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赏油菜花:有效教学讲座三之三(课程改革中有效教学的设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09:05:06

有效教学讲座三之三(课程改革中有效教学的设计)

1、新课标下有效教学的问题设计

原作者:浙江临海市杜桥中学  金先明 何海滨

什么是有效教学?凡是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教学中问题的有效设计是实现有效教学目的的重要方法。教学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因此没有预设就没有教学,只有生成没有预设的课堂教学实质上是“放羊”,是放弃教学的责任。加个问号不等于提出一个问题,这样提出的问题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没有什么价值。例如走出屋外看到天空是蓝色的,因而提出“天空为什么是蓝的”,看到树是绿色的而提出“树为什么是绿的”,这样把看到的现象机械地添了一个问号,就作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价值的问题常常来自于问题背景中的有关质疑。以上述的“天空为什么是蓝的”为例,如果在学生中原有的认知是空气是无色的,那么应该得出天空是无色的结论,而事实是蓝色的。然后由此提出探讨议题。这样才是培养探索思维的表现,这样提出的问题才有意义。从新教材整合设计来看,在教学内容呈现上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观察、读图、思考、实验、讨论、阅读、制作、探究等。因此,新课标要求教师备课时问题设计更要周密考虑,增加有效性。

  1.1、实验观察中问题的设计。

  ⑴观察是科学发展的起源,实验观察是获得科学实验事实的根本方法,是学生认识反应原理及变化本质的出发点,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学会如何进行有效观察。很多学生动手做实验和观察实验主要是因为好奇、感兴趣,甚至是因为觉得好玩,没有对实验进行预设,对实验的目的和操作过程不甚了解,往往抓不住实验现象的本质特征。

⑵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如果把实验观察内容细化成问题来激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带着细化了的问题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对于掌握知识及培养观察品质和思维能力都十分有效。

⑶例如在声波的教学中,新教材在水面波的实验中设计了以下两个问题:水槽中盛有平静的水,水面上浮着一个软木塞。用铅笔有节奏地点击水面某处,水面会出现什么现象?软木塞怎样运动?这两个问题即使学生正确回答了,其实也并不清楚这两种现象间的内在的本质联系。

①可改而设计成下列问题:铅笔点击处的水是怎样运动的?软木塞是怎样运动的?铅笔点击处,水的运动是怎样传给软木塞的呢?让学生描述水面波的特点:铅笔点击处,水的上下振动会引起周围水的振动,向四周传播形成水面波。木塞周围水的振动会引起木塞的振动。接着演示声音传播的形式。

②这样有利于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得出:声源的振动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使周围空气产生疏密变化,向四周传播形成声波。这样就使这个水面波的实验真正为声波的教学服务,通过对问题重新设计向学生展示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使教学更加有效。

  1.2、实验探究中的问题设计。 

  ⑴学生不同于成人,他们一般不可能自觉地学习。他们更不是科学家,他们的探究活动可以是幼稚的,漫无目的的。他们开展探究活动,需要教师的精心引导,需要问题的激发和调动。有效的问题能创设出一个充满张力的情境,能激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和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所以探究需要一个有效的问题引导。 

⑵探究实验现象与产生实验现象的本质属性之间的因果关系,是探究教学的关键。教师要充分有效运用这一过程,否则会弱化实验的探索功能。

⑶比如,在探究电磁感应条件教学中,在实验基础上得出用“磁通量变化”来概括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可以说是一个很大的思维跨越。因此在现象与结论之间要设计一个有效的问题来构建一个支架,让学生通过支架,并运用已经具备的知识来内化新知识。在这里可这样设计: 

  ①问题1:是否线框和磁场有相对运动就有感应电流?引发学生进行讨论。

  架设支架1:教师演示让线圈在匀强磁场中运动,观察现象。让学生发现相对运动不是本质,进而会结合实验比较分析得出:穿过闭合回路的磁感强度B发生变化是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②问题2:磁感强度B不变条件下,会不会有感应电流产生?

  架设支架2:教师演示:软线圈放入匀强磁场中,改变线圈面积S,观察现象。让学生讨论分析自主得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本质是磁通量发生变化,实现认识上的飞跃。有效问题得到了探索性解决,由此调动了学生追求成功的潜在动机,启发了他们积极主动独立去钻研,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1.3、习题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⑴尽管摆在我们面前的物理习题浩如烟海,花样翻新,但其设计方法,大都采用变式,即依据提出的典型(或理想化)模型交替变更提供材料的形式,设计新的模型,以显示其物理本质。

⑵学生在练习中遇到新模型时感到陌生棘手,其思维障碍在于不善于把貌离神合的新模型与典型模型进行比较,去认识和把握新、旧模型物理本质上的共性,从而望题兴叹,无处下手。教师应根据问题的基本模式,改变其“包装”,进行问题有效设计,使之以各种不同的具体形式呈现。学生通过变式的练习,从各种具体问题中抽象出基本模式,可以从中体会到基本模式是如何将各种变式联系在一起的,从而加深对基本模式的理解。

⑶例如下题:基本问题如图1,小船长为L ,质量为M ,停在静水中,一个质量为m 的人立在船头。求当人从船头走到船尾时,船相对地面的位移。对本题,我们通过抽象,可得结论:两个物体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若系统中两个物体原先都处于静止状态,则两物体相对位移为L时,两者对地的位移分别为 

       

图1

 

图2 

  ①变式问题1:如图2,斜面长为l,倾角为 ,质量为M ,放在光滑水平面上。一个质量为m 的物块由静止开始从斜面的顶端沿斜面滑至底端。试求这个过程中斜面移动的距离S

  ②变式问题2:如图3,小车质量为M ,用长为l的轻绳与质量为m 的小球连接,球和小车都可视为质点。开始,小车静止在光滑水平轨道上。将小球拉开,使绳处于水平,然后放手。当小球落至低点时,小车在水平轨道上移动的距离S多大?

图3

  ③变式问题3:气球质量为M ,其下挂一条绳,一个质量为m的人抓住绳子的上端,开始,整个系统处于静止状态。若气球初始高度为h,人和气球均可视为质点。现让人沿绳向下滑,绳子至少多长才能安全落地?

  ④变式问题4:如图4所示,箱子质量为M ,长为L,放在光滑水平面上,箱内有一隔板将箱体分为左右相等的两部分,左边贮有质量为m压缩空气,右边为真空。由于隔板与箱壁间不紧密,致使从某时开始气体从左边泄漏至右边。至平衡时,箱子移动的距离S多大? 

图4 

  ⑷布鲁纳曾经说过:获得的知识越是抽象,抽象为一个定义,其适用面越广。但是,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自主获得这种抽象知识是有一定困难的,它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因此,教师应当注意经常地对问题进行有效变式设计,将所教知识进行归纳和概括,以帮助学生获得有普遍意义的抽象知识。让学生在分析和对比中,抽象出共性,洞察共同的物理本质,从而跨越思维障碍,促进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实现由知识到能力的质的飞跃。

  1.4、教学总结中的问题设计。 

⑴用问题训练单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自我调节与自我反馈。学习结果的自我总结也是一种学习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整合自己学到的东西,使之结构化。问题训练单是一种训练元认知的有效方法。教师可以从学科学习的实际出发编制一份问题的训练单,发给学生。学生在学习时,按着问题的训练单自我提问,自我回答,以达到对整个过程的自我监控。

⑵如“楞次定律”教学,教师出示如下所示的“学习结果自我总结问题训练单”:

  学习结果自我总结问题训练单。①本节课我学到了什么?②本节课我有什么体会? 

③我对本节课的自主学习和实验探究有何感受? ④本节课的问题解决主要采用了什么方式、方法?⑤本节课的学习对我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吗? 

⑶学生们对照问题训练单认真地反思,教师发现学生准备差不多时,要求学生向身边同学说说自己的想法,并通过讨论相互补充促进提高。问题是放飞思维与想象的钥匙,问题的出现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渴求,这种渴求就是一种学习的动力,一种创新的因素。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给学生一泓创新的源泉。

⑷新课标是对以往课标的继承和发展,它体现出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教师不再是传统教材的“克隆者”,而应是新教材的研究者和开发者。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观念,只有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才能在实践新课标的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2、新课程语境中有效教学的设计实施与改进

原作者:江苏省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  王一军  时间:2007年5月16日

2.1、新课程实践中的问题与反思。

⑴老师当前的问题。

①缺乏理性的思考

②喜欢听上课,不喜欢听讲座。听讲座,听评课,听的是他的思维方式。

③没有把理念和实践联系起来,嫁接起来。

⑵面对教学实践的反思。

①集体备课合理吗?(不是不要,要处理好集体与个人的关系,强调以教师主体为主。)

②好备课需要反复试教吗?(有的学校有好几种课,上课要为学生上,而不是表演给老师看。有的特级教师到全国各地上同一节课,就不是以学生为主体了,注重的是一种概念,即好课似乎就应该是这样的。)

③借班上课能上出好课吗?否定;评课:不能说是上得不好,应该说是“对话”,给你建议,如果是我来处理的话,我会怎么做。

④有固定的课堂教学模式吗?否定;不要从头到尾线形结构,是否有几个板块?是否有几个点?

⑤课堂上一定要板书吗?

⑥分数考得越高越好吗?

2.2、有效教学的基本理念。

⑴新课程理念也是有效教学的基本理念。

①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ⅰ谋求学生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ⅱ追求个体、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

②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ⅰ增强课程的生活化;ⅱ彰显课程的综合化。

③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ⅰ确立新型知识观;ⅱ倡导个性化知识生成方式;ⅲ构建发展性评价模式

④重建学校的教育文化。ⅰ谋求校本发展道路;ⅱ塑造开放的文化形象;ⅲ生成民主的文化内涵;ⅳ建立合作的文化机制。

⑵有效教学需要强化教师的课程意识。

①课程范式从制度课程向经验课程的转型彰显课程意识的重要性。

②课程意识是教师对课程意义的敏感性和自觉性。ⅰ价值取向:开放、民主、科学;ⅱ行为取向:计划、结构、适应。

③课程意识关注人的发展。ⅰ教学意识关注目标达成;ⅱ课程意识关注主体互动,教学意识关注学科任务的实施。

⑶课程意识观照下的教学主体觉醒。

①教学从“主体失落”走向自身觉醒。ⅰ教学觉醒意味着课程权力的下移;ⅱ教学觉醒意味着教学过程是一种对话。

②教师从“代理人”回归自主。ⅰ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ⅱ教师是反思和探究的主体;ⅲ教师掌握着自身的专业发展命运。

③学生从“边缘”进入中心。ⅰ需要教学正视学生的多元化;ⅱ需要教学回归学生的现实生活;ⅲ需要建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2.2、新课程实施中有效教学设计的特征。

⑴现代教学设计的特征。加涅认为现代教学设计的五个特征:①教学设计的目的在于帮助个体学习。②教学要有短期和长期的两种设计。③系统设计的教学能极大地影响个人的发展。④教学设计应该以系统的方式进行。⑤教学设计必须基于有关人类学习的研究。

⑵新课程实施中教学设计应有的特征。①着眼于为学生的和谐发展服务。②强调教材的适应性和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③教学目标弹性设置,关注学生自主学习的生成空间,更加重视具体的学习活动设计,重视民主、开放的课堂结构。④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平等的师生关系。⑤现代信息技术与具体课程的有机整合,多元评价与主观认同。

⑶关于新课程理念的有效教学设计模式。狄克和凯里的系统教学设计模型:

             分析教学目标任务

 

                                          编制行为目标

需要评估                                  开发评估工具

确定目标                                  开发教学策略          修改教学计划

                                          开发和选择教材

              分析学生和环境              设计形成性评估

                                          设计终结性评估

 

 

分析学生需要

       

                分析课程资源              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情境                                  预设生成空间

评估            分析教学现场              开发选择课程资源      修改教学计划

                                          设计教学行为

                分析教学经验              选择学习方式

                                          设计学习活动

                                          设计评估策略

2.3、有效教学课堂的重建。

⑴课堂重建的主要内容。

①课堂重建的目标在于经营一个鼓舞人心的课堂。尊严、活力、自我管理、集体感、意识。

②课堂重建需要新型的教学行为。讨论教学、反思教学、创意教学、探究教学、协同教学、非指导教学等

③课堂重建需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自主建构学习、小组合作学习、问题探究学习

⑵讨论教学。

①组织学生制定讨论的原则。

②谈话角色分类。问题导入者、沉思的分析家、搜集者、鼓动者、侦探、裁判、报告人……。

③维持讨论行为。提问、倾听、回应、提出讨论建议。

④报告方式。纸上谈兵、旋转舞台、滚雪球。

2.4、有效教学的反思与改进。

⑴教师教学反思的作用。①专业发展;②更强的教学调控能力;③增强班级生命力;④进行分析的能力;⑤促进学习。

⑵课堂教学反思与改进的基本策略。①立足于问题解决;②对课堂教学进行要素分析;③生成教师的兴奋域;④理解和把握教学的自由度;⑤强化教师的教育感;⑥注重课堂教学的案例研究;⑦在师生互动与同伙互助中形成比较视野;⑧重视学术引领

2.5、当前课堂教学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⑴从经验出发还是从问题出发。⑵任何用教材。⑶怎样整合三维目标。⑷如何强化动态生成意识。⑸学生能参与设计吗。⑹如何在回归生活中保持学科性。⑺在保持学生主体的前提下教师如何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