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茶对肝脏有好处吗:忻府区旅游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02:39:55

忻府区旅游志

(2011-04-14 07:48:37)

                                         忻府区旅游概述

    忻府区位于忻州市区,介于北纬38°13′—38°41′,东经112°17′—112°58′之间,南邻阳曲县、北接原平市、东为定襄县、西为静乐县、西北与宁武县相接。南距太原78公里,全区东西最宽65公里,南北最长50公里,全区总面积1954平方公里,总人口53万,辖3个办事处,11个乡,6个镇。东汉建安29年置九原县,北魏永兴二年另置秀容县。隋开皇十八年另置忻州。唐宋金元仍为秀容县。明洪武初废秀容入忻州。民国初改县。1983年改为忻州市。2001年改为忻府区。境内自然资源丰富,风光独特。牧马、云中二河横贯东西,系舟、云中、陀罗、金山耸立,忻口、赤塘、石岭诸关雄峙,素称“晋北锁钥”。旅游资源丰富,运行开放的景区六处,共含景点45处。旅游开发正展现出蓬勃的前景,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主要景点介绍

                                    (一)禹王洞风景区

       位于忻州市境内的系舟山脉。公园距省城太原65公里,北离忻州14公里。总面积为11万亩,森林区面积2.3万亩,海拔最高高度为1800米。山体主要由石灰岩构成,山势巍峨雄壮,岩石嶙峋怪异,并有许多喀斯特溶洞,尤以禹王洞规模最大,景观奇绝,人称华北第一洞。
    禹王洞位于系舟山腰,相传大禹曾在此治水,故而得名。禹王洞究竟有多深,至今还是个谜,堪称华北第一溶洞。忻州明万历志记载,此洞通河北平山。现已探明的洞深7000余米,对外开放的有议洪厅、治洪厅、泄洪厅、金龟洞、神仙洞、水晶洞、无底洞、九曲循环洞、观音洞、飞马洞、石花洞、一线天等三厅十洞,长约2000余米。洞内洞连洞、路通路,九曲回环,色彩斑斓,怪石奇洞,气象万千。石笋、石花、石佛等数不胜数。“群狮迎客”、“山村晨晓”、“金龟出洞”等众多自然景观,实属罕见。水晶宫奇丽无比;站在会仙桥上,您可看到“瑶池仙境,世外桃源”;高1.8米的镇海宝塔,花团锦簇,景象奇丽。禹王洞外,山势宏伟,层峦叠障,森林茂密,鸟语花香,风景秀丽,是集登山、探险、旅游为一体的理想胜地。
    禹王洞游览配套设施——客运索道,是山西省第一条客运旅游索道,架设于禹王洞和停车场北端的南山之间,水平距离520米,高差173米,为中外游客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森林公园内动植物资源丰富,花草树木达248种。春季桃杏丁香争奇斗艳;夏日蔷薇、百合绽红吐绿;秋天野菊竞秀,霜叶漫山;冬至青松傲雪,佳果不落。一年四季,丛林之中,常有机敏的黄羊,灵巧的松鼠,贪吃的野猪,蹦跳的野兔,惊飞的雉鸡,鸣唱的黄鹂……构成一幅幅山野美景。
    森林公园主要景区都位于系舟山系,相传大禹治水,在此系舟疏水,留下艰辛业绩,因而久负盛名。根据总体规划,分为四大景区,110个景点。
    禹王洞景区。以禹王洞为中心,场面宏伟,景观奇妙。沿禹王洞而下,悬崖上挂有“干枝梅”,雪后绽放傲对寒冬,有北国赏梅之异趣。山麓有福田寺遗址,有“东岩夜月”奇观。沿途还有貂蝉故里、元好问陵等景点,集登山、探险、避暑于一体。

                                   (1)系舟山自然风光 

    系舟山位于忻府区城东南20公里处,南与阳曲县交界,西南从池塘关起,向东北延伸至定襄县内,在忻府区境内有32公里,是汾河与滹沱河的分水岭。主峰柳林尖位于阳曲、定襄和忻府区三县区的交界处,海拔2101。9米。

  系舟山系包括69个山梁。据《读史方舆纪要》载,传说大禹治水时曾在此系舟,故名系舟山。山上有崖若环轴,名系舟嵬,其形如环,多悬于崖顶。一说帝尧履涉洪水时,系舟于此而得名。光绪《山西通志》引《灵山记》说,山上有尧系舟的铜环铁轴。主要山峰除柳林尖外,还有小五台山和阴山。小五台山,即现在禹王洞的开发之地,海拔1839米,据《三和店合社重修小五台碑序》记载,系舟山山形从东北蜿蜒而来,在五台的白云洞中有文殊菩萨塑像,故认为是五台山的支脉,所以又称小五台,为古代祈雨祭祀之圣地。 后代把此峰又叫做“ 读书山”,是因金元之际大诗人元好问和父元德明曾在此读书。阴山,位于忻府区东南豆罗镇牧庄村之西,海拔979.9米,牧马河傍山流过。系舟山一年四季风光独特,山上有华北第一名洞禹王洞,东山山脚有名寺福田寺,是游客观光旅游、乘凉避暑、拜佛求圣的理想去处。  

                                   (2)福田寺

    福田寺位于 忻府区南部系舟山东岩脚下的一个丘阜上,占地面积四百余亩。相传又叫八村寺,是由山下西张村、东张村、韩岩村、木芝村、水峪村、鸦儿坑村、岩峰村和韩沟村,在隋唐之际建成的。此寺庙在唐、宋、清历代都修葺过。在民国年间一直至抗战前,整个寺院的建筑是由上下两院组成。从南一进山门是下院,从下院经吊桥拾阶而上,便是上院。上下院共有房屋九十九间,是当时北方罕见的园林。文革后这里的建筑仅存西面的窑洞一眼。

    福田寺不仅以其宏伟的建筑而受人瞩目,更重要的是,此处曾是金元之际大诗人元好问少年时读书的地方。由元好问读书引发的“东岩夜月”传说成为忻州的“古八景之一”。就是直到今日,也在忻州大地传诵。

   福田寺地形很有特点,寺院紧靠系舟山东岩而设,人站在现西面的三眼窑洞观看,发现其它周围山梁的顶部与三眼窑顶基本平齐。在一九九一正月有两名外来出家人,法号叫妙祖和寂成开始在此处修行。从此寺院一改荒凉又开始变的热闹起来。多年来寺院的基础设施得到修建,在下院修建了正房、南房和东房,共十余间。在上院修建了大雄宝殿、地藏王菩萨殿、净修院和钟楼。均是寺院靠拜佛求圣的人们的捐资所建。

                                     (3)元好问墓 和野史亭

    位于忻州市城南五公里韩岩村西北。大门坐西向东。从大门向西经过石墩路行十六米然后向北折三米便是野史亭。门楣上有清代名人徐继畲先生亲笔题写的“野史亭”三个大字,元好问曾在这里修史。进门洞经过宽二米、长二十米的鹅卵石小道可见野史亭,亭座高二米,为六角形,亭座顶端至亭顶高约十米。亭顶也是六角攒尖顶形,构筑精巧。亭前半部分(即向南部分)只有四根红柱支撑亭顶,亭下敞开,没有建筑;后半部分有围墙,正面围墙之上有高零点七米的元遗山先生石刻画像,像之顶部写有“元遗山先生像”五字,左右围墙有记载修亭的文字。从野史亭背后绕下,再行十米可至元好问展览室,又名“青来轩”。室内有可连通的房三间,推门步入展览室,可见中间地下立有一块高二米、宽一米的硬木板,木板上贴有一张高约一米、宽零点六米的元遗山先生像,彩像两边写有黄底黑字的诗句,左边是:秀容望族久推元,共仰遗山大匠门;右边是:一代诗才追李杜,千篇诗稿纪金源。四周墙上刻有元遗山先生的诗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宣传彩画。整个野史亭南北长六十七米,东西宽三十三米,四面有墙,处在元好问墓和野史亭的东北方向。从野史亭走出,经石墩路向西行约十米,可见路的南面立有石碑两块,一块高一米、宽零点七米元,上面写有“德育基地”四字,是由忻州市(现忻府区)人民政府在一九九五年十月六日所立;一块高一点五米、宽一米,上写“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元好问墓”字样,是一九六五年五月二十四日由忻县人民政府所立。从此沿二米宽的鹅卵石小道西行六十米,再向北折三十米,可见一对红色大门,门高五米,宽三米,砖砌的门楣之上书以“元墓”两个大字,系清朝乾隆年间忻州知州汪本直所书。从这红色的大门步入就是元好问墓。走进门经二米宽、二十米长的小道可至一凉亭,凉亭坐北向南,南北长十米,东西宽七米,。穿过凉亭,向北行约五米,则到元好问墓前。墓高二米,直径五米,由砖石砌成。墓顶长有一颗虬枝盘曲的苍老的榆树,墓前一米处立有高一点五米、宽零点七米的石碑,上写:诗人元遗山墓元墓。碑前立有石炉石案,备人供奉。墓之西北方向与石炉相对处有一小墓,是元遗山之子元抚之墓。墓后翠柏森立。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忻州市韩岩村人,生于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七岁能诗,20岁写下《箕山》、《琴台》等诗,名震京师。31岁中进土,官至行尚书省左右司员外郎。金朝灭亡后,不再做官,专事著述。他的诗歌创作颇丰,被认为是“少陵(杜甫)之后无此作”。史学方面,他作为金朝元老,编成了野史《壬辰杂编》、《中州集》等,成为后来编纂金史的重要史料。元氏家族庞大的墓群距今七百多年,经过历代修葺,保存完好,现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貂蝉故里 

    貂蝉,我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出生在忻府区木耳村。由于在历史上没有具体明确的史志记载,导致其籍贯和身世,多有争论,成为我国文史界一桩悬案。

    综合多种资料分析论证,忻府区文联副主席张斯直在2010年11月28日在山西日报发表《《故里觅踪看貂蝉》》一文,论证了貂蝉就是出生在忻府区木耳村。此文影响甚大,已在全国二百多个网站转载。忻府区在2010年三月向中国民协呈报了《《关于申请命名忻府区为“中国貂蝉文化之乡”及中国貂蝉文化研究中心(基地)的报告》》,设立了中国貂蝉文化研究基地组织机构。

     貂蝉故里在忻州市东南三公里处木芝村,位于从太原或忻州去禹王洞的途中。木芝村原因盛产木耳,故名木耳村,后因村中槐树下发现一株千年灵芝,遂改名叫木芝材。村中原有过街牌楼、前殿、后殿、王允街、貂蝉戏台和貂蝉墓等旧址。1993年经过忻府区有关单位协助,由木芝村委筹建了一个占地达七千平方米的貂蝉陵园。陵园大门坐西向东,门檐上悬黑底黄字的“貂蝉陵园”横匾,两侧有“闭月羞花堪为中国骄傲;忍辱步险实令须眉仰止”的金文楹联。门顶上有淡青色的二龙,两头相向,张着大嘴。一进门,向西望去,可见在错落有致的假山前,有“貂蝉戏水塑”像一尊。向南望去,则是一排房,共十八间。最东面的一间房的门楣之上,挂着一匾,上写“貂蝉彩塑馆”,馆内有很多幅彩塑,配有电声光设备,着重展示貂蝉生平。向北望去,是一道从东向西的高约四点二米的红墙,墙上从东到西开有三个进口。墙上有细条小石块镶嵌的图像,图像共八个,以中间进口为中心,在东西墙上对称排列。图像分别是:熊憩竹林、鸳鸯戏水、龙凤朝阳和寿星游园。从中间入口登两层水泥台阶向北望去,则是貂蝉陵园风景。最先跃入眼帘的是在距入口三十米处的正北有一座高约三米、长宽各一点八米的黑色平台,平台之上,有一尊白色的高约二米的貂蝉塑像。绕到塑像背后,,可见平台之上雕刻着貂蝉墓铭。墓铭由忻府区著名剧作家攀山撰写、书法家赵根喜书写、雕刻家帅根贵凿刻。在貂蝉塑像背后二米处,有一高三米、宽零点八米的石碑,碑上横写四字“貂蝉之墓”,下面又竖写四字“万代流芳”。石碑后面是高约三米、直径约十米的貂蝉墓。貂蝉墓偏东南和西南方向,各有菱形花坛两个、扇形花坛一个,并有石桌石凳。从貂蝉塑像东南和西南方向,沿一点五米的鹅卵石小道,行约三十米,可至墙上东入口和西入口,快至东入口处,在道德左边,可见一个高约六米的八角小亭,号为拜月亭;快至西入口处,在道之右边,可见一个高约六米的八角小亭,是为凤仪亭。两个亭内上部四周边缘绘有彩图,大都根据《《三国演义》》故事情节所画。两亭下边均有石桌石凳,是炎夏乘凉避暑、弈棋玩牌之好去处。

                                    (5)红福寺

    位于忻府区西张乡东张村中,坐北向南。始建于明代,清代重修。内设观音殿。面宽三间。进深四椽,悬山顶,隔扇门窗。

  

                                    (二)桃桃山景区
    桃桃山,位于忻州市忻府区庄磨镇西南6公里处,距省城太原60公里,距忻州城30公里,属五峰山系,主峰1519米。因形状如桃,故又称桃桃山。因山势俊秀,森林茂密,气候凉爽,花草飘香,又称翠崖峰。1995年被国家林业部批准为国家级森林景区。主要景点有:大雄宝殿(现建,原断梁殿遗址)、五爷庙(由五台山五爷庙长青法师协建)、千年巨松(胸围约3米、高30米)、铁梁桥(唐代建筑,桥栏雕刻精美)、商代石碾、清代蛟龙柱等,另有山间溶洞、山顶草甸,山下连寺沟村商代古墓群(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南香泉寺(旧忻州八景之一)、大保沟天主堂(清代古建、教界地位崇高)、南殿泰山庙等。 此外还有茂密的松林1500余亩,以及酸刺梅,峡谷原始植物一千余种。

    最著名景点青松伞盖寺立于桃桃山山峦之端,华美景致,昔为忻州古八景之一 。山腰有一郁郁葱葱的巨松高逾十丈,遮天盖地,枝繁叶茂,形如伞盖。民间传说,日本鬼子来此见到如此巨松,惊叹之余便欲伐而盗之。谁知钢锯刚刚挨着树身,便有鲜血喷淌。侵略者见状,拔腿便逃。村民睹之,惊呼神树。它笔直挺拔、两人难以合抱的伟岸壮硕的身躯,让每个来此的游人无不起敬,被尊为“华北第一松”。距巨松不远处有铁梁桥。始建于唐,距今已一千余年,用规整方石堆砌而成,横穿四根碗口粗的铁棍作梁,蔚为壮观,故名铁梁桥。桥上有石栏、石柱,柱上有石狮。四尊石狮,威严雄壮,神态各异。石栏雕有人物故事,工艺精美,形象生动。过铁梁桥,再缓缓爬山几步,便是一座寺庙。因紧傍伞盖青松,故而得名青松伞盖寺。据记载,伞盖寺于后唐初建,设正殿九间,坐西向东,附山而建。宣德九年二月,云游道人师青云(号月窟居士)、王普 、徒行广(号慈舟)共发诚心,营工修葺殿宇,改坐西向东为坐北向南。不料修造半途,师青云和王普 相继去世,只遗徒行广。行广秉承师志,四方力募,盖起歇山转角正殿和前殿、东殿、西殿各三间。正殿名曰大雄宝殿,内塑释迦金像,壁画五方诸佛;前殿内塑各大天王;东殿正塑观音,旁列文殊、维摩面谈不二,十六高僧各执所行;西殿正塑地藏,旁塑十王。全寺金殿华彩,名道峥嵘,焕然一新。正殿又名断梁殿,传为木匠鼻祖鲁班所制。他将此殿正中大梁有意截短三寸,故一端置不到侧墙,只好向下倾斜,而大殿却经年永固。此外,寺内还刻有花栏石桥和龙柱狮桩。寺后临古洞溪泉,风吟水唱;左傍万株青松如伞盖,右携花坡翠柏似浮屠。盛夏,松涛阵阵,凉风习习,柳绿堤边,鸟啼林间,四山花簇繁似锦,云烟霞雾锁如银,真乃一方宜人天地。明代文人党承志有诗云:“寺傍山阿殿阁重,童童如盖荫青松。橙登彼岸歌金涧,泉涌灵岩漱石淙。林动微飚清赖远,龙归幽洞翠烟浓。依稀一假匡庐景,只欠香炉瀑布峰。” 

    全镇群山环抱,河谷相间,盆地平坦,牧马河、葫芦河流淌于山林之间,山清水秀,风景优美,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自然景观、名胜古迹星罗棋布。主要有桃桃山、无底洞、香泉寺、天王寺、泰山寺、圣母堂、马世界、赤塘关、阴山吃石、平社战役纪念地等。全镇群山环抱,河谷相间,盆地平坦,牧马河、葫芦河流淌于山林之间,山清水秀,风景优美,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自然景观、名胜古迹星罗棋布。主要有桃桃山、无底洞、香泉寺、天王寺、泰山寺、圣母堂、马世界、赤塘关、阴山吃石、平社战役纪念地等。闻名远近的忻州古八景,庄磨镇便坐拥其三。                   

                                       主要景点介绍
                                         ( 1)桃桃山
    桃桃山位于庄磨镇西南6公里处,因其形状如桃而得名。平均海拔l 465米,主峰l 519米。桃桃山山势俊秀,气候凉爽,近万亩茂密的松林,千余种峡谷原始植物,将桃桃山装点成一幅浓墨重彩的山水画,令人无不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山上原始植被保存之完好,为三晋所罕见。

                                          (2)香泉亭
    香泉亭呈建筑,其亭上呈二层六角卷棚挑檐式古建筑,其亭上下的中心正对香泉,基石为古代行凿条石割缝而砌,泉池呈正六边形,池深80厘米,水深50厘米,底层为砖石六边形,顶层为木结构,柱檀衔接,交口严密,椽呈放射形向六边均衡排布,飞檐走兽,挑角凌空,宝顶耸立,彩绘别致。严冬水暖如春,蒸气腾发,概不结冰,亭外泉水淌处,绿藻茵茵,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即使烈日炎炎,别处如烤如灼,游香泉亭,顿生凉意。
                                         (3) 夫妻树
    出香泉亭沿林间小径向东南行50米,一对巨松擎天而立,上前搂抱,两人手臂不接,仰首而望,笔直挺拔,绝无枝叉,树皮斑纹清晰,树高足有20余米,树根孪生,树冠相互遮掩,细瞧一株气势磅礴,松果稀疏充满阳刚气质,一株气势温顺,松果繁密极具温柔之美,被人称为“夫妻树”。
                                         (4)红叶香泉寺
    红叶香泉寺有一香泉终年不息,汩汩而涌,其水清澈透亮,其味香甜甘醇,其质含有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故名香泉。在其周围长有稀有的奇珍异树红叶松,在唐代以前的贤圣便看好这块风水宝地,便募资建寺修庙而冠名红叶香泉寺。
                                         (5 百亩草甸
   在香泉寺峰顶有一处特别的景致,此处三面群峰环绕,呈簸箕状向南敞开,背风向阳,神奇的是在这群峰之颠,居然积淀出一块面积近百亩的小平原。这块宝地中还生长着丰盛的牧草,在岁月的年轮中,周围山坡之水汇聚在这块腹地之中,无论降水量多大,也没有流幽这块宝地。
                                         (6)五爷庙
    五爷庙,原名南殿龙王庙,于伞盖寺建寺后不久兴建。相传,伞盖寺当时管辖范围东至阴山,西至西岭寺,南至香泉寺,北至轰雷涧。当地百姓为求风调雨顺,遂于伞盖寺南建龙王庙,供奉龙王五子赤、黄、青、白、黑及其龙母,因龙王第五子黑龙是文殊菩萨的化身,故变黑色以金色,尊列前中央,俗称五爷庙。庙成,年年天随人愿,岁岁五谷丰登,五爷庙更是香火不断。
                                         (7)铁梁桥
    铁梁桥最早建于唐代,它是用规整方砖砌筑而成的石拱桥,它的发旋形式与隋唐时期赵州安济桥旋底形式完全一样,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明嘉靖四十二年补修,为使桥梁稳固,两端各横穿铁梁一根,故称铁梁桥。石桥有石栏、石柱,石栏上图案雕刻精美,浮雕马的形状与唐昭陵六骏图相似,特别是马的尾巴都挽成一结。桥下美人鱼栩栩如生,为典型唐代石雕。
                                         (8)商代石碾
    此石碾位于五爷庙前开阔地带,据考古学家推算为商代制造,距今已有3 100多年,是忻州市迄今发现最早的一个石碾。石碾直径约2米,碾槽宽33厘米,内槽宽约15厘米,深25厘米,碾滚直径80厘米左右,整个石碾成圆状形,是古代石器艺术之瑰宝。


                                    ( 三)陀罗山风景区

    陀罗山是晋西北云中山脉系的一座名山,距忻州城西20公里处的合索乡黄龙王沟村附近。最高处海拔1542米。地下水位150米左右,水质HP值在7—7.8之间。年均气温10.6度,无霜期160-180之间全年日照时间23000小时,年降雨量在400-600之间。此山历史悠久,山形俊秀,是集旅游、探险、度假避暑于一体的风景区。据有时记载,宋元时代名人居士常来此地避暑消灾。宋代宣和二年,陀罗山已开始个别景点建设。明清之际陀罗山已初具规模,名闻三晋。明末清初傅山曾为陀罗山专门做诗,题为《《间或上陀罗山二首》》,以“南峰落落不多松,涛冷新秋带石涌”专赞陀罗山之壮美。清初康熙帝曾来,亲笔题词“皇室进香陀罗可永葆社稷,庶民登陀罗可免灾赎罪。”近代游人通过饮用陀罗山水证实,可消灾祛病,安神益寿。主要景点有人工建设的“文殊正殿”、“老爷庙”、“奶奶庙”、“梳妆楼”、“避署阁”、“神水阁”、“降香台”、“东西厢会馆”、“山门”、“戏台”、“庙门牌坊”等,此外还有天然存在的“清凉石”、“舍身崖”、“孤松独石”、“望夫石”、“鬼门关”、“滴水崖”、“蛤蟆石”和“飞来顶”等各种精致。

                                       (1)金洞寺

    金洞寺亦名龙门寺,俗称“先师头”,位于城区西北龙门山脚下,距合索乡西呼延村西约1.5公里的山坡上坐北向南。东西宽54.8米、南北宽64.8米。占地面积3550平方米.创建于北宋元祐八年(即公元1093年)元延祐五年(即公元1318年)重修。1997年转角殿揭顶维修。全寺布局不按中轴线成四合院建设,而是依山形、地形而建,中轴线上依次有山门、过殿、文殊殿两侧是转角殿、三教殿和普贤殿。转角殿为北宋元祐八年所建,面宽三间,进深六间,文殊殿为明嘉靖七年所建,面宽三间,进深六椽。三教殿为明代建筑,面宽三间,进深四椽。普贤殿1997年重建,寺内壁画4.9平方米。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四)奇村温泉度假村    

    全国知名,温泉水温高达63℃,含氡量达83.6-127贝克/升。超过国家标准两倍。
    奇村温泉水为硫酸钙型,是含氡、氟、硫化氢、硅酸盐等十几种矿物质的高品位超级复合水。该泉水除具有解除疲乏、振奋精神、润滑皮肤等一般作用外,浴后还可引起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从而起到调节植物神经、平衡高级中枢神经的作用,尤其对糖尿病具有明显疗效。硫化氢和氧的共同作用还可改善肌体的氧化还原过程,提高组织氧化,促进金属排泄,改善皮肤血液循环,消炎镇痛,活跃网状内皮系统,调整血压,促进心脏冠状血流量等,对心脏病、糖尿病、风湿病和各种皮肤病都有显著疗效。被国内专家定为“超级复合温泉”外被誉为全国水质第一、世界四大复合温泉之一。 

                                       (1)双乳湖

     位于忻州城西奇村镇的奇村盆地,占地面积1000余亩,是南云中何截流蓄水和缓洪灌溉的人工水库。湖的南北两面有两座山,叫双乳山,南面山海拔872米,北面山海拔922米。《《忻州风光名胜录》》云:“双乳湖因坐落在双乳山下而得名。”《《忻州市地名逯》》云:“上有重楼堪眺,标为一景即指此而言。惜乎明万历已废。”又云:“双乳山亦称钟乳山,乃因乳者似钟也。”明代学者党承志、杨维岳亦有赞颂双乳湖的诗。近几年来双乳湖已成为人们旅游、休闲和垂钓的好去处。

                                      (2)岳云贵烈士墓

     位于忻府区奇村镇石家庄村。坐北向南,东西长30米,南北宽50米。园内有墓一座,纪念碑一通,纪念堂三间。岳云贵(1932年—1947年)是石家庄村人,解放战争时期曾任本村儿童团长,1947年被闫匪杀害。1949年被忻县革委会追认为少年英雄,并建岳云贵烈士陵园。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3)岱岳殿

     位于忻府区奇村镇杨胡村约1000米处。坐北向南,清代建筑。今存献殿和大殿。献殿为方形,边长9米,十字歇山顶。大殿面宽五米,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七檩前后廊式构架,斗拱踩双昂,前檐明、次间设四扇六抹格扇窗。东西配殿面宽各三间,进深四椽,悬山顶。罗汉殿面宽三间,硬山顶。山门面宽7间,进深三间平板门。顶部黄色琉璃瓦剪边,顶部两端设钟鼓楼。有清代碑刻一通。

 

                                      (五)顿村温泉度假村 

    位于忻州城北九公里处,交通便利,环境优雅。是一座以温泉度假、疗养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度假中心。占地1000余亩,建筑面积21万多平方米,绿地面积4.2万平方米。水质优良,水温宜人,是含氡、氟、硫化氢、硅酸盐的高品位超级复合水,对人体有益,誉为“祛病泉”、“不老泉”。被原省委书记胡富国誉为“三晋第一村”。截至2010年底,投资总额已达10亿多元,投资单位和个人已达50家。现有温泉旅游馆11个,浴池3000个,保龄球馆两处,餐厅80余处,豪华、标准经济各类型客房安置床位4000多支.商务、购物、文化娱乐等各种中心具备,住宿、泳浴、歌舞、健体、美容、餐饮等服务功能齐全,尤以愉园、银苑、棣园、贵妃池、润泽园、邮电、交通、市金融等单位为佳。省级、国家级的会议曾多次在这里召开。

                                       (1)傅山旧家

    明清之际的文学家、思想家傅山祖籍是忻府区顿村人。为纪念他而修建的“傅山文化园区”是在“十五”期末启动的。2007年由顿村度假村管委会牵头,傅山故居建成并开放。该项目的主体工程碑廊、傅山旧家、傅山广场、狩猎场等一、二期项目已经完成。

                                      (2)忻口战役遗址 

    忻口是晋北通往太原的门户,保卫太原的重要屏障。它依山傍水,铁路、公路从中通过,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抗战初期著名的忻口战役就发生在这里。忻口战役纪念碑在忻口村北一里处的公路旁、战备窑洞前,1986年忻州市人民政府立。石碑上款书;“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战备窑洞在忻口村北的后沟至红崖湾,1935年至抗战爆发前,用款11万余元,共筑成窑洞47孔。每孔窑洞宽约3米,高约4米,深约20余米。石头水泥结构。洞门若城门状,门洞之上有石垛,垛下有“第X号”字样的横匾。

    忻口战役进行期间,中国军队充分利用这些窑洞,指挥作战、储放军火、安置伤员、隐藏战马,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郝梦龄将军指挥所设在忻口后沟的第九号战备窑洞内,总指挥兼第九军军长郝梦龄将军曾在这里指挥作战。10月15日夜,郝将军偕同第54师师长刘家骐从这里出发,奔赴前线指挥作战,同在疆场壮烈殉国。

    罪证碑是指日军侵占忻口后,分别于忻口村和下王庄村的公路旁,为炫耀其“战迹”所立的两通石碑。立在忻口村东公路旁的石碑上书“忻口镇战迹”;下王庄公路旁的石碑上书“忻口镇战迹”(正面)“昭和十三年一月北川部队建之”(背面)两通石碑,这无疑都是日军侵华的罪证。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3)东楼乡前郝村生态农业旅游区

     忻府区前郝村位于忻府城区北郊,紧靠北同蒲铁路,西邻大运路、太旧高速公路,距佛教圣地五台山120公里、省城太原70公里;周边有顿村温泉度假村、华北第一洞——禹王洞、芦芽山自然保护区。村庄地肥水美,道路四通八达,文化底蕴丰厚,村民朴实勤劳。该村自1998年发展高效农业种植以来,已逐步由单纯农业发展向集生态农业和观光旅游为一体的高效观光旅游过渡。该村成立的前郝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资金200万,主要以高效观光农业种植、绿色农家餐馆、农家住宿、农土风情娱乐为主题,与生态农业旅游融合一体,使前郝生态农业旅游的功能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该生态农业旅游区占地面积350亩,农家特色饭庄和四季绿色蔬菜大棚8000平方米,农家特色小院占地面100亩。

                                    (六)忻州古城景区

                                        ( 1)忻州北城门楼 

    忻州古城始建于汉代末年,金元受损。原有四门,东曰永丰,南曰景贤,西曰新兴,北曰拱辰。城门上均有楼,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 年)由于历史的原因,仅有北城门楼幸存于今。城楼总高28米,南北长24米,东西宽46.2米。面宽七间,深四间,四周围廊重檐三滴水(明三层,暗三层),歇山式屋顶,楼内无柱,梁架结构简洁,连接严实。城楼阳面三层高悬一巨大匾额,上书“晋北锁钥”四个雄伟浑厚的大字。

                                        (2)忻州南城门楼

    古忻州四大城门之一,谓之“景贤”,匾书“三关总要”,说明了这里是由太原通往雁门关、宁武关和偏头关的战略要地。于文革中被拆毁。2004年忻府区委、区政府决定开发秀容古城,内容包括南城门楼复建、瓮城修复、以及秀容书院和明清一条街建设等。从2004年5月15日南城门楼复建工程正式开工,2005年10月主体工程竣工。油彩彩绘从2006年4月2日开工至6月28日竣工。工程用各种原木600余万方,制成木构件千余种,总量万件以上。新南城门楼为三檐二层歇山顶式,四层斗拱,用14根13米高的永定柱贯穿上下,周围砌筑了1米厚的金刚墙。二层平座走廊采用五彩重拱造,廊柱间置木栏杆。沿永定柱安装六抹头隔扇,环楼一周。一。二层之间设木制楼梯,供游人登临观光。

                                       (3)秀容书院 

   位于忻府区旧城西南高地,坐北向南, 东西151.5米,南北179米。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由忻州知州鲁潢,倡捐四千金建立。当时忻县称秀容县,故以此得名,为忻州市第一所学府。清光绪二十八年,改称“新兴学堂”,民国元年改为忻县中学。书院依山形而建,分上、中、下三院,九层。原书院东边是文昌祠,后书院逐渐扩建,文昌寺并于书院中。在书院西坡上先后修建三个风景亭:正中四角亭,南八角亭,北六角亭。六角亭为三亭中之最,每边长约三米,亭高约九米。六角亭旧称寥无阁,为全城最高点,立于亭上,可俯瞰全城。原六角亭前有一砖拱门,称天之衢,意取书院读书人,通过天之衢,登上寥天阁,飞黄腾达。从第一院经过镌刻着“松风竹影”的文宝斋,向西拾级而上,缓缓行七十七个台阶,便是二院。文昌寺就在二院。四院是书院的中心,是一个前后两进、中轴对称的“日”子型院落。正面的大殿,为大清咸丰元年重修。大殿正中,悬挂着“秀容书院”的巨大横匾。解放后,这里曾是忻县师范、忻县地区文化艺术学校、忻县三中的校址,现为忻州第一职业中学校址。

                                         (4)元遗山祠堂

    位于忻府区旧城南北大街北城门楼南侧约50米处的一座小院,坐西向东,东西长40米,南北宽17.8米。最早是由元好问的弟子们在其病逝后的二十年,即元至正十三年(公元1276年)修建;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毁于地震;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重新修建;清同治六年(1867年)由忻州正堂戈汲荣组织捐修,已形成一定规模。其后年月,也有过一定的维修,抗日战争期间,该祠堂由侵华日军和闫伪政权占据,进行其反动政策宣传,1951年后归忻府区文化馆占用,2010年3月区文化馆搬迁,忻府区政府投资近三百万元重新修建。

                                         (5)公孙杵臼祠

    公孙杵臼祠,亦称忠烈祠,位于城区西侧逯家庄村东。清代建。属于市文物保护单位。坐北向南,东西宽41.8米,南北宽110.5米。两进院布局,中轴线上有戏台、过殿,两侧是东西配殿。大殿建于高0.65米的砌台之上。公孙杵臼是春秋时期晋国义士,晋相国赵盾门客。他曾与程婴、韩厥舍身救孤,使孤儿赵武洗冤雪恨,成就事业,从而千古传颂。忻州人为纪念他而建。祠堂院正中大殿塑公孙夫妇像,殿前两侧大柱上有草书楹联:“打开生死路生也在赵死也在赵,识破难易关难亦存孤易亦存孤。

两进、中轴对称的“日”子型院落。正面的大殿,为大清咸丰元年重修。大殿正中,悬挂着“秀容书院”的巨大横匾。解放后,这里曾是忻县师范、忻县地区文化艺术学校、忻县三中的校址,现为忻州第一职业中学校址。                                      

                                         (6)兴国寺

     位于忻府区城内兴寺街11号,东西长37米,南北宽77米,中轴线上仅存明代建筑前殿一栋。面宽三间,进深死椽,单檐歇山式琉璃瓦顶,五檩后廊式构架。寺内石经锺一个,身高1.8米,八棱形,每面0.36米,盖高0.3米底高0.4米。

                                           (7)财神庙

     位于忻府区财神庙巷。坐西向东。东西长55.6米,南北宽25米。清代建筑。大殿面宽五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五檩后廊式构架。过殿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卷棚顶悬山式。鼓楼一座,是十字歇山顶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