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ckoo clock伴奏:浅析《失乐园》中的英雄气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23:23:22
摘 要:《失乐园》是英国诗人、政治家弥尔顿创作的一部长诗,共有一万多行,取材《圣经》。写的是亚当、夏娃偷食禁果而被上帝逐出乐园的故事.。通过分析《失乐园》中魔王撒旦与上帝的对抗,探究背叛者撒旦的英雄气概。撒旦的这种反抗映射了当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现状以及诗人对于革命的认识和态度。
关键词:魔王;反抗英雄;革命
约翰•弥尔顿(John Milton 1608-1674),是17世纪英国杰出的诗人和思想家,是继莎士比亚后最伟大的诗人。虽然出身于清教徒家庭, 他大胆地将上帝和魔王撒旦作为自己作品中的写作对象,并且冒天下之大不韪赋予后者英雄的气概。撒旦对上帝的反抗,展示了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而撒旦失去天国的乐园和亚当、夏娃失去人间的乐园则预示着资产阶级的失败和封建势力的复辟。本文着重分析反抗者代表撒旦与传统势力代表上帝的斗争,探究撒旦的英雄气概。
诗人弥尔顿在《失乐园》里借用了《旧约•创世纪》(Genesis)第2、3章里的神话故事,充分发挥他那奇特伟大的想象力,融入他自己的思想,塑造出了一个与传统故事不同的叛逆形象,也塑造了一个独裁、残忍的上帝。 《失乐园》是一套12卷本的素体无韵诗,大概写于1658-1663,1657年出版,它以史诗一般的磅礴气势揭示了人的原罪与堕落并评判了上帝是如何对待人类的。诗中叛逆之神撒旦,因为反抗上帝的权威被打入地狱,却毫不屈服,为复仇寻至伊甸园。亚当与夏娃受被撒旦附身的蛇的引诱,偷吃了上帝明令禁吃的知识树上的果子。最终,撒旦及其同伙遭谴责全变成了蛇,亚当与夏娃被逐出了伊甸园。该诗体现了诗人追求自由的崇高精神,是世界文学史、思想史上的一部极重要的作品。
在《失乐园》中,撒旦形象高大、英俊,并且足智多谋、不畏强暴、不甘失败。诗人通过大天使拉非尔之口,讲述了撒旦的身世:撒旦原是天国里地位极高的大天使,生性高傲。当他听到上帝赋予独生子耶酥•基督比自己更高的权利和地位时,很不服气,非常愤怒,于是就率领众天使造反。一场激烈的战斗在上帝和撒旦之间展开了,两派天使直杀得羽翼遮日,天昏地暗。撒旦哪是上帝的对手,终于败下阵来,与众叛逆天使们一起被打入地狱的硫磺火湖。然而撒旦并不甘心失败, 他把同党们召集在一起,讨论复仇的方案。经过一番仔细的谋划,他们认为向上帝复仇的最好的办法就是破坏他创造的新世界(即人世),让上帝创造的新臣民——人类,成为自己的臣民。
在对《失乐园》中的神学和宇宙论阐述时,弥尔顿写道: “太初天和地从混沌中生出”,描述了宇宙从不着痕迹到井然有序的演变过程。尽管这一描述刻画了世界的构造,但其终点似乎在于魔鬼的现身《失乐园》的故事是根据基督教经文外推而来的,在魔王和他的随从极具讽刺性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弥尔顿对于魔鬼尊严的观点。就像一个真正的英雄那样,撒旦将征服和勇气视为他和他的军团从上帝手中所获得之独裁权的回应,拥有了这种无畏的气概。许多人认为在这个过程中完全有理由把这位堕落的天使长当作一个英雄。但由于《圣经》的限制,弥尔顿不可能也没办法将撒旦描述为一个正义的主人公和史诗般的英雄。因此,只有他对于这位幽灵的信任和他用意识作为城堡抵抗周围的危害的行为才能体现其真实的英雄的一面。
撒旦是一个城府极深的人物,他非常明了这个世界以及它所处的情形。虽然他有时候会变得听天由命并否认他能从自己的堕落中醒悟,但从本质上来讲他知道天国这样一个地方的迷失是永恒的。随着对于他的堕落了解的深入,亚当对夏娃的安慰深表哀叹并予以摒弃。夏娃没有放弃并最终让他平静了下来。为避免它们的后代也遭诅咒,她建议亚当采取暴力手段而亚当并不认同。但是为了更好的前途着想,他后来答应了她的要求。
弥尔顿在结论中说明了人类和撒旦的不同之处。和撒旦及其手下不同,亚当和夏娃没有采取孤注~掷的毁灭性的方式,从而保留了希望和谦卑的品行。亚当甚至将自己比作这位堕落的天使长,称自己的痛苦空前绝后。然而他们最大的差别出现在后来当面临可能的抉择时,人选择了希望而撒旦选了“孤注一掷的报复”。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即前世注定,弥尔顿极其反对这种说法,他极力赞同和认同自由意志。“万魔宫”中的一个魔鬼这样为撒旦的反叛辩护: “我们被判决,被压迫,命中注定了要遭受无穷无尽的苦难”。但上帝对这一概念进行诡辩,说: “如果我能预见到, 预见也不会影响他们的犯罪;如果我没有预见到,他们的犯罪也已形成,丝毫不减/同样,他们的犯罪也没有丝毫命运/他们背叛,一切由于他们自己的判断和选择,他们必须保留自由。后来撒旦逐渐了解了他的自由,但他无法衍生出悔恨和谅解,他无法接受因为“亵渎上帝而恐惧在精灵们当中羞愧”。这是由于撒旦所处情形的极端混乱和不和谐造成的。魔鬼贝利尔用一个隽语更好的总结了这一点: “我们最终的希望就是彻底的绝望”。人和撒旦的不同随着情节的铺开而逐渐显露出来。亚当和夏娃否定了撒旦关于应该绝望和永世沉沦于无知无觉的观点,他们决定在上帝的安排下采取顺从的态度。和撒旦要跟那些“受侵犯的神”进行的报复计划所截然不同的是:人决定顺从与无所不能的上帝以求和平,因为他无所不能。他们希望“上帝所允诺和已经给予的精神/能赐予所有他的信徒”。在绝望中的撒旦绝对无法悔改或祈求宽恕。尽管魔王精神坚强,但他还是在跟神的意志的较量中被打败了,被上帝赐予了“精神和力量”的圣子打败了。不管我们支持撒旦和他的军队的精神“牺牲”或者亚当和夏娃的顺从或圣子的武力征服,弥尔顿坚持内心世界的最终决定力量在诗中是贯穿始终的。虽然撒旦打了败仗,但他内心坚信面临他所处的情形他也出于无奈。而且,虽然亚当和夏娃知道天国作为一个地方已经失去了,他们希望把它当作一个心灵能到达的境界,希望他们的精神能居住于那里。虽然因为仗打赢了而被上帝称为胜利者,但圣子并未经历其他人物所经历的那种经省转变或冒险。
尽管革命失败了,革命者遭到血腥的镇压,弥尔顿的革命斗志丝毫未减。他的革命斗志与斗争信念,通过这部史诗充分地表现了出来。为了表达这一主题,上帝的虔诚信徒弥尔顿不惜把上帝描写成一个残暴的封建统治者,一个心胸狭隘的暴君,以影射当时查理二世对清教徒的残酷镇压;把上帝最大的敌人、最邪恶的魔鬼撒旦塑造成一个英俊高大、智勇双全、坚强不屈的革命领袖,以歌颂革命者。撒旦的造反虽然被上帝镇压,魔鬼党人被打入地狱火湖中受煎熬,但他没有丧失斗志, 而是积极地组织力量, 想方设法东山再起。他在地狱里建造了“万魔宫”另立王国,公然与上帝的天国抗衡。“治理地狱要胜过天国服侍”,他宁可在地狱为王,也不愿在天堂称臣,表现出撒旦对神、对权威、对最高统治者的蔑视、傲慢与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诗人借撒旦这一形象表达了自己对当时封建统治者查理二世的蔑视与愤慨,和他对革命斗争胜利的坚定信心。他的革命热情使他在《失乐园》里把撒旦写得有声有色,并在道德上胜过了他的上帝。诗人布莱克曾经说过“弥尔顿成了魔鬼党而不自知。”弥尔顿在作品中故意不突出其中的英雄,这一模棱两可性过于通透而不可能是无心之举。而看起来这更像是弥尔顿希望通过带领读者在每一个人物的意识中作一番旅行,将这样一首史诗构建于其英语和基督教文化之上,开发出自由和责任感的每一个层面。作为叙述者,弥尔顿这样对圣子说:“我如今又大胆地鼓翼重来寻访你,我虽然久被拘留在幽暗里面,歌咏‘混沌’和‘永恒的夜’,翱翔着,先向下方幽冥界降落,再向上方返航升起, 冒险飞进。”弥尔顿将他这种寓言式的在天国和地球上的跋涉描述为跟阿涅俄斯,奥德赛或阿溪里的旅行十分相识的“模糊的逗留”。虽然他双目失明,他以叙述者的身份像其他盲人预言家那样解释说他被赐予了别的天赋可以弥补他的身体缺陷。
“一年四季不停轮转,但白昼总轮不到我,我迫切需要你,天上的光呀,照耀我的内心,照亮我心中/使我能把肉眼所看不到的东西/都能看得清楚。”
正是这种“天光”让弥尔顿能够看到别人所看不到的东西,使他能像“撒米利斯??奥尼得斯??利夏斯和菲纽斯”那样。虽然很难证明谁是失乐园中的英雄,但总体上来说,精神——这种内心的健全、智力上的独立以及个人的力量在这部作品中给人以涵义最全面的“史诗美德”。从根本上来说,在这部作品当中弥尔顿抛却了整个史诗的概念,将他转化为一种切身体验,这种体验并非是对他自己文化和信仰的阿谀奉承或厚颜美化而是让读者的精神去实践。不论一个人处于多大的苦痛之中,弥尔顿的这一史诗都能将他在经历这一精神旅程后唤醒,将那无形的黑暗转化为健全的意识和光明的精神。如果说弥尔顿为共和国政体而斗争,揭露了撒旦,那么在他对撒旦的蛮勇和无信仰的谴责中,不止一次地正好表现了以资本生义制度为基础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活动家所特有的那种虚假和伪善的态度。而撒旦的无畏斗争气概,在很大程度上也歌颂了他的同时代人的英勇无畏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