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吉兴工资怎么样: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1(选修)》 教师教学用书 第六单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9:47:15
第六单元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单元引言分析
本单元引言首先从三个方面构建了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及其相关内容:一、改革发生的背景和原因;二、改革的主要内容;三、改革的影响与历史地位。
改革发生的背景和原因主要表现为:一、埃及国内复杂的社会矛盾和统治危机;二、西方殖民国家对埃及的侵略;三、穆罕默德·阿里掌握政权,具备了改革所需的政权前提;四、穆罕默德·阿里政权为应对国内外危机,必须富国强兵的强烈主观诉求。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涉及到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教育等方面,其突出的进步之处在于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力,发展本民族的社会经济。但改革未能对政治体制进行根本性改造,所以改革的性质可认定为有利于埃及近代化发展的封建改革。
引言高度概括了改革的影响和历史地位:推动埃及开始了近代化的进程。
引言的第二部分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本单元学习的要点,即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概念的三个组成部分。
引言的第三部分,建议在认真掌握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运用历史比较的学习方法,从而形成对历史上众多改革中所表现出的历史多样性的认识,更理性地评价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在历史上的作用与地位。
1.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埃及  江苏省高淳高级中学 丁翀
一、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埃及
马木路克
包税制
帕夏
素丹
18世纪末19世纪初埃及国内政治、经济状况与西方殖民侵略所造成的危机共同作用,使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成为历史的必然
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把握东西方历史发展趋向与碰撞,将其整合成东方古老文明发生变迁的参考体系和评价体系,将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放置在其中分析、评判
分析比较
问题探究
一切古老的文明如果失去创新发展,必会失去辉煌
法国和英国殖民入侵
反法同盟
拿破仑的入侵
和殖民统治
情境再现
历史联系
近代西方殖民侵略既带给东方国家以灾难,也带来进步的因素和契机
穆罕默德·阿里的崛起
开罗三次起义
阿里夺取政权
问题探究
综合分析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为埃及近代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必然性和可能性。
难点
埃及封建制度的独特构成。
对拿破仑殖民统治的评价。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描述18世纪末19世纪初埃及的政治、经济、社会关系及内外矛盾:一、16世纪初以来,在奥斯曼帝国统治下埃及的政治、经济状况;二、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和英国对埃及的侵略及其对埃及社会的深刻影响;三、在反抗法英两国侵略的斗争中崛起的穆罕默德·阿里政权的建立及其面临的严峻形势。这些内容构成了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发生的全景式背景,揭示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民族的、历史的和文化的深层次根源,并将其放置在世界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大背景中,促使人们思考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突与应对这一人类发展的重大课题。由于本课内容涉及到多国历史的发展,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教学的要求,适当补充相关内容的基础知识,或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有关的历史书籍,形成较为宽泛而完整的知识铺垫,帮助学生从教材要求的高度和深度掌握学习内容,培养理性的历史思维能力。
本课引言部分以18世纪末英法争夺地理战略位置重要的埃及为切入口,提出问题,设置悬疑,引导学习者去了解当时埃及的基本状况。这种导入主题内容的方法符合《改革》这一选修模块的特点。这一模块的知识内容是按专题要求编排,只具有主旨内涵上的一致性,却缺乏整个模块知识体系构成的顺延性。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把握这一特点,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富有自身特点的突破与创新。
本课引言明确要求学习者着重探究两个主要问题:一、18世纪末,奥斯曼土耳其人与马木路克是如何统治埃及的?二、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和英国是怎样侵略埃及的?这样,学习者明确了学习本课内容的基本方法与要求,即必须抓住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发生背景中的内外两大因素。引言还选出三个重要的基本概念,要求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予以充分的关注:马木路克、包税制、开罗首次起义。这三个概念从另外的角度反映了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发生的内部和外部的原因。建议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指导学生领会教材的意图,并开展自主的探究学习活动,以获得更多更广泛的知识支撑进行深入的历史思考。
第一目“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埃及”
教材用简练的文字和形象的情景图片,介绍了16世纪初至18世纪末法国入侵前的埃及社会、政治、经济等的基本状况,重点放在马木路克与包税制这两个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上。自16世纪初奥斯曼帝国征服埃及、将其变为帝国的一个行省以来,奥斯曼帝国对于埃及的统治在政治上渐渐流于一种形式即宗主权的明确,经济上则主要体现为帝国对于埃及的赋税征收。至18世纪末,埃及政治上已被马木路克控制,经济上埃及的土地和赋税收入的大部分则通过包税制落入马木路克的手里。封建军事集团马木路克成为埃及真正的统治者,他们之间的相互征战,导致埃及的分裂和衰弱,从而给西方国家侵入埃及造成可乘之机。落后的封建制度与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文明发生猛烈的碰撞,迫使埃及社会进行改革,以寻求本民族及其文化的生存与发展。
由于奥斯曼帝国的兴衰和埃及历史发展是贯穿本单元知识结构的线索性内容,建议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当适当介绍奥斯曼帝国的兴起及其扩张、16世纪前埃及历史演变的基本脉络。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是由伊斯兰化的突厥人建立起来的军事帝国。16世纪中叶,苏里曼一世统治时期(1520~1566年),奥斯曼帝国臻于鼎盛,帝国的版图囊括了昔日拜占廷和阿拉伯帝国统治的大部分地区,形成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17世纪中叶以后,内外交困、危机四伏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逐渐衰落下去。而其统治下庞大的疆土,则在此后成为西欧列强与俄罗斯长期争夺的目标,人称“土耳其遗产”。巴尔干半岛、北非和西亚成了西欧强国纵横捭阖的场所。
埃及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古国之一。早在公元前三千年代中期,尼罗河流域即进入奴隶社会,此后历经许多王朝的统治。教师可适当回顾。
马木路克是本课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很大程度上它是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最重要的国内背景,代表着改革前埃及内部落后的封建制度及经济基础。因此,建议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教材在【历史纵横】及图片中对马木路克的介绍,适当补充一些较为具体的史料,以帮助学生掌握这一特殊的历史现象。另外,为扩大知识面和加深理解,建议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后比较马木路克与俄国哥萨克、日本武士、西欧骑士等。
埃及阿尤布王朝(1171~1250年)后期,统治者从中亚和高加索等地购买大批奴隶,编入军队充当侍卫,这就是马木路克。后来马木路克势力渐大,于1250年建立了自己的王朝。
1517年,奥斯曼帝国占领埃及。素丹将当地政权交给帕夏(总督)、近卫军和马木路克管理。最初帕夏的势力最大,17世纪末18世纪初马木路克逐渐占上风。1768年马木路克首领阿里贝伊废黜帕夏,翌年宣布独立,并占据汉志和叙利亚,自称埃及素丹及地中海和红海君主。由于土耳其人的横征暴敛和马木路克之间的混战,18世纪末尼罗河三角洲附近1/3的农田荒芜,产量不及罗马人统治时期的1/4。农村盛行包税制,全国2/3的土地被马木路克包税人占有。
1798年拿破仑侵入埃及以后,在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严厉打击腐朽不得人心的马木路克势力,埃及的封建军事主力量遭到严重的削弱。法军撤出埃及后,在英国支持下,马木路克卷土重来。在开罗第三次起义中,穆罕默德·阿里崛起。1811年,穆罕默德·阿里设计将马木路克的头目一网打尽,并在全国范围搜捕并处决马木路克骨干数千人。从此,统治埃及几百年的封建军事主集团马木路克从埃及的历史舞台上消失了。
包税制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教材对这一概念从三个方面作了介绍:税制实行的背景和原因;税制内容涉及到赋税征收和土地制度;包税制与马木路克实际统治埃及的关系。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在帮助学生从这三方面把握包税制概念的基础上,突出它是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前埃及封建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阻碍埃及社会发展最深刻的社会因素,因此是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中必然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第二目“法国和英国的殖民入侵”
本目主要介绍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和英国相继对埃及的侵略活动。
本目内容可分两个层次:英法侵略埃及和英法之间争夺埃及的斗争。英法两国的侵略特点及其影响各不相同:拿破仑军队侵占埃及,对埃及实行殖民统治,这种统治客观上一定程度打击了埃及的封建势力,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和科学文化,对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有一定的诱导作用。英国与法国争夺埃及,为达到侵略埃及的目的,英国往往联合奥斯曼帝国或扶持马木路克势力,英国的侵略是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失败最主要的外部因素。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注意这一区别,指导学生理解教材,把握西方殖民侵略活动的多样性特点,具体、辩证地分析殖民侵略的影响。
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插图《法军入侵开罗》《拿破仑赦免被捕的埃及人》和【学思之窗】,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培养分析历史现象和辩证思维的能力。
拿破仑远征军的入侵(1798~1801年)给埃及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同时也猛烈冲击了埃及封建社会结构,结束了它与世隔绝的状态,从而揭开了埃及社会大变革的序幕。此后几十年里,长期停滞不前的埃及社会在剧烈的动荡中开始向前迈步。
本目内容涉及到了英法两国争夺欧洲霸权和殖民霸权的斗争,这一斗争在穆罕默德·阿里改革过程中始终隐约地发挥着作用,对改革进程的深入与成败有着不小的影响。建议教师注意并适当补充相关内容。
第三目“穆罕默德·阿里的崛起”
本目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埃及人民反抗法军的殖民统治和马木路克的反动统治(三次开罗起义)、穆罕默德·阿里政权的建立、穆罕默德·阿里政权面临的严峻的内外形势。
三次开罗起义。第一、二次开罗起义是反抗法国殖民统治的民族斗争。尽管两次起义都没取得成功,但在反抗斗争中逐渐形成的独立民族意识,是穆罕默德·阿里崛起和改革最深刻的社会意识因素。第三次开罗起义是反抗马木路克暴政的斗争,正是在这一次斗争中,穆罕默德·阿里站到人民一边,迅速崛起,掌握了对埃及的统治权,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政权前提得以成立。
穆罕默德·阿里政权建立后,内外形势均十分严峻:外有英国等西方国家的侵略危险,内有奥斯曼帝国的镇压和马木路克反动势力的威胁。为巩固新生的政权,只有进行改革,迅速增强自己的实力,才能消除危机。这是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发生的必然性因素。
本目教材提到英国对埃及的两次军事入侵:第一次,1801年10月,法军撤走后,英军便进占开罗、亚历山大等主要城市,并竭力网罗马木路克残余势力,试图长期占领埃及。后来,由于法国和其他强国不断对英国施加压力,奥斯曼帝国强硬抵制英国在埃及的渗透,1803年3月,英军被迫撤出埃及。第二次,1807年3月,英军6 000余人攻占亚历山大,随即进攻罗塞塔。守城军民顽强抵抗,全国人民掀起抗英卫国的浪潮,在人民的推动下,穆罕默德·阿里下决心抗战,亲赴前线,打退了英军对罗塞塔的进攻。英军于这年9月撤出亚历山大。新生的穆罕默德·阿里政权得到了巩固,得以集中力量清除国内隐患,推行改革。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主要阐释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发生的历史背景与条件,内容涉及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东西方世界历史的多个方面及相互碰撞作用的关系,要求学生运用分析、归纳、比较、概括等较高的能力。因此建议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注意补充相关的基础知识,又要把握好本课知识构成的层次和结构,避免教学中教学知识呈散乱芜杂的状态,更要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本课导入,建议教师采用谈话法:引导学生回顾上一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相关内容,联系西欧开辟新航路和殖民扩张,着重强调欧洲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及其向世界各地扩张的这一世界历史的巨变,提出一个让学生思考的问题:当此西方迅速崛起之时,古老的东方该如何应对而避免可能的沉沦?从而将学生的对世界历史的视线由西方转移到东方,转移到埃及,进入本课的学习。
第一目“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埃及”,建议教师教学中突出马木路克在埃及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特权,以帮助学生透过奥斯曼帝国宗主国统治的表象,真正认识军事封建主集团──马木路克对埃及的封建统治现状。
马木路克的统治。政治上,由担任各地的地方长官,到18世纪末架空甚至可以废黜奥斯曼帝国派遣的帕夏;经济上,掌握包税权,控制埃及土地,随意向农民征收租税;军事上,单独组建近卫军,争权夺利,互相攻伐。
第二目“法国和英国的殖民入侵”,建议教师将教学分解为三个相互渗透的层次: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法关系;英法对埃及的侵略与争夺;拿破仑对埃及的三年殖民统治。
由于本目内容涉及到法国大革命、拿破仑、英法争夺欧洲霸权和海上霸权的斗争等更为宏大而复杂的历史背景,因此建议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自主学习活动,达到旧知与新知的融合和重构,解决本目中一些较为复杂的重要问题。如法国大革命对欧洲及世界的影响、英国组织反法同盟的主要原因、评价拿破仑与评价拿破仑在埃及的殖民统治等。课堂教学应以【学思之窗】提出的问题为教学切入点,集中突破对拿破仑殖民统治的分析与评判,突出拿破仑殖民统治在埃及社会结构、思想文化以及东西文明冲突方面对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发生所起的推动作用。
第三目“穆罕默德·阿里的崛起”,建议教师在介绍穆罕默德·阿里的出身来历基础上,以这一人物为线索,构建本目乃至本课知识的框架:穆罕默德·阿里崛起的背景、穆罕默德·阿里取得政权、穆罕默德·阿里政权面临的严峻形势。最后提出穆罕默德·阿里如何巩固其政权这一重大而复杂的命题,将教学及学生思维延展到下一课的教学内容中去,使整个单元教学浑然一体。
本课小结,在构建本课知识结构的同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文明古国埃及的辉煌与黯淡、沉沦与奋争的沧桑之变,鼓励学生开展以“追寻埃及的历史足迹”为主题的探究活动,把两个文明古国埃及与中国放在宏大的历史空间中进行分析比照,丰富学生怀古思今的历史情怀。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马木路克”的教学拓展
投影两图:
图一:《马木路克在训练》
图二:《马木路克的城堡》
投影:马木路克实际统治埃及表现的文字归纳:“政治上,由担任各地的地方长官,到18世纪末架空甚至可以废黜奥斯曼帝国派遣的帕夏;经济上,掌握包税权,控制埃及土地,随意向农民征收租税;军事上,单独组建近卫军,争权夺利,互相攻伐。”
教学构思:通过图文演示,直观启发学生形成对马木路克的基本判定:军事封建势力,埃及的真正统治者,阻碍埃及进步的主要国内因素。在此认定得出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一引起类似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分析,思考和体认历史发展过程中统一性与多样性结合的规律。可以作为比较分析的类似现象有:德意志条顿骑士团、日本武士、俄国哥萨克。
案例二  评价拿破仑的文化侵略
引用材料,指导阅读:
“它也是西方对阿拉伯世界中心地区的一次文化入侵。拿破仑除了将解释古代象形文字的科学家和制订把地中海和红海连接起来的计划的工程师带到埃及外,还给埃及带来了第一台印刷机。有个阿拉伯学者曾参观由这些新来的人建立的一个实验室,法国科学家的影响就反映在他以下这番表示惊讶的话中:
‘我在那里看到了一些最奇妙的事,其中有件事是,一个负责人拿一个装有蒸馏水的瓶,从瓶里取一点蒸馏水倒入一个试管中,再从另一瓶里取少量液体倒入蒸馏水中。两种液体上升,一朵彩色的云从液面上升起,直到它消失为止。试管里的东西完全变干,成为一块黄色的石头……一块我们摸过、检查过的干石头。他又用不同的水如法炮制,制造出一块蓝色的石头。他第三次用其他的水重复这一实验,制造出一块鲜红色的石头。接着,他取一撮白粉放在一块铁砧上,用锤轻轻地敲,结果是响起一种可怕的声音──类似于枪声的声音,使我们十分惊讶。所以,他们都嘲笑我们。’”
──《全球通史》斯塔夫理阿诺斯[美]
教学设想:在教材表现拿破仑殖民统治的侵略性特别是文化掠夺的基础,向学生呈示出文化侵略的另一面,即先进技术和文化的传播,从而促进学生在学习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内容时能联系到拿破仑文化侵略的积极影响,理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是埃及近代化进程的开启。
案例三  “穆罕默德·阿里的崛起”的导入
投影三幅图片:
图一:《法军入分开罗》
图二:《英国军队侵入埃及》
图三:《穆罕默德·阿里像》
法军和英军相继侵入埃及,带给埃及以社会的动乱、民族的屈辱、国家地位的沉沦。在此期间,一位来自奥斯曼统治下阿尔巴尼亚年轻人,参加奥斯曼军队,来到埃及,很快他就成为驻埃及的奥斯曼军队主力之一 ──阿尔巴尼亚军团的指挥官。两年后,他又成为埃及总督。他是谁?他又以怎样的方式影响埃及的历史命运?
四、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1.(对包税制)你是怎么看的?
解题关键:包税制的不同层面整合成一个较完整的概念。
思路引领:埃及包税制分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赋税制度,二是土地制度。
答案提示:上述两个观点其实并不矛盾,它反映了包税制的两个不同层面:一是赋税制度,二是土地制度。
奥斯曼素丹只关心在埃及的统治和收缴的赋税,包税制实行后,马木路克为获得和确保其包税权,必须向奥斯曼政府提前预付一年的土地税。这样,奥斯曼素丹以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确保了它在埃及地区的赋税收入。
但是,马木路克获得包税权后,实际上在包税区内不仅控制了土地,还控制了农民的人身自由。马木路克在其包税区内肆意剥削和压迫农民,农民在经济和人身上都依附于包税人,境遇极其悲惨。农民地位的沉沦,严重破坏了埃及农业的进步,并影响到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马木路克通过包税制奠定了自己的统治基础,他们成为埃及的实际统治者。这一军事封建主集团竭力维护其封建统治,并由于内部矛盾而争战不休,成为阻碍埃及社会进步的最反动的因素。
2.联系课文内容,你认为应如何评价拿破仑对埃及的殖民统治?
解题关键:历史地辩证地进行分析、评价法国殖民统治。
思路引领:依据材料和课文,分析、评价拿破仑具体的殖民措施。
答案提示:拿破仑在埃及的殖民统治,其侵略性是主要的:首先,拿破仑出于与英国殖民争霸的目的,出兵侵占埃及;其次,拿破仑对埃及人民的反抗斗争进行残酷镇压,其三,废除包税制后,由法国人负责征税,在经济上掠夺埃及人民;其四,拿破仑掠夺了大量埃及的文物与国宝,将其运送回法国,体现了西方国家赤裸裸的掠夺本性。因此,埃及人民多次掀起反抗斗争,并在斗争中逐渐形成了独立的民族意识。
但不可否认的是,拿破仑在埃及的统治给埃及的历史进步打开了大门。拿破仑在政治上打击军事封建主集团──马木路克势力,经济上废除封建的包税制,注意改进农业生产技术,促进农业生产,科学文化上加大对古埃及文化的研究和保护。这一系列措施客观上猛烈冲击了埃及封建社会结构,结束了它与世隔绝的状态,从而揭开了埃及社会大变革的序幕。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1.拿破仑在埃及实行的殖民主义政策主要有哪些?
解题关键:拿破仑在埃及实行的殖民统治措施。
思路引领:拿破仑殖民统治的主要方面:政治、经济和文化。
答案提示:政治上:打击军事封建势力马木路克,建立各级行政机构;拉拢以帕夏为首的埃及上层,为其殖民统治服务;残酷镇压埃及人民的反抗。
经济上:没收马木路克的土地和财产,废除包税制,由法国人负责征税;建立为法军提供后勤服务的工业企业,如食品厂、弹药厂等;修复灌溉系统,扩大可耕地、改进农业生产技术。
科学文化上:组织庞大的科学艺术考察团,推进对古埃及文化的学术研究,形成多卷本的巨著《埃及纪事》;发掘埃及的大量文物并运回法国。
2.简要叙述穆罕默德·阿里崛起的历史背景。
解题关键:穆罕默德·阿里掌握政权的背景与条件。
思路引领:18世纪末19世纪初埃及封建统治危机与民族危机,埃及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的斗争。
答案提示:18世纪末19世纪初埃及名义上在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下,实际上是在国内军事封建主集团──马木路克的统治下,国内推行包税制,土地和农民都在马木路克的严格控制下。在马木路克的腐朽统治下,埃及连年战乱,经济凋敝,民不聊生。衰弱的埃及成为正在兴起的西方国家的殖民对象。
1798年,法国将军拿破仑率军侵入埃及,在此实行了三年的殖民统治。拿破仑的殖民统治奴役了埃及人民,但是它又冲击了埃及封建社会结构。法军退出埃及后,英军侵入埃及,并利用马木路克势力力图控制埃及。
面对法国、英国相继对埃及的侵略,埃及人民英勇反抗。他们先后发动了三次开罗起义,沉重地打击了英法侵略者及英国支持的马木路克反动势力,并在斗争中逐渐形成了独立的民族意识。正是在第三次开罗起义的斗争中,穆罕默德·阿里站到人民一边,获得人民的支持,掌握了埃及的统治权。
(二)学习延伸

2.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  江苏省高淳高级中学 孙建新
一、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改革土地制度
①逐步废除包税制,歼灭了残余的马木路克;②没收了许多违规的宗教地产,打击了宗教长老阶层;③实施单一的土地税,确定了土地私有制
1.引导学生将改革内容和背景联系起来,分析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必然性和改革内容的针对性
2.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会涉及到方方面面,必须全方位的推进,才能确保改革的成功
引导学生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探究改革与发展的关系
问题讨论法
1.通过对改革内容、过程分析,体现了改革的曲折性和复杂性
2.穆罕默德·阿里是一位有作为的改革家,通过教学激发学生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3.改革会有阻力,只有不畏艰难才能取得成功,从而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
促进经济发展
农业:兴修水利;推广改良农具;引种新的农作物品种;设立农业的专门机构管理
工业:限制私营手工业生产,发展官办工厂。引进西欧国家技术、设备、人才和资金。重点发展军事工业,同时创办民用工业
商业:开罗(商业);亚历山大(对外贸易)
问题探究法
归纳比较法
情境再现
政治、文化和军事改革
政治
确立高度的中央集权;
中央设立国务会议、咨议会;
地方建立起省、县、乡、村各级行政机构
法问题探究法
分析归纳法
情境再现法
文化
创办学校培养人才;
聘请外国专家传授技术;
选派留学生去欧洲;
出版和翻译著作
军事
废除雇佣制,实行征兵制;
按照法国模式组织训练军队;
采用先进的武器装备军队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有关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方面的内容。
难点
如何从改革的内容分析改革的性质并概括其特点。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是向学生介绍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内容。教材分“改革土地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及“政治、文化和军事改革”三目叙述。又通过三段【历史纵横】和一段【资料回放】等材料补充介绍细节内容,从而全方位地介绍了改革的内容。本课知识点较多,但知识结构条理清晰,通过教学学生便于从整体把握。较难处理的是如何从改革的内容来分析改革的性质,把握其特点。
第一目“改革土地制度”
(1)取消包税人的免税地,歼灭了残余的马木路克
建议教师先引导学生回忆“包税制”和“马木路克”两历史概念,再指出当时包税权基本落到马木路克手里,这样马木路克通过包税权控制了土地和农民,也从经济和政治上严重威胁了中央,这样,改革首先从改革包税制开始,而包税制的改革势必会损害马木路克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穆罕默德·阿里并没退缩,而是趁机歼灭了残余的马木路克,没收了他们的土地。
(2)没收宗教地产,打击宗教势力
课文分三点讲述:第一,宗教长老阶层过去起的作用和目前对政权的威胁。第二,1809年颁布的法令内容。第三,措施的影响和结果。
(3)废除包税制,改革赋税制度,确立土地私有制度
由没收不向政府纳税的包税人的土地到正式废除包税制,通过这种渐进的方式国家逐步掌握了土地。再将土地分配或分租,既构成了穆罕默德·阿里政权的统治基础,又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赋税制度的改革,将各种捐税折合为单一的土地税。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土地制度的改革承认了土地占有者的转让和抵押权,实质就确立了土地的私有制。
本目第一段【历史纵横】是介绍穆罕默德如何消除马木路克势力的,由此看出穆罕默德·阿里的机智、果断。
第二段【历史纵横】突出地反映了宗教长老阶层对宗教地产改革的不满,表明改革会涉及到利益的调整,会遇到阻力。建议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前一课奥马尔·麦克莱姆领导开罗起义驱逐法国侵略者的史实,看到其在埃及独立中的重要作用。材料中奥马尔·麦克莱姆扬言:“穆罕默德·阿里是我扶上台的,我保证也能把他赶下台”,明显已成为改革的障碍。由此,引导学生辩证历史地评价历史人物。
第二目“促进经济发展”
(1)农业
建议教师从三方面分析:第一,兴修水利,促进农业的发展。以修建马哈茂德运河为例,说明水利事业对浇灌农业的重要性。第二,推广改良农具,引种新的农作物品种。如发展棉花。第三,成立专门机构加强对农业生产的管理。
(2)工业
建议教师先引导学生讨论:从世界范围看,这一时期工业革命正在欧美国家展开,欧美国家走在工业化的前列,这样亚非国家在发展工业的过程中,必须引进西方的技术、设备、人才和资金,促进本国工业的发展。穆罕默德·阿里先重点发展军事工业,后又创办了一系列的民用企业。
(3)商业
教材列举两例:商业繁荣以开罗为例,贸易发达从亚历山大港为例。
由学生阅读【资料回放】,从统计数字具体地反映了改革后,埃及的外贸额、国库收入和人口都出现了大幅度的增长,说明改革促进了经济的增长、社会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
第三目“政治、文化和军事改革”
(1)政治
课文分三点讲述。第一,目的:确立高度的中央集权。第二,内容:课文是从中央和地方机构的设置来分析,既要看到形式上有仿效欧美国家的一面,更应注意其实质是强化中央集权。第三,影响:穆罕默德·阿里垄断了国家政权,同时,结束了埃及长期的分裂和割据局面,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2)文化
课文叙述了三方面的措施:第一,创办学校,培养人才。不仅有世俗学校,还有各类专门学校。第二,聘请外国专家来埃及讲学和传授技术,选派大批埃及青年去欧洲留学。第三,出版了许多阿拉伯文和土耳其文的学术著作和普通读物,翻译大量欧美国家的著作,创办了阿拉伯文的报纸。
(3)军事
建议教师引导学生按如下思路理清课文线索:征召、组织军队──训练军队、培养军官──先进武器装备军队。可结合课本的插图进一步说明。
学生阅读这一目的【历史纵横】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对改革的内容了解更全面。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本课是第六单元第2课,讲述的是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内容,属理解、记忆性的知识点比较多,应引导学生按类别、要点进行归纳,从整体把握。
(1)关于新课的导入,建议教师先设问:“穆罕默德·阿里上台后统治面临哪些问题?其出路何在?”在学生结合前课内容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面对内忧外患的窘境,只有通过改革,实现富国强兵,才能消除统治危机。由此,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
(2)关于“改革土地制度”
建议教师帮助学生理清两条线索:第一,逐步废除包税制将包税地收归国有──国有土地分配、分租──土地允许转让、抵押──确立土地私有制度。第二,土地制度的改革损害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遭到他们的阻挠、反对,这也促使穆罕默德·阿里加快消除马木路克和长老阶层势力的决心。
建议教师在此引导学生分析改革势必会触及到一部分人的利益,会遭到他们的反对,这就要求改革家要具备胆识和策略。
设计探究性问题,启发学生讨论:试结合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和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来说明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
(3)关于“促进经济发展”一目的教学。按课文分三方面讲述,农业方面可从兴修水利、推广农具、引进良种和强化管理等方面来概括。从而使学生得出农业生产发展基本性的要素有:水利、农具、种子和政策等,有助于对同类问题的分析。工业方面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埃及建立民族工业,重点先发展军事工业,后再创建民用工业,这一选择和中国洋务运动有其一致性,其共同原因是什么?商业和对外贸易的繁荣应结合埃及地图让学生明确开罗、亚历山大两城市的位置,借助区域位置帮助思考商业兴旺和贸易中心形成的各自因素。
(4)关于“政治、文化和军事改革”一目的教学。建议按课文分三方面来组织教学:第一,目的:政治方面其核心是确立高度的中央集权,巩固自己的统治。第二,内容:注重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如:设立中央机构国务会议和咨议会,国务会议、咨议会在形式上看有仿效欧美国家的一面,但却由自己的儿子担任议长,仍是维护其专制集权的实质。第三,影响:建议教师从目的和客观效果两方面来分析: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穆罕默德·阿里的统治。同时在客观上又有其进步性:结束了埃及长期分裂和割据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文化教育方面可由学生依据课文自己概括其要点。
军事方面,建议教师设计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如:“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为什么更多地参照法国军队的模式,聘请法国军事顾问训练自己的军队?”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在介绍“促进经济发展”一目时,用计算机、幻灯介绍两幅图片和统计资料。
图片1:《19世纪上半叶,英国的纺织厂》
宽敞的车间、排列整齐的纺织机和忙碌的纺织工人
图片2:《十九世纪中叶埃及长绒棉种植丰收情景》
一望无际的产棉区,一片白茫茫的棉花。
统计资料:投影课文中的【资料回放】中的统计资料。
教学构思:结合这一案例,既要反映埃及农业生产中棉花种植业的发达,又要揭示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欧洲资本主义国家一步步地把亚非国家纳入到资本主义体系中来,将其逐步变为他们的原料产地和商品的市场。
案例二  在讨论“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为什么更多地参照法国军队的模式,聘请法国军事顾问训练自己的军队?”时可用计算机、幻灯介绍三幅图片
图片1:《拿破仑在战场上》
图片2:《法军入侵埃及》
图片3:《穆罕默德·阿里聘请当年拿破仑手下军官担任自己的军事顾问》。
教学构思:在讨论中,既要引导学生对拿破仑率领军队侵入埃及后所采取的措施进行全面客观地评价,又要看到穆罕默德·阿里后来对外扩张不可否认有受拿破仑影响的一面。
案例三  建议教师将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内容与中国的洋务运动内容进行比较,加深对两次改革的理解,促使学生思考。
教学构思:首先要明确改革性质的一致性。其次,两者创办近代企业、兴办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和创建军队等内容的不谋而合,究其原因是因为地处亚非的中国和埃及同样面临着共同的使命,即富国强兵,都希望通过改革“师夷长技以自强”。如具体到,为什么两国都会重点发展军事工业,后又发展民用企业呢?显然重点发展军事工业是基于两国都面临欧美国家侵略的威胁和国内各种矛盾的激化背景,必须首先壮大军事力量,才能巩固统治。而在军事工业发展过程中又遇到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发展民用工业才会有出路。第三,还应看到,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是由最高统治者推行,而中国的洋务运动更主要的是由地方实力派的推动,这就决定了中国的洋务运动遇到的阻力更大,改革也更不彻底。
四、问题解答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1.简要叙述穆罕默德·阿里是如何巩固政权的。
解题关键:明确穆罕默德·阿里上台后为巩固政权采取了哪些措施。
思路引领:穆罕默德上台后颁布了一些法令,先后通过推翻了马木路克统治和削弱了宗教长老阶层的势力来巩固统治的。
答案提示:穆罕默德·阿里颁布法令,没收了一些不向政府纳税的包税人土地,马木路克不服,发动叛乱,穆罕默德趁机歼灭了残余的马木路克,从此,统治埃及几百年的马木路克从埃及历史舞台上消失了。后来,他颁布法令,规定宗教地产不再享有免税权,宗教长老阶层对宗教地产改革不满,穆罕默德·阿里联合人民,打击长老阶层,埃及长老的势力由此削弱,从而,巩固了政权。
2.穆罕默德·阿里经济改革的主要措施包括哪些?
解题关键:此题为叙述题,中心词是“措施”,限定词是“经济”。
思路引领:在熟悉经济措施的基础上按农业、工业和商业分类作答。
答案提示:农业:兴修水利、推广改良农具、引种新的农作物品种。设立专门机构管理各地农作物种植品种和面积,重要的经济作物实施国家专卖制度,向贫苦农民提供种子、牲畜、农具和贷款。工业:限制私营手工业生产,发展官办工厂,引进西欧国家技术、设备、人才和资金,重点发展军事工业,同时创办民用工业。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开罗、亚历山大等城市日益繁荣。
(二)学习延伸

3.改革的后果  江苏省高淳县教研室 刘有智
一、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穆罕默德·阿里的对外扩张
两个阶段四个方向的扩张
改革与扩张的关系、改革失败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埃及历史的影响
将扩张、失败与意义进行分析,找出内在联系,说明改革的本质特征
分析图表
情境再现
扩张的非正义性加剧了阿里政权的危机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失败
改革失败的内外因素
问题探究
专制性与扩张性是改革失败的原因
改革的意义
意义的几个方面
归纳分析
问题讨论
民族独立、近代化是进步潮流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
穆罕默德·阿里对外扩张及其改革失败的内外原因;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意义的分析和理解。
难点
英国等列强插手及英、法、俄等国在对待奥斯曼帝国与埃及态度上的不同表现的原因。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内容由三部分构成:一、穆罕默德·阿里的扩张;二、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失败的内外因素;三、改革的影响与意义。
本课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后果:一、改革增强埃及国力,穆罕默德·阿里进行了三十年的对外扩张战争,战争影响了改革进程;二、摆脱宗主国的控制、赢得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开埃及乃至中东地区近代化之先河;三、抗击强权,勇敢地抵御英国等西方列强的入侵,高擎中东地区民族独立的火炬,推动了奥斯曼帝国辖区内各民族的解放运动。
本课引言从埃及与奥斯曼帝国的关系入手,以阿里的话引导到阿里对奥斯曼帝国的斗争和对外扩张,并指出穷兵黩武是改革失败的重要原因。这是一种以具象材料设置悬疑导入抽象思维的手法,建议教师充分利用这一内容,做好导入本课教学的文章。
改革的后果是本课教学的中心内容,为帮助学生把握本课知识间复杂的内在构成,建议教师结合前两课的内容,全面描述当时埃及所面临的内外形势,进一步梳理清楚英法等列强、奥斯曼帝国、埃及间的关系。
第一目“穆罕默德·阿里的对外扩张”
教材讲述的对外扩张始于1811年、终于1841年,约30年。从性质上可归纳为两个阶段,即第一阶段是前20年(1811~1831年),阿里扛的是素丹的大旗,打击分离势力、实行对叛逆者讨伐的扩张手法。第二阶段是后10年(1831~1841年)直接挑战奥斯曼帝国,以图取而代之。
从战事讲,可概括出四次出兵分别指向四个国家或地区,即东方的阿拉伯半岛、南方的苏丹、西北的希腊、北方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由此可知,本目教学中必须加强空间概念的教学,建议教师充分利用课文中的《穆罕默德·阿里扩张形势图》,或历史地图册上的彩图、挂图讲解,让学生了解出兵的先后与空间方位。
对于阿里对外扩张第一阶段与奥斯曼素丹间微妙复杂的关系及各自的动机,建议教师在引言的基础上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达到训练学生历史思维的目的。阿里对外扩张的主要战事有:
(1)兵侵阿拉伯半岛
沙特家族在阿拉伯半岛兴起,奥斯曼素丹和阿里各怀心机,相互利用。阿里派兵侵入阿拉伯半岛,历经17年的艰苦战斗,穆罕默德·阿里以高昂的代价,换来了第一次对外扩张战争的胜利。阿拉伯半岛实际上处于埃及的统治之下。
(2)侵占苏丹
阿里的改革措施在各个领域全面推开,人力、财力的缺乏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阿拉伯半岛战事又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阿里指望以侵占苏丹来弥补兵员、劳力的损耗和国库的亏空,1820年阿里派兵溯尼罗河而上侵入苏丹。两年之内,埃及军队便灭掉了苏丹两个最大的王国──达尔富尔王国和散纳尔王国,控制了苏丹大部分地区。阿里虽然将埃及的疆域向南大大推进了,但获得的金银财宝、兵源和劳动力却十分稀少,反而使自己的改革又背上了一个沉重的包袱。
(3)渡海进攻希腊
1821年,希腊人民掀起反抗奥斯曼帝国的统治,展开了争取独立的斗争。奥军队无力控制局势。素丹以平定希腊后将叙利亚和克里特岛授予阿里的许诺,换取埃及出兵相助。此时,埃及实力因改革而大增,埃军对苏丹的征服进展顺利,便同意了素丹的要求。1822年,埃军首先攻占了克里特岛。1824年7月,阿里派出2万名陆军士兵和由200余艘舰船组成的庞大舰队渡海赴希腊。1825年底,埃军占领了几乎整个摩里亚半岛。不久,雅典也落入土埃军手中,希腊独立运动处境艰险。
这时,国际形势剧变,明争暗斗的英、法、俄三国很快协调,形成了暂时联盟,决定援希反土。1827年10月,英法俄联合舰队发动突袭,一举歼灭土埃联合舰队,埃军的精锐舰队几乎全军覆没。为此,阿里只得从希腊撤回全部军队。1829年希腊获得独立。入侵希腊的惨败是阿里对外扩张遭受的第一次重大挫折。
4.进攻奥斯曼帝国
出于对素丹未将叙利亚补偿给埃及的愤怒,阿里于1831年10月派遣3万大军侵入叙利亚(第一次土埃战争爆发),这标志着他的对外扩张进入了直接与奥斯曼素丹抗争的阶段。
战争初期,埃军连连获胜,奥斯曼军队节节败退。1832年底,3万埃军精锐一举击败6万土军,随即向伊斯坦布尔挺进。在这种形势下,想乘机南下控制黑海的俄国宣布出兵援助素丹,俄军在博斯普鲁斯海峡的亚洲一侧登陆。英法两国深恐奥斯曼帝国落入俄国手中,要阿里停止进攻。但埃军先头部队已近奥斯曼帝国都城,素丹只好向阿里求和。1833年4月,土埃双方签订协定,素丹同意恢复阿里对埃及、阿拉伯半岛、克里特岛和叙利亚等地的统治权;阿里则同意从其他地方撤军,继续承认素丹的宗主权。至此,阿里不但使埃及获得了事实上的独立,而且已基本建立了一个地跨西亚、北非的大帝国的目标。
教师可让学生思考并分组讨论:“阿里的对外扩张为何屡屡取胜?扩张带来了哪些危害?”本课内容可查的资料有限,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网络查找一点,以弥补课程资源严重不足的缺憾。结合资料回答上述问题,以求得对扩张问题的认识。从表面上看,阿里的对外战争胜多负少,对外战争的性质是非正义的,显现出阿里改革的封建性。连续的扩张,使埃及元气大伤,动摇着阿里政权的根基。这是导致阿里改革最终失败的重要原因。
第二目“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失败”
教材主要从内、外两个方面分析了阿里改革失败的原因:从埃及国内来说,由于阿里的专制残暴,激化了矛盾、加重了危机、致使起义不断;从外部形势来看,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的西欧以囊括世界为己任,埃及必定成为列强扩张对象的重要选择。同时,列强宁可维持腐朽的奥斯曼土耳其,也不愿埃及在中东地区称霸,以避免成为他们拓展殖民地的障碍。
教材首先分析改革失败的内部因素:
(1)捐税苛重。虽然穆罕默德·阿里推行的改革措施最初给埃及人民带来了一些好处,但阿里政权的封建专制特征决定了这一改革的最终受益者不可能是埃及下层群众,而只能是以阿里为首的新地主贵族集团。阿里发动的旷日持久的对外战争,又使农民和城市贫民境况更趋恶化。为将沉重的财政负担转嫁到下层人民身上,阿里政府设法增加捐税。
(2)劳役繁重。对外战争时,阿里热衷于大兴土木,从而导致埃及的劳动力匮乏。为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和地主频繁强征农民去开挖河渠、修筑道路、建造工厂、修建宫殿乃至构筑军事工程等,农民们被徭役压得喘不过气来。
(3)兵役无止境。阿里将募兵制改为征兵制,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埃及军队的素质,但随着对外战争的持续,埃及的兵源已告枯竭,征兵制便演变成了抓兵制。政府出动军队围捕壮丁,用铁链锁强行押往军营。阿里统治后期,老人、少年和学生也强征入伍。
(4)土地荒芜、工厂停业,暴政与天灾陷民众于绝境。大批农民弃地逃生,一些人乞讨为生,一些人充当城镇苦力,还有些人逃到荒僻地区乃至国外谋生,以致田地荒芜。工厂因无人而停业。为了不去当兵,许多埃及男子将自己弄成残废。
(5)境内人民起义不断。早在19世纪20年代,埃及各地已不时爆发抗税抗丁的农民起义。各地驻军接连向开罗告急,致使阿里应接不暇。
教材接着分析改革失败的复杂的外部因素:
(1)埃土矛盾因列强插手显得复杂而对立。随着欧洲列强更深地插手东方问题(“土耳其遗产”),土埃冲突与欧洲列强之间的争夺互相纠缠在一起,更加趋于复杂化。列强分化为两股对抗的力量:即英国、俄国、奥地利和普鲁士倾向土耳其,法国支持埃及。列强的争斗必然促使土埃间的矛盾更趋激化。
(2)英土协定激化矛盾。1838年8月,英国与奥斯曼帝国签订新的英土商约。该条约规定只对进入奥斯曼帝国的外国商品征收5%的低关税,废除帝国境内的所有专卖制度,允许外国商人在帝国各地自由经商,为欧洲商品(特别是英国商品)进入奥斯曼帝国大开方便之门。阿里知道若埃及实施该条约,本国的民族经济将遭受沉重打击乃至崩溃,因此拒不承认这个条约。在这种情况下,埃英关系和埃土关系均急剧恶化。在英国的怂恿下,奥斯曼素丹宣布讨伐阿里,第二次土埃战争爆发。
第二次土埃战争,战争初期,土耳其处于优势。1839年4月,土耳其军攻入叙利亚。6月埃军开始反攻,土军锐气受挫。埃军攻入土耳其本土,土军大败准备求和。英、俄、奥、普、法五国闻讯后立即照会土耳其政府,提出土埃问题应由欧洲列强参与解决。但是,列强意见不统一,经过幕后外交活动,英俄普奥决定撇开法国达成解决办法。1840年7月,英、普、奥、俄、土五国签订伦敦条约。条约规定,授予穆罕默德·阿里家族统治埃及的世袭权利,埃及军队则应从其他地区撤出;奥斯曼素丹批准的所有协定和法令应在埃及生效,埃及应每年向素丹纳贡。
(3)阿里战败葬送改革大业,自恃有法国作靠山的穆罕默德·阿里断然拒绝接受伦敦条约。1840年9月,英俄奥土对埃及发起进攻。此时又发生了叙利亚反埃大起义和法国援埃态度的转变(法国不敢为了埃及而与英、俄、普、奥四强兵戎相见),法国援助的希望化为泡影。穆罕默德·阿里只好屈膝求和,答应列强和土耳其提出的一切条件。
战败标志着穆罕默德·阿里建立的大帝国土崩瓦解,此后埃及再次降为奥斯曼帝国的一个属国,而且开始沦为欧洲列强的半殖民地。由于1838年的英土商约开始在埃及实施,阿里政权对工业、农业、商业、外贸等实行的严格垄断被逐步废除。阿里通过经济改革经营起来的民族工业被冲散,大批工厂倒闭。到19世纪40年代后期,阿里以发展经济为核心的全面改革已告失败。
列强插手埃及和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最终失败说明,西方列强并不希望在欧亚非三大洲的要冲出现一个大帝国取代衰落的奥斯曼帝国而成为列强对中东进行殖民扩张的新障碍。这正是阿里改革难以取得成功、埃及不可能真正振兴的外部根源所在。而阿里封建王朝的专制性和扩张性,始终对阿里改革的积极潮流起着逆向作用,对缓慢成长的埃及资本主义因素起着抑制作用,这正是阿里改革遭到失败的内因所在。
课文第三目“改革的意义”
该目首先指出了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局限性:阿里政权是封建的,专制与残暴是它的本性。所以在施政上不可避免地造成农民受地主的沉重剥削,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工人来源于战俘,失去人身自由,形同奴隶过着军营式的生活,与西方的自由工人不是同一概念;扩张战争对国家的创伤,陷人民于深重的灾难中,激化了内部矛盾。
该目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改革的重要意义:一,结束了埃及长期的混乱状态,确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这说明阿里执政时期埃及曾独立自主地行使国家主权;二,推进了近代化进程,提高了生产力,发展了农业、商业,建立了近代工厂,推动了历史进程;三,促进了文化繁荣和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强,带来国力的壮大,使之成为维护独立主权的坚强后盾;四,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推迟了欧洲列强侵占埃及的进程;五,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客观上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埃及历史的进步。
教师在讲述意义之前可联系前面两课的内容,如阿里掌权前后埃及状况的比较,改革各项措施带来的积极意义等,引导学生得出改革意义的几个方面。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教师可事先布置学生思考几个概念:奥斯曼帝国、埃及的阿拉伯化、阿拉伯民族、英法等列强及其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课前查阅资料,弄清这几个问题。上课时采用问答式或学生分组介绍的方式讲清这几个概念及其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辅之以历史地图来讲明关系,如此则可大大加深学生对许多问题的理解,破解一个个困惑与盲点。
有关“阿里的对外扩张”一目,建议教师可以形象地讲明埃及与奥斯曼帝国间的微妙关系,阿里走的是十分策略的分步推进之路,先是打着素丹的旗号,以维护帝国统一为名,讨伐分离势力的做法。后是在羽翼丰满后,走上了直接与素丹正面交战,摆脱控制追求独立自主的路子。指导学生从时间、性质、四次战事等方面将对外扩张的历史事件条理化。考虑到战争是一个历史的动态过程,空间概念强,充分利用教材、结合地图依次讲明进军路线。
有关“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失败”一目,应从内因与外因两个方面来指导分析。从内因来说,阿里改革的目的是巩固封建专制统治与对外扩张;基于这种政权性质,巩固封建专制统治必然只顾统治者的利益,对民众压迫剥削、残暴统治,民不聊生,起义暴动。难的是对外因的分析,英法俄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与奥斯曼帝国、埃及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建议教师结合地图,用通俗易晓的语言、设喻的方式,对各方关系和矛盾条分缕析。
对“阿里改革的意义”一目的教学,建议教师指导学生结合前两课所学习的内容,开展课堂讨论:将阿里改革的背景、内容与影响进行分析联系,并将阿里改革放置到以西方为主导的全球化和现代化的世界大背景中去考察改革对于埃及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意义。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本课导入
埃及是文明古国,当今是阿拉伯国家的领头羊,居战略地位重要的中东,地跨亚非两洲,以伊斯兰教为国教。历史上曾被众多民族和帝国统治过,中古到近代成为奥斯曼土耳其的属国,在争取国家独立、开启近代化、奠定现代埃及基础的过程中穆罕默德·阿里起了至关重要、无可替代的作用。前面两课我们学习关于阿里改革的背景与作用,第3课为改革的后果。
案例二  关于阿里改革失败后埃及沦为半殖民地
投影图片:“苏伊士运河通航图”
阿里死后,英法在埃及进行了激烈的争夺,他们不满足于输出商品和收购原料,更直接输出资本,英国投资铁路和电信业,法国独占运河开采权。1859年4月,运河工程破土动工。1869年11月27日,苏伊士运河正式通航。运河全长162.5公里,河面宽52米,它大大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后因埃及政府债务累累,英国通过控股把持了运河。从此,英国利用对运河及其周围地区的控制,逐步加大在埃及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渗透,将埃及变成了英国的半殖民地。一战中,英国借口与奥斯曼帝国处于敌对状态,公开宣布埃及是英国的保护国。
案例三  有关“沙特家族与沙特阿拉伯王国”的教学拓展
18世纪下半叶,沙特家族在阿拉伯半岛兴起,逐渐与伊斯兰教瓦哈比教派的宗教改革运动相结合。1793年,沙特家族确立了沙特政教合一的体制。到19世纪初叶,沙特家族已控制了包括圣地麦加和麦地那在内的几乎整个阿拉伯半岛。沙特家族公开宣称要由阿拉伯人来统治阿拉伯世界,瓦哈比教派则以脱离奥斯曼帝国而独立作为其政治主张。阿里出兵侵入阿拉伯半岛,镇压了沙特家族所领导的反抗,并实际统治了半岛。
现今的沙特阿拉伯王国是阿卜杜勒·阿齐兹·伊本·沙特建立的。他于1924年统一阿拉伯半岛,1932年以本人的姓定国名为“沙特阿拉伯王国”。
案例四  阿里对外战争教学中关于阿里扩张的方向与范围
为帮助学生形象有趣地记忆,除了要突出历史地图的作用外,培养学生对战争的空间概念、了解历史的动态变迁外。还可将阿里的扩张概括为东伐(阿拉伯半岛)、南征(苏丹)、西讨(希腊)、北战(奥斯曼帝国)四个带方位的关键词。这样结合地图与史实,学生学起来就简洁有趣也容易牢记了。
四、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1.穆罕默德·阿里统治时期的埃及,工厂的工人大部分都是强征来的。工人都被编成排、连、营,过着军营式的生活,经常遭到毒打和监禁,不能自由离开工厂。问埃及工人和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有什么不一样?
解题关键:抓住关键词“强征”、“军营生活”、“毒打和监禁”等,进行比较和分析。
思路引领:埃及政权的性质是封建专制,西欧国家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答案提示:因为阿里实行的是封建专制统治,从材料可知,工人没有人身自由,他与厂主是主人和依附者的关系。这样的工厂最多只能算作奴役人的封建衙门。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则是自由人,他与资本家是雇用与被雇用的契约关系。因此享有自我支配的自由,不受人身侵害。这其实是两种政治制度或政权的区别。
2.马克思说穆罕默德·阿里统治下的埃及是“奥斯曼帝国唯一有生命力的部分”。问你对这个评价怎么看?
解题关键:马克思的这一评价是恰当的、正确的,关键是如何理解生命力的含义。
思路引领:奥斯曼帝国是一具庞大而腐朽的帝国僵尸,埃及是其组成部分却生机勃勃。
答案提示:自16世纪后半期以来奥斯曼帝国就急剧衰落,名义上是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但却腐朽没落,社会停滞不前,走到了分崩离析的境地。此时崛起的阿里对内开创了埃及革故鼎新、国力大增的崭新局面,以强势手段开放、学习,走向近代化,他摆脱了埃及数百年的停滞。对外抗衡宗主国和西方列强,成为奥斯曼帝国境内充满生机活力的部分。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1.简述阿里对外扩张的经过。
解题关键:按时间顺序、扩张特征进行整理。
思路引领:四次大的扩张,可结合历史地图从方位上一一讲述。
答案提示:阿里对外扩张前后30年,可分两阶段,第一阶段(1811~1831年)为前20年,阿里打着素丹的旗号对外扩张,先后出兵阿拉伯半岛、苏丹、希腊。第二阶段(1831~1841年)为后10年,阿里直接与奥斯曼帝国交战,想取代宗主国的地位。通过扩张埃及成为事实上的独立主权国,且成为地跨西亚北非的大帝国。
2.阿里改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有哪些?
解题关键:对教材相关内容进行归纳。
思路引领:突出阿里为埃及争得主权独立和改革带来的积极作用。
答案提示:结束了埃及长期的混乱状态,确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推进了近代化、提高了生产力,发展了农业、商业,建立了近代工厂,推动了历史进程。促进了文化繁荣和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强,壮大了国力,使之成为维护独立主权的坚强后盾。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推迟了欧洲列强侵占埃及的进程。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客观上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埃及历史的进步。
(二)学习延伸

单元学习小结
一、重要概念简释
【马木路克】
马木路克原是“奴隶侍卫队”,他们原是埃及统治者从中亚和高加索等地买来的奴隶,编入军队充当侍卫。后来势力渐大,成为埃及的军事封建主集团。马木路克人于1250年建立自己的王朝。被奥斯曼帝国征服后,仍然保持了相当的实力。他们强悍好斗、屠民劫财,是埃及社会的祸源之一。法英两国侵埃时,分别受到打击与扶持,经阿里打击退出埃及政治舞台。
【包税制】
奥斯曼土耳其在埃及实行的封建性的土地制度与赋税制度。素丹在埃及征税主要通过包税制形式实行,包税人预付一年土地税即获得包税权,他可以随意在包税区内向农民收取地租和各种捐税,税收余额归自己所有。包税人将土地分租给农民耕种,农民负担各种赋税与劳役。他控制了土地也控制了农民。包税权还可以世袭、转让或出卖,包税人实际成为土地所有者。后来,包税权基本都落到马木路克手里,阿里改革时正式废除包税制。
二、归纳与总结
本单元从三个方面介绍了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一,改革发生的背景和原因;二,改革的主要内容;三,改革的影响与历史地位。
18世纪末19世纪初,封建落后的埃及先后遭到法国和英国的殖民侵略,在反抗外来侵略的民族斗争中崛起了穆罕默德·阿里。为巩固政权、实现民族复兴的雄心,阿里进行了伊斯兰世界中第一次有利于阿拉伯民族近代化的改革。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涉及到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教育等方面,其突出的进步之处在于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力,发展本民族的社会经济。但改革未能涉及对政治体制的根本性改造,所以改革的性质可认定为有利于埃及近代化发展的封建改革。
由于改革自身的缺陷,更由于西方势力的镇压,改革失败了,但它改变了埃及的社会面貌,拉开了埃及近代化的序幕。
三、历史感悟
第六单元 资料与注释
1.原始资料
法国对埃及的侵略
1774年,路易十六亲政。此时,奥斯曼帝国日趋衰微,俄、奥两国正盘算从北面瓜分帝国领土,英国则从南面推进,埃及成了它们的争夺之地。路易十六不甘落后,一面高唱“维护奥斯曼帝国的领土完整”、“保持法土两国的传统友谊”,一面暗中策划独占埃及。1777年,法国政府选派托塔伯爵完成一项特殊使命,命令他去埃及探听虚实,考察武装入侵的可能性。托塔回国后在一份奏折中说,埃及的设防极其脆弱。法军以克里特岛为行动基地,不费吹灰之力,即可拿下亚历山大、赖希德和杜姆亚特。法军可主要从阿布基尔登陆,进取埃及无异于和平占领一个没有设防的国家。①1785年,法国政府又通过在埃及经商二十余年的法商马加龙,与曼姆鲁克头领易卜拉欣贝和穆拉德贝签订了一项协定。协定规定:埃及对法商出售的印度产品征课6%的关税,其中2%归土耳其帕夏,4%归曼姆鲁克头领;易卜拉欣贝和穆拉德贝须保障法商的生命财产不受侵犯。这项协定颇利于法国,使之获得较英国更为优越的通商地位。在十八世纪八九十年代,还有许多法国殖民主义者,如驻土大使普里斯特、驻埃领事米尔和冒险家索尼尼、萨瓦里、沃尔内等人,大肆鼓吹入侵埃及。他们有的向政府上书,有的著书立说,为入侵埃及大喊大叫,制造舆论。然而路易十六苦于兵力不足,始终不敢出兵埃及。
──《埃及近代史》,杨灏城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1797年8月,拿破仑致函外长塔列朗,明确表示反英战争必须在东方进行,法国应夺取埃及。他在日记中进一步阐明:“远征埃及有三个目的:第一、在尼罗河畔建立起一块法国殖民地。这块殖民地无须奴隶开垦,即可繁荣昌盛,以取代圣多明各共和国和其他盛产蔗糖的岛屿;第二、为我国产品行销非洲、阿拉伯半岛和叙利亚开辟市场,而这些幅员广大的地区又能为我国贸易发展提供全部产品;第三、以埃及为进攻据点,领兵六万,开赴东印度群岛(即印度──引者),鼓励居住在这片辽阔土地上的马拉塔人和其他被压迫人民进行起义。这六万士兵,一半可由欧洲人组成,另一半从炎热的赤道地区和热带地区征集。这支军队只要骑上一千匹骏马和五千只骆驼,带上六十天的干粮、五天的饮水、一百五十门大炮和足够的弹药,在四个月之内就可以抵达印度河。” ②可见,拿破仑远征埃及不只是为了霸占这块肥沃的土地,使之沦为法国的殖民地,还梦想从尼罗河畔至印度河边建立一个庞大的东方帝国,为本国资产阶级进行殖民掠夺开辟广阔的市场和满足个人名扬天下的私欲。他声称:“这个小小的欧洲是不能给我提供足够的荣誉的,我必须到东方去寻求,所有不朽的盛名都是来自东方的。” ③
──《埃及近代史》,杨灏城著。
1789年法国大革命胜利后,特别是1794年热月政变成功后,代表大资产阶级利益的督政府上台执政。法国资产阶级企望开拓新的殖民地,与英国决一雌雄,夺回世界霸权。拿破仑代表这些人的利益,四处扩张。在如何打败英国问题上,督政府和拿破仑产生严重分歧:前者主张跨越英吉利海峡,直捣英国本土;后者提出异议,认为法国海军力量不及英国,横渡海峡必遭失败。他对布尔里埃纳说“巴黎人极其健忘。如果我在这里无所事事地呆上些日子,那我就算完了。在这个花花世界的大都会里;我的荣誉已经消逝了。这个小小的欧洲是不能给我提供足够的荣誉的,我必须到东方去寻求,所有不朽的盛名都是来自东方的。不过我希望先巡视一下法国北海岸,亲自去看看可以搞些什么名堂。倘若出兵伐英看来不易成功(我想也是不容易的),那么征英方面军将成为东征方面军;我将出兵埃及”。
1798年2月,他到敦刻尔克和佛兰德海岸作了短暂视察,并得出以下结论:入侵英国的问题实在太复杂了,除非作孤注一掷的打算,否则不应轻易冒这风险。在2月23日写给法国政府的报告中,他对整个局势作了这样的总结:“不论我们做出多大的努力,我们在若干年内将不能获得制海权。没有制海权而入侵英国,这从来就是最冒险、最困难的一个任务。……考虑到我国海军现在的组织情况,如不可能迅速执行入侵任务,那么,我们就必须放弃征伐英国的计划,只要继续装作要出征该国的样子就可以了;同时,把我们的全部注意力和所有的人力物力都集中于莱茵河地区,以便从英国手里夺取汉诺威和汉堡:……要不就举行一次威胁英国和东印度之间贸易的东征。如果这三种作战方案都不是切实可行的话,我看除了与英国媾和以外,别无他途。”他的大半生的事业,可作为上述这些计划的一个注脚。
──《拿破仑一世传》[英]约翰·霍兰·罗斯著,
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183~184页
关于包税制
奥斯曼帝国在征服埃及后,在埃及的征税主要通过包税制的形式实行。只要向政府预付一年的税款,即可在包税领地内享有绝对权力。包税人把包税地分成小块租给农民耕种,对他们进行极其凶狠的超经济剥削,用棍棒驱使他们延长在乌西叶地(政府规定包税人在包税领地内能获得一块免税地,称乌西叶,由农民服徭役耕种,其收益名义上作为招待过往官员及修葺清真寺和学堂地费用,实际上绝大部分亦为包税人享用)服徭役的时间。据当时著名的埃及历史学家迦白鲁谛记载,包税人“在夜晚催促农民第二天早早起来干活。那怕家里有紧要事情,也不行,乡丁们会来揪着他的胡须又打又骂。”农民是埃及社会中最低下的人,他们没有任何政治权利,在人身上依附其主人,不得弃田逃亡,违者处以重刑。包税人能任意关押农民,罚以鞭笞,处以死刑。迦白鲁谛称:“农民的地位比用金钱买来的奴隶更为卑贱。奴隶在逼得走投无路时可能逃亡;农民则不行,他们不能轻易遗弃自己的家乡和亲属,即便逃跑了,他们的主人也会把他们追回来,加倍地处罚他们。”因此,18世纪的埃及农民实际上还是农奴。
这种野蛮的剥削制度,使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农田荒芜,河渠淤塞,18世纪末肥沃的尼罗河三角洲平原近三分之一的农田变成荒漠,产量不及罗马人统治时期的四分之一。粮食匮乏,饥荒不时发生,瘟疫不断侵袭,人口急速下降,由法蒂玛王朝统治时期的600万锐减到250万。
──《埃及近代史》,杨灏城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0~12页
穆罕默德·阿里打击长老势力
为了削弱长老势力,1809年6月穆罕默德·阿里规定:所有宗教地产不再享有免税权,必须缴纳“米里”(国税);长老务必在四十天之内将其掌管的宗教地产的证件交给政府查验,违者将取消其掌管权。许多长老因没有证件或不合格的证件而丧失大批宗教地产,从而引起他们的强烈不满。1809年6月30日,以奥马尔·麦克莱姆为代表的长老,联合马木路克包税人,聚集在爱兹哈尔清真寺,抗议穆罕默德·阿里侵犯他们的利益,要求取消这些法令。奥马尔·麦克莱姆扬言,倘若穆罕默德·阿里执迷不悟,他准备向素丹提出控告,号召埃及人民起来推翻他的统治。穆罕默德·阿里对长老的抗议和威胁置之不理。穆罕默德·阿里知道,这些长老表面上抱成一团,暗地里勾心斗角,因此,他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把一批长老拉拢过来,也想把奥马尔·麦克莱姆拉过来,但后者拒绝与阿里会晤,他说:“穆罕默德·阿里是我把他扶上台的,我保证也能把他赶下台。”奥马尔·麦克莱姆的判断是错误的,1809年的形势和1805年相比已大不相同了。因为这时的长老已不同于以前,他们大多已上升为封建地主,和马木路克一样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动辄关押、欺压和鞭笞农民,为广大人民所痛恨。8月9日,他下令革除奥马尔·麦克莱姆贵族首领的职务,把他流放到边远地区。1813年,政府通过丈量土地又没收了许多超过证件规定的宗教地产。从此,长老不再是政治舞台上一股举足轻重的力量,而是成了穆罕默德·阿里统治人民的工具。
──《埃及近现代简史》,穆罕默德·艾尼斯、赛义德·哈拉兹著,
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60页
穆罕默德·阿里的野心
穆罕默德·阿里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在取得埃及政权后,表面上装着向素丹称臣纳贡,内心里却想摆脱素丹的统治。有一次,他接到素丹的一份诏谕,激动地说:“我作为一个不知名的冒险家来到埃及,我一步步地向前迈进。如今,我在这里已经站稳脚跟,不错,我已经站稳脚跟。”接着,他狠狠敲打着这份诏谕说:“我从来就没有什么主人!”穆罕默德·阿里的最终宿愿是以埃及为中心,建立一个庞大的阿拉伯帝国,以取代日益衰落的奥斯曼帝国。
──《埃及近代史》,杨灏城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64页
穆罕默德·阿里穷兵黩武的后果
广大人民对穆罕默德·阿里穷兵黩武,连年发动对外战争深恶痛绝。他们不愿为建立一个穆罕默德·阿里帝国卖命送死,充当炮灰。为了逃避兵役,他们在征兵期进入工厂,因为最初穆罕默德·阿里规定,工人可免服兵役,一俟征兵期过后,即设法逃离。后来由于兵力不足,这个规定取消。为了逃避服兵役,有钱人出一、二镑钱叫人顶替;穷人们上天无路,入地无门,许多妇女在生下孩子不久便含着眼泪,悄悄地把自己亲身骨肉的眼睛弄瞎,或截断他的四肢,使之终身残废;一些成年男子被迫伤害自己的躯体。据英国旅行家兰恩记载:“在我第二次(1833-1835年)访问埃及时,农村中体格健全的人已经少见,不是缺一两颗门牙(这样就无法咬住子弹)或断一节手指,就是少一只眼睛或双目失明,这样就可以不被征召入伍。”广大人民不时进行起义,反对阿里政权。这样,穆罕默德·阿里在19世纪30年代的处境已经不妙:由于缺乏劳力,上埃及四分之一的土地荒芜;工厂不能正常运转,窝工、停工经常发生;军队得不到补充,更不用说扩充了。为此,穆罕默德·阿里不得不采取强制手段。
──《埃及近代史》,杨灏城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99页
马克思对阿里政权的评价
我在前面有一篇文章曾经提到,维莱尔先生当年曾向俄国建议,由各强国签订保障条约来保证奥斯曼帝国不受侵犯,当时波茨措·迪·博尔哥伯爵对这项建议的答复是这样的:
“向奥斯曼帝国作出一般保证,就足以……触犯俄国既得的权利和这些权利赖以产生的原则,更不必用这种行动非同一般和突如其来了。”
虽然如此,在1841年,俄国却同意参加这种不平常的条约,而且涅谢尔罗迭本人还曾经在6月20日(7月2日)的照会中引用过这个条约。为什么俄国会一反自己的传统政策而同意这样做呢?因为这个条约并不是“对奥斯曼帝国的一种保障”,可以说,它是对付当时奥斯曼帝国的唯一有生命力部分──穆罕默德·阿里统治的埃及──的工具;这个条约至少从俄国的最初意图来看相当于一个反法同盟。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第230~231页
2.课文注释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建立
奥斯曼土耳其人起源于中亚细亚一名叫“古兹”的突厥部落,其可考的先祖名为苏莱曼。13世纪初,苏莱曼率本部落向西流动,通过伊朗,到达小亚细亚东部草原地区;苏莱曼在阿勒颇边区被杀。其子阿尔突格里勒得到早先西来的塞尔柱人的帮助,在边区的一个低洼地带住下来。塞尔柱人支持奥斯曼人向小亚拜占庭帝国的属地扩张。1288年阿尔突格里勒死,其子奥斯曼得到塞尔柱王国素丹阿拉·丁的支持,获得半独立地位,隶属于塞尔柱王国。奥斯曼在塞尔柱人的支持下继续向西扩张,攻占了拜占庭帝国在小亚细亚的大片土地,把自己的基地移到新占领的卡拉·希撒尔城。由于东边的蒙古军进攻小亚细亚,塞尔柱人无力抵抗,到1299年,塞尔柱人失去了自己的大部分领土,素丹阿拉·丁也在同年死去。于是奥斯曼宣布完全独立,建立了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奥斯曼王国”,转过来,塞尔柱人服从奥斯曼的管辖。王国建立后,不停向西部拜占庭的领土扩张。1453年穆罕默德二世攻下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新纪元开始了。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对埃及的征服:
1516年,素以严厉刚毅著称的奥斯曼帝国素丹谢里姆一世从伊斯坦布尔出发,亲自率兵向东进军。8月,装备火器的奥斯曼军队在阿勒颇以北的达比克草原重创马木路克军队,顺利攻克阿勒颇。继之,谢里姆一世挥师南下,一路攻下大马士革和贝鲁特等重要城市,并于1517年,攻陷开罗。马木路克王朝的末代素丹被俘身亡,埃及沦为奥斯曼帝国的一个行省。
包税制的兴起发展及在奥斯曼帝国实施的概况
包税制是人类历史上一个非常古老的制度,它是指国家将政府的征税活动承包给最高的投标者,后者只需事前付给国家某个定额的租金就可以保留其他的税收收入。包税制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在19世纪甚至到20世纪初之前,包税制都是许多国家运用的最主要的征税机制。在近现代时期,包税制发展出五种模式:英国模式、法国模式、普鲁士模式、奥斯曼模式和东南亚模式。奥斯曼模式主要是指在奥斯曼帝国以及其他伊斯兰国家,不仅用于征收各种间接税,而且被用来征收直接税。在奥斯曼帝国,最主要的直接税是土地税(tithe),在16世纪后期以前,这种土地税是由一种军事体制(timar)来征收的,从16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包税制取代了军事征收体制成为土地税的征收方式。不过1695年以前,适用于土地的包税制是短期合同,从1695年开始,奥斯曼帝国开始使用一种终生的包税合同取代了原来的短期合同,这也是奥斯曼包税制区别于其他包税制的一个显著特征。一般地,无论采取固定租金的形式还是比例分成方式的包税制,都容易刺激包税商的过度征收行为,因为征收的税收越多,包税商的利润越高。
包税制在埃及
18世纪末在埃及盛行包税制。包税人统共约五、六千人。他们向政府预付一年税款,即可在包税领地内享有绝对权力。他们有义务向帕夏缴纳国税,向县令缴纳地方税,但有权向农民征收远远多于上述税款的赋税,多余部分归他们所有。因此,包税人设法向农民勒索尽可能多的赋税。据科普特税吏的统计,在18世纪的一般年份里,全国包税人的年收入约三千万法郎。他们缴纳的国税约占收入的五分之一强,缴纳的地方税约占五分之一,剩余部分约占五分之三,全部归己。包税权最初只限于一年或数年,后来发展为包税人终身行使的权利,甚至可以被他们转让或出卖。包税人死后,其子孙只要向政府缴纳一笔款子(一般不超过包税余额的三倍),便可继承包税权。由此可见,到了18世纪末,包税权已变成可以转让或出卖的世袭权利。包税地名义上属于土耳其素丹,实际上很大程度成了包税人的私产。从1809年6月起,包税人的特权大部分丧失。到1814年,政府下令取消包税制。
马木路克王朝
①“马木路克”的含义:马木路克是阿拉伯文(mamluk)的音译,意为“奴隶”、专指来自中亚、高加索等地的奴隶,公元9世纪中叶起,阿拔斯王朝哈里发以其充任禁卫军,倚为依靠,后亦为各地方王朝效法。马木路克禁卫军侍其军事力量,常干涉朝政,支配君主,成为实际统治者。1250年埃及的马木路克卫军将领艾伯克推翻阿拔斯王朝,成为素丹,建立马木路克王朝。
②马木路克王朝(1250年~1517年)概况:是由不同种族和国籍的“奴隶”在埃及建立的军事寡头政权。由于马木路克王朝缺乏明确的素丹继承制度,父死子继者屈指可数。禁卫军将领弱肉强食,相互倾轧,轮流坐庄,素丹更迭频繁。267年间,共有47位素丹相继执政,平均在位时间不足六年。尽管如此,马木路克王朝仍不失为中古埃及的鼎盛时期。1517年,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所灭。
长老阶层
① 长老的含义:这里所谓的“长老”指的是伊斯兰教长老,是伊斯兰教最高教职称谓,是对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学者的尊称。不同时代、不同教派互有差异。约始自11世纪,原为荣誉称号,后为国家任命的最高教职。
② 长老阶层则是拥有伊斯兰教最高教职的这一部分人,他们自成系统,不从政府领取薪俸,而以当地的宗教产业为生。在土耳其人统治的数百年间,宗教田产逐渐增多,而且部分长老成为包税人。长老阶层在十八世纪埃及社会中,是最活跃、最富裕的社会阶层之一,在埃及人民中间处于“领导”地位,并在马木路克执政期间和法国人统治时期,在政治上起了显著有益于人民的作用。19世纪初,这个阶层的作用得到了最大的发挥。正是这些长老,在拥立穆罕默德·阿里一事中起了最大作用;也正是这些长老,在很大程度上帮助穆罕默德·阿里扫清执政初期所遇的重重障碍,毫无疑问,长老通过这些行动,自己的政治势力也有很大发展,在1806-1807年这段时间里,阿里还没有流露出对长老们的不满情绪,但他又不愿看到长老势力的日益壮大。阿里在感到羽翼丰满后,于1809年颁布法令,削弱长老势力,1813年,政府通过丈量土地又没收了许多超过证件规定的宗教地产。从此,长老阶层的地位江河日下,不再是政治舞台上一股举足轻重的力量。
法国远征埃及的目的、大致经过和影响
目的:督政府远征埃及的根本目的是打击反法联盟的组织者和策划者英国。其具体目标是:第一,占领苏伊士地峡,切断英国通往印度的一条通道。第二,变埃及为法国的殖民地。第三,为进一步夺取英国财富的主要源泉──印度而建立有效基地。另外,1797年底,从意大利战场凯旋而归的波拿巴将军已成为督政府的严重威胁。督政府一面极力赞扬这位桀骜不驯的将军,一面又设法使他远离法国。远征埃及也是这一目的产物。1798年4月,督政府授命拿破仑为东方军司令,要他率领陆、海两军占领埃及,把英国人从他能到达的一切东方国家中驱逐出去,摧毁他们在红海地区建立的商站,开凿苏伊士运河,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保证法兰西共和国占据红海。
大致经过:1798年5月10日,拿破仑率军从土伦港出发。6月10日,攻占马耳他岛,经克里特岛去埃及。7月3日,占领亚历山大。7月24日,法军占领开罗。8月1日,法军在阿布基尔海战中大败,英封锁埃及海岸,切断法军与本土联系。10月21日,开罗人民首次起义。1799年,进军叙利亚失败。1800年1月24日,在英的调停下,与土签订“阿里什和约”。3月20日,开罗人民第二次起义。1801年3月,英土联军进攻埃及。8月,法国统帅梅诺被迫向英土军队投降。10月,法军撤离埃及。根据1801年土法签订的初步和约以及英法签订的亚眠和约,埃及仍归土耳其素丹统治。
影响:1798年开始的远征,对于法国督政府来说,是一次毫无意义的劳师和失败,但却极大地抬高了拿破仑个人的身价,加速了拿破仑夺取法国政权的步伐和督政府政权的灭亡;对埃及来说,毫无疑问是一次以强凌弱的侵略战争,使埃及人民遭受一场深重的灾难,巨额的财富被掠夺,神圣的国土被蹂躏,千万无辜的百姓惨死在法国的屠刀之下。但远征埃及在客观上也产生了一定积极作用。首先,对当时埃及愚昧暴虐的马木路克封建统治是一个巨大的冲击。特别是拿破仑在埃及实行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有利于埃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直接推动了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其次,它把埃及卷入了国际政治的漩涡,使之成为西方列强的一个角逐场。在好几百年里,埃及在世界事务中始终只起配角的作用,只被当作奥斯曼帝国的一个财源和作战基地。由于拿破仑的军事行动,它身价大增。英国认识到控制这一东西方交通枢纽的重要性,而法国则不甘心在埃及的失败,千方百计卷土重来。由此使埃及和近东成了欧洲玩弄种种阴谋手段的中心之一。再次,它使埃及第一次受到近代西方文明的猛烈冲击。在这方面,由法兰西科学院院士蒙日为代表的一批拿破仑的随军学者所组成的“埃及研究院”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一机构不仅从事研究,而且开办工厂,开设医院,参与政策制订,办了埃及第一座印刷厂,编写《埃及志》,上述科学文化的启动,激发了埃及知识分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由此开始了他们追赶西方的漫长历程。
“士兵们!4000年的历史在蔑视你们!”
当拿破仑和他的军队踏上了埃及这块富饶的土地后,眼前的景象令他们诧异:城市中熙熙攘攘的各色人种拥挤在狭窄的街道上,清真寺中巨大的礼拜堂金色圆顶在夕阳下闪闪发光,城外荒漠旷野中矗立着高大、孤寂而冰冷的巨石建筑,阻拦他们前进的马木路克军队,挥舞着长长的穆斯林弯刀,绿色头巾上的蓝宝石放射出幽幽的亮光。拿破仑站在吉萨金字塔前已经卧了几千年的巨大的狮身人面像前,对他的远征军说:“士兵们!4000年的历史在蔑视你们!”此时的狮身人面像,已被数千年的沙尘埋没了半个身躯,头上的鬃毛已经磨平,眼睛和鼻子也变成了黑洞──那是埃及马木路克人用它的头作炮靶练习射击的结果。
开罗首次起义
① 原因:1798年7月24日,法军进入开罗,并完全占领了尼罗河三角洲地区。在摧毁埃及军事力量的过程中,波拿巴(在未称帝前,称姓氏波拿巴,1804年称帝后才改称教名拿破仑)希望通过吸引埃及土著领袖人物──伊斯兰教长老和社会贤达的合作,来稳定他的占领。这种做法,确实使部分上层长老、富商大贾和地方显贵在政治上经济上得到好处,但是普通的埃及人所感受到的却是一种暴政代替另一种暴政:对抵抗者持续不断的血腥报复,对老百姓的严密监视,对贝都因人牛羊马匹的肆意抢掠,对城镇居民的敲诈勒索,各种沉重的赋税杂费等,无一不令埃及人愤恨。法国占领者强迫征收军粮、住房和财产税,成了各省起义的导火线。
② 大致过程:1798年10月21日,开罗爆发了反抗法国占领者的第一次起义。起义者出其不意地袭击法国人的机关,杀死法军卫戍司令官。猝不及防的法军匆忙撤离开罗城。波拿巴本人跑到开罗附近尼罗河中的一个小岛上,指挥讨伐。起义者以爱资哈尔清真寺为据点,筑起街垒,准备坚持战斗。法军猛烈炮击聚集在清真寺附近的起义者。终因敌我力量悬殊,起义失败。但法国也付出了牺牲300余人的代价,其中包括3名高级军官。随后,法国进行了血腥报复,杀害了4000人左右,开罗被淹没在血泊中。
③ 失败原因:这次起义基本上是一次人民的自发斗争,起义的基本群众是受尽法军欺压的城市平民和近郊农民,“既没有带头的领袖人物,也没有指挥作战的军事长官”。起义群众,最初没有明确的斗争目标,经验不足,没有及时攻打敌人的主要据点使法军得以集中兵力,镇压这次起义。加之法军备有重炮和快枪,起义的失败就不可避免了。
④ 意义:这次起义在埃及人民斗争史上具有深远意义,它吹响了武装反抗西方殖民主义的号角,揭开了埃及近代反帝反殖斗争历史的第一页,给法国殖民者以迎头一击。
穆罕默德·阿里
穆罕默德·阿里(1769—1849),阿尔巴尼亚族人。他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1769年出生于希腊马其顿,10岁时随父贩卖烟草,14岁时失去双亲,为谋生,未成年即参加了故乡卡瓦拉的城防军。1787年,他与一位富孀结婚,靠其妻资助,重操旧业。他结交了许多朋友,其中包括对他影响很大的法国驻卡瓦拉领事、商人利昂。1801年,他应征入伍,随着对法作战的土耳其大军来到埃及。这位体格健壮的青年人所表现出来的将帅才能,深得埃及总督、土军指挥官胡斯劳帕夏的青睐,很快晋升为阿尔巴尼亚军团的主要将领之一。1803年他升任阿尔巴尼亚军团的头领。接着,他巧妙地利用马木路克和土耳其人之间的仇恨,暗中与前者结盟,消灭了禁卫军,然后又借助开罗人民的支持,把马木路克部队驱赶到上埃及,从而控制开罗地区。1805年5月在埃及人民特别是部分长老和商人的支持下,夺取了埃及的政权。7月奥斯曼素丹被迫承认他为埃及帕夏。随着阿里势力的增大,他表面上继续向素丹称臣纳贡,实际上,他已成为埃及独一无二的主宰,外国人尊敬地称他为“副王”。他喜欢酷刑,在他各地王宫的地下室都有拷问犯人的地方。在政权稍稍稳固后,即展开了全面改革。虽然他自己45岁时才会阅读,但他十分注重教育改革。随着改革的推行,埃及的国力日益增强,阿里对外扩张的欲望随之膨胀。从1811年开始,他进行了持续近三十年的对外扩张战争。列强的武装干涉粉碎了阿里建立强大的埃及帝国的梦想。帝国的崩溃和改革的受挫在精神上给他以严重的打击,难以接受这残酷的现实,终于精神失常,无法处理日常事务。1848年4月由其子接替帕夏职务。1849年8月2日,穆罕默德·阿里离开人世。
综观穆罕默德·阿里的一生,应该说他是埃及近代史上一位杰出人物,他比其前辈确实提供了不少新的东西,建立了许多功勋,因此马克思赞誉他为“唯一能用真正的头脑代替讲究的头巾的人”。历史学家普遍认为,“穆罕默德·阿里是19世纪的伟大统治者之一”,是“近代埃及的奠基者”。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背景
国内:第一,阿里政权建立时,多年战火已经使富饶的三角洲变成了荒芜之地,新政权处在税收不足、无赋可征的窘境。第二,部分长老和商人因支持阿里起家和帮助他击退英军入侵而势力大增,在经济上长老拥有大片宗教田产和部分包税领地;商人则掌握大部分贸易权,阿里对此深为不满,感到是对自己权力的极大威胁,亟需削弱他们的势力。
国际:埃及在事实上的独立,也受到西方列强和宗主国的严重威胁。英法虎视眈眈地盯着埃及,1807年3月20日,英国勾结马木路克入侵埃及,妄图乘阿里政权立足未稳,将它颠覆。奥斯曼帝国对阿里王朝的兴起也如芒刺在背。
另外,穆罕默德·阿里本人也极有抱负,他十分羡慕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与文明,希望埃及能够成为像英、法那样的强国,甚至希望建立一个其他阿拉伯国家都臣服于他的大帝国。为此,阿里实行了一系列改革。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评价
穆罕默德·阿里的改革,使埃及发生了数百年来未有的变化。他用极端的手段消灭了中世纪最反动的、在埃及肆虐数百年的马木路克势力,结束了埃及长期处于动乱、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起封建的中央集权制,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宁。由于引进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起第一批近代机器工业,发展了棉花等商品经济,培养和造就了第一批新型知识分子,因而长期停滞发展的生产力得到解放,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人口有所增加。这些都为埃及的经济独立、制止西方资本的大规模渗透奠定了较坚实的基础,也为后来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穆罕默德·阿里依靠本国的人力和物力,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军队。这支军队在维护国家主权、争取民族独立方面起了重大作用。它使西方殖民者不敢轻举妄动,入侵埃及,使他的土耳其宗主国望而生畏,接连败退,所有这些都是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在客观上是符合埃及人民利益的,因而是进步的。
但是,穆罕默德·阿里为建立一个庞大的帝国,不断对外扩张,几十年的战争耗尽了全国人力和物力,把广大人民推向苦难的深渊。在埃及人民中间广泛流传着一句话:“他建造了一座宫殿,但破坏了整个埃及。”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失败的原因
1.随着改革的进行和国家的富强,阿里并没有致力于改善人民的生活,而是不断向外扩张,掠夺新的领土,奴役其他弱小民族,从而使阿里政权处于同埃及人民和被奴役国家人民对立的地位。连年战争耗尽了埃及的资财,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为维持军队开支,加紧征税,同时加紧对被征服地区的掠夺。使阿里改革很快失去包括商人在内的广大人民的支持,并激起他们和其他被奴役国家人民的反抗。2.封建官僚制度的腐败。阿里在进行经济改革时遇到一系列不可克服的困难。首先是资金匮乏。他开办的工厂,产品大多用于对外战争,没有带来多少利润,使工厂得不到扩大再生产的资金;其次是管理不善。阿里实行中央集权制,工厂的原料、机器和燃料的供给、人力的配备、计划的制定等均由政府负责,阿里甚至亲自过问这些事务。工厂主管人员的权力有限,他们大多是现役或退役的军官,对组织生产一窍不通,营私舞弊却是能手。为免遭阿里的指责和保住自己的职位,他们用克扣工人工资和编造假账的办法来降低成本,用延长时间和硬拼设备来增加产量。在这种管理体制下,生产极其混乱。3.外商利用埃及人不懂技术而将一些老式的、残缺不全的甚至完全报废的机器高价卖给埃及政府,使之花费大量外汇,得到的却是一堆废铁。外国技师消极怠工,故意不向埃及人传授技术,处心积虑破坏生产。4.阿里帝国的建立引起欧洲一些列强的嫉恨,它们决不容许地处要冲、物产丰富的埃及通过阿里改革成为一个独立的强国,英国对横亘在通往印度道路上的埃及更是视若仇敌,为此他们想方设法破坏改革。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在非洲的影响
在19世纪中叶,殖民者的枪炮声震醒了非洲国家的统治者和知识分子,他们开始感到欧洲列强的入侵与昔日临近部落或国家的入侵有着极大的不同,前者不仅船坚炮利,而且有先进的经济、文化和政治制度。他们亟思仿效,于是掀起了一股自救图强的改革之风。揭开19世纪中叶非洲改革运动序幕的便是穆罕默德·阿里改革。这时期其他的改革运动还有:马达加斯加的拉达马一世改革、埃塞俄比亚的狄奥多尔二世改革、突尼斯的宪政改革及摩洛哥的哈桑一世改革等。尽管这些改革都以失败告终,但在改革中引进的工业革命物质成果,以及接触到的西方现代人文思想和科学技术,却是无法抹掉的。它们虽然还不能称为完全意义上的“现代化”运动,但也应视为非洲国家现代化运动的最早尝试,是世界现代化运动在非洲的回声。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在中国的反响
阿里改革是亚非国家实现近代化改革的先驱,对亚非各国和中国都有影响。这次改革与历史上的许多改革不同,过去的改革是在世界资本主义尚未充分发展的条件下进行的,是各国在旧制度范围内的调整和改良;而阿里改革是处在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已经胜利,资本主义近代化正在凯歌行进的时代,落后分裂的埃及相继遭到法英侵略,民族危机日深的条件下进行的。改革虽未触动封建制度的根基,但他所进行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教育的改革,是在向西方学习的前提下,对埃及封建制度进行的一次全面的体制改革,超出了政策调整和局部改良的范围。阿里改革在与埃及有着相同命运的亚非各国引起强烈反响。阿尔及利亚的抗法斗争领袖对阿里改革难以忘怀,立志效法。阿里所实行的专制主义王权和重商主义,以及向西方学习科技知识的措施,在土耳其改革派看来,则是“为成功的改革树立的榜样”。以林则徐为代表的中国地主阶级改革派,对阿里改革评价也很高。林则徐的《四洲志》、魏源的《海国图志》,对埃及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作了全面介绍,对阿里内政和对外扩张作了评述。魏源说:阿里“甚聪明,尤灭弄权之骁骑”,招士通商,训练阵法与列国无异。所谓“灭弄权之骁骑”,乃指消灭马木路克集团,加强中央集权;所谓“招士通商,训练阵法与列国无异”,则指阿里实行的重商主义政策和向西方学习的措施。可见,中国地主阶级改革派抓住了阿里改革的核心。亲眼目睹了阿里改革的我国著名的伊斯兰教学者马德新,对阿里改革也赞赏备至,马德新评价阿里时说:“王大智大勇,善治理。”穆罕默德·阿里对外扩张的主要经过
穆罕默德·阿里在国内进行各项改革的过程也是不断向外扩张的过程,而对外扩张的不断进行反过来又加速了各项改革的进行。其最终目的是通过扩张战争,建立一个幅员辽阔、国势强盛的阿拉伯帝国。穆罕默德·阿里从1811~1841年的三十年间,穷兵黩武,接连不断地发动战争。扩张战争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811~1818年镇压瓦哈比教派起义。18世纪下半叶,沙特家族在阿拉伯半岛兴起,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并很快占据半岛的大部分地区,控制了穆斯林的圣地麦加和麦地那,这使自称穆斯林保护人的土耳其素丹信誉扫地。几次派兵镇压,都失败,不得不求助于穆罕默德·阿里派兵。阿里觉得这是出兵扩张的机会。1811年出兵阿拉伯半岛,历时7年,沙特家族被镇压,阿里占领了阿拉伯半岛的大部分地区。其长子易卜拉欣成了汉志省督。阿拉伯半岛名义上奥斯曼帝国所有,实际上成了埃及的属地。
1820~1822年入侵苏丹。占领阿拉伯半岛后,原计划向北推进,攻打叙利亚。后因人力物力损失过多,改为入侵苏丹。传说苏丹遍地黄金和宝石,阿里垂涎欲滴,梦想占领苏丹后黄金和宝石会源源不断地流到埃及以弥补国库空虚。另外还想从苏丹夺取奴隶贸易权等,但最后结果使阿里大失所望。
1824~1828年镇压希腊人民起义。1821年希腊人民奋起反抗土耳其人的暴政,起义遍及各地,他们从海上和陆上打击敌人,把土耳其统治者从摩里亚半岛和爱琴海各岛屿驱逐出去。1822年还建立了民族政府。土军招架不住,节节败退。土耳其素丹要求阿里派兵增援。阿里满口答应,想以此炫耀武力,证明埃及比其宗主国更强大,并向素丹提出条件,事成后将克里特岛和叙利亚归他管辖。1824年阿里派易卜拉欣出兵,接连取胜,但希腊人民奋勇抵抗。且此时国际形势发生变化,俄、英、法于1827年签订伦敦条约,宣布希腊在保留素丹宗主权的条件下应享有自治权;希土立即停战,如果土耳其政府在一个月内不接受这一“调解”,三国将诉诸武力。土耳其政府拒绝接受这些条件,但阿里表示有条件的接受。而英对阿里的条件置之不理。1827年10月英、法、俄三国军队向埃、土军队进攻。最后,阿里为保全自己的地位,未经素丹同意,与欧洲列强讲和。1828年埃军撤出,1829年,希腊获得独立。
1831~1833年第一次埃土战争。希腊战争后,埃及损失严重,穆罕默德·阿里要土耳其素丹履行诺言,将叙利亚和克里特岛归他管辖,素丹只答应给他一个小小的克里特岛。阿里大为恼怒,决定用武力夺取之。1831年10月,穆罕默德·阿里借口阿克帕夏不愿遣返流亡到那里的六千埃及农民,派易卜拉欣率领三万大军,从陆路和海路进攻叙利亚。当时,土耳其处境困难,叙利亚人民希望借助埃及力量驱逐土耳其人。所以,埃及军队势如破竹,很快占领一些要地,1832年4月,土耳其素丹宣布阿里为乱臣贼子,革除他和易卜拉欣的一切职务。阿里对此置之不理,命令易卜拉欣继续进攻。土耳其素丹心急如焚,向西方列强求救。最初法、英各有打算,只有俄国同意出兵。1833年3月,俄国派兵,英、法见俄抢先一步,十分不安,遂想办法向埃及和土耳其施加压力,要他们通过谈判解决事端。但穆罕默德·阿里不肯放弃已经到手的东西,不顾欧洲列强的压力,命令埃军继续推进,易卜拉欣还声称,如果土耳其政府不履行诺言,把叙利亚划归埃及,埃军将长驱直入,直捣帝国都城。土耳其素丹陷于绝境,被迫求和,于1833年4月8日同埃及签订屈辱的《塔希亚协定》,协定规定:素丹同意撤销过去的敕令,恢复阿里对埃及、阿拉伯半岛和克里特岛享有的统治权,并将叙利亚和阿达纳归他管辖;埃及从土耳其其他地区撤军,继续承认素丹的宗主权。从此,穆罕默德·阿里成为阿拉伯东方的主宰,一个横跨亚非两洲的阿拉伯帝国崛然兴起。
1839~1841年第二次埃土战争。土耳其素丹不甘失败,聘请普鲁士军官为他训练新军,决心报复。阿里也深知土耳其素丹不会承认现状,也加紧备战。英国不愿看到在欧、亚、非三洲交通要冲上存在一个法国支持的埃及。阿里的对外扩张,威胁着英国通往印度的生命线。1838年英国和奥斯曼帝国签订条约,规定对进入奥斯曼帝国的所有商品只征收5%的关税,废除帝国境内的所有专卖制度,允许外国商人在帝国各地自由经商。但穆罕默德·阿里不承认这一条约,坚持他的专卖政策。因此,英国唆使土耳其素丹讨伐阿里,企图借此削弱埃及力量,达到独霸近东的目的。1839年春,土耳其对埃及发动进攻,但很快被打败,土耳其求和,在素丹准备接受阿里的苛刻条件时,列强的干涉,改变了土耳其的危险局势。1839年7月27日,英、俄、普、奥、法共同签署一个致土耳其素丹的通牒,要求停止土埃之间的任何直接谈判;在列强对“东方问题”做出决定之前,土耳其不能单独采取任何行动。土耳其素丹表示同意,但阿里反对列强干涉。1840年7月15日,英、俄、普、奥与土耳其签订“伦敦条约”,条约规定:埃及王位由穆罕默德·阿里家族世袭,阿里个人终身管辖阿克省(今巴勒斯坦一带地方),归还土耳其军队,保证向素丹纳贡。如阿里在10天之内不接受这些条件,则剥夺其管辖阿克省的权利。如在20天内不接受,即剥夺一切权利,并诉诸武力。阿里拒绝接受,于是英派舰队封锁叙利亚海岸,与此同时,埃及治下的许多地区发生起义,英国策动起义,利用起义的力量,埃军处于腹背受敌的困境,曾答应援助阿里的法国,此时作壁上观,穆罕默德·阿里被迫屈服,答应英、奥提出的一切条件。
穆罕默德·阿里发动的一系列战争,都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损伤了埃及的元气,加重了人民的苦难,影响了国内的改革进程,动摇了阿里政权的根基,削弱了阿拉伯反对外来侵略的民族力量,给英法两国的进一步侵略埃及和其他的阿拉伯地区提供了有利条件。
穆罕默德·阿里统治时期的工人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状况比较
二者之间有很多的共性:他们都是为资本家创造利润的工具,生活状况极差,工作环境极其恶劣,工资很低。遭受工厂主的最大剥削和压榨。但埃及工人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一个最大的不同是埃及工厂主是采取强制手段征集工人并采用军营式的集中管理,而西欧工人与工厂主之间的雇佣关系是通过劳动力的自由买卖实现的。
苏伊士运河的开凿
苏伊士运河被誉为“东西方海上捷径”、“世界航海的咽喉要道”。它的繁荣为埃及人民创造了大量的财富,被看作是“埃及经济繁荣的生命线”。运河于1859年动工开挖的,1869年11月17日正式通航。以下是几则关于这条运河的史实。
(一)拿破仑未竟之梦
1798年征服埃及时,拿破仑曾梦想建造一条连接地中海和红海的运河。这样一条运河能使他开辟一条直接夺取印度和远东财富的通道,从而削弱大英帝国的经济实力。
但拿破仑手下的勘测人员算错了红海与地中海的海平面高度,因而得出了红海海平面要比地中海高几米的结论。他们断言,此类工程一旦实施,埃及三角洲便会为海水所淹没。
在进入19世纪之后的许多年内,对这项计划是否可行的种种担心依然不断出现。直到开凿苏伊士运河的具体计划者、组织者法国人费迪南·德·莱塞普斯实现了这项计划,于1869年建成了苏伊士运河,这样才使得这些担心销声匿迹。
(二)埃及的付出
苏伊士运河的通航是埃及人民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埃及为开凿这条运河花费了大量金钱。据统计,购买运河公司股票花费3 246 600英镑;根据拿破仑三世仲裁向运河公司赔款3 363 000英镑;购买河谷地产花费40万英镑;1869年为取消运河公司部分特权和收回一些建筑物又赔款120万英镑;挖掘淡水渠耗资120万英镑;庆祝运河通航耗资140万英镑;加上贷款利息、佣金、仲裁等其他费用5 814 000英镑,总计1680万英镑。而欧洲股东的全部投资仅为448万英镑。
挖河的劳工,几乎都是埃及人。开凿运河的10年中,埃及政府提供了数十万劳工。他们在炎炎烈日下,在滚滚黄沙里,忍饥受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用自己的双手,一镐一锹,挖去了720 000 000立方土,运河凿成时,有12万埃及人牺牲了生命。正如前埃及总统纳赛尔所说:“这条运河是用我们的生命、我们的血汗、我们的尸骨换来的。”
(三)运河的概况
苏伊士运河位于亚非两大洲的分界线上,它沟通了地中海和红海,把大西洋与印度洋连接起来。这条运河开通后,从大西洋到印度洋的距离比绕道非洲南端的好望角缩短航程8000~10000多千米,不仅减少运费,而且航道安全可靠,风险少。运河从地中海的塞得港到红海的陶菲克港,全长173千米,河面宽180~200米,平均水深为15米,可容载重6.5万吨或空载15万吨的船舶通过。运河刚开通时,河深8米,河底宽22米,河面宽70米。后来运河不断地拓宽,以容纳现代船只。现在所有这些度量数据都已扩大了一倍多。
(四)运河权的收回
运河开通以来,其主权一直控制在英法两国手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埃及政府和人民开展了收回运河主权的斗争。从1946年开始,埃及政府就同英国政府进行要求英国从运河撤军的谈判,英国拒绝撤军,谈判时断时续。与此同时,埃及人民在运河区掀起了武装游击斗争和示威抵抗斗争,反对英国对运河的军事占领。埃及人民和政府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斗争,终于迫使英国在1954年10月19日同埃及签订了《关于苏伊士运河基地的协定》,根据协定规定,英国于1956年6月13日从运河区撤出最后一批军队。自此,英国对运河区长达74年的军事占领宣告结束。
3.学术观点
对穆罕默德·阿里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的评价
英法史学界一部分人,认为他是埃及民族的改造者和缔造者,把他同彼得一世相提并论,称他为“东方的拿破仑”;对于他统治的阴暗面则轻描淡写或认为无关紧要。主张这种观点的人有曾在阿里手下供职的法国医生克洛特·贝、英国人多杜埃尔等人。另一部分人认为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无非是东方暴君表演的一出“戏”,他的目的仅仅是满足个人野心,如法国的阿蒙。
埃及史学界第一个揭露穆罕默德·阿里的是贾巴提。君主制时代的埃及史学巴阿里夸耀为“伟大的历史活动家,他把埃及从若干世纪以来的沉睡中唤醒”人民的沉重负担被说成符合“埃及的最高利益”。1952年以后出现对穆罕默德·阿里及其政策的否定看法。官方的观点反映在全国行动宪章中(1962年),宪章指出阿里为了私利把埃及引向一条徒劳无益的冒险道路。宪章把19世纪埃及和日本的发展作了比较,指出个人冒险行动阻止了埃及的觉醒运动,并使它倒退,还为外国向埃及渗透打开了大门。
苏联历史学家在论述穆罕默德·阿里的活动时以马克思的评价为出发点的。马克思写道:“穆罕默德·阿里是唯一的能在已崩溃的奥斯曼帝国的土地上建立起有生命力的国家的一个人”。(《世界历史百科全书·人物卷》,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我国史学界一般沿用苏联史学家和马克思的观点。
关于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性质
国内外学者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是资本主义的,另一种认为是封建主义的。前一种意见在西方和埃及颇流行,其主要论点是:穆罕默德·阿里时期土地所有制逐步被确认,商品经济大力发展,引进先进技术,建立近代机器工业,农业“由停滞发展的封建阶段变为持续发展的半资本主义阶段”,工业“由封建的工匠技术一跃成为充分发展的工厂资本主义”。我国和苏联的大多数学者则持后一种意见,强调在穆罕默德·阿里执政时期广大人民地位未变,仍属佃农;工人的地位同封建社会的农奴相似,不是自由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工人。(《埃及近代史》杨灏城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78页)
关于改革的后果
有的史学家认为改革“奠定现代埃及国家的基础”,有的却认为改革“并未设法把埃及建成为一个国家”,相反,“为外国资本家的剥削铺平了道路”。(《穆罕默德·阿里经济改革的几个问题》作者杨灏城载于《世界历史》1981年第5期)
王泰在《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与埃及的早期现代化》一文中认为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是由阿里所代表的埃及新型统治者在第一次浪潮冲击下,被迫作出的以面向现代化社会的最初尝试,是以“西方化”为最大特征的一场埃及早期防御性现代化运动。……在以后像德国、日本这样十分成功的现代化运动中,都可找到阿里推动早期现代化的影子,如推行以军事工业为主的工业化,国家和政府在现代化启动过程中发挥独特且重要的作用以及工业资金来源于对农业的剥夺等,因此,就外源现代化的模式表现特征来看,埃及称得上是先行者,它不仅拉开了埃及早期现代化的序幕,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它拉开了在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下广大亚非拉国家现代化的序幕。(《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1997年第4期)
4.图画说明
《埃土舰队被歼》
希腊战争爆发后,国际局势发生了急剧变化,尽管各自利益有所不同,但英、法、俄列强都不愿看到在他们侵略的路上出现一个新兴的强国埃及,决定出兵干涉。1827年,三国签订伦敦条约,要求土耳其和埃及停战,尽管阿里表示可以有条件的停战,但还是遭到列强特别是英国的拒绝。1827年10月27日,英、法、俄三国集结了27艘战舰,向停泊在纳瓦里诺港的六十余艘埃土舰队发起了突然袭击。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激战,埃土舰队大部分被击毁,为了防止剩下的战舰落入敌手,埃及军队自行烧毁了剩余的战舰,只保留了一艘战舰和十五艘运输船。这次海战中,约有三千名埃土士兵牺牲。阿里为了避免与列强对抗,下令撤回了所有埃及军队,从此,埃及海军一蹶不振。
5.参考书目
著作及部分作品简介
《中东国家通史·埃及卷》,彭树智主编,雷钰、苏瑞林著,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世界通史》(第二编),王斯德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拿破仑一世传》(上),【英】约翰·霍兰·罗斯著,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
《阿拉伯国家史》,彭树智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本书定位在高层次教材的目标上,基本着力点放在学术品位的提高上,根据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学科建设和教材建设的学术个性特点,本书把阿拉伯伊斯兰文明和其他文明之间的交往,作为学术取舍的着眼点,按历史顺序对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有重大意义的事件进行概括。在体制结构上,以编、章、目为线索,反映民族性与世界历史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埃及近代史》,杨灏城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本书作者把埃及近代史划定在1798-1918年,作者阅读了当时国内能收集到的资料,吸取埃及史学界的较新研究成果,力图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这段历史进行研究和分析。资料详实、丰富。
《阿拉伯史纲》(610-1945年),郭应德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本书系统地阐述阿拉伯地区从穆罕默德传布伊斯兰教至二战结束,这1300多年的历史,分中世纪、近代、现代三部分,并在专章论述我国历史上同阿拉伯人民的经济文化交往。
论文
朱世广:《评拿破仑远征埃及》,载于《庆阳师专学报》1996年第2期
艾周昌、沐涛:《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在中国的反响》,载于《阿拉伯世界》1987年第1期
杨灏城:《穆罕默德·阿里经济改革的几个问题》,载于《世界历史》1981年第5期
王泰:《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与埃及的早期现代化》,载于《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1997年第4期
马骏:《包税制的兴起与衰落:交易费用与征税合同的选择》,载于《经济研究》2003年第6期
注:
①J.C.赫罗尔德:《拿破仑在埃及》(J.C.Herold,Bonaparte In Egypt),伦敦,1962年版,第9页。
②韦戈尔:《1798—1914年埃及史》(E.P.Weigall,Egypt From 1798 To 1914),伦敦,1915年版,第9—10页。
③约翰·霍兰·罗斯:《拿破仑一世传》,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183页。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使用范围是? 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 必修)电子书下载 有谁可以给我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1生物必修2教参答案拜托!!急用!! 哪里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英语(必修)的 MP3免费下载 感激不尽!!! 谁知道哪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的课文音频下载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修4的单词课文的MP3 有没有人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鉴赏的全部mp3歌曲(或曲目)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日语 请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冀教版)的课本哪里可以买到?我在广州 今年9月是不是河北省开始换新教材?还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A版 历史与社会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知识整理在那里找? 在那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中国历史 思想品德 有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与社会》九年级全一册 教师教学用书多少钱一本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里的音乐在哪里?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二年级下册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 八年级 下册 哪能看到?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 四年级下册 第四课天山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 四年级下册 第四课天山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 人民音乐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磁带.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大地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材 哪里有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 八年级 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