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绿春房价:有效教学讨论(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1:40:50

有效教学讨论之一 副标题: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47  更新时间:2009-6-18 9:36:35  

创设有效的语文课堂活动  

   

仙桃市西流河第一小学  罗砚平  

   

新课程实施几年来,广大学校和教师以此倾注了极大的热情,我们只要走进课堂,就能真切地感受到新课程改革给课堂教学带来的生机和活力。  

但与此同时,也毋庸讳言,由于对语文课标所倡导的理念和理解上远不到位,导致种种语文教学实践行为上的偏差。其中为突出的一个问题是语文实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认为语文活动就是为了活跃课堂氛围和提高兴趣。因而把语文活动简单等同于游戏、娱乐,认为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越多越好,活动量大思维量也大。一时间课堂异常活跃,活动充斥整个课堂,一个活动接个活动。学生在课堂上忙忙碌碌,热热闹闹,但活动无明确目的,无积极的听说、读写实践和学生的吟诵品味,无积极体验和思维反思,纯粹是“为活动而活动”,这样一些活动是散漫的、随意的、肤浅的,局限于表面的活动。这种形式化的活动不仅浪费了有效的语文教学时间,造成了语文教学的低效和无效。同时也对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意义甚微。因此,语文教学活动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必须认真分析与研究究竟什么样的语文活动才是对语文教学有效的活动?究竟什么样的语文活动对学生的素养真正具有教学价值?  

因此当前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提高语文活动的实效性,设计与创设出有效的语文课堂活动。所谓有效的语文实践是从学生学习语文有效性和发展性的角度来规定的,促进学生形成了语文素养,实现语文学习可持续性的发展活动就是有效的活动。  

一、创设有效语文课堂活动一些基本原则  

一是活动的目的性。明确以“言语实践活动促学生语文能力发展和语文素养的提高”的指导思想来设计和组织语文活动,使语文活动真正具有教育价值并适合于学生,使语文活动真正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若语文活动的目的性缺失,将使语文活动沦为一般的游戏,只满足学生的低级需要和停留在现有发展水平而难以完成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目的。  

二是活动的适切性。真正使语文教学活动适合学生兴趣需要,生活经验和语文特点,语文教学活动设计既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适当知识的建立有机联系,又与教学内容本身内容存在具逻辑意义的,实质性的内在联系。  

三是活动的内在品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活动通常以外显的动作参与,即以听、产、读、写形式呈现,但真正有价值的活动其外动作参与离不开高水平的思维参与,听、产、读、写的目的在于支持高质量、高水平的动脑思考。因此,语文活动设计要能激发学生复杂的思维和高水平的认知,能够使外部言语实践活动完成向思维内在过程的有效转化,提升语文活动的内在思维品质。  

二、有效言语实践活动的创设,要从语文活动品质、语文活动方式、语文活动主体、语文活动条件四个维度来把握。  

维度一:语文活动品质。有效的言语活动必须基于学生生活中的真实性问题。学生的任何一个问题,如果不试图建立起对学生本身的意义,不能与学生的经验有机联系起来,对学生而言,完全就成为一种与已无关的问题,不能引起学生对问题研究的兴趣。语文课堂活动应该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真实世界,给学生创设尽量真实的语言环境,使学生在一种自然、真实的情境下进行言语实践活动,不能对其做过于简单化的处理,使其远离现实的问题情况,由于问题的真实性易于激发学生学习语言,进行听、说、读、写内部动机,同时语文活动的过程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探索精神的培养成为可能。  

语文有效的活动是真正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活动,处于“最近发展区”的水平活动,对学生来讲,是最具挑战性、激励性、探究价值的活动,最能激发学生复杂的思维和高水平的认知。这个区域之外的活动,或是太难,让学生难以胜任,或是太易,只是追求活动表面的热闹和形式,都将使语文活动流于形式而难以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只有那些难度适中的语文活动才对学生发展具有价值。  

有效的活动是具有价值取向,有明确目标导向的活动。教师在语文活动设计时,自己就应该对任务的目标,任务的结果及任务的执行形式等做到心中有数,以把握活动的方向,有时也有必要知道任务是什么,如何开展此项任务,任务要达到的具体目标是什么,而且目标越具体越好。如果教师和学生的任务模糊,目标不明确,那就很可能成为一种为活动而活动,只有表面活动而无活动品质的低效活动。  

维度二:语文活动形式。有效的活动是能帮助学生经历多元体验,积累多元经验的活动。  

从心理和年龄特点来看,学生一般喜欢参与含大量新异刺激内容的活动,也就是喜欢不断转换各种活动,从朗读到倾听,再谈论、表演等等,这种调动多种感觉通道和形式多样的活动,又使学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并能全身心地投入。从发展角度看,学生发展是多方面的,活动对象、活动类型、活动性质和活动水平的差异都会影响到学生主体的发展状况。因此,有效地语文活动设计就设计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动用多种认知手段参与到语文学习中。  

有效的语文活动是有层次、推进的、渐进型活动。活动的设计要有层次,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呈阶梯分布,使间断的、琐碎的活动以验成为一个个具有逻辑关系的有机整体,开成由初级任务向高级任务循环以及高级任务涵盖初级任务,并由数个微型任务构成的“任务链”的任务阶梯,使语文教学层层递进。  

维度三:语文活动的主体。有效的语文活动是有较高的效能感,有成功体验的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只有学生对于语文活动有过积极、良好的、成功的、愉快的体验,才会使他们在心理上再期待参与这些活动。因此,有效的语文活动应设法形式学生的效能感。在活动一开始教师就应表现出对学生的责任,及时发现并能肯定学生的成功,尤其是给予学习困难的学生更多的关注和激励。而低效的语文活动常常是教师没有描述目的或对学生没有期望,久而久之学生对语文活动失去了兴趣感。  

有效的语文活动必须只能引领学生积极参与,有效参与。积极参与是指心理上、情感上对参与的体验。学生的参与是积极的、活跃的、主动的、自觉自愿的,而不是消极被动的,应付的参与。学生在课堂中一方面表面出对语文活动具有深厚的兴趣,和高昂的活动热情,自始自终体现出了参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从参与活动的范围上,不是少部分参与,而是人人都卷入其中,全员参与。有效参与则和认知的深度,思维的品质相关。那种通过简单的思维和简单的活动方式参与课堂活动的,只能称作浅层次和低效的参与。有效的语文活动是学生积极参与有效参与的和谐统一。  

维度四:语文活动的条件。有效的语文活动必须保证学生有一定的自主探索时间和空间。  

班级规模过大,学生人数大多,既限制了语文活动的开展的环境空间,也难以保证学生有充分表达、师生之间有充分交流的机会。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无法进行深度的探究,认识和思考也只是浅尝辄止,难以真正收到了成效。  

有效的语文活动必须有良好而积极的课堂生态环境和谐,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课堂氛围可以使学生和教师之间产生一种积极的相互依赖,可以给学生以心理上的自由和安全感。来自同伴和老师的鼓励可以使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支持,知识上启迪,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活动更有成效。相反,师生之间若处于对抗的关系,学生则态度消极,不参与语文学习活动,不举手、不回答教师的提问,甚至还公开扰乱课堂秩序,表现出对立性和破坏性,教师的精力和时间都用于课堂管理得纪律的维持,活动的有效性便无从谈起。  

有效的活动须有丰富的语文活动资源与材料作为支持条件。  

对于语文活动教学来讲,使用丰富、大量、具有开放性的语文活动资源是语文活动得以展开的保证。  

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在语文活动中,教师的适时参与和引导对于达成高质量的语文活动成效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一味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活动而放任自流,那么学生的语文活动最终只会流于形式,探究水平、思维水平,表达和交流能力的提高也就无从谈起,教师的指导除了活动前要精心准备好活动的情境,活动的材料外,最主要的是体现在语文活动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行为与反应,观察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对话与交流,要有意识地对活动各个环节进行质疑,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指出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提示矛盾,从而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有效教学讨论之二 副标题: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31  更新时间:2009-6-18 9:37:10  

讨论“一篇课文几课时教完——谈阅读的有效性教学”  

   

仙桃市第二实验小学   王玉梅     13235553854  

   

“一篇课文几课时教完?”我认为一篇课文一般分两个课时教完。  

第一课时一般都是初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正确、读连贯。初步认读生字,识写结合,描红仿影。  

第二课时选择课文的重点、精彩处,读中感悟,熟读背诵,形成积累,迁移运用,拓展探究,指导写字。  

我们看看这两课时的安排,再想想我们看的公开课,我们看到的课通常都是一个课时,大多都以第二课时为主。因为第二课时有“看头”,容易“出彩”。所以大家对选择第二课时常常乐此不疲。其实,在平时的教学中,一篇课文远远不止这两课时就能完成的。为了“有效”“高效”,我们还更应关注课前、课后的工作。课前即是预习的工作。我们必须把教材动不得的观点改变,把眼光放远一点,看教材在整个单元、整册课本的地位而定。先放手让学生自学,以学生的学习决定教法。学习课文之前要自觉地预习。生字试着认一认、课文试着读一读、用笔在书上做上记号,有什么地方你不懂的,上课时同学和老师没提到的你就提出来。查一查与课文有关的资料。特别是查资料,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在课堂上才会有精彩纷呈的场面。还可以让我们做教师的学到不少知识呢!提高阅读效率,不仅需要事先备课,还要学会事后备课,就是要进行教学反思。  

做事有效率是务实的表现,也是行事应该遵守的原则。就语文课堂教学来说不能以形式为主导,最终决定上几课时的是文本、学生和教师,因文而异,因生而异,因师而异。  


有效教学讨论之三 副标题: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61  更新时间:2009-6-18 9:37:42  

变”指令”性阅读为“自主”式阅读

 

郑场镇中心小学   黄中娥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这句话出朱熹的《观书有感》,用它来形容阅读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再合适不过了。的确,大量的高质量的阅读就好比为语文学习注入了一溪活水。由此可见阅读教学及其重要,那么作为主阵地的课堂阅读教学更重要,如何进行省时高效的阅读教学,我认为必须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引导阅读探究,从而达到阅读感悟的目的,最终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实现从“指令”性阅读到“自主”式阅读的转变。  

一、 激发阅读期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感兴趣的阅读是无效阅读,一切在别人设置的问题里钻圈阅读,在教师或教材的指令下阅读,学生只会茫然无味,长此以往只能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我在导入新课后,学生根据课题或结合单元主题自发提出一些问题,或对课文内容进行一些预测,教师相机进行归类,肯定有价值的问题,这样学生急切想知道问题的答案,当然就急不可待地想去文中寻找答案。比如教学S版第九册里的《大自然的语言》这一课时,板书完课题,教师发问:“读完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或有什么疑问?”学生马上提出许多,比如“大自然又不是人怎么会有语言?”教师趁机板书:语言特点;接着又提出“有哪些语言?”即内容;“怎么去读懂、发现它们?”即方法。为了鼓励学生提问,我在肯定了这些问题有价值之后又适时叫他们翻到文后的问题与自己提出的问题比较一下,“你提出了上面的哪几问?”“看来你们都可以当书本的编写者了”学生听后大受鼓舞,我又在这些问题上画了个大问号。“要解决这个问号只有到哪儿去找”,学生即刻自读起课文来,并且在文中圈圈画画,俨然一幅专心读书的样子,实现了由指令性读书到自主式读书的第一个转变。  

二、自主探究阅读  

在阅读教学中没有默读的思考,没有问题的探究算不上阅读教学。在自主探究阅读中也分两步走,即高度自主的浅层探究,也就是对上课伊始提出的那些单一问题、浅层问题的解答,这些都是学生在有利于思考的默读中完成的。部分联系性较大、牵涉面较广,需要读完全文之后才能解决的“大疑”允许存疑。教师针对这些疑问进行避轻就重、解答顺序上的梳理,以免出现以学生为主体,课堂教学放任自流或者重小组学习却没了合理秩序的局面。第二步即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深层研读探究。比如,巴金的《海上日出》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学的重点段是日出之时的第二、三自然段,此时的阶段目标是感悟日出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对海上日出美景的赞美。在充分自主的浅层研读完成之后存留了以下几疑,即太阳的形状、颜色,为了准确感悟日出的动感画面我又设置了升起时的动态和作者观看日出时的感受这两个问题。围绕这些问题,教师先确定好探究问题的先后顺序,以免造成探究内容的不吻合,交流讨论时的放任自流。学生即刻在文中圈画与日出时形状,、颜色相关的词,有的在小组进行语言交流;有的在合作完成有关形状颜色变化的连环画;还有的帮助配画者找出配画依据(文中相关的语句);甚至有的在画下标出相对应的颜色变化词。此步完成之后,我又要求学生看着黑板上的画面用书中语言描述形状颜色变化,再对比读文中段落,比较优劣,此时学生顿悟出还要加进动态词才有日出的动感。整个过程全在学生的自主合作下完成,三幅巧妙的连环画绘制为速背课文的重点段起了支撑点的作用。为什么会有如此的效果呢?这都得益于作者准确的语言描述和对日出的喜爱“你能找出文中作者喜爱日出的词句吗?”哦,学生顿悟了:巴金笔下的太阳已不是太阳,而是露出“小半边脸”“负着什么重担”的人。这样分层探究既理解了文章内容,又揣摩了作者的写法,真可谓一石二鸟。回顾整个探究性阅读,前一步是高度自主,属浅层次的;后一步则在内容选择上,探究问题的先后顺序上由老师调控,可谓是半自主式的阅读探究,它直接影响着课堂阅读的效率,是实施由指令阅读到自主阅读的关键一步。  

三、感悟阅读  

阅读即借助文本,理解和体验文本价值,借助文字的阅读,积累语文知识,训练语文技能,提升人文素养。感悟阅读也就是在阅读完文本之后谈自己悟到了些什么,也就是对文本阅读体验的一种整合。可以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可以是优美词句的积累;可以是表情达意的技巧;还可以是人格方面受到的熏陶;甚至还可以是标点的新用法等。不论哪个方面,不论悟的深浅,只要不是别人强加给的感悟,学生就会学以致用。不过在引导感悟时,教师必须把握好度。再如学完《海上日出》之后,日出的动感画面清晰地印在学生的脑子里,教师趁势提问:透过作者的语言文字大家仿佛也和作者一样观看到了日出的景象,面对大海,仰望日出,你有什么话想说吗?学生应声而出“这真是伟大的奇观”。这种感悟出自心底,真真切切。这样在完成了与文本的对话之后,我又上升到表达上的感悟,再次提问:为什么巴金笔下的日出特别感人,你从中学习到了什么吗?大家众说纷纭:认真观察,合理想象;喜爱至极可把它当人写;太阳升起有一个先后过程,按发展变化的过程写下来,即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教师点明,这就叫事情发展的顺序。总之,教师重在引导,首先是从内容上的感悟,在发展至表达手法上的感悟,甚至迁移到人格方面的熏陶。无论悟得多与少,悟的大道理小标点。阅读教学是个积淀语言的教学,一个段,一篇文章哪怕只悟得一点点,日积月累,语言功底就会厚实起来。  

总之,自主式阅读教学重在读前有目的,读中分层探究,读后若有所悟,既以学生为主体,课堂教学又不放任自流;既重小组合作学习,又保持了课堂教学的合理秩序,一改往日的“要我读”为“我要读”,彻底告别了被动的“指令”性阅读。 

有效教学讨论之四 副标题: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32  更新时间:2009-6-18 9:38:23  

有效的阅读教学,想说爱你不容易  

——也谈阅读教学分几课时教  

   

仙桃市大新路小学 左军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完成。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对于这样的论述,一千位语文老师就会产生一千种“个性化”理解。   

随着课改的深入,阅读教学出现了令人欣喜的局面。这是有目共睹的。但由于对课程理念理解的偏颇,阅读教学的误区也是随处可见。前不久,我听了一节二年级的公开课《黄山奇石》。执教教师在课堂中借助多媒体,在学生复习上节课知识。初读课文后便将黄山的奇石,云海投影出来让学生结合画面学习课文。接着便指名学生上台表演“猴子观海”的动作。再由学生争相扮演黄山的导游,向游客介绍黄山奇石的秀丽神奇。在这节课中,教师似乎从教学活动中抽身出来,忙于电脑的操作,进行投影内容的调整。教学结束后,听课的老师有的说好,有的纳闷:教改以后,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哪里?这样的阅读教学有效吗?   

1、教师没有讲授或很少讲授。讲授过多是我们过去招致批评的主要原因之一。但讲授和现在的自主探究法一样,仍然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通过讲授,学生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获得更多的知识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有些知识结构是约定俗成的,学生靠自主探究很难掌握。如学生在朗读课文时,个人读有些一字一顿,集体读则有些拖腔拖调。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应该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教给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另外,还要教育学生针对不同的内容和句子采用不同的读法。如:“尤其是那些怪石,有趣极了。”“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有一只猴子,”“正等着你去给它们取名字呢!”在这些句子中,前面一句表示赞美,应该读出赞叹的语气;中间一句是客观描述,应该读得平缓;最后一句表示召唤,应该读得慢些,读出一定的感情来。但执教教师在教学中并没有通过一些适当的讲授来指导学生朗读,而是通过自己一而再,再而三的范读来纠正学生的朗读。这样,学生的朗读只能停留在一个效仿的层面上,他们并没有真正学会朗读。   

2、没有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成果的转化迁移。这主要表现在教学中轻训练和随意训练。“一练到底”是用来批评过去课堂上过于注重训练的现象的。现在的教师为了不犯这个“错误”,课堂上一般不要安排训练。如在这节课中,教师在组织学生复习上节课的知识时,就没有安排句子,词语等的训练。而是在屏幕上投影出上节课学习的生字词及它们的读音,指名学生读。其实,学生学习在课文中学习的生字词的读音,写法及对字词的理解,不但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技能。既然是技能就一定要扎实训练,在检验上节课的学习成果是否被转化,迁移时。应通过训练的形式展开,否则,岂不成了“纸上谈兵”?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必须通过语言实践去学习和发展语言,不能将“读”当作万能的制胜法宝,用“读”代替训练。  

3、缺乏正确评价。评价本身就是一个教育过程,是帮助学生学习知识,形成技能提高素养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评价和学习实践一样,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有这样一种现象:学生只要参与了学习就是一百个好,不管学生是怎样进行学习的,学习成效怎样,教师对其评价的基调都是良好甚至很好。这样做固然能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但也有不少负面影响。比如,我曾不只一次听到学生在课余谈到写字作业时说:“马虎点不要紧,反正都是优。”“看,孩子的心灵是幼小的,需要呵护的,但也需要我们的精心培育。”  

在这节课中,曾先后有四个学生上台表演“猴子观海”,执教教师对每个学生的表演都是报之以微笑,掌声,赞一句“很好”。难道他们的表演就没有精彩也没有不足的地方?教师如果在教学中对每个学生的表演给一个诊断性的评价,清楚地表扬他们好的地方。指出其中的不足,全班同学可以同时受益,进一步感悟课文内容,掌握表演的技巧,这样教学效果不是更好吗?作为教师,为什么不敢正确评价呢?   

除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另外阅读教学要让学习的主体——学生动起来。首先,教师应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表现自己,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不要看老师的脸色行事。其次,教师不能拘泥于自己的教案,按部就班地完成自己设计的教学任务。再次,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课前备课当然是不可少的,但把讲课当成备课的简单再现,教学会是非常失败的,那就等于把学生看成是机器人,或是教师的复制品,哪里还谈得上什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教师的主要精力不能放在死板地一课时一课时地准备教案上,应该把工夫用在平时的提高自身素质上,这才是备课的本质。  

那么阅读课到底分几课时教才好呢?如果阅读是一艘船,老师就是这艘船的船长,孩子们就是水手。风平浪静时,“船长”应和水手们一起轻松地欣赏海边的美景;遇到惊涛骇浪时,“船长”应该和“水手”们耐心勇敢机智地闯过险关。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样看来,我们的“船长”唯有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把阅读这艘船驶得好,行得远。看来,有效的阅读教学,真是想说爱你不容易。  


有效教学讨论之五 副标题: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33  更新时间:2009-6-18 9:38:52  

删 繁 就 简 地 教  

——浅谈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教学  

   

仙桃市毛嘴镇中心小学    兰义璋   

   

一篇课文究竟几课时教完为合适呢?这就好比一位服装设计师给人设计一套服装,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寻,只能是量体裁衣,因人而异。顾客穿上它觉得合适得体,美观大方就算达到了理想的境界。  

语文阅读教学的课时分配也是如此。课时分配怎样才算合理呢?我认为:首先要看教材,由教材的难易而定;其次是看学生,由学生的语文基础和感悟理解能力而定;再则是看课标,由该课的教学目标而定。要做到结实而不雍肿,窈窕而不单薄。一般三课教完为宜。安排课时并不是多多益善,也不是越小越精彩,而让学生学无所得。  

诚然,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教学就是要求教师遵循阅读教学规律,用最经济的时间、精力和物力取得最满意的教学效果。那么,究竟什么是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教学呢?我以为是能切实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的阅读教学活动。无效性教学是与之相悖的。这方面,语文教师不同程度的有着深刻的教训。大量的阅读教学时间被教师不必要的讲解、过多的分析、毫无意义的挖掘、喋喋不休的提问所占去,真是面面俱到、四面出击。缺少人文关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还突破不了教材,没有“大语文”的观念。一句话,教学内容太繁琐了,学生学的时间少、活动少、收获少,可谓是“少慢差废,效率低下。”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阅读教学也与时俱进,课改后,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不可避免。阅读教学受到了不少的非议,诸如:形式过多,华而不实;讨论频繁,走走过场;思品渗透,喧宾夺主;媒体泛用,牵强附会。  

面对这一现实,我不禁想起了一副对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这不就是阅读教学的一盏航标灯么?倡导阅读教学,简简单单地教,已日益成熟。就是要做到“勤读、熟背、精思”。“简”是针对内容多、重点多、环节多,“简”不是敷衍了事,而是深入浅出,突出重点难点,该怎么教就怎么教,不该教的就不教。比如《鸟的天堂》该教什么学些什么,根据《课标》,三学段要求锁定重点为弄清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看到的不同景象,难点为什么称大榕树为“鸟的天堂”,过程浓缩为:  

一、激趣引入  

二、初步感知  

两次有何不同?  

三、了解大榕树的“茂盛”,学文品读  

1、大榕树有什么特点  

2、交流朗读所得  

(枝繁、根多、叶茂)  

3、重点读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轻柔、抒情)  

4、默读(1-4)谈对傍晚景色的感受——宁静  

四、学习鸟的活动部分  

1、傍晚,早晨有何不同。(静、动)  

2、了解热闹——(鸟多,欢快)标记  

3、朗读指导鸟的动态部分  

4、领会作者的感受。  

五、小结  

1、描写手法(静,动)  

2、拓展  

欣赏如此美丽的鸟的乐园很感谢谁?  

                                        板书设计:  

   

   

   

   

这样,一课教下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真正做到了事半功倍。  

删繁就简就是长课文直奔中心,妥善处理好重点与非重点的关系,实实在在地让学生读、思、议、感受、积累。抓 “牵一发动全身”的问题,抓中心句、抓画龙点睛的精彩语段,并熟读成诵。坚持书声琅琅与静思默想相结合;坚持查工具书释词与根据名意推想词义相结合;坚持解读文本与课内练笔相结合;坚持个人感悟与质疑问难相结合;坚持课内阅读与搜集信息相结合。这样的阅读教学对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培养才会真正的卓有成效。“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要放下包袱,返璞归真地投入课改,进行阅读教学。不仅要删繁就简,还要领异标新,让你的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最爱。  


有效教学讨论之六 副标题: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39  更新时间:2009-6-18 9:39:19  

我谈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仙桃市东方小学   闵凤凌  

 

新的课程理念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使我们必须对阅读教学的定位有重新的认识及评估。什么才称得上是有效的课堂教学?它的标准是什么?就我个人理解,恐怕是说不清楚的,但我认为它应该把握最基本的尺度,再怎样改变也应该遵循"让学生借助文本,理解和体验文本的价值;借助文字的阅读,积累语文知识,训练语文技能,提升人文素养"这一基本准则。阅读教学包罗万象,确实不是一下子能说清楚,而语文能力的培养也是一个长期的不间断的过程,不可能奢望着把学生所需要的,通过一节课、一篇课文、一个单元、一个阶段就能达到教育的理想。所以在这里,我只想就"如何抓住四十分钟切实提高学生朗读能力"这一点上跟老师们做一些浅显的探讨。  

    我们通常看到的是这样的阅读教学,把朗读作为教学的重中之重,多种形式的读几乎占据整个课堂,很少见到词语的训练,问题的思考,思维的拓展。本来学生读得很好了,总觉得不够劲,好像不读得烂透那怎么是阅读教学?我们反对朗读技术性的指导,主张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个性。但绝不是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曾经和老师们交流时听说这样的一个案例:在学习《坐井观天》时,一个学读青蛙的话"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把重音放在"别说大话了"上,老师提出了表扬。一个学生再读,把重音放在了"那么远"上,老师鼓励读出了自己的感情。又一个学生结结巴巴地读了这句话,老师问:"为什么这样读?",学生说:"青蛙长期住在井里,连话都不会说了。"教师随即表扬:"你读得可真好!"。这是一个童话故事,它不是真实的生活情景,用真实的生活来理解,显然不能自圆其说。如果说学生有自己的体验可以理解,那么教师表扬就显得牵强。语言是有语境的,该怎么读,不能破坏整体。  

     其次,朗读训练要讲究层次性,而课堂教学中,我就很难把握这一点。就说教师范读,什么时候读比较合适呢?有的教师喜欢开篇就范读,有的教师喜欢讲读后范读,还有的教师喜欢穿插在讲读中。无论在什么时候读,要注意范读的必要性和欣赏性。开篇范读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情感和学习的兴趣,一般来说,文章短,抒情性强课文。讲读中穿插范读,主要是读重点段落,要形成一种感染力,或启发性,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模仿。但有的时候,学生读得很不错了,教师也要抢读一番,甚至读得还没有学生出色,这就是无意义的劳动。讲读之后范读,纯属多此一举。有感情的朗读的训练一定建立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之上,有了情感体验那才是有效的,否则是机械的、无味的训练。朗读不是追求形式,而是注重质量,每次朗读教师要有中肯的评价或激励。不管读的怎么样,也不管为什么要读。只是一味的翻着花样去读,又怎么谈上有效性?  

    作为教学经验并不是十分丰富的年轻的我来说,对于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也只能是提出自己在教学中的困惑,至于如何解决,怎么把我们的课堂变得更加丰满,贴近学生的需要,真的希望能得到各位教学专家的意见和指导!

有效教学讨论之七 副标题: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41  更新时间:2009-6-18 9:39:50  

《花钟》两种教学设计比较   

   

郑场中心小学——张芬  

   

   

教学设计A  

教学目标:  

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争奇斗艳”等词语。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不同的花为什么开放的时间不同,学习运用多样的句式表达。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  

学会生字、词语、朗读课文。学习运用多样的句式表达。  

教学难点:  

         学习运用多样的句式表达。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学会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检查初读情况,学习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1、  导入课题,板书课题  

2、  指生分节朗读课文,正音。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每一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  

3、  学习第一自然段  

(1)       生自读第一自然段,画出描写不同的花开放的句子。  

(2)       抓住文中描写不同的花开放的句子,理解课文内容。提问:课文描写了哪几种鲜花的开放?分别是怎么描写的?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3)       喜欢这部分的同学练习背诵这段。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二、三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  生默读第二自然段,画出写不同的花开放时间不同的原因的句子。  

2、  指生读这些句子,再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不同的花开放时间不同呢?相机理解“相吻合”一词的意义。  

三、学习最后一自然段  

1、  生自读,这位植物学家做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做得怎么样?妙在哪儿?  

2、  指导学习用称赞的语气读这段。  

四、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五、总结全文,布置学生写一篇观察日记。  

教学设计B  

教学目标: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争奇斗艳”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领悟文中运用多样的句式表达的方法,并练习运用这样的表达方法;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结合课文初步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学会生字词语,朗读课文,领悟文中表达方法。  

            难点是领悟文中表达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学会生字、词语  

教学过程:  

         (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有事情地朗读课文,领悟文中的表达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  猜谜导入:小小圆形运动场,三个选手比赛忙,跑的路程分长短,最后时间一个样。(时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用花做的时钟。(板书课题,齐读)  

二、  以花为主题,引导说话:你知道哪些花?你能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形容赞美一下花吗?  

三、  生自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师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出3个自然段段意)  

四、  学习第一自然段,领悟并学习运用多样的句式表达的方法。  

1、  生自读。用波浪线画出文中写花开放的句子。  

2、  出示填空题  

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  

蔷  薇(                  )  

睡  莲(                  )  

万寿菊(                  )  

烟草花(                  )  

月光花(                  )  

昙  花(                  )  

(1)指生口头完成填空,师再出示答案  

(2)比较“牵牛花开放了”与“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哪一句更好一些?为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后者与前者相比,把花写得更美丽,更有趣了。  

(3)指导朗读这些句子:你能把它们读得更美、更有趣吗?  

3、拓展延伸,练习表达:引导学生用另外的说法来表达“桃花开放了”和“黄叶落了”。  

五、学习第2自然段,生默读,用横线画出写不同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原因的句子。让学习在小组互相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不同的植物开花的时间有同。再指生模仿植物学家上台讲述。相机理解“相吻合”的意思,你能用另外一个词来代替它吗?  

六、学习最后一自然段  

1、指名读。读了这段你想说些什么?(引导学习体会这种做法的巧妙以及这们植物学家的聪明)  

2、你想称赞他一下吗?(指生读文段话)  

七、积累语言  

你最喜欢课文的哪部分,把它背下来吧。  

八、小结,拓展。  

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一定会有自己的发现。自己去观察周围的花或别的事物,写一篇观察日记。  

两篇设计比较如下表:  

设计A  

设计B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课时2课时  

导入呆板沉闷,学生兴趣压抑。  

猜谜导入大大激发学生兴趣,课堂气氛生动活泼。  

对于课文内容以讲解分析为主,问题过于繁琐,学生自主读书的机会太少  

注重学生的自主阅读,提问简洁,学生的读书比较充分。  

只是传授教参中的知识,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方面缺乏。  

凭借教材,并创造性地挖掘教材,培养了学生各项语文能力。  

环节过于繁琐,费时费力,但学生学习的效率不高。  

环节简单,问题明了,学生都能有自己见解,虽在较短的时间内,但学习效果反而很好。  

从两篇教学比较中可以看出:教学设计A所代表的是传统的讲读教学方法,虽然A、B都是从第一自然段学到第三自然段,但每学一段内容时,所采用的方法是截然不同的。设计A注重内容的理解分析,学生只能被迫接受,完全没有学习的自主权,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会大打折扣,只能机械地接受教师讲解的知识,学习的效率不高。而教学B在每一个环节都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主动参与到阅读中来,自己去发现,去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在教师适当的点拨、引导下,学生各种语文能力得到明显发展。  


有效教学讨论之八 副标题: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35  更新时间:2009-6-18 9:40:21  

一篇课文几课时教完  

                                    

   

仙桃市沔城回小    沈春斌  

    

一篇课文几课时教完?这个问题对于一个语文教师来说并不难,尤其是语文大家更不难。   

过去教语文一般采用三段式教法,即字词、句段、篇章,这是传统的教学方法。  

现在虽进行教学改革,实行新课程教学要求,但万变不离其宗,一篇语文课文,总要让学生把课文的内容和精辟句段的含义搞清楚,总要让学生的思维受到充分的训练,总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习得方法,总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一句话,要紧扣“三维目标”。如果这些目的达不到,语文教学意义又何在?  

我们在教授一篇语文课时,常常听到学生向老师提出这个问题我弄懂了,而那个问题我没弄懂?  

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这个“道”就是良好的品德和美好思想情操,将文中思想美好的地方向学生传授;这个“业”就是课文中新的知识点,要教师向学生去传授,去讲解;这个“惑”就是文中向我们提出的新的问题,即不为学生知晓的疑点、难点和问题,这就要教师向学生解答,将学生对课文不明白的地方解释清楚。这样,就达到了一篇课文的教学目的,也尽到了一个教师应尽的职责。  

《西风胡杨》这篇课文不是传统课文,新的知识点也很多,内容也很丰富,思想性也很强。我认为要教好这课,最好用三课时,或者还要多一点。其中用一课时学生自学,让学生将课中的知识点和疑难点找出来,再用其它课时去讲解或与学生讨论学习,直至扎实地走完“语言——内容”和“内容——语言”两个过程。《西风胡杨》这篇课文,课时安排少了,课文内容只能触及皮毛,学生没求甚解,似懂非懂;课时安排多了,教师尽去对课文磨来磨去,特别是课堂上乱牵强附会,这样学生会感觉厌烦,达不到教学效果。向老师教这篇课文时,用了三个课时多一些。一些老师对第一课时提出了质疑,认为耗时多了一些。实际上,我认为这个课时是非常必要的,只是课前的对话更精洁为好。就其它的课时来看,我们看到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的,思维是积极而深刻的,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是具有一定深度的,所受到的情感和思想的陶冶是充沛的。在课堂上,我们比较清晰地看到了他对阅读教学规律的把握,看到了扎实的“语言——内容”和“内容——语言”两个训练过程。应该说,教学的效益是十分明显的。  

总之,一篇课应用几课时教完,应因课而异,因人而异,不能笼统地定论。


有效教学讨论之九 副标题: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40  更新时间:2009-6-18 9:40:50  

谈阅读的有效性教学  

   

阅读的有效是相对于无效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大概是不会承认自己的教学是无效的,即使有人说我们的效率低下也是不能接受的,然而,如果我们扪心自问:我们教过的每一节课每一个环节都是有效的吗?其中有多少是在做无用功呢?

作为一名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十多年的教师,我由衷地体会到,那种周而复始、涛声依旧的阅读教学只是一种机械的重复,可谓:年年人不同,岁岁花相似。要构建富有生命活力、具有实效的阅读教学,必须把握以下三点:

1、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教师绝不可以课程改革为名自我解脱,在教学中放任自流,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只有教师端正思想,精心准备,才能打好有准备之仗,才能将每一篇课文的教学落到实处,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才不会是一句空话。  

2、把握好教学的三维目标。教师在上课前要弄清楚教学本课的三维目标是什么,围绕着三维目标怎样实施教学;上课中教师要积极的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达成三维目标;上课后教师要反思本课的教学效果怎样,是否达到了预定的目标。  

3、培养好学生的语文素养。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会听、会说、会读、会写的能力,让学生自己善积累、善理解、善表达,所以,要判断阅读教学是否有效就要看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没有关注、发展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有效教学讨论之十 副标题: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116  更新时间:2009-6-18 9:41:33   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从教学细节做起

                                  

                               仙桃市东方小学  蔡长青 

   

  

    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要“删繁就简,要返朴归真,简单实用,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这是 崔峦 老师在总结小语课改五年来时提出要大刀阔斧的改革语文课教学的要求。其中,也无不透露出对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呼唤。我想就从此开始谈谈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关注教学有效性,先从关注教学细节开始。我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关注教师备课的细节  

教师的备课环节似乎并不在教学有效性的讨论范畴之内。实则不然,要谈教学的有效性必须从教师的备课谈起。首先一位老师的教学理念将决定他是站在何种角度去设计教学的预案,站在学生学的角度,设计师生共同合作的课堂无论如何是值得探讨和反思的,也一定会各有所得。如果仅站在老师如何教的角度去设计可能使教学有序进行,但真正学生与教师的收获就很有限了。其次,一位教师对教材的钻研多少,将定他在课堂教学中能否自如驾驭,也决定了他教学中处理教材的思路与方式、角度。  

如《鸟的天堂》一课,过去很多老师都站在写景的角度,分析两次来到鸟的天堂看到的榕树的大与鸟的多来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而如果从学生的角度想,究竟除了语言文字的东西外,在学生情感价值观上应予以什么引导似乎不是前面认为的那么简单。于是就有人得出了不同的解读:通过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引导体会“‘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从而体会环境与鸟的关系,体会人与环境与自然与鸟的关系。让学生受到保护环境保护自然的教育。这不能不说是教师苦心研读文本与从学生现实考虑的结晶。《荔枝》一课的教学,很多人认为它就是一篇反映母爱的美文,我想细心读过文本的人应该有自己的体会与认识这里就不赘言。  

二、关注教学中学生倾听的细节  

学会倾听在课堂教学中似乎越来越重要。然而,我们的教师总是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无效听的教学,即听的目的性不强,老师讲的也不择要点。长此下去学生会自然的觉得听与不听没什么区别,而教师自己需要学生倾听的时候才记得,而在多数的教学情境中总是比较忽略这一点的培养。有的老师在教学中总是习惯于以问代讲,问得没完没了。而在问过之后自己又不满意。  

如有老师在教学在执教《荷叶圆圆》时,这位教师为了让学生初读课文时有所思,在学生初读课文前提出问题:荷叶有哪些朋友?他们把荷叶当成自己的什么?它们又是以怎样的姿势出现在荷叶身边的?听着这么多的问题,一年级的孩子一脸茫然。老师到底让学生听什么?低年级的孩子能记得住这么多信息吗?所以我们要培养他们听的习惯,首先我们要注意培养他们听得懂、听得不累,这样才可能有效。  

另外,就是我们如今一些阅读教学,脱离课文的语言,做天马行空的发挥或在人文内涵上深挖洞,课上尽情展示教师的文化底蕴,借学生的题尽情表自己的一己之意,甚至把阅读课上成文学欣赏课,忽视学生基础语文能力的培养。这样的所谓对话也不管学生听得懂听不懂,愿不愿意听,都不管了,学听得个一次两次够新,够渊博,够文采了。可多了,漫无边际了,实有卖弄之嫌。再说了,我们期望我们的学生听到什么呢。我想其影响是,你的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之上是极有可能思想游走的。又何谈听的效率和质量呢?我们应让学生听有价值的,还要听他们想听的,听老师的精要之处,听学生精彩之语。  

三、关注教学中学生看(潜心阅读)的细节  

还是先看案例,另一位教师在执教《荷叶圆圆》时,一开课,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做了一个画面艳丽、配乐朗读、课文文字闪现三者结合的课件。教师让学生打开书本,同时放了这个课件,要求学生边听边欣赏。同学们的眼睛不知该看哪儿,只得一会儿看看书,一会儿又看看多媒体,既不敢大胆地看书,又不敢大胆地看多媒体,在书本、多媒体之间忙个不停。  

我想这是教师在借用多媒体手段时,有些顾此失彼的问题。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学习目的与指向性不明确。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力求简明,实用的教学,以避免这样的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尤其是在公开课中,我们 许多 老师一会儿让学生读文,一会儿又让学生观看课件,又一会儿让学生讨论等,学生还脱不了被牵着鼻了乱转。  

我们应该明晰我们的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要达成的语文学习的目标,应让我们的教学环节精而明,简约而有实效。拿教学中让学生读书来说,阅读教学中现存的通病,每次让学生读书总是让学生浅尝则止,总怕耽误了时间,教学任务完成不了。我想阅读就应该扎实的真实的给学生潜心会文的时间,让他们真读书,才有真收获。  

如一位老师在《西风胡杨》的教学中有这样几个环节如今还历历在目:一是初读全文,时间充足,直到课上最后一个学生深情的读完最后一句,目的明确就是了解内容,初步感悟胡杨精神;二是,听老师范读看课件,从他人的读中进一步感悟。三是,让学生自读感悟时,教师充分放手,给时间让学生用前面的学习方式,读文章,读重点句子,找画重点词语,写批注感悟。这一环节足用了二十多分钟,最 后 老师收获的是思维的绽放,思想的碰撞,灵魂的震荡,精神的提升。我们反思,这些环节并不复杂,任务单一,目的明确,也没什么标新立异之举。正因为教师给了学生潜心读书的时间与过程才有了后面的精彩与收获。  

四、关注教学中学生活动的细节  

课堂上用一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可以的,但学生的活动量不能太大,并且活动一定要组织有序,更重要的是有所实效。不要为了形式而组织。我们不难发现,为了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现在的课堂都有很多的游戏和活动,学生一会儿走下座位寻找朋友表演,一会儿到讲台上做游戏,一会儿站起来读书,一会儿躺下来体验。这样的课堂的确很活跃,但是如果不适度的话,学生忙个不停,没有更多的心思专注于文本。同时大量的时间在活动、游戏的过程中浪费,就如有的教师,让学生朗读课文总让孩子都到讲台前读课文,结果中间环节就白白浪费了一分钟。  

如《三个儿子》的教学中有位老师,在学完课文后,要求学生通过表演读来体会文中三个儿子对母亲的关心。教师进行了合理的分工:朗读的同学这时因为课文理解了,也已读熟,做到情感充沛没多大问题,表演的同学专门表演,内容也熟,而观众也带着任务并不盲目,最后还要评的。这样分工明确,再通过互评,就可达到进一步升华体会的目的。这就是有效的教学活动。  

五、关注教学中学生学的细节  

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还得谈谈学生学的有效。这样我们教师必须通达教材的体系,知了语文学习的能力结构,在教学中根据学习规律与教材实际,适时教给学生学的方法。这样我们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才能真正懂得有效的学习。如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有一边读,一边想;边读边画;学习通过重点词语来理解句子;学习读懂一段话;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或句子;体会句子或文章思想感情……如果没有老师的有步骤的方法的培养,学法的指导我想我们的学生,每当我们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学习时,他们可能只会读一下书,不会思考,更不会交流感悟对话了。

六、关注教学中评价的细节

阅读教学中,评价不能可有可无,好的评价既是对学生学习的激励,又是对大多数学生学习的指引,也是教师教学机智与教学思想、底蕴的体现。可是教师评价模糊,忽视评价,也可能让你的学生在课堂上渐渐失语。因此,良好的课堂评价无疑就是有效教学的一剂兴奋剂

有效教学讨论之十一 副标题: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28  更新时间:2009-6-18 9:42:00  

教学的有效与否关键看课堂含量之大小  

   

仙桃市实验二小  袁志博  

   

   

   

如果我们单纯的作个规定,一篇课文2课时或者3课时教完,是完全不现实的!首先我们应该关注的是这篇课文本身:设若是一篇精读课文,很显然,编者在筛选过程中觉得这样的课文更具有典范性,值得我们深入探究,这样的课文就比较有弹性,或者是2课时教,或者是3课时教,甚至是4课时,因课而异——我们在教学有效性方面的衡量标准应该是:我们3节课甚至4节课来教一篇课文的话,每节课的语文含量究竟有多少?是否值得?

其次是学生的差异,将直接影响到一篇课文几课时教完。有时班级里理解能力强的同学比较多,能迅速带动其他同学阅读,感悟,那我们的课堂会很轻松、顺利的完成。相同的课文如果换一个学习基础较差(换种说法就是后进生教多)的班级,我们的教学能敷衍塞责吗?显然不能。那么我们教学这篇课文花的时间可能会长一些。

其三是教师理解。每个教师都是独特的个体,在对教材的把握上存在着差异,在对学生的把握上存在着差异,更重要的是对语文的认识上也存在着差异。如果是一位对历史故事比较钟情的男教师可能会对《草船借剑》、《将相和》之类的课文比较感兴趣,他将这类课文作为典范,多花点时间引导学生在语文海洋里徜徉,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如果是一位感情细腻,对诗词曲赋破有见地的女教师,必将是另外一番课堂景象。或许有人质疑:如此说来,是否我们课堂上就只教自己喜欢的文章呢???非也。我想说的是,不管我们怎样落实课堂教学,或者一篇课文几课时教完,我们要看的是“有效性”三个字。而“有效性”又怎样去评判呢?我认为,那得看在语文课堂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过程中,究竟有多少属于语文的东西在课堂上呈现。优秀教师可以把三篇课文揉合到一课时里教,也能够一篇课文分成3课时教——耗费的时间不同,那是因为学生的获得不同。  

有效教学讨论之十二 副标题: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29  更新时间:2009-6-18 9:42:28  

一篇课文几课时教完  

——谈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学习  

   

郑场中心小学  程夏容  

   

担负新课实验任务的一、二年级任课老师真是动足了脑筋。他们以一种高度责任感精心设计每一堂课。努力使每一堂课都能体新课程理念。但到学期即将结束时。却发现还有几课没上完。怎么办?唯一的办法就是加快教学进度。而让教学进度提速的办法只有变探究性学习,体检性学习为接受性学习……。在无奈的接受这种学习方式的可怕的轮回的同时,一些老师不免对新教材产生了疑问。  

面对新教材课文越来越多的现状,我们的语文老师需要做到三个转变:  

1.对于教学目标,变“微观控制”为“宏观把握”。  

以往,我们的教学视野总是局限在最小的课时目标上。学期目标,学段目标经常被我们忽视。因此我们想当然地认为我们所着力完成的课时目标肯定会形成合力,只要我们扎扎实实上好每一堂课。学期目标、学段目标就会达成,学生一篇课文就一定要让学生学会这篇课文的生字,理解这篇课文的词语,领悟这篇课文的价值……。因此,一篇课文上3—4课时是家常便饭。因此,当我们新课程实验区的很多教师花了2课时或者1课时,或多或少有点遗憾,总以为自己没有完成教学目标。  

2.对于课堂形态,变“一味细腻”为“适当粗糙”。  

我想,新课程的语文课堂应该轻轻松松、简简单单、实实在在。对于以往细腻的课堂而言,应该在粗放一点,甚至粗放到让学生读一节课、说一节课、讨论一节课、写一节课……。事实上,如果我们把课放在整个“课程”背景中,放在一个连续的距离,跨度较长的教学过程中,适当的让学生听40分钟、读40分钟、写40分钟、活动40分钟……不是很正常的吗?  

3.对于具体课文的教学思路,变“条分缕析”为“整体领悟”。  

新教材中的课文,一定程度上说已经渐渐趋同于优秀的课文读物,学生所要做的,是在大量类“生活化”的阅读的过程中自主建构语文素养。为了更明白的说明问题,我以“词语与教学”为例进行论述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对词语的要求不应该追求准确深入,只能大致、模糊的了解。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学习中是追求词语理解的深入,还是注重词语积累的数量。虽然需要综合多个因素来考虑,但是量的积累肯定更为重要。而且积累的过程也包含着一定程度的意义认识。 词语教学如此扩而大之,课文的教学也是如此。



有效教学讨论之十三 副标题: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29  更新时间:2009-6-18 9:43:03  

略谈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什么是有效性教学?  

“有效性教学”是20世纪80年代形成的一种教育理论。所谓“有效性教学”,从专业角度讲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二、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1、把握教材,发掘教材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课本是教师用的教材,也是学生用的学材,要保证阅读教学的有效进行,必须把握教材与学材的一体——课本。  

小学语文课中大多是记事、写人、描景、状物的作品,那些人物、事物、景物的形象本身就是作者内心体验和生活哲理的结晶。这些形象也就是情感的渗透点、创新意识的生长点、思维的训练点。只有经过深钻、把握、发掘教材的过程和对教材深刻的体验,才能保证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教师主导地位的发挥,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课堂教学的活动过程中,适时地恰当调控,保证学生有选择的空间、自主学习的空间、思维的空间、创造的空间、表现的空间,才能创造条件清楚地展示学生认知性学习和情感性学的过程,领悟学习方法。  

2、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怎样才能达到教学情况的生动呢?  

(1)进入情境。恰当地运用各种教育技术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使学生尽快进入情境,体验情感,更重要的是教师要以对学生尊重与理解,以亲切的态度、和蔼的语言、体贴的心去创造一个和谐、愉快、融洽、民主的教学情境,一个能让学生放心地肯定自我、相信自我、发展自我的教学情境。  

(2)激励质疑。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发现和提出问题,本身就蕴涵着创造思维的火花,是对学习活动更深入、更广泛的参与,是理解与认知能力的展示、智慧之光的闪耀,教师要善于鼓励,让学生由敢问到善问,变无序为有序,提高质疑问题的质量;同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求解决的方法,激活探求的意识,实现自主质疑到主动释疑的飞跃。  

(3)评价促进。评价是一种激励机制,评价的功能在于促进发展,让评价成为学生自信的力量、创造的动力、教师要以自身的示范,引导学生对自己,他人做出正确评价,肯定进步,赞赏术异,学习创造;要锤炼自己的评价语言,充满激励性,给学生愉悦的新鲜刺激;要把握评价的时机,体现评价的差异性和灵敏度,让每一位学生都从互评中,老师评价中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创造的幸福,进取的动力,人文的关怀。  

3、选择适宜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教学方法,教无定法,贯在得法,教师要淡化人为设计,适时灵活调控,以读为本,以学为本,将独立自学,小组合作学习等,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学来设计教师的教,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促进学生的创造和发展。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重视加强学生的诵读、感悟、积累、创造,让学生在初读、细读、练读的各个阶段有充足的时间去读、去思、去议、去练,为学生创造主动自学、自悟、自得的气氛和条件,变教为导,学生有疑问的,才是教师引导解决的,给予学生最需要的关怀最切实的帮助,以学生实践为主,在“感知中入情,在感受中动情,在感悟中析情,在创造中移情”,这就是阅读教学促进学生认知与情感和谐发展的教学结构。  

4、共创引人入胜的活动,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将传统教学的作业变为引人入胜的活动,活动的设计、评价也是师生交往、共同发的互动过程,活动是师生共同创造的,由教师主宰走向学生参与,使活动走向综合性,富于创造性。活动的着眼点是满足学生认知情感表现的需要,创造的需要,成功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发展。  

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全体语文教师共同关注的话题,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相信在实现“轻负担,高质量”的情况下,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达到学生与老师双赢的时刻已经来临了。  

以上观点,如有不妥,敬请指正。

有效教学讨论之十四 副标题: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36  更新时间:2009-6-18 9:43:37  

上课其实很轻松  

 

——听魏书生老师授课有感  

   

   

   

   

    前言:看到老师们的讨论,觉得提高课堂效率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由此想到前不久听著名教育家魏书生上课的情景,觉得魏老师的课能为我们解答如何提高课堂效率的问题,所以记录与此,与大家共享!

   

十月七日,有幸在武汉湖北大学聆听著名教育家魏书生的讲座,并观摩了魏老师的一节轻松随意的课。魏书生为人谦逊,话语朴实。在讲座开始前主持人介绍魏老师,说了一大堆的头衔,魏老师上台时,第一句话是:“其实我就是一个语文老师,说的多了,反而让人寒碜!”让人钦佩的同时又多了一份亲近。魏老师的课也如他的人一样,朴实无华,却给人以启迪。魏老师教高三的文言文《孟子见梁襄王》,用的却是初二的学生,课前没与学生见面,课文上课才发给学生,只用了40分钟,就轻松学完了整篇课文,还处理了课后的习题。魏老师是怎么组织学生学习的呢?  

先请学生板书课文题目,写出学习的四个任务,即:1、通假字。2、三个词。3、一句话。4、读译全文,然后一个任务一个任务扎扎实实地解决。第一个任务理解通假字是请学生自己读书,从课文注释中找出文中三个通假字:“卒、浡、由”读几遍,左手书空三遍,会写会读识记意义,用时4分钟。第二个任务是理解三个词,由魏老师口诉“油然、沛然、浡然”,学生读三个词所在的句子,自己对照注释理解其意义,用时5分钟。第三个任务是理解文中的“不嗜杀人者能一之”这句话,请学生自己理解并指导学生用不同语气不同腔调反复读这一句话直到读熟。三个任务完成,只用了15分钟。接下来的20分钟,学生自己读书,尝试着翻译全文,互相交流讨论,理解了全文大意。最后5分钟,全班一起做了课后的两个习题。整节课,魏老师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思考问题,自己解答问题,老老实实读书,实实在在训练。你会问,这样不是很沉闷吗?不,魏老师善用鼓励与幽默的话语,通过组织男女生竞赛学习,课堂上笑语不断,学生学得轻松自在而且实在。你会问,这样一节课学一篇文章,学生学得扎实吗,考试能考好吗?对这个问题,魏老师自有他的高见。他说:“老师们一节课恨不得把所有的知识都讲给学生听,学生记得住吗?每节课扎扎实实训练几个重要的知识点,日子长了,学生就一步一步、一点一点、稳打稳扎的积累了知识。而且,学好语文,不是光靠每个学期语文书上那二三十篇文章,学生必须要大量读书才行。”所以,魏书生每个学期只用二十几节课教完课本上的课文,其它时间就让学生自己读书,学生素质非常好。  

读到这里,你也许会想,有道理,我也像魏老师这样,一篇课文一节课讲。是 ,和您一样我也有过这样的想法,但我发现,要真正像魏书生这样教书,老师非得有几样硬工夫。哪几样硬工夫呢?  

一、对所教课程的知识点全面系统熟练的把握。  

在上课时,我注意到一个细节,就是学生齐读课文时,魏老师一边巡视,一边口中念念有词,仔细观察,原来是跟着学生一起读书,当然,魏老师是在背书了。由此可见,对这篇课文,魏老师是烂熟与心的。再联想到魏老师31年的教龄,想到他教给学生的许多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如画知识树,列文学常识表格等等,我想,对高中的语文课程中所涉及到的所有知识点,魏老师定是滚瓜烂熟胸有成竹的。否则,不可能在课堂上胜似闲庭信步般的从容。否则,不可能将一篇高中课文如此提纲挈领的在40分钟内教初二的学生顺顺当当学完。  

二、高超的教育技巧。  

大家都爱听相声,好的相声讲究一两分钟就甩一个包袱,也就是笑料,让听的人笑声不断,这样的相声才能吸引人。魏老师的课堂也是如此,很平常的事也能让大家乐起来。如在学通假字时,魏老师让学生左手书空,学生先是一愣:“左手?”然后都会心地笑了,像游戏一样开开心心地写起来。再如读“不嗜杀人者能一之”这句话时,魏老师先让学生大声读,一次比一次声音大,直至高声呼喊;再让学生小声读,直至喃喃之语;然后严肃地读、请求地读、劝戒着读、嬉笑着读……不知不觉中学生将这句话读了十来遍了,一点也不显得重复呆板。学生一点也不厌倦,反而精神抖擞好玩着咧。而再反思这些好笑好玩之处,却都蕴涵着扎实的语文训练,就好象魏老师是一个妙手回春的药剂师,将那苦药包裹了厚厚一层糖浆,吃者不觉其苦,反觉甘之若饴,欲罢不能,且食之对身体有无穷益处。  

三、充分信任学生,充分帮助学生。  

听魏书生的课,才真正理解了什么是教师和学生平等互助,什么是轻松融洽的课堂氛围。在教学中,魏老师始终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板书是学生写,学习步骤是学生板书,学习形式让学生自主选择,连上课时间都是请学生自己把握,提醒老师。而老师,就是指导学生扎扎实实地读书,认认真真地思考,仔仔细细倾听,真心实意享受学习的乐趣。不知不觉,40分钟到了,而学生还意犹未尽。  

仔细研读这40分钟 ,我看到了魏老师从教31年来的兢兢业业,严谨治学的风范,看到了魏老师全心全意爱学生的赤诚之心,做老师,当如是。此为后记,共勉。  

有效教学讨论之十五 副标题: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60  更新时间:2009-6-18 9:44:17   让语文教学快乐起来  

 

——有效教学之关注“生命课堂”  

   

   

   

   

目前我们的小学教学中存在一种现象,那就是: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然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我们的教师如果不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或技术。即使有理想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其结果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为了能让学生把一篇课文吃透,有些老师会花上三到四节课时,甚至更多,平时课余还让学生围绕课文相关知识转。每篇课文这样下来,课本被学生嚼如蜡味,学生的成绩也未见好转。魏书生曾用20个课时就教完200个课时的内容,且学生成绩好得出奇。我们能说谁的教学更有效?  

何谓“有效”,我认为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了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可以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而不是就课时的多少而定。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看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主要是看学生喜不喜欢学、愿不愿意学、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究竟怎样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变的快乐轻松而又有效呢?想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变成“快乐教学”,就得让教师在快乐的气氛中完成教学过程,学生在快乐的心态里接受知识,得到训练。那么,这种快乐的气氛、快乐的心态从何而来呢?  

   

快乐教学的关键——思维的激发和活跃  

   

要实现快乐教学,首先要在教学过程中形成快乐的气氛,造成学生快乐的心态,而这种快乐的气氛和心态的形成,来自于学生思维的激发和活跃。  

有时,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教师会采用分角色朗读课文、穿插笑话等方式,当然也能收到一定的效果,但那毕竟是外在的。而课堂气氛的真正活跃,则来自于学生内在思维的生动展开。  

例如,在教学《夏夜多美》这篇景美情更美的童话故事时,在进行朗读感悟环节(检查读、反馈读、想象读、评价读、思考读、体会读)时,我让学生思考:星星为什么高兴?有的学生说:“因为夏夜真是太美了!”有的学生说:“因为他看见睡莲、蜻蜓、萤火虫都帮助小蚂蚁,他被他们乐于助人的精神感动了。”竟然还有一位学生说:“小星星觉得蚂蚁是个懂事的孩子?”我惊奇的问她:“从哪看出?”她说:“睡莲姑姑要留小蚂蚁在她家住下,小蚂蚁没答应,因为他怕爸妈担心!”啊!多懂事的孩子,正因为她的懂事才会想到这样的原因。也正是因为快乐的课堂才会迸发惊人的思想。  

在进行《春天在哪里》口语交际课时,我为了让学生感受初春,特地带学生进行了一次春游,虽然只在仙下河和广场转转,但学生兴趣盎然,像一只只回归的小燕子,扑向春的怀抱。回到教室,大家把看到的、听到的、触到的、闻到的统统交流,乐此不疲。在执教《清澈的湖水》前,为了在拓展部分让学生能引起心灵的震撼和共鸣,我带上数码相机带上,把校园和城市里的一些垃圾现象和垃圾箱、垃圾中转站、废品回收站照下来,作成幻灯片。当学生看到这些照片时马上惊呼起来,随着幻灯的放映不由自主的介绍和交流着眼前的画面,从而创作出了许多感人的环保标语……  

还有,在学习《小摄影师》时,有学生质疑小男孩向高尔基家扔小纸团不对,虽然他很想见高尔基,但这是不讲卫生、不讲文明的行为,其他学生也马上赞成。“我们要理解体谅小男孩急于见高尔基的迫切心情,但这种办法不提倡。”我笑着说。在后一节续写作文课上,我提了一连串问题:高尔基等来了那个小男孩吗?小男孩是什么时候来的?胶卷带来了吗?他怎么接见高尔基的?他们说了些什么?做了什么?请大家导演《小摄影师》的续集吧!问题一提出,便激起了学生思考、讨论的兴趣。他们各抒己见,竞相发言,不但陈述自己的看法,还分析别人的意见。在激烈的争论和快乐的笑声中,大多数学生的思维进入了兴奋状态之中,各种意见异彩纷呈。少数暂未发言的同学也在聚精会神地倾听讨论,不时露出会心的微笑。课堂上举手如林,笑声不断,呈现出一片活跃快乐的气氛。  

    这种活跃,来自于全体同学思维的活跃,这种快乐,源自于思维被激发的快乐。  

    当一个人的思维活跃起来,就如同平静的河水进入奔流状态,在奔流中,会激起浪花,会有哗哗的奔流之声,于是,这种流动便带来了快乐的体验。  

    又因为这种思维的活跃在课堂上不是处于独立状态,而是处于一种相互的、不断的激发之中,因此更增添了一种自我展示的快感和竞争的兴奋。  

    这样,我们的教学过程便可以在学生的兴奋快乐的状态中展开和完成了。  

    那么,这种快乐教学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快乐教学的目的  ——高效率的训练与学习  

    

    快乐教学的实现既然来自于学生思维的激发和活跃,那么,它的必然结果就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得到了有效的培养和训练。  

    如果我们一味地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那么,学生的思维只能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之中,至于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联想能力及归纳能力是无从得到训练和提高的。而只有在思维被大大激发的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我们才能实现当今语文教学的首要目的——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即使从接受和记忆知识的角度来说,活跃的气氛、兴奋的心态,也较之凝滞的气氛和心态更利于能动地吸收和记忆知识。  

    例如,在期末复习时,教师将复习内容编成各种类型的竞赛题,在课堂上展开小组竞赛,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人人积极思索,争相抢答,对每一个问题都表现出热烈的关注,对每一点是非都进行认真的辨析,平时记忆不清的知识点在这种热烈的气氛和全心全意的关注中有了深刻的印象。其效果是一条条死记硬背所不能比拟的。  

    总之,快乐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活跃的气氛和快乐的心态中愉快地接受知识、积极地培养能力。快乐教学,应该是我们在教学中坚持不懈的追求。  



有效教学讨论之十六 副标题: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56  更新时间:2009-6-18 9:44:48  

一家之言——有感于《西风胡杨》的教学  

   

   

      

2006年在小语课堂生成的研讨会上有幸听了向老师所教的《西风胡杨》,文本的静态生成和向老师与学生激情互动所激发的动态生成都让我收获颇多感受颇多。今年在五年级课本上见到了这篇课文,也有意摹仿了一下向老师的教学,感觉自叹弗如,也有意听了一下同年级老师所教的《西风胡杨》,在这里想结合自已在这堂课中的不足谈一下自已对这篇课文怎么教的一点想法。  

《西风胡杨》不是单纯的状物文章,而是一篇感物吟志之作,全文借胡杨的天然品格,表达了自已对人类崇高理想和可贵品格的追怀。从而引发读者对环境保护事业的关注。对于小学生来说,深入理解课文,感悟作者的深刻思想不太容易做到,但又要让学生意识到大自然不仅可以使人陶醉,还可以给人震撼;我们不仅有热爱它的权利,也有保护它的责任。因此我认为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好“度”,教学目标要定得合适,课时安排要得当。这篇课文因涉及到历史、地理方面的知识,因此有许多老师在上这课时,当然也包括我自已,在教这篇课文时花很大时间,甚至用一课时时间将教参上以及自已所收集查找的资料来让学生弄明白“西域文明”“楼兰”“罗布泊”等有关知识,这样一来,课堂就变成了历史、地理课了,从而让人觉得整堂课有点喧宾夺主的味道了,也使一篇原本很清晰的课,变得冗长繁琐了。在教完这篇课文后,觉得其实像这些知识只需要让学生初步了解一下有助于理解课文即可。这篇课文从整体上篇幅有点长,于是有的老师也会花上三-四个课时来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认为,这篇课文其实只需要花二个课时来完成就行,课文从结构上可以分为四个部份,但总体可归纳为二个方面的内容。我们只需要用一个课时的时间来让学生知道胡杨这种树的生长特点及对人类的贡献;再用一个课时让学生明白胡杨生长的环境及现状。二个课时所包含的内容对于一般的学生来说,在教师声情并茂的诵读和引导下,学生都能很自然的生成出与作者在文章后二个自然段所发出的感想和希望,这样整篇课文也就做到了让学生在文本中静态生成,在师生互动中动态生成,最终让学生自已产生保护环境保护自然的意识。  

以上只是我个人在教学后的一点想法,不全面,请大家多多指正!  


有效教学讨论之十七 副标题: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31  更新时间:2009-6-18 9:45:54  

要在落实知识的训练中出效益  

   

   

   

什么是有效的语文教学?我觉得语文教学首先必须是为学生服务,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  

如何才能更好的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呢?应该说实现有效教学的具体方法,方式多种多样。但是在课改中很多教师却走入了误区。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要求学生多读,以读悟道。但是教师却错误的理解为:以读悟道就是多读然后就会知“道”。结果在课堂上,各种读代替了理解,代替了字、词句的训练。学生其实读得很不错了,教师还在哪儿逐句逐句的指导,直到读到教师的个人理解上才罢休(难道文章的作者真的和教师的理解一致吗?)课改后,有些教师不敢谈知识教学,不敢让学生进行词句训练,只是一味的读。我觉得小学语文教学教的就是“知识”,就是字词句,因此我觉得在课堂上应该有必要的基础训练。我们常常看到,许多课堂充满趣味,教师教的神采飞扬,学生学的趣味盎然,但作为教者,我们是否要反思一下:学生爱课堂,究竟是爱课堂中的游戏,还是爱课堂中接受的事物?更或是为了好玩而参与?许多教师都颇有体会,在公开课上教字词句都是过一下,不敢下深工夫,下真功夫,课后往往又怕学生掌握不够,只好猛回炉,这岂不是多此一举。

有效教学讨论之十八 副标题: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27  更新时间:2009-6-18 9:46:23  

一篇文章用三节课教学比较好  

   

   

   

文章有长有短、有深有浅,体裁不同、难度各异,到底用几课时教学比较好呢?集近十年在语文教坛上摸爬滚打之经验,笔者认为一篇文章用三课时教学比较合适。下面就三课时中各要完成的教学任务谈几点意见。  

不管什么文章,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都应该是:在老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了解文意,疏通字词,读熟课文,这一环节非常重要,它是学生学好课文的基础。在课改的今天,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应遵循语文自身的教学规律,一个对课文大意不解,字认不得、词不懂的学生,要想使他在对课文的分析中放射出创新的火花,那一定是天方夜谭,痴人说梦,因此,每教学一篇课文,我们都必须利用一节课时间,和学生一起,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让学生读准字音,理解词义,弄清文意。特别是要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读课文,范读、领读、自读、默读等读书方式,要灵活运用,以做到“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之功效。  

第二课时是文章的重要教学时间,这一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根据不同的文体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对课文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质疑,小到一个字、一个标点的运用,大到文章主题思想的提示和写作方法的概括,都不要忽略,要抓住重点字词、重点句子、重点段落具体分析,让学生在分析课文中,逐步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在对文章的分析中,不可面面俱到,每篇文章都应找准侧重点,让学生学有所得。同时,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多给他们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寻找到分析课文的金钥匙。  

第三课时,应把重点放在知识的巩固、提高和升华上,在完成对课文的分析探究之后,教师要出切合实际的适当训练题给学生练习。训练题教师要精心设计,除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外,有时还可以针对所学课文出一些诸如仿写、改字、扩写、缩小的写作题让学生训练,这时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会有帮助。无论对什么体裁的文章,这种巩固提高的环节必不可少。  

对一篇课文,利用三节课的时间,从预习到分析,从分析到练习,步步相连,环环相扣,每节课完成各自的任务,三节课的教学合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整体,这样,一篇文章的教学任务就得以圆满完成。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一篇文章到底用几课时教学好,笔者只是认为用三课时教学比较合适,并非一概而论,具体情况也应具体对待。课改的洪流汹涌澎湃,我们语文教师应振作起来,在课改的大风大浪中去学会游泳。  

有效教学讨论之十九 副标题: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34  更新时间:2009-6-18 9:47:09  

多媒体识字的有效性  

   

   

       

网络是一座信息资源得宝库,相对比较来说,报纸,杂志仅仅是汪洋大海中得一座小岛,短短几分钟内,多媒体课件像一位神秘的魔术师,将:“上下五千年,纵横千万里”,都浓缩成一幅幅曼妙得图画,一个个精彩地动画,语文学习与生活天然联系在一起,使学生从原有得的认知经验和人生体验为基础,对文本主动加工并重新建构得工程。古人有言:“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正所谓,“一轮皓月当空照,千江有水千江月”,——学生那一张张纯真得笑脸,惊叹得目光,欣赏图片的直观形象能力的提高,对课程的专注程度,积极探讨学习方法的激情都随之高涨。  

    在识字教学中,我喜欢运用多媒体电脑设计的动画效果来引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依据教材内容,我可以通过计算机制作出音、义、形转换的画面。学生通过观察计算机制作的画面,可以在认清字形的同时又理解这些字所包含的意思,从而记住这些字的字音。这一过程使抽象的、不熟悉的、难以记忆的方块字“声情并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同时,这一过程也激发了学生体内再创造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识字的能力。  

  如:课文《四季歌》,是一篇儿歌形式的课文。我发现这课中要求认记的“春、夏、秋、冬”四个字,虽然学生平时一直在口语中能接触到,但由于字形较为复杂,使学生的识记产生了一定的困难。在这个环节中,我就运用计算机的作用,结合字的象形特点进行启发,引导学生用象形法既快又正确地记住了这些字,从而解决了这个教学难点。  

  在教学“春、夏、秋、冬”时,我首先出示这四个字,问学生有什么好方法来记住它们?学生见是这四个字形相对较复杂的字,有的不禁皱起了眉头,有的则开始“发动集体的力量”,试着通过小组讨论来寻找好方法……这时我就开始介绍对其中一个“春”字的认字方法:“春天太阳暖洋洋的,有三个人都出来晒太阳啦!” 同期运用计算机出示多媒体制作:“春”转化为象形文字,下面的“日”字部变成了实体太阳,再转换成文字“春”。我的适时点拨,加上计算机的形象演示,使学生的思路顿时活跃起来,大家议论纷纷……有学生说也发现了认识“夏“的好方法:“‘夏’上面这部分像不像我们夏天用的百叶窗,可以遮挡热辣辣的太阳。”“‘夏’上面这一横最长,就像人们夏天戴的凉帽?”我在学生说的时候适当再出示有关多媒体,其余学生也在同时参与了发言学生的表象记忆,并继续自发地用好方法识记“秋”“冬”两个生字。对于合体字,我则采用分析部件的方法来记忆字形。例如:“滚”这个字的字形学生很难掌握,运用计算机的演示则达到了很好的效果。由于“滚”字右边为“公”插入“衣”字结构,故在计算机演示时,“公” 字部分反复以红字闪烁强调,学生加强了记忆,不容易遗忘了。  

     在实践中我又感悟到:教师运用计算机制作的多媒体象形字、合体字等毕竟是有限的,这只是做为一个辅助手段打开学生的识字想象记忆的有效思路,而不应就此框死学生思维,只求唯一答案。教学中鼓励学生多用自己能接受的方法去发现认识字形的好方法,重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予以肯定,给予做“小老师“的积极精神鼓动,以此成为他们发展性继续学习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