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入莉奥长相奇怪:王维佳:惟有依据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毛泽东诗词——析《毛泽东诗赋人生》对毛泽东诗词的解读视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8:06:51

王维佳:

     惟有依据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毛泽东诗词——析《毛泽东诗赋人生》对毛泽东诗词的解读视角

2007-07-22 18:21:26 来自: 和真

标题:王维佳:惟有依据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毛泽东诗词——析《毛泽东诗赋人生》对毛泽东诗词的解读视角

中央党校胡为雄教授20多年来把主要精力投入了毛泽东生平事业研究,在毛泽东诗词研究方面独有心得,其新作《毛泽东诗赋人生》近日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细读《毛泽东诗赋人生》后,感觉它的特色是不再停留在纸面上玩味文字,而是深入毛泽东诗词生成的环境,依据诗词探究毛泽东从事革命活动的经历,同时又借助中国现代革命史来解读毛泽东诗词。换言之,该书解读毛泽东诗词的独特视角在于:以史解诗,从诗探史。

《毛泽东诗赋人生》以具体历史事实为线索,对毛泽东每首诗或词的理解和解释都力求接近真实——历史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

举例来说。《贺新郎•别友》这首词,他吸取国内学界的研究成果,强调不能将别友误注成别妻。把别友理解为别友,这样才能接近真实的毛泽东,才能真正珍视他隐藏在内心的,痛苦、纯洁而高尚的情感。胡为雄通过鉴别,在书中采信彭明道先生的研究成果,认为“别友”这首词应理解为毛泽东写给好友陶毅更准确。陶毅确是青年毛泽东的生活中的一位女友。她于1916年考入长沙周南女子中学师范,并是新民学会成员,与毛泽东过从甚密。据彭先生考究,毛泽东创办文化书社时,她是三个拿出10块银元的资助者中的一个。她也支持毛泽东“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口号。在1921年元旦一次集会时,陶毅和毛泽东等人冒着漫天风雪摄影留念。在1918年和1919年毛泽东两次离开长沙的时间曾给陶毅写过一些信,现在能查到的就有5件(片断)。陶毅1921年去南京金陵女大进修时,毛泽东在上海参加党的一大后返长沙的途中,还专程到南京探望她,情谊之深可见。此后,毛泽东走上了专职革命家的道路,而陶毅后来终身未嫁(文化书社的另一成员彭磺曾追求过她而遭拒绝),不幸于1931年早逝。

可见,依据史实,还原诗境,就好理解《贺新郎•别友》中的“友”是谁了。毛泽东“1923年底”填下这首词时,已经是他与杨开慧结婚后的第三个年头,此时二人共生养了两个孩子。三年中毛杨之间或长或短的分离共有14次,同是共产党员的杨开慧对夫妻间这种聚散离合已视为寻常事。而“1923年底”毛泽东上海之行是迈向政治事业的高峰,如若杨开慧为毛泽东送行,无须“凄然相向,苦情重诉”,也不会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的少女般的娇羞之态。但杨开慧此时正在板仓娘家“坐月子”,假如她赶到长沙为毛泽东送行,那诗人面对着怀抱未满月婴儿的妻子会作如何感想?如若此词填于毛岸青出生前的深秋时节,那诗人在“霜重东门路”上、“半天残月”下,舍得让身怀六甲、行走不便的妻子送上船么?总之,如果此词是诗人赠给杨开慧的,那么词题应该是别妻而非别友。

胡为雄之所以重视彭明道先生的研究成果,是因为他在1980年代曾见过当年在长沙和毛泽东一起创新民学会、办文化书社的易礼容老先生,易老对当年往事了如指掌,在说到毛泽东诗才横溢、提起《贺新郎•别友》这首词时只因年代远久有个别字句的差异。

《毛泽东诗赋人生》的以史解诗,还表现在非常注重从历史文化传统来解析毛泽东在赋诗填词时所用的典故。如对《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一词的理解,尤其是“颜斶齐王各命前”句中颜斶、齐王何所指,该书的观点就与众不同。一般认为“颜斶齐王各命前”句比喻蒋介石要柳亚子听他的反革命主张,柳亚子要蒋介石听他的革命主张。胡为雄认为这种解释缺少从历史、文化角度审视诗人在词中用典的匠心。他说,只要对毛泽东用典的出处《战国策•齐策四》作些研究,便可知该文的重心在于揭示“王”与“士”孰贵孰不贵,及慕势与趋士的关系,并借颜斶之口说出“与使斶为趋势,不如使王为趋士”,“士贵耳,王者不贵”的观点。当然,胡为雄更注意借助现代中国革命史来解读诗词。他把“颜斶齐王”放置在当时具体的历史环境中,看它是否与实际相符。而真相是,从1927年以后,虽说蒋介石走上了反对共产党人革命的道路,但柳亚子主要是一个民主党派人士。如果说当时中国有“革命主张”的话,当是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而不是柳亚子提出的。因此,“颜斶齐王各命前”句很难与蒋、柳之间谁听谁的主张攀扯得上。且柳亚子在“四•一二”事变以后是遭蒋介石通缉被迫逃往日本,回国后一直从事反蒋活动并是另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组织的人,与蒋介石之间绝不是什么“王”与“士”的关系。

《毛泽东诗赋人生》进而从毛泽东与柳亚子在建国前后的交往来印证颜斶、齐王到底何所喻:柳亚子1949年3月写《感事呈毛主席》一诗后,毛泽东即于4月底以《和柳亚子先生》一诗相答,并于5月1日携女儿等到柳亚子所住的颐和园益寿堂拜访,谈诗,相约游园,泛舟湖上。1950年国庆节期间,又与柳亚子在怀仁堂共同观赏精彩文艺演出,吟诗唱和……可见,诗人在和词中借典,主要是为了说明历史上的执政者无法处理好与自己属下士大夫阶层的关系,因为执政者往往倚势怠士,士则恃才傲主,这便造成“多年矛盾廓无边”的现象。接着的“而今一扫纪新元”句则表明,诗人认为自己能够并善于处理与诸如柳亚子这样的文士骚人的关系,自己会开创一个尊重人才的新时代。

对于《七律•吊罗荣桓同志》一诗,胡为雄认为人们对此诗普遍存在着误解。他根据历史事实和文字学对之作出了不同的解释。胡为雄说,理解这首诗的关键在于“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句,而句中的“锦”字之解又至关重要。国内学界把“战锦”理解为1948年攻打锦州的战役,说罗荣桓对“战锦”是主张执行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战略决策的,但林彪一再反对,所以毛泽东在诗中特意提及。但胡为雄把“战锦”理解为毛泽东喻指用枪杆子打下的锦绣江山,认为除此以外不能有别的解释。胡为雄说,陈毅《赣南游击词》中有句:“他年战场获锦归”,他可不是把锦州带回当战利品。古时用锦类织物奖赏沙场有功将士,有大功者朝廷还赐给锦衣、锦带等,加官封侯。因之,将战锦理解为“攻打锦州”并又无谓地推出林彪反对毛泽东的战略决策,是从误解一字导致误解全诗。历史事实是,林彪作为辽沈战场前线的最高指挥官,他有权根据敌情变化配置和使用兵力,安排实施各个战役,尽管他要请示中央军委。而中央军委与前线指挥官在军事决策上出现差异或发生反复属正常现象,毛泽东决不会在1963年写诗吊罗荣桓时又“特意提及”此。从诗的格律看,若战锦指“攻打锦州”,则与长征不对仗。长征是名词,战锦是动宾结构;长征是举世瞩目的伟大历史事件,是军事史上的奇迹,而战锦只不过是解放战争时期三大战役之一的辽沈战役中的一个较重要的战役。如果把战锦理解为*武装斗争得来的锦绣江山,它完全与长征对仗,并且还是胜对。如果不把这两个词进一步拆开来分析,它们也可算作工对。

显然,《毛泽东诗赋人生》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解释做到了情境还原。而作到环境还原须要破除先见,破除误把“战锦”与林彪反对毛泽东,而罗荣桓拥护毛泽东联系起来的先见,找回忽略掉的两个前提条件。这两个前提条件是:该诗的写作时间;该诗的主题。(一)《七律•吊罗荣桓同志》写作的1963年,正是毛、林相处甚好的年代。自1959年取代彭德怀而任国防部长的林彪,此时极受毛泽东的器重和厚爱。因此,即使不是在赋诗,毛泽东也断然不会挑剔和非过林彪。(二)《七律•吊罗荣桓同志》既然是“吊罗荣桓同志”,其中心贯穿的是“吊”的意识,它在悼念战友时去数罪林彪恐有伤大雅,亦喧宾夺主。人们在误解该诗时显然没有注意到,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毛泽东已形成一种“反修”的政治忧患意识。这种意识是如此强烈,以致构成毛泽东赋诗填词时思想乐章的主旋律。从《七律•冬云》(1962年)、《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1963年)、《念奴娇•鸟儿问答》(1965年)等诗词中,可明显看到此期毛泽东的中心意识是如何“反修防修”,使国家不改变颜色,并敢同种种反华势力进行挑战。《吊罗荣桓同志》这首诗贯穿的背景意识正是“反修”,由于吊哀意识与“反修”的忧患政治意识糅为一体,该诗便有一种别出一格的哀伤格调。由于毛泽东认为“战锦方为大问题”,加之“斥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在这内忧外患之中,当罗“不幸离人世”时,他便产生一种“国有疑难可问谁”的怅失感。

除了借助历史理解毛泽东诗词外,借助其他科学知识来探讨毛泽东诗词的真意在《毛泽东诗赋人生》一书中也随外可见。例如,该书对《水调歌头•游泳》的解释与其他的书有不同,就在于借助了科学知识。胡为雄认为,这首词的误解处主要在“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句。如有这样的解释:将来还打算在鄂西川东长江三峡一带建立巨型水坝(“西江石壁”)蓄水发电,水坝上游原来高峡间狭窄汹涌的江面将变为平静的大湖。到那时,巫山的雨水也都得流入这个“平湖”里来。巫山上的神女当然会健在如故,她看到这种意外的景象,该惊叹世界真是大变样了。胡为雄说,这样解释错就错在把截断巫山云雨解释为“把长江上游的雨水拦住”、“巫山的雨水也都得流入这个‘平湖’里来”或“借指”“洪水多由山雨所致”,这与原意相差太远。雨水或洪水是可以流入平湖的,但云也能流入吗?其实,这是诗人在歌颂伟大的新中国建设事业时,将现代地理学知识与古远的神话典故巧妙地糅合起来而联为一体的高超艺术。诗人的意思是,在西江巫峡处建立一座“石壁”后,势必截断巫山云雨,因为巨大石壁的高耸改变了巫山的物候和生态。在三峡峡区,气候颇受地形影响。由于山高峡深,日照时间短,山谷中湿气蒸郁不散,易成云致雨。故巫山总是云雾缭绕,常常蒙蒙“峡雨”,连绵数日。巫山云雨由此而得名。“截断巫山云雨”为诗人的夸张之笔:“石壁”高耸,巫山的流云行雨也为之阻隔了。而“神女应无恙”句,借助历史知识和科学知识同样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根据泛神论者的观点,物为神的载体,神为物的化身,伤(物)体必伤神。石壁截断了巫山云雨,高峡处出了一个平湖,改变了巫山的物候,伤了巫山神女的“体”,按说神女该“有恙”了。但诗人却说“神女应无恙”。在诗人笔下,神女安然自在,但会惊叹新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

从《毛泽东诗赋人生》的行文中可以看到,胡为雄把毛泽东诗词研究视为整个毛泽东思想研究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他认为缺少对毛泽东诗词的研究,就不能说对毛泽东思想的研究是全面、完整的。作为历史的产物,一部毛泽东诗词,不仅堪称艺术珍品,不仅是毛泽东诗词艺术不断发展的原始纪录,也是一部记载半个多世纪中国革命历程的瑰丽史诗,是毛泽东的思想不断升华的一个历史侧面的映照。那醇郁的时代气息和满含战斗激情的诗章中,蕴藏着深刻的革命哲理和政治哲理。

胡为雄把毛泽东的诗同时理解为哲理诗。这也许他非常注重研究毛泽东的哲学思想有关。胡为雄说,毛泽东藉诗词艺术表露其思想的才华是如此之高超,以致寥寥几句便可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譬如,想要了解“新民学会”时期的青年毛泽东的抱负,《七言•送纵宇一郎东行》就是一把入门的钥匙。想要了解毛泽东那一代共产党人、那一代职业革命家离乡背井、奔走四方之所求何在,《沁园春•长沙》会给人启迪。想要了解以中国工农红军为砥柱的中国土地革命战争的起源,读读《西江月•秋收起义》就会领略到其中的道理。想要了解毛泽东的战争观,最好还是先去吟诵和品味《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想要了解毛泽东对人民的敌人或社会公敌的态度,浏览一遍《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也就一目了然。想要了解毛泽东对帝国主义或外国侵略势力的态度及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憧憬,最好是去细析《念奴娇•昆仑》。想要了解毛泽东的社会历史观,那就从头至尾背熟《贺新郎•读史》。毛泽东的众多诗词犹如一扇扇打开着的通往他心灵深处的窗户,只要注意,就不难发现他内心的奥秘。从这众多的诗词中,确实可以看到毛泽东那卓尔不群的精神品格和特立独行的个性。也可以这样说,一部毛泽东诗词,所展示的是毛泽东探求社会人生哲理的心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