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杖骷髅王圣剑不掉:俄罗斯小说文体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2:11:53

1.文义文化应把握的三种要点?

答:文工团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类为中心的概念。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的历史的全过程式是一个传达室承发展的综合概念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是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2.狭隘文化应握的三个要点?

答:狭义文化不但发为为中心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农场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枋的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加紧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因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狭义文化关注的不公是全人类的普遍的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文化事象对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所起的作用称作文化事象的功能。

3.中国文化形成的统一文化的原因?

答:主要基于以下三个原因第一它有着共同的文化源,第二多地了的各民族文化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相互交流互相渗透互丰促进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第三汉民族文化在整流器个中华文化中起死回生放导作作,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文化它在共同估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团结和凝聚务民族文化的作用。

4.为什么说文化是一个历史的概念?

答:首先,一切文化事象部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存在变民发展,从而具有某一时代拭目以待特色其次文化是在历史传承的过程式中积演并确立了自身的传统。因此我们描写各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历程式,只有在各阶文化纵比较的基础上探求文化发展的总体脉络,总结合文化发民兵的规律,才能对民族和国别文化有清醒的认识。

5.文化传统的物点和作用?

答: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务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这种核心精神也是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所共有的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文化传统即有对社会发展的专心致志积极作用的也有对社会起负面作用的。

6.简述中国地理的整体性?

答:首先是从多的河流如血脉一样将大主席大的专区连系在一起其次是地理通道虽然地形多样,山岭众多,但不论多么险峻的地势均力敌,大自然总会留给人们以交通的便利。

7.地域文化对统一文化的作用?

答:从逻辑上说一开始没有所谓的正统文化中原文化当初实际只是一个地域文化祖国统一是经过一定的吸收融后才升为事先正统文秘以地域文化是正统文化的资历源地域文化的相互交融可以产生文化的典范人物,典范著述从而扒进正统文化并作用于地域文化的发展我们的文化人未断绝,地域必珠保存之功力实在是不小。

8.古代自然利用方面的成就?考 试大整理

答:古朝历代都有极其重视土地的垦殖古代相当重视对土地的深长利用水利的兴修不公关系着农业的兴衰而且关系着环境的美联社恶性循环唐朝中期,正是由于大量光建水利工程江南农作物产量才大辐度提出高。最终在唐朝中期以后南方成为经北京时间中心古代必造成利用自然的另外一顶重要举措是开凿利用运河,的历史非常悠久到隋唐的时候沟通南北的大运河体系已经形成。

9.王朝政治的新格局?

答:郡不受欢迎制的确立中央集权制官员选拔制的文化标认。

10.重农主义的基本国策的内涵?

答:重农主义是为保护小农而打击的工商业的一种国家观念这种观念起于西周,成就于战国的法家这种观记把农业视为本把工业视为末认为后者不公是社会浮华堕落的原因。而且是小农的兼并者和国家利益的侵蚀者,。

11.简述尊儒术兴太平首先产生结果的是在文学方面怕原因?

答:汉初文学多承着楚辞和战国策士文风发展。到武帝尊儒以手文学风沿为之一变。汉大赋则异趣它的曲终奏雅,劝百讽一实际遵循的是《诗三百》,的经学的“主文而谲”反经以权,所以名赋,在当时作家是很明确的,就是要皈依《诗》经学的“六义”大法。更有意义的是乐府采诗制度的实施乐府这一政府机构,可能秦代就有但是用这个机构大力采集民歌。却是汉武帝的“独尊儒述”的表现。五言这一中国诗歌史上的重要的诗体,在汉代人的歌唱中养育出来了,更重要的是它引起了文人们的极大兴趣,经过汉末至建成安时代的悲歌史慷慨,诗歌创作成了文人们最午要的精神竹活之一

12.玄学对当时文化方面的影想?

答:山水诗,山水画的兴起,玄学贵无尚虚的准确含义是否定现实,而是超越现实。亲玄从无的要义是在胸襟的高旷培养起主观的暗界,超越现实而志天地自然相近这就是所谓道法自然。易造成一种错觉仿佛老庄玄言与山水计歌功颂德是对峙的两件事。继而是以歌唱山水表示对自然的理会,是一个过程的不同阶段而已山水画也大体是道法自然的风沿的产物,此外严寒有不可不提出的书法。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但东晋升能产生像王曦之那样的大书法家,与士族文化在那个时期的高涨,是有着大的关系的。考试 大 收集

13.佛教职工的传播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答:寺院,僧徒,也家必变着固有的伦理观念,促击着新的生活和生存方式。作为宗教,其精神因素渗透到文化的方方面面,敦煌石窟,龙门石窟,云岗石窟及寺庙建筑中气魄宏大,金碧辉煌的雕塑,缓画艺术都有是艺术中的新景象。佛理影响着诗歌的内容佛家感受化世人的讲诵和演唱,促使用权新的文学体载体的产生佛经的翻译促进了人们对汉语声调的认识,佛经的流传,刺激着印刷业的新变。佛教节日不仅关乎艺术表演也影响着民间的经济贸易。寺庙和僧侣其至使一些源于印度的财政制度,如抵押借贷等。在中国立足而佛教哲学对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影响,更是深入而持久,

14.唐王朝民族政策的意义?

答:导致了一种波澜壮阔的历史文化景观:在东亚前所未有的以强大的唐朝为中心的部落民族大联合,以及日益高涨的学习唐文化的运动。唐人也在热心地向他人不习,胡服,胡床,胡乐等等,在长安特别流行。当时在亚洲有两大文明:一是迅速崛起的伊斯兰帝国,另一个就是唐代文明。前者不久走向衰落,后者则更加持久地对亚洲及欧洲产生着影响。首都长安堪称世界文化的融会场和集散地,这里可以看到来自亚洲各国的人员。文明,物产,也可以看到来自边地异国的留学生和遣唐使;其文化影响甚至远及欧洲。

15.两种说法实施的关键作用及意义?

答:唐德宗建中元年朝廷采用杨炎的建议,颁布实行“两税法”对赋税役制度进行全面改革,两税法以夏,秋两次征税而得名,其核心内容是以一个家庭的财产状况和田亩数量为依据征收赋税,同时政府针对商业贸易日益活跃的现实,对茶,酒,盐等商品交易征税,改变多少来以单一农业税为主的税收结构。同时还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税利分割关系,两税法的实行,使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寿终正寝。两税制的意义也绝不仅限于使唐王朝摆脱了经济困难这一点,它标志着一种王朝治国观念的变革对中国社会,经浊,文化各方面的变化影响至深。重在的特点是两税法的实施,为社会的富人和穷人都不同程度了松了绑,正因如此,唐宋之际才出现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高涨。

16.唐宋之际社会的变革及经济文化的高涨?

答:首先是南北朝以来旧门阀贵族衰落以至从历史上销声匿迹。唐宋间另一个重要的社会变化是市井新的文化现象层出不穷。

17.简述历代农书提出的主要农业经营思想与生产知识?

答:第一,统筹水土用规划。第二,调整好农业后产关系。第三,“荒政”思想。第四,人力胜天说。

18.简述我国民族商业的两个文化缺点?

答:一是汉族与多民族地区的内贸活动频繁,商路通达,推动了各民族之间的往来和文化交流。这在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就有较早的描述。一是中国与东方邻邦和西方国家对外贸易的兴起,历史悠久,开辟了中外交流的长期通道。

19.简述市商贸易的四种模式?

答:我国传统的市商贸易活动的模式主要有四种,即市,墟,集,会。古人把贸易地场所称为“市”。墟。南方把定期贸易的场所称为:墟。集。我国人唐代起,把在寺庙节日斯间举行的,规模比较大的贸易活动称为庙市,后来发展成庙会。

20.简述中国家庭管理的文化要素有哪些?

答:字辈谱,这是一个记忆怀的文化链,可以把家庭成员的传衍系统跨时空地记忆几百年。字辈谱的构成,与中国性氏的叙述传统相一致,一般用家庭成员姓名的第二个字象征辈份,第三个字象征夫妻意识,字辈谱表示了家庭内部的的角色差别和地位等级。家谱。这是中国传统社会保存和延续辈分等级的一种文化方式。家风,这是一种习惯法,由家庭共同体世代沿袭,用以规范家族内部的行为和秩序,它是家庭成员获取社会认同资格的的一种文化制度。

答:血缘凝聚力。家庭共同体中的宗姓首先是血亲家庭的符号。家庭内的每个家庭按照父系的血缘认祖归宗,单系传递。它排斥积压亲内部的婚姻,以发展严格的家庭体制,纪念碑维持家庭的伦理秩序。外姓移居入一地方社会时,在自己亲戚少的情况下,有时通过与原社会内部的大性认干亲的方式。寻求社会关系网络的保护。地缘凝聚力。家庭共同体的情感归属离不开特定地域。家庭共同体的精神信仰上的层面更复杂,往往能够超大型越地方社会带有民族共同全文化教育的色彩。

22.简述家庭共同体的地缘合作表现的三个方面?

答:一是生产互助。二是生活互助,三是在公共地的建设上实行基地层民主制。用以维护村民的菜同利益。

23.简述社区与地方圣地的活动的特征?

答:对神仙,圣地贤所在地的崇拜,交换农副产品。赌胜。吃喝,娱乐。

24.简述社区文化互动的历史价值?

答:社区文化活动可以保持各地方,各民族的文化特质。社区文化教育活动可以保持地方文化遗产。

25.简述在中国的日生活文化中,能为现代生活所继承的?

答:血缘社会的礼俗美德。人情社会的公益传统。耕读社会的奋斗精神。

26.简述秦汉以后中央集权的君主专治制度的特点?

答:第一,皇帝总揽天下大权。第二,摇篮有庞大的官僚办事机构。第三,严密的人身控制。

27.宗法观念对秦汉以后国家政治结构的渗透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第一,家天下政模式的长期延续,第二,亲亲伦理睡治原则的不断扩张。第三,宗法原则成为维系王朝政治的习惯力量。

28.简述科举制培育与维系了传统文化?

答:两汉察举与儒家地位的确立。科举制与唐宋文化形态。

29.科举制对唐宋文化面邈的影响?

答:第一,科举制将儒家思想全面推进到社会各层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第二科举制强化了读书尚文的文化传统,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造成了大批的文化人才。

30.科举制对中国文化的负面影响?

答:第一,科瘵考试耗费了士人几乎全部的精力,读书做官成为知识阶层的最终目标造成传统文化畸形发展。第二,科举制是对极端专制王友的维护。

31.传统礼俗的等差性。第二,传统礼俗的调节器和性。第三,传统礼俗地规范性。

32.民间的礼俗语在形式上与内容光焕发上与贵族礼制的差异与关系?

答:首先,它偿于同一文化母体,所依托的是同一宗法社会结合构,贵阳市族不过是特殊家庭,皇帝是特别的家长。其次,统治阶层非常重视礼仪的示范作用,以严格的规定,与公开的盛大的礼仪形式,向社会赤示礼法的森严,达到软控社会的目的,“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因此上层礼法思想渗透民间家庭社会模仿国家礼制。其三,随着社会的变迁,朝代的更替,士庶差异的消失,贵阳市族礼制除保留学生在统治集团内部外,相当部份俗化为庶民的行为规范。

33.中国整体思维的发展阶段?

答:到《易经》和《洪范》时代形成了由整体的宇宙观念。而《沿书。洪范》则对早期五行理论作了比较系统的叙述。战国至秦汉时代,《吕氏春秋》以儒家为核心,将道貌岸然,法,墨,兵,名诸家加以改造,合为以阴阳五行家的宇宙图式为理论框架的天道,地道,人道统一的思想体系。此后,《淮南子》。《春秋繁露》,《白虎通义》等进一步论证人与天的统一。汉代在理论上完成了阴阳与五行的统一使之在体系上融合为一阴阳五行统一体的学说第一次提出了一般系统论的理论模式和一般系统的双层结构模型,互宋代,理学的开创者周敦颐著《太极图说》,,上篇讲天地,下篇论人,认为天地系统的秩序结构,就是人的行为道德的规范,人的思杨,行为与天地秩序相合,才能真正地秩序相合,才能真正实现天一地一人宇宙大系统的和谐统一。邵雍的旬数哲学和来自陈抟的先天图,对《易经》,《易传》中的体系原理做了重大发展。宋代把古代中国整体系统的思维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探索宇宙的本体和深层的内存联系,注重从直观体验,心性,精神去接近天理。

34.简述古代类比思维的三个内容和特征?

答:类比思维,常见的主要是在“天象”,地法,人事之间作类比。在类比思维中,有一种中做“观物比德”,是人与物的类比,是说用物的外部特征与内在属性来类比人的道德,志行。《诗经》的比,兴则是类比思维在诗歌创作中的运用。

35.简述先秦时期对辨证思索方法的归纳?

答:《老子》,归纳人的方法是“观复”,“复”是指对立物的往复变化。老子的观复,就是观察生物静动静对立统一,往复运行的规律。《庄子》归纳的方法是反衍,其中的反衍是指反复,谢施是指代谢,都是表述对立物的转化的,《易》归纳的方法是通变,变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常态,认识这种转化。交替。《易》称为通变,“变通”,观其会通。

36.简述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几种观点?

答:一是“天人合一”。二是“天人交胜”。唐代刘禹锡在他所写的三篇《天论》中,提出了“天人交胜”的观点。他认为天与人各在各的作用。三是“天人之分”天人之分“的观点是战国时代的敬子在仓皇《天论》篇幅中提出来的。并无天人相分之意 第十七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
这一章的内容简直象哲学,太抽象,很难抓住重点。
第一节天人关系上的价值取向
1 、价值观是一种评价性的观点,它既涉及现实世界的意义,也指向理想的境界。不同时期的文化创造,总是受到特定的价值观的范导,文化本身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作是价值理想的外化和对象化。价值观在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
2 、从儒家的价值取向分析,中国传统文化重人伦轻自然,重群体而轻个体,重义轻利,重道轻器。
3 、注重天人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点。天即广义的自然,人即人的文化创造及其成果。天人关系是一种价值关系,天人之辩是传统文化价值系统的逻辑起点。
4 、原始儒学的核心观念是“仁”,即爱人。
5 、儒家对主权职能的理解,往往与天命的观念纠缠在一起。
6 、儒家的仁以孝悌为本,更多地受到宗法血缘关系的制约;墨家则主张“兼爱”,它超越了宗法关系。
7 、道家认为自然本身是一种完美的状态,无需经过人化的过程。强调无以人灭天,有一定的价值。
8 、命力之争作为天人之辩的展开,核心是人的自由问题。
9 、道家强调主体在世的原则是“无为”。
10、墨家提出非命论,认为人应该抗争。
11、广义的天人之辩还涉及天性与德性的关系问题。
12、儒家强调人与兽的区别,要求由野而文;道家则将同与禽兽视为至德之世。
第二节群己关系上的价值取向
1 、儒家在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上,主张修己以安人,即自己要加强修养,在此基础上,要成就他人,成人要成为自我完善的一个部分。
2 、群体原则体现于人和人的关系,就是“和”的要求。
3 、道家对个体生命和自由给予更多的关注。将自我认同提到了突出地位,老子指出:自知者明。

第三节义利、理欲关系上的价值取向
1 、辨析义利,是儒家的重要特点。儒家主张,义以为上,同时,也肯定利的合理性。
2 、功利意识的过分压抑,容易弱化社会的激活力量,因此,儒家以道义原则抑制功利原则,是明显地有着负面导向作用的。
3 、从价值观上看,义利之辩首先关联着道义原则与功利原则,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4 、墨家重义的外在价值,认为义之所以可贵,就在于它能带来功利的效果。义,利也。
5 、法家赋予功利原则以更极端的形式,认为追求功利,是人的本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以利益为纽带的。
6 、义与利的关系进而展开为理性要求与感性需要的关系,即所谓的理欲关系。
第四节人格理想与价值目标
1 、人格的完善,是儒家基本的价值追求;儒家的价值理想,最终落实于人格理想。
2 、儒家注重的是人格的内圣的规定。内圣首先表现为善的德性,而善又以广义的仁道精神为其内容。
3 、仁首先表现为对人的尊重、关心、真诚相待;此外,“克己”也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仁的要求。
4 、儒家认为,仁和知总是联系在一起,无知则不仁。
5 、从人格取向上看,儒家在内圣之外又讲“外王”,即治国平天下的事功。
6 、儒家将仁与知规定为理想人格的双重品格,由此而确认了仁道原则与理性原则的统一。
7 、相对于儒家的善,道家更多地强调理想人格要有真的品格,其人格典范被称之为真人。
8 、道家以为,人格的真首先表现为合于自然,达到逍遥之境。
9 、道家以为,以仁德规定人格总不免走向外在的矫饰,甚至形成人格的二重化 

广义文化: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它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属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文化产品:它分广义的文化产品和狭义的文化产品两种。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L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文化内涵:它是把一些不屑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凸现出来,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如筷子属于生活用品,只有实用功能。但它有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民族饮食特点的适应性(也就是其样式的民族化),各时代对其美化的方式,有关它的传说故事以及命名的由来等等,这些都属于它的人文精神属性的表现,所以,就是它的文化内涵。我们平时说的“筷子文化”,就是针对所指事物的文化内涵而言的。

文化现象:指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文化事象: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民族文化;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而民族又是文化划分的依据。但由于历史发展条件和文化本身的结构,功能等的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发展中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正因为每个民族文化都是独特的,所以作为一种价值而言,它们均处于平等的地位。

国别文化:它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就是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

上层文化:指宫廷与上层文入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文化传统: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即文化传统。

新石器时代: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大约始于距今万年左右,大约结束于距今4000年左右,延续时间长达五六千年之久。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特征是原始农业的出现,陶器的制造,磨光石器的广泛使用以及村落出现,氏族制度的形成等。新石器文化遍布中国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和东南,西南及华北,东北各地。其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大时期,即仰韶文化以前时期,仰韶文化时期,龙山文化时期。

仰韶文化: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因最早发掘的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址而得名。时间在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间。以 彩陶文化最为著名。

龙山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首先发现于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而得名。时间在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000年间。以黑陶文化最为著名。

羲和敬顺昊天:传说尧曾命羲和到四方去测量一年的四季的至点,将一年确定为366日,并“以润月正四时”,以便“敬授民时”。

敬授民时:在上古时期,人们是按着时节的序列敬奉上天的。日月星辰运行中任何反常现象,都会引起他们的恐慌。然而正是在对“天序”的尊奉,恭敬之中,却有着古代天文学科学实践活动。人们在虔诚的宗教心态下,包含的则是把握农时的努力。这就是“敬授民时”的本质。

二里头文化:二里头文化分布于豫西晋南,是夏文化的重要遗址。遗址中发掘出青铜器,玉器等礼器,祭器,还有大型宫殿的基址;此外还发现了少量非正常死亡者的乱葬境,乱葬者可能是战争俘虏。这些都显示着夏已初步进入国家阶段。

分封制: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史称封建;所形成的社会制度,就叫分封制。

二王之后:周武王为了巩固周家统治,在分封诸候的同时,还把部分商人的后代封到宋国,把夏朝之后封到杞国,所以称为“二王之后”。

西域:西域分狭义的西域和广义的西域两种。狭义的西域指新疆地区,天山南北,汉时分布着大小36个国家,文明水准相当高。广义的西域,除新疆外,还包括中亚,印度,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部分。

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横贯欧亚大陆的东西方交通要道。从西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到东汉明帝派班超出使西域,汉朝共用00余年的时间,打通了通往西域各国的“丝绸之路”。这条“丝绸之路”不仅交流着物质,也沟通着中外的文化。中国文化经西域传到中亚乃至欧洲,异域文化如音乐,舞蹈等大量传来,特别是佛教的东传,更是打通西城最明显的结果之一。

察举制:察举就是选举,是一种由下向上推选官员人才的制度。它有许多科目,其中孝廉,茂才,贤良方正文学三科最显著。孝廉重德行,茂才重才能,贤良方正则重学问。像汉代的晁错,董仲舒,公孙弘等都出于此。其他科目科学家有明经,明法,尤异,治剧等。

征辟:汉代征集贤士为官的一种方法,也叫“公府辟士”。朝廷招聘为征;三公以下召布衣人仕为辟,是一种中央地方并行征集贤士为官的方法。汉代风尚,往往有名望的公卿,身居高位,以能罗致天下名士,充当自己的幕僚为荣,而世间的英才俊士,亦以此途益自奋勉,作为出身捷径。这种选举取土方法,始于西汉,盛于东汉。

孝廉: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孝廉即孝子廉吏,为土大夫仕进的主要途径。被举的人一般是州郡的属吏和经学儒士。举孝廉后,有的做地方县的令,长,远以至州郡一级的太守,刺史,更多的则是到中央做郎官。

茂才: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茂才即秀才,后汉时为避。武帝刘秀名讳,改秀才为茂才,与孝廉同样重要。

贤良方正文学: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目的是广开言路,每当有天灾时,便多有此科,意在选出那些能“究天人之际‘‘的读书人,对朝廷有所明示。

重本抑末:重本抑末是重农主义为保护小农而打击工商业的一种国家观念。“本”指农业,“末”指工商业。小农是王朝统治的基础,重农主义(本)抑制工商业(末)作为国策,即重本抑末。

独尊儒术:在西汉前期,封建统治者多信奉黄老之学,从道家“清静无为”思想出发,实行“我无为而民白化”的治民之策,这样的政治理念特别适宜汉初社会经济恢复时期的现实。但当西汉国力强盛,“清心寡欲”的无为思想就不适宜了。好大喜功的汉武帝要“兴太平”,就要制礼作乐,要“改正朔,易服色”,要举行封禅大典,大兴繁文缛节的建置,而儒学最能符合这种要求。所以,在公元34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三策》的建议,罢黜黄老百家之言,独尊儒术,自此儒家思想正式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一直延续了两千年。

永嘉之乱:晋末八王之乱时,成都王颖招引匈奴贵族刘渊作外援助战,刘渊就以“赴国难”的美名,长驱直入,攻城掠地,蹂躏中原。晋永嘉二年(308年),刘渊在山西平阳称帝,国号汉。永嘉五年 (3年),刘渊率军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史称“永嘉之乱”。

十六园:西晋之后,初期进入内地的少数民族纷纷建立政权并且相互征伐,先后替代,共有十余个政权,史称“十六国”时期。

玄学:玄学是魏晋时期用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的一种新的哲学思潮。一般认为玄学的开创人是曹魏的何晏,王弼。他们倡导玄学,竞清谈。清谈的内容是谈玄论道,剖析妙理,提倡放荡,是老庄思想的发展。但到稍后的嵇康,阮籍时,因他们极端厌恶司马氏以道德的“名教”欺世,于是标举“自然”大唱反调,在行为上更是放纵,不守礼法,为世人树立了一种名士形象。西晋立国后,一些清谈名士如向秀,郭象屈从于司马氏,著文否定嵇,阮的主张,使玄学完全变成了为西晋统治及门阀利益服务的思想工具。

清谈:这是魏晋玄学之风的一个重要现象。清谈是士流交际中的风雅。清谈时谈士手持廛尾(由廛鹿尾做成的拂尘一类的东西挥动时可以生风),一主一客,主者称述自己的意见为“通”,客方起而论难为“难”。清谈在辩理时很讲究言语简洁,切中要害。一“通”一“难”下来,有时分出胜负,有时各自言之成理,持之有故,有时则需要第三方出来作一总结。

般若学:这是佛家“空宗”的理论,强调以“空观”看世界。在中国般若学的代表人物早期有道安,之后有鸠摩罗什及其学生僧肇。

鸠摩罗什:鸠摩罗什是印度籍的僧人,在西域成名,来到中国时正值十六国的后秦时期。政府在长安为他专门设立道场从事经典的翻译和讲解。

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是隋,唐朝廷行政机构。三省即中书省(隋称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负责诏书起草,是决策机构;门下省职掌封驳,为审议机构;尚书省负责政策执行,属行政机构。尚书省下设六部,即吏部,户部(隋称民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各部长官称尚书,各司其职。

科举制:科举制是隋唐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新制度。大致分制科和常科两项,制科由皇帝临时安排,以待非常之才,官员和平民子弟都可参加。常科基本每年一次,科目主要有进士,明经等六科。其中进士一科要考经典,诗赋和时务策论,难度大,录取率低,中举后前程却好,所以特别受士于重视。

“荫子”制度:宋代—种特殊的补官制度。凡文臣到一定级别的都可以享有子孙补官的特权。它不仅“荫”同姓子孙,也可以“荫”异性亲戚。

租庸调制:唐前期赋役制度的田租,力庸和户调的简称。由于隋末农民大起义及长期内战,使得唐朝手中掌握了大量无主荒地。于是,政府将这些土地按规定分配给成年男女;受田农民按一定比例向政府交纳租税(租)及乡土所产的绢,帛若干斤;尺(调),并无偿地为政府服役若干时日,不服役则折交相当的绢布(庸),这就叫秘庸调制。

两税法:中唐时期制定的赋役制度。唐德宗建中元年(1780年),朝廷采用杨炎的建议,颁布实行“两税法”,它以夏,秋两次征税而得名。其核心内容是以一个家庭的财产状况和田亩数量为依据征收赋税。同时政府针对商业贸易日益活跃的现实,对茶,酒,盐等商品交易征税,改变多少年来以单一农业税为主的税收结构。同时还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税利分割关系。两税法的实行,使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寿终正寝。后来两税法历代相沿,至明不改。

古文运动:古文运动是中唐时期一场文风,文体和文学语言的革新运动。主要倡导者是韩愈,柳宗元,参加者有李翱,皇甫堤,刘禹锡,白居易等人。其主旨是为了恢复和发扬先秦,两汉散文质朴流畅的传统,使散文更适宜于叙事,说理和抒情。因为先秦,两汉的时间比六朝为古,所以,文学史上称这次运动为“古文运动”。

新乐府运动:新乐府是一种自命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在中唐,经白居易,元稹的大力倡导下,加上李绅,王建,张籍等一批诗人的积极参与,形成一场规模不小的诗歌运动,史称“新乐府运动”。它以“但歌生民病”为宗旨,实际是有意恢复《诗经》和汉乐府开辟的文学传统。

王安石变法:王安石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在他担任宰相期间,企图以种种新的政治举措改变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他积极推行青苗,均输,市易,免役,农田水利等新法,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以期富国强兵,缓和阶级矛盾。但由于保守派(旧党)的固执反对,新法推行迭遭阻碍,总的来说推行新法是失败的。

理学:理学是北宋兴起的一门学问;它以阐发孔孟学说中天道性命内容为主,讲究成贤成圣。理学的代表人物在北宋有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在南宋则有朱熹,陆象山。他们要复兴儒学,就是要从精神的层次救败。像先秦儒家一样,他们承认人性中有道德的根源,这根源就本于创生万物的天地。成贤成圣就是要修养成一种成天地合一的“天地境界”。但这境界不是要出世,也不是要逍遥,而是像天地那样“曲成万物”,也就是本着一种大公精神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色目人:这是元朝把它统治下的人民分为四等中的二等人;地位仅次于蒙古人。色目人包括西北人,西域人乃至欧洲人。他们归顺蒙古人最早,所以,元朝政治深深打上了西域商人的烙印。

南人:这是元朝把它统治下的人民分为四等中的最低下的一等人,即四等人。南人就是南方最后被蒙古人征服的汉族和其他民族。

回回:它是元朝进人中原的色目人,经过长期与内地其他各族人民的杂居,通婚以及文化上相互学习后,所形成的一个新的民族。现在称回族。

盂德高维诺:盂德高维诺是世纪末期意大利方济合会士。9年他乘船到达中国泉州,数年后又被教皇任命为汗八里(今北京)大主教,是基督教在中国传教的先驱人物。

八思巴:西藏喇嘛教萨萨派的领袖,元世祖忽必烈奉他为国师,除“做佛事”,为皇帝及后妃传授佛戒外,并在宗教,文化等方面备皇帝咨询。朝廷又设宣政院,让八思巴管理全国佛教及西藏地区事务,加强了中原与西藏地区的联系。

一条鞭法:它是明朝张居正实行税制改革的名称。内容是:把田赋,力役及其他众多杂税合成一条,统一按田亩数量征收,简化手续;目的是:增加国库收人,减轻民众负担。

摊丁人亩:它是清朝的一种赋税制度。“丁”指丁银,即人头税。摊丁人亩即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银额为准,将丁银摊到人家所占的地亩中去征收赋税,实际是取消了人头税。因为康熙五十年以后出生的人口不纳税,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人口的增长。

儒户:这是元朝社会阶层中出现的一个新名目。它是根据宗教派别划分出的户籍,与佛教,道教,穆斯林,景教,阴阳先生,萨满教巫师户同等级。据说这是同情汉族读书人的耶律楚材建议的,蒙古人尊重通神的人,立为儒户可以像佛,道户那样免除赋役。

王阳明:明代著名哲学家。因为他把“心”当作宇宙万物之本,所以,他的理论被称为“心学”。心学的宗旨是“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也就是说,只要注意自己的内心修养,即可达到“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这种理论,明中叶以后影响很大。

  徐光启:明代著名科学家。他是个天主教徒,与西方传教土利玛窦关系密切,共同翻译了西方数学名著《几何原本》前6卷,并对作为天文学和数学基础的几何学作了深入的研究。后又与西方教士熊三拔共同翻译了西方水利工程名著《泰西水法》,将西方灌溉工具和技术介绍到中国。祟帧二年(69年),被朝廷任命主持修订新历书《祟帧历书》,这是他融汇中西文化的结晶。这些都显示出西方学术对他的积极影响。他在中国古代科技史上最重要的著作是《农政全书》,写成于68年,共60卷,分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种植,牧养,制造和荒政项,内容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文字狱:清朝统治者迫害知识分子的一种冤狱。多发于康,雍,乾三朝。康熙朝的文字狱主要针对那些有反清复明思想的人物及著作,但《四库全书》编纂的进行,从搜集来的图书中,他们发现了大量对清朝统治不利的东西,于是故意从的诗文中摘取字句,罗织成罪,文字狱更加残酷。文字狱使清朝的知识分子走向纯而又纯的学术研究中去了。

乾亮学派:乾嘉指清朝乾隆,嘉庆年号。清朝实行文化高压政策,为使知识分子不问政治,走纯学术研究道路,让学者对传统的经史文献进行考订,校勘,辑佚,注释,由此考据文学大盛。这一工作在乾嘉年间最兴盛,被称之为乾嘉学派。

农业文明:指在传统的农耕自然经济的基础上所产生,发展和连续传承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

社程:“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后来用“社稷”代表国家。

农耕自然经济:依靠种植农作物以自给自足的经济。

民俗文化: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活动中形成并沿袭下来的风俗,习惯。

仰韶文化: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因最早发现于河南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也叫彩陶文化。

《农耕图谱》:元代王帧所写的一部“农具史”性质的著作的一部分。他把当时南北方田间使用的农具,农业运输,贮藏,加工的工具和各种零部件情况;插图配文,是一部有相当价值的农书。

新石器时期:石器时代的晚期,这时人类已学会磨制石器,制造陶器,并且已开始栽种植物,从事畜牧。

龙山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晚于仰韶文化。因发现于山东济南龙山镇而得名。遗物中有黑而亮的陶器,故亦称黑陶文化。

  鸦片战争:1840—1842年英国因我国禁止英商贩卖鸦片而发动的侵略战争。虽得林则徐及广东爱国人民的反抗,但终因清政府腐败而失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政绩观:指历代统治者把农业收成的丰歉,当作考查国计民生好坏和自己得政或失政的一个标准。

勤农观:指确立以农为本的原则相制订变劝勉农事的治国方方略。

《四时纂要》:唐末或五代初期韩鄂撰。逐月列举应做农事及其具体措施,近于农家历的性质。《四时纂要》是唐代一个重要的农业文献,它对农业的岁时变化,占验国运人事的观念做了总结。

市:集中买卖货物的场所,即市场。

商业:以买卖方式使商品流通的经济活动。

墟:南方把定期贸易的场所称墟。

集:北方把称固定日期的贸易场所为集,通常是三天一小集,五天一大集。

会:从唐代起把在寺庙节日期间举行的规模较大的贸易活动称为庙市,后来发展成庙会。

农商兼营:农商兼营从业者称摊贩。经营方式是把货物摆在道边,路口或集市地面上,也有推车,挑担或设架放货的。其中有些是以物易物的,与赢利无关的互惠行为。

行商经营:即由卖主向买主主动汇合的商业经营方式,也就是从产地进货;到需地销售。靠行商运销,甚至长途贩运赢。历史上的徽商;晋商都很有名气,晋商以“船帮”车帮“等长途贩运方式,足迹及遍大江南北,以至日本,俄国等。

坐商经营:即以定点店铺经营,是一种由买主向卖主主动汇合的经营方式。从前的坐商经营都有固定资产,流动资金和相对稳定的劳资关系,形成了一些钱庄,银号,商行等规模较大的贸易集团。

市声:指行商小贩招徕顾客的叫卖声或代叫声。代叫声是以击打器具或乐器发出的响声以代替人的叫卖。

商幌:坐商店铺招徕顾客的一种传统标志是商幌。大致分实物幌子,实物附属品幌子,商品模型幌子,旗帘幌子等。辛亥革命后出现灯具商幌。

牌匾:大都以木料制成的为书写商店名称或营销物品的横长。方形或竖条形,挂在门头之上或门两侧校上的商幌。

字号:字号是店铺的名字,也是招徕顾客的手段。传统字号多选吉祥词汇组成并请名家书写刻于牌匾之上。大商店,老字号都很讲究字号牌匾的制作,这是无形资产。

工匠集团:手工技术工人,为了一定目的组织起来共同行动的团体。

行会组织:行会组织亦称 古典主义理论家布瓦洛在《诗的艺术》中对悲剧体裁和喜剧体裁作了种种规定,对田园诗体裁和哀歌体裁的描写题材也有区分。

 

  法国布封《论文体》和《写作艺术》,探讨了文学风格问题,提出“风格即人”。认为风格是由内容、思想和文笔构成的整体。

  黑格尔的《美学》堪称西方的《文心雕龙》。

  第一、关于艺术类型的划分。黑格尔从艺术类型的历史发展研究出发,把艺术分为象征型、古典型和浪漫型三种,并对这三种艺术类型的特征和优劣作了分析。他认为“象征首先是一种符号”,显示了“意义与形象的遥相呼应”的暗示关系。“象征本质上是双关的或模棱两可的”。

  古典型艺术实现了“意义与形象”、“内容与形式的完全行使的统一”,“符合美的概念”,“用恰当的表现方式实现了遵照艺术概念的真正的艺术”。

  浪漫艺术遵循内在主体原则,直接表现精神的独立性,其内容是绝对的内心生活,是“把自己的内心生活展示给观众内心的”艺术。

  第二、关于诗论的见解。首先,黑格尔认为诗最广泛地表现了人类的思想、事迹和命运,所以诗是“人类最普遍最博大的教师。”其次,诗是内容与形式、规律与现象、普遍性与个别性未经分裂的有机整体。再次,诗是语言的艺术,应当注重语言的运用与锤炼。

  第三、在浪漫型艺术之下,黑格尔论述了诗的三个主要门类(史诗或叙事诗、抒情诗、戏剧诗)的特征。史诗具有客观性、抒情诗具有主体性、戏剧诗是两者的统一。

  第四、黑格尔论小说艺术。他认为小说是“近代市民阶级的史诗”。

  西方的文体观念是从语言的运用开始,把文体看成语言修辞和雄辩的技巧,渐渐发展到文体的分类,最后提出作家的风格问题。

 

 

  3、当代西方文体研究的新走向

  A“语言学转向”及其评价

  强调和重视语言,通过分析语言的本质和功能来解释思维与存在、人与世界的关系,解释历史和各种社会现象,谓之语言学转向。语言学转向后的哲学思维,视语言与存在的关系为中心主题。意义产生的本源不再是意识,世界的意义产生于语言的言说,意义是语言言说的效果或产物。这种把意义作为哲学的根本问题来探讨的观念在文体学中的表现,就是语言与文本的关系。

  文本具有语义的自主性,文本意义不依附于作者的意图,而产生于语言符号被知觉的过程。

  索绪尔把语言和言语作了区分,认为语言是信号和声音的社会系统,是社会惯例和共同行为;言语即说话,是个性语言现象。他又把语言的所指和能指作了区分,认为所指是被指物,相当于一个实体有意蕴;而能指即语言的形成、风格。他把语言的历时和共时概念作了区分,历时强调语言发展过程中的连贯现象,共时指的是同一时期内各种语言的相互关系。这些概念的实质,都是把同对象的表象和实质割裂开来。强调言语的开放性和创造功能,忽略了言语创造必须受制于语言的规则。

  语言学转向给当代西方的文体学研究造成了正负两个方面的影响。正面:使立体学研究日益微观化和精确化,提供了许多有关语言学、叙述学、文本解读的技术规则,可操作性强。负面:首先是肢解了文学的有机组成,只强调文学的语言学意义而忽视其它因素,其结果是割裂了文学的各相关成分,特别是削弱了文学的精神价值,把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的文学现象变成纯语言学的游戏。

  B 文体理论的发展趋势

  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研究文学文体与文体风格,是当代西方文体学的主要趋势。当代西方从语言学角度研究文学文体,大体上有四种不同的着重点:

  一着重语言的社会情境,可称为文体的社会语言学派。这种观点认为,语言的使用离不开社会情境。对文体起制约作用的不仅有交际内容与交际方式,还有交际双方的关系行业组织,是手工业者自发组成的同行业组织,其职能是

 二着重语言的心理和情感受特征,可称为文体的心理语言学派。最早的代表人物是索绪尔的学生巴依,他把语言分为自然语言和社会语言,认定社会语言具有“逻辑性”和“情感受性”两个特征。

  三着重语言的结构和功能,可称为文体语言结构功能学派。结构主义学派是50至60年代以来西方文论中的一门显学,罗兰。巴特是这一学派的首席代表。他在《写作的零度》一书中提出写作的风格,反对把作品公成内容和形式的二元论。所谓写作零度,是指作品中的词语可以同时容纳多种含义,如同置于零状态,从无中创生意义,以此比喻语言在写作中的重要地位。

  小说文体的结构模式则源于俄国形式主义。普罗普的《民间故事形态学》是

结构主义散文的开山之作。他形容的着眼点并不是结构,而是形式。他所谓的形态学,立意在于形式。在具体方法上,他运用语言学中层次分级的方法形容民间故事。从形态各异、内容繁杂的民间故事中,他发现任何一个民间故事都由可变因素与不可变因素两个层面构成。

 

  托多罗夫把小说文体分成内容与话语两级,巴特则把小说分为三级,他在《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中把形式主义文体分为功能级、行为级、叙述级。

  结构主义者认为,小说文体的叙述层打开了作品通向外界的大门。离开了对小说作品的叙述分析,便不是文体学分析。

  布拉格学派的雅各布森也把结构主义的文体学界定为语言功能。他在《语言学和诗学总序》中,总结出散文文体中任何一种语言交际活动都包含六个因素,即发话人、受许人境、信息代码、传递、寓意。

  加拿大原型理论代表人物弗莱在《批评的剖析》一书中也从结构原则出发,提出了欧洲小说的模式系统。他把欧洲小说依据人物与环境的关系分成五种模式:1、神话模式2、传奇模式3、高级模仿模式4、低级模仿模式5、讽刺小说文体

  四着重语言的叙述功能,称为文体的叙述功能学派。代表人物是美国的韦恩。布斯。

  他的《小说修辞学》一书,考察了西方小说的历史演变以及由此带来的小说理论观念的变迁。意在形容作者的叙述技巧与文字阅读效果之间的关系,提出作者、叙述者、人物、读者四个因素。

  现代小说理论主张作家非人格化,回避对道德和情感做出评价,这是T.S.艾略特首先提出的观点。布斯则认为作家绝对的中立是不可能的,他对材料和事件的取舍就包含了一定的倾向性。议论,是小说常用的手段。布斯不否认议论式的叙述,但主张有中介的议论,提高议论的技巧。

  布斯认为应该如何提高议论的艺术技巧?1、戏剧性的议论,即通过小说中的主人公对情节冲突、对其他人物进行分析评论;2、含蓄的议论,即用隐含作者的身分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对事件的评价;3、暗示性的议论,即运用象征,把个别事物与既定规范相联系,把偶然情节与普遍真理相联系;4、调动情绪的议论,像哲学推理一样,提出许多责难,有意把作者的议论置于受攻击的境地,也不失为一种修辞手段。

  布斯引进了审美距离观念,来描述作者与读者之间复杂多变的关系,这是他对现代小说文体理论的又一贡献。主要有:价值的距离,理智的距离,道德的距离,情感的距离,时代的距离,形体的距离 第二章 小说文体的概念与类型

  传统的小说,是指由情节、人物和主题构成的一种文学样式。而小说文体这一概念,多数情况下是指小说作品因篇幅大小和审美特征差异而形成的长、中、短篇的区分。

  1、小说文体的概念

  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种:

  A 文体是语言技巧的运用。小说文体的实质不在于表达了何种故事情节或思想内容,而在于使用了什么样的语言体式去表达。这种理解抓住了文体中最可感的语言层面。相同的思想可以使用不同的语言技巧表达,因而,语言表达体式的差异导致了文体的差异。关于文体本质的“差异说”即由此产生。比“差异说”更深刻的是“偏离说”,即认为文体是对标准语言的偏离。俄国形式主义学派最重要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最早提出了这个观点。《作为手法的艺术》首先论述了感受事物的一般规律,提出语言的自动化概念。.

  B 文体是主观情感的注入。 最早提出文体是作家主观情感注入的,是18世纪法国文体学家布封,他在《论文体》一文中提出“风格即人”的著名论点。

  C文体是描写情景的制约。这种文体观念与情感注入说对立,认为文体不是作家主观随意性的表现,而是受所描写对象的内存要求的制约,是一种客观性品格。

  D 文体是内容与形式的融合。这种文体观以黑格尔和别林斯基的论述为最有代表性。20世纪欧美文体论的形式主义趋势很鲜明,突出地表现为语文崇拜。其中以美国文论家阿勃拉姆斯和苏联文论家赫拉普钦科的观点最有代表性。阿勃拉姆斯在他的名著《镜与灯》中把历来的文学理论分为四大类:一、模拟论,二、实用论,三、表现论,四、客体论。阿勃拉姆斯在书中断言:一部完美的艺术作品必须包括作品、艺术、世界、读者四要素。

  2、小说文体的类型.

  文学的分类有二分法、三分法和四分法。二分法是以押韵一与否把文学分为韵文和非韵文两大类。三分法依据塑造形象的不同方式把文学分为抒情类、叙事类、戏剧类。四分法把文学分为诗歌、小说、戏剧和散文。

  A、小说类型的演化

  ① 汉语中的“小说”一词,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出处,是先秦时代的《庄子。外物》,其中有“饰小说以干县令”一句。后来,在《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以及宋代的《太平广记》等典籍中,对小说都有记载。我国最早对小说进行文体分类的,是清朝的《四库全书》,将小说分为“杂事”、“异闻”、“琐语”三大类。这是按内容或题材所作的小说文体分类。

  我国古典小说按语言性质还可以分为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六朝志怪应该是我国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小说。后以《阅微草堂笔记》、《聊斋志异》等清代文言小说为新的高峰。白话小说出现于较晚的宋元之间,在当时称为“平话”或“话本”。发展到后来。则以明代的《金瓶梅》、《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和清代的《红楼梦》、《儒林外史》为代表作。.

  在小说的历时发展中,世态散文和传奇故事这两种文体的作用不可低估。

  ② 欧洲最古老的小说也可以分出世态散文和传奇故事两种,公元前5至4世纪,历史散文开始发展,出现了了罗多德、修昔底德、色诺芬等历史散文作家。欧洲的传奇故事范围极广,更多的是反映欧洲中世纪的英雄史诗和文艺复印兴初期的流浪汉小说。吉列斯比把斯宾塞的《仙后》列入诗体传奇作品,对人类贡献很大。主要表现在:一、解放了人们的想象力,二是开启了小说原型的叙事形式,三是创造了一种优雅的展示内心矛盾的描写手法。

  以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为代表的流浪汉小说出现,结束了英雄史诗和骑士文学在欧洲的流行。

  B、小说分类原则

  以篇幅容量作为小说的分类原则,把小说分为长篇、中篇和短篇。以语言体式作为小说的分类原则。我国古代提出的“诗有六义”说,即把文体与语体同等看待。六义中的“风、雅、颂”是指体裁,而“赋、比、兴”则说的是语体。“赋”是叙述直陈语体,“比”是取物比喻语体,“兴”是托物象征语体。曹丕《典论论文》中提到的“雅、理、实、丽”也是语体。在俄罗斯,以语体区分小说类型的理论,始于17世纪的马卡利。可称为俄罗散文文体之父,他在《修辞学》一书中首次提出艺术散文的理论,而构成其主体的是“三类语体”论。

  以叙述方式作为分类原则

。苏联文论家波斯彼洛夫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一个很新颖的观点,严格区别了文学的种类和体裁的不同概念。文学的“类”是区别不同艺术对象的界限,而体裁只是表现艺术界限的手段。他把文学分成三大类,即“叙事文学”、“抒情文学”、“戏剧文学”。叙事文学是用语言造型,抒情文学借语言传达激情,戏剧文学则是包括多种艺术门类的综合艺术。

 

  综观上述情况同是以语体作为小说的分类原则,但有不同的侧重点。我国古代以语体分类的原则包含了作家的风格因素,语体中注入了作者的情感。欧洲古代以语体分类的原则突出语言自身的修辞色调。而苏联学者以语体分类的原则是从描写对象的不同特征来划分文体。

  以文学作品所表现的冲突的性质作为小说分类的原则,是苏联文论家赫拉普钦科提出的。

  3、叙事文体的分类

  以叙事作为媒介传达人生体验的文学,为叙事文学。按照叙述体式的不同,将叙事文体分成以下四类:

  第一、叙述生活中已经发生过的事实。以写真人真事为主,依据于确切的事实。在叙述手法上将记录事实和讲述事件相结合。有报告文学、回忆录,自传体、日记体、书信体、编年史、纪实体小说等等。

  第二、叙述现实生活中未必会发生或不可能发生、但却符合生活逻辑的事,用以诠释生活中不宜直言的现象。有寓言、童话以及当代寓言小说等文人作品。

  第三、纯粹的假定性叙述,是现实世界中不可能发生也不属于现实世界的事。古代的神话、英雄小说、神仙故事等,是这类叙述文体的代表。

  第四、叙述现实生活中发生过的或具有典型意义的虚构故事。有长、中、短篇小说。< p=""> 第三章 小说文体的语言形态

  1、一种观念的两种诠释.

  小说被界定为一种语言艺术,这已是约定俗成的共同认识,对这一命题的理解是:语言是小说艺术材料、工具或媒介。

  语言工具论被“语言本体论”取代。按照这种理论,不是人类在动用语言是语言在支配人类的生活,人类生活在语言框定的世界之中。以这种观点解读“小说是语言的艺术”这个结论,便得出了“小说是存在于语言之中的艺术”这种理解,小说反倒成了说明语言现象的材料。

  2、小说语言的双层结构.

  瑞恰兹说语言有四种功能:传达信息、表现感情、显示语调、指示意义。

  我们把小说文体的语言概括为一种双层结构:它的表层以自然语言的字、词、句为单位,自成体系,传达信息,认知事物;而它的深层结构则突破了自然语言的一般规律,以其独特的叙事形态对生活重新进行审美整合,使小说艺术能够传达出某种思想意蕴或文化含义。这种双层结构的表层是认知——信息层,而深层是意蕴——审美层。

  3、小说的叙述视点和叙述类型

  小说的视点是指叙述角度,或者说是故事讲述者的位置。小说视点的重要意义,一方面,视点的选择决定了作品的结构。另一方面,视点的选择也能体现出不同作家的不同文体风格。.

  传统小说的叙述类型是直接叙述,作家承担叙述者的角色,他以君临一切的全知视点叙述小说中的人物行为和事件经过,甚至以超越历史的视野回顾过去,设想未来,议论事件的底蕴,评价人物的言行。

  小说叙述的视点除了直接叙述、间接叙述外,还有一种多重复合式的叙述。多重复合式叙述是把不同视点的叙述集中起来描写同一个事件,以便强化故事的效果。现代主义小说家常用这种叙述方式。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是多重叙述方式的典型体现。

  4、小说语言与语境

  语境是小说语言区别于其它文学样式语言的重要标志。是语义学家瑞恰兹创立的一个术语。语境的原始意义为一段文字中的上下文。语境研究要求在诠释文本中某个词时,揭示与该词有关的全部历史与一切事情,通过这种揭示,显示该词没有出现的语义,从而达到扩大该词内涵的功效。

  语境的建构必须做到:一、与小说语言表达的书面世界契合,二是与作家心中的小说世界契合。前者指的是语言描述的物,后者指的是作家心中的意。语境如果与物合与意融,就能收到既得佳句又不失宏旨的整体效果。

  语境创设的优劣取决于作家对生活的感知和理解,也取决于该作家对民族语言的修养。
第四章 小说文体的结构形态

  小说文体的结构,指的是作品内部的组织构造和总体安排。

  1、不同的结构层次:

  可以区分为显现层面、深隐层面和延伸层面。

  ① 对作品中叙事情节的调度、形象画面的组织、空间场景的转换、心理情境的安排等可直接感知的内容——亦即语言字面意义层次的内容进行组织和安排,就是小说的显现层或者感受知层结构。.

  情节是指作品的内容涉及的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是未经剪裁和布局的自然顺序。

  结构是指按照一定的创作思想对自然情节进行剪裁、取舍、重组、安排这样一种艺术手段。

  ② 如果对作品中的情节、场面组织得当的话,可能会产生这些内容本身没有新因素,这是藏匿于作品表层结构之下的深隐内容。这种深隐内容是寓于字表意义之下的时间流程、空间转换、象征意蕴等手段显示的生活的内在运动节奏,这就是作品的深层结构。(例《巴山夜雨》、《江雪》)

  ③ 作家在处理情节时,有意识地使内容中断或跳跃,或者把情节拉长,使其变得陌生,或者组合不连贯的画面或意象,或颠倒时空关系。总而言之,就是制造作品的空缺感,使它不具备统一的主题,诱使读者自己去填补作品的空缺。这就是小说文体的延伸层结构。

  小说文体的显现层和深隐层寄寓在作品的文体之中,是文体自身的一种面貌;而文体的延伸层则自外于文体,与读者的审美趣味关系密切。

  2、小说结构的材料.

  小说结构无论哪一个层次,都以材料为基础。.

  现代小说的材料是故事。现代小说中故事的发展趋势有以下特点:故事单纯,主题模糊,时序混乱,人物抽象。小说是从传奇故事进化而来的。除了故事内容避繁求简外,故事的主题由清变浊也是故事回归后的一个新特征。

 

 

  3、结构的基本元素.

  小说文体结构的各个层次都有其构成元素。时间和空间是小说文体最基本的构成元素。传统的小说观念以人物和情节作为基本元素。现代小说的艺术情节概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经受了“情节淡化”和“非情节化”的冲击后,情节的实质已经变成了一种时空关系,即作品中所安排的内容顺序关系。

  A 时间

  文学和音乐一样,其本质是一种时间的艺术,或者说是在时间中展开和完成的艺术。现代小说中,叙述过程往往涉及到故事时间和文体时间。

  所谓故事时间是指故事发生的自然状态时间,符合生活的逻辑;而叙述时间则是故事在叙事文体中所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逻辑顺序被肢解,但更能反映作家的创作意图和审美情趣。

  叙述时间的呈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倒 叙:是指文体中的时间倒错,用叙事时序来重新组合故事时序,是小说的一种常用技巧。

  阻 滞:叙述者得用时间停滞的艺术方法,让时间从故事的进程中剥离出来,在时间的停顿中或转换情节、或暗示某种意图,实际上也是作品结构的一种辅助手段。

  交 错:是现代小说叙述故事的一种常风形式,作家用切割时间的方法,把叙述的内容切成碎片,然后以叙述者的意识活动为经线,在一个特定的时区内恣意组接事件的过去和未来。

  叠 加:这里指的是多种时间层次并用的结构。作家设置众多的叙述者,把同一故事或对同一事件的不同理解进行重复叙述,以构造复合网络式的生活空间。

  B 空间

  在传统的小说概念中,空间与环境同义。空间描写是为小说情节的开展创造一气氛,为人物性格的形成安排一个典型环境。

  现代小说的空间指的是人物与事件的存在形式和相互关系。

  当代小说是怎样构筑艺术空间秩序以维系作品结构的张力呢?

  首先,是使用伸缩性空间结构。这种小说给人物安排一个主要的活动场所作为基本空间,随着事件的变化,再向其它辅助空间延伸,情节也由于空间的伸缩而一张一弛、一松一合

 其次,是巡回转换空间。人物和事件的关系或并置,或变化在几个空间单位交错,无中心环节。

  再次,是叙述语段的心理组合空间。这种空间结构常用在意识流小说中,即根据人物的回忆或心理情绪的需要来调度和线接空间。

<>< p="">>  80年代后半期,苏联文坛出现了一种以写实的笔调查不厌其烦地描写生活琐事的“新潮文学”,评论家秋普里宁称之为“另一种散文”。人们习惯地把彼得鲁舍夫斯卡雅也列入“新潮”作家之列。她发表于1992年的新作《时间是夜晚》奠定了她在当代俄罗斯文坛的地位。

 

  最后,是时空统一的复合式空间。艺术时间与艺术空间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空间是人物与事件的存在体,时间是空间的变化和移位。

  重视时间与空间的艺术处理,是当代小说文体发展的重要方向。

  4、结构的聚合力:人物

  人物在小说的结构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故事小说——性格小说——心理小说。

  19世纪的俄罗斯小说就是以多余人的性格、小人物性格、新人性格、忏悔贵族性格、思考型主人公性格以及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作为串连的线索。< p="">


第五章 小说文体的审美形态

  主要是从小说的审美功能这个角度去认识小说文体的审美品格。小说的语言形态和结构形态主要是指小说文体的“物质”方面,属于客体的话,那么小说的审美形态则主要是指文体的精神方面,属于主体内容,意指创作者本身的潜能投射到小说文体中而赋予小说文体的审美品格。

  1 、审美功能与作家素质

  主体的审美素质包括丰富的内容,较重要的有审美、审美趣味、审美理想。

  审美是保留在审美主体记忆中的对外界事物的印象感受和体验的总和。审美经验一般由日常生活体验和审美情感这两种因素构成,前者是材料,在被体验之后,经过剪裁、筛选、过滤,再进入审美经验,主动积极地接受对象的信息,才能创造出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我们把作家的审美经验理解成文体形成的心理驱动力,是创作行为的发生动因。是生活积累、情感需求和激情勃发的总和。.

  审美趣味也是作家审美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美趣味指的是人在审美体验中确定审美对象的价值的能力和区分审美对象的美丑的能力。是通过审美主体的个人爱好和个人感受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体现了审美主体的个性差异。此外审美趣味还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审美对象的特征多样还是单调,二是审美主体在特定条件下的心境是否染上情绪色彩。因此它是选择性的。审美趣味也有时代的、民族的、阶级的共同性的一面。

  审美理想是指人们在艺术中追求的至高至善至美的境界,它在审美经验的基础上产生,并且是这种经验的高度概括。审美理想作为一种期待与憧憬,在创作实践上的体现即是用艺术的形态去追求至高至善至美的境界,去烛照现实中的混沌与黑暗,去设想人类的明天应该是根据这些原则去规范文体风格和叙述模式。

  2 审美功能与文化环境.

  小说文学艺术体、文体的创造者、创造环境共同提供了文体产生和发展的源泉。主体与客体在实践中的统一,是我们的文体理论的基点。

  “文化”广义:包括人类整个活动方式及其成果的总和,即有精神的内容,也有物质的内容,特别是精神的物化产品。狭义的文化仅指观念形态,即人们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哲学观念、思维方式、心理特征、价值观念、道德标准、民族特性、宗教信仰等等。

  A 文化与时代精神

  所谓时代精神,就是特定社会中占据历史舞台中心的集团势力所提倡的由政治观念、意识形态等因素形成的社会主导趋势。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见解,人类的生活主要是社会生活,反映这种生活的意识也主要是社会意识形态。作家的政治观念通常都是在反映生活的过程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我们肯定文体与时代精神的关系,也并非一概地否定小说的非政治化。在世界文学史上,淡化政治色彩的成功之作品不少见,如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子的来信》等。

  我们在揭示小说的审美形态时,指出其中包含了时代与政治的因素,同样是受到文学本质观的制约,这只是这个命题的一方面。此命题的另一方面是如何根据审美规律去揭示这种关系。审美活动从来都是人的自由意志和本质力量的艺术表现。审美趣味虽然不能和思想观念相隔绝。小说不是政治意念的传声筒,小说对政治领域的介入,其目的是借助于具体的政治事件来展示有的生存的真实意义。小说家关注的则是政治内涵中的人,人对政治事件的处置方式、心理反应和制约命运的精神因素。

  B文体与哲学观念.

  在人类的文化环境中,小说与哲学各自代表着不同的功能指向:小说表现人生的体验,哲学探讨世界的本质。

  天才小说家所揭示的创作规律是:首先要做的是描写外在世界,叙述人物的行为;而要使这种描写和叙述有艺术价值,就必须使之成为某种哲理的象征,才能转化成审美观念;小说文体只有容纳了存在价值的本体思考时,才能最大限度地释放了它的审美功能。欲使小说中的哲理思考转化成审美观念,必须寻求文学与哲学的交汇点。从70至80年代苏联文学的创作经验来看,以下几点值得重视:

 

  一、过去的文学提出了“文学是人类”这个命题,而今天的文学则要探究人是什么,人应怎样生活,如何实现人生价值等问题。这是文学与哲学交汇后提出的首要问题。通过自我反省、良心审判等手段来寻找人的自身价值,可以说是俄罗斯文学的一个基本使命,是托尔斯态、陀思妥耶夫斯基等文学大师的传统。

  二、人的自我意识觉醒之后,人类的前途、世界的命运、人的社会责任这样一些精神生活中的根本问题,成了文学与哲学的第二个交汇点。

  三、增强历史感,是文学与哲学交汇的第三种表现。文学用哲学的眼光看待历史,或者就,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中含量有哲学命题,是苏联文学道德哲理深化的结果。

  四、重新认识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是文学与哲学交汇后提出的又一命题。人与大自然应建立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是文化人类学和哲学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

  C文体与民族特性

  斯大林林关于民族的定义: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今天常说的俄罗斯文化,始于9世纪的基辅罗斯,形成于16世纪初叶的莫斯科公国时期。

  在人类文化只上,欧洲与亚洲有着不同的文化渊源。欧洲文化均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文化和古代希伯莱文化大革命,后来演变成今天人们常说的西方文化。亚洲文化的源头较多,主要有西亚的拜占廷文化、印度的佛教文化和中国的儒道文化,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东方文化。俄罗斯民族性格呈现出“两极性”特征。

  D文体与文学传统

  文学传统是指民族文学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学观点、文体形式、艺术方法、艺术风格等方面因素的总和。

  文体对文学传统而言,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二者之间有着更为复杂的互动关系。首先,文学传统对文体形式的影响是长期的浸染过程,不是有意而为的。普希金是俄罗斯民族文学之父,他是俄罗斯古代文学和民间文学的第一个集大成者。其次,任何一种文体风格所接受的传统的影响,都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杂取种种技巧,合成新的形式,可以说是文学的传统与创新的辨证运动的一个基本规律。最后,传统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文学传统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既具有历史继承性又具有创造性,渗透力极强。

 

 

  3 文体审美功能的多样性

  从形态学的角度来看,小说文体的审美功能最终要通过作家的艺术思维方式表达为一种审美的物化形态。作家的艺术思维方式尽管形态各异,但就其基本模式而言,可以大到处归纳为以下三种:写实型、抒情型、象征型。

  A 写实型文体的审美功能

  小说家自觉地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再现人生、社会和世界,把自己的审美理想寄寓在对客观现实的真实描绘中,这种小说文体称为写实型。

  写实型小说文体的审美呈现形态主要有真实性、形象性、典型性。

  真实性。一、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具有不同的内涵。艺术真实并非对生活真实的复制、替代和仿造。文学作品中的艺术真实是对现实的能动反映,要求反映生活对象的精神实质。因为艺术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结果,它在反映生活真实时,一刻也不能离开创作的主体性和艺术自身规律这两个因素。所以,艺术真实不能够也不应该等同于生活的原生形态和原始面貌。

  二、文学作品中的艺术真实应该是以生活真实为基础,对现实进行概括、想象和再创造的结果,它可以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艺术真实必须高于现实真实。艺术真实应有虚构、想象和再造的成分,但也不是任意而为。艺术的虚构和再造,必须符合生活现象真实、生活本质真实和作家情感真实这样三个基本条件。生活现象的真实指的是情节的可信性、现实关系的具象性和细节的典型性,即依据实际存在的具体生活现象来描绘艺术画面。生活的本质真实则经过了作家的艺术加工,更集中更概括,并且被作家的进步思想烛照,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亦即人们常说的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真实欲表达生活的本质,离不开作家的情感真实 形象性 对于写实小说文体来说,形象是沟通生活的现实真实和本质真实的审美中介。欲把生活形象转化成艺术形象,途径是艺术虚构。艺术虚构是促成形象完美的关键。在创作实践中,作家逐渐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手段,来促进生活形象向艺术形象转化。一谓增删。二谓合成,把实际生活中孤立分散的形象进行移花接木式的组合,虚构出一个新的艺术形象。三谓锤炼。

 

  典型性。指的是塑造典型形象的方法和过程。要求作家在创作过程中通过个别反映一般,以鲜明独特的人物个性反映生活的某些规律性特征,揭示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典型化是个性化和概括化双向并进的过程。

  B、抒情型文体的审美功能

  不拘泥生活的本身形态来构建小说世界,而以自己的审美理想来重塑现实,把自己对美的追求寄托在对现实的心灵感受中,这种小说文体称之为抒情型。

  抒情小说文体的审美呈现形态主要有心灵化、情感化和意境。

  心灵化 抒情小说则要通过作家的心灵来呈现外部世界,这个世界经过了作家主观意志的净化,它强调小说中的艺术世界与客观外在世界保持形态上的一致。普里什文是早期代表,他的中篇小说《人参》、散文诗集《泛春草》和《林中水滴》最能体现抒情文体的特色。帕乌斯托夫斯基也是苏维埃时代著名的抒情型文体小说家。

  情感化。情感化则是抒情文体的结构形态。抒情文体一般不讲述一个有开端、有高潮、有结局的完整故事,也不一定叙述一个事件的全过程,而只挑选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作家按自身的人生体验的零散的情节片段组合成篇。契诃夫的抒情中篇小说《草原》即是如此。

  意境。抒情型小说文体的表现功能,常有托物言志、以景结情、以象结意的语言体式,以构筑一幅和谐广阔的生活图景,其中又渗透着作者丰富含蓄的情思,形成能诱发读者的想象和思索的艺术空间。

  创造意境的方法主要是通过意象的选择与组合,构筑一个虚实相间、神形兼备的艺术空间。其基本途径之一是虚实结合,寓虚境于实境,借助于虚实隐显的灵活处理和莫测变化,来收取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二是化情思为景物,以神求形,移情入景,化境为意,即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C、象征型文体的审美功能

  象征型文体不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貌摹写现实,也不托物言志,把自己的审美追求寄托在对现实的心灵感受中;而是为作家的思想、情感、意向或哲理寻求一种客观对应物,使作家的思想或情感实现知觉化。这种以对应物粘附思想的文体表现模式,我们称之为象征型文体。象征型文体的最高成就是诗歌。

  假定性(象征型小说文体常见的审美表现手段)是想象力的一种变形,是认识和把握现实的特殊思维方式。基本特质首先在于它不是通过概念的方式,而是通过构造充满生气的有机形象的方式,达到体现普遍性概念的目的,它有具象性。其次,它把形象的内在性与外在的假定性结合成活的统一体,即把对应物粘附于思想,用以揭示事物的现象与本质、特殊与一般、内在实质与外在显现之产的现实联系。最后,假定性艺术还必须调动审美主体的认识、理解、意志、情感等多种心理活动。

  象征型小说文体的审美呈现形态主要有象征、怪诞和神话原型。象征手法是通过某一特定形象来表现或暗示超越该形象的含义或观念。

  象征品格大体包括以下几种因素:一是寻觅创作主体和寓意之间的客观对应物,使艺术寓意和主体的观念互相契合,这是象征的出发点;二是象征寓意层含义不能外加,必须以象征本身来显示;三是象征体与象征寓意之间应呈现出彼此融贯、双向交流的往返运动,以达到动态对位的流动美效应。

  堪称象征型文体代表作的,是安德列。别雷的《彼得堡》

  怪诞。是指一种艺术风格,其特征是奇特地表现人和动物的形象,常用自然物体的变态形式。象征型文体中的怪诞表现形态大体有细节怪诞、情节怪诞和性格怪诞这三种方法。文学作品里的怪诞必须正确处理好怪诞与真实、抽象与具体、理性与非理性诸方面的矛盾统一。情节怪诞是对指怪诞因素贯穿在小说的整体情节之中,成为艺术组织的基本部分。怪诞性格主要是指心理扭曲的畸形人神话原形 从宏观上把全部文学纳入一个完整的结构之中,从神州原型去演绎文学作品意象的积淀,进而认识蕴含于其中的发展规律。原型批语理论发端于18世纪意大利的历史哲学家维柯。  第七章 苏联时期小说文体理论钩稽

  1、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与文体学说

  二十世纪苏联坛是形式主义学派、文艺社会学派和话语学派三分天下。文艺社会学派是从19世纪的历史文化学派发展衍化而来的。三十年代初,他们提出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那察尔斯基是早期代表人物,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可以从多种不同的角度看待文学:一是社会学观点,即认为文学是社会现实的反映。二是美学的观点,即研究文学如何用接特定的艺术手法和形式来反映社会。

  关于小说文体的基本因素,高尔基提出了“鲜明地描写事件的环境,活泼地表现2表现中的人物,选择正确生动的语言”这三个方面,他认为环境、人物、语言是小说文体的基本因素。

  2、艺术思维中的文体风格.

  利哈乔夫在1958年发表的《俄罗斯文学中的人》这部专著,揭开了风格、体裁研究的新一页。赫拉钦科的艺术思维关切的是作家的创作个性。波斯彼洛夫也是从艺术思维的角度认识文学文体。三人都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艺学在70-80年代的重要代表。赫氏认为风格是作家创作个性的独特表现,决定风格的三要素是创作对象本身的性质、作家对世界和生活的态度、读者的鉴赏。.

  3、话语理论与文体学说.

  巴赫金是二十世纪苏联文艺学界的理论奇才。他看待文学的切入点也是艺术思维。他的小说文体理论离不开他的美学——诗学体系。

  4、结构诗学与小说文体

  洛特曼教授创立了结构诗学理论。他主张在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中分析文学作品的思想结构。他把自己的理论体系称为“结构诗学”,国际上称为“塔尔图学派”。这个体系由以下几个支柱支撑:一谓功能说。他不把艺术作品当作技巧的总和,而视为独具功能的结构系统。他把整个人类文化看成统一的整体,是结构的最高层次。二谓模式论。他首先认为,艺术家从宏观着眼、微观入手,对客体进行综合性概括,是构筑艺术模式的前提。二、艺术模式与现实客体不能等同,只能近似。三、洛特曼的艺术模式不排除文本的思想内容。三谓符号学。他认为,艺术模式要发挥效用,必须借助于符号系统以传送信息。

  关于艺术文本这个符号系统,洛特曼认为它是由语言系统和文学系统这两种代码组成的。

  文学文本具有以下特征:一是自主性,文学文本内部各要素、各子系统按统一规律处于完整的结构之中;二是界限性,指文学文本符号有别于其它各种物质符号,以突出文学符号的特征;三是传达性,指文本符号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以表达某种观念。

  洛特曼对语言符号作了自然语言和艺术语言的区分。自然语言是人们用以进行交际的材料,艺术语言是在自然语言基础上形成的第二性语言,是以特殊方式组成的语言。

  洛氏还将语义学的概念引入符号学。语义学是研究各种符号和符号体系之涵义的他学说。他的理论思维一直沿着形式——结构——符号这个流向发展,未曾跳出形式主义的藩篱。第六章 俄国古典小说文体理论钩稽

  仪式歌、英雄歌谣和历史歌谣,是俄罗斯古代文学最早的文体形式。

  文体理论就是从文学的体裁、分类、样式、风格等方面研究文学的一种理论,属于文学批评范畴。

  1、俄罗斯文体理论之滥觞.

  俄罗斯最早的书面语体文学始于12世纪的《伊戈尔远征记》。而俄国历史是最早的关于文学理论和文体特征的论说文字,也始于《伊戈尔远征记》。

  俄罗斯诗学的第一部著作是拉夫连季。济扎尼的《文法》。俄罗斯的文体理论发端于诗歌研究,并注重文体中语言的运用。

  2、散文文体理论的萌芽.

  沃洛格达主教马卡利在他的《修辞学》(古斯拉夫文)这一著作中首次提到了艺术散文的理论。关于修辞学的研究对象,马卡利界定为“被修辞过的词汇”,亦即艺术词汇。包括四个主要组成部分:一是论想象或虚构;二是论虚构的种类和样式;三是修辞性词汇的来源,即素材的汲取;四是论“三类语体”。(高雅的语体、谦恭的语体、不卑不亢的语体。).

  普罗科波维奇的《修辞学》是继马卡利主教的《修辞学》(拉丁文)后的又一部研究散文文体的著作。他区分的三种散文文体有:一是高雅的或庄重的文体,二是中间的或华丽的文体,三是低级的或简单的文体。.

  用俄文书写散文的任务落在了罗蒙诺索夫身上。

  3、文体学发展的民族阶段.

  1735年是个转折点,瓦西里。基里洛维奇。特列齐亚科夫斯基发表于是年的《俄诗最新简明作诗法》一书,标志着俄诗学民族阶段的开始。他最早提出了叙述理论。

  罗蒙诺索夫于1748年发表的《修辞学概论》一书是俄国第一部用俄文写成的系统论述俄罗斯文学和文体风格、体裁形式和文学语言的理论著作。一、高度评价散文文体的意义。他认为散文和诗歌一样,具有同等的艺术表现力。文体形式不同,但修辞效果无高下之分。二、对散文语言艺术修辞特点进行了分析。他在《俄语语法》等论著中,依据文体风格与叙述对象相一致的原则,提出了三种文体的理论。一是高雅文体,包括英雄晚诗、颂歌、悲剧、重大题材、重大庆典;另一种是中间文体,包括诗体通信、戏剧作品、牧歌、哀歌、讽刺作品等形式;再一种是低级文体。包括散文通信、悲剧、题辞、短歌,用以记述一般性的事务。

  罗蒙诺索夫基于对俄罗斯语言特征的潜心研究,于1739年提出改革俄诗格律的见解。他在《论俄语诗律书》一文中,提出俄文格律诗应由一个诗行中的重音节和非重音节有规律师地交替形成节奏,称为音节重音诗体。

  俄国文体理论发展到18世纪,已逐渐形成俄罗斯民族的特色。主要表现在:

  1)力图超越西欧文学实践和文体理论的框架,面向俄罗斯文学实际进行文体理论概括,具有鲜明的俄罗斯民族文化特色。

  2)俄罗斯文学在起步阶段就十分重视对体裁问题的研究,体现了文以体为先的准则。

  3)注重语言因素所涵纳的美感的意义,往往从修辞角度入手,探索语言要素与文学文体的关系。

  4)文学文体初具独立存在的形式。

  4、散文文体的情感特征

  苏马罗科夫开启了俄国文体本质主观说的先河。

  俄国感伤主义批评的代表人物是卡拉姆津。他是俄国第一位批评家,也是俄国文学批评的奠基人。感伤主义批评的美学基础是:以感性和审美趣味作为文学批评的出发点。“艺术必须忠于自然”是他批评理论的核心。

  这个流派的理论主张促使俄罗斯语言更加明快流畅,语言的表达方式更加丰富多样,特别是在口语化、抒情性方面,成果尤显著。

 

 

  5、历史和美学批评中的文体论

  19世纪20至30年代,俄国文艺学中出现了一个“哲学美学学派”。这个学派侧重从哲学角度论证艺术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属于这个学派的批评家有韦涅维季诺夫、基列耶夫斯基、奥陀耶夫斯基、斯坦凯维奇等。纳杰日金是这一学派

最有代表性和影响最大的人物。

 

  1)纳杰日金发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先声,他最早系统地探讨了现实主义取代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有历史必然性。车尔尼雪夫斯称誉他是使现实主义具有“强固基础”的第一人。纳杰日金关于文体的观点,在其论文《当代启蒙思潮》、《欧洲主义与民族性之于俄罗斯语言文学》中得到了体现。

  2)别林斯基是历史和美学批评学派的奠基人。他的美学观点和批评理论自成体系。他关于形象思维、美于典型论、关于批评是运动中的美学等论述,在文学批评史上更有开创性意义。别林斯基的文体理论更多地是指向文体的主观性,即强调文体是作家精神个性的体现,强调文体的独创性。在他看来文体即风格,而风格是个人的创作行为。关于文体即个人风格这个观点是一贯的。他同时强调文体必须契合描写对象的客观性,突出文体是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风格必须用语言来表现。在文学体裁分类方面,别林斯基也有独到的见解。体裁是不同文学类型的体式规范。在西方文体史上,自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始,就流行体裁的三分法,即把文学分成叙事类、抒情类、戏剧类这三个基本类别,别林斯基对这三个类别的特征作了精彩的阐述。他讲到叙事类作品时,认为其特征在于把内部事件转化为外部事件,作者在这里是看不见的,他只是事件过程的讲述者。至于抒情类作品的特点则相反,事件从外部转化为内部,一切外部现象均是隐秘的内在力量活动的结果,而戏剧类作品的基本特征是:外在事件撞击作者个人的主观精神在外部事件中得到显露,个人行为体现了主客观的统一。当然文学语言度不等于文学文体,二者的关系犹如建筑材料与力学结构。他强调弘扬语言对世界的审美体验。他反对用语言材料去拼凑美好的事物,主张运用语言材料达到以思想塑造形象的目的。

  3)车尔尼雪夫斯基是继别林斯基之后俄国最重要的文艺理论家和美学家,历史美学批评的杰出代表。关于美的本质,车氏提出了“美是生活”的著名论断。关于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他认为现实生活是艺术的惟一源泉。他反对把艺术的目的和内容局限于对美的追求,认为美不能脱离真与善独立存在。他提出艺术的三大作用是:再现生活,说明生活,对生活现象下判断。

  4)杜勃罗留波夫也是俄国历史美学批评学派的杰出代表。他认为艺术的特质在于用强烈生动形象表现生活中的真善美,这种形象必须是情感与理智的交融。他把艺术思维的基本特征办公室为:具体生动的形象,敏锐的审美感受能力和丰富的艺术想象力,促进人们对生活的正确认识和理解。

  他提出了“现实的批评”这一理论(P167)。他的理论的革新意义为:首先,把作家的创作意图与文本的客观效果分离开来,承认文本的客观效果可能大于作家的创作意图。第二、强调以作品为本进行分析,将作品与生活进行对比,以作品提供的东西为依据,而不以主观愿望强求作者。第三、扩大作品内涵,弘扬艺术作品自身的客观意义,通过作品的艺术特征去把握生活的真理。最后,“现实的批评”重视读者的反映。

  6、现实主义批评与文学文体

  1)普希金是俄罗斯民族文学的伟大代表,俄罗斯现代文学语言的奠基人。他善于吸取民间语言的养料,熔俄罗斯语言的纯朴、简练、明快、准确和诗意美于一炉,扩展语言的表现能力。.

  2)屠格涅夫是俄罗斯文学的一代宗师,崇尚现实主义美学原则。典型论是屠格涅夫现实主义文艺观的核心 .为了真实地反映生活和塑造艺术典型,屠格涅夫还详尽地论述过作家必须具备的条件。首先他强调作家对生活印象和感受。其次,作家应有把握生活和洞悉生活的能力,高扬思想在创作中的指导作用。

  3)托尔斯泰的创作是文体学研究的范本,现代文体学研究有三个侧重点:一是运用现代学语言理论,从语言特征和思想内容的关系去进行文体分析,挖掘作品的美学价值,这是侧重于文学方面。二是研究语言在长期使用中形成的功能变体,探讨语言使用的适度性,这是侧重于语言;三是借助现代语言学理论,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传统的修辞学,这是侧重于修辞。他在《什么是艺术?》中给艺术下了一个准确的定义,认为“艺术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交流工具”,“人们用语言互相传达自己的思想,而用艺术互相传达感情。”(就艺术情感而言,托尔斯泰提出艺术感受染的深浅程度取决于三个条件:一是传达的感情具有多大的独特性;二是传达这种感情的清晰程度如何;三是艺术家真诚的程度如何,即是说,艺术家自己体验他所传达的那种感情的力量如何。在独特性、清晰度、真诚这三个条件中,独特性指的是作家有风格,清晰度包括了语言因素;而被托尔斯泰认真最重要的“真诚”,则是作家情感风格与语言能力的综合。

  4)契诃

夫论储蓄也是文体学中重要的范畴。

 

  19世纪俄国现实主义文论中的文体学强调文学文体的多层次结构,可以视作本义的文体学。其理论个性在于:一、文体研究着眼于文学的整体性,特别注重文体中蕴涵的精神文化意义。二、俄国现实主义文论中的文体学初具文体层次论的规模,普希金和托尔斯泰对作品总体命意的阐述,类似尔后的文体学家英加登所谓的思想观点层。三、重视对文学作品中的叙述理论的探讨,并涉及到多种多样的叙述方式。四、文体理论的发展轨迹是从虚到实,从综合到分解,从精神文化层次到语言现象层次,日益走向精密化、微观化。

  7、“纯艺术”论与文学文体

  “纯艺术”论是19世纪40-50年代俄国文学界的一种批评派别。共同的艺术观使鲍特金、德鲁日宁、安年科夫三人结成联盟。他们的批评活动的终极目的是反对艺术的倾向性。德是三人中年龄最小但影响最大的评论家。是著名的西欧派。他首次提出了“普希金流派”和“果戈里流派”的分野,并把两者对立起来。德鲁日宁关于诗歌的“优美理论”包括:(诗歌自身是“没有目的”的,诗歌的世界应该“远离生活”,因为现实生活是“平庸的”;诗人不应该服务于“眼前利益”,而应该服务于“美、善、真”的永恒观念。他赞赏谢尔宾纳翻译的古希腊诗歌。鲍特金是个政治和文艺倾向变易频繁的人物。安年科夫最早使用“现实主义”这个术语。他还是俄国第一位卓有成效的普希金研究家和传记作者第八章 形式主义学派的文体观

  形式主义批评流派的产生,标志着现代文体理论渐趋成熟。1914年,在莫斯科大学语文系,以罗曼。雅各布森为首,包括维诺库尔、勃里克、托马舍夫斯基在内,成立了莫斯科语言学会。学会的宗旨是“促进语言学和诗学的研究。随后在彼得堡大学成立了以维。什克洛夫斯基为首的”诗歌语言研究会“。什克洛夫斯基是俄国形式主义学派的首席代表。

  苏联著名文论家巴赫金以1920年为届,把俄国形式主义分为第一和第二两个时期。

  美国“新批评派”代表人物韦勒克把俄国形式主义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1914—1920,诞生阶段,什克洛夫斯基《词语的复活》是主要理论成果;1921—1928,成熟阶段,《散文理论》是理论成就;1928年以后。.

  1、形式主义学派的文学本质观.

  把文学视为独立自主的范畴,追求文学研究的“科学性”,是俄国形式主义批评的理论出发点。

  形式主义的文学本质观注重文学的独特性。什克洛夫斯基区分过对待文学功能的两种态度:一种是把文学当作世界的窗口;一种是把文学看作独立存在的世界,这个世界有其自身的规律。.

  2、文学性的概念是“手法”.

  什克洛夫斯基的《作为手法的艺术》是形式主义学派的理论宣言。重视形式、轻视内容,是他们的文学形式观的核心。

  从历史的与美学的批评看来,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内容决定形式,是社会生活中普遍常见的现象。从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来说,也体现出内容对形式的决定作用。因为作家的创作是一种自觉的审美创造活动,作家总是在对生活有了强烈的审美感受和深切的领悟理解之后,才在强烈的感情驱使下产生意向明确的创作欲望。在这个基础上,再选择一定的形式来表达作家对生活的感受和理解。因此我们说文学作品的内容制约着形式。但在文学的发展中,形式一经产生,就不仅有服从内容需要的依附性,也有游离于内容之外的相对独立性。任何一种美的艺术品,都是美的内容与美的形式的有机统一体。二者可以相互渗透和转化。内容和形式的区分是相对。仅以文学作品的语言而论,语言是形式因素。但从字、词、句、句群这一层面来说,作品中的语言又是内容、是思想的载体。

  形式主义的文学形式观:一、把“手法”视作文学的惟一主角,排除其它一切所谓的“非文学成分”。艺术就是由手法的总和构成。二、形式本身可以变成内容,这是该派文学形式观的又一内涵。三、新形式是为了取代旧形式。是为了适应形式本身的要求。四、提出材料和手法的概念,以取代内容和形式。五、文学形式是一个结构系统。

  3、“奇特化”是重要的艺术手法

  “奇特化”观念是形式主义学派提出的方法论原则,是该派最富于建设性的理论成果。

  什克洛夫斯基提出了——奇特化。

  形式主义学派的基本理论要素是:一、艺术的目的是为了体验和感受事物,而不是认知事物;二、艺术的手法是奇特化;三、奇特化的内涵是增加感受难度,延长感受的时间。

  4、形式主义学派的语言观

  把语言学引入文学研究,是形式主义学派的重要贡献。

  A、语言功能的二重性

  该派研究语言的出发点基于语言的二重性特征。他们对语言作了两大类的区分:一是区分日常语言与诗歌语言,二是区分散文语言与诗歌语言。

  首先提出日常语言与诗歌语言之不同的,是语言学家雅库宾斯基。日尔蒙斯基的分类更为精密:科学语、实用语、演说语、诗歌语。

  从语义学的角度来看,诗歌语言与散文语言的本质区别在于有韵和无韵。

  B、语言奇特化的手段

  形式主义还探索了诗歌语言和散文语言实现奇特化的不同方式。对诗歌语言作了深入研究的有:日尔蒙斯基、托马舍夫斯基。他们提出了诗歌语言奇特化的种种手段:运用音韵学——音韵即诗歌的语音。运用韵律学——在诗歌语言中,音的高低、轻重、长短的组合,形成了声韵和节律。运用间歇和停顿——诗歌语言要突出言语的节拍,必须借助于匀称的间歇和停顿,通过停顿来调节情感。调遣模糊词语——日常用语用词必须确切,但词语一旦进入诗歌,就不一样了。调动语言环境——{诗歌中一个高速语的言语环境,既是由同一诗行中所有的音步组

成,也是由整个诗节或上下诗节组成,甚至还可以扩展到更大的范畴。

 

  对散文语言作了精辟探索的学者有:什克洛夫斯基、艾亨鲍姆、雅各布森。他们主要是从词语和情节两个方面进行开掘;词语讲的是叙述方式,情节说的是编构手法。————其中词语手段有:词语的重复——有多种方式;直接叙述——从语言环境中增加词的负载量——调动无意义词语的外延和内涵——无意义词语是未来派诗人赫列勃尼科夫于1913年提出的概念。为了突出无意义词语的语义学内涵,每每要抬高声调,甚至借助于手势,来突出渲染无意义词语的作用。————情节编构手法是什克洛夫斯基在《散文理论》中着重议论的一个题目。手法有:选择表现母题的新形式——运用穿插手段把情节拉长——如《十日谈》开创了拉长情节的技巧。亚理斯多德把主要情节以外的一切细节都当作穿插。阻滞与延缓的功能——什克洛夫斯基把情节的提炼比喻成对钻石的琢磨。处理情节的阻滞和延缓手法,犹如对钻石的琢磨,使每一个晶面折射不同的光线,情节才能使人们的感受更新。突转与重复的效用——亚理斯多德在《诗学》中论情节时,首次提出“突转”,指的是“行动按照我们所说的原则转向相反的方向”。他认为“突转”是悲剧性动作的突然转折,是照亮情节的移动点,是对情节的重新认识。以节奏增加思想负荷——运动产生节奏,节奏使思想趋于紧张。结局的未完成性——小说结局的未完成性能够延伸作品的情节。

  形式主义的文学观(文学性)和方法论(奇特化)都是从语言学着手,去研究文学艺术现象。因此,从语言研究文学,是形式主义学派的理论前提。

  5、形式主义学派的影响与局限

  形式主义学派的理论建树是巨大的,表现在:1、实现了文学批评的两大转变,即从主体论向本体论的转变,从人文方法到现代科学方法的转变。传统的文学理论推崇主体的创造性,重视对对创作主体的研究,理论成果主要体现在主体创造性力的更新。而俄国形式主义文论不注重研究作家主体创造力的表现手段,而致力于发现使文学获得文学性的根本标志,他们的奇特化具有本体论意义。2、为一系列新的批评流派的产生提供了理论依据。德国的布莱希特从中受到启发,提出“间离效果”说,形成了他的叙事剧理论体系。美国的韦勒克和沃伦接受了形式主义理论,形成了英美“新批评”派俄国形式主义批评一直映照着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的天空。

  形式主义批评理论也有诸多欠缺:1、它的文学观是唯心主义的。它把文学的本质仅仅看作是“文学性”,而忽略了用什么样的意识形态材料建构这种文学性,排斥了文学与一定的生活、甚至与文化的联系,因而使文学成为一个自我封闭的孤立体系。任何一种文学理论,无论其文学特性多么突出,如果脱离了社会和文化语境,而不考虑其它相关因素如何投射到文学自身,那么,这种理论必然是跛脚的理论。2、把理论分析与创作主体对立,排斥了作者。文学活动的全过程,应该是由社会生活催化作家的创作意愿,再进入作家的创作过程,形成独立的文本体系,最后被读者接受并在接受中被阐发。俄国形式主义理论突出作品的本体论地位,但否定了作者,使文本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走向另一个极端。3、把文学依附于语言学,使文学变成语言学研究的工具。形式主义在论及文学与语言学的关系时,出现许多悖论,发生内在矛盾第十章 波斯彼洛夫的文体观.

  1、文学的内在形式论.

  波斯彼洛夫坚持文学的本质特征是意识形态本性。文学艺术是人类社会意识发展中的一种高级形式,是社会意识形态在其历史形成的某一阶段转化出来的一种特殊形式。

  波斯彼洛夫的文学“内在形式”论——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文学艺术,其内容和形式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可以用多种方式实现相互转化。

  波斯彼洛夫所指的“内容”不仅仅是思想,不仅仅是情节,同时包含了“激情”的成分。所谓“激情”,就是作家的一种振奋的精神,来源于被他所描写的生活特征。

  2、文学的分类与文学的体裁.

  在欧洲文学史上,对文学的分类流行三分法(小说、诗歌、戏剧)和四分法(小说、散文、诗歌、戏剧)。波斯彼洛夫独辟蹊径地把文学分成“叙事文学”、“抒情文学”、“戏剧文学”三大类。他把叙事文学称为语言的造型艺术,把抒情文学称为语言的表情艺术,而戏剧文学是综合性艺术。人们习惯于把文学界的体裁作为文学的类。

  3、叙事文学的特征.

  叙事文学主要是表现人的社会存在方面,而抒情文学则主要表现人的社会历史意识。叙事文学有哪些特征?一是描写个别的人、即人物。人物的性格居于作品的中心地位。叙事文学的作者总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人物之间的冲突上,人物的性格就是根据冲突的性质决定的。性格造就典型,冲突构成情节。二运用叙述性的语言。语言可以推进冲突的发展,同样是情节的有机级成部分。叙述作品中的叙述性语言既可以描写人物由于各种关系引起的内心感受,也可以描写人物与情节无直接联系的思考。三是独特的叙述结构。叙述是叙事文学的基本原则。叙述主体、叙述顺序、叙述起因、是叙事文学中叙述结构的三个重要方面。关于叙述主体,有主体缺席和叙述人自叙体两种形式。叙述结构的诸方面皆属作品的形式范畴。

  4、叙事文学的体裁形式

  波氏分成神话体裁、民族历史体裁、风俗描写体裁和长篇小说性体裁这四种形式。神州体裁是叙事文学的最早形式。古希腊神话包括神话故事和英雄传说两大类。

  波氏界定,具备以下三个特征之一者,方可称之为神话体裁:一是类型学上的幻想式作品,用以解释大自然或文化现象的起源,反映先民对这些现象的认识。二是人化了的大自然,其中可能没有神的活动,也没有英雄勇士的功缚,只有人格化的大自然。三是关于图腾崇拜和图腾魔法的民间故事。民族历史体裁的早期形式有歌谣、传说、长篇史诗、叙事长诗、故事、小说和短篇小说等。风俗描写体裁以塑造社会性格为己任,关注道德准则,具有充沛的激情,有寓言、讽刺作品、田园诗、乌托邦体裁等。长篇小说性体裁以表现主人公的性格与其社会处境之间的矛盾为内容特征。往往会成为某个民族生活的“艺术百科全书”。波氏的文体理论特征:有深邃的历史感,从欧洲和俄国两千多年的文学实践中进行理论概括从思潮与流光派的演变中提出文学分类原则和体裁分类原则。理论阐述严密是又一特色,他从每一种民族文学的历史发展中去认识流派的产生、影响和更替过程,总结出相应的艺术体系和创作纲领,论说较为缜密。理论上的独创性也是他学说的特征,他的理论探索是成功的,形成了一个学术流派
第九章 巴赫金学说与小说文体

  文学批评侧重于内部规律的,称为“内部研究”。他们视文学的本质为文学性。侧重于文学的外部规律的,称为“外部研究”。在文学研究从内向外实行大迁徙的过程中,一种倡导内部规律与外部规律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在悄然无声中诞生。苏联著名文艺理论家巴赫金的研究成果为其杰出代表。巴赫金较为辩证地揭示出文学创作的内部规律与外部规律、文本形式与语境背景之间相互渗透的关系,以及相互作用后产生的新质。他提出了“复调”与“狂欢化”新概念。

  1、复调小说是一种文体.

  复调小说理论是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提出的。.

  A、复调小说的内涵.

  根据作者与主人公的关系不同,巴赫金将小说文本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独白型小说与复调小说。

  在传统小说中,作者是主体,主人公是客体,主人公存在于作为作者视野的世界中,小说的整体性服从于作者的声音和故事情节的安排,小说所描绘的世界是作者意识的一统天下——独白型小说。.

  复调小说包括两个因素:一是众多主人公之间或同一主人公之间不同意识的对话;二是主人公与作者意识的平等对话。复调小说理论丰富了小说文本的内容。

  B、文体的整体性研究.

  复调小说理论涉及的不仅是主人公与作者的关系这一个方面,还直接关联着作者的世界观与创作、批评的视角与方法论问题。巴赫金研究文学现象的切入点是小说文体。

  C、文体是对话的场所.

  对话原则是巴赫金反复运用的研究方法。他声称语义出自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对话及其语境,大家经由对话获得意义。这个对话可以是两者之间的,也可以是个人意识中内在矛盾的对话。对话原则是他的文体理论的核心。对话中任何一方的言语都具有社会性、历史性、群体性。

  他把陀氏小说中的话语现象分成两类:一类是独白型话语,这是指一个意义完整的话语。另一类是复调型话语,指多种独白型话语构成的交流。

  有人认为,陀氏的小说是“思想小说”,恩格尔哈特就持这种观点。但巴赫金予以否定。

  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复调是否可以盖过作者的声音,冲淡并且否定作家主观意识对作品的控制,这是巴赫金铁研究者最为关注的一个问题。复调小说中不存在作者统一的意识,主人公与作者的地位平等,均是具有独立意识的主体。

  复调小说与独白型小说中作者与主人公的关系,只有艺术构思形式上的差异。独白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作者意识的直接客体,人物形象只对作者的意识作独白反映。而复调小说中的主人公与作者的距离拉大了,是作者意识的间接客体。

  D、共时性叙述手法

  时间表现形态和空间表现形态,是小说文体的重要范畴。陀氏的共时性叙述实质上是对空间的叙述,是通过主人公内心多种声音的共时对话来表现的心理空间。

  陀氏在表现主人公的主体意识时,重空间存在,轻时间流程,形成独特的叙述方式:首先是从共时性的空间层面来结构作品。一切都是作为现时的经历被意识体验。即便是过去的事情,也被叙述成记忆中的现在,在现时被感受到。共时性的艺术结构,必须用戏剧化的方式进行叙述。陀氏总是要从一个人的内心矛盾中引出两个人来,目的是把这一矛盾戏剧化,把它横展开来表现。他经常让主人公与自己的替身、

  与鬼魂、与另一个自我、与自己的漫画像交谈。巴赫金还探讨了这种对话的两个特点:一是设置他人意识,二是双声语对话。他人意识的功能——在复调小说中,离开了对话,离开了进行对话的主人公,作者的思想观点则无从表达。它的功能首先是表现作者自我意识的主体,因为没有他者就无所谓自我。创造他者是为了设置对立面,成为对话的另一个载体。双声语是人物内心对话时折射出来的复调声音,即同一种语言内包含着两种不同的语义指向。两个人以上的对话由双声语进行,这在许多作家笔下都写到过,而人物内心的双声语对话,则是陀氏作品所独创。双声语对话都是由同一问题引发,两种声音一旦进入争辩,便成产对立,对话的一方绝对不可能说服另一方,因而具有未完成性。

E、评价与判断

  现代叙述学从本质上说,是借助于语言学理论进行文学批评。巴的贡献显而易见,但其基本理论也有什得商榷之处。他扬陀抑托,不符合两位作家的创作实际。

 

 

  2、文学狂欢化与文体

 

  拉伯雷被称为16世纪的伏尔泰。巴赫金1940年完成了《现实主义历史上的拉伯雷》一书。

  A、中世纪的民间文化

  拉伯雷与中世纪民间文化的渊源关系,是巴赫金研究的出发点,也是拉伯雷独具特色的创作风格的成因。在近代欧洲文学的开拓者中,拉伯雷是最崇尚民主的一个。他塑造的形象中,存在着一种根深蒂固的非官方性质。他是民间诙谐文化在文学领域里最杰出的代表。

  民间诙谐文化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1、首先是多种狂欢形式和民间庆典。狂欢节的仪式和演出有许多新的特征。就其具体的感性形象而言,狂欢节的游戏接近于形象艺术,亦即接近于戏剧演出。狂欢节没有演员和观众的分别,没有萌芽的状态的舞台。狂欢节时,人们可以暂时超越官方的限制,按照狂欢节自由的法律行事。2、诙谐性语言作品(包括拉丁语和各种民族语言),是民间诙谐文化教育的第二种形式。戏仿体最古老的是《西普里安的晚餐》,用拉丁语写成。(诙谐语言作品有两个共同点:一是皆同狂欢节的广场相联系,表现广场上狂欢的形式、狂欢的象征、狂欢时的演出和笑声等等,一切都离不开狂欢节的广场。二是对世界和生活的纯狂欢节式的观察与理解。)3、不拘形式的广场言语现象,是民间诙谐文化的第三种表现形式。

  为什么说狂欢民间文化体现了一种诙谐艺术?首先它是节目的诙谐,是全民性的,大家都笑,普天同庆。其次,这种诙谐的笑是包罗万象的,以万事万物取笑。最后,这种诙谐是正反同体的,既欢喜,又冷嘲热讽;既肯定,又否定;既恨,又爱;既埋葬,又再生。

  3、狂欢化理论对文体学的影响

  狂欢式转为文学的语言,这就是我们所谓的狂欢化。将狂欢式的内容转化为文学语言的表达,就是巴赫金的文学狂欢化概念。

  巴赫金用狂欢化理论分析文学现象,以下几种观点具有创新意义:一是狂欢节式的结构安排。如《巨人传》的结构作了狂欢节式的处理,另如卡冈都亚离奇的出世方法,卡冈都亚摘取圣母院教堂的大钟,是典型的狂欢化贬低手法。二是感受世界的怪诞形式。怪诞手段主要是用来表现个体对主观世界的感受。现代怪诞风格沿着两条线索发展:一条是以托马斯。曼、布莱希特、聂鲁达等人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怪诞风格,这条路线与民间文化传统关系密切。另一条是以超现实主义者、表现主义者为代表的现代主义怪诞风格。现代主义怪诞风格表现的完全是另一种世界秩序、另一种生活制度。三是广场概念与假面功能。广场上的表演是流动的,因此文学也不应该设定中心话语。狂欢节上,广场上的人们要戴上面具,人们就失去了贫富对立,进入了平等的生存状态。因此,假面是一种符号,具有象征性的多植功能。另一功能是促使过渡、蜕变发生,打破自然界限,挑战严肃性,体现生活的游戏原则。四是文学语言的狂欢。首先是语言的表现力更丰富。狂欢化语言的艺术功能还表现在词语的双重指向和象征力量上。《巨人传》中写到的多种狂欢形式,无不包含双重指向。

  狂欢化理论动摇了单一性文化的垄断地位。巴赫金强调事物量变的一面,但忽略了事物的质规定性 第十一章 赫拉普钦科论文学文体

赫拉普钦科的贡献在于把风格学、类型学、审美符号等理论引进文体学范畴,视文体研究为历史诗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1、作家的创作个性与文学风格

创作个性是一种历史现象,是在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作家的创作个性并不是实际个性或历史个性的总和。创作个性的独特性即体现为风格。风格是什么?赫氏认为,形成风格的因素是复合性的,首先在于创作对象本身的性质。创作对象的独特性影响作家对周围世界的态度。风格必须通过可见可感的形象来表现。创作对象本身的性质会预先设定独创风格的形成。其次是作家本人对世界和生活的态度。因为风格表现为作家创作个性的特征、他对世界和生活的认识以及对世界的看法。同样一种生活素材在不同的手笔之下会形成不同的风格,这就取决于作家的生活态度。世界、社会、生活是影响作家风格的又一因素。另外,读者也是制约作家风格的重要因素。艺术产品存在的价值在于与读者沟通,作家的创作过程必须是与读者交流的过程。赫氏为风格下的定义是:应该把风格确定为一种表达以形象掌握生活的方法,一种说服并吸引读者的方法。

在风格中起首要作用的既不是作品的形式,也不是作品的内容,而是二者的融合体。就风格本身来说,它包含以下要素:首先是选择作品的基调。基调对于文学作品的形成具有特殊的意义。构成风格的另一个要素是描绘的独特性。风格之于每一位作家都是十分独特的。铺叙结构亦是风格体系的组成因素,其职能在于处理作品中人物与情节的种种关系。结构保证了文学作品的和谐统一。诗情语言在风格现象中有特殊的意义,发挥着复杂的职能。诗情语言不是给形象披上形象的外衣,不能脱离整个作家的语言特征而孤立存在,它是作家风格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风格的三要素:创作对象本身的性质、作家对世界和生活的态度、读者的鉴赏。

我们可以将他的风格学说归纳成:1、历时风格分析,研究不同时期文学思潮中文学的风格特征及其变化;2、共时风格分析,研究同一时期同一流派中作家个人的风格,认识作家的创作个性:3、总体风格分析,研究作家或艺术作品的风格基调;4、铺叙结构分析,包括形象体系的组成原则、情节的剧变、时间与空间的转换等;5、语言风格分析,即词汇调遣、句法安排、节奏与韵律、特殊语言运用等语言风格;6、寓意象征风格分析,认识作家风格的隐含性手段。

2、文学的类型学研究

文学发展有共同规律,存在着同类现象,这是文学类型学形成的前提条件。比较研究和类型研究有着某些相似之处,但仍属不同的研究方法。相似之处在于:二者都要求以文学现象的对比作为科学分析的出发点,但并不是说对文学事实的任何比较都可以纳入类型学范畴。比较研究的基本概念是:从文学的个别现象入手,认识跨国别和语种的各种文学之间的联系,对比他们的异同,提示它们的不同特征与相互作用,从而认识文学发展的共同规律。文学类型学研究的对象不是文学的个别独特性。文学的类型指的是具有重要审美意义的文学事实组成的共同体。

关于对文学进行分类研究的原则,有:拉夫列茨基和波斯彼洛夫的以世界观和立场的共同性作为分类原则;以性格和环境的关系作为分类研究的依据和出发点;以苏厅科夫的社会分析和心理分析的相互关系作为分类的原则。

赫拉普钦科提出自己的分类方法:文学类型学研究方法是一种“社会结构原则”,而构成文学作品结构的基础,则是一定艺术方法表达出来的冲突。文学作品中的冲突借助于人物之间的关系来显现。冲突与情节的关系:两者不能等同,如果说情节指的是作品的外部事件、环境、故事的话,那么冲突展示的则是在这一切之中所蕴涵的隐秘意蕴。文学作品中的任何冲突总是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现实生活的矛盾。

赫氏把19世纪上半期的俄国文学分成两种基本类型或基本流派:一类是普希金流派,包括莱蒙托夫、赫尔岑、屠格涅夫、风察罗夫等。他们的创作以个人与社会的矛盾构成作品的冲突基础。另一类是果戈理流派,包括涅克拉索夫、车尔尼雪夫斯基、谢德林、波米亚洛夫斯基、格。乌斯宾斯基以及一些平民作家。人民摆脱困苦处境的愿望与黑暗愚昧的专制制度之间的矛盾构成了作品的冲突基础。

19世纪下半期,俄国文学地平线上耸立起三座新的高峰:列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他们在冲突的表现上擅长把社会的因素与心理的因素融合在一起,从而创造了一种新的类型——社会心理流派。托氏开辟了史诗性长篇小说的新纪元;社会的、哲理的因素与心理因素的融合,是陀氏现实主义的最重要特征;他擅长描写私有制社会里人的生存困境和人的悲剧性命运。契氏小说中所闪耀的新思想,比以上两位作家更为明丽。

3、审美符号的本性

文学文体是由语言符号和文学符号这两种代码组成的文本符号系统。

他首先区别了审美符号与艺术形象这两个不同的概念:1、审美符号借助于所指的对象可以传达一定的审美感情,而在结构上又缺乏与所指的物体相同或近似的特征。审美符号代替现实,艺术形象反映现实,这是两者的首要区别。2、审美符号具有图像的特点,在一定意义上代替生活中的对象或现象,把现实展示给读者或观众。而综合艺术形象并非在任何时候都有具有图像的特点。3、审美符号具有约定俗成的性质,这种性质是由其内在的本性决定的。综合艺术形象要求新颖,出人意料,违背或改变关于现实的固定观念,以深刻提示现实。4、二者的本质判别还体现在意义结构中。审美符号的含义不变,意义规范化,在一定时期内不作多种解释。而艺术形象则具有多义性本质,能不断吸收生活中的新现象,其概括现实的容量大。两者也有互相重叠交叉的情况。

审美符号有哪些品格?审美符号的品格是双重的,它一方面与现实(即典型的现象)保持特殊的关系;另一方面,一但形成符号之后,它又是非现实的超感性的,以一种固定观念的标志出现。审美符号与艺术形象的双重关系,是它的一个重要品质。审美符号还有一种品格,它不单纯是某种符号,而且体现了人的思考和愿望,具有情感品质。

审美符号在文学史上的历史职能:P289

赫氏关于风格学、类型学、符号学的观点沟通了历史和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