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购奢侈品被税:命好不如习惯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5:18:50

 “天才只不过是以非习惯性的方式去理解事物的能力罢了。”
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士点出了跳脱惯性思维的重要。

 日常生活当中,为了趋利及避免痛苦,自然而然形成一套行为模式。当遇到同样的情境时,便不假思索的用后天形成的这套机制去处理事情,却以为是按照自己的思想在做事,其实已经被后天的“观念”和“习惯”所操纵。 “觉察”自己的思维过程,养成不断去省思自我旧习惯的新习惯,同时跳脱观念所囿,不断用新的好习惯去代替旧的坏习惯,才能成就真正属于自己主宰的人生。 
【专家篇】专访前世界资优儿童协会主席吴武典
培育资优生 始于培养好习惯
文 ◎ 千峰 我们常认为资优生、有创意的孩子都是天生的,但是研究显示,很多资优孩子在成长背景中,家庭教育和品格教育的养成是让其优秀特质发光发亮的主因。培养良好生活习惯,就是让孩子赢在起跑点上的利器。 好习惯应从小培养,但如何判断什么样的习惯是好的?前世界资优儿童协会主席、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名誉教授吴武典指出,评判好习惯的标准,就是看对自己是否产生提升作用,以及对别人、对社会、对大自然有没有好处。 在做人方面,应从小培养勤劳的习惯,避免奢侈、依赖。在家可以从洒扫应对进退做起,也就是分担家事,学习负责和勤劳的态度;同时也学习待人接物的道理,包括有礼貌等。孔子于《论语.宪问》篇说:“爱之,能毋劳乎?忠焉,能毋诲乎?”如果真心去疼惜一个人,能不让他多劳动吗?若忠于一个人,能不规劝他的过失吗?而现今父母对子女的爱,常常缺少了这“劳”与“诲”。 “美国的小罗斯福总统,每天睡前无论再忙,都一定要自己洗袜子。服侍他的仆人说:‘总统先生啊,您日理万机,这个就让我们来代劳吧!’小罗斯福总统的回答是:‘从小我就养成这个习惯了,因为妈妈说臭袜子一定要自己洗,所以一天不洗都觉得不舒服。而且我一洗袜子,就会想起妈妈,也感念妈妈的辛劳。’从这里可以看到父母亲对孩子好,真正要教给他能受用一辈子的除了谋生的技能外,就是好习惯了。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孩子会感念你一辈子,因为好习惯是一辈子的资产呀!”吴教授若有所思的说。   
从小训练孩子适度地劳动,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让孩子的心灵更为坚强。(AFP) 
家庭、环境与品格教育
那么要如何真正实践培养好习惯,进而培养好品格呢?吴武典提到要以人为镜,注重环境教育、家庭教育。家庭是品格的摇篮,要教导孩子勤劳、有礼貌以及尊重别人,也培养孩子喜欢阅读、节俭、爱干净的好习惯,大人便要起到示范作用,比如遵守交通规则、守法等。而习惯养成的关键就是反省和坚持原则;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有大作为!   
从小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会让孩子一生受用无穷。(AFP) 网路上有一则小故事:爱德华刚读中学的那一年,他们全家在新罕布夏湖中岛上的别墅里度假。有一天,爱德华和父亲扛起钓竿去钓鱼。在那儿的鲈鱼只有鲈鱼节才允许垂钓。那天爱德华花了很多气力本想放弃之余,突然间一条超大鲈鱼被钓了起来。但父亲看看手表,距离鲈鱼节还有两小时,“放回去,孩子!”父亲不可违抗的命令着。爱德华满心不愿意,心想可能再也钓不到这么大的鲈鱼了,可是父亲不理会他的吵闹依旧坚持着。 二十年后,爱德华成为纽约著名的建筑师。在建筑设计上他拒绝取巧而备受同业赞誉,即使别人要向他透露股市内线时他也婉言谢绝。“放回去,孩子!”就从二十年前的那一刻起,即使没人看见也要坚持对的事情,他走出了光明磊落的第一步。 吴武典表示,“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像是我们常说的芬兰经验,他们具有自动自发的阅读环境和习惯。不过好习惯和坏习惯只有一线之隔,因此要不断提升心灵的层次,不能囿于既定的习惯,尽力取得中庸之道,自信而不狂妄、谦卑而不自卑、知足而不故步自封。贯彻好习惯的诀窍就在于实践体验,从体验中去学习,接受实务的磨炼。比如大学生强调的服务学习,就是从做中学,同时反覆练习与应用,最后就会像每天早上起床刷牙洗脸一样自然了。” 习惯的养成模式 吴武典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有一位车掌小姐,对乘客服务很用心、很客气,对年纪大的人服务特别周到。一回很细心地把一位老人扶上车坐好之后,老人很高兴又感动地对她说:“我一直在寻找一位好车掌小姐,今天终于找到了。”于是拿出了一万元的大红包给她,并说:“你一定要收,这是我的愿望。”她只好收下了。 从此以后,这位车掌小姐就更贴心的服务老人,期待着下一个红包的出现,不过这个红包却没有再出现了。过一段时间之后,照理讲她应该觉得灰心了,哪知她还是继续对乘客很客气、很热心。为什么呢?因为车掌小姐发现,当她对别人好,别人也都会以感谢回报,所以她心中十分满足。久而久之,就忘了红包的事情了。” 吴武典表示,根据行为塑造理论,当增强物的增强不再出现的时候,行为就会减弱。不过故事中的车掌小姐却因为自我得到满足,而忘却了获利本身。“这被称为是动机的功能独立性作用,本来它是一个工具行为,也就是为了获利而产生的行为,但后来行为本身就可以得到满足。”也就是说,习惯的养成,最初可能不是自发的,而是有目的的,因为获得回馈或增强,而变得有所为而为。但最后若能升华,便可以达到自动自发、无所为而为的境界,而成为一种习惯,所谓“习惯成自然”就是这个意思。 当然坏的行为也是如此,诸如说谎、偷窃和逃避压力的行为,都有可能藉由这样的模式形成习惯。因此大人给小孩的教育中,便要针对良好的行为给予鼓励、奖励,透过回馈强化其动机,最后内化成为一种品格——良好的人格特质。 习惯、心态升华与修炼之道 吴武典认为,行为在体验过程中会慢慢升华,比如同理心是一件好事,那么从一开始的技巧练习开始,慢慢的常常运用就变成了一种习惯,最终形成为特质,如影随形,不假思索就能表现出来。而在心态动机方面,从一开始自己单纯觉得好,而后可能透过别人的称赞或利益的获得而增强。不过最后慢慢的转成自我回馈系统,能够自得其乐、乐在其中,逐渐达到无所为而为的境界,获得发自内心的快乐。 对孩子的教育而言,吴武典表示人格培养是重要的一环,而品格的修为来自于习惯的养成。不仅要培养好习惯,也要不断的根除恶习。效法古人自我反省的工夫,知错、认错、改错,就像修道一样,反观自我,不断自我提升。 而在访问的最后,吴教授也开心的分享了自己所喜欢的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来自《礼记》中所说的:“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这是一种中庸之道的美妙境界。他也期许着下一代,能透过习惯的养成与品格的修炼,体会到“人生的目的在付出”,进而达到儒家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淑世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