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疆osmo mobile优缺点:品味谈吃 5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1:09:56
  要说北京热闹的地方,有这么一句话:“东单西四鼓楼前”。这是一句老话,鼓楼的前面是一个商业区,那个地方非常热闹,鼓楼下边有个马凯餐厅,是一家湖南风味的餐馆,到现在也有五十多年的历史了。1953年,由十几位湖南老乡共同掏钱开的这家店。这里原来是一家冷饮店,后来改为马凯餐厅,专门经营湖南风味的美味佳肴。   马凯餐厅炒菜的厨师是非常高级的。当年是一位湖南的老厨师叫王近仁的在这地方做大厨,以后马凯餐厅的很多大师傅、高级技师都是他的弟子。马凯餐厅从一开业就得到了京城文人雅士的赞赏。大画家齐白石,大书法家启功,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袁世海先生,中医名家关幼波先生等,都是马凯餐厅的常客,就连溥杰先生也给马凯餐厅题写过诗句,其中有一句是:“地安门外鼓楼前,马龙车水客流涎。”   我经常在马凯餐厅吃饭,对那里的菜肴非常了解。比如湘味的传统菜东安子鸡、竹笋汤泡肚尖、火焙鱼,还有马凯腊味合蒸,都是百吃不厌的菜。据说竹笋汤泡肚尖的做法就非常讲究。得先把剔了油、去了筋的肚尖打上花刀,然后用反刀再切,讲究是第一刀、第二刀不切断,第三刀才切断了,切出来那个块儿像鱼鳃一样,用盐、料酒抓匀了。锅里放上开水,撒上胡椒粉。端上来重新在桌上给你放一个菊花锅子,锅子里面有鸡汤、竹荪、姜片,还放上油菜心,吃的时候服务员上来一手端着汤,一手端着肚尖,当着您的面把肚尖一块儿一块儿放到汤里边,得赶紧吃,这个时候肚尖是清爽鲜香,又脆又好吃。我每次去马凯,这道菜都是必不可少的。   后来鼓楼前边交通改造,把马凯餐厅给拆了,我还真不知道马凯餐厅搬哪儿去了。马凯餐厅还有一个分号,就在前三门马路往西走,走到国华商场,就在马路北边,叫华天马凯餐厅。这华天马凯餐厅有一个口号:民以食为天,就餐到华天。这是华天饮食集团的一句口号。后来我再吃马凯餐厅的菜肴就来这家店。   说起湖南风味的菜,据老孟了解,分三个部分。一部分是以长沙地区为代表的菜系,一部分是以洞庭湖区为代表的菜系,还有湘西的土家菜,这三大菜系就形成了湘菜。北京最早的湖南菜,可能是华天旗下的曲园酒楼,曲园酒楼有一道特别好吃的菜叫做“子龙脱袍”,是一道鳝鱼菜。北京过去没有这么多湖南饭馆的时候,要说吃湖南菜,到了西城就是“曲园”和“马凯”,南城还有一家“紫竹林”。当然了,现在北京的湘菜馆太多了,简直遍地都是,很多湖南菜也开始被人们熟悉和喜爱,比如“剁椒鱼头”,那是很多人都非常爱吃的。   湖南菜吃辣,可是它这个辣跟四川那个辣不一样,四川菜辣是麻辣,湖南菜辣是香辣,吃湖南菜不辣不香,那就不是正宗的湖南菜。有人曾经问我,“又一顺”饭庄是不是百年老店?我说不是。为什么?因为它只有几十年的历史,它开业于北京解放前,是20世纪40年代开的。   那个时候北京著名的回民饭庄有东来顺、西来顺,据说东来顺的少掌柜丁先生喜欢京剧,那个时候西单这一带有很多戏园子,他就经常来这边看戏。老掌柜的说,你经常去那边听戏,不如在那边开一个饭馆,省得来回来去地跑。于是,就给他在西单这边开了一个“又一顺”。老掌柜的把东来顺切肉的师傅,灶上手艺好的师傅,还有管堂的,过去叫高的,都给派过去了,又从西来顺饭庄请来了炒菜的师傅。开业那天来了很多朋友,很多文人墨客都给题了字,其中有一位叫杨英辅的人,当时很有名气,他给写了一个贺词,叫“东来西去又一顺,南行北往只二家”,写完就给丁经理挂上了。自此,“又一顺”从开业起就一炮走红。   在又一顺我认识一位小于先生,他是著名的切肉师傅于德龙先生的后人,他给我介绍了很多又一顺的情况。过去,好多中央领导人家里头请客吃涮羊肉,就派车来接老于师傅去切肉。过去的时候得带上一箱子的刀,为什么呢?因为切肉片忒费刀,切不了几片那刀就不快了,所以得多带才供得上用。刀得磨得非常快,切出来的肉才特别好。于家切肉有一个什么绝招呢?这位小于先生给我亮了一下,他继承了前人切肉的方法,先把一块瘦肉中间来一刀,然后夹进去一块儿肥羊尾,等切出来您再看,那是瘦中夹肥,肥瘦分明!更绝的是,当您拿筷子夹到锅里涮的时候,那瘦中夹肥的肉愣是不散,您说这道行有多深!   我在西单全总文工团上班的时候,常到又一顺去吃饭,又一顺里还卖烤肉,我经常是要两个烧饼,再来一盘烤肉,那是非常好吃。如果烤的工夫大点儿,就成了“爆糊”。以后有机会再给您说说“爆糊”是怎么回事。北京西城有一家饭庄,非常有名,也是百年老店,叫“同和居”饭店,专营鲁菜,清朝道光年间开业。据说过去有砂锅居、泰丰居、万福居、福兴居、阳春居、东兴居、广和居、同和居,这叫八大居,“同和居”位于八大居之首。凡是这个居、那个楼的,都是鲁菜馆。过去鲁菜分两大派系,一个派系叫“济南帮”,一个派系叫“福山帮”,福山帮经营的是烟台、青岛一带的风味。   我们京城的食客、馋人都知道,到同和居不可不吃的一道菜就是“三不粘”,为什么叫“三不粘”呢?“三不粘”做出来以后讲究的是放在盘子里不粘盘,拿勺子着不粘勺,吃在嘴里不粘牙,所以叫“三不粘”。   相传“三不粘”原来并不是同和居的菜。据说有一个会做“三不粘”的师傅原来在别的店家做饭,后来这家店的买卖做黄了,关张了,这个师傅就应聘到了同和居,于是也把这“三不粘”带到了同和居。   还有一个说法,说是同和居开业的时候,买卖并不是很兴隆,吃饭的人不多,到了饭口儿,店里没什么人。后来店老板想出一个主意,他认识一个御厨,就跟这个御厨学了一些宫廷菜肴的烹制技术。有一天,一位王爷打宫里出来了,到了同和居这儿来吃饭,老板一看,知道这个王爷身份不凡,于是店主赶快把厨师长叫来给他打下手,使出了早先从御厨那儿学到的本事,两人合伙做了几道好菜,做王爷没吃过的,什么呀?就做了“三不粘”。   咱们先说这“三不粘”是怎么做的。把水、鸡蛋黄、白糖再加上绿豆做的淀粉,按四份水、三份鸡蛋黄、两份白糖、一份淀粉的比例,放在盆里,使劲搅,搅匀以后,在锅里搁上油,什么油?大油,炼过的猪大油,来炒“三不粘”的原料,一边炒一边捣,并且观察这个油够不够,要保证原料在锅里不粘,又不能给炒煳了。炒成什么样呢?炒成金黄色,成了一个大蛋糕的形状。据说炒的过程中得连捣三百多下,连空气一块儿砸进去。火大了不行,火小了它不变颜色。炒出来是甜食,得漂亮。王爷拿起勺一,往嘴里一搁,盘子上没有,勺上没有,牙上也没有,真是名副其实的“三不粘”。   王爷对这道菜大加赞赏,同和居的“三不粘”被王爷这么一夸就出了名了,京城里的人都来同和居尝这“三不粘”。从此,“三不粘”也就成了同和居的一道看家名菜。   前几天相声前辈常宝华先生问我,哪还有“三不粘”,我让老人家去了同和居。他品尝后打来电话,赞不绝口,连称“好吃!好吃!”原来他老人家也是馋人啊!   “砂锅居”饭庄是华天旗下的一个名店,专门做砂锅菜,位于北京缸瓦市,也就是西单往北那条大街上。这个砂锅居饭庄已有好几百年历史了,据说开业于乾隆年间,当时位于定亲王府旁边。掌勺的是曾在皇宫里做饭的御厨,用料非常讲究,比如“砂锅白肉”就得用上好的五花肉;“砂锅下水”就得用洗得特干净的内脏,用烧燎白煮的技法煮出来,不能太咸,吃的时候得蘸小料。   砂锅居的小料我从很早的时候就听说了。那时我刚刚调到全总文工团,团里有一个相声演员叫包长春,是著名曲艺表演艺术家刘学智老师的姑爷,那会儿我们两个人因为是数来宝搭档,所以经常到刘老家去。每次去,刘老都非常热情,亲自下厨给我们做饭,其中有一道菜叫做“砂锅豆腐”。砂锅里煮上豆腐白菜,搁上点儿粉丝,吃的时候要蘸上一点儿小料。这小料有酱豆腐、卤虾油,但跟涮羊肉的小料可不一样,它不放芝麻酱,里面还有其他一些刘老自选的调料。后来刘老告诉我,这是著名曲艺艺术家白凤林白五爷教给他的,是砂锅居小料的做法。一来二去我吃上瘾了,回家就学着做,后来我家来客人也经常给大家做这个吃。白菜豆腐保平安,有汤有水这么一吃,非常可口,就是不知道真正的砂锅居是怎么做的,我一直想去看个究竟。后来我去砂锅居一看,小料果真是这样做法,蘸上吃很有北京特色。   砂锅居的经理是我在黑龙江建设兵团时的战友,我就问他:“砂锅居的白肉为什么叫‘烧燎白煮’呢?”经理就让厨师给我介绍,说砂锅居几百年来之所以这么受老百姓欢迎,跟这个烧燎白煮十分讲究的工艺是分不开的。“烧”实际就是炸,“燎”就是做猪蹄、猪肘子时,都得在火上来回翻动着燎毛,把肉上的毛给燎干净了,而且,还得在猪皮上燎起泡来,而后放到凉水里浸泡,浸泡后再拿刀哧,然后再放到砂锅里煮,煮出来要有烟熏火燎的味儿。而且肉皮的颜色经过这些工序之后也变了。经过火烤的肉皮颜色金黄,非常养眼。这就是砂锅居最著名的“烧燎白煮”。煮的过程中不能放作料,得蘸着作料吃。有什么作料呢?有韭菜花、酱豆腐、辣椒油跟香油,有爱吃蒜的,再搁点儿蒜、搁点儿酱油。   这地方的口味很适合老年人,我还特地接家里的老人来砂锅居吃了一顿,吃完了以后老人家那是赞不绝口!咱北京人的口味跟山东人差不太多,所以北京人对鲁菜情有独钟,像北京的八大楼、八大堂都是经营鲁菜的。有人问我,在京西要想吃正宗的鲁菜到哪儿呢?我说您去惠丰堂。惠丰堂过去也是北京八大堂之一,就在公主坟城乡贸易中心西边,后来那儿改造,盖翠微大厦,于是惠丰堂迁到了翠微大厦的五层。惠丰堂可以说是一个百年老字号,从开业到现在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北京很早就非常出名了。有一天,我们到惠丰堂吃饭,问经理:“今天给我们来点儿什么好吃的啊?”他说:“您爱吃的鲁菜我们这儿基本都有,特别是有一道菜,在别的店您还真吃不着。”我问:“什么菜啊?”“猪蹄。别的店没有我们这个做法,这是我们惠丰堂的代表菜,叫‘烧爪尖’。”什么是“烧爪尖”呢?就是把酱好的猪蹄骨头剔了,再切成一块儿一块儿的,然后在锅里放上油,把油烧到七成热,把这一块儿一块儿的猪蹄倒在油里炸。七成热的油不是太爆,慢慢炸,给它炸透了,然后再搁入作料烧。咸鲜口,非常软嫩、酥烂,肥而不腻,吃完后大家伙儿赞不绝口。   经理还告诉我,现在不光咱们男士爱吃这猪蹄,很多漂亮小姐到这儿也都点这菜。为什么啊?这猪蹄有胶质,据说吃完了以后能美容。人要经常来顿猪蹄吃,那皮肤肯定细嫩,往外泛光、水灵。这道菜带着点汤汁又有点“烩”的意思,所以又叫烧烩爪尖,又下酒,又下饭。用这个汤汁拌上米饭,保证您吃着满意。   我一想,这么好吃的东西别光自己吃,要一份带回去给老人尝尝。老父亲吃完,问:“你从哪儿弄来的?”“惠丰堂。”我父亲说:“这惠丰堂原来不在公主坟,而在前门大栅栏的西边,知道惠丰堂那块儿匾是谁题的吗?那是当年清宫大太监李莲英请慈禧太后写的。早年间去惠丰堂吃饭,经常可以碰上名人,唱猴戏的李少春、四大名旦之一的尚小云,都经常去惠丰堂吃饭。有一回,我还在那儿碰上了梅兰芳先生了!”敢情惠丰堂还有这段历史呢。   老父亲还跟我说,北京的鲁菜馆特色也各不一样,丰泽园讲究做葱烧海参,惠丰堂讲究做扒菜、烩菜。到惠丰堂要点烩乌鱼蛋,还有扒烂肘子,那个肘子酥而不腻,连慈禧太后都专门吃惠丰堂做的肘子。听老爷子一说,我还真有点后悔,不知道这个历史,要知道,到惠丰堂准得点一个大肘子,这肘子怎么说也在猪蹄上边不是。八大楼之一的翠华楼是一家非常有名的鲁菜饭庄,过去位于北京王府井北口,现已搬迁了。过去南城有丰泽园,西城有同和居,东城有翠华楼,都是馋人食客爱去的地方。其实翠华楼历史并不长,开业在1940年,掌勺厨师是在东兴楼饭庄学的艺,其中有一位曲师傅,叫曲友功,炒菜技术非常好,煎炒烹炸,样样精通,做出来的菜又好吃,又好看。据说建国以后,曲师傅曾经代表咱们国家去过前苏联,到莫斯科给国际友人表演中国的烹饪技艺。当时他制作的酱爆鸡丁、糟熘鱼片震惊四座。   要说王府井这个地方,美食店林立,能在那儿站住脚是不容易的。为什么翠华楼能得到北京城这些食客们的喜爱呢?因为他们进货非常讲究,什么时节进什么货。刚一开河,新鲜的鱼来了;夏天河里那藕还鲜着呢,人家采来了;秋天螃蟹刚一上市就有了;顶花的黄瓜、落花的藕,进的菜都特别新鲜。并且当时翠华楼的老板有广告意识,他在京城广为宣传,从老顾客到新顾客,一一宣传,走的时候再告诉您过几天我们增加什么新品种,欢迎您再来。这样就食客如云了。   有一天,李金斗告诉我,翠华楼有我最爱吃的烧卖。我一向去都一处吃烧卖,这翠华楼的烧卖怎么样我倒真想尝尝。于是我们就去了。到那儿一看,大堂里面没有人吃烧卖啊。经理告诉我,因为做的不多,大堂里面就不供应了,这包间里每桌供应两盘,多了做不出来,太忙了!等着烧卖端上来我一看,做的真有样儿!底下一点儿没塌皮,上边一层就跟麦子熟了以后的那个麦梢儿的感觉一样,真好!应了那么一句俏皮话:“关老爷叫周仓——递刀(地道)!(周仓是给关公扛刀的侍卫。)”不光这烧卖做得好,翠华楼的摆设也非常讲究。翠华楼经办喜庆宴会,用的盘子、碗跟别的家都不一样。为什么啊?人家讲究美食美器。要给老人做寿,人家上的盘子、碗,都是细瓷的,都带着“万寿无疆”字样。要是结婚在那儿办喜宴,人家上的盘子、碗,上面都是花好月圆、和合二仙。您说这么讲究您能不来吗?更让我惊喜的是,翠华楼的经理给我们上了一瓶酒,要说这酒真不是什么出奇的,但是人家的做法太出奇了。经理跟我说:“孟老师您来了,您到我们后边挑一瓶酒喝。”我上后面一看,人家有一个储存酒的酒柜,酒柜里面各地的名酒都有。我爱喝山西的汾酒,经理说:“这个汾酒跟别处的可不一样,不信您看看。”我拿起酒瓶一看,这瓶汾酒的出厂日期吓我一跳,20年前的!我奇怪了:“你们这儿怎么还存着这些老酒呢?”经理说:“我们这个店有一个规矩,时常存一点老酒,那些个老顾客、老朋友来了,就供应您一瓶,价钱还是原来的价钱。”我问:“这酒能喝几天啊,很快不就喝没了吗?”经理说:“我们这个酒是喝一瓶添一瓶,这样细水长流,我们就老有老酒了。”这个店家想得可太周到了,这真是吸引人的一种做法。真没想到,到翠华楼既吃了他们的美味佳肴,又品尝到了老酒,真是不虚此行啊!难怪很多人请客都到翠华楼,像美籍华人陈香梅女士,到这儿不光品尝,还给题了字;还有开创了国际品牌的皮尔·卡丹到这儿来也给题了字。   20世纪90年代,翠华楼还代表咱北京队在中国烹饪大赛上得了好几个大奖。今天的翠华楼改造得焕然一新,您到王府井逛街逛累了,到那儿来一顿正宗的鲁菜,老孟保证您满意!   我们在北京东城区文化馆成立了北京周末相声俱乐部,李金斗是我们主席。后来这个俱乐部对于相声界的影响比较大,对全国的相声发展都起到了一定的推进作用,很多地方纷纷效仿,都成立了俱乐部,有的还成为了我们北京周末相声俱乐部的分部,比如在江苏无锡就成立了江南分部。成立江南分部之后,我们北京方面每个月都要派去一次演员,有六七个人,去协助他们演出。于是我就增加了去无锡的机会。   我在无锡有一个徒弟,是无锡幽默滑稽艺术团的团长。师父来了嘛,总要好好招待招待。再者说到无锡了,他总要尽地主之谊。第一次去,我们是清晨六点多钟下的车,他说:“师父,这时候正好吃早点,您就跟我一块儿吃馄饨去吧。”我说:“这馄饨经常吃,有什么新鲜的吗?”他说:“您去吧,到那儿您就知道了。”于是我们就来到了一家“王兴记馄饨店”,这是一家有将近百年历史的老店了。   我想一个馄饨有什么吃头啊。可是这碗馄饨端上来之后,刚一入嘴,就感觉今天这个馄饨和平日吃的那个馄饨可真是不一样。怎么不一样呢?每一个馄饨里边都包一个鲜虾仁。这个虾仁可不是海虾仁,而是太湖的湖虾,整虾仁不剁碎了,非常鲜嫩。再看馄饨这馅儿是猪后臀尖做的瘦肉馅儿,里面搁上料酒、葱末、姜末。由于江苏人吃东西比较甜,所以馅儿里还放了白糖,用这瘦肉馅包上大虾仁一吃,非常鲜美。因为那大虾仁挺长,所以这馄饨也就包成了长条形。还有一碗是蟹黄瘦肉馅儿的馄饨。因为无锡地处太湖边上,那地方有正宗的阳澄湖大闸蟹,拿蟹黄跟瘦肉包的馄饨,这叫“蟹黄馄饨”。   除了吃鲜虾馅儿和蟹黄瘦肉馅儿的馄饨,我们还吃着了一种青菜馅儿的馄饨;把两份青菜、一份榨菜全都剁碎了,和在一块儿做馅儿,煮出来的馄饨是透着绿色的。这一早上我们每个人是三大碗馄饨,吃完了以后,又吃了王兴记的灌汤包。   吃灌汤包那也是有讲究的。灌汤包上有28个褶儿,包得非常精细,薄皮透亮,馅儿里全是汤,灌的那是鸡鸭汤带蟹粉。吃之前有一个讲究,要五指并拢,把这包子提起来,然后放到盘子里,这叫“提起似灯笼,放下一朵菊”,隔着薄皮都能看见里面汤的那个色儿,像灯笼、菊花一样好看。还有一句话叫“轻轻提,慢慢移,先开窗,后喝汤”。什么叫先开窗呢?就是把包子撕开一个小口,用麦管儿插进去轻轻地慢慢地吸,体会那又鲜又烫的感觉。吃的时候千万注意,别用嘴直接去咬,一咬,噗!把嘴给烫着了。把汤喝了以后,再蘸上点儿镇江香醋吃这个汤包,那才有意思呢!   走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拿了一笼灌汤包回北京。从此以后,每个月北京周末相声俱乐部往无锡分部派演员时,大家宁可不坐飞机,而坐火车,因为坐飞机到无锡是中午,错过了早点时间。要是坐火车呢,天亮到无锡,正好吃早点。为的就是吃上三碗不同风味的馄饨,还有那形、味俱佳的灌汤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