逆
境、困厄之时,人们便会念及祖宗之德,而给以同情和帮助。反之,多行不善的人家,必然
引起世人的怨恨,其子孙也会遭到怨恨,甚至以仇相报。因此,祖宗的积善是家世的后福,
前世的不义是后人的祸害。
当然,祖宗的善与德,也不是传世不变的。善家不一定出良子,恶族不一定出恶少。其子
孙善,即使其祖上恶,人们也不会以恶相报;其子孙恶,即使其祖上善,人们也不会以善报
应。同时,世人也不应以狭隘的善恶报应,去对待别人的后代子孙,而应以高度的社会责任
感和宽阔的胸襟去感召、教育后人,形成全社会的扬善祛殃之氛围,谱写文明进步、团结奋
进的新曲。金钱并不是处处闪光的,它之于不同的人,用场不同,效应有别,传袭当鉴。
贤能的人有了更多的金钱,容易受物欲的诱惑,耽于逸乐,贪图享受,意志消沉,进而颓
废落伍。愚昧的人有了金钱,有可能去干非法的勾当。金钱便成为伤风败俗,并且给社会带
来危害的妖孽。由此可知,将金钱留给子孙,不论子孙贤或不贤,都是有害而无益的。古人
倡导积德而传后人,积财以资困厄,不主张以财资后。
当然,金钱本身并没有利害可言,钱也并非必然使贤者沦庸,愚者违法,子孙不肖。只是
对于那些把金钱当作享乐的资本,家传的法宝的人来说,金钱反会成为滋害助孽的东西。而
对于通过诚实劳动挣得金钱,又以金钱为资本兴家立业、创造财富、开创业绩的人来说,金
钱则多多益善。
今人反对金钱至上、拜金主义,并不否定金钱在现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肯定
金钱的不可或缺的作用,并不忽视金钱对人的德性具有腐蚀的一面。君不见,为了钱走上犯
罪道路的人何其多,有了钱玷污人生,陷入深渊的人屡屡不绝。
如此看来,金钱关乎人们生活质量的优劣,但它却不是启动人生功能的万能钥匙,也不是
标定人生价值的根本尺度。
016弟子与德财
每见待弟子严厉者易至成德,姑息者多有败行,则父兄之教育所系也。又见有弟子聪颖者
忽入下流,庸愚者较为上达,则父兄之培植所关也。
人品之不高,总为一利字看不破;
学业之不进,总为一懒字丢不开。
德足以感人,而以有德当大权,其感尤速;
财足以累己,而以有财处乱世,其累尤深。
[述论]马民书
家庭教育事关重大,它密切关联着孩子的成长、进步、前途、命运,更密切关联着社会的
稳定、进步和发展。家庭教育的成败,不取决于父母对子女爱心倾注的力度,这种爱的倾销
历来是无代价的;也不取决于父母对子女期望值的高低,“望子成龙” 是父母的心态;而
首先取决于父母对子女爱的方式的正确与否和期望值的客观效度。
凡是对子女要求十分严格的,子女便容易成为有德才的人;凡是对子孙过于宽容的,子女
的德行大多败坏。无悍虏,慈母有败子。”(《韩非子?显学》)
又有一种情况,有些子女原来十分聪明,却突然变得品行低下,平庸无能;有些原本平
庸愚鲁,然则却成为品德高尚、才华出众的人。这全归之于家庭父母的栽培教养之功。教子
需有方,也要因子施教,因性而异:
子弟有才,制其爱,毋弛其诲,故不以骄败;
子弟不肖,严其诲,毋薄其爱,故不以怨离。
(清?金兰生《格兰联璧?齐家》)
这就是说,父母对有才华的子女应克制爱心,不放松教诲,子女才免致因为骄傲而失败。
父母对不学好的子女,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充满爱心,子女才免致生怨而出走。
可见,父母对子女教育要根据不同的情况,严爱相济、宽严适度,既要避免“捧为掌上明
珠” 的过分溺爱,又要防止“恨铁不成钢”的厉威苛责。
人生最崇高的“无”字碑是:
无私、无畏,无悔、无怨。
奉公而利天下谓之无私,开拓而不惧艰险谓之无畏,充实而不虚度谓之无悔,豁达而不积
非谓之无怨。正是那“人到无求品行自高” 。
然而,人总有品行的高下之分。不过,一个人的品格不高,又总是因为无法将一个“利”
字看破;人的学识才能也总有高下之分、能庸之别。不过,一个人学业不进、才华平庸,又
总是缘于甩不掉一个“懒”字。可见,“利”和“懒”是缠绕人生的两条绳索。
一个人要站在高处,看到远处,想到大处,干在实处,就必须抵御“利”的诱惑,割除“
懒”的尾巴。人只有战胜了“利”的困扰和“懒”的惰性,才能回味于畅扬,乐怡于奋进。
德和财是社会的两大财富,也可以说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简明词义。人们奖掖道德,
也倍加敬仰道德高尚、德高望重的人。如果让这种人居于权威的位置,向社会施加道德的影
响,就更具有很强的道德感召力和文明的催化力。当然,对不居高位有道德人,通过大力的
宣扬,也会引起巨大的社会效应。
当今社会呼吁“让有道德的讲道德,有理想的人讲理想,守纪律的人讲纪律”,实质上也
是在呼唤和重塑道德感化的权威。人的名节不可不要,德感不可不有,但钱财富有却不能多
到足以拖累自身的地步,累加则生祸。这仍然是要人们看破一个“利” 字。“透得名利关,
方是小歇处。”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当今人说,人不能活得太累。也就是说,人要穿过名利的关卡,才能安得逸乐,也才能达
到高远广阔的境界。
017读书与立身
读书无论资性高低,但能勤学好问,凡事思一个所以然,自有义理贯通之日;立身不嫌家
世贫贱,但能忠厚老成,所行无一毫苟且处,便为乡党仰望之人。
[述论]
读书是一门学问。读书的质量不取决于人的天资高低,而取决于刻苦钻研的精神和正确的
学习方法,要做到勤奋、好问、善思。
首先是“勤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就是古人的学习观。不可否
认,人们的天赋资质是有高低差异的,但“勤能补拙”。正如高尔基所说:
人的天赋就像火花,它既可能熄灭,也可能燃烧起来。而使它
成为熊熊烈火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劳动、再劳动。不辞劳苦地奋学习,是人们向科
学进步、登攀、攻关的有效途径,也是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的公开秘密。
其次是“好问”。“学问”,“学” 与“问”是联系在一起的。毛泽东同志在《反对本
本主义》中,十分赞赏“每事问”。老教育家陶行知主张“见疑有问”,他说: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好问是人们追求哲理的武器,也是一种谦虚的美德。孔子就曾向苌弘问音乐,向老聃问礼。
“问”是“知”的前提,“耻不知而不问,终于不知而已;以为不知而必求之,终能知之矣”。
因此,问是读书释疑的钥匙、求知的妙道。
再次是“善思”。孔子说: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爱因斯坦说:
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学源于思”,
只有把学与思结合起来,才会有释疑解难,增长学识,有所建树。
忠厚是人立身处世之本。人走上社会,立身为业,不要嫌自己家庭出身的贫穷低微。只要
为人忠实淳厚,做事稳重踏实,所作所为没有一丝一毫背信弃义之处,便能得到家乡父老的
赞赏和器重,成为众人效法的榜样。一个人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家庭出身,或富贵优越,或
贫贱穷困,或书香门弟,这都是前缘已定、不可择从的。但一个人却能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
确定立身为人的信念和成事立业的志向。或忠实厚道,或投机取巧,或谨严行事,或举端不
轨等。
只有以忠实谨行为本,才是人生道路的正确选择。忠实谨行不是为了得到乡亲邻里的褒扬,
不是沽名钓誉,而是作为人生价值的所在,作为实现和升华人生的需要。“立身存笃信,景
行胜将金。”(王梵志诗,见《全唐诗补逸》卷2)做人贵在诚挚守信,具有这种高尚的品德,
比拥有黄金更珍贵。诚实守信,是立身创业之本,谨行慎事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然选择。
古人云:“人之持身立事,常成于慎,而败于纵。” (《逊志斋集?慎斋箴》)也就是说,
人在立身创业的过程中,往往因为审慎行事,才能获得成功,而放纵任性则会导致失败。审
慎谨行,不是个性的自我抑制,放纵也不等于敢任敢为。人生价值不是孤立的我行我素的结
果,它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得到体现,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真正实现。
018 乡愿与鄙夫
孔子何以恶乡愿,只为他似忠似廉,无非假面孔;
孔子何以弃鄙夫,只因他患得患失,尽是俗人心肠。
[述论]
何谓“乡愿”?即“伪君子”。孔子在《论语?阳货篇》指出:“ 乡愿,德之贼也。”孔
子为什么如此厌恶“乡愿”呢?因为“乡愿”虚伪矫饰,从表面上看来忠厚廉洁,实际上却
不忠不廉,给人以一副假面孔。笑里藏刀,“头上笑着,脚下使绊子”的伪君子比明火执杖
的恶人更可恶。因为面目伪善,心怀杀机的人更容易给人造成错觉,受其伤害。
“大忠藏奸”,古来凡奸佞之辈,往往貌似忠廉,以掩饰自己的歹毒之心、暗算之行。在
现实生活中,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好话说尽,坏事做绝的人屡见不鲜,然而屡屡上当受骗、
不幸遭其暗算的人也不计其数。究其原因,就在于好话随耳,良莠不辩;对逆耳的忠言听不
进,对苦口的良药饮不畅。这就给似忠非忠、似廉非廉的“乡愿”们以可立之地、可乘之机。
因此,人们不妨“好言反听”、逆言反纳。正如陈毅同志所言:
听话听反话,不会当傻瓜。
也可以说,识破伪善面,幸免遭暗算。在现实生活中,还有一种不分是非的老好人,实际
上也属于那些藏私害义的“乡愿”。
因为老好人私在明哲保身,害在似是而非。在大是大非上持不偏不倚,在善恶大义上无择
无从,在生死攸关上无动于衷。这种人客观上是在袒护罪恶,庇荫坏人,伤害忠良,纵容邪
恶。因此老好人表面看来左右逢源、处处行好,时时不歹,实质上并无好处,并无善行,当
然也终无好报。
何谓“鄙夫”?乃指不明礼义,视个人利害唯此为大的人。这种人被孔子称为“昧德之夫”。
这种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以自我为“圆心”,以利己为半径划圆,患得患失,唯利
是图,唯我独尊,甚而见利忘义、损人肥私。这种人目光短浅,且狂妄不羁,正如古人所言:
私视使目盲,私听使耳聋,私虑使心狂。
(《吕氏春秋?序言》)
也就是说私利膨胀的人,观察事物,什么也看不见,是瞎子;听取意见,什么也听不进,
是聋子;付诸行动,什么都敢干,是疯子。这种人一旦得势便张吞国之口、便会慷公之慨,
便能害众之利。
不过,这种“鄙夫”,终会因目盲而失途、昏然而失势,张狂而失持,陷入狭私的沉潭,
堕入鄙俗的深渊。当今的世界,仍然有人认从“主观为自我,客观为别人”论调,殊不知“
为自我”的主观世界,仍是改头换面的“鄙夫者”的世界观。试想,一个时时处处事事谋之
设计自我,力之图利自我的人,如何能够利他、利国、利民呢?即使在客观上利了他人、集
体,他也会在主观上要求他人集体给予其功利上加倍的报偿和补给。如此看来,“鄙夫”古
已有之,世不乏继。古人厌弃,今人更应摒弃。
019败家声与培元气
打算精明,自谓得计,然败祖父之家声者,必此人也;
朴实浑厚,初无甚奇,然培子孙之元气者,必此人也。
[述论]
古人把光祖耀宗、福荫子孙视作人生和家世辉煌的标志;今人把承先辈业绩、启后生有成
视为人生的天职和理想。然而,人生的初衷与人生的结局,却时有阴差阳错、反悖而行。这
里有客观条件的制约,但更重要的,是人的主观意志的品性,在起着内在的主导作用。
那些凡事锱铢必较,生怕吃亏的人,自以为聪明得狠,占了便宜。然而,辱没祖宗的功德,
败坏祖宗名声的,必定是这种人。为自己做精明打算的人,为什么必定会辱没和败坏祖宗的
功名呢?因为,为自己精心算计的人,其实是在精心算计别人的人。这种人利欲熏心,唯利是
图,唯名是夺,他的得和利来自于他人的失和损。他的幸福,是建立在他人的痛苦和不幸之
上的。这种人也必然遭众怨,失人心。
《管子?霸言》中说:“明大数者得人,审小计者失人。”意思是说,识大体顾大局的人
往往得人心,而计较小利,狭隘自私的人往往失去人心。识大体顾大局的人与贪小利顾私情
的人,在价值标准和行为选择上的分野是十分明显的。特别是当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整体
利益发生矛盾和冲突时,前者的选择是主动放弃和不惜牺牲个人利益,而后者则是营私欲强、
不惜牺牲他人和整体利益。其结果,前者失去了个人的暂时利益,换来的是高风亮节;后者
或满足了一时私欲,但失去的却是人心,败坏的是名节,玷污的是祖宗,实可谓“因小失大,
因侈辱祖”。
那些诚实质朴而淳厚求实的人,起初虽然看不出他有什么奇特的作为和表现。然而,能够
培植子孙纯厚品性和气质,使家道颖兴、历久不衰的,必定是这种人。生活朴实的人比起财
大气粗、挥霍无度的人来说,是财积不起眼、衣冠不惊人,花用不洒脱,然而,“历览前贤
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唐?李商隐《咏史》)
忠厚老实的人,比起那些奸诈伪饰或者盛气凌人的人来说,平凡而无奇表,淳厚而不浮华,
踏实而不虚狂。然而,平实能够托起众志成城,虚狂却会招致众叛亲离。我们还可以再进一
步说,诚实、朴实、求实、踏实等,这是支持人生的纯厚元气,也是立家、创业、兴世的亢
奋元气。一个人有了这种元气,就能在人生的旅程中充满生机活力,就能在困难挫折面前显
出勇气和坚毅,就会在创业的进程中,坚实起步,开拓进取,创造辉煌。
一家、一团体,乃至一个民族、国家,有了这种融炼一体的元气,也就有了创业的基体、
进步的阶梯、发展的动因。社会呼唤诚实的风尚、求实的作风、朴实的生活,踏实的步履,
善源于“实”,既是醇酿精神之元气,又是物质之元气。
020是非与廉耻
心能辨是非,处事方能决断;
人不忘廉耻,立身自不卑污。
[述论]
人,寓强于智,智在善辨是非。有是非之鉴,才能正确处事,果断行事;人,行高在洁,
洁于不忘廉耻,有廉耻之鉴,才能立身不污,持行不鄙。因此,善辨是非之智和不忘廉耻之
洁,是人立身处事的根本所在,是持行为业,有所作为的先决条件。
世界是充满矛盾的世界,是与非、正与误、善与恶、曲与直、优与劣同寓其中。任何事物
自然的、社会的、物质的、精神的,其存在和发展都是纷繁复杂、交织多支、杂芜多质、曲
折多变的。这就决定了人们处理任何事情,都不是简使易从,信手可举,一蹴而就的。只有
善于观察、分析事物,明辨是非曲直、鉴别善恶优劣、明察正误利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
律,才能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正确而果断地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有心把事情办好,但由于在复杂的事物面前,是非不清、善恶不辨,
却反悖初衷,适得其反,这就是“好心做了坏事”。有的人处事迟钝,悠柔寡断、谨小慎微,
收获甚微,根子就在于不明事理,是非迷顿。还有的人处事不可谓不果敢,但由于有胆无识,
甚至以是为非,以非为是,其败局不可谓悲惨,果敢却成为鲁莽。可见,处事须以明事立,
成事须立断事功。
明事、断事,就是要善于透过事物的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因为现象只是事物之间暂时
的、偶然的、表面的联系,只有本质才是事物之间稳定的、必然的、内在的、固有的联系。
看到和抓住了事物的本质,也就把握了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是非曲直、优劣利弊,也就能处事
有方、成事有路。
“人无清廉之德,不可为官;人无羞耻之心,不可为人”。为官把廉耻置于脑后,必是脏
官、贪官、祸国殃民之官。为人把廉耻置于脑后,必是小人、佞人、坑人害群之人。
君不见,历代昏君和贪官污吏们暴虐无道、荒淫无耻、怠政极欲、利令智昏、奸诈昏庸,
其形形色色根连一藤的是其寡廉鲜耻。而那些为国家繁荣、民族昌盛、社会进步做出过
贡献的,堪称“圣王”、英君、明臣者,值后人称道的是“廉耻名节悬江河 ”。
君不见,那些不知寡廉鲜耻的诈士刁民,钉在“小人”的耻辱柱上,而那些荣廉鉴耻义士
真人,则列入“君子”的风范史册。众有廉耻心,道兴廉正之风,是运世的清流,兴邦的元
气。当今,人心思廉,激浊扬清,当是历史文明进步的深层潮动;法以明耻,扶正祛邪,当
为时代风范的壮歌凯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