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到喉咙 知乎:小学德育管理创新的策略研究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8:05:34

小学德育管理创新的策略研究

                    浙江省慈吉教育集团慈吉小学  罗立峰  严科 315300

内容摘要:当前,人们的社会角色和利益关系开始由单一向多元转化,学校德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从小学德育管理创新的角度,分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其具体的实施策略为:德育目标管理强调低调、高效;德育内容管理突出细化、长效;德育活动管理要求精致、实效。通篇文章以实践经验总结为主,详细介绍了学校正在实施的《德育手册》读本、成长记录册、4S行动卡、星星奖评比以及周周乐、月月秀、四季青等活动开展情况。

关键词:德育管理   低调 高效  细化 长效  精致 实效

在我们的传统观念里,媒体宣扬下的教育是洁白的象牙塔,然而时下媒体炒作的热点却集聚在了“校园案件”等反映青少年思想道德滑坡的内容上。难道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今天,我们把德育摆在了次要地位?其实不然,细心的人都会发现,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几乎每隔几年,中央就有一个关于强化德育工作的文件或讲话,例如今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然而让我们真正为之忧虑的是:在追求功利化的今天,学校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往往是居高临下,单纯从“任务”、“要求”角度出发,不注重效益、质量问题,凡是上级布置的任务,不论最终效益如何、质量好坏,只要“完成”就万事大吉。   

的确,当前人们的社会角色和利益关系开始由单一向多元转化,价值观念、思维形式、目标追求等也出现了盘根错节的冲突和多元化的趋势,学校德育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挑战一方面来自外界因素,然而更多的是表现在教育内部,传统德育内容、方法中有较大一部分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一直在苦苦思索,旨在探索出一条整合目标、创新内容、强化管理的德育工作新模式。

一、低调、高效,创新德育目标管理。

    马克思说过:道德的本质是人类精神的自律。学生在学校,不外乎三件事:学做人,学做事,学做学问。由此,我校在办学伊始,就提出了以“做人讲礼仪、做事讲责任、做学问讲创新”作为学校德育的长线目标,努力创设以“三做”为载体的“礼仪——责任”德育特色。但这仅仅是大的方向和目标,我们坚持用目标指导行为,却坚决反对用泛化的目标代替行为。于是在我们的实施过程中,反复强调了“低调、高效”的管理准则,由此出台了一系列的细则、手册,并作为实施过程中的具体量化标准。

1、《德育手册》读本。作为学校“礼仪——责任”德育目标的一个细化组成部分,学校自创自编了一本《德育手册》。其内容包括三部分:《小学生日常行为细则》、《小学生日常礼仪细则》、《小学生日常岗位职责》。每一部分均由若干首浅显易懂的自创儿歌组成,并注上拼音,读起来琅琅上口,非常适合中、低段学生读记。如《行为细则》中的爱护公物歌:“课桌椅,我爱你,不涂刻,不弄脏。教室门,玻璃窗,轻推开,轻关上。花草树,需安静,不采摘,不乱晃。”《礼仪细则》有乘车接送礼仪、进校礼仪、课间休息礼仪等。《岗位职责》细致地罗列了56个工作小岗位,大到大队长,小到粉笔槽管理员,基本做到人人有岗位,个个有事做。《德育手册》通过德育目标的具休化,指导学生成为一个有礼仪、讲责任的人,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校的主人,参与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中去,发挥主体作用,在平凡的岗位上锻炼自己,走向成熟,获得成功。

2、德育低调化。时常都能听见学生高喊“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殊不知,学生喊得起劲,却没有发自内心的爱的回应。这不能怪学生,怎样才是爱祖国,爱人民?口号太响,调子太高,步子不实,这样的教育是空的,虚的。我们始终认为,道德教育应从一点一滴做起,从细微之处做起,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每时每刻。学校正大门体艺馆墙面上“发展自己、关怀他人”八个蓝色大字是一种教育,运动场墙壁上红色大字“我锻炼,我坚强;我运动,我成长;闻鸡起舞,健美全靠锻炼;龙腾虎跃,生命在于运动。”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水龙头旁的“龙头随手关,文明之花开”,楼梯上贴着的靠右走的小脚丫还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

我们提出了“四爱”,爱自己,爱家人,爱班级,爱学校。只有会爱自己,才会爱家人;只有懂得爱班级、爱学校,长大才懂得爱社会,爱祖国。在“三八”妇女节,倡导为妈妈过节日的“四个一”活动:送上一顿早餐(为妈妈送上一份她最喜欢的早餐);提供一次服务(回家后为妈妈捶背、端上一杯热茶、为妈妈洗一次脚);献上一个故事(在妈妈睡觉前,为妈妈讲一个故事,伴妈妈入眠);赢取一个微笑(力争在学校通过努力,取得一个成绩,赢得妈妈一个微笑)。这样的爱,虽谈不上高尚,但却真正,朴实。在学雷锋活动中,我们提出了“三个一”:捡起地上一片纸,做一个爱清洁的环保小卫士;珍惜每一分钟,做一个爱学习的小标兵;见到师长、父母问声好,做一个懂礼貌的好孩子。让学生知道,向雷锋叔叔学习,就是先做好每一件小事,从身边最平凡的小事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二、细化、长效,创新德育内容管理

    有人说:德育是喊出来的。当然这话是错误的,但它却窥视到了现行德育模式的弊端:泛化、短暂,尽管经常出现德育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可最终却像“一阵风”,趋之又散,究其原因主要是德育目标的泛化导致德育出现难实施、实施难的格局。让德育从天上落到地上,必须有细化的实施策略,才会有长期的效果。细化、长效的德育内容是我们在实践中首先考虑的。

    (1)成长记录册。学生成长记录是新一轮课改所倡导的一种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是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通过直观、生动地记录自己在某一领域、某一阶段的成长过程,让学生看到自己成长的足迹,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增加自信,从而促进其全面、可持续地发展。学校给每位学生发放了一本《成长记录册》。《成长记录册》主要有“成长大事记”、“我的成长记录”、“老师的话”、“家长的话”、“同学看法”等五部分组成,随时记录,定时评价。每月评价一次,并在期末举行一次“回头看一看”的《成长记录册》展示活动。做到了学生有成长记录册,班级有成长展示台,学校有成长陈列室。成长评价主要以学生自我参与、自我体验为主,以体现自我成长的纵向比较为主,活动从根本上解决了评价班主任“一言堂”的弊端,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欢迎。

(2)4S行动卡。与《成长记录册》相比较而言,4S记录卡则显得更加翔实、细化。“4S”是四个“十”的简称,具体展开是:十个朋友(交十个知心朋友,建立互学、互助友谊关系);十种习惯(养成十种好习惯,包括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日常行为习惯);十件好事(做十件对己、对人、对集体有益的十件好事);十项成功(争取获得十项有价值、有意义的成功)。在活动实施过程中,学校给每位学生发四张不同颜色的4S卡,分别为交友卡、习惯卡、好事卡、成功卡,用作每一次明确行动的记录,做到活动前有目标,活动中有记载,活动后有评价。学校期末评选“4S”行动积极分子。“4S”行动从内容上看只与交友、习惯、做好事、获取成功有关,实际上涵盖了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个角落,并以此为载体,促使学生的健康成长。

(3)星星奖评比。星星奖评比活动是以学生为参与主体,以“星星奖”评比活动为基本途径,以争星为激励手段,以学生素质的提高、能力的培养、个性的发展为目标的一项德育制度化活动。由“星级班级”和“星级学生”考评、表彰办法两大部分组成,共设25颗小星、5颗大星以及希望之星,5颗大星指勤学星、文明星、健美星、自理星、创新星,星星奖评比内容基本上概括了学生应具备的德育素质,通过过程评比和终端评比,使学生在争星的同时,既提高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又充分发挥个性特长,从而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育人目标体系。

三、精致、实效,创新德育活动管理

    据《上海教育》载文介绍,对于现行的德育模式,在班主任中作了一次调查,结果反映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大部分人对德育有“潜意识排斥”。为什么说是“潜意识排斥”?因为,对德育的排斥并非主体的本来愿望,或者说,从意识上讲主体承认德育的重要性,但是,由于种种制约,抓德育好似“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由此产生了排斥心理,从而使问题解决式、敷衍了事式、简单粗暴式的德育方法大量存在。这种制约主要没有把德育落脚在一个个经过精心设计的、追求教育实效的活动中来。没有让我们的德育呈现出一种儿童文化,使它富有童心、童趣,是儿童所喜欢、所需要的。而大力发展学生社团组织,不但会丰富校园生活,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而且它的作用越来越侧重于“教学、育人”方面,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基地。我校经过了长时间的思考和酝酿,出台了系列化的以展示校园文化为载体的德育活动。

    1、“周周乐”----每周一次的红领巾才艺展示活动

      

(海报—民乐:云南印象)

“周周乐”红领巾才艺展示活动是为各兴趣小组、社团组织每周展示才艺而搭建的平台。主要以展示兴趣小学的活动成果为主。期初由指导老师自主申报项目、经过德育处综合编排,确定每周展示项目,同时张贴海报,邀请有兴趣的同学进行观看。这种喜闻乐见的展示形式促进了学生对兴趣活动的参与积极性,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据统计,学校现有校级兴趣小组及社团组织近40个, “周周乐”活动内容充实丰富,形式灵活多样。它既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才艺的舞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为学校形成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发挥着良好的育人作用。学生学习有目标,活动有阵地,自主教育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个性情操在这里得到尽情陶冶。

(图为校民乐队在演奏《渔歌》)

2、“月月秀”—每月一次的红领巾OM竞赛

(OM竞赛—立地不到)

头脑奥林匹克竞赛,简称OM,源于美国,是一项旨在激发少年儿童的创新思维,培养少年儿童动手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的科技活动。学校每月都要举行一次OM活动,如鸡蛋丢气球、纸环拔河、承重、百步穿杨等。“立地不倒”是第九次活动。该活动要求对一个普通的火柴盒进行包装,可以选用任意材料,使火柴盒从一定高度落下,直立地面而不倒(落地面直接接触地面)。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用各种方法对火柴盒进行了包装。改造过的火柴盒造型多样,有的形似降落伞、有的活像刺猬、有的酷似飞碟。据统计,全校每个学生都参加了这次“立地不倒”活动,约有60%的学生获得了成功,有21个班级获得了优秀组织奖。在短短的四年时间里,我校举办了这样的活动将近30次。发展至今,OM竞赛吸引了很大一部分家长的积极参与,可以说,它是贯穿了学校、家庭与社会相结合的三位立体教育。

(OM—百步穿杨)

3、“四季青”----每季一次的红领巾校园四节活动

    校园四节包括:慈吉之魂读书节、慈吉之星艺术节、慈吉之光科技节、慈吉之秀英语节,分别在每年的3月、6月、10月、12月举行。每个节都围绕着一个主题开展活动,活动的时间跨度短则一星期、长则一个月。学校力求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努力做到“以活动促发展、以活动扬特色”。如第三届慈吉之秀英语节,学校组织了英语嘉年华活动,以英语一条路,英语一条街,英语一台戏等形式,展示学生的校园英语、生活英语、日常英语等学习成果,红鹦鹉等19个英语兴趣组纷纷亮相。节目内容充实,表演形式多样,有英语表演唱、英语诗歌朗诵、英语课本剧、英语小游戏等等。整个表演活动精彩纷呈,高潮迭起。看完演出,全体同学还参加了英语游园活动。学生在整个活动中情绪高涨,参与积极性高,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

         

(科技节中学生在展示自己用环保材料做的服装)(艺术节中学生在表演舞蹈《慈吉,我们成长的乐园》)

            

(读书节中学生在表演名著片断《景阳冈》)   (英语节中学生在表演英语课本剧《小蜜蜂》)

当然,我们面临的德育工作对象是在不断变化之中的,德育现象也是“千变万化”的,我们需研究的德育课题也是“日新月异”的,德育的管理也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它往往体现了一个学校的文化精髓,望上文的叙述能够抛砖引玉,引发大家对新环境下德育工作策略的探究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