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的人:中国古代女武士传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2:55:19
1、   荀灌娘

     荀灌娘生于晋惠帝元康元年,从小不喜欢读书写字,更与针织女红无缘,却偏爱舞枪弄剑,打拳踢腿,小小的女孩儿家,比男孩子还要狂飚骠顽。她的父母无可奈何,索性顺其天性发展,并聘请名师授武艺。荀灌娘十岁以后已能骑马张弓,一根小银枪更是挥舞的出神入化,俨然就是个小女侠的模样。

苟灌娘的父亲是被誉为“履孝居忠,无惭往烈”的荀崧,他世袭侯爵,曾任襄阳太守,继擢平南将军,坐镇宛城,都督江北诸军事,后封曲陵公。

荀崧由襄阳太守调升平南将军,是在晋愍帝建兴元年,当时驻节宛城,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南阳。南阳是一片平原地区,苟蹿娘整天驰骋在广漠的原野上,射飞乌,猎狐免,常常满载而归,城里城外只要一看到一骑骏马奔驰而过,大家就都知道这是荀灌娘,此时论枪如游龙飞 虎,论箭已能百步穿杨,父母爱如掌上明珠,满城军民更是交相赞誉,而此时荀灌娘实际上也才十三岁。

就在荀灌娘十三岁这年,春耕刚过,几万贼兵在匪首杜曾带领下由西域流窜到宛城。当时宛城守军仅有千人,又在青黄不接的时候,贮存的粮草十分有限,势难长期固守,情况非常危急。

匪首杜曾原本也是官宦子弟,为奸人构陷而全家遭难,杜曾含冤莫白,竟至铤而走险,初意是为父报仇雪恨,后来却因召募的匪徒成份复杂,渐成骑虎难下之势,骚扰州县,奸淫掳掠,所过之处,庐舍为虚,朝廷连番围剿,于是流窜宛城,想取得这个富庶的地区,作为根据 地,休养整备,再图大举。

荀崧自付城中兵力薄弱,守御尚且不足,更不可能轻言出击,然而长此困守,待至矢尽粮绝又当如何呢?想来想去,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派遣一个智勇双全的人突围出城,驰往临近的襄阳求救。因为襄阳太守石览,是荀内崧的旧部,这时他驻守襄阳,兵强粮足,雄视一方 ,只要能发兵前来,必可解救宛城之围。荀崧把自己的计划向文武官员宣示以后,大家虽然十分赞同,但却没有一人愿意担任突围求救的任务。


荀崧感叹不已,正在一筹莫展的时候,蓦然间荀灌娘由屏风后转出,朗声说道:“女儿愿往襄阳投书请援!”荀崧大惊,加以拒绝:“满庭文武都不敢担此重任,你一个小小女孩子,如何能够突出重围,又如何能够抵挡贼兵的追杀!”不料荀灌娘却答道:“女儿虽然幼小, 但却习得一身武艺,乘敌不备,出其不意,必可突围而出。与具坐以待毙,何不冒险一行。倘能如愿,不仅可以保全城池,买际上也拯救了黎民百性的生命财产,如果不幸为贼兵所阻,顶多也不过是一死而已,同是一死,何不死里求生,冒险一行呢!”

事实确实如此,荀崧考虑良久又作了一番研究与安排,终于同意了女儿的请求,于是选派了壮士十余人,组织了一支闪电突击队,借着浓浓的夜色作掩护,一涌而出,向襄阳城飞奔而去,马快情急,穿垒而过,贼兵措手不及,眼睁睁地看着一队人马消失在黑暗的远方。

一路奔波,第三天的午后抵达襄阳,襄阳太守石览看到老上司的求救信,又听到荀灌娘的慷慨陈词,对一个十三岁的女孩子甘冒矢石,突出千军万马包围的精神和胆识,不禁大为感动。当即发兵,而且还修书一封垦夜飞驰荆州太守周仿,请他协同出兵解救宛城之围。

大军赶到,如火如荼的战斗展开,荀灌娘挥舞银枪左冲右突,大获全胜。

一个人的一生,有一足传者即可俯仰无愧,何况是一个十三岁的小女子,竟能力排众议,突出重围,以其勇毅与纯诚,搬来大军救援,复以奋不顾身的胆识与豪气,连番击杀贼将,获得辉煌的胜利,宛城千千万万的军民赖以保全,整个国家也深受其利,荀灌娘能够名垂千古 ,实非偶然幸致。


京剧传统剧目:东晋时杜曾围困襄阳。太守荀崧女灌娘突围去请救兵,请来石览及荆州刺史周鲂兴兵解围。后经陶侃撮合,灌娘与周鲂之子成婚。一名《奇女福》。荀慧生演出,1959年编演。1960年赵燕侠又改编演出。


2、寇白门:  

名湄,字白门,明末“秦淮八艳”之一。《板桥杂记》曰:“白门娟娟静美;跌宕风流,能度曲,善画兰,相知拈韵,能吟诗,然滑易不能竟学。”17岁时与保国公朱国弼相遇并日久生情,于崇祯十五年以盛大礼仪入朱府。不久朱国弼即另寻新欢,  

     清军南下后,朱国弼降清,入京后被清廷软禁。欲将连寇白门在内的歌姬婢女一起卖掉,白门对朱云:“若卖妾所得不过数百金,若使妾南归,一月之间当得万金以报公。”朱思忖后遂答允,寇白门短衣匹马带着婢女斗儿归返金陵。寇氏在旧院姊妹帮助下筹集了2万银子将朱国弼赎释。这时朱国弼想重圆好梦,但被寇氏拒绝,她说:“当年你用银子赎我脱籍,如今我也用银子将你赎回。”了结了她与朱国弼的关系。  

     寇氏归金陵后,人称之女侠,她“筑园亭,结宾客,日与文人骚客相往还,酒酣耳热,或歌或哭,亦自叹美人之迟幕,嗟红豆之飘零”。后又从扬州某孝廉,不得意复还金陵,最后流落乐籍病死。当时文坛祭酒的东林领袖钱谦益作《寇白门》诗追悼曰:“寇家姊妹总芳菲,十八年来花信迷,今日秦淮恐相值,防他红泪一沾衣。丛残红粉念君恩,女侠谁知寇白门?黄土盖棺心未死,香丸一缕是芳魂。”


3、红拂女:

红拂女,原名张初尘,隋朝权臣杨素侍女,常持红色拂尘。因慕李靖英武及气节,与其私奔。后遇虬髯客,三人并称为“风尘三侠”。  
  
   三原县有一位文武兼通的才子名叫李靖,他通兵法谋略,心怀大志,隋朝建国后,他决定前往长安,以求报国之路。在长安,他先投到杨素门下,杨素开始非常怠慢,后与李靖谈论一番,觉得此人很有前途。但他毕竟年老体弱,不再有远大的理想,只是安于现状而已。李靖非常失望。二人谈论之时,红拂就立在旁边,她见李靖气宇非常,乃英雄侠义之士,心中暗暗倾慕,于是派门人跟踪李靖,得知他的住处,自己深夜前往。

夜晚,李靖独坐灯前,想着白天的事,觉得前途渺茫,正在发闷,忽听敲门之声,开门一看,竟然是白天在司空府见到的侍女。红拂开门见山地表明自己的心意:愿意投奔李靖,伴随其闯荡天下。李靖喜出望外,却也担心杨素那边没法交代。红拂安慰他说:杨素年纪大了,近来多有侍女逃走,司空府不会追究。

李靖见有佳人理解自己并且愿意奉献一生,非常欣慰,当即应允。司空府找不到红拂,派人查询了几日,最终还是不了了之。于是红拂与李靖二人扮成商人离开长安。

二人在他们一路跋涉,在灵石镇的一处客站歇脚时遇见了一个满脸虬髯的人,此人自称虬髯客。红拂见他貌似粗鄙,却有一种不凡的气质,与是与他拜为兄妹,合称“风尘三侠”。三人一行来到汾阳见到了李渊与李世民,交谈一番后李靖与李世民顿觉相见恨晚,而虬髯客却说:“既有真主在此,我当另谋他途。”几天后长安传来杨素老死的消息,李世民请他三人一同到府中商议,李靖与红拂前往李府,虬髯客独不往,说要在长安等他二人。

后来李靖与红拂到长安找到虬髯客时,发现他竟是一个非常富有的人,更不可思议的是,虬髯客非要把全部家产送给他们,自己仅带一个行囊远走他方。二人目送虬髯客远去,回去以后,清点他家中之物,竟发现还有兵书数册,李靖日夜研究,兵法韬略大大增长。李渊父子起兵后,李靖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帮李渊父子平定江南,建立了大唐。并攻打突厥,活捉颉利可汗,被封为卫国公,红拂自然成了一品夫人。

                                                                                       4、五代前蜀黄崇暇:

   黄崇嘏是临邛(今四川邛崃)人,父亲曾在蜀中任使君(州郡的长官),她自幼受到良好教育,工诗善文,棋琴书画,文操武略,无一不精。她12岁时父母相继亡故后,家境清寒,与老保姆相依为生。成年后常女扮男装,游历川东、川西,增长阅历见识。公元888年(唐僖宗文德元年)有一次县城发生大火灾,她正以男装偶从乡间来城,路经现场被诬为纵火人,由知县派人押送到州里,知州周庠“令系狱中”。她听说周庠为官清正,就写诗辩冤,

诗云:  
偶离幽隐住临邛, 行止坚贞比涧松。   何事政清如水镜, 绊他野鹤向深笼。  

周庠得诗后,惊其才情,便亲自召见黄崇嘏,查询实情。黄崇嘏自称“乡贡进士”(地方政府贡送到朝廷参加进士考试的读书人。实际上黄崇嘏并未参加进士考试,目前尚无史料证实前蜀王建时开过科举),并说:“学生知文识礼,一向奉公守法,怎会做出纵火犯罪之事,实属被人诬陷,恳请大人明察。”周庠见她举止斯文,态度从容,判定是无辜蒙冤,“随命释放”。  

几天后,黄崇嘏“复献长歌”,洋洋洒洒,意新韵美,周庠更为惊奇,就在学院召见她。让她与自己的儿子、侄子一起研讨学问。黄崇嘏多才多艺,“雅善琴弈妙书画”,更得到周庠赞赏,不久,就举荐她代理司户参军。黄崇嘏到任后,办事干练,一些积压多年的疑难案件也很快审理清楚,“胥吏畏服”。上任一年,卓有治绩。  

周庠见黄崇嘏英俊多才,三十尚未成家,就主动提出把心爱的女儿嫁给黄崇嘏。正当周庠等候黄崇嘏遣媒送聘的时候,黄崇嘏却送来一封辞职求隐的信,并附了一首诗:

   一辞拾翠碧江湄,贫守蓬茅但赋诗。  
自服蓝衫居郡椽,永抛鸾镜画蛾眉。  
立身卓尔青松操,挺身铿然白璧姿。  
慕府若容为坦腹,愿天速变作男儿。

   黄崇嘏这首诗表明:自己女扮男装,当了州里的小官后,就再未梳妆打扮了,但仍然像“青松”、“白璧”那样保持姑娘的操守,立身清正。如果周庠要让自己作“女婿”的话,只好祈愿老天能马上把自己变成男子。   周庠览诗之后,方知黄崇嘏是个女子,急忙召见,仔细询问,才得知黄崇嘏为黄使君之女,周庠“益嘉其贞节”,就顺从了她的意愿,赠送了一笔生活费,让她辞官归乡里。

后来,金元杂剧《春桃记》、明代徐渭杂剧《女状元辞凰得凤》,均记黄崇嘏中状元之事。明代杨慎的笔记《杨升庵外传》亦记此事。这些戏曲、笔记主要内容大体相同,都记黄崇嘏20岁女扮男装赴成都应考,高中头名状元。主考官周庠时为宰相,喜其英俊多才,欲以为婿,黄写诗婉拒,周得知真相后方才作罢。次科周庠之子周凤羽亦中状元,周庠则改以黄为媳。蜀王封黄崇嘏为夫人,并加号清奇君。

黄崇嘏为现代京剧女状元原型。

                                                                                  5、宋高宗赵构吴皇后:

   (1114-1197),名芍芬,南宋高宗赵构的第二位皇后,有殊色,善武艺。1128年被选入宫。当时的南宋朝廷外有金国强兵压境,内有兵痞、刁民作乱,吴氏为保护皇帝,终日披甲挎刀,守护在赵构身边。令赵构大为感动。

     1142年前后,金兵再次发动对南宋的大规模入侵,赵构吓得一度入海避敌,途中还写信给金兵统帅,请求给予怜悯。吴氏对皇帝依旧不离不弃。在从定海转赴昌国的途中,赵构念其功劳,封为和义郡夫人,至越州又进封才人。吴氏在习武同时,开始博览群书,刻苦学习,不久就晋升为仅次于皇后的贵妃。赵构心系元配邢秉懿,未封吴氏为后,而遥封邢氏为后。  

     邢秉懿在金国受尽凌辱,于绍兴九年(公元1139年)去逝。而赵构直到绍兴12年(1142年)要迎回生母韦太后时,才得知邢秉懿已死,此时中宫已经虚位长达16年。赵构为祭奠发妻,辍朝数日。此后时常思念,对吴氏也不加掩饰。吴氏贤惠,不仅不吃醋,对归来的韦太后也是孝顺有加,亲自伺候起居,恪尽孝道。韦太后见儿媳如此乖巧,欣慰不已,遂劝赵构立吴氏为皇后。此后两人一直恩爱和睦。  

     1162年,赵构禅位于宋孝宗,吴氏被尊为寿圣太上皇后。赵构于1187年去世,1197年,在寡居十年之后,吴皇后病死,终年83岁,谥号“宪圣慈烈皇后”,葬永思陵。

                                                                               6、述律平:

(879年-953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皇后,回鹘(即回纥)族述律部人,小字月里朵。耶律阿保机即位后,群臣上尊号称她为“地皇后”,神册元年(916年)又加称“应天大明地皇后”。天赞三年(924年)耶律阿保机攻党项,黄头、臭泊两个室韦部落的家族企图偷袭阿保机。述律皇后得知,率军奋击并大破敌军,从此威震四方。晋王李存勖欲向契丹结援,以叔母之礼事述律皇后。幽州刘守光也派韩延徽来求援,但不向他们跪拜,耶律阿保机大怒,将韩延徽留下来牧马。皇后说:“此人守节不屈,是个贤人,应该以礼相待。”阿保机遂召韩延徽前来相谈,将他当做参谋。日后关于辽国的军政,述律皇后皆占有很大的地位。而平定渤海国,皇后也颇有功劳。  

     天显元年(926年),耶律阿保机逝世,述律皇后称制摄政,掌理军事与国事。耶律阿保机要下葬时,述律皇后曾想殉死,经众人劝阻后,她砍下自己的右手,装入阿保机的棺木里,做为陪葬。耶律德光即位后,尊她为皇太后,会同初年又上尊号为“广德至仁昭烈崇简应天皇太后”。  

     阿保机与皇后皆喜耶律德光,将原太子耶律倍改封东丹王,使其投奔后唐。大同元年(947年),耶律德光过世,耶律倍子耶律阮自立为帝。述律太后派幼子耶律李胡讨伐,李胡战败,太后遂要亲征,后经耶律屋质进谏才打消此意。

     应历三年(953年),以75岁高龄过世,与耶律阿保机合葬于祖陵,谥贞烈皇后,后改谥为淳钦皇后。

                                                                             7、铁飞花:

铁飞花,字碧落(天的意思,很有魄力的字),兖州府邹县人。本来姓南宫,是孔子七十二大弟子之一南宫适的后人。

最初的时候,南宫飞花是邹县的主簿(主理刑狱的副县长),但是破案已经很有名气了。上到中央的三司(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下到小县城,凡是有破不了的案子,把她请过去,准能搞定!

正德五年的时候,南宫飞花升迁为兖州府通判(府一级的司法长官)。

正德七年的时候,被武宗钦点为山东山东提刑按察使司副使(相当于山东省检察院副院长)。发生了这么一件事,武宗把自己的镇纸藏到龙椅底下,然后就报案说被盗,一干人忙了很长时间也没找到(谁敢跟皇上说:“借光,动一下下屁屁,看看椅子底下。”)。武宗说:“江湖传闻,山东的南宫飞花破案很厉害,让她过来吧。”南宫飞花来了以后,武宗对她说:“就算偷东西的是皇亲国戚,我也饶不了他。”南宫飞花说:“君王座下,安有遗物?”这是一个双关语,面上的意思是说,普天之下都是你皇帝的,丢到哪都是你的东西呀!武宗当然听出了言外的意思,大惊,把左右屏退,问道:“你是怎么知道的?”南宫飞花说:“察言观色罢了。”武宗惊讶的说:“好神奇耶!”接着就把她提拔成了山东省检察院副院长。并派遣尚宫局的女史(相当于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里的女秘书)柳玉清跟着她,把她的破案情况详细记录下来。等到编纂成集的时候,武帝亲自题了书名《碧落飞花集》,书名采了南宫飞花的名字和字,很有意境。

正德九年二月,又被武宗钦点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这下成了朝官,相当于国家检察院的第三把手,主理地方事务。

正德十年二月,又被武宗钦点兼任大理寺右丞,相当于国家最高法院的副院长,也是主理地方事务的第三把手。九月,由三把手升为二把手——大理寺右少卿。十月,赐尚方宝剑,可以先斩后凑了。可能是因为南宫飞花经常处理地方事务,奏报不方便。腊月,武宗下诏,赐南宫飞花铁姓,诏书上说:“南宫飞花名声好,人品好,行事雷厉风行,但内心缜密,所以赐姓为铁。先祖南宫适加封为辅国公。”武宗很有个性,一般赐姓都赐国姓,他自己却琢磨了一个姓给南宫飞花。

正德十一年正月,武宗又钦点铁飞花升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这下就成了都察院的第二把手。三月,又被钦点担任刑部右侍郎,刑部主理地方事务的第二把手。六月,又被钦点担任通政使司右通政,这个官位很厉害,看哪里不顺眼,可以直接给皇帝上奏。十一月,又被钦点为尚宝司少卿,这个官位不大,就是管理皇帝印信的机构,但诏书里允许铁飞花直接调用“皇帝信宝”,而不用皇帝批准。武宗对铁飞花的信任,真是比亲妈还亲,皇帝信宝是明朝皇帝调兵用的大印,也就是说,铁飞花可以自行调兵了。

正德十二年,武宗又钦点铁飞花兼任北京兵马司副指挥,相当于中央卫戍部队副司令。
正德十四年,宁王朱宸濠造反。铁飞花和宁王的弟弟镇国公朱宸浫关系很好。御史萧淮上奏武宗,说铁飞花和反贼关系很好,把她抓起来吧。武宗不同意。铁飞花为了避嫌,自己也上表辞官,武宗当然也不同意。于是铁飞花就留了一个辞表,走了。接着就有人说,铁飞花一定是投奔朱宸濠去了!武宗大怒,说:“那我就亲自去灭朱宸濠,如果在那里抓住了铁飞花,我就把自己的脑袋给你!”等到抓到朱宸濠的时候,他也不知道铁飞花在哪里。

铁飞花天生身上能散发香气,经常是人还没到,香气就到了,所以人们给了她一个称号“碧落花飘香”,很好听的名字。南京有一伙流寇藏在山中,有一天忽然觉得香气扑鼻,众人大惊失色,面面相觑,以为铁飞花到了,这下玩完了!贼头说:“我还是自杀谢罪吧,听说铁飞花大人大仁大义,我写封信给她,请求她饶恕你们。”然后留下一封书信就自杀了。剩下的人提心吊胆的等了好几天,也不见铁飞花来。实在忍不住了,就出去看看,一看春天来了,已经是山花遍野了。后来这群流寇被抓,说到这件的时候的时候,负责官员赶紧上报了刚到南京的武宗。武宗大喜,下诏寻找铁飞花,并说,找不到铁飞花,就不返京。找了好几个月,也没结果。九月的时候,武宗病了,只好返回京城。谁也不知道铁飞花到底在哪里。

铁飞花虽然是朝官,但经常往地方跑(这里的江湖,指的是相对于中央而言的地方),凡是擒拿盗贼什么的,都亲自出马。做了十几年的官,审的案子上千,没有一个冤假错案。上对得起皇帝,下对得起百姓。

     吏部尚书杨一清曾经秘密对铁飞花说:“现在的皇上太昏庸了,真是社稷的不幸啊!我常常着急上火,琢磨着是不是废了他,另立新君。”铁飞花说:“做天子的和做臣子的都有自己的责任。臣子的责任就是要尽心尽力的辅佐天子。天子无能,是我们做臣子的耻辱啊,怎么能把责任推到皇上身上,而考虑废立之事呢?”杨一清很惭愧。
铁飞花武功高强(而且有兵权),但是剿贼平乱的时候,经常是招抚为先。所以草莽们都很敬重她,每每提到她时,都称呼她的官衔。

                                                                                  8、宁北妃:

宁北妃是唐朝时中国西南边陲一个小国——邓琰国国王的王妃,她原名慈善,容貌端美,机智刚烈,帮助丈夫治理国家,深受国人的尊敬和爱戴。

     云南西南部的崇山峻岭中,从上古时期开始,就居住着一些原始落后的小部落;到了汉代,曾派大军攻伐这些地区,但因为当地毒烟岚瘴弥漫,汉军无法适应而撤走;三国鼎立时期,蜀汉为了北伐曹魏,不得不先费了好大的力气平定西南后方,对这些地区采取安抚政策。

     魏晋以后,该地众多的部落之间相互兼并,最后剩下了六个较大的独立部落,称为“六诏”,实际上是六个小国家,它们分别是:蒙隽、越析、浪穹、邓琰、施浪、蒙舍。

     “诏”在当地语言中是“王”的意思,那么“六诏”意即“六王”,乃指六个王国。这六个国家各自独立,风俗习惯大致相同,人民和睦交往,原本相处无事。后来,最南端的蒙舍国逐渐强大起来,时常兴兵侵扰邻国,蒙舍国王阁罗凤野心勃勃,一心想要灭掉其它“五诏”,完成“大统一”的局面。

     阎罗凤是当地的一位袅雄似的人物,他生得高大魁梧,力气过人,他若仰天长啸一声,能引起山谷轰鸣,山中的毒虫猛兽听了也会惊恐狂窜;他不但有勇,而且有谋,常常诡计多端,让人防不胜防。

     然而,颇具谋略的阎罗凤不愿悍然大举出兵,因为当地山深林密,地形复杂,出动大批的人马未必就能迅速取胜;况且一举吞灭一诏,其它四诏势必兔死狐悲,为了保全自己而紧密联合起来,那样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他想来想去,认为“强攻”不如“智取”,经过周密的谋算,他制定了一个险恶的圈套:在“星回节”那天,邀请“五诏”国王到蒙舍聚会,共同庆祝节日。各诏国王慑于蒙舍的威势,不敢拒绝,现在只要五位国王进入蒙舍国境,便成了阁罗凤砧板上的肉任他宰割了。

     邓琰国王收到邀请书后,心中有些疑虑,因为在这之前蒙舍人的种种侵扰行动,已引起了他的担心。国王聪明的妻子慈善仔细思索之后,认定此行必定凶多吉少,一旦踏入蒙舍的地盘,那一切都无法把握了,因此她坚决阻止丈夫前去赴会。她忧心忡仲地说:“蒙舍势大,早有吞并各诏的野心,如今六诏国王会聚一处,他们正好来个一网打尽,倘有不测,势难补救!”

     邓琰国王何尝不知道其中潜伏着的危机,但如果其他四诏赴会,而独邓国王缺席,那蒙舍大有理由兴师问罪;倘若四诏国王赴会被害,自己就算逃过了一时,终究还是难免要遭到灭国之灾。事已至此,不去也不行了。或许阁罗凤并没有什么坏心,只是邀同盟一聚罢了。他把自己的想法原原本本对妻子说了。

                   慈善却说:“假如蒙舍发兵,我们凭着我们的人民和地势还能够抵挡一阵,等其它四诏都认清了阁罗凤的野心,大家联手起来抵御,那么蒙舍就不足畏了!”她平日里就一心帮助丈夫治理国家,所以说出了这一番很具远见卓识的话。她坚信阴险毒辣的阁罗凤此举决不会有善意。

     邓琰国王却没有勇气相信妻子的话,他侥幸地认为,此去赴会,未必会有立即的危险,倘若不去,便肯定会得罪阎罗凤而遭惩罚。最后,他还是决定硬着头皮前去赴会。

     慈善见说服不了丈夫,眼泪哗哗只往下流淌。临行前,她把一只雕镂精细的银臂环戴在丈夫臂上,那是她家祖传之物,说是有避祸祛邪的神用。她手拉着丈夫的手,眼噙着泪珠,一再叮咛:“此去一定要处处小心,快去快回!”她随着丈夫走了很远,又站在高山顶上,目送着丈夫,一直到看不见他的影子。

     蒙舍的都城在大和城,也就是今日的云南大理,阁罗风盛情邀请五位国王在这里共度“星回节”,似乎是非常合情合理的。其他四位国王想法和邓琰国王基本一致,大家都怀着恐惧和期盼侥幸的心理来到大和城。

     为了这天的聚会,阎罗凤特意命人修造了一座木造的楼阁,命名为“松明楼”,楼阁建在茂密的松树林中,十分高耸挺拔,装饰得格外华丽。

     “星回节”这天,松明楼上摆下了丰盛的筵席,阎罗凤热情招待五位国王,劝酒劝菜,一起畅谈治国安邦、联络友谊的话题,气氛热烈而欢洽。待到酒酣耳热,夜幕也已悄然降临,星回节的举火把节目也就是在黄昏后开始。六位国王安坐在高高的松明楼上,观看着楼前的小型广场上,无数男女老少,手举着火把,边唱边跳,热闹非凡,整个松林都沸腾起来了。

大家正看得高兴,松明楼忽然燃起了熊熊大火,五位国王惊慌失惜,而主人阎罗凤在前一刻时间借口下楼解溲,已不见踪影。因为松明楼是含油量极高的松木所造,一旦着火,燃势凶猛,一霎时火光冲天。五位国王还没想出什么办法来,烈火夹着浓烟就把他们熏倒了。参加庆典的蒙舍人纷纷上来扑火,然而林中无水,待大火熄灭,松明楼早已化为灰烬,五位国王也魂飞九天。

     蒙合国王阁罗凤假惺惺地痛苦不已,大号:“这事全怪我!全怪我!”他装模作样地对五位国王举哀,并把他们烧焦的尸体收殓好,派快使往各诏报丧。

各诏国王的亲族闻讯大悲,速速赶到蒙合国都城,可眼前摆出来的五具遗体都已烧成焦炭,已根本辨不出人形,大家无法辨认,只好傻呆呆地看着。邓琰王妃慈善却一眼就认出了丈夫的遗体,因为那只临别前她为他戴上的银臂环,还牢牢地佩在亡夫的臂上,慈善扑上前去,抱着亡夫的遗体放声恸哭。

     一旁冷眼旁观的阎罗凤这时发现邓琰王妃竟是那般美丽动人,特别是她悲痛时,那神情尤为引人心动。于是他打定主意,要把慈善娶作侧妃,那样即可以满足他的色(审)欲,又能用和平的手段,尽得邓琰之地,也尽得邓琰之民了。

于是,他设法把慈善王妃留住,派人前去说媒,说什么协助慈善王妃治理失去国王的邓琰国,两国合并,互蒙其利。慈善明白自己现在身处险地,如果断然拒断,必定性命难保。此时丈夫一死,她并不想苟且偷生;但她认为夫仇未报,不能轻易去死,国中的人民还等着她,她决心还要奋力一搏。

     于是慈善假装同意了阁罗凤的求婚,只是推说丧夫未葬,不宜马上改嫁,待她回国安排好前夫的后事,再来结成永好。

     慈善说得人情入理,阎罗凤只好眼睁睁地望着慈善王妃,载了丈夫的遗体,离开大和城远去。但他心中充满了暖洋洋的憧憬,以为不久的将来,美人就会回来,他就可以好梦得圆了。

     慈善回到邓琰后,用重礼安葬了亡夫。随即她向国人公布了阁罗凤火烧五王的阴谋,并誓言要为丈夫报仇雪恨,守住自己的国家。国人十分响应他们所爱戴的王妃的号召,纷纷拿起兵器,准备对敌。

     邓琰国积极备战,消息很快传到了蒙舍,阎罗凤发觉自己被骗,顿时恼羞成怒,他立刻下令发兵攻打邓琰。

     这时,其他四诏因失去了国王而群龙无首,虽然心中积留着怨恨,却无法调兵支援邓琰。邓琰与蒙舍的兵力,仍然以哀兵姿态浴血抵抗,小小的城池竟然苦守了三个月之久。在战争中,慈善王妃素服荆钗,与士兵并肩作战,英勇无畏。全城军民都深深为她而感动,人人奋勇,个个争先,宁死不屈。最后终于粮尽极绝,伤亡殆尽。城破之日,阁罗凤急忙入宫搜寻慈善,发现她盛装端坐在王位上,上前去审视,却已经气绝身亡!为了保全自己的贞节,慈善王妃已服毒自尽。

     阎罗蒙首先是大失所望,既而不由得对她肃然起敬;他决定要利用慈善王妃来收揽邓琰国的人心,并且鼓励自己部下树立节义气慨;于是他下令用盛礼隆重地把慈善王妃与丈夫邓琰国王举行了合葬,并为他们修建了宏伟华丽的墓地,此外他还把邓琰国都改名为德源城,并追谥慈善王妃为宁北妃。

     最后,阁罗风通告全国,以后一年一度的星回节,祭祀宁北妃。如今云南一带,六月二十三到二十五日,一连三天的星回节祭祀活动,供奉的就是宁北妃,宁北妃以身殉国的英勇与壮烈令千百年来所传诵!


9、北魏李雍容:

“李波小妹字雍容,褰裳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妇女尚如此,男子安可逢!”

这是北魏中期一首诗辞,此歌展现北方女子飒爽、英武的巾帼风采。李波小妹李雍容骑术高超,箭法精湛,风卷蓬草,一箭双雕。最后一句话点明主题,妇女如此,男儿还了得!强大的李氏家族是一支反抗北魏帝国的起义队伍。
     
李波是广平豪强,宗族强大,屡破官军,各地流民争相投奔。由此可见,农民起义背后都有汉族豪强或明或暗的支持。表面看是民族矛盾,其实是对土地的争夺。

北魏献文帝年间,土地兼并严重,人民生活民不聊生,许多农民纷纷投靠豪强人士,以寻求庇护。李波便是反抗政府的一支强大豪强军队,而勇敢善战美貌非凡的李雍容,便是这支军队的首领之一。

李雍容巾帼不让须眉,引领强大的反抗军队,致使政府军动用二十万强行平叛下去,伊人自香消玉殒,任凭后人吟唱其风流韵史。

未解有情梦梁殿,何曾自媚妒吴宫。难教牵引知酒味,因令怅望成春慵。海棠花下秋千畔,背人撩鬓道匆匆。



10、北周千金公主:

字文芳,北周赵王宇文招女,才貌卓绝,嫁突厥国王沙钵略可汗和亲。下嫁次年杨坚即灭北周立隋朝,北周宗室诸王被斩杀殆尽,赵王起兵反杨,被诛灭九族。公主得知噩耗,千方百计求沙钵略可汗出兵为她报仇,582年,突厥正式向隋朝宣战。为了实现自己的复国梦想,千金公主亲驾战马随军出征,并亲自谱写战歌以鼓舞士气。40万大军势如破竹,先后攻下延安、天水等6城,长安震动。杨坚采取长孙晟的建议,以离间计挑拨突厥各部落的关系。离间计取得了极大成功,沙钵略可汗的叔侄纷纷反叛,沙钵略可汗腹背受敌,陷入困境。公主醒悟,知道中计,遂修书向杨坚请降,愿为隋室之女。杨坚顺水推舟赐公主杨姓,收为养女,改封为大义公主。  

     杨坚一心对付南朝,突厥趁机再次出兵,杨坚只得向沙钵略可汗许以重诺求和,另请公主帮忙消战。公主暗中寻找到宇文氏后裔,加强招兵买马,以求复国。可汗此时却突然病死,公主依胡人风俗改嫁继位的业护可汗,业护可汗死后又转嫁都蓝可汗。杨坚为安抚突厥,将南陈宫中所得的珠宝彩缎大量赐与公主夫妇,并将陈后主珍贵的翠玉屏风也赐了公主。公主多年苦心,连嫁三夫未能复仇,悲愤中在翠玉屏风上题诗:盛衰等朝暮,世道若浮萍;荣华实难守,池台终自平。富贵今安在?空自写丹青;杯酒恒无乐,弦歌讵有声。余本皇家子,飘泊入虏廷;一朝睹成败,怀抱忽纵横。古来共如此,非我独中名;惟有明君曲,偏伤远嫁情。  

     而此诗竟成了公主与隋室关系彻底破裂的导火线。杨坚知道后大怒,为除去公主,派人探知了公主与小官安遂家的恋情,密报给都蓝可汗。可汗盛怒之下杀死了公主,公主终年仅33岁。

                                                                                    11、唐平阳公主:

   平阳公主,唐高祖李渊的第三个女儿,也是李渊嫡妻窦皇后的爱女。她是一个真正的巾帼英雄,才识胆略丝毫不逊色于她的兄弟们。

南北朝在隋朝统一之后不久,中国又一次陷入了大分裂的状态。这次分裂的时间很短,隋文帝的外甥李渊只用了7年时间就击败群雄,再一次统一了天下。李渊能当上皇帝,固然与他个人的条件分不开,但更重要的,是他实在生了一群杰出的儿女。这群儿女中功绩最大的就是太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和三女儿平阳公主。

李渊将自己的三女儿嫁给了武将柴绍为妻。有子柴哲威、柴令武,柴令武后娶唐太宗第七女巴陵公主为妻。柴绍在唐朝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排名第十四,谋略出众,善于以少胜多,消灭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都有他一份功劳。消灭唐朝最后一个对手梁师都他还是主将。婚后,柴绍携妻定居长安城。

隋末民不聊生,天下大乱。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五月,李渊决定起兵。而当时李渊的胜出机会并没有多大。他的地盘在遥远的山西边境,远离首都长安和东都洛阳。手下兵力也不足,不过万把人,而且天天要面对突厥的进攻,最要命的是,他的家眷全都在长安,身边只有一个次子李世民跟着。他领兵离开自己的防地时,对外宣称是为了到江都去接应被困在那里的隋炀帝,可是他的行军方向却直指首都长安。这种“掩耳盗铃”当然瞒不过长安的隋朝官员。长安方面立即下令拘捕李渊的家人。逮捕名单中就包括了李渊的三女儿平阳公主和她的丈夫柴绍。

形势危急,平阳公主和丈夫快速商议,决定分头行动,柴绍直奔太原,而平阳公主则在后方进行各种安排。她很快动身回到鄠县(今陕西户县)的李氏庄园,女扮男装,自称李公子,将当地的产业变卖,赈济灾民,很快招收了一支几百人的队伍。很快李渊起兵的消息就传来了。平阳公主听到这个消息,决心要为父亲招募更多的军力。

她到处联络反隋的义军。这个年纪轻轻的女子,以其超人的胆略和才识,在三个多月的时间里,就招纳了四五支在江湖上已有相当规模的起义军。其中最大的一支就是胡商何潘仁,当时他手下有几万人。平阳公主派家僮马三宝前去游说何潘仁归降。不知道马三宝使了什么手段,势力远远超过平阳公主的何潘仁居然甘愿做平阳公主的手下。平阳公主收编了何潘仁后又连续收编了李仲文、向善志、丘师利等义军,势力大增。在此期间,朝廷不断派兵攻打平阳公主。平阳公主率领的义军不但打败了每一次进攻,而且势如破竹,连续攻占了户县、周至、武功、始平等地。

平阳公主收编的这帮义军都是杀人不眨眼的强盗。如果没有几分真本事,就是男人也镇不住他们,何况其兵源还来自原本不相统属的系统。能够在短时间内将收编的乌合之众变为一支百战百胜的劲旅,取得如此大的战绩,足见平阳公主的组织能力和指挥能力实在是出类拔萃的。

这支由女人做主帅的义军,军纪非常的严明,平阳公主令出必行,整支军队都对她肃然起敬。在那乱兵蜂起的年月里,这支军队得到了广泛的拥护。老百姓将平阳公主称为“李娘子”,将她的军队称为“娘子军”。娘子军威名远扬,很多人都千里投奔而来。不久,平阳公主的娘子军就超过七万人了。平阳公主在军事上的直觉与见地,堪称天才,隋将屈突通就曾经在她手下连吃几场大败仗。

公元617年9月,李渊主力渡过黄河进入关中,这时他很高兴地看到他的三女儿已经为他在关中打下了一大片地盘。他派柴绍去迎接平阳公主。接下来,平阳公主挑选了一万多精兵与李世民会师渭河北岸,共同攻打长安。柴绍属于李世民的部下,与平阳公主平级。夫妻二人各领一军,各自有各自的幕府。11月他们兵打一处,很快就攻克了长安。

平阳公主在关中行动的意义对建立李唐王朝来说是怎样评价都不过分的。唐王朝建立后,李渊将自己这位才略出众的爱女封为“平阳公主”。

攻克长安之后,平阳公主再交为大唐的江山立下功劳。因为李渊当时虽然拿下了长安,但是他只是大致控制了半个关中,他的四周都是敌人。稳定长安后,李渊立刻掉头对付据有陇西之地的薛举和凉州(今甘肃武威)的李轨,李渊命李世民征讨。李世民用了大约两年的时间来扫荡这些势力。奠定李唐天下的一仗是灭王世充。这一役唐军围城打援,把前来援救王世充的窦建德一起干掉了。这几仗柴绍都曾参与。如果说平阳公主这时在长安享清福是不符合她的性格的,作为杰出的将领,她当然是要参加这些决定大唐命运的决战的。有人说,李世民转战西北扫荡隋朝残余势力时,主要就是依靠平阳公主和娘子军的参战,才能连克强敌。窦建德覆灭后,余部推刘黑闼为首领,于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七月在漳南(今河北故城)起兵反唐,他们北联突厥,不到半年尽复窦建德旧地。平阳公主这时的主要任务就是防守李家的大本营山西,她驻守的地方就是娘子关。娘子关位于今山西省平定县东北的绵山上,为出入山西的咽喉,原名苇泽关,因平阳公主率数万“娘子军”驻守于此才更名娘子关。山西是中原和关中地区的屏障,无山西则中原和关中不稳,平阳公主率军驻守娘子关,目的就是为了防止敌人从这里进入山西。

长安之战后,平阳公主的事迹就不再见于史籍。直到6年之后的武德六年(公元623年)二月初史书上才突如其来地记了一笔她的死讯。而之所以会记上这一笔还主要是由于她的葬礼与众不同,平阳公主是以军礼下葬的。谥曰昭。

平阳公主,是中国封建史上,唯一一个由军队为她举殡的女子。

                                                                   12、妇好

妇好是商王武丁第一任王后,即祖庚、祖甲的母死后庙号“辛”,生活于公元前12世纪的前半叶武丁重整商王朝时期,是我国最早的女政治家和军事家。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据可查的女英雄。

从其墓中挖掘推断她的名字应该是叫“好”,“妇”则是一种亲属称谓,就好比我们今天叫某人“大姐头”一样。而她的另一个称号是“辛”。

商朝的武功以商高宗武丁时代最盛。武丁通过一连串战争将商朝的版图扩大了数倍。而为武丁带兵东征西讨的大将就是他的王后妇好。甲骨文记载,有一年夏天,北方边境发生战争,双方相持不下,妇好自告奋勇,要求率兵前往,武丁犹豫不决,占卜后才决定派妇好起兵,结果大胜。此后,武丁让她担任统帅,从此,她东征西讨,打败了周围二十多个方国(独立的小国)。那时作战,出动的人数都不多,一般也就上千人,和大规模械斗差不多。但是根据记载妇好攻打羌方的时候一次带兵就有一万三千多人。也就是说差不多全国一半以上的军队都交给她了。

妇好不但能带兵打仗,而且还是国家的主要祭司,经常受命主持祭天、祭先祖、祭神泉等各类祭典,又任占卜之官。商朝是个迷信鬼神的国家,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妇好又会打仗,又掌握了祭祀与占卜的权力,可能连武丁都要怕她三分。

商高宗武丁前后立过三个王后,妇好是他的原配。不过武丁有六十多个妻子,妇好只是其中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妇好并不和武丁住在一起,而是经常待在自己的封地里。这种现象在后来的中国历史上再也没有出现过。不过在当时这似乎是个普遍的现象。武丁手下的老婆兼女将除了妇好至少还有好几个,有名字记载的还有一位妇邢(她的名字是左井右阝,这个字在字库里找不到,但通邢,所以用邢代替了。)地位仅次于妇好,也曾多次率师远征,同时为武丁管理农业和内政。她被封在井方,也就是今天的河北邢台。

商朝把祭祀和军事,视为国家的两件大事,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由于妇好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商王武丁经常令她主持祭祀,育读祭文,并被任命为卜官,刻写卜辞,在保存下来的甲骨文中,有些是出于妇好的手刻,她通过主持祭祀,而参与朝中的政治活动,成为武丁埋藏的一位女政治家。

妇好还是一位军事家,她多次带兵出征,立下赫赫战功,卜辞有“登妇好三千,登旅万乎伐羌”的记载,意思是说,商王武丁征发妇好所属三千军队和其他士兵一万人,前往征伐羌国,在出土文物中发现有两把“妇好”的铜钺,每把重达八、九公斤,这在商朝是王权和军权的象征,有一次,武丁亲征巴方,令妇好设伏兵,巴军中伏,为妇好所歼灭,据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卜辞记载,妇好曾多次主持各种类型和名目的祭祀活动,利用神权为商王朝统治服务。此外,妇好还多次受武丁派遣带兵打仗,北讨土方族,东南攻伐夷国,西南打败巴军,为商王朝拓展疆土立下汗马功劳。武丁对她十分宠爱,授予她独立的封邑,并经常向鬼神祈祷她健康长寿。然而,妇好还是先于武丁辞世。武丁十分痛心,把她葬在今河南安阳小屯村西北约100米处。墓葬被发掘,保存完好。除发掘出大量青铜器外,其中所出玉器共755件,是商代玉器出土最多、最集中的墓,另有63件石器、47件宝石器及象牙雕刻等物。

妇好死后,武丁十分悲痛,每有军事行动,常通过祭祀祈祷妇好在天之灵助战,这也反映出妇好生前的名字,确足以威慑敌人,妇好死后,有独葬的巨大墓穴,而且享受独祭的隆礼,这在商朝也是少见的。

一九七六年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的“妇好”墓,使这位湮灭三千多年的妇政治家和军事家的事迹,重见天日,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认为应该给予这位古代的杰出妇女以应有的历史地位。

公元前十二世纪时,正是中国殷商之期。由于频繁的战乱,商王朝留给今人的痕迹已经非常稀少,但是就在这些为数不多的遗物中,却有相当一部分属于一位特殊的女人。

武丁见于史料的“诸妇”多达六十多位,其中只有三人拥有王后的地位,妇好则是第一位。而且也是伟大的商朝中兴之王武丁一生中唯一真正爱过的女人。

     在现存于世的甲骨文献中,“妇好”的名字频频出现,仅在安阳殷墟YH127甲骨穴中出土的一万余片甲骨中,她就出现过两百多次!而且武丁在这些占卜中向上天祈告的内容,包括妇好的各个生活侧面:征战、生育、疾病,甚至包括她去世后的状况如何。足见武丁对妇好用心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