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y chua的教育方式:时代周刊:中国人开始向往80年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7 08:23:45
美国《时代》周刊12月5日(提前出版)一期报道】题:向往80年代(记者比尔·鲍威尔发自上海)-

  去年底的某天晚上,上海35岁的药品推销员熊跃鹏(音)打开自己的笔记本电脑登上了优酷网。他点击了一部在互联网聊天室和中国新闻界引发了一阵骚动的网络影片。这部名为《老男孩》的影片讲述了两个中年男人的故事,他们年轻时曾充满音乐理想,现在却干着乏味的工作。他们决定参加一个《美国偶像》式的选秀节目,以此向迈克尔·杰克逊致敬。熊跃鹏看呆了。他说:“影片的每个细节都很精确———音乐、服装,都是那时候东西的样子。到结尾时,我非常激动,几乎落泪。”优酷网的数据显示,约有3500万人在其网站上观看了这部长43分钟的影片。

  这部影片大获成功,有力地证明了一个新的商业悖论:到2011年,中国对现代资本主义只有30年的经验;它极快的经济增长,迅速改变了中国的城市面貌。在这个癫狂的时代,广告商发现中国的新兴消费者并不总是与传统的暴发户模式相符。尽管豪车和奢侈品牌的确在中国暴发户的生活中占据了一定地位,但让人回想起更单纯的时光———实际上并不那么久远的过去———可以赢得许多中国年轻消费者的关注。在21世纪的中国,怀旧是种流行。

  并不那么遥远的过去的吸引力对中国2亿年轻中产阶级来说格外强大,他们绝大多数是城市居民。和他们的父母形成对比的是,他们没有吃过多大的苦(以中国的标准而言),他们的未来不仅是看似光明,实际上未来就是由他们创造的。

  在麦迪逊大街(美国广告业中心———本报注)上,长期以来,怀旧一直是西方广告商的标准材料。在中国,搞清如何利用怀旧的说服力量是最近的现象———驾驭起来也棘手得多。

  推出充满怀旧元素的营销活动的国内外公司须走正确的道路。但经过巧妙的运用———迎合个人而非政治主题———怀旧在中国也可像在西方一样传递同样有力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