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理公司总工岗位职责: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的解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6:23:23

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对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的解读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总结了我们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成就和经验,深刻分析了文化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在集中全党智慧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形势下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肩负历史使命的深刻把握、对国内外形势的科学判断、对文化建设的高度自觉,充分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我认为,解读近1.8万字的《决定》精神,必须把握住以下四个大问题:

一、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迈进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回答好走什么路、朝什么目标迈进这个方向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决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长期战略目标。这一目标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相承接。我讲三个小问题:

1、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决定》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这就是说,我们必须从文化领域所面临的严峻挑战来把握:推进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首先,亟待打造世界性文化品牌。这是一个尴尬的事实:当经济领域的中石化、中移动向世界五百强挺进时,我们的文化企业却拿不出一个名扬世界的品牌代表;当美国利用中国的花木兰故事拍成电影成功占领中国市场时,中国的创意产业几乎为零。全国500多家出版社的收入总和,不及德国贝塔斯曼集团一家的年收入。这是一个悬殊的对比:全世界每100本图书,85本由发达国家流向不发达国家;全世界每100小时音像制品,74个小时由发达国家流向不发达国家;美国生产的电影占全球影片数量的10%,却占用了全世界一半的观影时间。撒切尔夫人曾对社会主义中国断言:“一个只能出口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的国家,成不了世界大国。”刺耳刺激却发人深思。中国的崛起曾被称作“21世纪最激动人心的大事”,但这种崛起,不能只是物质财富的剧增、经济格局的重塑,而应伴随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传播,推助中华文化的弘扬,否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话语权如何彰显、主动权如何体现?

其次,亟待平衡公共文化服务。当人们赞叹中国经济惊人的成就时,也日益强烈地感到公共文化服务的短缺。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不同收入群体之间的文化消费极不平衡,“精神饥渴”在物质满足的反衬下变得愈加强烈。中国文化发展必须面对这样的考题——一面是加入WTO以后势必放开的国内文化市场,一面是我国文化单位与国外文化企业的悬殊实力;一面是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强烈,一面是国有文化单位活力不足;一面是中国在经济、外交上重返世界舞台中央,一面是西方世界带着“有色眼镜”妖魔化中国。文化交流中的逆差,国际竞争中的劣势,影响的绝不只是市场份额的大小、产业较量的成败,更关乎意识形态主动权的得失、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强弱,关乎国家文化安全和文化主权。实际上,我们并不缺乏讲述“中国故事”的各种题材。五千年文明的薪火相传,铸就了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留下了饱蕴思想精髓和价值追求的灿烂遗产。社会主义中国半个多世纪的激流勇进,创造了世界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进步,书写了人类文明的崭新篇章。这为我们的文化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基础。但今天的我们怎样才能在改革创新中,将这些宝贵的财富转化为文化较量中的主动位势,转化为软实力竞争中的现实优势?

再次,亟待提升中国文化形象。2011年10月1日,美国纽约时代广场。大幅户外显示屏上,水墨动画形象的中国先哲孔子,与熙来攘往的人群融为一体。中国与世界、传统与现代,在这里交汇。这个特殊的场景,正可看成孔子背后五千年中华文化在新世纪所处的方位。在世界的横轴上,一个古老的民族在全球化时代确立自身的坐标。在历史的纵轴上,一种伟大的文化历经盛衰荣辱的磨难,在复兴之路上正扬帆起航。在孔子走向世界这部崭新乐章里,大背景是新中国60多年社会变革的思想激荡、30多年改革开放的精神求索,主旋律是新世纪以来社会主义中国走向文化振兴的激昂变奏。站在这样的历史高度,才能更全面地理解,伴随着经济的崛起,新世纪以来社会主义中国波澜壮阔的文化挺进;才能更清晰地把握,党的十六大以来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文化变革,所造就的文化发展新局面;才能更深刻地体认,一个政党如何为古老的文化注入全新的力量,走出一条中国文化形象重塑与振兴的“中国道路”。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决定》深入总结了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深刻把握文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科学概括和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这是《决定》的鲜明主题和突出亮点,也是《决定》的历史性贡献。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体来讲:

首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是内涵丰富、意蕴深远的科学论断,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新形势下文化建设乃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深刻思考。我们必须全面准确地掌握其精髓要义和基本要求:一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旗帜和灵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之所以是马克思主义,就在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特别是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固有矛盾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指明了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趋势。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阐明了自然、社会、思维的发展规律,为其它一切学科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科学思想武器。这是其他任何一种学说、任何一种理论所无法比拟的。二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想追求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我们党自诞生那天起,就把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写在党的旗帜上,作为崇高理想和奋斗目标来追求,坚持用这样的理想目标引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旗帜更加光彩夺目、催人奋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理想追求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了这样的旗帜,我们党就能把自身的力量乃至全社会的力量高度凝聚起来,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朝着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奋勇前进。三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本立场是一切为了人民。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它是我们党领导广大人民共同创造的,其根本立场就是一切为了人民。正是有了这一立场,我们的文化建设才会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文化改革创新才有最坚实的群众基础和不竭的源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才具有区别于一切剥削阶级腐朽文化的根本标志。

其次,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旗帜。当前我国发展正处于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一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文化建设领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推动文化建设科学发展,关键在于遵循文化建设的基本规律,使文化建设在科学轨道上高效有序运行。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与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文化需求的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与商品属性、产业属性、经济属性以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创新与加快发展的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发挥政府作用与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的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促进繁荣与加强管理的关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文化建设的各项具体工作中。二是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旗帜,必须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密结合中国实际、时代特征、人民愿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推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向深度和广度拓展;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干部群众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之中,最大限度地把广大人民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影响;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三是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价值取向。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旗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把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好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四是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改革创新是社会主义文化延续生命力、永葆先进性的强大动力。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旗帜,必须始终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要坚持和深化改革开放,着力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加快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培育合格市场主体;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促进文化产品和要素在全国范围内合理流动;深化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理顺政府和文化企事业单位关系;完善政策保障机制,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再次,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决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指出“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决定》还提出了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的阶段性目标、规划了今后十年文化改革发展的基本要求和主要指标。长远战略和阶段性目标,描绘了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宏伟蓝图,体现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3、借鉴发达国家文化立国的经验

上世纪30年代金融危机在美国爆发后,美国政府启动了一系列以文化产业拉动经济应对危机的措施:在教育方面,美联邦紧急救济署和全国青年事务局当时扶植了44所州立大学扩招8.3%;在文学方面,美公共事业振兴署启动“联邦作家计划”,在危机高峰期养活了6000多名新闻记者、自由作家、小说家、诗人等;在戏剧方面,联邦紧急救济署启动“联邦戏剧计划”,养活全国大约1.25万名演员,该计划促进了戏剧的创新;在绘画雕塑业方面,美财政部启动“公共艺术品计划”,雇佣了4000名贫困艺术家,共制作700幅壁画和1.5万件其他艺术品,美化联邦政府建筑,此举促进了美国艺术的发展;在音乐方面,公共事业振兴署启动“联邦音乐计划”,养活了1.5万人,创作了大约15万个节目,听众超过1亿人,强化了美国音乐产业。这一系列举措不仅以文化产业拉动了内需,使美国缩短了经济危机的时间,而且促进了美国的软实力建设,使美国的文化产业得以崛起,为美国确立文化大国地位奠定了基础,并进而使美国成为文化出口大国。其深远意义体现为:这些举措使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文化产业大国并延续至今;经过三次较大的产业结构调整,文化产业结构合理、运行有效,成为美国的第二大支柱产业,其中美国影视音乐版权出口的收益竟超过了军火出口。美国本土最大400家大型公司,其中72家是文化公司。美国文化、价值观是靠大型文化公司传播到世界各地的,跨国公司本身就是一个国家实力延伸的触角。更重要的是,从此之后,美国的文化和价值观通行世界,拥有主体话语权,跨国企业和产品遍布世界,并吸引全世界精英为其服务。

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日本也提出“文化立国”的战略方针,通过发展文化产业,推广日本文化,解决国内经济问题,谋求国际地位的上升。在政府民间双重推力的作用下,日本动漫和电子游戏产业发展迅速,在世界动画片的版权交易中,日本动画片占65%,欧洲市场份额更高达85%,销往美国的动画片总收入是出口到美国的钢铁总收入的4倍。动漫产业形成完整成熟的产业链,并成长为全球性产业,带动了电影、电视、音乐、出版、主题公园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日本成为文化产业规模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国,日本文化产品走向国际市场过程中,提升了日本的国际形象。

韩国1998年正式提出“文化立国”方针,将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国家经济的战略型支柱产业。先后成立了“文化产业振兴院”、“文化产业局”、“影视振兴委员会”等机构,有力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他们大力发展网络游戏产业,并直接促进了电子商务在公共领域的发展,韩国网络游戏产业占全球网络游戏市场的一半,相关产业链的价值超过了汽车产业。韩国文化产品占据世界市场3.5%的份额,成为世界第五大文化产业强国,提升了韩国的国家竞争力。

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决定》指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文化建设中的灵魂作用,体现了我们党对文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决定》突出强调的一个重点。对此,我讲三个小问题:

1、正确处理文化“魂”与“体”的辩证关系

深入学习贯彻《决定》精神,必须正确处理文化“魂”与“体”的辩证关系。在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始终牢牢抓住文化的“魂”,创新和用好各种文化的“体”,使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做到形神兼备、强“魂”健“体”,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首先,从文化的内在涵义来把握“魂”与“体”的辩证关系。文化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创造的精神成果的总和。从精神生产的特有属性和内在规律来看,任何文化都包括虚体部分和实体部分,虚体部分就是文化所蕴含的精神价值,实体部分则是承载文化精神价值的物质基础和传播形态。前者是文化之“魂”,是文化思想性的根本体现,是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力量源泉,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方向。后者是文化之“体”,是文化实现教育功能、以文化人的重要途径,是文化生产力的重要依托,决定着文化精神价值的传播力和影响力。“魂”与“体”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统一于精神生产和文化建设的实践中。离开了“魂”,“体”就失去了精神价值的支撑,就会空洞无物,失去思想性和生命力,甚至偏离正确的方向;离开了“体”,“魂”就无所依附,难以传播,文化的精神价值就难以实现,就难以发挥教育引领的作用。

其次,当代中国文化之“魂”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层次的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充分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要求,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和借鉴了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是一个开放包容、与时俱进的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当代中华文化的“魂”,引领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当代中国,一切文化产品只有生动地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魂”,才有主心骨,才有精气神。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的“魂”是一切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生命所在,不管以什么形态承载、传播,都必须保持崇高的精神价值,不存在商品化的问题。当代中国文化之“体”具有多种形态,包括国民教育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以及各种形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如小说、电影、戏曲、动漫等)。这些“体”作为文化的物质基础和传播形态,都是承载、传播文化精神价值的重要载体和形式,都承担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魂”的重要功能。因此,只有把“体”做大做强,才能使文化之“魂”广为传播、深入人心。

再次,文化“魂”与“体”的辩证关系,揭示了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正确认识和把握二者的辩证关系,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廓清对文化意识形态属性和商品属性、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思想性知识性与艺术性观赏性等一些重要关系的模糊认识,进一步增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文化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积极培育、大力提升文化的思想内涵和精神价值,确保文化建设始终沿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方向前进;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增强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大力推动繁荣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涌现更多的精品力作;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充分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竞争力强的文化产业,催生新的文化业态,不断加强文化载体建设,增强文化传播力,使当代中华文化之“魂”广为传扬、影响深远。特别是要深刻领会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是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激发全社会文化创造活力的必然要求,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不断增强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为更加广泛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共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必须把铸造灵魂、突出主题、把握精髓、打牢基础的要求,体现到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政策环境、体制环境、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给予有力支撑,形成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强大合力。

首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个领域。贯穿于经济建设,就是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任务纳入经济发展目标、发展规划和政策制定之中,融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中,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利益导向、竞争机制和市场环境。贯穿于政治建设,就是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任务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树立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纳入相关法律法规之中,发挥法律规范的前导、警示、教育功能,提高人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性。贯穿于文化建设,就是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任务落实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旋律;坚持以文化人,推出更多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丰富人们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精神力量。贯穿于社会建设,就是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任务落实到解决民生问题的各项工作之中,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其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从青少年抓起、从学校教育抓起。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积极探索符合当代青少年思想特点和成长规律的方式方法,科学有效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到大中小学的课堂教学中,体现到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中,体现到学校的日常管理中,切实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要加强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及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设、教材建设,加强中小学思想品德课、历史课、语文课教材的管理,把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各个环节,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校园人文环境,广泛开展适合青少年特点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精神文化生活,陶冶学生思想道德情操。落实大中小学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形成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综合考评制度和参加社会实践的有效机制。完善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以人民教师特有的人格魅力、学识魅力和卓有成效的工作教育和影响学生,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再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心环节。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部署任务、安排活动、开展工作。一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到媒体宣传之中。要发挥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的主力军作用,发挥都市类媒体、网络媒体的自身优势,确保各类新闻报道、专题节目、娱乐类、体育类节目以至各类广告都符合和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实现媒体全联动、舆论全覆盖,共同奏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大合唱。二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之中。着眼于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运用各类文化形式和文艺作品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积极的人生追求、高尚的情感境界、健康的生活情趣传递给人民,让人们在美的享受中受到鼓舞、得到陶冶、获得启迪。把握群众文化生活和审美情趣的新特点,加强对新的文化品种、文化样式的引导,使之既大众通俗、多姿多彩,又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加强对文艺创作思想的引导,对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给予鼓励和支持,对亵渎经典、低俗媚俗等现象予以抵制,形成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良好文化生态。三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在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百城万店无假货、青年文明号、文明风景旅游区、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行动计划、送温暖献爱心等活动之中,积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增强人们的公民意识、诚信意识、责任意识。要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大力弘扬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主要内容的志愿精神,进一步普及志愿服务理念,完善志愿服务机制,形成关心、支持和参与志愿服务的浓厚氛围,让一切爱心充分展示,让一切善举竞相涌现。四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从具体事情抓起,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体现到各行各业的规章制度、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中,使之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融入各项重大活动、重要仪式、节日庆典中,建立和规范升国旗仪式、入党入团入队仪式、成人仪式等礼仪制度,利用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等契机开展多种形式的纪念活动,拓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宣传文化阵地的功能。

第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到制度设计、政策法规制定和社会管理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规定着政策法规的性质和方向,具体政策法规又直接影响着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必须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积极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转化为政策制度,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的政策都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防止出现具体政策措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背离的现象。积极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转化为法律规定,用法律的权威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各级各类管理部门都应当把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分内工作,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注重在日常管理中体现主流价值,使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行为得到鼓励,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行为受到制约。

3、共同参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重要的就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人们的头脑,使其真正内化为人们的价值观念,外化为人们的日常行为。这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始终以人民群众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体。即充分发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主力军作用和青少年的生力军作用,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发挥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的积极作用,发挥公众人物特别是各界知名人士的独特作用,汇聚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强大合力。大力倡导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人人有责的理念,引导每一个社会成员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形成人人关心、共同参与、携手推进的生动局面。

首先,先进典型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优秀代表。我们的时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张海迪、孔繁森、牛玉儒、任长霞、杨业功、王顺友、丁晓兵、袁隆平、方永刚等先进典型和道德模范,在九八抗洪、抗击非典、抗击南方部分地区严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等斗争中涌现出来的英雄群体,是时代的先锋、社会的楷模。他们虽然事迹不同,但都以自己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精神境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诠释了我们社会的主流价值,对广大人民群众有着极大的激励和感召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通过广泛宣传各行各业、各条战线的先进典型,为人民群众树立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楷模,让人们学有榜样、赶有目标。深入挖掘先进典型的思想和精神,让先进典型成为鲜活的教科书,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变得更具体、更生动,更容易为人民群众所认同、所接受。创新方式方法,贴近现实生活,使典型更加可亲可敬、可信可学,引导人民群众自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融入到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之中。

其次,党员干部要在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每一个党员干部都要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认真学习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高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过硬本领和实际能力。要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无私奉献。要树立良好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牢记“两个务必”,自觉做到“八个坚持、八个反对”,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通过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党性修养,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

再次,人人都要自觉加强思想品德修养。一个具有良好思想品德修养的人,能够“内正其心、外正其容”,拥有良好的形象和人格魅力,在社会上受到尊重、受到欢迎,产生独特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一个人的良好思想品德修养是在学习中升华的结果,在内省中完善的结果,在自律中养成的结果,在实践中锤炼的结果。只要坚持去做、用心去做,每个人都会不断有所收获、有所提高。加强个人思想品德修养,是与社会责任、历史使命联系在一起的。今天,我们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加强个人思想品德修养,就是要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自觉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

三、形成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互动共赢局面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我们党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发展的基本思路,就是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两轮驱动,两翼齐飞,推动文化建设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这也是《决定》所论述的要形成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互动共赢的局面:既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又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我讲以下三个小问题:

1、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区分及联结

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文化产业,是我们党在文化建设上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实践表明,坚持“两手抓”,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发展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文化建设的实际,是新形势下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基本思路。

首先,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区分。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这两个概念区分开来意义重大。应该说解决了长期我们把文化仅仅是看作意识形态,仅仅是看作一种文化福利,仅仅看作是政府的事情,这样一些弊端,认识到了文化既有社会属性,又有商品属性。所以,既要发展公共文化服务,又要发展文化产业,用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不仅要政府来配置资源,还要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这就解决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建设和市场经济如何结合的问题。所以它有重大的推进意义。这也就是说,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基本途径,是实现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建共享的制度保障。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是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激发全社会文化创造活力的必然要求。

其次,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联结。我们在解决了这两个概念的区分以后,对两者的联系反到关注不够了。其实,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而且中间还会有一个灰色地带,也许很难区分开来。比方说我们现在的公共文化建设是以政府投入为主,但同时它也可以利用市场机制。比方说公共文化建设可以采取政府采购的办法,政府采购也就是利用文化企业、社会力量来生产文化产品,政府不必自己再建那么多文化企业,政府只需要花钱买产品、买服务就可以。再比方说,我们现在解决农村电影放映的问题是属于公共文化领域,我们实施了“电影放映工程”。电影放映工程中,也采取了一些市场机制的办法,比方把一些设备委托给农村自己组织的放映队,政府给他们提出要求,他们除了完成政府的任务以外,自己还可以采取市场化的办法,来为农民提供服务,而且是很市场化的服务。再比方说,我们文化产业发展的上游需要研发,需要创作。它的研发、它的创作,特别是一些重大题材内容的创作,其风险明显很大,也需要政府支持。公共文化建设更要支持文化精品的创作,所以这一块它和文化建设有密切的联系。

再次,公共文化的建设又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开辟了很大的市场。公共文化的建设反过来又对文化产业能够提供内容的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又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促进公共文化的建设。这样来看,两个领域又是相通的,既有严格的区分、又有密切的联系,是互为支撑的。所以,不能把它们完全地割裂开来。把它们完全割裂开来,可能有一部分不符合我们现在文化建设发展的现状,也不符合公共经济学的理论。对于这一块,今后我们的文化建设可能要把公共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紧密的结合起来,形成两者互为支撑、共赢发展这样的局面。
     2、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决定》指出:“必须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具体来讲:

首先,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决定》认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要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以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把主要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采取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政策措施鼓励各类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鼓励国家投资、资助或拥有版权的文化产品无偿用于公共文化服务。加强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并完善向社会免费开放服务,鼓励其他国有文化单位、教育机构等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各类公共场所要为群众性文化活动提供便利。统筹规划和建设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坚持项目建设和运行管理并重,实现资源整合、共建共享。加强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把社区文化中心建设纳入城乡规划和设计,拓展投资渠道。完善面向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设施等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制定公共文化服务指标体系和绩效考核办法。
    其次,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决定》提出:“提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必须加快构建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要加强党报党刊、通讯社、电台电视台和重要出版社建设,进一步完善采编、发行、播发系统,加快数字化转型,扩大有效覆盖面。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打造国际一流媒体,提高新闻信息原创率、首发率、落地率。建立统一联动、安全可靠的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完善国家数字图书馆建设。整合有线电视网络,组建国家级广播电视网络公司。推进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建设国家新媒体集成播控平台,创新业务形态,发挥各类信息网络设施的文化传播作用,实现互联互通、有序运行。
    再次,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决定》强调:“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并提出了“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重大战略任务。我们必须“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一是以国民教育为基础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对于国民教育,最早表述是“有教无类”、“修身养性”。意思是不论对哪一类人都给以教育,努力提高自己的本然之性。用现代语言表达方式,就是教育以提高全民族基本素质为宗旨。但遗憾的是,人们往往只是把基础教育看作是读书识字、谋生求职的阶梯,“应试教育”一直是其主渠道,且长盛不衰。纠正这种偏离,就要恢复“有教无类” 、“修身养性”的初衷,让“素质教育”重归王位,使全民教育、终身教育成为社会共识和传承载体。二是以知识产权为规则保护中华文化瑰宝。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传承和积累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既有物质形态的有形文化遗产,如文物、典籍等,也有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口头传说、传统艺术、民俗活动、节庆礼仪、民间工艺等。这些文化遗产刻录着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和审美理念,是民族悠久历史的稀世物证,是文化延续和传承的重要载体。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和走向未来的文化根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既要靠资金投入,也要靠政策支持、法律保障。必须制定和完善文化管理、文化开发、文化产业、文化创新等方面的政策,形成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的政策保障。三是以兼容并包为胸怀吸收世界文明成果。这就要“加强同香港、澳门的文化交流合作,加强同台湾的各种形式文化交流,共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全世界展示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这种精神风貌就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人文关怀为核心的价值主体、以和谐生活为核心的社会实践等,并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庞大体系,包容着精神层面系统、价值层面系统、实践层面系统等丰富内涵。

第四,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在《决定》看来,“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具有重大意义。”要以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加强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扩大覆盖、消除盲点、提高标准、完善服务、改进管理。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支持和帮扶力度。深入开展全民阅读、全民健身活动,推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送欢乐下基层”等活动经常化。引导企业、社区积极开展面向农民工的公益性文化活动,尽快把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以城带乡联动机制,合理配置城乡文化资源,鼓励城市对农村进行文化帮扶,把支持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创建文明城市基本指标。鼓励文化单位面向农村提供流动服务、网点服务,推动媒体办好农村版和农村频率频道,做好主要党报党刊在农村基层发行和赠阅工作。扶持文化企业以连锁方式加强基层和农村文化网点建设,推动电影院线、演出院线向市县延伸,支持演艺团体深入基层和农村演出。

3、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产业也称“文化工业”,是指以物化的文化产品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服务进入生产、流通和消费的产业部门。所以有人形容说:文化产业是一辆“金坦克”,它以保护知识产权的厚重铁甲撞开高新科技大门,以人类智慧的不竭油料推动知识经济的强大引擎,以数字化的坚硬履带碾过肥沃的文化平原,为人类开辟经济腾飞的广阔道路。

首先,从意义上说,文化产业具有“商品性”。它就是从事文化商品的生产、提供文化商品服务的一种特殊行业,其根本意义就是把人类知识的、智力的、精神的、艺术的和信息的活动及其成果以一定的物质为依托,变成供人们消费、享用及交换、买卖的文化商品。它与一般商品生产部门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其产品的文化大大高于其物质性的意义。比如说,一个文化公园,按照我们的概念,就是一个文化产业,尽管兴建文化公园也要征用土地,也要盖各种各样的建筑物,但文化公园的建筑主要是要体现建筑的文化意义(如欧洲巴洛克式建筑风格、中国古代皇家建筑风格等等),它具有艺术审美意义,而不是用来居住的。相比之下,一个房地产公司,它所盖的房屋建筑,虽然也体现和凝结着人们知识的、科技的、智力的等文化因素,但这不是主要的,其主要的意义是以其物质的实用性为人们提供居所,因此,房地产公司就不是文化产业,而是物质性的产业,这是十分清楚的。

其次,从内涵上说,文化产业具有“原创性”。它作为一种社会性的产业,同物质生产部门也有某种共同性,即它也要为社会提供商品以及商品的营销服务,这些商品也要以一定的物质性为依托(比如图书需要纸张,油画需要画布和画框,音乐需要乐器演奏等等),也要服从统一的产业政策和经济规律等等。但文化产业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产业,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它是以“原创性”的精神活动为内涵,以文化产品的生产、营销及服务为特征的社会行业。虽然文化产业也常常从事模仿性、复制性的工作,并能从中赢利(如光盘和优秀图书的盗版复制、名画的仿制等),但这不是文化产业的本质。文化产业的本质必须以“原创性”的精神活动为根本,只有这样,才能显现出文化产业的真正内涵,这样的文化产业才能真正成为市场中的主宰和赢家。具有精神原创性的文化产业同一般的模仿复制性的文化产业的关系,就如同一幅世界名画的原作同其复制品之间的关系一样。梵·高的一幅《蓝色鸢尾花》的原作曾创下了3.2亿法郎的最高拍卖记录,而这幅画的复制品几元人民币就可以买到一张。因此,文化产业资本的多少,就是看它的原创力的大小,就是看它所拥有的文化专利权的多少,而不是看它拥有多少厂房和机械设备。比尔·盖茨迅速成为世界的首富,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再次,从需要上说,文化产业具有“价值性”。它的产品不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而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以及娱乐、休闲和丰富自己的知识与心灵的需要。这里的“需要”也就是其“价值”。而从文化产品的价值构成上看,物质要素仅仅是有关信息、智慧、知识和精神的载体,不决定文化产品价值的大小。决定其价值大小的,是其中的“文化”含量。我国某企业购买日本丰田公司的一张管理软件光盘,价值80万元人民币,而这张光盘的原材料价值仅为一两元人民币。

由上述诸方面,我们便可清楚地知道文化产业的特殊性。既然文化产业既是与一般的社会产业有着某种共同性,同时又有诸多特殊性的一种社会产业,那么,就其特殊性而言,就不是所有的文化行业都能成为文化产业的。至于到底哪些文化行业和部门能够成为文化产业,哪些在目前尚不能进行产业化改造,这既是个需要从理论上深入研究的问题,也是一个政策性很强的实践性问题,不是几句话就能说清楚的。不过,从目前的实践情况来看,文化的支柱性产业主要是指:高科技产业(主要包括软件业、VCD及CD光盘业、信息服务业等)、文化艺术业(主要有演出业、影视业、娱乐业、艺术品经营业等)、出版发行业、旅游业、文体俱乐部业等等。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发展文化产业是我们的追求,但我们并不主张所有的文化行业都要实行产业化。因为文化产业的产品和服务是作用于人的思想与心灵、精神与情趣、品质与修养等方面的,所以,有些文化因素是不能商品化、产业化和市场化的,否则就会对社会造成危害。像教育行业,鼓励其面向实际,注重同企业的联合,是有好处的,但是,若让教育部门全方位地产业化,必将造成对教育事业的毁灭性打击。

四、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

《决定》指出:“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在这里,我们主要应把握以下六大改革任务:一是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包括推进一般国有文艺院团、非时政类报刊社、新闻网站转企改制,拓展出版、发行、影视企业改革成果,形成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体现文化企业特点的资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全面推进文化事业单位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运行机制,增强面向市场、面向群众提供服务能力。二是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重点发展图书报刊、电子音像制品、演出娱乐、影视剧、动漫游戏等产品市场,发展现代流通组织和流通形式,加快培育要素市场,办好重点文化产权交易所。三是创新文化管理体制深化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推动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完善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结合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健全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机构,加快文化立法,提高文化建设法制化水平。四是完善政策保障机制。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落实和完善文化经济政策,设立国家文化发展基金,扩大有关文化基金和专项资金规模,提高各级彩票公益金用于文化事业比重,继续执行文化体制改革配套政策。五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创新对外宣传方式方法,实施文化“走出去”工程,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和中介机构,开拓国际文化市场,支持海外侨胞积极开展中外人文交流。六是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机制。加强文化领域智力、人才、技术引进工作。吸收外资进入法律法规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保障投资者合法权益。鼓励文化单位同国外有实力的文化机构进行项目合作,学习先进制作技术和管理经验。鼓励外资企业在华进行文化科技研发,发展服务外包。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