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科技研究生待遇:岗位评价在“国企”和“民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2:44:04

岗位评价在“国企”和“民企”

今年参加的三个项目,有两个项目做了岗位评价,一个是在武汉中建三一项目,用28因素法对公司将近三百多个岗位进行了评价,参加人数也在200人以上,全国视频,规模庞大,史无前例;一个是在福建华泰项目,用海氏评估法对公司104个岗位进行了评价,参加人数约为三十人,100多个岗位,各位专家居然平均只用了两个小时,速度之快,史无前例。

两次简单的岗位评价,却让我遇到了两个很棘手的问题,万分痛苦之时,也受益匪浅。

一、当岗位价值遇到行政级别

中建三一是一个老字号国企,员工将近八千,除项目上的管理人员外(比如项目经理、综合工长等),各级机关人员以行政级别划分,仅通过部门设置进行专业分工,部门内员工均无岗位。项目组进驻后,组织30多人的庞大队伍进行了岗位设置、编写岗位说明书、考核指标,并组织了一场震撼公司的岗位价值评估大会。岗位价值评估结果也很是合理,不创造价值的后勤支持岗位下去了,创造经济效益的一线岗位上来了。当项目组满怀热情的拿着岗位分布与薪酬方案跟公司领导沟通时,一个无解的问题产生了—“岗位价值评估结果要用,岗位管理的理念要建立,但原有的行政级别也不能打破,稳定始终压倒一切”。

岗位价值与行政级别,这两个不同逻辑的东西要放在一套方案上,而且还要合情合理合法,这该如何是好,项目组陷入了极度的痛苦中,当科学的力量无法突破文化的磁场时,一切都显得苍白无力。经历一个星期的煎熬后,项目组设置用固定工资反映行政级别,用浮动薪酬体现岗位价值的“双轨制薪酬”,并与客户人力资源负责人达成一致,通过全员培训、社会招聘的协议薪酬制先强化岗位的差异,逐步给关键岗位员工设置职业晋升通道。保留“专项奖”(级别工资之外的灰色收入),通过专项任务和专项奖的发放激励那些为公司做出较大贡献的员工。方案看似圆满了,但如何让每个员工都接受自己的双重身份,如何让各级人力资源部门摆正这两个薪酬轨道,依然是一个难题。每位员工先要有一个行政级别,然后有一个岗位名称,在不同的时候,用不同的话语沟通。

在项目沟通中,朱老师说了一句话,让我颇为释怀,“都是国家的垄断性资源,谁又比谁强”。岗位差异只因为革命分工不同,谁又能说党政工作、团委宣传没有财务管理重要。企业都不参与公开的市场价值,依靠国家垄断资源享受巨大的利益,员工的自我竞争动力又从何而来。和煦的阳光最温暖,太过热烈,容易刺伤皮肤,太过温和,挡不住地上的湿气。当阳光撩不开那层灰色的面纱,模糊一点也未免是坏处。

二、集体不胜任,是该岗位评价还是该人员评估

福建华泰是一个国企化的民企,管理人员极其稳定,混日子的人多过干活的人,分任务的时候似乎只有总经理和副总5个管理者,任命的时候才发现总监、经理加起来好几十人。不知道干活的时候这些人都隐藏到哪里去了,小小的生产问题都要总经理亲自出马,工人的管理还要总经理和副总半夜亲自巡视。

面对管理的原生态,项目组以极大的耐心和细心组织公司各部门员工对组织进行了梳理,完成了岗位说明书,和定岗定编定员。岗位说明书完成后,随之而来的既是岗位评价工作。项目组原计划不做岗位评价,组织部分领导对岗位进行排序即可。在征询客户总经理意见后,还是决定组织一次岗位评价,强化大家对岗位的认识,同时也可作为薪酬的参考。

经过两个星期的准备和探讨,岗位评价工作如期展开,会议出奇的顺利,培训完成后,专家们进入紧张的打分程序,原计划一天完成的岗位评价任务,各位专家居然只用了两个小时,辛苦准备的岗位说明书缩减版,也很少有人翻阅,专家们心中似乎对各个岗位都很了解,对评价因素熟悉后,打分时都不加思索。评价结果出来后,项目组预想的结局出现了,大部分专家都在对岗位的任职者打分,在岗的人能力强,则岗位价值大,在岗的人不作为或没能力,则岗位价值小,如一个岗位有多名员工,打分则参差不齐,高不成低不就。对于新设置的岗位,评价反倒比较一致。原有的薪酬是逐个谈判,基本不加薪,除非自己本事大,有跟公司领导谈判的能力,新的岗位评价则基本是现有员工的一场大排序,一旦出现一岗多人,则彻底混乱,每位专家都找到自己最熟悉的评价对象进行打分,而这些对象之间因为历史原因,能力差异非常大。面对如此窘境,薪酬设计又是一番煎熬。

在反复测算和讨论后,项目组提出了两套方案。第一是执行岗位评价结果,细分层级与职等,每个岗位都有自己对应的位置,但问题是有很多原本不胜任的人要大幅提薪,而这是老板不情愿的。第二是抛弃岗位评价结果,根据现有员工的胜任能力,设置与组织层级对应的专业通道,拉开同一岗位的任职资格,每位员工都能顺利套级,但如此一来,岗位缺失很多,且任职资格需进一步细化。在与客户高管沟通后,决定先采用第二套方案,尽快实施,在试行一段时间后,重新进行岗位评价,过渡到第一套方案。

岗位评价是人力资源项目中比较简单和常规的工作,但每每开展岗位评价及对结果进行应用时,却总会触及企业最根本的问题。国企的岗位评价触及到政府的行政体制和官本位。小型民企的岗位评价容易聚焦于任职者,对人打分可能比对岗打分更准确,因为即使是同一个岗位,同一份岗位说明书,不同的人在岗,所创造的价值差异有时也是巨大的。很多民企的流程、制度不健全,成本控制严格,除流水线上的工人外,很多管理岗位远没到专人专责、一个萝卜一个坑的局面。比如“人力资源总监”,同样的职责说明,有15万年薪的,也有30万或更高年薪的。岗位评价,这个在西方已经非常成熟的工具,来到中国,还是要视企业文化特征、管理水平进行调整和本地化,在对结果进行应用时,还需要咨询顾问们拿捏得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