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源油菜花作文:有效教学讲座三之十四(实施有效教学与构建理想课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14:41:24

有效教学讲座三之十四(实施有效教学与构建理想课堂)

1、问题的提出

1.1、从2008年的“小高考”说起。

⑴今年学业水平测试后,发现政治学科成绩明显不如其他学科之后。各地各位校长大多是对政治老师提出责难。

①测试后的总结得知,南外和无锡一中校长专门安慰政治老师,强调责任在学校,指出问题在于学校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重视不够,同时请政治老师以后进一步注意教学效率问题。

②除了新高考方案及命题问题之外,上述情况在实际上显示了教育观念的差异,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当今教育问题的严重性。

⑵陈至立同志:我国50多年没有出一个诺贝尔获奖者,说明教育肯定出了问题。针对现实问题种种,国家出台若干举措,比如“减负”就推行多年,强调无数次,未果原因之一,在于教学效率不高,根本原因,还在于教育观念问题,是现代教育所需的观念转变不到位。

1.2、推进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负担。

⑴为了能够将“推进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负担”这一我们耳熟能详的口号变为现实,需要做的工作很多。

⑵根据“从我做起,从现在、从点滴做起”的原则,我们基层教师不能不关注作为学校教育主阵地的课堂教学,不能不关注有效教学和理想课堂。

2、有效教学的要求

    2.1、有效教学的观点。

省教科院副院长、教研室主任杨九俊先生的观点:

⑴有效教学的基本要素包括:教学时间,教学空间,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效率。传统教学时间就是学生的在校时间,教学空间就是学校以至就是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就是班级,由此决定教学效率不可能不低下。

⑵课程改革强调的核心问题,是提高教学效率。关注教学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关注学生全面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性。

2.2、切实解决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要全面更新教学要素的理解和相应实践行为,切实抓住和解决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⑴主体性和参与度。学生作为教学过程的主体,能够主动积极的参与,主动有效的学习,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要表现。

⑵思维度。有效课堂中应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并以此为载体和平台,激活学生的思维。

⑶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有效课堂的教学过程,应该能够有效引领学生主动积极地实现深刻的情感体验,现代人才所需要的相对完整的知识建构。

⑷教师组织的教学要适应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实际。有效课堂的教学过程,还应该积极探索尝试和努力践行切实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作用的各式学习方式和学习迁移方式。

2.3、“有效教学”有七个方面。

世界级大师,美国博士鲍里奇先生——所谓有效教学,多为常识性知识,是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有效教学”有七个方面。

⑴课堂管理。“流畅”,是好的教学过程必然的特征和必然的结果。为此需要:事先约定规则,即立法三章;确定顺序,即按部就班设定程序,引导学生看一知二——随时了解接下去该做什么;低调处理,即遇到调皮学生打断正常教学,可以“不理他”“待会儿再说”。

⑵学习氛围。创造好的学习氛围,需要热情加控制。相对学生而言的主体意识,“跟跑与管理”。课堂教学也是组织行为,也是社会化行为。

⑶教师教学理念取向。这决定教学过程结构,因而决定教学效度:是“管理”还是“引导”为中心——有的老师课堂上只知道关心琐碎小事;教师教学策略,有直接与非直接教学法,直接传授知识还是引领学生建构知识;经过一个单元的教学之后,如何综述各段内容。

⑷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要引导学生非常集中于学习过程,要给学生以足够的练习机会,并给以随时反馈的机会。教师对学生的反馈信息,要立即作出反应,并合理监控和调控。

⑸传授知识。注意到学生的高成绩是教学直接目的。为此需要逐步给学生反馈,确保你的要求高出学生实际水平一点点,并需要关注节奏和随时调控。

⑹多样教学手段。为引起学生注意力(这在美国是大问题),需要讲究手段的运用。比如,讲动物寿命,可以设问,“乌龟可以活到200多年,我们为什么不能”,由此引发兴趣;再如强调所讲的将要考试;有效做法还是力求讲得有趣,不断提出开放性(多元结论)集中性(单一结论),或者讨论性与结论性问题等,具体形式,可以酌情交替运用。

⑺与理解有关的策略。组织结构的手段,串连思想的手段,举例说明,举一反三等。关键实例得当,才有效度,并不断总结、复习,使得分散知识整体化-整合和建构知识。

2.4、有效教学研究的审视。

所谓“有效教学”,说说容易,做到则很难。

⑴鲍里奇先生的朋友、同样世界知名的严文蕃博士的观点:审视有效教学研究,关注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因素,有“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个体发展潜质”及“学校质量”(含硬件设施,学生群体,学校社会经济地位等)等社会化因素。

⑵对中小学的调查表明:根据涉及57万学生、6万老师校长和4000多所中小学的调查,影响学生最为重要的因素是家庭因素,该因素决定着另外两个因素;其次是个体潜质,再次才是学校。

⑶教育研究的重点:①最感兴趣的是学校,这是我们关注的研究重点。②教师行为:课程,分组教学、教学行为。

⑷有效教学研究的相关因素(三大类9个因素)。①是学生发展潜质,包括能力或者先前成绩,年龄,动机;②是学校教学环境:包括学生投入时间,教学质量;③是学生成长环境:包括家庭,班级社会群体,校外同辈群体,课余时间利用(休闲娱乐)。

2.5、教师组织实施有效教学的五种教学行为。

鲍里奇先生在其专著《有效教学方法》中提到进行有效教学至关重要的五种教学行为是:

⑴清晰授课:教师授课语言应清晰精炼、重点突出、逻辑性强,使学生能按逻辑的顺序逐步理解。

⑵多样化教学:教师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授课,比如用挑战性的问题、热情的赞扬、多样化的视觉效果(多媒体的画面、实验演示)等。

⑶任务导向:教师授课应有明确的任务目标,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缺乏学习者的动机、兴趣和追求的教学活动,一定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⑷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加教学活动(积极思考、动手操作、讨论交流),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而有效的课堂教学。

⑸确保学生成功率:教师要在有限时间内,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发展。在每组教学刺激后,要安排练习或问题讨论,使大多数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2.6、以上专家的阐述表明。

⑴世界上没有救世主,学习好要靠学生自己努力。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学生才能得到发展。学习的本质属性是自主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是教师的职责。有效学习必然是自主学习,有效教学策略也就是培养学生自主性的教学策略。

⑵所谓有效教学,其实联系于社会环境与学生家庭因素。应该是学校老师与社会方方面面,与学生家长通力合作的结果。只是实际地位所限,我们的眼光首先集中在对作为学校教育主阵地的课堂教学的关注,应当落脚在对理想课堂的探索思考和实践。

3、理想课堂的特点

众所周知,无论是国家倡导的课程改革,还是我们正在参与的新教育实验,或者是各学校实施的教科研课题,都是着眼于推进素质教育的目标,都必须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为出发点和归宿。这就决定了,精心构筑理想课堂,应该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永恒课题。

3.1、理想课堂的标准。

什么是理想的课堂?什么样的课堂能够充满活力、情趣与智慧?什么样的课堂能够使教师体验挑战,使学生享受学习?朱永新先生提出了六条可作参照的理想课堂标准:

⑴参与度-主动积极参与。理想的课堂,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做到全员参与(不是个别尖子学生的参与)、全程参与(不是暂时片刻的参与)和有效参与(不是形式主义的参与)。课堂教学不能是教师的表演,不能是事先预设程序的再现,更不能是教师的“满堂灌”。学生的参与是激发其思维的基本前提。在这个意义上,我主张一般的课堂,学生的参与(发言与活动)时间不能少于二分之一。

⑵亲合度-平等合作交流。理想的课堂,师生之间有愉快的情感沟通与智慧交流。课堂上可能是愉悦、欢乐和合作的,也可能是紧张、沉默和不快的,“情不通则理不得”,良好的合作是课堂成功的基础。

⑶自由度-宽松和谐自然。理想的课堂充满着自由轻松的氛围。我们的课堂如战场,强调是严明纪律、正襟危坐,学生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少了一些轻松,少了几分幽默,少了一些欢声笑语,少了几许神采飞扬。尤其是要求学生齐声回答,不允许交头接耳、与师争辩,是违背自由原则的。

⑷整合度-知识方法能力。理想的课堂,切忌过度的“分析主义”,把完整的知识支离为鸡零狗碎,如语文老师把字、词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分割出来,学生得到的只是肢解的知识,而不是真正的整合知识的智慧。

⑸练习度-发现体验实践。理想的课堂,不在于它的有条不紊,不在于它的流畅顺达,而在于它是否真正地让孩子练习和实践,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脑、动手、动口,通过观察、模仿、体验,在互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

⑹延展度-关注社会生活。理想的课堂,能够在知识整合的基础上向广度与深度延展,从课堂教学向社会生活延伸,为学生的进一步探究留下空间。

3.2、理想课堂的构筑。

《构筑理想课堂标准之我见》(《新教育实验指导手册》收录)——构筑理想课堂,必须明确“理想”的标准。这个“标准”,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⑴构筑理想课堂项目研究,前提是要认识“构筑”意义。综观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终身学习社会的人才教育的基础,学科教学、学校和地区教育特色的创造,以及教师专业成长及社会价值的实现,无不联系于课堂教学主阵地的建设,新教育实验的聆听窗外声音、卓越口才训练、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建设数码社区,以及新父母学校等诸多行动项目,其作用发挥也无不需要依赖于理想课堂这个主阵地。

⑵要优化教学设计和教学目标。应充分关注并致力于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中的整合度与参与度。这里的“整合”,即课标体系框架内的知识整合、书本知识与相关实际的整合,以及理论实践知识与学生认知实际的整合;所谓“参与”,则是坚持师生共同发展前行的主体意识,并以学生终身发展能力为出发点和归宿,引导学生全员全面全程参与教学。

⑶要着眼于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维目标实现和优化的需要。特别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即优化其参与意识和素质的基本原则,要克服传统教学“教材为中心”的弊端,精心思考备教材、备社会、备学生的整合。只有这样,才能使得课堂教学过程具备“生活化”的特点,既体现相对严密的逻辑思路,又有利于学生优化知识基础和能力素养,自主培养参与意识和素质,由此优化课堂教学必要的整合度和参与度。

⑷要优化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应充分关注并致力于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自由度与亲合度。这里的“自由”,意在力求确保学生想象的空间,有利于学生保持、优化和张扬个性;所谓“亲和”,则是以教师的人格魅力与应有素养,创造保证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所需要的和谐氛围。遵从基本的教学常规要求,要克服传统教学“教师为中心”的弊端,注意切合学科教学自身特点,着力营造学生愿意参与、能够感知,并且确实有新意,可以在优化参与意识素质能力方面切实有所得的问题情境。只有这样,才能使得课堂教学过程具备“综合化”的特点,既体现教学环节组合合理、教学结构相对严谨,又保持教学氛围亲切自然、宽松和谐与协调有序,师生平等参与交流,引领全班学生共同合作,通过体验和发现达成实际认知能力水平的不断优化,由此优化课堂教学必要的亲合度和自由度。

⑸要优化教学效果和巩固提升。应充分关注并致力于优化教学效果巩固中的练习度与延展度。这里的“练习”,需要有效建立和到位运用类似于自动化控制系统中的反馈与调控机制,恰当认识处理预设与生成;所谓“延展”,则是要着力引导学生善于将所学知识向“两头”延伸,理解把握所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与运用效能,分别都联系于客观实际。

⑹要放眼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要求,要克服传统教学“教室为中心”的弊端。在注意明确和切实达成课程标准确定的学科教学目的任务的前提下,着力引导学生自觉地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并由此建立和优化及时有效的反馈调控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使得课堂教学具备“信息化”的特点,既有利于学生优化知识性、方法性和习惯性的学习素养,又能够推动学生自觉运用所学课后进一步熟悉社会,感知生活,不断提升自主采集、整理、交流和充分利用信息价值的能力,有机有序组织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的发现体验实践,及时巩固对于知识形成和运用效能的认知,由此优化课堂教学必要的延展度和练习度。

⑺上述“六度”特点,应该是相互渗透、有机结合的统一整体。研究和实践理想课堂的构筑问题,需要创造性地思考诠释、充实内容,并付诸实践,需要我们结合所在地区、学校、年级的特点,以及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实际等,克服传统教学“教材、教师、教室为中心”的弊端,力求使得课堂教学具备“生活化、综合化、信息化”特点,使之成为优化学生终身发展能力的理想载体。

3.3、以“理想课堂六度”审视教学行为。

要使教学过程具备朱永新先生明确的理想课堂“六度”特点,需要我们以全新教育思想(创新力)审视我们推进素质教育的教学行为。

⑴新的人文观。传统教育仅仅强调科学知识的传授,现代教育的实施则应该由科学主义向人文主义发展,要关注人的个性。

⑵新的知识观。传统教育强调的是主观的静态的滞后的知识体系,现代教育倡导的是客观的动态的与时俱进的知识载体。

⑶新的课程观。传统教育的课程就是制度,甚至是必须不折不扣执行的国家意志,现代教育强调创造,强调师生都是课程建设的主体和创造者。

4、现代化教师的意识

这也是构建理想课堂和实施有效教学的需要,教育现代化首要的是观念现代化。

4.1、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关键问题,应该是教育理念的优化。

我们姜堰市已经被要求在2008年就区域推进教育现代化接受省级验收,因此面临着许多硬性指标的创建要求。我以为,区域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关键问题,应该是教育理念的优化,是以现代教育意识支撑下的教师,引领学生成为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⑴课程建设意识。时至今日,实际上还存在以考定教的不良行为,考什么、教什么,全面追求升学率的情况,客观上还是较为普遍的存在。

①需要强调,学校和老师应该确认自己作为课程建设主动的参与者和建设者角色,而不应该仅仅满足于作为被动的执行、甚至为了一时应试需要而无视国家要求的行为。

②需要:ⅰ严格执行课程计划,科学安排课时计划;ⅱ在课标框架内和广阔生活背景下,切合学生心理和认知实际,全面理解有效落实课标要求和教学建议;ⅲ结合本地本校本班实际,力求创造学科教学和学校教育特色;ⅳ注意贴近地区和社区实际,开发和优化校本课程,以期满足学生终身发展需要。

⑵终身发展意识。根据课改倡导的理念,教与学之间不再是“给水”与“接受”的关系,而应该是共同“找水”的携手前行的关系,老师与学生是携手前行共同成长的主体。

①老师需要在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同时,关注自身的终身发展能力,明确切合自身实际并能够激发自身潜力的成长目标。

②老师所在的学科组、教研组、学校和地区,应该分别构成各个层次的学习研究的共同体,老师与学生及其家长之间,老师与校长之间,老师同行之间,应该是合力打造学习研究共同体的合作关系。

③老师应该注意问题即研究,行动就有收获,切实行动本身就是不断收获的过程,充分关注草根教研和教育科研,不断研修不断提升自己。

⑶信息教育意识。综观现在的学校,大多配置了许多现代教育设施,包括多媒体、电脑,最为一般的学校,也有若干的投影仪。

①在现实生活中,为数不很少的学校、老师,却置现代教育设施于不顾,满足于一枝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手段,到公开课之类才临阵磨枪,搞一点现代手段。

②在时至21世纪的现代学校,需要的信息教育意识的理解和实践,至少包括:ⅰ优化教学手段,课堂教学尽量能够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结合教学实际需要,适时使用各类现代教育手段,充分利用现有设施;ⅱ丰富教学资源,注意利用已有网络资源,广泛采集和加工处理有效信息,丰富教学内容;ⅲ交流教学成果,积极参与网络交流,促进自身学习载体的优化,以及学习借鉴途径的拓展;ⅳ广泛参与各类教育论坛的研讨,随时总结和不断提升已有教学经验体会,充分展示自身已有的研究成果,以期有利于自身发展后劲的持续优化。

③华罗庚中学一位化学特级教师,几乎没有传统的课外书面作业,高考仍然领先于全县。ⅰ其诀窍就在于切合学科教学目标和学科素养优化的需要,有效引领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研究性学习,不断优化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终身发展能力。ⅱ比如,其学生面对教材有关银子提炼的“唯一”方法,勇于质疑,在自行探究后确认,没有发现其他“有应用价值”的方法。

4.2、为实施有效教学和构建理想课堂,尤其需要有理想的教师。

⑴有理想的教师,需要研究手中的目标(到位的整合度及参与度)。

①我们注意到,不少教师的课堂教学,其设计的教学目标往往会局限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但这绝对难以建构真正理想的课堂。为了构建理想课堂,应参照课标、社会和学生三个纬度内确定教学目标:在相关课程标准的学科知识体系框架内,明确相关具体教学内容的地位,其特定目的要求,有关重点难点,以及相关知识网络结构等。并在广阔的社会实践背景下,研究与相关知识点存在有机联系的社会热点、科技信息,以及社会发展和身边生活的具体问题,进而思考如何贴近学生心理特征和认知实际,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能力和生活体验,设计学生应该认识并能够理解的问题情境。

②我们有一位参与跨省评选的教学设计《与人为善》,能够以较高分获得一等奖,其突出特点之一就在于,该设计由生活中善良的典型代表——2006年度“感动中国”和2006年度“中华慈善奖”获奖代表的感人事迹切入,引出本课主题,进而联系当今社会现实和学生生活话题展开教学过程。并有机运用学生所学知识及已有阅历,由此较好地注意了理想课堂需要的“整合度”,进而在本节课的各主要环节,从善良特征的了解,到善良体验的感悟,再到善良理念的建树,都有不经意中安排的师生对话或学生小组讨论,这就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地进入角色,从而创造理想课堂需要的良好氛围。

⑵有理想的教师,需要关注眼中的学生(到位的亲和度与自由度)。

①现在的课堂教学设计,一般老师理论上都已经知晓“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但是到了实践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会有意无意被忽视,囿于预设教案思路,满足于展示老师自身的文采水平,而无视教学过程生成新情况的课例随处可见,这都联系于老师眼中还不是真正有学生。

②真正关注眼中学生的教学,就需要切合学科教学自身特点,致力于引导学生优化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并为此坚持以广阔的生活为背景,着力营造学生愿意参与、能够感知,并且确实有新意,可以在优化参与意识素质能力方面切实有所得的问题情境。

③我市一位参加工作不久的老师,其学生对他的的印象极好,评价极高,原因就在于这位老师在课堂上充分尊重学生,切合学生实际组织指导双边活动,换得了学生对自己的高度尊重和信任,引发了对相关学科的一定兴趣和培育良好学习思考习惯的动力,因而其相关潜能也就得到了有效的开发。

④在《辩证的发展观》一节课教学的各主要环节,这位老师从发展概念的界定,到发展普遍性的论证,再到发展实质的阐述,以致发展观点要求的运用,都有不经意中安排的师生对话或学生小组讨论,课堂氛围活泼有序,学生基本上都投入地进入了角色,在老师要求就自然、社会和认识三层次理解“发展”的时候,就有学生提出,达尔文提出的生物进化论,其论述对象、社会影响及理论本身的完善和再认识,可以同时说明三个领域是在发展中存在。显然,达到这个层次的认识,即使是老师也不很容易做到。

⑶有理想的教师,需要追求心中的事业(到位的练习度与延展度)。

①研究表明,有志有为的教师对教学艺术的研究,如果不是以教育为自己追求的事业,则很难达到理想的境界。为此,教师需要在思考中生活,并力求成为有思想的教育工作者。带着这种心态组织教学,就会坚持在备课中生活,在生活中备课,由此才能致力于有效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向两头延伸,既要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源于客观世界和社会实践,又要确认知识的运用效能可以指导对自然和社会的认知;在着力引导学生自觉地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同时,建立和优化及时有效的反馈调控机制。

②在一次关于《世界文化多样性》课题的同题异教活动中,外来老师执教的课堂,由一曲欢快的“茉莉花”,演绎出她的不同风格、不同版本,与学生共同议论出“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化”整个主题,自然的使之“感受(世界文化多样性)魅力”。

ⅰ师生大大超出教材所及视野,共同了解世界范围的民族节日,欣赏各类文化遗产,包括物质的及非物质的,学生所在家乡(姜堰溱潼会船)的及省内外国内外的,由此认识文化遗产含义;通过中法文化年、中俄文化年实例,从了解有关事实,到议论在国外推介中国文化的“建议”,引领在“透视多样性”中认识“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道理;通过介绍侗族风雨桥特色,特别是一座典型风雨桥被大水冲垮后,人们跨省追寻到75%桥梁构件的事实,引导学生领悟“尊重”“保护”的含义,进而引领学生了解正在消失的濒危的文化现象,组织讨论“我们可以为此做什么”。

ⅱ整个教学过程坚持以材料说话和生动情境引领,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自由想象发挥,老师与学生平等对话并融为一体,学生对于社会相关现象的关注和认识,得到了较为有效到位的提升。

ⅲ我们本地的一位老师基本上是囿于教材框框组织教学,引证实例,教学效果虽然可以,但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照应和本地相关资源有机结合运用方面,表现了延展度不到位的缺陷。这其实是暴露了研究意识和素质的不到位。两相比较,就显露了两位老师事业心的差异。

③个人以为,老师相当于渡工。渡工有借机打劫、谋生职业和同舟共济三种,你愿意做哪一种?如果确认与学生携手共进,则需要有终身学习研究意识。上个世纪的知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的之活人。

4.3、现代化教师意识的核心内容,应该是自觉追求高层次高品位的教师专业发展。

⑴新教育实验事业推进思路的调整。个人理解,进入“十一五”之后,新教育实验事业推进思路的调整,最大意义在于强调,教育科研主要依靠学校和老师出于自身需要的主动参与。⑵筹划教师专业成长。为适应新教育转型,新教育实验姜堰实验区在9月份筹划过关于教师专业成长的沙龙。以此为标志,开始实施姜堰实验区管理模式的新的基本构想。 

①引领本市有志于新教育实验的学校和老师,尽可能到位理解和实践教师专业发展的科学要求:满足教师专业探索与专家引领,理论学习和思考的需要,邀请一线教师队伍中有影响的成功教师(山东孙明霞-迎春花开和河南李作朝-校本教研站长)讲学。

②组织协调专业实践与同伴互助,借助三级教研网络采取有效举措,鼓励有关实验学校和广大老师主动参与网络平台等各类交流和展示,推动全市老师合力打造学习研究共同体。

③为各地各校广大老师提供引领和促进自觉进行专业提升与自我研修的平台,激发一线老师自觉优化研究意识与研究素质的发展内催力,这也是教师能够有效专业探索和专业实践的出发点和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