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市城管电话号码:市场经济与道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2:17:12

市场经济与道德   2004-8-19

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中国社会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口,人民群众的求富热情也空前高涨起来。这种高涨的热情,是物质文明建设的动力之一,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之一。

可是,有良知的人们都会发现,当今中国社会道德良知和精神规则的失落是一日千丈,抛开个体道德不谈,群体道德频频触及传统道德底线。面对这种情况,一部分人不仅怀念起计划经济时代人们的道德水平来,从而怀疑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是否正确,怀疑中国这种发展道路究竟能走多远,他们把道德的失落归罪于市场经济。作家金岱曾在其随笔中有过形象的描述:“中国知识分子在市场经济面前落入了叶公好龙的可悲境地。……于是精神失落了,崇高失落了,理想失落了。于是,失落了理想的知识分子又开始咒骂起他们曾经热烈欢呼过的市场来:沙漠化、文化颓败、恶俗、商业主义泛滥、人欲横流……还有的更是高喊,与其这般,毋宁倒退”。另一部分人则直接明确地认为中国社会道德的失落是西方腐朽文化的入侵造成的,是开放的附产品或后遗证。这种观点在国们打开之初还有一定的市场,改革开放20多年后的今天,基本上不被人认知,事实是:西方社会不仅建立了高度的物质文明,其精神文明也同样值得称道。

那么,为什么在西方国家建立的市场文明,到了中国却产生如此众多的社会问题?市场经济到底是不是道德失落的罪魁祸首?计划经济的到底是不是道德的保护神?

先让我们来弄明白到底什么是“道德”。从本质上说,人类道德的本质和起源的基础就是互惠利他。但是这种互惠利他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利他主义”,我们讲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种传统道德只是道德的一部分,而且这种传统道德观从本质上排斥“利己”,把“利他”与“利己”严格对立起来。那些把市场经济的与人类道德对立起来的人士,正是运用传统道德理论,认为“道德”的利他与“市场经济”的利己是对立的,是不可调和的。传统道德试图把人变成神,试图彻底否定自我,不然就打成不道德。

但是,迄今为止人们发现,人总是从自己出发的。黑格尔指出,我们对历史的最初的一瞥,使我们深信人类的行动都发生于他们的需要,他们的热情,他们的兴趣,他们的个性和才能。基于这种认识,人们提出了“新道德”观,新道德中的利他并不排斥利己,新道德把利他和利己结合在一起。新道德观认为:人只要不损他,那么人就是道德的。这种观点看似道德水平比传统的道德观要低许多,但是这种道德观是符合人性的,是利于实践的。传统道德观把人类道德神化的结果只能是造成人们的人格分裂:一方面,社会要求人们的言行必须符合道德,另一方面,人们却无法达到传统意义上的道德水平,于是就造成这样一种局面:人们说起来道德,做起来不道德;人前道德,人后不道德。这种看得见够不着道德观反而把人们的道德引向歧途,把人们引向道德的对立面。

因此,不损人的新道德观与市场经济毫无冲突可言,反而基于新道德观形成的人类道德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我们不能把假冒伪劣、假大空看成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市场经济是什么?我在《公有制不符合市场经济法则》一文中曾说过,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一是分工、二是交换。在这两个法则之前,还有一个基本的法则,即人的自由和平等。有人提出不同意见,认为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我认为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可以把市场经济看成是竞争经济,但竞争并不是唯一特征,市场经济还是信用经济,为什么这么说?市场经济完全不同于农业经济的一手钱一手货的交换方式,交换是以一种契约的方式进行的,契约是市场经济的灵魂,而守信又是契约的灵魂。契约一方面是经营者与顾客的契约关系,另一方面又是经营者与整个社会的契约关系,即经营者必须遵守由全体公民认可的规则、法律等。

那么为什么在计划经济时代整个社会没有这么多的假大空、假冒伪劣呢?道理很简单,计划经济时代人们的正当私利被公权剥夺,失去正当私利的人们没有必要为公利去冒险。因此,就不能说计划经济时代人们的道德水平高,而是计划经济这种由少数人支配大多数人的利益本身就是反道德的,在这种体制下,人们没有选择的权力,只有被支配的权力,被支配之下,就没有什么道德概念,因为道德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外力强制的。只有失去强制以后,人们可以自由选择的时候,那些向善的人才是道德的。

    当今中国社会的问题又产生在哪里呢?究其本质,在公权。公权是全体人们赋予管理社会的公共权力,有义务有责任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的不公平不公正假大空假冒伪劣其最终根源在公权不作为,与道德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