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ng position翻译:论未来教师的培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7:49:38

论未来教师的培养

周东明
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 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1)]现代社会中人才的成长几乎不存在完全意义上的无师自通 ,学子们无不期望在其成才过程中遇到名师指教,所谓“名师出高徒”。许多国家在考虑其未来教育的发展时 ,无不把教师素质的提高作为重要内容。那么我国未来的教师应如何培养呢? 一、实事求是地进行教师职业观的教育 17世纪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太阳底下没有什么职业比教师更高尚。对于国家的贡献,莫过于教育 青年。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过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确,和医生相比,教师对青少年不主要是生理的 而是身心两方面的健康发展负有责任。和艺术家相比,教师是比用一定的艺术形象感召青少年来得更为直接的 言传身教。和所有与人打交道的职业相比,唯有教师负有最大意义上的教育培养和促进年轻一代发展的使命。 这就决定了教师这一职业的未来性、崇高性和神圣性。正所谓“教师应该成为民族的良心,甚至应该成为世界 的良心。”[(2)]这是我们看待教师工作的社会价值的一个层面。是那些古往今来,以“蜡烛”、“春蚕 ”精神进行耕耘奉献的教师们的良心基础。基于此,人们对教师群体的社会评价才比较高。 从另一个层面来说,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社会分工或者说职业结构也呈多样性和复杂化,教师在许多国 家并没能成为广大青少年最向往的职业,是可以理解的。用社会学的观点来看,每一种职业都有其存在的合理 性,各种职业之间又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性,谁可以轻易地把哪种职业从我们社会中清除掉呢!我们应用大职业 观来看待教师职业。工人农民是直接的物质财富生产者,科学家是生产力的促进者,艺术家要进行精神文明的 生产,许许多多的社会工作者要对这个社会进行维护和协调,大家都在做着各自对社会的贡献。作为教师,是 社会大家庭中的一位成员。尽管我们是在做着培养人这一现代社会中甚为重要的工作,但也不好说就非要比其 它职业得到社会的回报更大更多。再从教师的工作性质来看,用行为科学家斯布兰格的价值观来定位的话属于 “以群体和他人为中心”的社会型工作,而不是谋利的经济型或谋官的权力型的。公立学校的经费来源主要是 国家财政拨款,需量入敷出,即便是高校实行缴费上学制度,那些属义务教育范围内的中小学还是要靠国家和 集体提供经费。这种情况无法像企业界和商界那样靠实力靠经营来大发其财,更不容易像体育界和演艺界那样 靠个人奋斗出名获利。教师是工薪阶层,按《教师法》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所规定的教师工作待遇 指标,就是使教师的平均工资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 那么,怎样才能使我们的师范生——未来的教师们心安理得呢?既然这种职业属社会型的,它的价值就体 现在为民族、为社会和为公众服务上。尽管教师可能比企业家或个体户付出的劳动代价要高,却不一定会得到 与他们相似的物质财富报偿,不过也不会像他们那样尝到风险或破产倒闭的滋味。所以教师应从内心精神世界 中多体验“得到下英才教育之,三乐也”、“桃李满天下”等带来的欣慰和乐趣。否则心理将无法平衡。 同时,我们应当看到虽然当前教师和某些职业人员的收入差距较大;有些地方还拖欠教师工资;教师工作 学习生活方面的困难还不小。但党和国家已颁布《教师法》,采取措施保障教师的基本权益得以实现,并不断 提高教师的待遇和地位。在条件具备时,定能像列宁所说的那样把“人民教师提高到从未有过的,在资产阶级 社会里没有也不可能有的崇高的地位。这是用不着证明的真理。为此,就必须进行有步骤的、坚持不懈的工作 ,来提高他们的思想意识,使他们具有真正的符合他们的崇高称号的各方面的素养,而最最重要的是提高他们 的物质生活条件”。[(3)]那时教师真正成为令人们最羡慕的职业之一,将吸引众多的人才热爱教师职业 ,献身教师职业。 二、搞好师范生教师角色的塑造 角色是个人在特定的社会和群体中占有的适当的位置,被该社会和群体规定了的行业模式。个体通过社会 化,就成为一个符合社会要求的人,变成为一个社会角色。现代社会中的教师均需经过师范教育院校培养,而 对他们的培养最重要的一点应归结到教师角色塑造上。教师工作充满艺术性,无论是一节课还是一次教育机会 都需要教师像演员一样进入角色。社会角色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的,它包括至少两个方面的学习,一是学习角 色的责任与权利,一是学习角色的态度与情感。“一个人要成为一个教师,他必须知道教师的职责、教师的荣 誉,他也要学习如何关心与热爱学生,发展作教师的才能。因此他应不断地体验他人的心理反应:积极与消极 的反应,从而巩固被肯定的行为方式与态度,改变被否定的行为方式与态度,使自己更加符合教师这一角色。 ”[(4)] 师范生毕竟还是一个学生、怎么样使他觉得自己已是一位未来的教师呢?在师范院校中最主要的是靠创设 诸种教育情境来实现,从学生一入学直到他们毕业离校可以说这种机会和条件都是十分充足的。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有较多的接触,这种言传身教对师范生影响最大,因为师范生入校后多少会考虑自己今后的角色 问题,而身边的教师就可能是他们最为关注的示范和榜样,所以有人说给师范生上课应该是十分严谨的,这可 以从对师范毕业生的了解调查中得知,他们的教育方式更多的是直接受先辈教师的影响,而不一定是从哪几本 书上学来的。课堂教学中的常规、教师的态度、学术水平、教学模式、语言表达、教育机智、教态、教学风格 和个性魅力诸种因素往往会潜移默化有意无意地感染学生。教师的一招一式、一句话一个字、一个教学片断或 许会深深地刻印在学生脑海中,这就要求师范院校的教师们苛求自己,以给学生树立起一个尽可能完善的形象 ,利用教师在学生眼中总认为值得信赖和尊敬之“光环作用”,实施和扩大影响。上述因素可以说都有两极化 倾向,作为一个好教师自然应采取的是积极、认真、灵活、丰富和有吸引力等,而不是消极、马虎、呆板、单 调和让人排斥等等。有时我们也可利用“名人效应”来进行角色认知和学习。如请优秀教师讲演、座谈,观摩 他们的实际教学,学习讨论有关报道文章等。一般说来,这样会使学生通过了解优秀教师的经历,争决自己的 一些思想认识问题,更会引起他们对教师职业价值的兴趣和认可。 校园文化也是对学生进行角色培养的重要途径。一所师范院校校园环境中应存在有关教育的纪念性或标志 性建设,如名家、名言、名事物的雕刻塑像、碑牌铭文、字画标语等。还应经常举办与师范教育有关的学术讲 座、文化艺术活动、专业技能比赛、热点讨论,学报校报黑板报应突出师范性特色。过去有人曾因观看了前苏 联优秀影片《乡村女教师》而走向教师岗位,还有人进了师范院校看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的名作《教育诗篇》 而立下终身从教的志向,我们不能忽视这些作品的教育效力,不能不看到它们至今仍有的现实意义。当然时代 有所不同,然而教育的真谛并没发生根本变化。教育对教育者的要求,教师和学生之间沟通存在着亘古不变的 法则,那就是“教育爱”,或称“师爱”。实际上这也是教师身上最丰富的人性体现。既然教师职业最大价值 在于为未来社会培养人,那么这种人性精神就是最宝贵的最应塑造的。我国近几年也有许多优秀的影视作品, 如《少年犯》、《绿荫》、《师魂》、《凤凰琴》等等,这些作品均与教育和教师有关,在欣赏过程中既感人 肺腑又催人泪下,还会给人带来诸多的思考和认识,作品中的教师角色与现实生活中的教师是贴近的,相关的 。要想明确教师角色,只有对他们观察、了解和分析,才会得出明智的答案。然而这些作品目前没有作为我们 师范院校中的“活教材”是令人遗憾的。同样,在师范生毕业时对中国教育界的陶行知、斯霞、魏书生、任小 艾、王思明等,对国外的马卡连柯、苏霍姆林斯基等人所知不甚了了也是令人遗憾的。师范院校应重视校园文 化特色,创造出浓重的、正向的、开放的、丰富多彩的师范教育氛围,以有利于师范生们确立教师形象的自我 意识,搞好教师解色的塑造。否则未来教师将难以承担列宁所期望的“首先应当是社会主义启蒙的主力军”[ (5)]这一重任的。 目前师范生中“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思想并不强烈,他们的人生观还处在模糊动摇的确立时期, 怎样使他们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社会,怎样对待进入师范院校将来要当教师这一人生新阶段,解决好现实 状况和自己以往理想角色的矛盾冲突,从而心理平衡,心安理得,专心努力地度过学生阶段,角色塑造是重要 的一环。当然这并不限制学生的进取和高攀的发展需要,他们的由专科生考本科生、考研究生与做个优秀教师 的成就需要应同样予以保护,因为有高成就需要的人不是太多了。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便可能造成逆反心理,他 们即使考不上本科或研究生也不愿去做教师。 三、提高未来教师的能力素养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教育内容长期稳定,教育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学习者的成功尚无法和今日这种带有明 显的社会经济的或政治的意义相提并论。大部分教师因为他们有专业知识或科学才能而不是因为他们有教育才 能而被聘用的,现在“那种以为精通某些知识就足以将它们传授给他人的说法已经过时;那种不是把个人全面 教育而是把理论知识的简单传授作为目的的内容教育学已经超越。当然,对科学的精通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基本 条件,但仅有一个条件是不够的,独专一门已经不行了。”[(6)]由于教育职业的复杂性和流动性,有人 甚至提出要使教师成为一名“教育的工艺学家”。以终身教育的理论来探讨,现代社会中的教师和学生应是共 同学习者,教师要善于进行自我调整和适应。教师作为知识源泉和智慧结晶传播者的传统作用要被“教育咨询 者”、“促进学生发展的领导者”、“学习方法方面的专家”、“学习活动的协调者”、“学习促进者”、“ 教育诊断的专家”等作用所取代。这都要求我们树立起对未来教师培养的新观念。 在美国有末流学生才当教师的说法,我国也有类似的论调,这是不妥当的,因为我国大学入学率低,一些 不错的学生也无法进入重点名牌或热门大学,所以不能据此认为师范院校的学生素质低下,况且他们入校后还 要接受教育还在发展。还有人认为,教师不能算一种专业,教育科学也不能算什么真正的科学,似乎教师职业 让读过几年书的人去当就能干似的,国际教育界为教师是不是专门职业还进行过论争。这些情况是师范教育水 平不高造成的,也是教师形象的一种写照。目前,国际教育界已有这样的认识:“教师同医师、律师一样,也 是一种专门职业,一种必须经过严格、持续不断的专业训练而获得专门知识和专门技术的他者无可替代的职业 ”。“作为教师的业务素质,一般都非常注重这样两个方面:一是以学术知识与技术为基础的能力;二是展开 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的实践能力。这二者相统一的能力,乃是作为一名教师的素质不可缺少的。”[(7)] 为加强学术性,出现了师范院校向综合性大学靠拢的趋向;为加强教育能力的培养,出现了师范院校设研究生 院的势头。但不管什么样的模式都说明对教师能力的要求提高了。培养师资的院校中学科培训和教育能力培养 的课程时间比例在不同的国家也不一样,有的后者占30%,也有的只占10%或者更少。但随着教育科学的 发展,从许多国家师范教育改革中对未来教师教育能力要求趋势看,特别重视与实际联系密切的理论教学和能 充分培养未来教师能力的从入门观察到各阶段见习实习的实践和操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集专家编写的《从 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中详细说明了2000年前教师教育心理学培训的基本课程内容 ,其中包括环境、和平、发展、民主等世界性问题对教育的影响;教育价值论和目的论等教育哲学内容;作为 艺术整合基础的一般美学知识;管理知识;教育对象与人际关系方面的知识;对教学过程各个阶段的理论和技 术的掌握;教育学和教学法的研究能力等,“这些课程应该占据师范教育课时的35—40%。”[(8)] 目前我国师范院校中与培养未来教师教学能力直接有关的课程是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法。这些课程 的效果不很令人满意,的确需要改革以适应教育和学生们的要求。教育学中应删减空泛的“纯理论”内容,将 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我国教育改革面临的处境和效果、明确实用的教育模式和方法等予以充实。心理学也应 以教育心理学为主,使学生能有丰富的认知心理、学习心理、品德心理、个性心理等知识,并能与教育学的知 识经验结合起来,以便切实有效地分析认识所面临的诸多新情况,如追求升学率、厌学、道德问题、早恋、单 亲家庭子女和独生子女教育、社会文化媒介影响等等。新一代的教师不能只走单一模仿的老路子,要善于用新 观点新方法新形式解决新问题,这就需要汲取教育科学近几十年来丰富的成果,在学习中要学会对有关的教育 现象进行思考和探索,既形成综合的教育教学能力,又养成初步进行教育科研的能力,以便进入实际工作岗位 后,从容地探讨和解决一些问题。 四、未来教师应具备良好的个性 个性是个人适应环境的独特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强调未来教师自身个性健全的发展,就是指教师要有 良好的心理素质。乌申斯基说过,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一切教育 因素都必须建立在教师的个性基础之上,因为人的个性是教育力量唯一的源泉。”[(9)]英国学者大卫· 丰塔纳也认为教师和孩子们的个性是相互作用的,有时这种作用是有益的,有时则不然。内向的教师往往最适 合教内向的孩子而外向的教师最适合教外向的孩子,如果教师在个性上总不能与孩子们协调,要求孩子的行为 ,他们又做不到,这样的教师就不大可能创造出一种高效率的学习环境。[(10)] 国外关于教师个性的研究还认为,中小学成功的教师比其他教师更能激励人,同时想象力更丰富也更热情 。大学内教学成功的教师个性有四个维度,成就取向包括支配力、有抱负、有领导能力、聪慧和忍耐力;人际 取向包括能鼓励支持别人,不搞权威主义,不护短及看问题客观;天赋特性是指富于表达力及对学科的兴趣等 ;组织特性是指讲授材料清晰而有条理。个性牵涉的因素十分广泛,因此教师个性问题还是比较复杂的。台湾 学者研究指出,教师个性与教学状态有多种联系,教师个性属控制型的,学生则易挨批评;温柔型的,学生安 静听课;思考型的,学生得到引导;个人导向型的,师生打成一片;退缩内向型的,师生关系不密切;情绪不 稳定的,学生倾向攻击别人。学生会向教师的行为认同,教师个性与学生成绩有密切关系,教师的智力高低则 不直接影响学生成绩。[(11)] 正是因为教师个性和教学效果关系密切,所以对于未来教师培养的一个重要着眼点就是使他们具备良好个 性。首先应树立起积极进取的生活信念。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成为一名教师并不是失意,“天生 我才必有用”,当一名教师容易,当一名好教师也不是轻而易举的。只有清醒地认识自我,把自己投身于紧张 的学习生活之中才能有所收获,有日后立身的一技之长,否则将一事无成。第二要善于把握情感。情感人皆有 之且具有多种功能,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尤为突出。但凡作出优异成绩的教育家无不具有把握情感的高超水平 。著名的“罗森塔尔——皮革马利翁效应”便是明证。关于这方面要求教师自身应有丰富的情感体验,这可通 过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诸种情境有意无意地去进行陶冶。然后才是把情感的雨露播撒给学生。那种对所有事物 似乎都不屑一顾无动于衷和随心所欲地渲泄情绪的人是不容易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未来的教师对学 生的心理健康也有重要的责任,自己应善于保持轻松愉快的心境和豁达开阔的心胸,正确对待挫折,最好能用 升华或幽默来排遣压力和焦虑。第三要有坚强的意志品质。考上大学的师范生已可证明自己有着一定的意志力 ,然而在大学生活中,就学生管理方式来看已从过去的教师家长“贴身式”变为“宽松式”管理了,意志品质 的锻炼主要体现在自制力方面。现代社会中人的自律精神是非常重要的,况且未来的教师将来还要去教育别人 ,所以师范生应自觉遵守秩序、刻苦学习、拒绝恶习、防微杜渐,理智地从个人做起从小事做起。当然坚定、 果断、沉着、冷静、耐心等其它意志品质也应有锻炼的时机。第四是完善做人的品质。做人有若干品质,就性 格因素而言,既然有好有坏,就应该抑恶扬善。博学多闻、热情开朗、诚实正直、认真负责、谦虚严谨、温和 宽厚、求实求新、是非分明、敏捷机智、独立创造、平等民主、让人信赖等皆应在学生中提倡和进行培养。这 其中有些是对中国优良传统的继承,有些是时代的新要求。未来的教师只有具备现代人的意识和素质,才能既 当好“人师”,又当好“经师”,完成教书育人之光荣使命。 未来的教师靠师范教育来培养,师范教育要依据培养目标进行改革以提高声誉、吸引力和效率,只有这样 才能给国家、民族和下一代提供合格的教师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