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眼桥最好的酒吧:章立凡:送别耀邦叔叔纪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9:10:49

章立凡:送别耀邦叔叔纪实

张 凯 章立凡



【我要评论】【该文章阅读量:1083】【字号:大 中 小】

 

    

2004年4月11日章立凡先生发来时加的按语:

   

这篇文字写于十五年前。1989年4月中旬,我放下手头所有的工作,开始了一项紧急任务:手持照相机和笔记本,带领摄制组,每天一早便到胡耀邦总书记家中,纪录下治丧活动的全过程。
   

这是一群“小朋友”受家属的委托,临时组成的小班子。我负责文字记录和摄影,另外两组分别负责摄像和拍电影。在追悼大会举行前的一周内和其后的日子里,我发现自己完全溶入了历史,亲历了无数重大的历史场景。作为一名历史工作者,如此近距离地观察一段正在发生的历史,心魄随时随地处于巨大的撞击和震撼之中……
   

本文发表于同年5月9日的《团结报》和最后一期的《新观察》上。重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奔动的现实已完全凝固为历史,甚至对当时的语境都已感到陌生。我只是一名记录者,不擅于煽情的文笔,尽管对文字和观点存在着某种遗憾,但已经没有权利修改,因为本文的另一作者张凯先生——原中共中央统战部的中年研究人员、我的好友和邻居,多年前已英年早逝于澳门……
  

往事不堪回首,历史充满遗憾。但我敢于负责地说,本文中所记录的民众之心,是无比真挚的。自1976年万众伫立十里长街、挥泪送别周恩来以后,还没有哪位中共领袖能够享受到人民自发赋予的这种历史殊荣。我当时曾感慨地说过:“历史的机遇稍纵即逝”。如果这种民气被恰当地认知和引导,则历史完全有可能是另外一种写法……


  

小小的家庭灵堂正中悬挂着耀邦叔叔的最后一张生活照:饱经忧患的面庞,背后是一片绿绿的、绿绿的冬青。
   

客厅改成的灵堂已撤去坐过无数各界朋友的沙发,此刻安放着一个小小的骨灰盒,上面覆盖着鲜红、鲜红的党旗,骨灰还一息尚温。一片低低的哭泣声。没有了往日耀邦叔叔和大家交谈时那爽朗的笑声。
  

此刻,时针指向了550分,1989422日下午

14天前的早晨,他离开家门去参加政治局会议。临走前。还谈笑风生,洗了一遍头,穿上那套人们熟悉的咖啡色外套,精神饱满地告别家人。几分钟后,他健步走入中南海的怀仁堂会议厅。
   

他还没有回来时,他的衣服已经回来了,就放在那张小床上。那件旧毛料的外套,一件有细条纹的旧衬衫,领口和袖口已磨起了毛,发黄的旧圆领衫和短裤已洗得不能再洗;不知穿了多少年的紫红色毛衣和墨绿色毛背心,也已磨得起了毛团。那天,他就是穿着这些衣服倒在会议桌旁……
   

卧室显然太小,添了一张小床后,衣柜门就打不开了。沙发上放着一块按摩垫。他多年为国操劳,很少顾及个人健康,这两年有了闲暇,病痛也多起来了。床铺也是旧的。墙边是一双老式黑皮鞋和两双旧拖鞋。一只衣柜旧得连镜面都模糊不清。这些身外之物都是旧的、旧的,只有那颗老共产党人的头颅,不断进发出崭新的火花。
   

大叠待阅的文件码放在办公桌上,桌面左上方的水杯是一只罐头瓶。还有一本《周恩来传》摊开在桌子中央,上面画着一条条熟悉的、粗粗的红铅笔标记,这是他阅读的最后一本书。小小书柜顶的彩盘上神采奕奕的周总理画像象对谁在诉说着什么……
台历仍翻在198948,这是73岁的主人翻开的最后一页……
   

他走得太急促了。415日上午7半,德平打电话询问父亲的病情,得到了较为宽慰的答复。德平稍许放下了忐忑不安的心,象往常一样提早蹬着自行车来到中央统战部的院落。同志们关切地询问他,德平说:病情比较稳定。可他哪里知道,也许正在此刻,他的父亲已永远闭上了眼睛。
   

8点,急促的电话铃响了,传来了让人心碎的噩耗……
   

亲人们谁也没想到他走得这么急、独女李恒17日才赶回北京,一路洒着泪水走进灵堂,抱着大哥德平放声痛哭。
   

7天后。医护人员站在耀邦叔叔的骨灰盒前,负疚的心刀绞般的痛。一位年近半百的医务人员迈着沉重的步履走到李昭阿姨面前,阿姨动情地拥抱了她:谢谢你们!
   

这位我们不知姓名的女医生,泪水夺眶而出:没能救活他,没能救活他呀……”

* * *

42118点。北京医院。
   

医院沉重的铁门缓缓地打开。步入太平间的院长、医护人员和负责整容的马教授已在等候,人们的眼眶里充满了泪水,室内是一片无言的沉默。
   

昏暗的灯光下,耀邦叔叔的遗体安卧在米兰、君子兰围成的鲜花丛中。面色憔悴,嘴角还有一层尚未剃去的胡须,容态却仍是那样安详,象是在享受辛勤工作后的小憩。如果不是遗体上未融的冰星在闪烁,真不敢相信这位生命力那么旺盛的人已经停止了思想……
白色的被单轻轻打开了。
   

李恒又一次放声痛哭,把女儿的脸和慈父的面颊紧紧贴在一起。次子刘胡和三子德华代表亲人们为父亲更衣。老人家的手臂被轻轻抬起,大约是心肌梗塞猝发的症状,手背上有些紫疳。这双手,这双手多么为人们熟悉呵!这双手在多少张作战地图上画过红色的箭头;这双手指点过多少等待开发的山山水水;这双手在三中全会后短短的几年中批过4千多封群众来信呀!可现在这双手的手指再也不能弯曲着计算家家农户的口粮;这双手的手指再也不能握起我们熟悉的红蓝铅笔写写画画了……
   

耀邦叔叔穿上了崭新的白圆领衫和两件白衬衣,加套西装背心和生前接见外宾时常穿的那种深蓝色西装,这是他生前最喜爱的。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含泪将一条棕蓝两色细格纹的领带为他系上。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老人家生前平常衣着非常随便,这也许是这位农民的儿子在戎马生涯中养成的缺点。可正是他,在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后,一反几十年的习惯,在中央领导中率先穿上了笔挺的西装。我们心中暗暗感谢安排这种着装的同志,他们一定深深理解耀邦叔叔热望我国改革、开放政策坚持下去,取得成功的心愿!
   

套在脚上的,是一双中式黑色布底鞋。耀邦叔叔就是穿着这样的鞋走遍了全国2500余县中的1500多个县。
   

细心的工作人员没忘了把一支红蓝铅笔插进他的衣兜。
   

2050分,载着遗体的车队离开北京医院,从天安门前驶过。人民英雄纪念碑下聚集着成群前来哀悼的学生和群众。纪念碑座上叠放着数不清的花圈和挽联。中央美术学院师生赶制的巨幅遗像安放在纪念碑最上一圈石台,上缘紧紧接着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金字碑文。碑文、巨像、花圈、人群构成的如此感人的历史画卷,刻进了每个目睹者的心底。
人民大会堂中央大厅。
   

教授再度为遗体整容。接着,沉重的棺盖罩上了灵床,冰莹的水晶棺将他与我们隔开了。耀邦叔叔将在他生前会见过各国贵宾的这座大会堂里度过最后一个夜晚。这位廉洁的伟人只是在与世长辞后,才享受了如此宽敞的卧室和华贵的床……

* * *

422930分。人民大会堂台湾厅。
   

李昭阿姨坐在正中,左边坐着杨勇将军的夫人林彬阿姨,右手坐着耀邦叔叔的哥哥耀福伯伯--一位党龄比耀邦叔叔还长的老赤卫队长,一位装束朴实的慈祥老农。李昭阿姨再一次告诫身旁的小字辈们,要听逝者的话,一生靠自己.不要靠长辈,永远和人民在一起……
   

953分,李昭阿姨率领亲友离开台湾厅--这寄托着耀邦叔叔最大遗愿的象征,悲壮地向追悼大厅走去。
   

10点零5分,同样悲壮的国歌在这一刻响彻庄严的人民大会堂,这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爱国志士的时代最强音传遍了天安门广场,传遍了960万平方公里的中华大地。
   

85岁高龄的邓小平主席,肃立灵前。和遗体告别后,这位身经百战、历尽沧桑的革命老人,缓步上前与未亡人握手,一切感情尽在这一握之中。也许此刻脑海中浮现的,是那位战火中出生 入死的老部下、老战友稚气未退的面庞;也许此刻映入眼帘的,是当年主持起草科学院《汇报提纲》的战友的倔强神态;也许此刻响在耳畔的,是新任总书记陈述改革见解的浓重的湖南口音。也许会闪过一丝丝战友间的歧见,可那是在探索中国改革大业过程中的歧见……
   

紫阳走过来了,李鹏走过来了……一个个向耀邦叔叔的遗体告别。
   

悲痛的人们从遗体两侧走过,痛惜在改革进程中失去了一位伟大的探索者!
   

我们目睹着这历史性的场面,心潮难平,不禁一次又一次抬头凝神瞻仰大厅中央那巨幅遗像。
   

这是一幅特殊的照片。一反过去惯例,这不是一张黑白标准像,而是一张充满生机的生活彩照,只不过四周镶嵌着黑框,以此表示主人肉体的生命已经结束。
   

这是耀邦叔叔的最后一张照片。
   

那是46——耀邦叔叔离家的前两天。
   

上午,曾主持《人民日报》为改革呐喊的秦川叔叔,带着老摄影家杜修贤叔叔来到耀邦家拍照。杜叔叔有个心愿——要筹编一本当代中国人物的影集。三人一起来到小庭院里。耀邦叔叔还象往常,侃侃而谈: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实事求是路线……知识分子政策……青年学生问题……杜修贤叔叔举起了相机。
   

秦川叔叔忍不住提醒:你笑一笑吧。笑着照得好看。
   

耀邦叔叔说:怎么笑呢?
   

他还是没笑出来。憔悴的脸上爬满了皱纹,发际增添了丝丝霜色。眉间象凝着无数思绪,黑黑的瞳仁里象装着许多许多……看着这熟悉、亲切的脸庞让人心碎!这和报上发表的红军时期的那张红小鬼推气的脸形成那么强烈的对照。这皱纹、这霜色是什么时候爬上他的脸庞的?是在战场上,还是在思考改革宏图的时候?
    

背景却很特别:是无数片绿绿、绿绿的冬青叶,春意盎然,生机勃发!似乎是我们中国共产党、我们中华民族、我们当今改革大业的生命象征!
   

我们从心底深深地感谢两位叔叔,你们来得太及时了!照得太好了!你们为耀邦叔叔、更为每一个流着热血的中国人留下了这永远不会死去的生的象征!
   

川流的人群从这像下经过,大厅里只有低低的哭泣声、哀乐声。孙儿霁光向慈爱的爷爷献上了一条红领巾,老人左手里握着孙女知鷙的一块洁白的小手帕。

时已正午,灵枢在礼仪兵护送下踏着长长的红地毯向大会堂西南门走去。李昭阿姨一直忍着,起灵的瞬间,泪水终于遏制不住了:你是人民的儿子……”下面的话已被哭声淹没了。乔石同志轻轻地扶着她的手臂,启立同志噙着泪水摸住德平的手……

* * *

十里长街。
   

12时零5分,车队启动了,人民解放军整齐地肃立两旁,按军礼规定,军官们向这位身经百战、战功卓著的老红军将领行举手礼,战士列队立正行注目礼。车队沿着戒严了的空旷的长安街向西疾驰。过了新华门的戒严区线,汹涌的人潮便从大道两侧压向车队。解放军官兵手挽手组成两道绿堤,竭尽全力护卫车队通行。两道绿线挡不住人潮,中间的通道变窄了,车队不得不缓行。人群里爆发出:耀邦不死!”“保重!的阵阵声浪。凡有空隙的车窗都伸进了许许多多只深情的手,向耀邦叔叔最后致意。车队几次受阻停驰。前面红旗车的玻璃是固定的,打不开,群众就用手拍打着玻璃、车身向里面的人致哀。事后,我们看见车身上布满了无数的手印。
   

地铁站顶上站着人,两旁楼窗里伸出了一双双挥动的手。一位妇女高举着女儿,用手牵着女儿的手向车队摇摆。两旁的战士们手腾不出来,无法致哀。有的战士一边挡着身后的人潮,眼睛望着车队,泪水沿着两颊淌下。在木樨地,一位陆军中校双肩顶着涌来的人,已经站立不稳,但当灵车经过时,他后倾着身子,急速立正敬了一个不正规但最庄严的军礼……
   

此情此景把一串串历史镜头勾出,在我们脑海中闪过:国境线的前沿上总书记举起望远镜;广西贫瘠的石山窝中总书记和山民们攀谈;当年的中组部长向家门卫兵命令:任何上访的人一律热情接待,不许阻挡!”……中国人是最不会健忘的!他们记得每一个为他们做过好事的人!
   

车行中,有个青年伴着车队跑。德平以为他要搭车,向他摆手劝阻。这位青年边跑边喊:让我送一程,再送一程!
   

车厢里,已是泣不成声。家属们多么想、多么想站出来代表老人家向群众深深地鞠一躬,再鞠一躬。这是一个和群众血肉相连着的家庭呀!
   

车厢里坐着次子刘胡。战争年代,耀邦叔叔忍痛把这个骨肉托给一个普通人家抚养。为报答人民的养育之恩,生父执意把养父的姓放在前面。在陌生人看来这是一个奇怪的姓名,可这里凝结着多少炮火中党的领导人和群众结成的血肉之情!
   

车厢里坐着三子德华。德华的妻子是一位普通工人。他们结合时,耀邦叔叔已是妇孺皆知的大人物了。当时盛行门当户对,可老人家看中了这位劳动人民后代的朴实,他支持这门婚事。当人们对党风议论纷纷时,这事成了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
   

目睹耀邦叔叔和人民群众的如此深情,事后,陈毅老总的儿子陈小鲁感慨地说:对耀邦同志的这种悼念场面恰恰说明了中国的人心没有散!说明我们这个民族是有凝聚力的!人民对我们党是抱有希望的,因为耀邦就是我们党的领袖之一。

* * *

1430分。八宝山革命公墓。
   

老人家的遗体即将火化。耀邦叔叔生前的小朋友元元把覆盖在遗体上面的党旗和最后整容留下的一缕头发装进紫色缎袋,双臂交叉着紧紧贴在自己的胸前,那么深情!她实际表达了我们许许多多个耀邦叔叔生前的小朋友们的深情。
   

洁白的小车停在冰冷的铁炉门旁。人们的心揪起来了!最后的告别开始了。德平走上前去,慢慢地俯下身,轻轻地吻了父亲的额头。40多年的难以尽诉的甜酸苦辣,父子间的如海深情,年轻一代对老一代无限的崇敬,都深深地、深深地印进了这一个吻中。没有声。没有泪,只有情!只有情!
   

在巨大的悲恸之中,德平没有忽略耀邦叔叔和他生前小朋友们之间的感情。当时在场的我们一身二任,德平轻轻走到我们身边,拿下我们手中的照相器材:去告个别吧!我们向德平报以感激的目光,默默地去向敬爱的耀邦叔叔吻别。当我们的嘴唇触到那熟悉、亲切的额头时,似乎一幕幕活生生的往事在闪过,又似乎一切都凝固了……一个多么好的长辈!一个多么好的大朋友
   

工作人员为老首长最后再梳一次头。德华呜咽了:让我梳一梳吧!从来没给您梳过头,让我梳最后一次吧……”
   

沉重的炉门关上了。亲爱的耀邦叔叔,永别了!
   

一个伟大的躯体升入无涯的天际。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耀邦叔叔的骨灰是那样的洁白——象他生前的品格!耀邦叔叔的骨灰是那样的灼热——象他生前的性格!
  

遗骨中有一段烧焦却还比较完整的红蓝铅笔笔芯。德平轻轻夹起它,连同骨灰一起装进小小的、小小的骨灰盒。这是唯一伴随着耀邦叔叔的物件。
  

* * *

1730分。新华门。半旗低垂。
   

车队驰入中南海。在这里,耀邦叔叔您会见过多少劳模,多少次和警卫战士拉家常。此刻,回来的已是骨灰盒。
   

车队沿着南海东侧向北驰去。在耀邦叔叔故居前,中央警卫部队在道路两侧列队肃立致哀。警卫战士怀念您啊!他们有多少心里话还想向您诉说:山东老家又起了新楼,陕西农村又遭了灾……我们不知道战士们想说些什么,可我们片片断断知道耀邦叔叔和警卫战士间的一段段故事。我们知道战士们的泪珠中含着无声的话!
   

又回到了那小小的家庭灵堂。
   

德平深情地把骨灰盒放在正中,轻轻摆正了覆盖在上面鲜红、鲜红的中国共产党党旗。亲人们三鞠躬。
   

李昭阿姨那么坚强,没有痛哭。她再一次对耀邦叔叔倾诉心声:红烛伴随红泪尽,留得遗灰照人间……人泪似流三十里,天涯何处不招魂……我今天看见了人民对你的感情……你的生命……你的事业是无穷无尽的……”极力遏制的巨大悲痛,40余载战友和伴侣的无限深情……哽咽的声音,震撼着每一个人的心。尽管近在咫尺,可无法听清阿姨的每一句话,话已被情淹没了。
   

骨灰盒上方的遗像:耀邦叔叔的背后.是一片绿绿的、绿绿的冬青。
   

不久的将来.这骨灰将深葬在他亲手创建的江西共青城的青山绿林之中。
   

没有人比历史活得更长久,可他把自己的全部生命溶入了这古老民族自强不息的历史:一个永远和人民在一起,永远和生命之色——绿色在一起的共产党人。