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梯田的介绍:给学生以阅读的“一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2:27:44

给学生以阅读的“一刺”

(2011-12-04 10:10:59) 转载▼标签:

史铁生

机锋

苦难

我与地坛

禅外说禅

教育

分类: 走近名家     记得张中行先生在《禅外说禅》中这样解释机锋:“机锋,锋的意义简单明确,是刺物之器的尖,如刀锋、剑锋等。机的意义不那么简单明确。可以解为机缘的机,教学要因人而施,相机而施,这样机锋就是适应学人之机而给予的一刺。也可以解为机微的机,这样,机锋就是给予学人的微妙而难以明言的一刺。还可以解为驽机之类的机,这样,机锋就是适时而突然发出的一刺。究竟应该取哪一种,我不知道;或者多多益善,说是兼而有之。这样的理解机锋的作用,以一刺破宿执,燃心灯,机锋的所指就大致可以确定。”

  阅读文学作品,学生往往缺乏体验,这就需要教师给予“一刺”,破宿执,燃心灯,以增强学生体验的功夫。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其目的就是为了达到此种“一刺”的功效。

  《我与地坛》是一篇教师与学生都喜欢的优秀散文。课文第一章第三段,诗与思融为一体,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这样的语句学生很难“看到”“听到”“体贴到”,是我们教学中的难点。若单纯地采用“读读——议议——讲讲”的策略,恐不易见效,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呢?

  我在教学这一段文章时,突然想到能否通过“活动”,增进学生对语句含义的体验。于是在指导学生用低沉、缓慢、诉说的语气读完这一段文字后,作了以下导引:

  “老师认为史铁生的这一篇文章,甚至不能朗读,只能诉说,甚至不能诉说,只能玄想。此种诉说,表面上对象是地坛,实质上是与自己的心灵对话,是一种孤独的人生玄想。在满园沉静的光芒中,史铁生说更容易看到——时间。那么如果现在有一位时间老人,或者说园神,走入园子,看着坐在轮椅上的史铁生,他会向史铁生说些什么呢?”

  学生正苦于不知从何处进入这一段文字,教师的导引,把阅读理解转化为时间老人(园神)与史铁生的对话活动,刺醒了学生阅读的感觉,学生想像自己就是时间老人(园神),缓缓地走向史铁生……
 
  学生扮时间老人示例:
 
  生(1):孩子,我希望你能振作起来,身体的残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灵的残疾。
 
  生(2):孩子,每一个人都会遇到人生的坎,正视人生的坎坷,你一定能挺过来。

  教师发现学生的对话多向着激励的方向展开,且游离于文本,并未深入到史铁生苦难的心灵深处,于是及时提醒学生:“刚才大家多用激励性的语言,可是此时此境,史铁生沉浸在痛苦之中,也许根本听不进这样的话。大家能否带着同情的心理,再默想一下这句话‘在满园弥漫的沉静的光明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影子’,想一想时间和个体生命、苦难的关系,从这些方面加以体会,并给予史铁生——这个在‘最狂妄的年龄上忽然残废了双腿的孩子——以疏导和抚慰。注意,你是时间老人,还应当以怎样的口吻说话?”

  生(3):孩子,残疾正像人类的所有灾祸一样,是不可避免的。也许某一个个体可以躲避、战胜灾祸,但在时间的长河中,苦难是永无止境的。对于苦难我们只有容忍它,接受它。

  生(4):孩子,个体的生命虽然是尊贵的,但相对于五百年的历史,却太短暂了。把眼界放大一点,也许再大的灾祸都会变得渺小。生命本来就短暂,不论遇到何种苦难,都要珍爱它,享用它。

  以上课堂活动,教师通过角色扮演的创设,给予学生以阅读的“一刺”,将学生引入苦难的体验,进而突破言语形式的外壳,走入言语的精神世界。反思这一课堂活动,究其本质,是一种对话。教师通过课堂活动,将一个对语句的认知过程,转变为一个读者与作者、文本对话的过程,将作者、文本、读者的关系,还原为围绕苦难进行对话的关系,从而构建起文学作品阅读的情境。文章意蕴的矿藏,随着对话活动的开展,被一一发现;语言幽暗的丛林,随着对话活动的开展,被一一照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